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庚新
 却见李弘道:“苏郡公说的这些,朝廷都已经明旨在办了。”
 苏大为点点头:“臣还有一个帮助关中恢复元气的想法,供陛下和太后斟酌。”
 “讲。”
 武后大袖扬起,双眼盯向苏大为时,眼中别有深意。
 关中受重灾,虽不符合大唐和关陇的利益。
 但对武媚娘和李弘来说,却未必都是坏事。
 至少,关中军事贵族力量得以削弱。
 这也意味着,对皇室的掣肘更少一些。
 武媚娘行事,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这也是她明知萧礼所做之事,有极大祸患,却也没有出言阻止的原言。
 政治只讲利弊。
 并不看那些人命和数字。
 只要目地达到。
 死一些人,对站在帝国金字塔最顶尖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些数字。
 所以,阿弥,你可不要在这时给我出些妖蛾子啊。
 “关中受灾后,对西域的贸易往来也大损。臣建议,召在长安的西域胡商,命他们以粮草换我们的蜀锦、瓷器,百工。”
 嗯?
 李弘眼睛一亮。
 武媚娘若有所思。
 阎立本拈须不语。
 六部官员小声嘀咕。
 片刻之后,阎立本上前一步,叉手道:“天后,陛下,臣以为,苏郡公此计可行。”
 这便是大唐版的盐引策略嘛。
 据说后世明朝曾有一年受灾,守山海关的将士没有粮食吃。
 若从朝廷调拨粮草,费日持久不说,而且沿路消耗,等运到山海关,十不存一。
 后来朝中重臣向皇帝建议,对天下商人下令,运粮到山海关换盐引。
 明朝的盐是凭“盐引”才能兑换,相当于“额度”。
 有钱没关系都弄不到盐引。
 只要能换到盐引,便有大利。
 结果商人闻风而动,很快将粮草运集山海关,并且兑换到盐引,欢天喜地。
 这一个策略,朝廷省了粮草损耗。
 山海关将士得到需要的粮草。
 而商人得到盐引,狠狠赚了一票,可谓三赢。
 苏大为此策,没有那么复杂。
 但是效果也定然不差。
 如今从江南调的粮草,要先紧着神都洛阳的公卿。
 能调往关中的不多。
 其余各地运粮过去,也有一个沿路损耗问题。
 但若此策一出,则西域胡商会想方设法,运粮入关中,以换蜀锦。
 这个时代,蜀锦便是硬通货。
 皇帝赏赐都会带上一些。
 平日里对胡商供应的蜀锦也是有限额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
 而大唐之锦,远销西域,暴利百倍。
 供不应求。
 再加上瓷器,和大唐各类百工商品。
 此策一出,那些胡商必然闻风而动。
 而且关中受灾,制造业暂时不能恢复。
 要凑齐这些货物,又会间接推动公交署等物流业发展。
 蜀地、各州的手工业也会因此更加兴盛。
 通过公交署源源不断的汇聚关中。
 这样一来,关中缺粮问题可以解决。
 各地的制造业可以兴旺。
 朝廷不用消耗库藏,便能解决关中之患。
 武媚娘越想眼睛越亮,看向李弘:“弘儿以为如何?”
 “母后,儿臣也觉得,苏郡公此计可行。”
 李弘高兴的道。
 武媚娘再看向六部官员:“众卿以为如何?”
 “回天后,苏郡公此计甚善!”
 “若真能解关中缺粮困窘,则善莫大焉。”
 颜道礼、阎仲和等臣子齐声道。
 武媚娘在心中盘算。
 苏大为此策,能解决关中长期乏粮问题。
 倒也不会很快就肥了关中那些军事贵族,关陇世家。
 就算那些世家赚取更多财货,但是失去对府兵的掌握,这关中,今后还是她天后说了算。
 于是武媚娘颔首道:“既是如此,哀家也无疑议,就照此计施行吧。”
 李弘大喜,这算是他难得与武后保持一致的地方。
 忙召来掌笔执礼的太监,以口念出圣旨,令中书省官员抄记下,待用印之后,颁行天下。
 虽然此次议政,花去不少时间。
 但是武媚娘与李弘,还有各部官员都比较满意。
 没有花费朝廷太多公帑,已经解决了困扰大唐的两个重大议题。
 但是现在,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武媚娘凝神细思片刻,然后向苏大为道:“爱卿方才说了借西域胡商输送粮草之事,但是西域叛乱未曾解决,大食国步步进逼,到时只怕商路断绝,借胡商运粮之事,只怕成无源之水。”
 此话一出,狄仁杰、阎立本等重臣顿时心中一惊。
 暗呼武后不愧是昔年由天皇大帝钦点,代为掌笔执政的女强人。
 这眼光老辣,一眼看出问题关键所在。
 李弘急道:“如之奈何?”
 “陛下,太后,请容献上平定西域之策。”
 苏大为叉手行礼。
 满殿重臣,包括武媚娘、李弘、阎立本、苏庆节、狄仁杰、程务挺、程处嗣、尉迟宝琳、三省六部官员,十二卫大将军,及众军将,顿时精神一振。
 知道戏肉来了。
 苏大为终于要将最终的,也是最关键的解决办法逞上。
 说也奇怪,好像自记麟德年起,那个从不良人一路升迁上来,在军事上崭露头角的苏大为就蜕变了。
 成为一言一行,能关系整个朝廷大局,左右天下大势的定海神针。
 威胁大唐的吐蕃,被他率军平定了。
 威胁关中的大疫,被他消灭了。
 影响大唐的瘟疫,被他献的治疫之法,一定程度消弭了。
 现如今,这位大唐开国郡公,兵部尚书苏大为,献上的法子,又解决了辽东困局。
 以及关中灾后诸多问题。
 现在,最关键的西域问题,所有人也都不约而同的仰仗他的答案。
 群臣中,狄仁杰两眼深邃的落在苏大为身上。
 眼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概。
 这十几年来,不知不觉,阿弥已经走到这个程度。
 达到这个高度。
 儒家圣人所言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阿弥全部具足。
 只怕百年之后,也会被后人尊为大唐圣贤吧!
 “天后、陛下,关中残破,对西域之事,无法再从关中征召,臣愚意以为,当中蜀中征召一定兵员。”
 “蜀中?”
 苏大为这个答案,显然出乎所有人意料。
 李弘刚想出口,一旁的苏庆节便忍不住道:“蜀中折冲府颇少,兵员不过数万,要戎守蜀中那么大的地方,已经捉襟见肘,如何还能抽调出人手?”
 实际上,蜀中做为关中屏障,是有担负着守护和阻隔关中与吐谷浑、吐蕃缓冲区的作用。
 兵额不算特别少,但大多布置在吐谷浑一侧防线内。
 而蜀中多山,许多地方荒无人烟,猿猴难渡。
 大唐朝廷不乏多智之士。
 也不是没考虑过从蜀中抽调人手问题。
 但有着现实问题无法克服。
 蜀中折冲府抽调空了。
 靠什么来充实蜀中防线?
 吐蕃虽名义上被大唐征服了,但大量广袤地区,唐军是没有那么多人和物力去扼守的。
 也只能是像西域那样,建立都督府控扼住。
 保持名义上的统制。
 所以,在名义上,吐蕃是大唐属地。
 但在实际上,大唐只是消灭了吐蕃松赞干布这支王室。
 将吐蕃从一个整体一统的帝国,锤成了无数碎小的部落。
 但吐蕃人还在。
 威胁还在。
 大唐对这块高原上的土地,时刻不在警惕和防备着。
 怕的是哪一天,吐蕃中突然再出一位枭雄,振臂一呼,号召吐蕃人的骑士,如洪流般自高向低,俯冲向关中。
 “我既提出此策,便有解决的办法。”
 苏大为迎着众人的质疑,镇定自若道:“以我之见,征召一定兵员蜀中府兵,同时,大量征召故吐谷浑、吐藩各部为大唐仆从。”
 咦?
 苏大为此话出来,顿时引发一片哗然。
 吐谷浑人还好说。
 那是自太宗时起,就被驯化内附的内藩。
 可是吐蕃……
 大唐与之可是有灭国之仇啊。
 而且消灭吐蕃,火烧其国都逻些城的,不正是你苏大为吗?
 你征召他们。
 和召生死仇敌,有何区别?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一十八章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
 据苏大为在后世的记忆。
 大唐与大食的碰撞,那要到唐玄宗时期。
 怛罗斯在葱岭以北,即后世帕米尔高原。
 大致在后世的哈萨克斯坦一带。
 唐玄宗时期,安西大都护高仙芝为追击逃脱的石国王子。
 在怛罗斯与黑衣大食军遭遇。
 双方激战五日夜,不分胜负。
 最后因唐军仆从葛逻禄部叛乱,以致唐军失败。
 高仙芝率残部退回四镇。
 怛罗斯之战后,大唐并未丢失西域。
 而是在短短两年后,就又恢复了元气。
 两年后,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
 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
 若不是安史之乱爆发。
 安西都护当有能力再次和大食人一较长短。
 在眼下这个魔幻大唐的时代。
 不知为何,怛罗斯之战竟比苏大为熟知的那个历史,提前了八十余年。
 而且统兵的人,是苏大为的兄弟薛仁贵。
 历史在这里开了个玩笑。
 薛仁贵与郭待封没有了大非川之败。
 但却遭遇了怛罗斯大败。
 仿佛历史有一种韧性。
 虽经苏大为努力去改变,仍顽固的朝着某种方向前行。
 收回心中各种念头。
 苏大为长叹了口气。
 向着李弘与武媚娘叉手行礼,用坚定的声音道:“天后、陛下,此次大食入寇西域,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清晰向东扩张的战略。
 动用兵力十五万,则军民共计百万以上。
 如此规模。
 诚为我大唐心腹大患!”
 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上方回荡。
 香气氲氤中,殿上盘绕的那些浮雕巨龙,向下俯视着,面露威严。
 似乎从这些泥塑木雕的巨龙身上,透着肃杀之气。
 大殿上,天后武媚娘、皇帝李弘,还有阎立本,李玄信,十二卫大将军,各军将和六部主官,全都摒息静气,听着苏大为的话。
 事情到了这一步,所有人都意识到。
 这是一场灭国级别的大战。
 而且这一次,竟是别人想要灭大唐的根。
 冲着大唐而来。
 生死威胁下。
 所有的个人荣辱、利益得失,在这一刻,都显得微不足道。
 “大食人……究竟是什么来头?他们与波斯人有何区别?”
 李弘忍不住讷讷问道。
 波斯人他是知道的。
 小时候在长安也曾见过波斯人立的景教,还有拜火教。
 里面的法师,虽然长得高鼻深目,但看起来也算面目和蔼。
 “那自然是大大不同。”
 苏大为沉吟道:“大食人信奉一神,比之波斯人更具扩张性和排它性。若大食势力真渗透进来,其它信仰都将被视为外道,被视为异端消灭。”
 李弘听得不由瞠目结舌。
 满殿的重臣也是一片哗然。
 华夏文明讲究兼容并蓄。
 大唐更是万国来朝,天可汗之国。
 其胸襟广大,大至高原雪域上的吐蕃,远至天竺烂陀寺,小至倭岛倭人。
 只要尊重大唐的文化和理念,愿意进入大唐的文明圈的,无一不包容。
 甚至吐蕃和倭国这种包藏祸心,送遣唐史来长安学习。
 大唐也不吝教授其先进的文化、制度。
 在唐人,在华夏人的眼里,信仰中,无论道、释、儒家,都是开放的,并无一神之说。
 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得道。
 遇到天灾,大禹振臂一呼,大伙一齐治水,拯救万民于水火。
 责任与道义,融入骨血。
 而亚伯拉罕系的信仰……
 洪水来了,我弄艘船把我一家老小带上我走了。
 被淹死的都是有罪的。
 我把原住民都给灭了,抢了人家的土地。
 然后还吃个火鸡庆祝一下。
 感恩一下我们的神。
 送这么一批人头给我们。
 这是文明源头的不同。
 唐人实在无法理解那种排它的信仰。
 也天然反感那种以自己为正,视其它为异端的学说。
 华夏做为发展较高级的文明,早已民摆脱了蛮荒。
 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人与天地万物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
 尊重做人的底线和义理。
 武媚娘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苏郡公,按你这么说,这大食的威胁非同小可。若任由他们攻下天竺,或者攻占了碎叶水附近,是否会对我大唐产生威胁?”
 随着武媚娘的话,所有人的目光一齐盯在沙盘上。
 天竺,在吐蕃雪山之下。
 看上去,大唐如今还占着天竺三分之二的土地。
 还有吐蕃高原的地利。
 似乎不会有太大威胁。
 但是苏大为不这么看。
 他上前,重拾起竹枝,想了想,递到苏庆节手里:“苏子,你来说。”
 苏庆节向他点点头。
 心知是苏大为有意让自己表现。
 苏大为也在一旁道:“邢国公昔年曾随王玄策攻下天竺,做为征天竺军的副总管,天竺之事,他比我更清楚。”
 武媚娘微微点头:“那就请邢国公说一下天竺局势。”
 苏庆节手握竹枝,微一沉吟,竹枝在天竺中部一点:“天竺其实是一个大平谷,有些是蜀地,中间低,东西北三面被高山环绕,南面临海。
 但是他们这山,并不完整,在西面有缺口,历来大月氏和波斯人入侵天竺,便是从这缺口进入。
 以天竺人的能力,完全无法对抗异族入侵。
 好在他们也习惯了,一但有异族拿着屠刀冲杀,打不过便跪地求饶。
 而且还发展一套学说,可以说服自己,安然向异族征服者乞活。”
 一旁的程处嗣嘿地冷笑一声:“这岂非就是三姓家奴?”
 苏庆节抬头看了他一眼:“错了,天竺早不止三姓,千百年来一直被异族入侵,一次次跪下乞活。”
 “呃……”
 程处嗣一时无语。
 这种种族,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人若没了脊梁,千百年都是如此,那与牲口何异?
 “王都督手中无兵,我不知他能否向吐蕃那边借到仆从军。”
 苏庆节接着道:“若他能借到仆从军,或许还能抵挡住大食人的攻势,若是借不到,只凭一个折冲府的兵力,还有那些天竺软脚虾,绝对无法抵挡住大食人。”
 竹枝顺着中部天竺,一直往西玛拉雅山口移动。
 “虽然吐蕃方向有高山挡住,难以行大军,但是这边的山其实也有缺口,当年我与王都督便是从这边山口出兵。
 所以若是在天竺方向守不住,是有被大食人登上雪域的可能性。”
 停了一停,苏庆节抬头看了一眼各方向,接着道:“若被大食人在吐蕃上站住脚根,以吐蕃目下四分五裂的松散,只会被他们不断蚕食和吞并。
 如果那位穆罕墨德真的是名将的话。”
 舔了舔唇,苏庆节将竹枝向大唐方向划动:“若任由大食人站住脚,数年之后,便是又一个吐蕃般的强敌崛起。
 他们向北,可以和西域方向的大食人,一齐威胁我大唐陇右。
 向东,便可直入蜀地,甚至威胁关中。”
 嘶~~
 在场诸臣,不由一齐倒吸了口冷气。
 方才听到一万大食人打下两部天竺,虽然气愤。
 但仍没感觉有多严重的威胁。
 直到苏庆节在沙盘上推演。
 这些重臣,乃至李弘和武媚娘这才清晰的意识到。
 绝不能任由事态如此发展。
 愚者谋一时。
 智者谋一世。
 满殿六部官员,左右宰相,十二卫大将军,乃至大唐皇帝李弘,太后武媚娘。
 绝没有一个是庸人。
 相反,他们都是这个时代,大唐顶尖的人物。
 眼光心机,远非寻常人可比。
 武媚娘沉吟着,问出一个关键问题:“依邢国公之见,天竺这批大食人,需要多久能占领全部天竺,威胁到吐蕃都督府?”
 苏庆节抬头看了一眼苏大为,再向着武媚娘:“这取决于,大食人的决心。”
 “嗯?”
 “方才严寺卿说,大食人征东出动十五万人。那么这十五万人究竟是如何分配的?分到天竺方向,究竟有多少兵力?那一万人是全部吗?
 若大食人真的重视天竺,当会增派兵力。
 这里面变数太大。
 还和大食人统率水平,天竺环境,与王都督的应对策略有关。
 恕臣无法给出答案。”
 苏庆节双眉微微扬起,显然也有些不满意自己这个回答。
 但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在朝廷打嘴炮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的事,可以随便吹。
 但涉及到军事,绝不能靠放嘴炮。
 一定要实事求是。
 否则迟早把自己玩死。
 做为跟随苏大为最早的一批将领,而且是苏定方的儿子。
 苏庆节虽没有达到帅才级别。
 但也是极出色的将领,深知其中轻重。
 “天竺……西域……”
 武媚娘在沙盘前缓缓踱步。
 跟随在身后的女官慌忙托起武后长长的裙裾。
 五彩长裙拖曳于地,仿佛彩凤舞羽。
 她那双凌厉且清醒的目光,在沙盘上反复看着,忽然道:“还是西域威胁更大。”
 李弘微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赞同道:“母后所言极是。”
 “但无论是西域,还是天竺方向,我们都必须做出及时应对。”
 武媚娘沉吟:“天竺或可稍缓,但西域方向,已是耽搁不得。”
 天竺虽然是口肥肉,有着巨大利益。
 但还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若丢了只是可惜。
 还不至于马上危及大唐的生死存亡。
 但西域不同。
 大唐朝廷靠着这条黄金商路,源源不断的汲取养份。
 在太宗之前,西域各小国只用趴在商道上抽取往来商队税赋,便可富得流油。
 大唐统治西域后,这些利益,都被大唐垄断。
 方能维持大唐百姓优渥的生活。
 维持天朝上国的体面。
 维持大唐百万府兵。
 以及万国来朝的威势。
 这一切,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后世鹰酱趴着世界吸血,本质上也是以武力维持商业利益,垄断石油和货币之利。
 在这一点上,千年前的大唐,早就是玩剩下的。
 所谓世界第一的大国。
 便是如此。
 它所设下的规则,天下万国共尊。
 尊守规则,承认天下共主的身份,便纳入这个文明圈。
 共享利益。
 宗主提供武力保障,保护藩属的平安。
 而小弟们,则要承担各种义务。
 比如财赋生意上。
 保障唐人在小弟国家超然身份。
 所谓一等唐人,二等胡。
 胡人与狗不得入内。
 还要向宗主国提供各全面的配套服务。
 比如让宗主来驻军。
 比如宗主要打架,主动提供仆从军。
 还是自带干粮的那种。
 宗主国若是在本土驻军,还要提供给驻军军费。
 总之宗主国是爸爸。
 小弟就是儿子。
 大唐能在几千年前,便铺开这么大的摊子。
 靠的就是商贸之利。
 靠的是大唐武德,战争红利。
 若是被大食人断了西域商路。
 若是失去了大唐战无不胜的招牌。
 大唐将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
 从世界最强,沦为区域性大国。
 从对外扩张,而沦为内卷。
 普通唐人的生活,也将随大唐的衰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