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哦?不知是哪些限制条件?”
“其一是两个月的时间限制,其二则是东厂的参与,其三是太子的刚正心性。”
说到这里,赵山才目光炯炯的看着吕纯孝,问道:“若是我所料不差,这两个月的时间限制、以及由东厂辅佐太子查案,甚至将此事交由太子处理负责,都是由赵俊臣一手推动的吧?”
吕纯孝又是一愣,沉吟片刻后,缓缓点头道:“确是如此,当日早朝之上,陛下询问百官,该由何人来负责南巡筹备的纰漏善后,赵俊臣竟是出乎意料的举荐了太子殿下,当时满朝上下都是吃惊不已;
然后,那赵俊臣又宣称陛下南巡在即,太子殿下有着监国重任,所以才有了两个月的期限。接着又为了太子能够在期限内完成任务,那赵俊臣还毛遂自荐,想让西厂辅佐太子查案,却是被陛下否决了,转而交由东厂辅佐……”
说到这里,吕纯孝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不由面色一肃,凝声道:“经你提醒,如今想来,这件事的至始至终,说是由赵俊臣一手推动,也并不为过。”
赵山才问道:“那么,吕大人您当真认为,那赵俊臣会有如此好心,竟会想着帮助太子殿下扭转名声形势?”
吕纯孝沉默不语,但神色之间,却满是深沉,眉头紧紧的皱着。
赵山才叹息一声,详细解释道:“正如学生刚才所说,许多事情,看似利好,但若是加了些特殊条件,就会变成大大的祸事!如今正是如此!这南巡筹备的纰漏,各地的百姓冤屈,从北直隶到南直隶,所涉及的府、州、县不下数十之多!但仅仅两个月时间,又哪里处理的完?
太子为了在期限内完成任务,接下来的案件审理,必然会从快从严,期间难免会出现纰漏。但若仅是如此,那也就罢了,偏偏陛下在赵俊臣的蛊惑下,为了太子能在期限内完成任务,竟是又把东厂的人派去辅佐太子……”
说到这里,赵山才再次叹息,继续解释道:“自赵俊臣奉旨重建西厂以来,西厂屡立大功,风头彻底的压过了东厂,那东厂又如何甘心?如今必然会是一心想着与西厂争宠争功!而这次由他们辅佐太子查案,对东厂而言,正是一个立功正名的大好机会!
只是,以东厂一贯的习性,为了能够多立功勋,接下来必然会拼命的罗织大案重案、竭尽所能的把事情闹大,甚至会无中生有不惜诬陷忠良!偏偏太子他仅只有两个月的查案时间,对于东厂所查到的诸般案件与罪证,根本没有时间去细查核实,再加上太子他的心性又太过刚正,一心想着除恶务尽,这三点结合在一起,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吕大人您可曾想过?”
随着赵山才话声落下,吕纯孝的脸色终于大变!
紧迫的时间限制、东厂的贪功与欺瞒、再加上太子那除恶务尽的刚严心性,三者结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后果,细细想来,着实可怕!
那必然是大量的冤假错案!
而这些冤假错案一旦暴露出来,那么负责此事的太子……
想到这一点,吕纯孝猛地站起身来,神色严肃道:“多谢赵公子的提醒了!我原先竟是没能想到这事情当中竟还存着如此隐患,那东厂的习性,我最是了解,赵公子你的这些忧虑,确实极有可能会发生!若是事情当真发展到那般地步,造成了大量的冤案错案,那么太子在朝野间的名声,怕就是彻底毁了!”
…………
另一边,看到吕纯孝如此看重自己的意见,赵山才不仅没有开心,反而下意识的眉头一皱。
无他,却是赵山才没有想到,吕纯孝虽然看重自己的意见,但眼中却仅仅只是盯着太子朱和堉的名声好坏,竟是完全没有考虑其他方面。
其实,若仅只是太子朱和堉的名声受损,赵山才根本不必如此的着急担忧,继承了帝王心术的赵山才,对名声好坏并不看重,只是将之视为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方法。而在这个时代,名声与舆论,最是容易操控,只要稍稍使些手段,就完全可以扭转。
赵山才真正担心的,是太子朱和堉在此事当中,在东厂的蛊惑与欺瞒下,到处罗织大案要案,地方豪族士族纷纷受到牵连,进而会得罪太多的地方势力!
名声狼藉了,还有办法可以弥补解决,但若是得罪了太多的地方势力,造成了双方不死不休的局面,却又如何可以弥补解决?
来吕府之前,赵山才曾向赵睦解释过,太子如今最大的优势与根基,不是他名声的好坏,而是众皇子当中,无人可与他相争!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下,德庆皇帝也只能一心的培养太子朱和堉!
但若是太子得罪太多的地方势力,再加上中枢各大派系的不满,将来的登基会引起太大的混乱与动荡,让德庆皇帝觉得由太子朱和堉登基会得不偿失,影响大明江山传承,并质疑了太子朱和堉治理江山的能力……那么朱和堉的太子之位,就不再安稳了!
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赵山才才会如此的急切担忧!
而赵俊臣的这般布局计划,看似顺水推舟不着痕迹,但若是一旦实现了,对太子而言,却不啻于釜底抽薪!将会极大的动摇太子朱和堉的根基!
但赵山才却没有想到,吕纯孝在太子一党之中,也算是少有的人才干将了,竟是完全没有看到这一点,眼中只是盯着朱和堉的名声好坏!
太子的贤良名声,原本是太子一党的最大优势,但太子一党如今却开始被这般贤良名声所拖累了!
所以,赵山才忍不住提醒道:“吕大人,这名声与舆论,其实最是容易操控,想些办法总是能够挽回,并不需要如何在意。但在这般情况下,太子他还会得罪大批的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日后也必会竭力反对太子登基,而太子的办事能力,也必然会让陛下心存疑虑,这才是最最紧要的地方!还望吕大人能够多多考虑!”
另一边,听赵山才这么说,吕纯孝微微一愣,却也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只是点头说道:“赵公子说的有理,我这就去写信,将赵公子你的考虑转告给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在今天才刚刚离京,想来事情还来得及!”
~~~~~~~~~~~~~~~~~~~~~~~~~~~~~~~~~~~~~~~~
当赵山才离开吕府时,时间已晚,天空中暮色显露。
而赵睦跟在赵山才身后,回想着刚才赵山才与吕纯孝之间的谈话,不由的面露钦佩,说道:“还是公子想的深远,没想到事情当中竟还有这般隐患,不过那赵俊臣的布局计划,再是如何巧妙隐蔽,终究还是无法瞒过公子的慧眼。而有了公子提醒,想来那赵俊臣的计划布局,接下来就要落空了!”
赵山才却没有任何开心模样,反而叹息一声,摇头道:“不一定。”
赵睦微微一愣,问道:“难不成即使有了公子你的提醒,这事情还有变数?”
赵山才苦笑道:“太子他性子倔强,如今又是一心想着要惩办那些在南巡筹备期间欺压百姓的地方贪官,而我的这些猜测,却终究只是口说无凭,若是能够当面见到太子殿下,那我还有些许可能说服太子,但若是通过吕大人转告,太子他即使听进去了,又如何会放在心上?即使放在了心上,太子他终究经验不足,如今又时间紧迫,也无法看清楚东厂对他的欺瞒,所以这一次,太子他怕是又要栽跟头了!”
赵睦又是一愣,问道:“那公子你今天的所作所为,岂不是在白费功夫?”
赵山才又是摇头,说道:“这倒不一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有万一的可能,我终究是要尝试一番,若事不可为,那等到太子在日后栽了跟头,招惹了一身麻烦,也必然会第一时间想起我来,而我再能帮着太子解决了麻烦,从今往后,太子也必然会对我心生信服,从此来看,倒也算是一件好事!”
听赵山才这么说,赵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
就这样,谈话之间,主仆二人已是出了京城西区,来到了商业繁华的南区。
本以为今日诸事已定,在回客栈的路上,夜市漫步之间,眼看天色已晚,赵山才正打算寻些吃食。
突然,身后有人高声唤道:“这不是山才堂兄吗?山才堂兄!山才堂兄!”
听到有人呼唤自己,还是以“堂兄”相称,赵山才不由一愣,转头看去,却见一名衣装华贵、神色轻佻的青年公子,正快步走来。
这人好似与赵山才极为熟络,但赵山才却一时间想不起这人的身份姓名,只是看着有些眼熟,不由眉头微皱。
正所谓“同姓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赵”姓在江南之地是大姓,许多同姓之人,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
而赵山才出身于江南苏杭大族,仅只是血缘三代以内的堂兄弟,就有不下数十之多,若是再带上那些八竿子才能打着的远亲,具体数量恐怕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对于眼前这位以“堂兄”称呼自己的青年人,赵山才并不认识,只是觉得对方神色轻佻,满是纨绔之气,心中下意识的有些不喜。
而对这些事情,还是赵睦记得清楚,向赵山才轻声提醒道:“公子,这人是扬州赵家的三公子,名叫赵轩成,与咱们这边有些淡薄血缘,公子你赴京应试之前,曾与他见过一面。”
“扬州赵家?”
听到赵睦的提醒后,赵山才又是眉头一皱。
扬州赵家,也是一个大族,只是名声不大好,时常会有些欺男霸女的传闻。
虽然如此,但当赵轩成走到赵山才身前,赵山才还是客气的拱手行礼道:“原来是扬州赵家的三公子,没曾想你竟也到了京城,他乡相遇,当真有缘。”
赵轩成与赵山才不同,虽然同样是出身大族,但在家族中仅只是一个小人物,甚至连赵山才都不记得自己还有这样一个远亲。
然而,不知为何,此时的赵轩成,神色间却满是得意,见到赵山才还记得自己,这般得意也就愈加浓重了。
“哈哈,不妨告诉堂兄你知道,我这是随父亲来京中探亲了!”带着些迫不及待的炫耀,赵轩成已是洋洋得意的说道。
“哦,扬州赵家在京城中也有分家?”赵山才并不在意,只是有些敷衍的随口问道。
听到了赵山才的询问,赵轩成更加的兴奋得意,说道:“嘿嘿,倒也不能说是分家,人家如今可是朝中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将来谁是谁的分家还不一定,只是那位大人当年与族里生了些纷争恩怨,从此就不再来往了,所以我们这边也是秘而不宣,生怕会引来人家的不喜。
但终究还是一家人,那位大人在年前却是派人与族里联络了,有心想要修复关系,这天大的好事,连族长也不敢怠慢,年关刚过不久,就亲自带着族里的几位长老来京了,我父亲就在其中,所以连我也就跟着来了……”
说到这里,赵轩成又故弄玄虚的炫耀问道:“山才堂兄不妨猜猜,这位与咱们有亲的大人,究竟是谁?”
听到赵轩成的询问,赵山才笑道:“京中姓赵的高官不少,但……”
话刚才说到一半,赵山才联想到了官场中的某些传闻后,突然面色怪异。
~~~~~~~~~~~~~~~~~~~~~~~~~~~~~~~~~~~~~
ps:二合一大章节。(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一百七十二章.赵家来人(上).
就在赵山才与赵轩成相遇后没多久,赵俊臣也从许庆彦的口中,详细的得知了赵山才在这一天里的行程经历。
如今的赵俊臣,手中掌控着西厂权势,在京城里的情报网也逐渐完善,虽然因为根基尚浅的原因,无法像周尚景那样能够轻松获知京城里的任何风吹草动,但只要赵俊臣有心想要知道,这京城之中,也很少有什么事情能瞒得过他。
而赵俊臣对于赵山才颇为看重,对于赵山才的行踪消息,自然也是多为关注,一直都有派人偷偷留意着。
…………
“哦?你是说赵山才找不到太子之后,又去找了吕纯孝?”
离开了严如安所在的房间,一边向着书房方向走去,赵俊臣一边向许庆彦询问道。
许庆彦点头道:“是这样的,赵山才到了吕府后,与那吕纯孝密谈了近半个时辰,然后等到赵山才离开吕府后没多久,吕纯孝就给太子送去了急信,看来少爷你的布局计划,那赵山才或许当真是猜出来了,否则他又何必这般着急?”
说到这里,许庆彦眉头微皱,又问道:“要我说,少爷你是不是太放纵那赵山才了?若是他真的猜出了少爷你的计划布局,又通过吕纯孝透露给太子,岂不是会坏了大事?而咱们今天的拖延时间,也成了白费功夫。”
听许庆彦这么说,赵俊臣不由笑了。
赵俊臣一直都想要历练许庆彦,让许庆彦在历练当中多多少少能有些能耐本事,帮自己分担一些事情。
如今,许庆彦终于有了一些改变,虽然想法尚有些浅显,但无论如何,总算是开始动脑子想事情了。
但笑意只是一瞬之间,接下来赵俊臣已是神色平淡,毫不在意的说道:“太子他的心性为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一心想着要除恶务尽,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必然会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东厂那好大喜功的心性、以及欺上瞒下的手段,又哪里是如今的太子能对付的?若是让那赵山才亲自见到了太子,那么事情还有万一的变故,但现在只是通过吕纯孝的转告提醒,又哪里能改变太子的重视?接下来的事情,其实早已经注定了。”
许庆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而赵俊臣又问道:“见过了吕纯孝后,那赵山才可还有其他什么动作?”
许庆彦摇头道:“没了,见过吕纯孝后,那赵山才就回客栈去了。哦,他在路上还遇到了赵家来的人,相互间谈了几句。”
“赵家来的人?”赵俊臣微微一愣,然后摇头道:“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都把他们晾着,你不提这事儿,我都快忘掉了,说起来,赵家的人来这里多久了?这些天来在府里可还安分?还有,那赵山才竟是与扬州赵家的人认识?”
当初,德庆皇帝为了安抚赵俊臣,曾提出为赵俊臣的母家——也就是扬州赵家——提供一些优待,比如为赵家子弟提供国子监的监生名额,又比如招收一名赵家女子进入宫中成为贵人,等等。
好处不可谓不多,也由不得赵俊臣不动心。
当年因为赵俊臣父亲不明的缘故,扬州赵家将赵俊臣的母亲赶出了宗族,间接造成了赵俊臣母亲的累死,双方可谓是积怨颇深,早已经断了关系。
而这些年来,随着赵俊臣逐渐腾达,扬州赵家已是有心与赵俊臣恢复关系,不仅多有联络,联络之间也颇是谦卑讨好,但却是被原先的那位赵俊臣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但如今的赵俊臣,虽然已经鸠占鹊巢,然而从某方面而言,却远远不如原先的那位赵俊臣有志气,对于当年的那孤儿寡母的种种经历,也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见到好处又是如此之多,在考虑了事情利弊后,最终还是与扬州赵家联系了。
如今赵俊臣身为朝中重臣,权柄日隆,能够得到赵俊臣的认亲,对扬州赵家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事,所以随着赵俊臣与扬州赵家联系,扬州赵家自然是幸喜若狂,也很快就派人赴京联络了。
只不过,因为这些日子以来朝中形势风云变幻,赵俊臣一时间也顾不得其他,又为了表现自己的姿态,所以一直都在晾着他们。
如今,扬州赵家的人已经来到京城七八天了,但赵俊臣还没有与他们见过面,只是让他们在赵府中呆着,如今竟是都险些将这些人忘掉了。
直到今日,随着许庆彦偶然提及,赵俊臣才想起还有这么一件事。
…………
另一边,听到赵俊臣的询问后,许庆彦歪着头思考了片刻后,答道:“他们来京已是有八九天时间了吧,我这些天来一直跟着少爷你前后跑,倒也没顾得上他们,都是方茹一直在负责这事儿,不过听说他们还算安分,就是一直在府里等着少爷见他们。
至于赵家的人为何会认识赵山才,也没有得到相关消息,不过赵家在扬州那边是个大族,而赵山才听说也是出身于苏杭大族,双方同在江南,又同样姓赵,或许会有什么联系也不一定。”
赵俊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想了片刻后,说道:“你吩咐下去,今晚在府中摆上一桌家宴,晾了他们这么久,也该与他们见上一面了。”
许庆彦点头应是,但神色间却不大积极。
他与赵俊臣从小一同长大,最是知道原先的赵俊臣是如何怨恨赵家,如今虽然双方有心修复情谊,但终究无法积极相待。
…………
谈话之间,赵俊臣已是带着许庆彦回到了书房。
推门而入,抬头看去,却见楚嘉怡正在书房当中,神色之间略有慌乱,有些手忙脚乱的正在收拾着书桌上的摆设。
赵俊臣来到书桌之前,却见书桌之上,自己存放折子的匣子,明显有被动过的痕迹,嘴角不由挂上了一丝笑意,知道自己准备的那封“商税改革折子”,必然是被楚嘉怡偷偷看过了。
赵俊臣为了写这封折子,足足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前后加起来能有二十余页,楚嘉怡想要趁着各种间隙时间重新抄写一份,却也需要不少日子。
而这两天以来,每次赵俊臣进入书房,都能看到楚嘉怡神色间的慌乱残余。
“也好,等到楚嘉怡把这份折子抄写完毕了,太子他也就该办完事情回京了,而楚嘉怡把这份折子交给了太子,让太子产生了改革商税的决心,然后就是陛下南巡,朝中大权转移到太子手中,也正好让太子能有机会与空间施展拳脚……倒是时间刚刚好……”
暗思之间,赵俊臣坐在书桌前,开始如往常一般处理户部与西厂的折子了。
~~~~~~~~~~~~~~~~~~~~~~~~~~~~~~~~~~~~
ps:因为某些缘故,今天一直在网吧码字,输入法与操作的不熟悉,以及周围的环境嘈乱,让虫子的码子效率极低,这章字数少些,更新时间也晚了,大家见谅,明天会小爆发一下。(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一百七十三章.赵家来人(中).
当赵俊臣回到书房之中,时间已是傍晚了,窗外暮色深沉。
赵俊臣与扬州赵家的那场家宴,虽然是不久前才决定的,却也是马上就要开始。
所以,还没等赵俊臣处理几份折子,书房外响起叩门声,然后方茹推门而入。
此时,赵俊臣正在审阅着一份户部折子,神色认真,眉头微微锁着,不时的在折子上写写划划。
而方茹见赵俊臣这般模样,虽然有事情要禀报,却也没有急着打扰,而是静悄悄来到赵俊臣的身边,替下了楚嘉怡,亲自为赵俊臣准备笔墨,打算等到赵俊臣稍稍闲下来再与赵俊臣说话。
…………
赵俊臣正在审阅的这份折子,是户部的救济折子。
当初赵俊臣拿出自己的家财足足十万两银子,用来救济那些因为南巡筹备而流离失所的各地百姓,户部上下自然是不敢怠慢,这才不过两天时间,流程折子就已经筹备好了,然后在今天送到了赵俊臣处审阅。
赵俊臣也很重视这件事,甚至将这件事视作自己在民间改善名声的重要开始,审阅折子之间,也不时的改改划划。
在赵俊臣看来,这次户部救济百姓,有两点最是重要:一是要让百姓们真正的能够得到好处,不能似朝廷往年救济那般敷衍了事;二是要让那些被救济的百姓们,明白他们是得到了赵俊臣的好处,从而对赵俊臣产生感恩之心。
但显然,户部的那些侍郎员外郎们,并没有领会赵俊臣的真正意图,所以送上来的这份救济百姓的流程折子,完全不符合赵俊臣的期望。
于是,修改到一半后,赵俊臣突然叹息一声,索性把手中兔毫放在一边,合上了手中折子,准备在明天早朝后,向户部上下重申自己的意图立场,让他们重新准备。
然后,赵俊臣才发现,在自己身边伺候的,不知从何时已是从楚嘉怡变成了方茹。
…………
“哦?没想到这些日子以来,你竟还学会了研墨的本领,这研墨看似简单,却是个细活,若是想要磨好,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庆彦他就总是磨不好墨,所以嘉怡来了之后,这事就交给嘉怡来做了。但没曾想到,你磨出来的墨汁,竟是不比嘉怡的差,色泽均匀,即浓且沉,我刚刚都没有察觉身边换人了。”
见到身边的方茹后,赵俊臣紧锁的眉头松开,笑着说道。
听到赵俊臣的夸奖后,方茹笑的很开心,杏眼弯成了月牙状,说道:“若是老爷你喜欢茹儿研的墨,那茹儿今后的空闲时间,就来书房里伺候老爷笔墨如何?”
因为楚嘉怡的才貌太过优秀,又时常跟在赵俊臣身边,虽然明知道她是个探子奸细,但方茹总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也总是存着一种莫名的攀比心。
虽然因为赵俊臣要把她收为侧室的承诺,让方茹稍稍宽解了心结,但这种心思却还是依旧存在着。
于是,这些日子以来,因为楚嘉怡擅长制作糕点夜宵,深得赵俊臣的喜欢,所以方茹也就学着制作糕点夜宵;因为楚嘉怡的研墨得到过赵俊臣的夸奖,所以方茹也就偷偷练习磨墨,总是不想被比下去。
不过,听到方茹的询问后,赵俊臣却摇了摇头,说道:“如今这府里府外,什么事儿都离不开你,你又哪里有那么多的空闲时间来书房陪我?若是真是偶得空闲,不妨是去休息放松一番,省的把自己累着。”
听赵俊臣这么说,方茹神色间闪过一丝失望,却也没有纠缠。
1...9394959697...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