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顿了顿后,方茹接着说道:“至于这第三件事,却是重中之重。”
说话间,方茹再次抽出了一份名单,递到了张道全面前:“这份名单里的人物,今后你要重点接触,就算无法把他们发展成信徒,也要把他们身边的人发展成信徒,这方面你最擅长,要亲自负责,但这些人一旦成为信徒后,你就不用再管了,之后的事情,自有我安排在你这里的人手来负责。”
关于这般安排,张道全倒是轻车熟路。
当初他还在潞安府的时候,赵俊臣就曾交给他一份名单,让他尽力把名单上的人物发展成信徒,只是当初的那份名单,上面的人物大都是朝廷官员,虽职位较低,但位置却大都紧要。
而这方面的事情,张道全倒是一向都做的不错。
只是,这一次的名单,却与之前的大不相同,名单上的人物,大都没什么官职在身,除了一些内廷宦官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人物,皆是管事下人丫鬟之流,其中以七皇子朱和坚、太子朱和堉、以及几位阁老府中的人物较多。
“还请夫人放心,其他不敢说,以咱们同济庙如今的手段与声势,把这些人发展成信徒,小人还有几分把握的。”
听到张道全的这般保证,方茹的心情似乎又好了一些,也不再让张道全继续跪着了,缓缓开口道:“你起身吧,莫要一直跪着,我只是赵府里的一个侍妾,而你如今却也算是京城里的头面人物了,你向我跪着,又成何体统?”
张道全见方茹神色渐缓,也赔笑的站起身来,讨好道:“夫人过谦了,小人虽然知道的不多,但也听说过,在赵大人府中,您可是与正室没什么区别,大人府上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是由您一手管着,赵大人对您的信任,可是非同一般,小人又怎敢把您当成寻常侍妾看待?要我说,您就是赵府的正牌夫人,将来就算是赵大人娶了正室,这赵府上下,怕还是要以夫人您的意思为主。”
与之前的演戏不同,听张道全这么说,方茹不由开心了些,嘴角亦是下意识的翘起。
见方茹如此,张道全哪里还不清楚自己的这番马屁终于拍对了地方?接下来又是无数恭维不提。大都是称赞方茹为赵俊臣办事得力,受赵俊臣重视,赵俊臣与方茹“夫妻和睦”云云。
然而,方茹终究不是许庆彦,这般恭维讨好,虽然能让方茹开心一些,却无法扰乱方茹心思,更不会让方茹忘乎所以。
所以,张道全的恭维讨好,没说多久,就已经被方茹挥手打断:“这恭维话就不用再说了。我这里还有最后一件事要吩咐于你。”
“还请夫人吩咐。”
虽然方茹的心情看似好转,但张道全却依然不敢怠慢,连忙说道。
方茹轻轻一笑,说道:“这最后一事,对你却是大有好处,我家大人的意思是,既然你同济庙如今在京城已是站稳了脚跟,并影响渐大,那么眼光就要放得长远些,不要再拘泥于京城一地了,从今天开始,你也要寻摸培养些人才,只要人手足够,那么你这同济庙大可以到京城以外传播教义,建设庙观,银钱方面,自有我家大人帮你,不用有后顾之忧。”
听方茹这么说,张道全自是大喜,连连称谢。
………
当方茹在同济庙“焚香祈福”结束后,在同济庙上下的恭送下,也没有再耽搁什么,就乘着马车离去了。
回府的路上,靠坐在马车中,想着之前与张道全的接触,方茹柳眉轻蹙,暗暗想道:“这张道全倒是心思玲珑剔透,怪不得许庆彦对付不了他,可惜了,正如老爷所说,这聪明的人往往难于控制,又有着诸般私欲,难以同心。但可以控制的人,虽然忠心,却往往不够聪明。”
在方茹看来,这世上,有心智有手段又对赵俊臣忠诚无比的人,或许就只有她自己了。
甚至,在方茹看来,她自己甚至比许庆彦还要更忠心于赵俊臣。
不说方茹这些年来一颗心全都扑在赵俊臣身上,为了赵俊臣的利益可以不折不手段并不顾一切,单说这次与张道全的碰面,就足以证明她的忠心更高于许庆彦。
并非说许庆彦不够忠心,而是许庆彦为赵俊臣办事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想要向赵俊臣证明自己能力的迫切冲动,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甚至会在不知不觉间牺牲了赵俊臣的利益。
就拿这次与张道全见面为例,若是由许庆彦负责,在威胁恐吓张道全的时候,许庆彦说出的话语,或许就会是“我家大人有心拿你杀一儆百,但我却为你求情,终于给你争取了最后一次机会”云云。
但在方茹的口中,这般话语却变成了“我有心拿你杀一儆百,赶尽杀绝,但我家大人心软,决定再给你一次机会”。
两者看似作用相同,都能够达到警告的目的,甚至许庆彦的这般表态,还能让他自己更容易的控制张道全,但同样的,却也会减少张道全对赵俊臣的认同。
而方茹的这番表态,却是给了张道全一种“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印象,虽然方茹自己扮演了恶人,但却能增加张道全对赵俊臣的认同感。
为赵俊臣办事的时候,心中只考虑着赵俊臣的利益,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这正是方茹对赵俊臣的忠心体现。
“不过,这般区别,总要想办法让老爷注意到才是,这样的话,老爷他才会更加的看重于我。”
想到这里,方茹又暗暗想道。
方茹并非是那种傻乎乎的只懂得付出的女人,她为赵俊臣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增加自己在赵俊臣心中的重量,自有一些小女人才有的小心思。
“小人虽然知道的不多,但也听说过,在赵大人府中,您可是与正室没什么区别,大人府上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是由您一手管着,赵大人对您的信任,可是非同一般,小人又怎敢把您当成寻常侍妾看待?要我说,您就是赵府的正牌夫人,将来就算是赵大人娶了正室,这赵府上下,怕还是要以夫人您的意思为主……”
想到之前张道全的奉承,方茹眼中闪过刹那失神,喃喃自语道:“正室吗……”
想到自己的出身来历,又想到赵俊臣如今早已经到了迎娶正室的年龄,方茹不由的轻轻叹息一声。
………
就在方茹心思百转之间,回府的马车,突然停了下来。
同时,在车厢之外,响起了阵阵喧闹,似乎有人在对骂,又有人在欢呼,颇为混乱。
“去看看怎么回事。”
方茹急着回府去见赵俊臣,见行程被耽搁了,自是有些不喜,眉头一皱,向着在一旁伺候的小碧吩咐道。
见方茹如此,小碧连忙应声下了马车,没过多久后,就气呼呼的回来了,神色之间,略显怪异。
方茹见小碧如此,不由奇怪,问道:“小碧,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碧气呼呼的说道:“夫人,回去之后您要好好的教训一下今天的车夫才是,这车夫为了抄近路,竟是把咱们带到了阉人巷,这阉人巷左近,一向最是乌烟瘴气的,又据说阴气极重,咱们平日里都是避之不及的,怎么能从这里路过耽搁?前面现在正有两帮阉人在厮打,另有一帮阉人在看热闹,结果把路给堵了。”
听了小碧的解释,方茹亦是眉头一皱。
在明朝后期,太监虽然没了阳根,绝了后代,会被人看不起,但从某方面而言,亦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至少,有内库供养,衣食无缺,若是运气好些,能在内廷站稳脚跟,更是有权有钱,处处威风。
虽说近些年来内廷屡遭压制,但在寻常百姓眼里,对于内廷的太监,却依旧不敢小看。
而如此一来,自然有会许多人心存侥幸,想要入宫成为宦官,或是因为迫不得已,或是因为好吃懒做。
但颇为残酷的是,明朝内廷在选拔新太监的时候,选取范围是“自宫者”,也就是说,那些有意入宫者,仅仅只是为了参加一次选拔,就必须先行自断阳根,如此一来,若是最终没能入选,这些“自宫者”命运之悲惨,自不用提。
在明朝后期,内宫每隔三年,都会招收一次太监,而且每次招收的“自宫者”都有两三千人之多,看似数量不少,但实际上落选者更多。
事实上,在明朝中后期,这些落选的“自宫者”数量极多,已是已是成为了京城之中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
“自宫者”没能成为太监后,又遭世人鄙夷,大都自暴自弃,更让人不敢靠近,为了活下去,为了等待着下一次的选拔,他们用尽了一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有乞讨的,有当相公的,有坑蒙拐骗的,其乌烟瘴气之处,自不用提。
而这些“自宫者”聚集的地方,则被世人称为“阉人巷”。
在许多人看来,阉人巷这种地方,即使只是远远的看上一眼,也会沾上满身晦气,皆是避之不及。
正是因为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发现自家马车从阉人巷路过后,即使一向性子柔顺的小碧,也会如此的气愤了。
………
想及“阉人巷”的种种,方茹自然也不高兴,轻哼一声,说道:“回去之后,跟府里管事说一下,今天带路的车夫马夫,以及一众随从,每个人都扣掉一个月的工钱,其中提议者直接赶出赵府,他们为了操近路,想从阉人巷走也就罢了,但事前就是没人想到与我请示一声,却是失了规矩。”
小碧认同的点了点头,说道:“夫人您前些日子没有管事,咱们府里上下都忘了规矩,回去之后要好好整顿一番才是,要婢子我说,咱们赵府,可离不开夫人,否则迟早都要乱套。”
听小碧的讨好之言,方茹不可置否,反而说道:“还是老爷他看的明白,有心通过‘悦容坊’的扩营,为赵府锻炼一批有用的人手,如今咱们赵府里面,可用的人终究还是太少了,不管做什么事,总是不方便,已是成了瓶颈。今后我要管的事情不少,府里的一些小事,怕也没精力去管,就这么乱下去可不行。”
小碧笑道:“这是自然,老爷看重夫人,让夫人帮衬的事情多着呢,夫人自然不能因为府里的一些小事就分了精神。”
方茹轻轻一笑,却没有再说什么,眼中反而露出了一丝若有所思之色。
之前赵俊臣与内廷的前后冲突,方茹自然看来眼里,在方茹看来,内廷之人,终究一个个都是目光短浅之辈,与之合作,反而不如直接控制。
赵俊臣想必也有着同样的想法,只是无处下手罢了。
然而,这一天偶然路过阉人巷,却给方茹提了一个醒。
阉人巷里虽然污秽不堪,但里面聚集着的可都是太监候选,若是从这里下手的话,未必不能成事。
“恩,回去要记得和老爷提一声,想来老爷他自有打算。”
~~~~~~~~~~~~~~~~~~~~~~~~~~~~~~~~~~~~~~
ps:二合一大章节。(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九十二章.好意与恶意.
“你是说阉人巷啊。”
赵俊臣坐在床头,听着方茹的汇报,轻声慢语间,若有所思。
而方茹则坐在一旁,静静的等待着赵俊臣的答复。
沉吟片刻后,赵俊臣点了点头,说道:“这倒是一个渗透内廷的好办法,日后咱们确实可以对阉人巷那边多关注一些,若是有可用之人,亦可接触一下,有咱们资助银两的话,想来从中挑选些人入宫也容易,而这些入宫之人,日后说不定就会有大用。”
顿了顿后,赵俊臣又说道:“不过,阉人巷那边太过混乱,那些没能入宫的阉人,良莠不齐,多为泼皮无赖,茹儿你与他们接触多有不便,这件事就由庆彦来负责吧。”
听赵俊臣这么说,一旁的许庆彦点头应是。而方茹眼中却闪过了一丝失落之色。
这般失落,倒不是因为赵俊臣把事情交给了许庆彦负责,方茹本身也不愿意与那些阉人多有接触。
只是,这通过阉人巷向内廷渗透的办法,虽只是方茹的灵光一闪,但方茹也对它抱有着极大的期望,本以为会引起赵俊臣的重视才对,但没想到赵俊臣在得知后,虽然同意了她的计划,但神色之间,却是一副兴致寥寥的样子。
方茹的失落,自然没有瞒过赵俊臣的眼睛。
“茹儿,你对内廷终究不是很了解。”赵俊臣宽声解释道:“如今内廷里的那些掌事太监,一个个都是识文断字之人,若是大字不识几个,是很难在内廷中出头的。而内廷历年来在挑选新近太监时,也自有标准。其中首选,当为识文断字者,当然,这种人毕竟只是极少数,毕竟有了识文断字的能耐,也犯不着去当太监了;接下来则是年纪尚幼者,其中聪明伶俐者,更会被送到内书堂传授学问;内廷二十四衙门,各殿各宫,诸多掌事太监,大都是这般出身。剩下的名额,则会挑选些身强体壮者,但这些人入宫之后,就只能做些粗活累活,大都不会有什么出息。”
顿了顿后,见方茹若有所思,赵俊臣接着说道:“而阉人巷里的那些人,十有八九都是落选之人,可见他们各有缺陷,或是心性不好,或是年岁太大,或是能力有缺,用些银子贿赂管事太监,把他们送入宫中并不困难,但这些人想要在内廷出头,却是难上加难,对咱们的帮助也不大,最多也只能传递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而想要掌控内廷,重点还是内书堂、司礼监和御马监这三大衙门。”
“原来如此。”赵俊臣虽然解释清楚了,但方茹反而愈加失落了,只觉得自己在赵俊臣面前出丑了,低声道:“还是老爷看的明白,是妾身想当然了。”
“也不能这么说。”赵俊臣抬手轻摆,笑着宽慰道:“你这计划其实也不错,投入小,风险也小,但收获却不一定低,安排入宫的这些人,虽说很难出头,但只要咱们多投些银子,让他们上下打点,却也不一定就会无用。更何况,当年魏忠贤权势汹天,又何尝不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见万事无必然,但若是咱们运气好些,也未必就不能成事。”
本只是宽慰方茹之言,但说着说着,却是连赵俊臣自己,也觉得这般方法未必不能一试。所以话声刚落,赵俊臣又对着许庆彦叮嘱道:“庆彦,这件事既然由你负责,你也要用心些,若是真能找到些人才,咱们大可以鼎力相助,说起来,内廷那边也快要补充人手了。”
许庆彦自是点头答应,道:“少爷你放心,阉人巷里阉人无数,想来总有几个可用的人,我自会为少爷用心挑选。”
赵俊臣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捧起手中的折子,垂着头继续检查。
这份折子,赵俊臣已是准备多日,几经修改,如今终于近乎完工,此时正进行着最后一次检查。
见赵俊臣如此,方茹神色之间,不由闪过了一丝无奈。
赵俊臣这些日子以来虽说对外称病,但却依旧不见丝毫休息的样子,不仅庙堂中枢的诸般风吹草动,都一直在紧紧盯着,从不疏忽,而诸般谋划,更是不断的耗费心力,不见有丝毫放松。
对于赵俊臣如此,方茹虽然劝过,但赵俊臣如今已经习惯了事事计较、时时谋划,对于方茹的劝告,虽听了进去,却又总闲不下来。
………
如今,据赵俊臣对外称病,已是过去了五日时间。
然而,这南巡的诸般安排,究竟该由谁来负责,朝堂之上,却依然没有定论。
当初在定计的时候,赵俊臣与周尚景等人,终究还是小觑了德庆皇帝保护太子朱和堉的决心,这般吃力不讨好,并极有可能损害声誉的差事,德庆皇帝可以交给赵俊臣,甚至可以交给朝堂上任何一个人,却绝不会交给太子朱和堉。
如此一来,虽说朱和堉每天都会给德庆皇帝上折子请愿,虽说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三人一直都在明争暗助,虽说太子一党如今已是最有力的竞争人选,但因为德庆皇帝的缘故,众人却依旧不能如愿。
而这般僵持,迟迟不能决定,随时都会生变,自然不利于计划,赵俊臣终于看不下去,决定出手,“帮助”朱和堉得偿所愿。
………
而赵俊臣的办法,就是他手中的这封折子。
将折子再一次检查后,赵俊臣突然递给了方茹,说道:“茹儿你看看,我这篇折子写的如何?”
见赵俊臣如此,方茹不由一愣,因为赵俊臣已经很久没让她参与朝堂之事了,但还是听话的点头接过,打开后细细查阅。
然而,这封折子,方茹却是越看越觉得吃惊。
待读完之后,方茹更是满脸的不可思议,向赵俊臣问道:“老爷,这封折子,你当真要呈给陛下?”
原来,赵俊臣的这份折子,是他对南巡准备的一些建议。
帝王南巡,花销极大,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只是五大方面:南巡仪仗、随行人员的吃穿住行、各地官员的迎来送往,行宫的建设、以及南巡路线的准备。
而如今庙堂中枢的提前准备,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即“南巡路线的准备”。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又涉及了方方面面,比如路线的勘察、比如道路的修整、比如河路的扩宽、比如龙舟马车的准备等等。
这些事情,却又最容易造成劳民伤财,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赵俊臣的这封折子,正是有鉴于此,所想出的应对之策。
总的来说,赵俊臣的建议,可归纳为了三方面。
其一,路线的勘察、以及龙舟马车等物的准备,将由朝廷中枢直接负责,所需花费,也由户部与内库共同承担。
如此一来,即能做到公平公正,也能减少民间征招。
其二,道路修整与河道拓宽,需要大量的民工劳力,为了减免民怨节省民力,这民工劳力的征集,可任凭百姓自愿,只是百姓一旦参加,就能获得官府奖励,依据该百姓出工出力的程度,可减少下一年的自家税赋,甚至表现优良者还能得到银钱奖励。而一众参工的百姓,当以家境贫寒者优先。
如此一来,不仅能节省民力,减少民怨,更能回赠民间,并扶持贫困百姓。
其三,为了保证道路河工的修建质量,中枢可对道路河段进行分段,南巡路径的每州每县,都由当地官府具体负责,中枢只负责监督,并根据道路河段的长短、以及修整的难易程度,进行审核后拨出银子,却不直接插手,待建成后进行评断,速度质量皆优的府县,不仅该地的父母官会被吏部记功,并着重提拔,该府县在日后也会得到朝廷的优惠政策。
如此一来,不仅能节省朝廷中枢的精力人手,也能保持工程质量,最重要的是,将来即使出现了什么岔子,其错也在地方官府,而不在中枢。
这三点建议在后世只是寻常,但在这个时候却颇为新颖,至少在方茹看来,若是按照赵俊臣的这些建议做事,负责之人不仅不会招惹民怨、清名有损,更能得到朝野双方的一片赞誉,正是名利双收。
………
想到这里,方茹忍不住说道:“老爷,你这封折子一旦呈了上去,陛下他见到好处,必会把事情交给了太子,而太子若也依策行事,这次南巡准备,不仅害不了他,反而会增加他在朝野的清名声誉,讨得陛下欢心信任,如此一来,岂不是与老爷你的打算截然相反了?”
听方茹这么说,赵俊臣却似笑非笑,问道:“你当真以为这些都是良策?”
见赵俊臣神色悠然,方茹不由愕然,但思考片刻后,却还是点头。
赵俊臣一笑,悠悠道:“在这世上,好意或是恶意,其实最是分辨不清,就拿这次南巡的准备为例,我想让太子他亲自负责此事,看似好意,但心中却存着陷害他的想法,而我如今准备的这三条‘良策’,除了暗助太子得偿所愿之外,效果也是相同。”
顿了顿后,赵俊臣神色间多了一些感慨,又说道:“古往今来,朝野之间,所谓良策,数不胜数,但最终能落得好结果的又有几条?原因为何?其一,时机与环境不恰当,其二,过于想当然耳,其三,具体负责之人存了异心。而我这所谓‘良策’,却三条全都占了,看似前景良好,但具体实施之后,还不如依照旧例行事,所产生的祸害,恐怕还要更大。”
听赵俊臣这么说,方茹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九十三章.尘埃落定.
见方茹若有所思,似懂非懂,赵俊臣笑了。
若是已经有了提示,方茹却依旧不能想透的话,那么赵俊臣的这般手段,或许也真能瞒过德庆皇帝。
另一边,方茹试探的问道:“老爷您是说,即使太子他按着你折子上的建议来安排,下面地方那些具体负责的官员,也极有可能会去坏事?”
赵俊臣并非神秘主义者,不喜欢故弄玄虚,见方茹询问,也会解释清楚,笑道:“不是极有可能会坏事,而是必然会坏事。”
顿了顿后,赵俊臣接着说道:“咱们如今的大明朝,缺银子、缺人才、缺文事、缺武功,但就是不缺欺上瞒下、自作聪明的贪官,若是按着我的建议行事,中枢把南巡的诸般准备,下放给地方官府,看似与中枢撇清了关系,但地方官府亦会变得肆无忌惮,如此一来,不出乱子当真就是见鬼了。”
轻轻一笑后,赵俊臣又说道:“更何况,我的这些建议,本就留着诸多陷阱,比如说,按照我的建议,南巡之前,道路河工的修整,不再强招百姓,而是全凭自愿,但另一方面,进度质量最佳的府县,该地的父母官却能得到吏部记功,如此一来,那些县官府官,为了争赶进度,哪里还会任凭百姓自愿?……”
1...5354555657...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