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大海商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尚南山
“让各省先顶着,他们也不是真的顶不住,就是想趁着这时候跟朝廷要钱要物罢了。”隆庆帝冷笑,一眼就看出了各省告急军情文书里隐藏的东西。
“万岁英明,不过打仗的确是费钱,最近都紧着边关了,的确有些亏着他们,要不让户部再想法凑些银子?”秉笔太监也试探着问道。
他们两个当然都明白这里的事,不过这几个月所有的资源都向九关倾斜,沿海各省的确是给的少了些,再酌量填补他们一点似乎也是应该的。
“不用,他们缺的不是钱,而是忠心,银子从来没短过他们的,虽说现在是紧着各边关,可是该给他们的是一文钱都没少,他们就是想趁机勒索罢了。”隆庆帝一口否决。





大海商 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逼的首脑
“我说你究竟是想去塞外还是想去沿海啊,有没有个准啊?”周鼎成知道后,来找况且问道。
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小君。
“小子,你可想明白了,沿海我可不陪你去,那里是我的伤心地。”小君一副心事沉沉的样子道。
况且没好气道:“我去哪儿自己能说得算?我要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早就不在这儿呆着了。”
不过他心里还是有些小期待,现在虽说练兵的科目只完成了一半,不过拉出去也能作战了,那些抓壮丁当兵的队伍不是一样打仗吗,哪里比得上自己现在这样兵强马壮的。沿海各省的军情文书他都看过了,这些都下发到各部门,锦衣卫当然也没落下。
既然沿海吃紧,他就有理由誓师出征,只要踏出京城的大门,他就自由了。
这当然只是感觉上的事,就算他到了沿海,先前所担心的各种危险一样也不会少,要不然他干嘛不好好的待在南京,而是拼着一死来到京城?
他只是在京城里感觉太压抑了,那种困在笼子里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三个人一起喝酒,自从到了北京后,这种聚会比在南京时少多了,主要是况且的心思都在练兵上,很少参加他们的竟夜之饮。
本来也就是周鼎成和小君喜欢这种整夜整夜的喝酒,只是后来况且参加后,竟然觉得没了他就少了许多味道,结果这两人也很少像以前那样通宵达旦的饮酒。
喝了一会酒后,小君忽然道:“就你手下那些弱鸡崽子,要是到了沿海,还不让那些凶悍的倭寇虐死?”
周鼎成不愿意听了:“什么叫弱鸡崽子啊,跟你是不能比,不过里面有差不多三分之一都是精选出来的,就是到了江湖上,也不弱于一般的门派。”
况且的手下可是有八千多人是从各地教派中选拔出来的,现在也还是这些人最为精悍,另外从各地海选出来的兵员还是稍逊一筹。
况且也不以为然,笑道:“我又不是让他们跟人玩单挑,就是个人战力不行,还有阵势为辅,阵势不行,还有各种火器,倭寇海盗又不是什么刀枪不入的人。”
“那京城这个乱摊子你就不管了?”小君显然不愿意他拔腿就走,到沿海逍遥去。
“你这是话中有话吧?”况且忽然明白过来。
小君是什么人,能让他关心的也就是英国公夫人一个人了,其余的事再大都不会让他放在心上,哪怕是兵荒马乱,改朝换代,他都视之平常,反正都不会触犯到他的利益。
“有什么话你不知道啊,现在护祖派的大人物都在城里窝着呢,你现在又有权了,还不趁这个时候把他们拿下,等着他们恢复过来元气,以后找你秋后算账?”小君给了他一个大白眼。
“拿下护祖派?”
况且沉吟起来,他还真没想过这种事。
护祖派的确是他的大敌,可是他一向认为对付护祖派应该是勤王派的事,这两家才是死对头,他明白一件事,小君没说空空道门,那只是不想明着说出来,或许对小君来说,空空道门是更大的威胁,毕竟他可是空空道门的叛徒。
况且现在执掌锦衣卫,的确可以做些文章,收拾一下护祖派和空空道门的人,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这些人都是什么人,以及身在何处。
“现在朝廷上下所有人眼睛都盯着白莲教的人,这个时候对护祖派的人动手不大好吧。”况且迟疑道。
“这才是好机会。护祖派的人都是什么人?他们大多数可都是有官方身份的,平时你想动他们还真的不容易,这时候浑水摸鱼才能达到目的。”小君道。
“你的意思是借这次机会,把上次追杀你的人一勺烩了?”周鼎成也听明白了。
“当然,就看这小子敢不敢下手了。”小君看着况且道。
“我有什么不敢下手的,你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和住处吗,列个单子给我。”况且一拍桌子,既然执掌锦衣卫,在京城不抓几个人,不办几桩大案要案的,的确有些对不住这个职位。
不过他的心思还是在白莲教的大长老和圣女那里,怎么才能抓住这些人,现在差不多占据了他所有的心思。
“我托国公夫人打听的事怎么样了?”况且问道。
“没戏。”小君摇摇头。
况且是托英国公夫人帮忙打听看看哪家贵族或者权贵家族家里有异常,比如忽然有不明身份的贵客来访,行事神神秘秘等等。
他以为既然是权贵家族,总应该跟贵族门庭有些关联的,英国公夫人可是贵族里的头号人物,这既是因为英国公府的地位,也是因为国公夫人这个人混不吝的性格。
“夫人这些天差不多拜访了认识的所有家族,没能发现什么。你小子也够损的,让堂堂国公夫人给你当探子,你们锦衣卫有这资格吗?”小君说起来有点愤愤不平。
锦衣卫除了自己的编制内人员外,还有大批民间探子,当然绝对没有国公夫人这么高的档次。况且自己并没发展这种探子队伍,他请国公夫人出马也是万不得已,勤王派的力量更大,可惜人家根本就是既不出工更不出力。
“我这不也是没办法吗,再者说了,要是抓住那些人,咱们也就不用冒险走一趟塞外了。”况且笑道。
“这本来就是你的活,你不肯干嘛,当然只能夫人替你代劳。”周鼎成也帮腔道。
“什么叫我的活啊,我跟白莲教无仇无怨的,当初我在鞑靼王庭时,人家也没难为我,我凭什么去找人家的茬?这是朝廷的事,跟我八竿子打不着。”小君倒是义正辞严起来,而且有理有据,恩怨分明。
“那你怎么还想跟我走一趟塞外?这也是朝廷的事啊。”况且笑着兜底道。
“两码事,我只是不想你死在那些鞑靼人手上,也算是了结一段因果。”小君道。
“你也相信因果?”况且倒是诧异起来。
空空道门空手盗取他人财物,也不知害的多少人抹脖子上吊,跳河喝药的,居然还有脸谈什么因果?
小君语塞,他其实也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来生,不过上次慕容嫣然说的那个因果门的事,的确对他触动很大,他就想,无论如何也要把欠况且的一次救命的情分还回去。
另外,他是觉得况且就凭身边这些人护驾,勇闯鞑靼王庭,那根本就是死翘翘的节奏,没有丝毫逃生的可能。慕容嫣然他们武功固然很高,可是武功高强也不能横行天下。鞑靼王庭虽算不上大朝廷,克死武功高手的办法也不至于找不着。
“这事你若能请动天师教,最好是全真教,那就好办多了,让他们去塞外走一趟,就说是传教,俺答王也会以礼相待,过后即使出了事最多是被赶回来,没有性命之忧。”小君出主意道。
“这事就别想了,那两个大教不会听我的。”况且苦闷地喝了一碗酒。
如果是别的事,这两个教派或许会给面子,但这种公然跟俺答王作对的事,人家当然不干,若真要出了岔子,会导致公然的冲突,两个教派的人在塞外就寸步难行了,人家当然不会把整个教派的利益断送在他的一次任务上。
难道勤王派这次消极怠工也是为了这个?怕得罪白莲教和俺答王?
况且忽然想到这一点,眉头又皱起来。
这里面可能牵涉到各教派的利益,他倒是忽略了这一点,勤王派最主要的力量还是几个大的教派,像慕容嫣然这样只有师徒两人成一个教派的估计是独一无二,其他诸如天师教、全真教、武当教都有数万乃至数十万人,每一个教派都相当于一个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想要掌控、调节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不是他能办到的事儿。
勤王派只有在国师道衍时代真正是一个团体,不过道衍究竟有没有彻底掌控这个门派况且不知道,而且那时候的勤王派规模并不大,现在的许多教派都是后期加入进来的,他们为什么要加入进来,况且也不知道。
他现在只是名义上的首脑人物,却对自己的势力既调动不了,更不清楚其中力量的构成,以及心往何处。古往今来,像他这样窝囊的首脑人物有是有的,估计也是屈指可数。
最让他无语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成了这个庞然大物的首脑人物,难道这首脑也是家族继承制度?可是他连况家祖先的情况也是糊里糊涂,说不清道不明。
他曾做过许多调查,试图查出自己的身世之谜,却没能查出个水落石出,父亲况钟从没明确说过,也没给他看过家谱,而且家谱有没有都不确定。
“你们武当教就不能做出点贡献来?”小君又转向周鼎成。
“这事离我太远,你也知道,我在教里就是最底层的一个小喽啰。”周鼎成苦笑。
他现在的官职也不小了,四品的参军,可是在教派里,却不认朝廷的品级,管你在外面当什么官,在教派里面,另有一套上下等级的区分。
“你就别难为他了,你要是不想陪我走一遭,就想法帮我抓住白莲教潜入城里的人员,这样也就解除了夫人当探子的苦差。”况且哈哈笑道。
“我现在才发现,有时候你是很无耻的一个人。”小君看了他半天,最后给出断语。




大海商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刘守有退守
比况且更苦逼的人还是有的,就是堂堂的北镇抚司镇抚使刘守有。
作为人人畏惧的北镇抚使,又是名臣之后,身家名声都不是前几任镇抚使可比的,所以一向视锦衣卫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六部、都察院打破常规,对这位有望当一代名臣的镇抚使青睐有加。可是谁又知道他内心的苦衷呢。
按照正常的升官路数,刘守有的官职似乎已经到道。
他能感觉到,这样顺藤摸瓜摸下去,真有可能把白莲教人员的落脚地点查出来,那时候他就是不想动手也不行了。可是动手的后果他能承受得住吗?反正是难以想象。
的确,这次这家权贵家族犯了大忌讳,私自跟皇上钦点的钦犯有来往,可是人家以前也有来往,手里还有先皇的密旨呢,这次就是犯了事,就抢了一条街,那条街上可是有权贵家族店铺的,那些家族最后还是咽下这口恶气,没敢跟况且计较。所以这次的事最佳人选非况且莫属。
可是大人既怕那些权贵家族,又不敢得罪张居正,这就是被夹在中间,怎么都没法做人。
然而怕也没用,最后的时刻终究会到来,他没法叫停这次侦缉行动,那些无孔不入的办案人员最后一定能找到白莲教人员的落脚地点,那时候就是最后时刻了。
刘守有自己明白,所以才会如坐针毡。
“该死的白莲教余孽,你们找死就找死,干嘛来老子的地盘找死啊。”刘守有心中悲叹。
这就是人跟人的不同,况且那里跳着脚、翻着跟斗把式,想把白莲教找出来予以抓捕,他这里却是唯恐白莲教真的现身。
“大人,要不把下面那些人的注意点引开。”幕僚眼珠一转,又想出一个歪主意来。
“你当那些人是傻子?真要这样做,他们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不说他们肯不肯听命,就是真的从命,我也是留下罪证了,万一事发,我岂不是成了白莲教的余孽一党了?这事绝对不行。”
刘守有脑子里还是清楚的,这种事有个底线,可以躲,可以逃,但是绝对不能帮助白莲教的人员脱逃,那样别说罪责有多大,良心上也过不去,整个家族几十年积累的清誉也就一夜间被毁掉了,子孙后代都会抬不起头来。
“再看看吧,我们还有时间,一定能想出办法脱身的。”刘守有最后只能这样自己安慰自己了。
隆庆帝尽管否决了况且的主动请缨,但还是在三日后的朝会上下发了况且的奏疏。
他是想刺激一下文武大臣,想让这些人血管里残存不多的忠诚激发起来,抑或是投石问路,为况且最后真正出兵沿海做铺垫。
皇上的心思,谁也不知道。文武大臣们看到了奏疏后,却都面面相觑,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窃窃议论起来。
锦衣卫的人无事不出国门,这已经是惯例了,当时所谓国门不是边境线,而是京城的城门,而今况且要带兵前去围剿倭寇海盗,这可是侵了兵部还有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范围。
一般来说,朝廷如果要派遣大员领兵作战,应该就是前朝胡宗宪那样的规制,挂个兵部尚书的衔,再挂个都御史的衔,正式的官职就是总督。
明朝的制度是以文制武,边关也是重臣执掌权利,比如杨一清就曾经三次担任三边总督,成为一代佳话。
但是锦衣卫出去作战还是前所未有的事,这跟派出一支御林军差不多了,御林军的任务可是紫禁城和京城的安全,别的都不在职权范围内。
不过大家其实也都明白,这是必然的事,皇上钦点况且建立锦衣第六卫,使用内帑练兵,这些都是公开的事,所以况且要带兵去剿灭海盗也是必然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然而这种事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以前没有摊到桌面上,所以大家没有反对的理由,现在可是摆明了,如果大臣们再无意见,就是认可皇上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了。
张居正和高拱显然没料到这一手,两人彼此都戒备似的看了一眼,都以为是对方搞的鬼。
昨天,两人已经从内廷掌印太监那里知道,皇上否决了况且的请求,还是坚持况且必须练好兵才能出征,今天怎么忽然把奏疏下发给群臣讨论了,要是大家一致同意,再吹捧几句,皇上也只能派况且出兵了,否则没法下这个台阶。
难道皇上一夜间又改主意了?还是想要试探群臣的想法。




大海商 第一百三十七章 兵户之争
现在可不是太祖、成祖时期了,皇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朝令夕改也没人敢提意见。现在是这样,只要是按照正规程序走的事情,皇上没法否决,反而是皇上的旨意如果不符合惯例或者规章,大臣们可以封驳回去。
高拱、张居正都是最聪明的人,互相看了一眼,也就明白了,这是皇上自己的意思,不是别人怂恿的。
他们也没感觉奇怪,在况且的事上,皇上一向都是独断专行的,根本不会征询他们的意见,其中的原因他们不知道,不过既然作为皇上,总有自己随心所欲做一件事的权利,他们也没法说什么。
“陛下,锦衣卫出京作战不符合历朝的惯例吧,而且锦衣卫人员也没有充任巡抚、总督的先例。”兵部左侍郎硬着头皮说道。
既然尚书在旁边假装没听到,他就不能继续装下去了,兵部的权限总要维护的,哪怕是皇上也不能任意践踏。
皇上想要建立一个新型的锦衣卫,这当然是皇上的自由,可是对外作战,这就应该下发旨意给兵部,由兵部推荐人选和作战方案,这才是正路子。
隆庆帝没有说话,意思自然就是让所有人畅所欲言。
在朝会上,皇上一般不说话,除非特别有必要的时候才会通过身边的太监向下传话。对于大臣们上奏的话,也就是听着,旁边自有小太监会记录在案,回去可以查看。
皇上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能和大臣们争辩什么,也不能轻易反驳大臣的意见,除非是在奏折上,在朝会上不能这样做,否则皇上就是自己降低身份,跟大臣们争长斗短了。
历代皇上都被教育必须吸取唐太宗的教训。唐太宗在帝王中才气绝高,喜欢面折大臣,结果到了后来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唐太宗没办法,最后只能跟魏征上演了一台对头戏。魏征天天跟唐太宗别苗头,甚至面折太宗,难免假戏真做,气得唐太宗直接要发疯。
兵部左侍郎刚说完,都察院右都御史也出列上奏,意思差不多,就是锦衣卫出京作战没有先例,没有先例也就意味着不合规章制度。如果因为沿海吃紧,要派遣忠臣,还是由兵部、都察院联合推荐重臣担任总督为宜。
这两人说完后,出列附和的人很多,大多是兵部和都察院的人。
虽说朝廷六部以吏部为尊,吏部尚书有冢宰的美名,冢宰是古时官名,相当于太傅,比西汉初年的丞相权利还大,春秋战国时期也只有国王年幼不能亲政,才会设置一个冢宰代行执政,也就是摄政,未必是王。
吏部在官员的铨选升降上有着无可比拟的权利,但平时权力还是分摊在六部之间,各有各的职权范围,在这方面各部都拿出比捍卫国土还要坚决的态度,寸步不让。
虽说以前况且练兵时,所有人都明白怎么回事,那时没有挑明,这些人也就没法跳出来,现在可是到了最后关头,再不跳出来反对,以后就没法挽回了。
高拱、张居正、徐阶等人倒是有些纳闷,不明白皇上为何在庙堂上公开这件事,本来皇上只要一道旨意,派遣况且出京就是,根本用不着这样公开讨论。
“两位大人所言有些过偏了吧?”
忽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
大家循声望去,见是户部右侍郎出列,冲上面的皇上行礼过后,对原来发言的兵部左侍郎和都察院的右都御史道。
几位内阁大学士都没参与发言,这也是他们的自矜,他们要讨论的对象是皇上,而不是六部侍郎、都察院的副手,这些人不在他们关注的范畴。
不过他们对这位户部侍郎的出列并不感觉奇怪,六部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彼此相争不下乃是常态,若是六部团结如一反倒是出了妖孽了。
“卢大人有何高见?”兵部左侍郎冷冷问道。
“四海之地莫非王土,四海之民皆为臣民,何来兵部、察院和锦衣卫这些区别,既然是作为钦差,下官觉得就应该由皇上钦点,而不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越俎代庖。”户部侍郎说到皇上时,再次向上面的隆庆帝躬身行礼。
此言一出,庭上的人都怒了,恨不得骂出来,可是都察院的御史还有侍卫都在两边,谁要敢在朝堂上喧哗咆哮,就等着被直接拉出去吧。
钦差大臣的确是代皇上巡查地方,可是派出钦差的权利早就下移到六部,如果是军事方面的钦差,就是由兵部和都察院来推选,若是民事方面的,就有吏部和都察院来推选。为何总是离不开都察院?因为钦差一般都带有都御史的头衔,到了地方就有对地方官员的执法权,如果不带都御史的衔,权力就差了很多。
另外一般派出去的钦差并不挂着钦差的头衔,都是兵部尚书、都御史,总督某省或几省军事,或是巡抚、巡按某省、都御史这样的头衔,重要的人物皇上也会赐给尚方宝剑,不过是摆设,没人傻到真的把尚方宝剑解封,斩几颗人头,那样做得罪人不说,朝廷内阁就不会满意,等你回来交差后,小鞋那是一溜排的摆在那等着你穿。
所以赐予尚方宝剑只是加重钦差的事权,让地方官员感到畏惧,说明皇上是真心想要整顿地方或者军队,明代真正用上尚方宝剑的时期是在后期的崇祯年代,袁崇焕、孙传庭都用尚方宝剑杀过不称职的大将,可惜已经太晚了。
“卢大人,我知道户部天天为了兵饷军费发愁,可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坏了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吧?”都察院右都御史冷笑道。
他一眼就看出户部侍郎跳出来的用意,户部不想出银子,若是皇上命令况且的第六卫出动,户部就省下一笔军费了,第六卫既然是用内帑建立起来的,出去以后经费自然还是皇上自己掏腰包。
如果派别人做钦差或者总督,总要带一些军队过去,另外也要增加一笔不费的费用。
按说户部的银子也出自国库,就是不拿出来户部的官员也没法贪污掉,为何如此吝啬,斤斤计较?
这就涉及到户部尚书、侍郎这些主官的利益了,银子是出自国库,可也就是那么多,各地现在都是经费吃紧,根本挪用不动,即便这样,各边关还是天天哭穷,要求增加费用,沿海各地告急,也无非就是这个意思。
一旦有战事发生,增加费用的要求是合理的,部队平时只是训练或者根本不动,花费的只是日常的费用,一旦开战,各种费用就会激增,原来给的经费肯定不够用。平时各部门都争相抢着要经费,给跟自己有关系的省份或者军队下拨,一旦到了吃紧的时候,户部拿不出经费来,受罪遭殃的就是户部的几个主官了,毕竟所有的军费都是由户部来规划的。
所以对皇上想派第六卫到沿海作战,户部第一个同意,要是另选一个总督,户部就得坚决反对了,谁都知道这次沿海各省缺的不是兵力,而是银子。
都察院右都御史却是恨的咬牙切齿,若不是在朝堂上,他铁定要上去跟这位卢侍郎撕逼,历来派遣总督巡抚这些钦差都必须经过察院,这可是实打实的权利啊,谁要是侵犯了这权利,真跟挖了察院左右都御史的祖坟差不多。
其他几部的大臣也是愤愤不平,由六部推选钦差可是好不容易历经多少年才争取到手的权利,说什么都得保住,卢侍郎仅仅因为经费的事,就想把权利还给皇上,岂不是背叛了所有文臣。
1...8990919293...1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