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懒散初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李休起的太早,也根本没来得及吃早饭,这时也感觉腹中饥饿,当下让人去买了张胡饼夹上羊肉,然后在马车里边走边吃,说起早朝吃饭的问题,大唐还曾经发生一个十分有趣的事,那就是一个吃货大臣太过贪吃,结果在进宫时也是买了张胡饼边走边吃,却没想到被主管风纪的官员看到,于是被参了一本,最后连这官职都丢了,这也算是吃货付出的最惨痛代价之一吧。
当李休把胡饼吃完时,马车也进到皇宫之时,这时东方的天际已经出现一线朝阳,而当他直到两仪殿时,发现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等人也早就来了,现在正在讨论着一些政务,只不过长孙无忌看到李休到来时,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倒是李世民似乎知道什么,所以只是向李休点头示意,然后让他坐在一旁。
“陛下,程知节那边传来消息,他已经将剩下的党项人组织起来,随时都可以向南方迁移,只不过这一路山高水远,道路崎岖难行,党项人中又多是妇嬬儿童,恐怕会有不少人倒在路上。”只见房玄龄这时继续开口道,看样子刚才他们讨论的就是对党项后事的处理。
“房相有些多虑了,我大唐日渐强盛,各州之间也新建了不少道路,而且各地都不缺食物,肯定可以保障那些党项人在路上的所需,所以我看还是即刻命令程将军押送这些党项人去南方才是!”房玄龄的话音刚落,只见长孙无忌却是笑呵呵的开口道。
不过他的话一出口,旁边的李休却不由得撇了宵嘴,党项五州位于西南边疆,想要将他们押送到洞庭湖一带,最近的路就是穿过四川盆地一路向东,不过四川那里虽然是天府之国,但周围却全都是高山,连李白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现在长孙无忌却根本不考虑这些,而是直接让程咬金押送着党项人上路,估计这一路上恐怕都要倒满党项人的尸体了。
“朕之前好心的收留这些党项人,但他们不但不思皇恩,反而在朕的背后插了一刀,简直是狼子野心,让他们吃点苦头也是应该的,就依齐国公之见,即刻命令党项人动身!”李世民这时却是冷哼一声道,对党项人他现在也是厌恶之极,恨不得将其灭族,现在能够放残存的党项人一条生路,他已经觉得自己无比的仁慈了。
听到李世民开口,房玄龄也不敢再说什么,当下默默的记下李世民的决定,准备等到散朝后再吩咐下去。这件事已经有了定论,接下来继续讨论下一件政务,只见李世民这时拿起一份奏折,随手递给旁边的长孙无忌道:“这是新罗使节送上来的求援文书,说是高句丽那边有所异动,似乎准备在今年秋天向新罗动兵,新罗觉得自己无力抵抗,这才向咱们大唐求援,你们以为该如何做?”
“陛下,新罗是咱们大唐的属国,于情于理都应该派兵支援,我看不如在辽东一带增派兵力,以此来威慑高句丽人,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见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臣站出来说道,这个老臣李休认识,他正是萧皇后的亲弟弟萧瑀。
说起来萧瑀虽然是前隋的国舅,但他为人严厉刻板、刚正不阿,甚至有时比魏征还要激进,而且他又出身显贵,因此从李渊时,就开始重用萧瑀,只不过萧瑀多次犯颜直上,结果一生中六次被罢相,一年前他再次被李世民启用,不过之前他已经被三次罢相,以后还会有三次罢相的机会。
萧瑀赞同支援新罗,倒也让另外几位重臣纷纷点头赞同,毕竟新罗是大唐牵制高句丽的一枚重要棋子,的确不能轻易的放弃。
“萧相之言臣也赞同,不过辽东除了新罗之外,百济也同样向我们大唐称臣,臣以为可以让百济与新罗结盟,以此来牵制高句丽,这样我们大唐也能省不少力气,只不过新罗与百济之间也有很大的恩怨,所以也需要我们大唐从中调解!”这时只见杜如晦站出来建议道。
“臣附议!”杜如晦的话音刚落,李休就第一个跳出来赞同道,不过他可没安什么好心,百济为什么那么恨新罗,还不是因为当初新罗在背后插了他们一刀,夺走了他们大片富饶的土地,而大唐想要从中调解,最少也得让新罗将吞并的土地吐出来,以此来平衡两国的国力。
“难得燕国公你主动发表意见,看来你对杜相的提议十分看好啊!”李世民看到李休主动开口,当下也不由得笑道。
“辽东的局势复杂,绝对不能让任何一家坐大,既然我们可以用新罗牵制高句丽,自然也可以用百济来牵制新罗!”李休这时毫不犹豫的道,他对新罗的戒心可从来没有降低过。





懒散初唐 第八百五十八章 早朝(下)
杜如晦的话中虽然没有明说,但谁都明白他是不准备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才将百济也拉了进来,当然这也与之前百济派出王子义慈亲自出使大唐,使得两国关系大为改观有着重要的关系。
至于李休则更加直白的指出,拉拢百济就是为了牵制新罗,毕竟在半岛三国之中,以百济的实力最弱,适当的扶植百济也可以平衡半岛上的局势,至少现在大唐并不希望自己的东北边疆出现什么问题。
“这样也好,多一个百济,也能让咱们节省不少的力气,这件事就这么办吧,召集新罗和百济的使节,然后由咱们大唐牵头让他们商谈结盟的事!”李世民最后也点了点头道,虽然他知道这样做肯定会让新罗吃亏,甚至对大唐心生不满,不过只要符合大唐的利益,他才不会在乎这种小国的看法。
辽东那边的事商议完后,接下来他们又商议了几件政务,有些是李世民亲自提出来的,有些则是房玄龄等人提出来的,每一件事都关系到大唐各地无数百姓的生活,比如西北一带又发生了旱灾,需要朝廷救济,南方某州的官员上书要求兴修当地的水利,因为去年的雨水太大,结果把一些河堤给冲垮了等等。
当然大唐这么大,也不仅仅只有天灾人祸这些坏事,同样也有不少的喜讯,比如有数个州府几乎是不约而同的上书,说是州府中的粮库告急,因为这几年的粮食产量太高,而大唐又没有发动什么大规模的战争,使得这些粮食只能存储在官仓之中,可是现在连粮仓都不够用了,所以他们请求能够将官仓中的粮食变卖出一些。
官仓里的粮食几乎每年都需要更换,因为一些粮食在保存了数年之后,再不吃可就要坏了,甚至有些粮食因为保存不善,发生了霉变或虫蛀,根本不能吃,最后只能拿去喂牲口,所以每年官仓里的粮食都需要将一部分阵粮换成新粮,称之为清仓。
不过官仓每年清仓都是在秋收之后,但现在才八月份,根本还没到秋收,结果各地的州府就要求清仓,因为再不清仓的话,秋收时收的粮食就没地方放了。农业是立国之本,对于大唐来说,粮食竟然多的放不下,自然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甜蜜的烦恼。
其实自从玉米和红薯推广出去后,大唐的粮食产量就直线上升,甚至出现粮食太多的问题,但是中原百姓估计是饿怕了,对粮食只会嫌少不会嫌多,所以家家户户都存储着不少粮食,以备灾荒年间救命。
不过现在不但民间不缺粮,连官仓都没地方放了,特别是红薯这东西,晒成红薯干后可以像小麦一样存储,虽然不好吃,但至少可以顶饿,可是这东西的产量太大,存储起来也麻烦,现在也的确到了处理的时候了。
对于各地官仓的上奏,李世民与大臣们商议过后,也都同意官仓卖出一部分粮食,不过这样的一来,肯定会冲击粮价,甚至发生“谷贱伤农”的事,因此房玄龄建议可以开放禁酒令,允许民间百姓酿酒,另外还可以鼓励百姓饲养牲畜,同样也可以消耗大量的存粮。
大唐建立后,曾经多次发布禁酒令,哪怕没有禁酒令,也不允许私人酿酒,主要就是怕浪费粮食,不过现在粮食过多,禁酒令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至于饲养牲畜更是好事,可以改善百姓的饮食结构,使得大唐百姓更加强壮,所以李世民也很快同意,随着禁酒令的放开,以及牲畜的大量饲养,应该会刺激粮价,不至于让粮价下跌太多。
最后李休看到似乎没有什么大事需要讨论了,这才上前一步禀报道:“启禀陛下,理财监的银行已经准备完毕,明日就准备开始营业,还请陛下批准!”
“哦?银行已经可以运营了吗?”李世民听到李休的禀报也不由得眼睛一亮惊喜的道,对于银行他可是期待了很久了,现在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也十分的高兴。
“是的,银行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正常运营肯定没有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在洛阳也同开办银行,然后开始异地汇兑等业务!”李休信心十足的道,这几天他一直在银行朝廷模拟运营,一些明面上的问题也都解决了,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暂时察觉不到的问题,但并不影响银行的运营,毕竟哪怕是在后世,也没有一家银行敢保证绝不会出问题。
“好!朕准了!”李世民看到李休信心十足的样子,当下也更加兴奋,随后他又再次问道,“对了,银行运营可有什么困难,是否需要朝廷出面宣传一下?”
“启禀陛下,银行最大的困难就是得到百姓的信任,所以明日开业之时,臣希望陛下可以从内库中拿出一些钱存入银行,到时臣也同样会将家中的钱财存入银行之中,以此来为天下人做表率!”李休十分郑重的开口道。
银行虽然是由朝廷开办的,而且还打着皇家的名义,但是想要得到更多人的信任,还需要做一些表面文章,比如李世民将自己内库中的钱财存入银行,甚至李休这样的重臣也同样到银行存钱,这才能为别人做个榜样,从而赢取百姓们对银行的信任。
“陛下,臣也愿意将家中钱财存入银行!”只见长孙无忌这时也大义凛然的站出来道,这时候正是表明态度的时候,而且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对方肯定会答应,所以他自然也不会落后。
随着长孙无忌的表态,其它的大臣也都纷纷答应将自家的钱财存入银行,做到他们这各位置,些许钱财根本不被他们放在心上,李世民看到这里也是大笑一声道:“好好好!各位爱卿果然都是忠君爱国之人,朕心甚慰,既然各位爱卿都愿意将家财存入银行,朕自然也不会落后,回去后就让皇后清点一下内库,明白大张旗鼓的将钱财送到银行之中!”
“多谢陛下!”李休这时也急忙向李世民表示感谢道,不过他却在心中暗笑,因为李世民内库的钱财就算送到银行,也会很快再送回去,因为银行建造的比较仓促,并没有建造坚固安全的金库,所以李休事先已经和李世民商议好了,银行的贵重物品都会保存于皇宫中的内库中,那里地方够大,而且又安全,绝对不怕人偷。
至于铜钱就好办了,因为这东西不比纸币,铜钱根本不怕人偷,毕竟十文就是一两,一百文就是一斤,一般人拼了老命也背不了多少,因此银行那边倒是修建了几座普通的库房,当然说是普通,其实也建造的十分坚固,防守更是十分严密,当然在安全性上,肯定无法与皇宫中的内库相比。
对于银行的开业,李世民也十分感兴趣,当下又询问了一些问题,李休也一一做了解答,其实李休还有一些与银行有关的事想要向李世民禀报,只不过周围的人太多,李休不想让太多的人事先知道,否则可能会给银行接下来的事带来一些阻力。
讨论过银行的事后,李世民看到没有人再提出政务,于是这才宣布散朝,只是却将李休和长孙无忌单独留了下来,等到其它人离开大殿后,这才只见李世民严肃的道:“无忌、李休,朕之所以留下你们两个,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陛下要商量的事可是与辽东有关?”长孙无忌不愧是最了解李世民的人,当下就猜到李世民要说什么。
“不错,朕想要出兵高句丽,一来彻底的消灭掉辽东的这个威胁,二来也能为当初惨死在辽东的汉家儿郎报仇雪恨,你们意下如何?”李世民这时再次十分严肃的道。
李休听到这里却是心中暗笑,因为李世民只说了一半的实话,他出兵高句丽的确是想要解决辽东的这个威胁,至于第二条,说什么为治家儿郎报仇雪恨恐怕就有些言过其实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想证明自己比杨广强,毕竟当初杨广三征高句丽,却是让无数汉家儿郎惨死辽东,连尸骨都收不回来,若是他能一举灭掉高句丽,不但证明自己比杨广英明神武,同时也能间接向天下人证明,唐代隋乃是天命所归!
“高句丽的确是个麻烦,虽然现在他们对大唐表面上臣服,但那也只是因为内乱导致实力大降,这才不得不低头,但若是日后实力恢复,恐怕辽东也将再无宁日。”只见长孙无忌说到这里时,却忽然一皱眉道,“只不过高句丽毕竟不是小国,而且国内多山,兵力也十分强劲,若是一战不能尽功,恐怕会打击我大唐的士气与声望啊!”
“无忌你说的这些我也都考虑过,不过现在我大唐兵精粮足,反观高句丽却是日渐衰弱,更是一举灭掉他们的好时机,而且朕也不想将高句丽留给儿孙们解决。”李世民却是态度十分坚定的道,说完之后也扭头看向李休,看样子是想听一听李休的意见。




懒散初唐 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对称战争
李世民想要对高句丽用兵,李休和长孙无忌对此都不意外,毕竟李世民有这种心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两人自然也都看得出来。
只不过对于这件事,长孙无忌却表现的十分慎重,虽然他没有明着反对,但李休却能看得出来,他并不希望攻打高句丽,至少不是现在,虽然大唐国力日渐强盛,但也才刚刚过上几天好日子,这种盛世也并没有稳固,当然若是能够一举灭掉高句丽的话,肯定会加快盛世的到来,但万一出现什么挫折,却会让大唐的声望大受打击,甚至连国内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长孙无忌的想法也代表着大部分大臣的想法,一来高句丽虽然不是大唐周围最强的对手,但当初却三败杨广的大军,导致无数中原健儿葬身辽东,谁也不敢保证李世民会不会重蹈杨广的复辙?二来大唐也不比以前,以前大唐初立,国内一穷二白,发动对外战争也毫无顾忌,反正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可是现在大唐国力渐厚,自己也变成穿鞋的了,所以在发动战争时难免有太多的羁绊。
李世民也对上面这些知道的十分清楚,所以他才单独将长孙无忌和李休留下商谈,为的就是先得到他们的支持,只不过长孙无忌明显有些犹豫,所以他这时也看向李休,希望听一听李休的看法。
只见李休这时沉思了片刻,最后忽然抬头盯着李世民道:“陛下,臣以为高句丽乃是东北的大患,一日不除,东北就一日不宁,所以必须要打!”
李世民也没想到李休竟然这么坚定的支持自己,当下也不由得露出惊喜的表情,而长孙无忌却是大吃一惊,甚至禁不住开口道:“驸马你为何……”
不过话没说完,长孙无忌却忽然闭上了嘴,因为他发现李休向他使了个眼色,这也让他立刻会意,只见李休这时接着又道:“打肯定是要打,不过臣现在想的是该如何打?”
“哦?驸马难道有什么高见?”李世民的眼睛里也不揉沙子,当下也发现了李休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小动作,当下他也有些不悦的道,因为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代表着李休和长孙无忌意见达成一致,而自己的想法可能就要被他们驳回了。
“高见谈不上,只不过臣觉得对付高句丽这样的国家,若是像以前对付突厥那样,集结大军直接攻打过去,就算最后能打下高句丽,恐怕也要承受很大的伤亡!”李休这时微笑着开口道。
“什么意思,打仗不都是这样吗?”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却不由得一皱眉道,他觉得李休话中有话,而且其中的意图连他都有些看不明白。
看以李世民不懂,李休却不由得淡然的一笑,当下并没有直接解释,反而开口问道:“陛下,您可知咱们大唐与高句丽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吗?”
“最大的区别?”李世民没想到李休会这么问,当下不由得愣了一下,随后就有些不解的道,“这不是明摆着吗,咱们大唐国力强盛,是天下最强大的帝国,而高句丽却只是个小国,若我大唐出兵,定可一举而灭之!”
“呵呵,陛下说的不错,我们大唐是大国,而高句丽却是个小国,大国之所以被称为大国,就是因为大国的国力比其它的国家强,这个国力也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等等,以及国家调动各方面国力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这天下间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是我大唐的对手!”
李休先是大声夸赞了一下大唐的国力,不过紧接着却忽然再次诡异的一笑道:“既然我大唐的国力比对方强,那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战争方式来打击对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派大军征剿!”
“另一种战争方式?”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听到这里时,也不由得对视一眼,彼此的脸上都露出更加不解的表情。
“不错,我称这种战争方式名为不对称战争,简单来说,就是以我们大唐之长,攻高句丽之短,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战果!”李休说到这里时,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的阴险,其实这种战争方式不是他发明的,也不是后世才有的,甚至大唐时就已经有人在使用了,只不过后世才有了不对称战争这个名字。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吧?”李世民本以为李休有什么高见,却没想到还是没有脱离兵法的范筹,这种办法他也能想到,只不过能不能做到就是两回事了。
“陛下,其实想做到也很简单,据我所知,高句丽地处辽东,那里一年之中有一半时间都处于严寒之中,作物只能生长一季,比如我们中原地区的麦子可以一年两熟,但是高句丽的麦子却只能一年一熟,哪怕他们的土地肥沃,但产量也有限,另外高句丽人少,男人更是家中的主要劳力,秋收时男人更是主力,若是趁着这个时机,我们派出小股兵力不停的进入高句丽骚扰,并且一连持续数年的话,陛下以为如何?”李休笑呵呵的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道。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听到这里时,两人也不由得再次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几分震惊,他们也没想到李休的计策竟然如此的狠辣,趁着高句丽秋收时派出小股兵力,然后在高句丽境内杀人放火,若是高句丽想要反击,肯定需要集结军队,如此一来田地中就缺少劳力,当年的粮食产量也会大减,若是持续几年,恐怕不用大唐出兵,高句丽自己就要崩溃了。
“这个……是不是有些不仁义,而且这么做肯定也会激起高句丽百姓对大唐的怨恨,恐怕日后就算打下来,也不好治理啊?”李世民这时却有些犹豫不决的道。
李休听到李世民的话却是暗自撇了撇嘴,谁都有资格这么说,唯独李世民没有资格,因为历史上的李世民就是这么做的,可以说他才是不对称战争真正的实施者!




懒散初唐 第八百六十章 官员的俸禄
历史上的李世民曾经在贞观十九年二月,从洛阳出兵亲征高句丽,不过这次攻打高句丽并不怎么顺利,虽然打下不少高句丽的国土,也让消灭了不少高句丽的军队,但却没能在冬天来临之前灭掉高句丽,冬天的辽东根本没办法打仗,结果不得不班师回朝。
可以说这是李世民登基为帝后,唯一一次御驾亲征,但却偏偏没能达到战略目标,这让李世民引为生平大耻,恼羞成怒之下,在第二年就开始对高句丽使用了不对称作战,牛进达、李绩、古神感、程名振、苏定方等数员名将轮流在高句丽刷副本,见人就杀见粮就烧。
结果一连几年折腾下去,高句丽也是连连向大唐求饶,连王子都派去长安向大唐请罪,但李世民却连理都不理,就是仗着大唐国力雄厚欺负小国,结果生生的把高句丽磨的民不聊生,后来李治也继承了他老爹的政策,又磨了几年后,才把已经玩的奄奄一息的高句丽给灭了,由此可知李世民对高句丽的怨念之深。
想到历史上李世民的所做所为,又听到现在的他竟然觉得用“不对称战争”的方式有些不义,李休自然会感觉有些滑稽,看来李世民也和普通人一样,只有吃过苦头后,才会吸取一些教训。
“陛下,臣对驸马提出的这个不对称战争倒是十分支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这也是兵法中的精髓,而且高句丽境内多山,险要之处又建有坚城,攻打起来并不比突厥容易,所以若是能以小股部队消耗高句丽的实力,等到对方疲于奔命之时,才更容易达到一击致命,所以还请陛下三思!”长孙无忌这时也站出来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道。
长孙无忌本来对攻打高句丽就有顾虑,只是一时间也想不出劝说李世民的办法,现在李休提出的这个不对称战争虽然也是战争,但却只是派出小股的军队骚扰,而且还要实施数年时间才能奏效,到时高句丽实力衰弱,再攻打也就更有把握了。
“战争本来就只求结果,不求过程,陛下是马上得江山,肯定比臣要清楚这些!”李休这时也趁势劝说道,他相信李世民才不会在乎什么仁义不仁义,只不过做了皇帝后,他有时也要顾忌一下身为皇帝的名声。
看到长孙无忌和李休的意见都如此统一,这让李世民也不由得有些无奈,虽然他心中更倾向于直接出兵,甚至自己亲自指挥大军出征,毕竟他做皇帝后已经近十年没再领过兵了,只不过连他最心腹的两个大臣都不造成他的想法,更别说其它的大臣了。
想到上面这些,李世民也只能点了点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觉得这个不对称战争的办法可行,那朕明天就召集李靖等人商议一下,尽快让他们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
“陛下英明!”李休和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终于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当下也都是松了口气道,如果李世民直接出兵高句丽,以现在大唐的国力,也许有灭掉高句丽的可能,但这么做的风险却太大了,大唐才刚刚开始稳定发展,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攻打一个小国实在不值得。
1...304305306307308...4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