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霸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龙灵骑士
他端着武器绕过了墙角,冈瑟跟在他的身后,两个人一前一后,冲进了满是英国官兵的屋子。
然后……所有人都愣在了那里,仿佛空气都静止了一样。两个端着武器的德国士兵,还有一大群没有任何武器的英国军官。
“别开枪!我们……”英国军官下意识的喊了一声,然后他就看见对方扣下了扳机,枪口开始喷吐出火舌。
紧接着,他就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被子弹打中了。然后他看见自己身边的老朋友捂着肚子倒下,看见军需官脖子喷出了血雾。
密集的枪声传来,英军一个接一个的倒下,等到房间里不再有站着的人了,莱曼才开始更换自己的弹匣。
冈瑟端着武器冲进了屋子,然后开始检查屋子里的各种有用的东西。比起之前他们见到的,这里的一切可能都很有价值。
比如说挂在墙壁上的克里特岛的防御地图,比如说放在桌子上的各种统计表格,再比如说尸体上的手表,还有其他值钱的东西。
“把地图收起来!查看桌子上的文件!我们要尽快到下一个房间里去,原来这里不是联通着的房间!”莱曼换了一个新的弹匣,准备好了下一次突击。
比起单发的栓式步枪来,突击步枪在这种距离下的优势,简直大到让对方郁闷的程度。
面对一支连发的武器,那些只能打一枪的英军士兵,在近距离的突然遭遇战中,劣势非常的明显。
“德军在屋子里面!”隔壁的英国士兵大声的叫喊着,枪声如此密集,对方也已经听到呃声音。
“见鬼!卫兵呢?”显然,对方根本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慌乱中甚至能听见有人推门的声响。
听到他们的喊声,莱曼走出了房间,看到跑道上几个德国伞兵也在尝试着穿越那里。他们同样冒着枪林弹雨奔跑,也有人被子弹打中倒下。
他没有迟疑,走到了第二个房间的门口。房门是开着的,里面的英国军官还有士兵正在里面乱成一团。
第二次开火,莱曼依旧没有心慈手软,里面的英国军队官兵也没有多少还手的能力,又是横七竖八的倒了一屋子尸体。
尽管德国伞兵在昨天夜里就已经出现,可英国守军依旧还是没有能够做好战斗准备。
这些驻守在机场的英军排查了一晚上的机场,打死了两个倒霉伞降到了机场内的德军伞兵,发现敌人没有再进攻机场,就开始想办法加固一场外围的防线。
毕竟机场内有美国的b-17这样不可告人的武器装备,所以他们只能把防线摆在相对靠外的地方。
结果这样的部署,严重的分散了他们本来就不多的作战部队。一个营的士兵就几百人,要驻守几公里的防线,明显是非常不足的。
而机场核心区域内,因为有太多太多的非战斗人员,所以根本就没有人做好相应的防御准备。
所有人都认为,德军突破第一道防线的时候,至少也要消耗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他们错了,错的离谱。
“别开枪!我们投降!我们投降!”焚烧干净了自己的身份证明之后,美国士兵们最先沉不住气了,他们高举起自己的双手,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整整500多人向德国伞兵们投降,场面一下子就失控了。这么多人高举起双手喊着投降这个单词,英国士兵瞬间就受到了感染。
眼前的场景冲击力实在太强了,英国士兵也纷纷放下了手里的武器。机场另一边不停冲击b-17的停机坪的英国部队也停了下来,很快枪声都跟着变得稀疏。
不管怎么样,德国伞兵开始控制机场的大部分区域,虽然依旧有残余的兵力在抵抗,可已经形不成任何威胁了。
房间里,这里的英国最高军官看着面前的手枪,挣扎了半天终于还是用枪顶在了自己的太阳穴上。
“呯!”一声枪响之后,英国的国旗也在旗杆上飘落下来,外围的英军阵地内,大约有200名士兵交出了自己的武器。
敌人的投降似乎根本没有预兆,德军伞兵看到刚刚还在和自己血战的敌人,突然一瞬间就放弃了任何抵抗,都感觉非常的诧异。
等到他们好不容易认清了现实,都发出了宣泄心中压抑的情绪的喊叫声:“哦!德意志万岁!”
莱曼从一间刚刚清扫干净了屋子里走出来,一只手压在枪上,一只手去摸自己的香烟。
他的身后,鞋上还沾着敌人鲜血的冈瑟也走了出来,端着步枪站在莱曼的身后。
两个人眯着眼睛,看到广场上举着自己步枪大声欢呼的德国士兵,看着远处正在铺开巨大的国旗,避免空军轰炸机攻击这里的士兵,谁也没有说话。
摸到了香烟的莱曼把烟塞到嘴上,点燃之后深吸了一口。他打光了身上携带的几乎所有弹药,和自己的友军一起,占领了这个重要的野战机场。
“混蛋,我还没吃早饭呢。”不知道从何说起,莱曼就冒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冈瑟笑了,露出了洁白的牙齿。他笑的很欢唱,也很放肆,耸动着肩膀,丝毫不顾忌自己那张已经脏的不像话的脸。
“噗嗤……哈哈哈哈。”莱曼也跟着笑了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想笑,不受约束的大笑——为了这场胜利,也为了自己又活下来的奇迹发笑。
------
第四更,票啊!求票啊!你们等着,今天龙灵怎么说也再更几章出来。
帝国霸主 417东线的战备
同样是这一天的清晨,就在克里特岛上的争夺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时候,李乐坐在会议室的主位上,看着愁眉不展的陆军将领们。
和前线的士兵们相比,他现在也并不轻松——他要统合现有的一切,改变未来第三帝国的失败命运。
这一次,他要探讨的并非是登陆英国的问题,而是更加庞大的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
整个计划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元首对这个计划寄予厚望,希望可以凭借着这个计划,一举打垮苏联这个强劲的对手。
与以往德国的敌人不同,这个庞大的敌人拥有广袤无边的平原和纵深国土,这对德国的闪击战战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
什么叫做闪电战呢?简单一些说,就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
而德军为什么能够在战争初期,使用闪电战呢?这就要从一战之后的德国军方反思,还有纳粹党上台之后的一系列政策说起了。
实际上,早在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执政时,他就开始了一个看上去很坚定,实际上非常模糊的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实现德国人每一个家庭都有汽车,并且在生活和军事上,都实现机械化。
从振兴德国经济,并且扩大德国工业这方面来看,希特勒的这个计划绝对是有好处的,甚至是可以说是非常英明的。
类似扩大内需的经济振兴方案,在同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上都有相同的体现。两个国家都在拼命的修建公路铁路,并且制造汽车等工业产品。
国社党从发家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对汽车非常有好感。他们在自己的各种集会、检阅和示威游行中大量使用汽车,这一点从今天的宣传片内就可以看得出来。
有消息表明,希特勒自己也很喜欢汽车,甚至有情报显示他会让司机飙车来排解工作上的压力。当然这个说法究竟怎样已经不重要了,事实是他真的对汽车很有好感。
这种好感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元首的正常表现,因为汽车毕竟只是他的国家运输体系中的一种手段,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手段。
德国在元首的带领下,开始建造世界上最多的高速公路,然后未来,这上面计划会跑满甲壳虫汽车!
戈培尔在那个时代拼命的宣传,把高速公路还有汽车当成了国家现代化的象征。这样的宣传使人信服,也证明了第三帝国的强大。
李乐当然也在拼命的扩大汽车生产,实际上他也只能依靠这个办法,来扩大针对苏联的攻击规模。
在获得了额外燃油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利比亚发现了油田的基础上,建造更多的汽车,来填补未来入侵苏联的时候,所要依赖的运输补给需求。
从德国陆军的观点来看,特别是从负责补给与运输的有关部门的观点来看,这种事态是既可喜,又可虑的。
可惜的是,德国陆军似乎根本就不可能停止对汽车的需求。永无止境的扩编,让产能无论扩大多少,都仿佛根本没有效果。
每个月为陆军提供1000辆新的汽车,也只能替换掉淘汰的老式汽车。报废损毁还有等待维修的汽车数量,在基数庞大的基础上,多到让人咂舌。
20万辆陆军使用的汽车里,设想其中有百分之二十处于维修护理或者故障状态——那就等于说有4万辆汽车是无法使用的。
那把20万辆这个基数扩大到40万辆的时候,就代表有8万辆汽车无法立刻使用或者面临淘汰更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二十一世纪每年汽车厂商都能卖出上百万辆汽车市场却几乎永远不会饱和。
因为在全球汽车庞大的保有量面前,生产出来的新车只是替换报废车辆罢了,甚至大多数地区,汽车的总数都没有增加……
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德国生产的汽车是过去半年生产汽车数量的总和,可依旧还是没有让陆军的汽车保有量提高多少。
更多的汽车意味着更多的油料消耗,还有更多的橡胶消耗。这些都是德国没有办法生产的,后续补充困难重重。
原本在这方面,希特勒是一个在专业领域并没有任何主观判断的门外汉,可现在接替了他的李乐,明显要懂得许多。
他在未来信息爆炸的年代,早就无数次的总结了元首的失败,究竟存在哪些可以避免的缺陷。
真正的那个元首经常犯的错误,比如说不重视行政上深入细致的安排,也没有耐性来实现长期的计划这些问题,李乐是不会存在的。
正好相反,李乐细致入微的给出自己的建议,然后一点点的缓和矛盾,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贯彻下去。
组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部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德国在这方面欠债太多,需要补交的学费也太多太多了。
为了建造更多的卡车,李乐降低了汽车的建造要求,采用了偷工减料的办法,尽可能的给现有的汽车型号简配。
即便是如此,二线部队装备的汽车还有各种各样的装备,依旧品种繁多无法计数。德国后勤部门混乱不堪,让人看一眼就头疼无比。
铁路部队使用的卡车完全取自于法国,即便是这样安排,他们依旧还是不能实现机械化推进。
俄国境内的铁路每一寸都需要改装,然后才能使用。这对于德国后勤部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非常巨大的难题。
第三帝国境内那夸张到让人难以置信的铁路运输网,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铁路运输线,而且敌人无法破坏这些运输线,所以德国才能够迅速在两线之间转移兵力,取得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
可铁路在战争中也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死板的线路,无法触及到前线变化无穷的末端。
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找到了填补这个末端的办法,那就是汽车!所以一时间,公路的地位在德国被提到了与铁路并肩的高度。
今天,所有人都知道,要在战场上取得成功,机械化甚至信息化的部队,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而在1935年前后,德国高层就已经意识到,要想要解决他们面对的困难,实现补给部队的摩托化的确是十分重要的。
但这种超前的想法,站在德国自身的战略条件上考量,却不是那么肯定的。1939年,当时的技术条件下,1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载能力才抵得上一条双轨铁路——注意,这是运载能力罢了。
要想达到和火车运载能力一样,汽车运输在一切方面,包括燃料、人力、备件、维修等的消耗,都远远多于铁路运输。
也正因为如此,至少在运输距离超过200英里时,铁路仍然具有绝对优势。这就是说,从战役或战略这样高的视角上来分析,实现摩托化实有必要,但它的改善程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
即便是在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公路运输也没有取代铁路运输,这就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人,李乐当然了解未来的交通运输情况。他当然会重视公路,同时也不会轻易蔑视铁路的作用。
在李乐的强调下,1940年6月以来,德国既重视铁路的发展,又强调汽车的生产重要性。
可是困扰李乐的另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德国那要命的产能了。尽管动用了女工,尽管动员了工人,实施加班制度,可德国依旧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需求品。
汽车工业的发展又不足以兼顾民用需要和新建立的摩托化军队的需要。1939年9月1日,在德国的公路上,各种类型的四轮汽车还不到100万辆,按人口平均计算,每70人才有一辆。
同一时期,美国的平均数量,是每10个人就有一辆汽车。这之间的差距,就不是简简单单能够追上的。
更要命的是,军队摩托化机械化,需要的不是德国拥有的煤和钢铁,而是德国所没有的橡胶和石油……这特么就尴尬了。
谁也无法预料,这种依赖进口原料的政策究竟是否明智。虽然对橡胶和石油都进行了人工合成,可产量从始至终就没有满足过需求。
与希特勒不同的是,李乐这一次有利比亚油田!至少在人工合成橡胶的原材料上,李乐拥有更大的优势。
而因为有利比亚更多的原油补充,德国装甲部队开动起来消耗的燃油就有了更多的保证——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所以,至少在目前看来,李乐现在执行的扩军计划,比当年希特勒搞得靠谱的多!
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产能问题!这个问题李乐改进的时间还短,所以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从德国开始重建武装的1933年到1939年,德国生产的武器,就从来没有够用过。
---------
又一更!
帝国霸主 418永远都不够的汽车
汽车方面,奔驰也好,大众也罢,就连宝沃保时捷之类的也都算上,依旧还是根本保证不了陆军需要的巨大数量。
1939年的战争前夕,在德国拥有的103个作战师当中,只有16个装甲师、摩托化师实现了计划中的摩托化。
其余部队均靠步行,和1914年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分别。虽然按照德国部队的编制,每个步兵师在编制上有942辆汽车,可这个数量从来没有达到过。
就和装甲师的坦克从来没有满编过一样,德国所有部队的汽车都没有达到过满编状态……
一个步兵师的补给品,大部分仍由1200辆马车装运。这种情况下说机械化推进,未免有些过于自欺欺人了。
谁能想象,德国步兵师主要的运载工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一样使用着的马拉大车?
李乐甚至仿佛看到了开战之后,那一幅幅感人的历史老照片:德国士兵陷入泥泞之中,推着一辆四轮马车蹒跚前行。
战争一旦开始,苏联那坑爹的公路上,都要挤满越过边境,拥挤在一起的德国运输兵。是的,就只能用坑爹来形容,苏联的大部分道路,和1940年的中国道路,是半斤八两的差距。
德国士兵们赶着马车,与摩托还有卡车堵在道路上。两旁的漫山遍野的德国步兵,为了赶路把行李丢得到处都是……
当然,如果运气再不好一些,坦克还有大炮,装甲车以及难民铁道兵也会出现在这幅画卷里,让拥堵的情况雪上加霜。
这和历史上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简直一模一样,失败的结局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下来了。
无论李乐愿意不愿意,现在,就在这一次召开的,修改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会议之中,他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也同样是陆军各个指挥官,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如何让这样的部队跑起来,确实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
一个步兵师有300辆各式各样的卡车,大部分火炮都只能用马车来拖拽。战争开始之后,百分之九十的部队,前进要靠自己的双腿。
不要觉得300辆卡车或者700辆卡车只是牵引拖拽的工具,这些卡车还要在战区内负责区域运输,所以损耗和故障率相当的高。
至于在基地仓库和铁路终点站之间,全军只有3个汽车团,共约9000人,6600辆载重卡车,他们专门负责运输。
可这支部队的总载重量只有19500吨上下,这样的运力,是无法支持德军的所有部队同时行动的。所以战斗中,德国军队进攻的话,只能有部分军队先动,然后其他部队再跟上。
1944年同盟国为保障在法国作战的47个师,虽拥有69400吨的汽车运载能力,仍然感到运力严重不足——而德军103个师,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运力……
当然,现在李乐做出了改进,可改进的时间尚短,短时间内也看不出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现在德国一个步兵师装备有500辆汽车,比原本的数量要多出将近一倍。可能够达到这样数量的部队依旧很少。
此时此刻的德国拳头部队,还是二十几个装甲师、机械化师以及摩托化步兵师。
“我解决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暂停所有民间汽车的生产,转而生产军用汽车!”李乐看着施佩尔,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民间想要购买汽车,就只能买到和军队一样的汽车!”李乐一板一眼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施佩尔茅塞顿开。
筹措汽车极为困难,因而很大一部分车辆不得不直接取自民间经济部门。结果,车辆的型号多得不堪设想。
改变这样的现状,李乐的办法,就是生产汽车只生产军用型号,这样就可以极大限度的减少征用汽车的型号繁杂问题。
“我们只生产桶车!还有军用卡车!简化生产线,尽可能的让汽车型号单一起来!”李乐伸出手来,指着面前的文件对后勤部门的官员开口说道。
原本的时空中,繁杂的所有型号的车辆,都需要供应各自的维修备件,供应的速度因战争的消耗又必然要加快。在战争的最初几年,由于备件需要量太大,因而连已经实现了的低水平的摩托化也无法维持。
可是现在,李乐命令所有的汽车生产企业,只能生产规定的简化版汽车,其余型号一律只能作为技术储备,不能量产装备军队。
方头方脑的德国简化版汽车,也就是连车门都没有,车顶都是帆布的乞丐版汽车,开始大量的装备部队。
一开始的时候,领到了这样汽车的前线部队很不满意,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发现这类汽车的好处来。
最直观的好处,就是从1940年的8月到1940年的11月,汽车产能比原来翻了一番还多。
前线大量出现的乞丐版卡车,从根本上缓解了德国前线部队用车困难的问题。德国也从70人拥有一辆汽车的过去,过度到了60人拥有一辆汽车的现在。
要知道,这才仅仅过去三个月不到的时间,能够让德国汽车保有量提升如此巨大,元首的乞丐版汽车功不可没。
“只有两个型号的汽车?”听到了元首的命令,施佩尔觉得自己被吓到了……元首竟然这么中意简化生产,甚至连一块钢板都不愿意浪费掉。
“不是只生产两种,而是尽量压缩种类!四轮轿车就只生产桶车,军官用的奔驰车……卡车也只生产有限的几种!”李乐给出的自己的建议,施佩尔开始记录起来。
“尽可能的减少前线的武器装备种类,如果有必要的话,用尽可能通用零件的产品!”看到施佩尔记录,李乐继续吩咐道。
“还有,法国那边,也要物尽其用!雷诺等卡车,装备二线部队!丑是丑了点儿,但只要能用,就是好东西。”李乐想了想,又开口对军方的人补充道。
德国可远没有到浪费缴获装备的奢侈程度,至少在1940年,勃劳希契等人是舍不得放弃哪怕一辆汽车的。
东线的德国部队,还有西线的守备部队,加起来有超过4万辆汽车,是从法国手里缴获的战利品。
现在,李乐还有陆军的将领们,为了简化后勤保障配给,打算将这些法国、英国以及比利时的汽车,统统从前线作战部队内淘汰出去。
“法国的汽车,集中送给铁道部队,还有驻扎在法国的部队使用!至于比利时和英国的破烂,丢给集中营之类的地方,自生自灭去吧。”李乐可不打算维修这些破烂了,比造新车还要昂贵。
那种生产几百两虎王坦克,还搞出一个“保时捷”限量版的愚蠢事情,李乐是绝对不会允许了。
如果再有混蛋敢这么做,把本来已经够复杂的军队武器装备弄得更加复杂,李乐就把这个混蛋所属的公司收归国有!
“新式的坦克那边,生产的如何了?”想起了坦克,李乐就想起了自己监督设计生产的德国全新坦克。
“新的坦克生产已经大规模开始,因为采用了更符合生产的设计,所以比预期的效果还要好。”施佩尔对李乐回答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