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在明朝当国公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千斤顶

    “不是……”

    曹文诏、曹变蛟叔侄倆有些懵了,杨峰作为征南大都督统领数万大军,又是堂堂的侯爷,身份何等尊贵,现在居然要跟他们一起出征苏禄国

    “侯爷,万万不可啊。”曹文诏、曹变蛟叔侄倆齐齐喊了出来。

    曹文诏赶紧道:“侯爷,您贵为一军统帅,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福建、江南等地的安危,乃是千金之躯,岂能亲自涉嫌,若是有何意外,卑职二人万死也难辞其咎啊!”

    曹变蛟也劝道:“是啊侯爷,若是连区区一个弹丸之地也需要侯爷亲征的话,那还要我等何用”

    看到这对叔侄倆苦苦相劝,杨峰也沉吟起来。

    这个时期的苏禄国的总人口不过二三十万人,而西班牙人在苏禄国的兵力估计也不会很多,让曹文诏叔侄倆去就差不多了,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让自己亲自出马,那么还要麾下的这些将领何用

    而且杨峰也看得出来,这对叔侄倆因为初来乍到的关系,心里憋足了劲想要立功表现,自己如果亲征的话,那么即便是立下了功劳,大半也会是自己的,这俩人自然不乐意。

    想到这里,杨峰缓缓点了点头:“既然你二人有此为国效命之心,本侯也不好阻止,苏禄国就交给你们了。”

    看到杨峰答应,二人大喜,齐齐拜了下来:“谢侯爷知遇之恩!”

    出征的准备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无论是大军的粮草、器械、武器以及子药乃至药品等等物资的准备,都能把辎重营的军官逼得团团转。

    只是俗话说得好,有钱好办事。手里有大把的银子,背后还靠有着几乎是海量物资的现代社会,只用了十天左右,曹文诏叔侄倆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不而且曹文诏叔侄出征苏禄国的事情在江宁军内部也引起了一些非议。

    “砰……”

    &nbs




第七百一十九章 是时候解决他们了
    被杨峰这么一说,众人纷纷炸了锅。他们都是杨峰一手带出来的,这些年无论是北上打满清鞑子,还是南下灭郑芝龙,他们还没怵过谁呢,如何会服这对以前从未听说过名字的家伙。

    “侯爷,您也太看重曹文诏那对叔侄了吧!”

    “就是,侯爷,您可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啊!”

    “末将不服,老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末将也不欺负他们,大家拉出同样的人马来一场演习,看看到底是谁更厉害些!”

    看着群情激昂的众人,杨峰淡淡一笑:“你们也别不服。本侯问你们,若是然给你们换上辽东军同样的兵器铠甲,领着同样的粮饷,你们能在辽东抗击满清鞑子十余年,且颇有斩获吗”

    “这个……”

    原本喊得最大声的褚茂光不做声了。

    在江宁军出现之前,辽东军可以说是大明最精锐的一支军事力量了。无论是器械粮饷都是最高最好的。

    可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辽东军的粮饷器械跟江宁军比起来就是一个玩笑。

    之前就流传着一个心酸的笑话,辽东军之所以完全放弃火器,那是因为京城兵仗局制造出来的火器送到辽东后频频炸膛,死伤在自己火器下的人甚至比打死的敌人还多,最后逼得辽东军不得不重新拿起了冷兵器。

    别看江宁军在杨峰的带领下连续大败满清鞑子,甚至逼得他们不得不龟缩在盛京城里不敢露头,但众人都清楚,江宁军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战斗力,除了训练有素士气高昂之外,他们的火器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棕贝丝火铳还是拿破仑火炮,全都是这个时代杀敌的利器,也正是因为这些东西使得满清人引以为豪的弓马利箭根本得不到发挥,这才有了连续的大捷。

    若是双方全都换上了冷兵器,真刀真枪的进行一场冷兵器的战斗,就连最乐观的人也不敢保证能打得过那些从小便打熬身体练习杀人技巧的满情人。

    而曹文诏叔侄能凭借着手中的冷兵器,领着从来都没有发足过的饷银,在辽东跟满清人打了那么多年,还能不时的打胜仗,这足以证明他们的优秀。

    看到众人不做声,杨峰继续道:“别看这些年你们也打了几个胜仗,但那是建立在兵力、火器的绝对优势上的,真抡起在劣势情况下跟敌人作战的韧劲和耐性,你们还真没法跟人家比。

    此次出征苏禄国,虽然我军有水师一路护送,但如今苏禄国早就被西班牙人占领,而我方对苏禄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若是让尔等领兵出征,我实在是不放心。

    别的不说,就说你褚茂光吧,你为人勇猛善战,这是公认的。但是你缺乏单独领军的经验,更缺乏缺乏补给、敌情不明的异地作战的经验,所以我实在是不放心你单独领军出征作战,你明白吗”

    所有人的脑袋已经低了下来,褚茂光想了半晌又问道:“侯爷,就算是末将缺乏经验,可梗将军却是个老成持重之人,让他领兵出征不行吗”

    “耿秉义自然是可以的。”杨峰这次倒是没有反对,但又说道:“不过接下来本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耿秉义和你们暂时还不能离开。”

    “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众人就是一惊,随后又不解的相互对视了一眼,如今福建的局势已经大致平稳。郑芝豹集团也已经被剿灭,台湾也被纳入了大明的疆土范围,还有什么是比远征苏禄国更重要的

    除非……

    耿秉义



第七百二十章 遵旨
    “这个杨峰又出幺蛾子了。”

    文渊阁内,看着杨峰送来的请求出兵的折子,顾秉谦苦笑着无奈的摇了摇头,将折子递给了一旁的朱国桢。

    等到朱国桢和韩爌看完后,三人一时沉默起来。

    过了一会韩爌才说道:“其实依本官看来,江宁侯想要出兵一举将建奴荡平也是好的。

    建奴自从努尔哈赤老贼起兵以来,便不断蚕食我大明疆土,前些年更是连沈阳也被他们霸占了去,直至今日还未收回。

    既然江宁侯愿意主动率军收复疆土,我们岂有阻止之理”

    朱国桢眉头皱了皱,“理是这个理,但前些天那个皇太极派来了使者,愿意奉我大明为宗主国,如今满朝的文武正在热议这件事呢,若是咱们突然翻脸,会让世人如何看待咱们”

    韩爌翻了个白眼,“平涵公,你也是宦海沉浮了大半辈子的人了,连建奴的缓兵之计都看不明白吗”

    “我当然知道。”朱国桢有些无奈的说道:“可问题是咱们看出来没用,朝中那些言官御史们看不出来啊。他们成天嚷着什么国之虽大好战必亡,成天鼓动陛下要和那些建奴结成兄弟之邦呢。”

    韩爌怒道:“屁的兄弟之邦!前些年咱们大明势弱的时候,他们怎么不顾及兄弟之邦,这些年来咱们往辽东投了多少银子,死伤多少将士了若是没有江宁侯率大军将他们狠狠的教训了几次,此刻他们还会这么老实吗”

    朱国桢无奈道:“这些你跟我说没用,得跟那些言官说。”

    说到这里,俩人对视了一眼,都发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之色。

    大明的言官是一个很奇葩的群体,这些科道言官既有纠举弹劾之权,又有进言上谏之责,虽说他们只是七品的小官,但权力极重,拥有直接弹劾内阁大臣,甚至是风闻奏事、进谏皇帝之权

    朱元璋之所以给予了这些言官这么大的权利,说白了就是希望利用这些言官制衡、监督朝堂上的重臣,不让其中任何一方坐大。

    老朱同志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却低估了人的野心。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这些言官已经变成了一群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的二愣子,在他们看来整个大明就没有他们不能管的事情。

    发展到现在后,这些言官生怕自己提的建议不够标新立异,往往捕风捉影,凭着小道消息,就极尽夸张之能事。他们提的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无非是希望能通过小题大做乃至骂皇帝来哗众取宠,名垂千古。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来刷纯在感的。

    譬如在万历年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把万历皇帝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一无是处的皇帝。这哪是进谏,分明是人身攻击啊!

    若是换做洪武朝的时候,这个雒于仁能活过三天都是老朱同志大发慈悲了。

    可万历皇帝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此后,谩骂皇帝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万历皇帝不愿背上“杀言官”的恶名,于是选择了沉默和躲避。

    皇帝尚且如此,内阁大臣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听到这些滚刀肉对满人的态度后,就连朱国桢和韩爌也有些忌惮起来。

    其实,老朱同志设立言官这个职能部门本意是好的,若是言官们能勇于进谏、尽人臣之责,这就是件好事,但若是无端放纵,奖罚不明,逐步扭曲了言官进谏的本意,最终反倒严重干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这就是祸非福了。

    过了一会,顾秉谦突然说道:“文宁(朱国桢)、虞臣(韩爌)韩爌,老夫且问你们,江宁侯要收复沈阳击垮满清鞑子,这件事对我大明有益还是有害”



第七百二十二章 甘愿为副
    锦州城的众将们全都被这道突如其来的圣旨给惊动了,很快大部分人便将目光盯在了主帅的位子上,毕竟这个位子可是干系后战后战功、财富以及俘虏的分配主导权啊。

    将士们舍生忘死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就是金银珠宝功名利禄吗

    什么若是打输了主帅承受的责任会更大

    呵呵……不存在的,有了江宁军的加入,辽东众将谁都没考虑过战败的可能,真以为天下第一军的称号是白叫的,别说是江宁军了,就算是辽东军这些年也陆续装备了六千支棕贝丝火铳和六十多门拿破仑铁炮,论起实力来跟满清鞑子相比也不差多少。

    退一万步讲,即便这次不能一举歼灭以皇太极为首的满清,但全身而退还是不成问题的。

    看着下面的众将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主帅的问题,祖大寿突然大声道:“诸位都别吵了,咱们还是听听督臣怎么说吧。”

    听到这里,众人都将目光望向了孙承宗。

    看着众将们那炙热的目光,孙承宗心中轻叹了口气,其实他有些有些纳闷,不知道朱由校是忘了还是故意不指定主帅,就发来了这么一道圣旨,实在是让他感到为难。

    要说孙承宗不想当这个主帅那是假话,从这道圣旨里他就能感受到朝廷是打算一举解决辽东问题,若是能将满清鞑子彻底歼灭,这可是能青史留名的事情啊。

    可作为一名宦海沉浮了多年的官员,孙承宗也明白这件事如果真要闹大了,对谁都没有好处,而且杨峰可不是一个易与之辈,这点从这些年他的做事风格就能看出来,真要闹僵了那可就麻烦了。

    思索了良久,他手捋胡须缓缓说道:“此事光是咱们自己商议是没用的,毕竟陛下在圣旨里也说了,让咱们和辽东军共同对鞑子发起攻击。

    咱们连江宁侯的面都没见着,岂有自己把自己封为主帅的道理所以此事莫要再提,还是等江宁侯到来再说吧。”

    “呃……”

    众人闻言也是一愣,是啊,人家杨峰都没来了,他们自己却开始自吹自擂的要自封为统军主帅,让外头的人听见了恐怕要被人笑死。

    最重要的是,如果杨峰不同意,他们自封的这个主帅又有什么意义

    想到这里,不少人都感到脸上有些火辣辣的,甚至还有人心里暗自后悔。自己刚才是不是太积极了些,若是自己今天的表现日后被人告诉了江宁侯,自己岂不是把这位给得罪得狠了

    就在这时,一名士卒在门外大声喊道:“启禀督臣,江宁侯派人送信来了!”

    众人微微一惊,孙承宗赶紧道:“哦……快快呈上来……”

    士卒走到孙承宗跟前,恭敬的将一封公文放在了桌上,随后立刻退了出去。

    孙承宗拿起信封,检查了一下信封口的火漆印迹确实是完好无损后这才撕开了信封,拿出信笺看了起来。

    看完后孙承宗久久不语,神情有些发愣。

    一旁的众将见状,不禁有些面面相窥起来,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孙承宗看到杨峰送来的信函后就变得如此古怪。

    吴三桂到底最为年幼,有些沉不住气的高声问道:“督臣,敢问江宁侯在信中说了什么,居然让您如此失态”

    还没等孙承宗说话,祖大寿便瞪了他一眼骂道:“休得放肆,督臣正在想事情,岂是你能打搅的!”

    说完,他有些担心的偷偷看了眼孙承宗,生怕他会动怒。

    孙承宗倒是没有生气,只是长叹了口气,扬了扬手中的信笺道:“诸位恐怕很想知道江宁侯送来的这封信件说什么吧本官也不怕告诉你们,江宁侯在这封信里说了,此次对满清鞑子发起总攻,他愿奉本官为主帅,他以及一众江宁军都在本官



第七百二十三章 皇太极的决心
    防盗章节,请二十分钟后再观看!

    时间是天启5年,如果用公元纪年的话,是1625年1月1日,这个昔日强盛的大明帝国已经逐渐迈向了没落。

    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茫茫的大学给古老的南京城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几乎全都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已经淹没到了脚踝的大雪中艰难的跋涉着。号称“八十万居民,秦淮河上胭脂水粉十里飘香”的南京,那曾经人来人往的官道上,如今就连马车一颗无法通行了。因为在这种严酷的天气里,就连那玄武湖上原本穿梭如织的花船也停了下来。

    因为行人稀少,守护者南京城的守城士兵也变得非常懈怠,许多原本应该守在城门口的士兵将长枪随手靠在城墙上,自己则是不停的搓着双手来回走动。一边走动还一边咒骂着这个令人绝望鬼天气,偶尔有几个农夫挑着卖炭或是卖菜的农夫经过,这些历来奉行雁过拔毛的兵丁们也懒得去检查,随便挥了挥手就让他们通过了。

    大明立国两百多年以来,除了朱棣在造自己侄子的反的时候经历过兵灾,其他的的时候南京基本就没出过什么乱子。在这种承平的年代就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如今的这两个守城兵丁只盼着早点结束当值,能够早点回家喝一口热酒,然后搂着家里的婆娘在炕上好好的睡一觉,如果有兴致的话还可以把灯吹灭后做一些男人都爱做的事情。

    但是此时在南面的正阳门的城门下,守城的两名士兵却拿着冰冷的长枪,警惕的望着眼前这个装束奇特的男子,眼中露出了警惕的神色。因为这个男子身材高大,皮肤白皙,身穿一件外表看起来极为柔顺的蓝色短衫,下身则是穿着一件很少见直裤,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的头发竟然只有寸把长,这样的发型非僧非俗的,有种说不出的怪异。

    穿着一件青色夹克的杨峰,看着城门口用警惕的目光望着自己的面带菜色的守城兵丁,内心充满了一种叫做崩溃的情绪。

    “你妹的,这里还是南京吗,怎么会这么冷”

    杨峰使劲跺着脚,虽然他是一个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南京人,但在他二十多年的生命里,这么冷的天气却很少碰到,根据他的估算,如今的气温至少有令下15度左右,这对于只穿了一件夹克的杨峰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1...356357358359360...5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