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宋同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小样有型
劳动力们远远地看见那硝烟直窜九天,他们无不胆战心惊,生怕太阳神的使者发怒了,把这里的一切都撕成碎片!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随后,确定了安全后,张弘范主管指挥劳动力们上场,由开采银矿的技术人员组织开工。
为了祝贺开功,这个中午每个人的伙食都加了量,人人都有两张玉米大饼,四条咸鱼,紫菜虾米汤随便打着喝。
事实上粗粮的营养丰富,而且抗饿,这都是经过验证的。
劳动力里面还有一些土著银匠,他们当然认识银矿石,而且也知道如何提炼。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世上还有这样的开矿方式,以前他们都是用铜铲铜锤子一点点开凿的。
我的太阳神,他们看到那遍地的银矿石直发愣,这样就开采出来了?!
当他们捡拾完爆破出的矿石后,一些较大块的仍然人力打碎。
发给他们的锤子与钢钎远远比铜的好用。
这还没完呢。
当他们被驱离场地后,第二波爆破紧接着又开始了。
一天三场爆破后,才算完事。
剩下的由他们开始选矿和粉碎化。
郭守敬对张弘范主管说:“用人力粉碎,太慢了------”
“没有办法,现在要畜力没有畜力,要锅驼机没有锅驼机,等着王征总督的安排吧。”
从那次喝酒大哭一场后,张弘范主管再也不敢喝多了,还改成喝椰花酒。
椰子酒在流求岛,那都是用来制造酒精的。
王征总督绝对崇拜王德发主家,他也不想一直搞成奴隶制生产加工------其实他设计过一种小纸片,想以此来发放给劳动力们,除了吃饭外,还可以用它来购卖所需要的物品。
这样,一个自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就会慢慢形成了。
但是,这只能是想想罢了。
他们给劳动力一天三顿饭,那些人都感激不尽了,奴隶们大多时是两顿饭,闲时只吃一顿!
另一个方面,就算发给他们货币了,他们能用来买什么?
自己的物资都十分匮乏呢。
王征总督马上意识到,这是时机不对,根本无法盲目学习主家------
1282年的六七月份,山东地区大旱,其实旱区从淮河以北就开始了。
大宋政府还没有什么反应呢,张国安国王就发现了灾情。
尽管有畜力的帮助,还有锅驼机机井浇水,但是旱情依然在持续!
张国安国王查遍了这个时期的县志也没有发现有过这种记载,这真是见鬼了。
王德发主家看得开,他说:“有记载的水涝灾害不是也没有发生过嘛?那时候我们偷着乐,这没有记载的旱灾就不足奇怪了-------我们现在的工业发展可不是蝴蝶效应那样弱小了,每年二氧化碳和粉尘的排放量十分巨大啊。
这还不算大宋方面的工业发展。”
想想也对,他们发疯似地开挖各处的煤矿,原本烧柴禾,烧稻草,烧木炭的家家户户都改成烧煤炭了-------不用说流求岛,大宋的一般中小城市里也开始有了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
山东半岛的新任地方长官是姚麦,他拼命要求张国安国王帮助,他可不想在第一个任期就遇到这样的事情,怕让人私下里认为他是灾星。
他正是因为在八道河市的管理成绩不错,才被调任山东地区的,算是升了一大格。
办法很简单,一是抗旱,能保住多少算多少。
二是准备开仓放粮,平抑粮价。
还没有等张国安国王做出什么指示,人家大小粮商早都开始行动了!
他们从自己在流求岛上的粮仓,从文来河口地区,甚至跑到占城国去倒买倒卖粮食到山东地区!
张国安国王真的有点吃惊了,这些人怎么这样快得到相关信息的?!
《流求时报》上刚刚提到此事,大宋遭旱灾的地方,那里的知县可能正在写奏文呢,这些粮商都开始行动了!
他叫人查了查,无他,人家都有提供各地商业信息的专门人员。
这真是利益动人心啊。
最后的粮价到底是比去年高了一成,好在澳大利亚西部根本不需要再提供粮食等基本物资了。
他们自给自足,还能有点余地。
大宋政府反应慢,但是粮商反应快啊,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旱区粮价也没有涨多少,最多两成。
事实上,每个粮商都要趁着灾害多卖钱,奈何同行太多。
粮商这个行业太古老了,入门也太容易了,比开办工厂可简单。
其实他们竞争的也激烈------还有最大的粮仓所有者张国安国王没有出手呢。
旱灾让山东地区的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统统减产三到五成。
不可谓损失不大,但是粮价没有暴涨,也没有引发动乱,这在大宋政府的眼里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但是张国安国王出手了,他宣布凡是受灾的田地登录在案,明年的有机化肥和有机农药,以及种子等农业物资可以一律赊欠,不计利息,待秋后结算。
大宋政府中原先那些攻击粮贱伤农的家伙闭上了嘴,他们的能力本来就是看短线的水平,还偏要做看长线的样子!
山东的棉花受损了,似乎要提高棉纱的成本,但是,澳大利亚西部的棉花今年却是大丰收!
那些借机囤积棉花以期暴利的棉商怕又有点小希望------随着天竺地区的棉花涌入,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棉花涨了半成。
这一点影响不足以让棉布暴涨,不会出现买不起衣服的现象。
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地域广阔,自由流动,公平公正,市场的问题自然就会由市场本身解决。
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
就怕有组织有势力乱插手,捣混水来发自己的大财。
大宋境内就发生了一起案件,还引起了《流求时报》的重注,专门派出记者去采访了。
在山东西路,有一个粮商被控“蓄意扰乱粮食市场,差点引发民变”的罪状。
但是《流求时报》的记者悄悄一调查,发现是那个粮商卖的粮要比一家以老牌权贵势力为后台的粮商便宜很多引发的------那个判罪的知县是老牌权贵势力门生。
傻子也能看明白原因了。
《流求时报》没有深入报道------也不知道为什么,此事不了了之,据说那个县令被罚酒三杯,也就算了。
与南宋同行 第一百一十五章 如何避开王安石陷阱?
1282年夏秋的北方大旱灾凸显了澳大利亚西部的重要性。
特别的棉田的大丰收,让无数有心人眼红。
先前,贾老狗牵头成立的大宋钱行由于是政府担保,其存取条件,信贷条件与流求钱行相差不多,所以取得了相当的利润。
但是,同时成立的大宋皇家钱行则略显逊色-------尽管大宋经济体量巨大,但是似乎容纳不下三家大钱行,竞争有些激烈了,再加上其它大大小小的民间钱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抢走了许多生意。
临安城里的商业街上,如同八道河城里的一样,钱行真的多过米铺了。
贾老狗为大宋皇家钱行的事情有些着急------原因很简单,动用大宋国库的钱钞时,他总受对手的掣肘,要是动用皇家内库,以皇家的名义来办,那就简单多了。
谢太皇太后对他实在是信任有加,十次总能听个八九次。
所以大宋皇家钱行的事情也就是他的事情,反而对大宋钱行,他并不太上心------反对派盯的太紧呢。
贾老狗和他的幕僚们探讨了一下,办法也提出了几个。
一是想办法赶走流求钱行,用大宋皇家钱行替而代之。
二是把贷款经营的指标压给地方实力官员,并以此作为考核政绩的内容之一。
三是对大宋皇家钱行进行整改。
他的幕僚之首廖莹中说:
“我近日正在研究流求经济之理,发现他们所用的手段皆是吸食我大宋血汗之法,等成书时再请平章斧正------现今,他们已经建立了什么大商国,不能再以化外之民待之,我以为,完全可以取消他们在大宋经营钱行的权力,收缴他们的店铺!”
贾老狗听了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这个廖莹中啊,原本迷恋古书,现在又对经济之理大感兴趣------但是你不能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啊。
赶走流求钱行很容易,但是这里面牵扯的问题太多了。
大的方面有国家层面,鞑靼强盗那面远没有完全安定;小的方面还有诸多的民生问题------私人方面,在座的人中,除了你之外,剩下的大概都与流求岛有一些关系。
贾氏家族一家便在流求岛购买了二十多万亩水田!
贾老狗绝对信任廖莹中------但是,他却只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果然,其他的幕僚断然反对第一条,理由七七八八,但是都有道理。
廖莹中倒是不生气,他拿出流求钢笔来,把别人的理由刷刷记在了小本子上,看来,他确实是一个做学问的人。
第三条办法贾老狗直接否定了,那钱行里有许多皇亲外戚,整改什么?动哪一个不得罪人??
两派斗争的关键之时,拉人还拉不过来呢。
只剩下第二条了。
廖莹中叹息道:“那岂不是走了王安石好心办坏事的老路?”
贾老狗也叹息了,谁说不是呢-------两种方法太类似了------
大宋宋神宗赵顼时代,民间高利贷非常猖獗,以致造成许多下等户农夫破产。
王安石实施“青苗法”原本是为了实现国家与农民互惠互利。
该法规定,如有需要,农民可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收获了再附带一部分利息偿还官府,一来使资金周转困难的农户免受高利贷剥削,二来不致影响了农业生产,三来官府也可以收些利息来增加财政收入。
对于推行青苗法,王安石一开始很有信心,因为早在他任鄞县父母官时就试行过这一法律,效果很好。
后来陕西转运使李参以及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不谋而合,先后在自己的辖区开展过“试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为了慎重起见,在正式实施这项法律前,王安石又特意先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再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才正式推向全国------而且,在颁行之前,他还特别加上了“禁抑配”这一条款,即禁止强行摊派贷款。
但就是这样一部法律,在全国各地实施时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
有的地方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办事,执行得好,百姓得到实惠,对此法就非常拥护,老百姓就欢天喜地地歌颂朝廷。
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官不按规定办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想方设法多放贷款,多收利息,不惜层层下达指标,强行摊派贷款,特别是将贷款强行摊派给不需要贷款但有偿还能力的富户,而不愿贷给真正需要的贫农,由此引起了富户与贫农的共同反对。
百姓对新法自然也就怨声载道。
比如说,规定的利率半年是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
如在陕西,农民向官府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至5倍的。
若光是私自提高利率倒也罢了,农民如果嫌利息太高,不去借就是了。
但要命的是,地方官不仅擅自提高利率,而且还“抑配”,也就是强行摊派,分任务,下指标,逼迫百姓借钱。
为了保证青苗钱的可回收性,新法原本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
而到了执行过程中,竟变成了官府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
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
贾老狗就担心呢,如果他采用第二种方法,会不会也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一个幕僚提议道,纳入政绩一事可以不必公开提出,大可暗中提示一下,让各地方官意会即可------
贾老狗当时就摇头拒绝了,这可绝不是好办法!
从政之道,贵在光明正大,事无不可对人言,岂能蝇营狗苟-------
又一个幕僚突然问道:“大宋宋神宗赵顼时代的民间质库、押库远没有现在的大小钱行多,那现在为何没有过几起发生高利贷伤人之事?
我听闻流求岛上的钱行更多,甚至有跑到澳洲去经营的,但为何也未听过有高利贷伤民的?”
这个提问有些偏题了,但是仍然引起了众人的思索-------特别是廖莹中,他咬着钢笔,皱着眉头深思了。
ps:d感谢书友polo的打赏。
与南宋同行 第一百一十六章 流求考察之一
所有幕僚都发了言,说什么的都有。
贾老狗听着听着也没有理出个头绪来。
明法制,用重典?
如果这一招管用的话,王安石时代早就解决了!
明文公告,示天下人皆知?
如果这一招管用的话,王安石时代早就解决了!
选道德为先者重用之------可是,不出事时,哪个道德不好了!?
“啪!”的一声,廖莹中拍案而起,这吓了众人一大跳!
廖莹中大声说:“我亲自去流求岛看看,我就不信他们能有解决的办法,我等大才却无计可施!!”
廖莹中从来是个行动派,说完就走出书房,头也不回。
贾老狗无语了,赶紧让人给他送去一笔钱钞,听闻八道河地区的物价昂贵,而他又从来不是一个的攒钱之人,所得薪水,除了养家,全用来买书了。
也怪了,流求岛那边的书还越出越多------价格不菲。
而且此人是个正人君子,从来不是贪财小人一般购买盗版之书。
廖莹中回了家,跟老娘问了安好,直言要去流求岛。
他的老娘闻之大喜,说:“听闻流求岛出产了极品紫罗兰香水与头花,我儿可为我带回一些?
市面上总是买不到------”
老娘一生喜好香水与头花,年近七旬也是如此。
廖莹中一口答应下来。
他的妻子听到他要去,也要他带上最新款的女式挎包,要纯袋鼠皮的,休要让人用水牛皮骗了!
廖莹中的儿子知道他去,让他带一双白色的皮鞋回来,要鳄鱼皮的,千万要跟蟒蛇皮区分开!
廖莹中看着一身流求式服装打扮的儿子有些发火了,说:“年青人以学业为重,再有半年就大比之时,如何能想着衣着打扮?!”
他的儿子委屈地说:
“短袖衬衫就是比宽袖长衫凉快,裤子就是行动便利------皮鞋就是跟脚!
你看太学院里的人,还有几个不是如此?!”
好吧,廖莹中想想自己现在穿着流求式松紧内裤,流求式螺口袜子,确实舒服。
现在大街上的年轻男女纷纷以流求衣饰为美-------
他的儿子见他不说话,又趁机说:“给我再带一条鳄鱼皮带吧------在那面买要比在临安城买便宜很多。”
廖莹中没有搭理儿子,直接回自己的书房里准备了。
他过去钻研古书雕刻,现在苦苦探索经济之理,他总觉得自己明白了什么,但是又在胸中难以吐出。
有时候似乎能看懂流求的经济之术,但是写出来又一塌糊涂。
也许早应该去那里看看了-------
他打开贾平章派人送他的信封,那里面有一张贾平章的名帖,还有厚厚的一叠子百贯面值的流求钱钞。
他明白,那名帖要比钱钞更值钱。
他根本没有清点钱钞,把它装到自己的手提皮箱里,又装了几件内衣内裤袜子,再装了两件直裰------鞋子嘛,他还是穿着流求式的皮凉鞋。
他要亲自去考察,要四处走动,还是那种鞋子凉快。
就这样,一个头戴东坡巾,穿着海青色直裰,脚上穿着螺口白棉线袜,踏着水牛皮凉鞋,右手拎着四方形手提皮箱的资深大叔,在下午三点钟来到了临安城外的客运码头。
他两尺多长的胡须在码头上海风的吹拂下飘飘然。
到流求岛八道河城的客运航船有的是,两个小时一班,直到晚上六点呢。
他直接买了船票后,看看怀表,还有半个小时才能上船。
码头上有众多脖子上挎着木头匣子,贩卖报纸和书籍的小贩。
他也正想买上一些,好在船上度过时间。
一个小贩向他推销一本叫《澳洲轶事录》的书,说是流求出版社刚出版的,据说是名记明月写的。
那个小贩说:“名记明月可是亲眼见过澳洲金山------说不定此书能帮助客官找到新的金山!”
廖莹中听闻过名记明月的名号,先前他总写风花雪月的小文,后来转型,倒是也有些真知灼见。
他接过书一看,大怒道:“又是盗版!-------错字连篇不说,还害得人家写手不挣钱钞!
你们为何做这般伤天害理之事?不怕报应嘛?!
尔等子孙今后莫要读书了!!”
那个小贩当时就吓跑了,连说不是自己盗印的。
“那尔等奈何从恶?!”
这一下子许多小贩都跑了------据说,码头上的这一行业已经被来自温州农村的人占领了。
但也不尽然。
一个年轻人终于从小贩们的后面显现出来,他推着四轮小车,上面挂着各种书籍和报纸。
廖莹中翻看了几本,嗯,全是正版书籍。
廖莹中看他面目清秀,身材高瘦,说道:“你的书摊成本不低-------”
“在下挣个良心钱------”
“世浊浊而我独自清守-------”
“过奖,过奖。”
廖莹中挑选了几本,便丢下了一百贯钱钞。
“客官,这太多了!”
“非奖善惩恶才能正世风------待老夫回来后,还会挑选几本。你放心,等我回来后,便向那有司控告,不惩治盗版者无以扬天下文风!”
廖莹中心满意足地走了。
在客运航船上,廖莹中着重看了两本书,是上下两册,上册叫《民富论》,下册叫《国富论》。
呵呵,这样安排上下之分,难怪作者为吴明------无名嘛!
他打开《民富论》,第一句便是:先有民者,后有家,其后方有国家。
对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常识。
早在宋仁宗赵祯时代,他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并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太学生学习。
也就是从那时起四书五经为太学规定的必修课程,孟子被抬到了与孔子可以并列的程度。
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事情了。
《民富论》中着重谈论了一些“国不知民,民焉知国”之事,又谈论了“民贫而国富者,必蹈秦之覆辙”,最后提出“大市场,小政府”的观点,对圣君一说不太恭敬。
文中还举了一些大宋的例子。
廖莹中叹息了一下,以常识入文,这是极好的,但最后过于偏激,没有圣君,何来盛世?
文中所举的大宋实例,哪个不是在圣君的引领之下?!
没有圣君的时代,必是黑暗的时代!
哪一朝哪一代的百姓不是由衷地呼唤圣君出?!
若是《国富论》也是如此偏激,也就看看罢了。
与南宋同行 第一百一十七章 流求考察之二
廖莹中看了《囯富论》后勃然大怒……这简直是一派胡言!
那个无名氏把家国事业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个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
提到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
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
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
所有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圣君出而天下得以治理的事情!
一切政权的出现都是为了适应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的需要……天下社稷发展的最高阶段则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自由的公正的商业互换互存……
这简直是一派胡言!!
天下社稷发展的最高阶段则是什么?
是主圣臣贤民知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