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许多人说,周尚景在朝中势力,一半来自于吏部,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些道理。
吏部掌管天下官员的考核、升迁与调动,说是朝堂中的核心衙门也不为过,周尚景掌握了吏部之后,在与人相争之间,也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比如现在,宋启文仅仅只是一句“历年政绩考核不见有太多出色之处”,就顿时让林承泽接任刑部尚书的希望少了一半,即使有黄有容以及沈常茂这两位阁老的全力支持,却也不能避免。
这些年来,德庆皇帝不止一次想要整顿吏部,让吏部摆脱周尚景的影响,奈何周尚景对吏部的经营,比赵俊臣对户部的经营还要更加牢固,若非是周尚景的亲信门人,也根本坐不稳吏部尚书的位置,如此尝试几次之后,因为吏部太过紧要,为了避免江山动荡,德庆皇帝也只能暂且放弃了。
另一边,随着宋启文的发言,周尚景也随之出列,却并没有直接为自己的门人张伯崇争取刑部尚书的位置,反而转移了话题,说道:“陛下,如今除了刑部尚书的位置以外,朝中还有一个刑部侍郎、一个工部侍郎、一个副督察御史,总计三个空缺,老臣以为,这些空缺也应该尽快找到适合人选接替才对。”
周尚景的这些话,却是在提醒朝中各大派系,如今朝中空缺的实权官位不少,不必只盯着一个刑部尚书的位置争抢——这是暗含着要与其他派系合作瓜分的意思。
当然,在朝中各大派系之中,周尚景的权势最大,自然也要分得最大的好处。
而就在朝中各大派系纷纷发言之际,工部尚书左兰山则是不住的向赵俊臣打眼色。
左兰山并不清楚赵俊臣如今已是与周尚景达成了协议,还以为赵俊臣会全力为李立德争取这个刑部尚书的位置,所以眼见各大派系纷纷发言,但赵俊臣却依旧沉默,不由有些着急。
左兰山却不知道,赵俊臣若是有心为李立德争取刑部尚书的位置,那么他就不会任由冯坡告老还乡了。
实际上,德庆皇帝恐怕也不希望刑部尚书的位置由李立德接任,毕竟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再加上户部与工部,在朝中六部衙门之中,竟是有一半被赵俊臣掌控,到了那个时候,赵俊臣的权势发展也会脱离德庆皇帝的掌控,这是德庆皇帝绝不愿意看到的。
恐怕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德庆皇帝才会任由冯坡告老还乡。
不过,出于各种考虑,即使只是装模作样,赵俊臣如今也应该出面争夺一番。
所以,在左兰山的不住暗示下,赵俊臣终于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刑部人手空缺,正应该由熟悉刑部的官员接任刑部尚书的位置,臣举荐刑部侍郎李立德,此人办事干练,也在刑部任职多年,正是最适合的人选。”
随着赵俊臣出列发言,左兰山也连忙出列表示赞同。
然而,因为李立德在资历、功绩、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赵俊臣虽然举荐了,但很快就被各大派系驳斥了。
当然,对于其他几位阁老所提议的人选,赵俊臣也是找着各种理由反驳,毫不相让——包括周尚景所提议的张伯崇也是如此——虽然赵俊臣已经与周尚景达成了协议,但赵俊臣却不愿让德庆皇帝察觉到这一点。
…………
如此,几位阁老与六部尚书们在争吵许久之后,在德庆皇帝的拍板定论之下,朝中的那些实权空缺,所有的接替人选也终于尘埃落定。
最终,原山东布政使张伯崇在首辅周尚景与吏部尚书宋启文的全力支持下,还是成为了新一任的刑部尚书——这个人的黑点确实很少,所以其他派系虽然有心反对,却也找不到太多理由,而周尚景一派也借此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而正如周尚景所推测的那样,因为赵俊臣没能为李立德争取到刑部尚书的位置,德庆皇帝出于补偿考虑,同意了李立德接任山东布政使的位置,如此在赵俊臣的门下,也终于有了一位封疆大吏,这对赵俊臣而言,产生的好处将是长远的。
接着,又在赵俊臣的强烈举荐下,原大理寺少卿秦怀远成为了新的刑部右侍郎。
此外,另一个刑部左侍郎的空缺,则是被沈常茂的门人林承泽得到了。还有副督察御史的空缺,则是被太子一党的曹荣得到了。至于秦怀远接任刑部侍郎之后,所留出来的大理寺少卿的空位,则被黄有容的门人石则贤得到了。
显然,虽然太子尚未归京,但德庆皇帝依然给太子预留了一部分好处,而且随着黄有容与沈常茂的结盟,朝中形势也因此而重新趋于平衡,德庆皇帝对于这两位阁老也改变了态度,开始重新扶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庆皇帝的偏向下,又因为周尚景一派的全力争取,工部侍郎的空缺,最终也被周尚景的门人、原顺天府丞叶尚宏拿到了。
显然,周尚景这次与赵俊臣合作之余,也趁机在赵俊臣的地盘中插了一颗钉子,并没有安什么好心。
而德庆皇帝对此也是持支持态度,显然也是打算借此而引起赵俊臣与周尚景之间的不愉快了。
就这样,朝中出现的诸多空缺官位,也终于全都有了接替的人选,而朝中的各大派系,也或多或少都分到了一些好处。
……
等到尘埃落定后,众大臣在暗自计算着各自的利弊收获之间,在德庆皇帝的示意下,纷纷告退。
赵俊臣也同样在心中计算着自己在这一次的利弊与收获,正打算随众大臣一同离开,德庆皇帝突然开口了:“赵爱卿,你留下来,朕有话与你说。”
……
恩,今天第二更,二合一大章节!(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四十七章.德庆说媒?.
……
听到德庆皇帝把自己留了下来,赵俊臣不由心中疑惑。
但赵俊臣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停下了脚步,并静静等待着德庆皇帝的吩咐。
等到诸位阁老与六部尚书一一离去之后,养心殿的殿门也随之关上,德庆皇帝先是打量了赵俊臣几眼,突然开口问道:“说起来,俊臣你如今的年纪,已经快二十五了吧?”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赵俊臣不由一愣。
德庆皇帝精通帝王心术,一言一语皆有深意。之前他也询问过冯坡的年纪,但那是为了暗示冯坡主动请辞致仕。如今又询问赵俊臣的年纪,却也不知是究竟有何文章。
偷偷抬眼一看,却见德庆皇帝神色温和,仿佛只是与赵俊臣在唠家常一般。
突然,赵俊臣想起了前些日子从内廷那边获得的一个情报,难道……是自己的婚事?
赵俊臣眼中微微闪动着,答道:“陛下您记得清楚,臣今年二十有四,七月份出生,再过几月就要二十五了。”
德庆皇帝微微点头,若有所思道:“人生一世,说根到底,也不过是‘成家立业’四个字罢了,如今你若论‘立业’,以不到二十五岁的年纪,就成为了户部尚书、朝中二品大员,这固然是太年轻了些,但若论‘成家’,到了二十四岁还未成婚,却又实在是有些太迟了。”
听德庆皇帝这么说,赵俊臣虽然已是有了心理准备,但心情依然有些复杂,也不知接下来德庆皇帝要怎样撮合自己的婚事。
而就在赵俊臣暗思之间,德庆皇帝的神色愈加的温和,笑着问道:“如今你的婚事迟迟不见动静,你自己虽然不着急,但朕却有些为你着急了,再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办法……俊臣你可有看中哪家的姑娘?若是有中意的,大可以明说出来,有朕为你做主。”
赵俊臣苦笑道:“陛下您也知道,臣自入朝为官以来,就一心扑在朝务上,没精力、也没心思考虑更多,再加上没什么机会接触适龄女子,自然也找不到中意之人,所以这成婚的事情也就耽误了。”
德庆皇帝一副全心全意为赵俊臣考虑的模样,摇头叹息道:“俊臣你勤于政务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耽搁了自己的婚事,这可是关系到人生一辈子的大事,若是能寻得良配,对你日后也能帮衬许多,更何况你若是成婚了,人也能定性成熟一些,在他人眼中不再是一个毛头小子,也会更加看重于你,无论于公于私,对你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顿了顿后,德庆皇帝一挥手,又说道:“这件事,从前是朕忽视了,但如今既然已是想到了,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俊臣你对朕忠心耿耿,办事也用心,朕总不能亏待了你。”
说话间,德庆皇帝伸手一招,就见太监张德捧着三份帖子送到了赵俊臣面前。
赵俊臣又是一愣,接过一看,却发现这三份帖子中,各夹着一幅女子画像,下面还写着这三位女子的姓名身世、生辰八字等等文字。
显然,这三位女子都是德庆皇帝为赵俊臣寻找的婚配人选了。
德庆皇帝笑道:“近些日子以来,对于你的婚事,朕一直都有考虑,也在朝中勋贵重臣的家族小辈中,为你精挑细选的三位适龄女子,她们分别是现南直隶巡抚苏长畛家中的大女儿苏秀宁、泾国公陈佑的二女儿陈芷容、以及前阁老崔勉的小孙女崔倩雪……这三个姑娘如今正值适龄,且无论品貌还是家世,也都配得上你,朕还特意要来了她们的画像,俊臣你看看其中可有中意的?”
赵俊臣疑惑问道:“她们的家族……竟是都愿意与臣联姻?”
德庆皇帝面上闪过不快之色,说道:“俊臣你又何必妄自菲薄?如今你年纪轻轻就已是有了这般成就,满朝上下虽然青年俊杰无数,但又有何人可与你相比?他们三家虽然也算是尊贵,但与你结亲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好事,又怎会不愿意?”
听德庆皇帝这么说,赵俊臣却是沉默不语,只是按照德庆皇帝的吩咐,翻开手中的帖子细看。
…………
其实,赵俊臣之所以至今未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赵俊臣在朝野间的狼藉名声、以及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之间的敌对关系!
但对于这一点,刚才无论是德庆皇帝、还是赵俊臣自己,都是心照不宣的选择了避而不谈。
在这个时代,男娶女嫁、婚事姻缘,最是讲究“门当户对”四个字。而赵俊臣如今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朝廷二品大员,又深得德庆皇帝的宠信,好似前途无量,所以在朝野之间,有资格与赵俊臣联姻的人家,也只有那些大明朝的世代勋贵,以及庙堂上的一些实权大臣了。
然而,赵俊臣在朝野间的名声,却实在是太狼藉了,与太子朱和堉的敌对关系又是人尽皆知,而那些有资格与赵俊臣联姻的人家,家中主事者又皆是明眼之人,自然也看得明白——别看赵俊臣现在风光无量,但等到太子朱和堉登基之日,怕就是赵俊臣被诛之时。
所以,这些有资格能与赵俊臣结亲的豪门大族,为了避免日后受到牵连,自然不会只为了一时之利就与赵俊臣联姻了。
如此一来,却也造成了赵俊臣虽然在朝中权势熏天,但却迟迟无法成亲的尴尬情况——有资格的豪门大族不愿与他联姻,而愿意与赵俊臣联姻的小门小户,却又往往资格不足。
所以,赵俊臣如今虽已是二十四岁了,在这个时代早已是过了适婚的年龄,却依然是迟迟没有娶亲,说起来倒也是一桩庙堂奇事了。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俊臣看到手中的三家名单之时,才会如此的诧异。
无论南直隶巡抚苏长畛、还是泾国公张佑、又或是前阁老崔勉,都应该能看出赵俊臣的隐患,并绝不愿意与赵俊臣联姻才对。
但如今看德庆皇帝的态度,显然这三个家族已是默认了与赵俊臣结亲联姻的可能性。
“恐怕,德庆皇帝为了说服这三个家族,必是施展了什么手段,不是许诺了什么好处,就是暗中施压了。”
赵俊臣暗暗想到。
…………
暗思之间,赵俊臣翻开手中的三张帖子细看。
帖子里的内容不多,只是这三家女子的姓名、家世、年龄、品貌、生辰八字等等消息——但赵俊臣对于这些消息并不感兴趣。
倒是帖子里夹着的三张画像,笔锋之间,颇是惟妙惟肖,将这三家女子的相貌特征全都描绘了出来,显然画师的功底不凡,说不定是宫中御用画师的手笔。
先是南直隶巡抚苏长畛家中的大女儿苏秀宁,身材苗条修长,面容清秀,五官精致,似乎带着一股惹人怜爱的气质;
而泾国公陈佑的二女儿陈芷容,则是体态姣好,眉目分明,即使从画像之中,也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丝妩媚动人,眉心处有一颗美人痣,却更添风情。单论画像的话,在三位女子之中,相貌以她为最;
至于前阁老崔勉的小孙女崔倩雪,似乎年纪不大,但也是个美人胚子,身材娇小且丰腴,一双大眼睛颇是醒目,神态间带着些活泼娇娆;
对于这三位女子的画像,赵俊臣虽然装作是一副仔细阅览的模样,但心中依然不在意。
他真正在意的,是这三位女子身后所代表的家族!
苏秀宁是南直隶巡抚苏长畛的大女儿,然而苏长畛虽然是地方大员,但年龄比原刑部尚书冯坡还要更大一岁,如今已是七十有四,恐怕再过不久就要告老还乡了。
陈芷容是泾国公陈佑的二女儿,然而泾国公一脉虽然是世袭的勋贵,但在朝中的影响力却一向不大——不过听到“泾国公”这个封号,赵俊臣却总觉得有些熟悉,好似从前在哪里看过,但一时间却又想不起来。
至于崔倩雪,则是前阁老崔勉的小孙女,然而崔勉虽然是前阁老,但其手段心机怕是连如今的黄有容与沈常茂也不如,在阁老的位置上坐了三五年便退了下来,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人做事一向惜身,所以虽然无能,但也从不会留人把柄。
将这三家女子的家世细细想了一遍后,赵俊臣不由心中冷笑,顿时明白了德庆皇帝的真实心意。
赵俊臣很清楚,随着自己在朝中的权势影响越来越大,德庆皇帝对待他的态度也随之渐渐转变。
从前,德庆皇帝对赵俊臣总是采取“完全掌控”的态度,赵俊臣在朝中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得到德庆皇帝的指示,若是有私自的行动,一旦不符合德庆皇帝的心意,就免不了要被德庆皇帝一顿训斥。
在那个时候,赵俊臣对德庆皇帝完全没有抗衡之力,也只能小心翼翼,惟命是从。
到了如今,赵俊臣与黄有容在党争之间,已是显示出了不下于当朝阁老的权势影响,在德庆皇帝的眼中,赵俊臣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但也不能再像之前那般随意掌控,所以对待赵俊臣的态度,也从“完全掌控”变成了“即笼络又防范”。
今天,德庆皇帝让冯坡提前告老还乡,断绝了赵俊臣的朋党李立德接任刑部尚书的可能,然后又把工部侍郎的空缺交给了周尚景的门人叶尚宏,这既是为了挑起赵俊臣与周尚景之间的敌对,也是出于对赵俊臣的防范。
而现在,德庆皇帝又开始为赵俊臣撮合婚事,则就是出于笼络的目的了。
只是,德庆皇帝为赵俊臣所挑选的这三家女子,其家族的权势影响都不大,显然德庆皇帝并不希望赵俊臣会借着这次联姻而再次扩大权势影响,防范的心思依然很明显。
恐怕,在德庆皇帝眼中,赵俊臣如今在朝中的权势影响,已经不适合再增加了。
…………
而就在赵俊臣暗思之间,德庆皇帝已是笑着开口问道:“俊臣,如何?这三张画像全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所以你也不用担心画像会与真人不符,朕也看过,这三个女子的相貌皆是上上之选,听说也皆是性子贤淑的姑娘,都是佳配,你可有看中哪一个?”
见赵俊臣犹豫,德庆皇帝还以为赵俊臣面皮薄,又笑道:“你我君臣之间,不必顾忌什么,看中哪一个与朕明说就是,朕亲自为你赐婚。”
赵俊臣却摇了摇头,叹息道:“陛下,您这是难为臣了,婚姻大事,臣还需要细细考量,虽然陛下您为臣考虑的如此周全,让臣感动至极,但仓促之间,臣也实在无法决定。”
说着,赵俊臣抬起头,试探道:“要不,就由陛下您为臣做主吧。”
如今这三家女子,赵俊臣也确实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正是犹豫不决。
但赵俊臣也不会把自己的婚事选择全部交给德庆皇帝,这只是一次试探而已。
德庆皇帝却是摇头失笑,道:“婚姻大事还是自己做主才对,朕为你操心够多了,可不会再替你选择。更何况,你如今是朝廷堂堂的正二品大臣,又不是朕的皇子皇孙,朕也不方便为你决定……”
顿了顿后,德庆皇帝看赵俊臣神色之间依然满是犹豫,又说道:“罢了,朕也知道,让你仓促间做决定也是为难你,你也应该好好考虑几天时间,更何况画像终究只是画像,即使画师的功底再好,也无法描绘全部,更无法表现出真人的气质心性……
……恩,这样吧,恰好南直隶巡抚苏长畛回京述职,朕于三日之后,在宫中办一场小型御宴,将泾国公陈佑、南直隶巡抚苏长畛、前阁老崔勉三家全部叫到宫中赴宴,并让他们带上各自的家室,到时候俊臣你也到宫中陪同,也可以趁机见见这三家姑娘,想来到时候见了真人,俊臣你心中也能多些主意,如何?”
德庆皇帝如此兴致勃勃,为了撮合赵俊臣的婚事甚至不惜大动干戈的举办御宴,赵俊臣自然也不好拒绝。
所以,赵俊臣抬起头来,挤出了一脸感动的神色,说道:“陛下您为臣思虑如此周全,甚至还为了臣的婚事而特意办宫宴,臣感动、臣惶恐,今后唯有忠心办事、誓死相报……”
德庆皇帝看着眼前满是感动的赵俊臣,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微笑道:“如今太平盛世,也用不着你誓死,只要记住朕对你的恩情就是。”
~~~~~~~~~~~~~~~~~~~~~~~~~~~~~~~~~~~~~
接下来,赵俊臣与德庆皇帝又说了些闲话后,德庆皇帝就让赵俊臣离开了。
当赵俊臣出了午门之后,却发现工部尚书左兰山正在那里等着自己。
看到赵俊臣出现之后,左兰山连忙迎了上去。
显然,今天诸阁老与六部尚书聚议之间,这些实权空缺的分配,让左兰山很不满意,觉得吃了大亏,所以就一直在宫外等着赵俊臣,想要向赵俊臣讨教主意。
“赵大人,您终于来了。”左兰山神色间满是懊恼,叹息道:“没想到陛下他今日突然就要决定朝中那些实权空缺的接替人选,咱们措不及防之下,可是吃了大亏,本是打算为李立德争取刑部尚书的位置,结果最终却便宜了周尚景一派,让林承泽成为了新一任的刑部尚书,而且工部侍郎的空缺,也被周尚景的门下叶尚宏得到了,咱们好不容易拔掉了黄有容安插在工部的钉子,结果周尚景又插进来了,哎……”
赵俊臣见左兰山神色不快,却是宽慰道:“罢了罢了,谁让咱们人手不足呢?也只能吃下这个眼前亏了。不过,我终究还是为李立德争取到了山东布政使的差事,如今山东一道因为‘南巡筹备案’的关系,正有大量的官位空缺,咱们也正好可以借机提拔一些官员为己用,弥补底蕴之不足,从长远考虑,这未必就是坏事。更何况,李立德也确实有些资历不足,让他去地方历练一番,将来再回到中枢,成为如你我一般的六部尚书,也就理所当然了。所以左大人你也大不可必懊恼,如今有许多事情也急不得……”
听到赵俊臣的安慰后,左兰山终于愁容稍展,点头应是之后,又好奇的问道:“对了,赵大人,却不知陛下他留你在养心殿密议,所为何事?”
赵俊臣苦笑道:“陛下他看我年纪大了,却迟迟未婚,所以打算为我说媒……”
话到一半,赵俊臣突然想起自己在看到泾国公的封号时,心中所产生的莫名熟悉感,也不顾左兰山的惊讶,只是问道:“对了,左大人,对于泾国公一家,你可知道?”
左兰山又是一愣,思索片刻后,回答道:“陛下是打算让泾国公一家与赵大人结亲吗?对这泾国公一家,我也不熟悉,只知道这个家族一向低调,在朝中的影响也不大……对了,我记得七皇子朱和坚在数年前,曾与泾国公之长女陈洛仪定下婚事,虽然因为七皇子身子一直不大爽利的缘故,迟迟都没有正式成亲,但泾国公与七皇子的关系却一向密切……”
听到左兰山的话后,赵俊臣眼中精光一闪。
“哦?泾国公家的长女,是许配给了七皇子朱和坚吗?这倒有趣,若是我与泾国公家最终结亲,岂不是与七皇子成了连襟之亲?”
说话之间,赵俊臣似笑非笑。
……
恩,依然是二合一大章节。(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四十八章.收服【万字大章】.
……
接下来,赵俊臣又与左兰山交谈了许多事情,但并没有透露自己与周尚景之间的交易。
毕竟,为李立德争取刑部尚书的位置,是赵俊臣原本已经承诺过的事情,但因为这场交易,最终却食言而肥了。
政客口中的承诺,本就是天下间就不能相信的事情之一,而如今的赵俊臣,也早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政客!食言、反悔、爽约之类,对赵俊臣而言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无论如何,这种事情终究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在交谈结束后,赵俊臣告别了左兰山,来到了自己的坐轿前,不待许庆彦开口,就已是挥手吩咐道:“直接回府吧……回府后派人给刑部侍郎李立德李大人送个口信,让他来府里见我,我有事情交代他……恩,顺便再给大理寺少卿秦怀远送去一份名帖,说我今晚邀他在尚贤楼一聚。”
等到许庆彦答应之后,赵俊臣坐入轿中,长出了一口气后,双目微闭,若有所思。
今天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林林总总、接连不断,让人目不暇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