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庚新
 “苏郡公,可有计策安定西域?”
 面对武媚娘的询问。
 李弘充满期待的眼睛。
 左右宰相,以及四周六部官员,各军将投来的目光。
 身边程处嗣、苏庆节、程务挺投来信赖的眼神。
 苏大为并没有急着回答。
 而是走回到西域这一片的沙盘前,缓缓踱步,似在沉吟。
 西域的情况不好办。
 若关中这几年没有受灾,倒是能抽调力量,征召人手往西域。
 但眼下,关中疲弊啊。
 就好像后世那个日夜一样。
 天灾骤临。
 古之豫州一日夜间,下的雨量等同于过去大半年的雨量。
 一个小时内,便降下不亚于一百五十个西湖的水量。
 这是天灾,非人力所能改变。
 而迈过千年时光。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在关中,也同样发生这样的暴雨。
 而且是持续半年之久。
 粮食绝收。
 洪水肆掠。
 外洪加内涝。
 好不容易等洪水退了,又变成干旱。
 人力有时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如此缈小。
 气候千年一轮回。
 从小冰河到极热,一直反复更迭。
 难怪古人说天地如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如铜。
 人在天地之间,在大自然反复肆掠下,岂非就是炉中丹药,被反复淬炼吗。
 摇摇头,他将心神,从这些联想中抽离出来。
 人在局中,也要学会暂时把情绪抽离出来,在局外看这些问题。
 如此才能最理性。
 眼下急需解决的虽然是西域方面的军情。
 实际上问题的本质在于大唐内部出了问题。
 这问题既有天灾,更有治理问题。
 在李治朝早期和中期,大唐的治理是高效的。
 但是在李治朝末期,一些乱象频发,朝廷的秩序已经隐隐有失控的迹象。
 否则光凭一个天灾,难不住光耀万年的大唐。
 苏大为继续想下去。
 自己固然是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根本缘由,即不是做为大唐臣子,而是做为一个大能。
 一个想要突破一品,迈向更高层次大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的是了断因果。
 待天劫降临时,可以了无牵挂,殊死一搏。
 在巴颜喀拉山的那段时间,在神秘地宫内。
 他与腾迅交流了许多,也见识到许多。
 知道一但迈入一品境界,天劫降临只是迟早之事。
 他之前击杀八仙,屠天下沙门大能时,已经过度使用了力量。
 已经引起了这方天地法则的“关注”。
 在天劫来临前,一定要把柳娘子、亲友兄弟,李弘、武媚娘,还有大唐,都照料好。
 一但天劫发生。
 要么生死道消。
 要么成功破碎此方世界的桎梏,升往更高层面,任意逍遥。
 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收回心中杂念。
 苏大为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当朝户部尚书颜道礼身上。
 “请问颜尚书,目前关中灾情如何,各处恢复如何?”
 他没有谈及军事,而是先问关中受灾情况,令众人不由一愣,一时没摸清意图。
 颜道礼目光向武后看去。
 见武媚娘微微颔首,这才开口道:“兵部尚书既然问起,请容我一一细说。”
 清咳一声,他朝自己笏板看了一眼:“去岁关中受灾,十室九空,后经太子,陛下亲赴灾地赈灾,事后统计,关中受灾户共一百一十七万户,丁口五百二十三万余人,可谓本朝前所未有之重灾。
 虽倾府库,依旧无法解决全部缺粮问题。
 并及因灾情影响,当年绝收。
 直到如今,尚不能恢复元气。”
 苏大为默默听完,接着问:“关中府兵情况如何?”
 “这……”
 颜道礼嘴角抽了抽,心说府兵情况不是该你们兵部报上吗?问我户部做甚。
 但他随即明白过来,不久前,这兵部还是萧礼主事。
 而当时萧礼一手遮天,兵部许多资料都被人有意焚毁。
 直到如今,还没理出头绪。
 就连户部赈灾的情况,也受当时萧礼兵部的影响。
 皇帝李弘开口道:“此事我知道,关中共有折冲府二百六十一所,府兵二十五万。灾后统计,府兵折损六万余人,另有四万余人因饥病致伤残,如今关中府兵缺额近半,尚无法全数补充。”
 听到这番数字,苏大为还没说什么,但是程处嗣、苏庆节、狄仁杰、程务挺还有十二卫大将军及朝中将领,一个个脸色铁青。
 这叫什么?
 一场大灾,等同于关中所有府兵集体来了场大败。
 死伤近十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
 一支军队,若死伤超过三成,便会失去战力而崩溃。
 相对于每三个人里,便死掉一个。
 折损过半,则更可怕。
 任何精锐强军,也经不起这样的损失。
 李弘的话却还没说完:“还有前次李敬业征西域,调拨的兵,大部也从关中府兵中征召,十万大军,只回来一万余人。”
 这话一出,满场军将,一个个脸色不仅是青,更是发黑。
 耻辱啊!
 奇耻大辱!
 但比耻辱更严重的是这个伤亡,加上关中此次灾情减员。
 差不多等于把关中二百六十一个折冲府的兵员全数歼灭了。
 别说兵员暂时无法补充到位。
 就算把兵全部补上。
 正如之前苏大为所说的,百战精锐死了,是那么容易长出来的吗?
 这些死去的,都是大唐的脊梁,大唐鼎立关中,控扼天下的精华所在。
 被李敬业败家,被天灾摧毁,如今已是毁于一旦。
 这种情况,休说去对付攻入西域的大食人。
 对付西域诸胡和突厥人的叛乱。
 就是能否再弹压住天下,保证大唐各州不生乱子,都还是未知之数。
 大唐执行强干弱枝之策。
 天下共计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有两百六十一处在关中。
 但如今,关中的折冲府算是废了。
 没有五到十年光景,恢复不过来。
 李弘脸色也很不好看。
 做为大唐皇帝,他清楚失去关中府兵,对大唐意味着什么。
 然而话还得继续说完。
 “除了李敬玄那次,还有薛礼前次率兵抵御大食,也是从关中抽调。”
 得了,全凉了。
 关中共计二十五万军。
 天灾败掉十万。
 李敬玄送了十万。
 薛仁贵又仆了五万。
 这特么就是全死光了啊。
 饶是苏大为有些心理准备,听到这些数字,嘴角也是抽了抽。
 牙疼。
 “关中受灾,元气大伤,关中的折冲府已是不堪用了,而且还得从各地抽调府兵,以实关中。”
 苏大为缓缓说着。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从各地抽调府兵,意味着大唐对各州各地的控制,又会降低几个级数。
 若一但有变。
 那就是泼天之祸。
 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到这个时候,苏庆节突然骂道:“全怪那个萧礼。”
 这话提醒了众人。
 若不是萧礼克扣关中粮草,以致朝廷对灾情救济不力。
 若非萧礼激李敬玄,令李敬玄亲自领兵征西域。
 若非萧礼令薛仁贵抵御大食……
 虽然这些事情换一个人,也会做。
 但至少,出征不应该都从关中抽调兵力。
 至少在赈灾上,不会在那个时候抽调救命的粮草。
 萧礼这些做法,简直是掘断大唐的根。
 此人究竟想做什么?
 武媚娘的脸色有些难看,扬声道:“说起此事,萧礼现在究竟抓到没有?”
 都察寺卿严守镜忙上前道:“各地都颁布海捕文书,臣也派都察寺探员追查,但至今仍没发现此人。”
 “废物!”
 武媚娘冷哼一声,眼中透出寒光:“不管用任何代价,一定要抓住此人,哀家要亲自审问。”
 “喏!”
 苏大为在一旁暗想:萧礼这二货以为自己是穿越者,便想颠覆他认为不公的大唐,想玩一场星星之火燎原的变革。
 现在估计也是玩农村包围城市那套,不知钻到哪个乡下地方蛰伏了。
 但这家伙心术全用在这些阴谋上了。
 根本没有堂堂正正去做实事的念头。
 再说时移世易。
 以如今大唐的识字率,你就算把全部高门贵族,满朝公卿全杀光又如何?
 把大唐推翻又如何?
 没有识字率,全部文盲的百姓,怎么在废墟上建立起新秩序?
 而就算能建立起来,又凭什么那些人不会腐化堕落,不会从屠龙者变恶龙?
 没有后世的工业革命,生产力上不去。
 就始终是人吃人的世界。
 资源就这么多。
 不向周边异族去掠夺。
 便会内卷……
 收起这些想法,苏大为再次开口道:“关中乃天下根本,务必充实,臣建言,从湖广抽调富余丁口,以实关中。
 另外粮草从各地征调,只怕也无法填补关中缺口。”
 这话还用你说?
 户部颜道礼,工部阎仲和眉眼一挑。
 看苏大为颇有种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感觉。
 论军事,咱们不如你。
 但户部和工部的事,您老也别掺和了吧。
 那是咱们的份内事。
 左相阎立本抬头看了苏大为一眼,又看向新帝李弘。
 却见李弘道:“苏郡公说的这些,朝廷都已经明旨在办了。”
 苏大为点点头:“臣还有一个帮助关中恢复元气的想法,供陛下和太后斟酌。”
 “讲。”
 武后大袖扬起,双眼盯向苏大为时,眼中别有深意。
 关中受重灾,虽不符合大唐和关陇的利益。
 但对武媚娘和李弘来说,却未必都是坏事。
 至少,关中军事贵族力量得以削弱。
 这也意味着,对皇室的掣肘更少一些。
 武媚娘行事,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这也是她明知萧礼所做之事,有极大祸患,却也没有出言阻止的原言。
 政治只讲利弊。
 并不看那些人命和数字。
 只要目地达到。
 死一些人,对站在帝国金字塔最顶尖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些数字。
 所以,阿弥,你可不要在这时给我出些妖蛾子啊。
 “关中受灾后,对西域的贸易往来也大损。臣建议,召在长安的西域胡商,命他们以粮草换我们的蜀锦、瓷器,百工。”
 嗯?
 李弘眼睛一亮。
 武媚娘若有所思。
 阎立本拈须不语。
 六部官员小声嘀咕。
 片刻之后,阎立本上前一步,叉手道:“天后,陛下,臣以为,苏郡公此计可行。”
 这便是大唐版的盐引策略嘛。
 据说后世明朝曾有一年受灾,守山海关的将士没有粮食吃。
 若从朝廷调拨粮草,费日持久不说,而且沿路消耗,等运到山海关,十不存一。
 后来朝中重臣向皇帝建议,对天下商人下令,运粮到山海关换盐引。
 明朝的盐是凭“盐引”才能兑换,相当于“额度”。
 有钱没关系都弄不到盐引。
 只要能换到盐引,便有大利。
 结果商人闻风而动,很快将粮草运集山海关,并且兑换到盐引,欢天喜地。
 这一个策略,朝廷省了粮草损耗。
 山海关将士得到需要的粮草。
 而商人得到盐引,狠狠赚了一票,可谓三赢。
 苏大为此策,没有那么复杂。
 但是效果也定然不差。
 如今从江南调的粮草,要先紧着神都洛阳的公卿。
 能调往关中的不多。
 其余各地运粮过去,也有一个沿路损耗问题。
 但若此策一出,则西域胡商会想方设法,运粮入关中,以换蜀锦。
 这个时代,蜀锦便是硬通货。
 皇帝赏赐都会带上一些。
 平日里对胡商供应的蜀锦也是有限额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
 而大唐之锦,远销西域,暴利百倍。
 供不应求。
 再加上瓷器,和大唐各类百工商品。
 此策一出,那些胡商必然闻风而动。
 而且关中受灾,制造业暂时不能恢复。
 要凑齐这些货物,又会间接推动公交署等物流业发展。
 蜀地、各州的手工业也会因此更加兴盛。
 通过公交署源源不断的汇聚关中。
 这样一来,关中缺粮问题可以解决。
 各地的制造业可以兴旺。
 朝廷不用消耗库藏,便能解决关中之患。
 武媚娘越想眼睛越亮,看向李弘:“弘儿以为如何?”
 “母后,儿臣也觉得,苏郡公此计可行。”
 李弘高兴的道。
 武媚娘再看向六部官员:“众卿以为如何?”
 “回天后,苏郡公此计甚善!”
 “若真能解关中缺粮困窘,则善莫大焉。”
 颜道礼、阎仲和等臣子齐声道。
 武媚娘在心中盘算。
 苏大为此策,能解决关中长期乏粮问题。
 倒也不会很快就肥了关中那些军事贵族,关陇世家。
 就算那些世家赚取更多财货,但是失去对府兵的掌握,这关中,今后还是她天后说了算。
 于是武媚娘颔首道:“既是如此,哀家也无疑议,就照此计施行吧。”
 李弘大喜,这算是他难得与武后保持一致的地方。
 忙召来掌笔执礼的太监,以口念出圣旨,令中书省官员抄记下,待用印之后,颁行天下。
 虽然此次议政,花去不少时间。
 但是武媚娘与李弘,还有各部官员都比较满意。
 没有花费朝廷太多公帑,已经解决了困扰大唐的两个重大议题。
 但是现在,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武媚娘凝神细思片刻,然后向苏大为道:“爱卿方才说了借西域胡商输送粮草之事,但是西域叛乱未曾解决,大食国步步进逼,到时只怕商路断绝,借胡商运粮之事,只怕成无源之水。”
 此话一出,狄仁杰、阎立本等重臣顿时心中一惊。
 暗呼武后不愧是昔年由天皇大帝钦点,代为掌笔执政的女强人。
 这眼光老辣,一眼看出问题关键所在。
 李弘急道:“如之奈何?”
 “陛下,太后,请容献上平定西域之策。”
 苏大为叉手行礼。
 满殿重臣,包括武媚娘、李弘、阎立本、苏庆节、狄仁杰、程务挺、程处嗣、尉迟宝琳、三省六部官员,十二卫大将军,及众军将,顿时精神一振。
 知道戏肉来了。
 苏大为终于要将最终的,也是最关键的解决办法逞上。
 说也奇怪,好像自记麟德年起,那个从不良人一路升迁上来,在军事上崭露头角的苏大为就蜕变了。
 成为一言一行,能关系整个朝廷大局,左右天下大势的定海神针。
 威胁大唐的吐蕃,被他率军平定了。
 威胁关中的大疫,被他消灭了。
 影响大唐的瘟疫,被他献的治疫之法,一定程度消弭了。
 现如今,这位大唐开国郡公,兵部尚书苏大为,献上的法子,又解决了辽东困局。
 以及关中灾后诸多问题。
 现在,最关键的西域问题,所有人也都不约而同的仰仗他的答案。
 群臣中,狄仁杰两眼深邃的落在苏大为身上。
 眼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概。
 这十几年来,不知不觉,阿弥已经走到这个程度。
 达到这个高度。
 儒家圣人所言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阿弥全部具足。
 只怕百年之后,也会被后人尊为大唐圣贤吧!
 “天后、陛下,关中残破,对西域之事,无法再从关中征召,臣愚意以为,当中蜀中征召一定兵员。”
 “蜀中?”
 苏大为这个答案,显然出乎所有人意料。
 李弘刚想出口,一旁的苏庆节便忍不住道:“蜀中折冲府颇少,兵员不过数万,要戎守蜀中那么大的地方,已经捉襟见肘,如何还能抽调出人手?”
 实际上,蜀中做为关中屏障,是有担负着守护和阻隔关中与吐谷浑、吐蕃缓冲区的作用。
 兵额不算特别少,但大多布置在吐谷浑一侧防线内。
 而蜀中多山,许多地方荒无人烟,猿猴难渡。
 大唐朝廷不乏多智之士。
 也不是没考虑过从蜀中抽调人手问题。
 但有着现实问题无法克服。
 蜀中折冲府抽调空了。
 靠什么来充实蜀中防线?
 吐蕃虽名义上被大唐征服了,但大量广袤地区,唐军是没有那么多人和物力去扼守的。
 也只能是像西域那样,建立都督府控扼住。
 保持名义上的统制。
 所以,在名义上,吐蕃是大唐属地。
 但在实际上,大唐只是消灭了吐蕃松赞干布这支王室。
 将吐蕃从一个整体一统的帝国,锤成了无数碎小的部落。
 但吐蕃人还在。
 威胁还在。
 大唐对这块高原上的土地,时刻不在警惕和防备着。
 怕的是哪一天,吐蕃中突然再出一位枭雄,振臂一呼,号召吐蕃人的骑士,如洪流般自高向低,俯冲向关中。
 “我既提出此策,便有解决的办法。”
 苏大为迎着众人的质疑,镇定自若道:“以我之见,征召一定兵员蜀中府兵,同时,大量征召故吐谷浑、吐藩各部为大唐仆从。”
 咦?
 苏大为此话出来,顿时引发一片哗然。
 吐谷浑人还好说。
 那是自太宗时起,就被驯化内附的内藩。
 可是吐蕃……
 大唐与之可是有灭国之仇啊。
 而且消灭吐蕃,火烧其国都逻些城的,不正是你苏大为吗?
 你征召他们。
 和召生死仇敌,有何区别?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一十四章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
 终于来电了,恢复网络了!
 大唐是大国,是公元六七世纪的世界最强帝国。
 大国的标志是什么?
 不仅幅员辽阔,经济强盛,文化强势,武力横压当世。
 更兼宗主国身份。
 身边有一群跟着混饭吃的小弟。
 就如武林盟主一般。
 正如后世某鹰酱,振臂一呼,自有藩属小弟,替他冲锋陷阵在前。
 只要盟主一声令,全天下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小弟自愿为其鞍前马后,甘做打手鹰犬。
 在这个时代的大唐,就有这样的号召力。
 天可汗不是随便说说的。
 苏大为叉手昂然道:“以大唐一隅对抗整个辽东,可谓以己之短,攻敌之所长。但我大唐的实力,又岂是纸面上的武力?
 但请天子修书一封,号召辽东各部外藩出动仆从军。
 以仆从对付叛军大部,而我唐军集中精锐,攻敌要害,若叛军首脑除去,则敌自溃。
 可不战而胜。”
 大殿上的香气越发浓郁。
 烟雾缭绕中,各大臣小声交换意见,窃窃私语。
 将军们也小声交谈着。
 武媚娘思忖片刻道:“前次薛礼之败,正因为仆从军葛逻禄反叛,今次再在辽东征召外藩作战,是否有翻覆之险?”
 “不然。”
 苏大为道:“西域情况不同,前次李敬玄大败,丧师辱国,以致动摇各胡族对大唐的敬畏,而且葛逻禄人在胡人中,也是首鼠两端,极无信义之辈。
 大食人买通他们是可能的。
 但在辽东,我大唐经营多年,恩威甚隆。
 辽东渤海、靺鞨、契丹各部族,对大唐十分敬畏。
 朝中不少军将,皆从这些部族选出。”
 略停一停,苏大为继续道:“依臣之见,可速派将军高侃为总管,麾下率李辩等靺鞨大将协作,同征辽东。
 高侃前次与臣一同征高句丽,军功卓著,擅于用兵,而且出生渤海高氏。
 有他在,征召渤海兵源不在话下。
 李辩出身靺鞨大族,在靺鞨族中素有威望。
 还有萧延庆出身辽东契丹,可以为将。
 这几人,从各自族中征发仆从,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