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春色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西风紧
金忠听罢转头看了一眼跪伏在后面的谭清,又看向旁边的郭资。郭资不动声色地轻轻点了一下头。
为今之计,似乎只能请太子来了……不然,谁来下令强行撞开供奉了祖宗灵位的殿门?再说这奉先殿的殿门很厚实,附近还不好找东西来撞。
眼下汉王被关在了里面,唯一的出口被金忠等人守住。此时金忠等已稳操胜券,一切求稳才是上计。
金忠见郭资点头,似乎也是同样的意思,他便转头道:“谭将军,你派个人去请太子。”
谭清抱拳道:“末将得令!”
里边汉王的声音又道:“我等着!”
金忠忽然想到,那汉王勇武蛮|横是出了名的,若是突然冲出来,自己岂不是要倒霉?他赶紧对着大殿门口拜了几拜,后退两步、走下了石阶,然后与谭清等将士呆在一块儿。郭资回头看了一眼,也跟着下来了。
金忠对谭清小声道:“不得违抗皇太子之命,汉王一出来,马上不惜一切将他捉住!”
谭清正色点了一下头。
金忠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心道:本来不用闹那么大动静的,先前只要汉王一进文楼,甚么都能悄无声息地解决了。未料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个小宦官,坏了大事!等局面稳住了,一定要找那小宦官算|账,查出谁是幕|后指使的人!
不过幸好大伙儿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一招不成、还有后手。大事虽然有点曲折多磨,最后还是成了。
到了这个地步,金忠想起昨日酉时到现在,时间不长,可真是惊心动魄!这辈子恐怕都忘不了,不知会回想多少遍。
以前金忠非常潦倒,有一次连盘缠也没有,还是向相士(看手相面相的人)袁珙借的钱。金忠只好给人算八字卜卦为生……但是他怎么也没卜出来,昨晚会发生那样的大事!
……昨天旁晚酉时,金忠还在千步廊上的兵部衙门里,他刚离开大堂、正在书房里清点卷宗。这时宦官海涛就来了。
海涛是东宫宦官,当年太子还在北平做燕王世子时,海涛便在世子府里。金忠没少去世子府,认得这个宦官。
海涛悄悄告诉金忠,太子请他立刻到东宫议事!
与金忠一起跟海涛进宫的人,还有月前回京的户部右尚书、兼北平左布政使郭资。三人一道走东安门、东华门进皇城以及皇宫。
那会儿守卫东安门的是燕山左卫的人,因为刚刚过了酉时,守将便询问他们为何进皇城?海涛说皇爷有紧急要务,传旨召大臣即刻进宫议事。
当时金忠就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了!他清楚地记得,宦官海涛在兵部衙门说的是,太子召见,还是悄悄说的……海涛这是胆敢矫诏?!
本来是比较寻常的一天,因为汉王要押安南国的战|俘进京了、兵部的事儿多,金忠感觉有点疲惫,但还是很放松;而他一进东安门,便浑身都紧张起来。
接着他们去东华门,便是进皇宫的东门。当日负责东华门守卫的、是金吾左卫的人;亲军侍卫平时是禁止进入皇宫的,东华门守卫都在宫门外当值。
宫门守卫只有一百人,但金吾左卫的指挥使谭清也在东华门。海涛等人没有被谭清盘问,谭清反而和他们一路进了宫。
金忠之后才知道,谭清早就投靠东宫了,确切说是投靠了太子妃张氏!金忠居然到昨天为止都不知道这回事……原来在谭清的侄子犯人命案、要被杀头之时,连太子都不敢救;眼看要人头落地,张氏冒险救了谭清的侄子。于是谭渊遗孀、谭清家都和张氏关系亲近,不知道又发生了甚么,谭清便几乎变成了张氏的亲信。
昨晚酉时,谭清一开始并不在东华门守着;宦官海涛出宫先去见了谭清,然后叫谭清到东华门等着了。
一行人有了四个,进东华门就是皇宫东部区域,东宫文华殿、春和殿都在这边。文华殿是太子读书、学习处理国事奏章的地方,春和殿是太子起居之所。
……春和殿里有太子女眷,只有一道殿门可以进出,此时是关着的。海涛敲开殿门,四人走进去,便见三个东宫官员站在殿门口,另外还有几个宦官。
皇帝的御辇居然在春和殿里边。
待金忠等四人走进去,春和殿门随之关闭。左谕德杨士奇、右谕德杨荣、太子洗马杨溥与他们四人一起向大殿上走,一行人变成了七个。
宦官海涛带路,大伙儿跟着走进了太子的寝宫。金忠刚跨进门槛,顿时一愣……寝宫跪了一群人,全都面对着一张挂着帷幔的大床。
三个姓杨的官员率先跪倒在地,马上就哭了起来。
杨荣哽咽道:圣上驾崩了!
啥?金忠震惊地站在原地,郭资、谭清也是没回过神来。过了一会儿,金忠等人也急忙跪到地上,朝着那张大床呜咽。
金忠那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当天下午圣上还在御门听政,金忠也去了一趟的,亲眼见过圣上。这才多久,圣上竟然……金忠悲从中来,却不是完全在装哭。若非圣上知遇之恩,金忠而今或许还在给人算卦,这么多年朝夕相伴下来,金忠哪能不伤心?
但太子、太子妃等全都跪着小声哭泣,眼前的境况肯定不是假的……
圣上真的崩了!这是怎么回事?





大明春色 第三百四十一章 酉时惊魂
昨天旁晚,金忠等刚来春和殿的几个人哭拜了驾崩的圣上。很快太子、太子妃张氏就请大臣们了一处地方计议后事。
彼时除了太子夫妇,参与的人一共有了九个人,有朝廷部堂级别的大员金忠、郭资,太常寺少卿袁珙;东宫官员杨荣、杨溥、杨士奇,以及武将谭清和宦官海涛。
太子不喜阉人,但对海涛是个例外,这个宦官跟他的时间很长了;而且海涛更是对太子妃张氏言听计从。东宫很多宦官也很感激张氏,听说张氏不止一次救那些宦官的性命,还常常替奴婢们说话。
金忠等文武只知皇帝驾崩,还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于是太子先大致叙述了事情经过,又传令宦官海涛,把已经被关住了的郭次妃、太监王狗儿带来;接着把两个御医也叫进屋作证。
金忠这才渐渐弄清楚,酉时到底发生过甚么。
……
酉时圣上在春和殿水池边与太孙玩耍,圣上的手已沾上泥,一时兴起要亲手给太孙捏个泥人。
身边的亲信太监王狗儿到池边挖了一块湿泥;水池边用砖石修砌过,有一处地方的石头塌了,只有在那里才能挖到泥。
圣上接过湿泥,在石头上摔了几下、弄成方形,然后开始来回捏。不料,他还没捏几下,忽然停了下来,轻轻一擦手掌,便见到有血珠冒出来!
一时间周围的人都怔住了,吓得脸色骤变。圣上皱着眉头,立刻从那块湿泥里挖了几下,挖出了一枚细小的生锈铁针。
太子急忙吩咐宫女去打水过来,要为圣上净手包扎伤口。
圣上瞧了一会儿挖出来的铁针,又转头看那池塘边砖石塌陷的地方,伸手按了一下伤口、忽然说道:快去太医院,叫御医过来!
太监王狗儿一听大骇,立刻跪到圣上跟前,不顾圣上的手上全是泥,径直拿嘴去吸伤口的血。
这时圣上又怒道:东宫的人,还有进来的这些奴婢,谁也不准走!
太子妃张氏马上支宦官海涛去叫御医。海涛照圣上的意思,先叫东宫门口的宦官禁止任何人出门,然后赶着去了文华殿告诉东宫官员杨溥。杨溥去叫的御医。
圣上叫宦官把衣服撕下一根布条,把自己的右手腕扎了起来。这时奴婢们打来了水,搬来了椅子,圣上坐在椅子上尽量不动,让人服侍着把手上的洗干净。宦官们急忙抬着圣上的椅子进宫殿里去了。
……大明太医院有十三科,前来东宫的是总管各科的两个医官。
等医官来到东宫,不用诊脉,看到症状已经确定圣上中毒了!此时圣上已被刺伤至少一刻(约十五分钟)时间,他的眼皮下垂,身体坐着也松垮垮的没甚么力气;圣上告诉御医,他感到手脚不易动弹,出气吸气有点困难,吞唾沫也不易办到,还很想睡觉。
一个医官赶紧上来把脉,察看圣上的瞳孔,详看面色。另一个医官在检查刺伤圣上的铁针。
俩人忙活了好一阵,又交头接耳商议。圣上问道:俺中了甚么毒?
两个医官不敢轻易确定,回禀要请太医院更多同僚过来确诊。圣上又下旨强问,可能是甚么毒……
其中一人终于说道:从症状看,极可能是银环蛇毒!
圣上或许对银环蛇毒不太了解,但他听到是蛇毒,顿时又怒又急,挣扎了两下愣是没法在椅子上坐起来。太子急忙招呼奴婢们,把圣上扶上了床躺着,又催促医官马上救治。
医官非常谨慎地从药箱里先拿出一块膏药,给圣上贴好伤口,然后又说要更多的御医来确诊(分担责任)。
圣上虽愤怒忧惧,但也没顾得上理会查问谁是祸|首、更顾不上报|复,他最想的事,当然也是赶紧想尽一切办法救治自己。圣上便挥了一下手,此时他连话也说不太清楚了。
其中一个医官走出宫殿,太子妃张氏问他:怎么才能救治圣上?
医官一脸害怕,说道:银环蛇毒剧毒无比,只要细微看不见的一丁点毒就能致命!南方几个布政使司每年都有被咬伤的百姓,被咬伤的人一旦毒性发作,几乎无药可救。
各地奏报的卷宗来看,一般被咬伤的百姓要小半个时辰才会毒发出现症状;而圣上不到一刻时间就毒发,可见那枚锈铁针用了很多条蛇的蛇毒、反复浸泡过,刺伤了人,比蛇咬的毒性大很多!这该如何医治?下官等二人,恐怕要完了!
张氏又问:太监王狗儿为圣上吸过毒,如此剧毒之物,为何王狗儿没事?
医官道:只要口腹中无损伤,银环蛇毒从口入,并不能让人中毒。
张氏问:若是未能救治,中毒者几时会丧命?
医官答:通常是数个时辰到三天,也有更久的。不过侵入圣上龙体之毒,比蛇咬伤的毒显然多得多,或许等不到那么久。
就在这时,宫殿里来人禀报张氏,圣上昏睡过去了。
于是张氏当机立断,说道:此事干系重大,若是忽然传出去了,恐京师生乱,后果不堪设想。最好不要惊动太多人,太多御医反而举棋不定延误时辰,你们二人马上想尽一切办法救治圣上!
圣上在床上昏睡了没多久,医官觉得昏睡下去毒发得更快,便想弄醒圣上。但圣上已经完全昏迷,根本醒不来。
医官说中毒者一旦昏迷,毒性只会越来越强,难以再苏醒。
……彼时周围的人完全束手无策,大多惊恐不已。太子愤怒地下令,把王狗儿抓起来。因为去池边挖泥的人就是太监王狗儿,他有机会在圣上的泥里插毒针!王狗儿哭呼冤枉。
张氏却冷冷地说:最好把郭次妃也关起来问问……
上次发生过一件事,郭次妃攻讦张氏,指使心腹宫女萝儿、设计害死了郭次妃腹中孩儿。张氏大怒,提醒郭次妃适可而止,还威|胁郭次妃今后没有好下场(张氏的亲儿子瞻基迟早掌权)。郭次妃怀恨在心,想谋害瞻基、让她的儿子瞻垲上位,也说不一定!
而且那块藏毒针的湿泥,是从池边挖出来的。所以也有可能是郭次妃之前就藏好了,目的是想害瞻基,不料误伤了圣上!
张氏更指出了另一件蹊跷的事,郭次妃的父亲郭铭、送过蛇胆药酒进东宫,治小儿抽搐之症。
蛇胆!此时一提到蛇,郭次妃也立刻被人从她的寝宫抓出,遭关了起来……
张氏又建议太子,立刻把春和殿外的皇帝车驾弄进东宫,封锁春和殿,不能让消息泄露出去,以免没有准备的时间;并召东宫官员入殿计议。
太子以为善,叫人把还在文华殿的杨荣、杨士奇也请进了东宫。
过了一会儿,医官忽然跪倒在地上,惊惧地说道:圣上吸气愈来愈少了!
太子叫医官马上救治,两个医官束手无策,有个胆大的径直去按圣上的胸口。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圣上在昏迷不醒中,气息越来越微弱。
宫室里所有人都跪地痛哭起来。
太子、太子妃召三个东宫官吏到里面一间宫殿,商议着,事到如今该怎么办?
左谕德杨士奇认为,如果皇帝驾崩在东宫,此事干系重大,绝不是只有东宫官员就能维持局面的;应该立刻召朝中大臣前来。
张氏提出,先召来的人不能太多,只能是信得过的人。
……
于是太常少卿袁珙,兵部尚书金忠、户部尚书郭资、金吾左卫指挥使谭清先后到了东宫。大伙儿一进东宫就被告知圣上驾崩了!
然后金忠等人听到太子、太子妃的叙述,又见了郭次妃、太监王狗儿,总算明白了圣上是怎么驾崩的。
郭次妃和宦官王狗儿过来,本来是补充一些事儿的,但他们只顾说冤屈。
王狗儿说:奴婢对皇爷忠心耿耿,“靖难之役”时不惜性命护着皇爷,方才皇爷中毒,奴婢急忙想帮皇爷把毒吸|出来,自家性命早已置之度外。奴婢宁可为皇爷而死,怎会谋|害皇爷?
郭次妃冷冷地说:我虽与太子妃不甚和睦,但我郭家乃武定侯之后,怎能用如此下作手段、对付圣上的皇孙?侯府那么多人,我能做这等事吗?
张氏仰起头道:你以为不会被查出来。
太子朱高炽道:那罐药酒是蛇胆泡的?
郭次妃又道:药酒是给瞻垲治病的,哪能有毒?何况就算家父带到了宫里,宦官们也早就仔细查验过!
张氏又道:那是甚么蛇?
郭次妃一时间答不上话来,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就在这时,杨士奇建议先商议圣上的后事,至于谁下的毒手,等以后再详查。杨士奇虽然官职不高、还是白丁出身没有功名,但说的话很有道理,所以大伙儿都附议他的话。
按理,当时的情形虽然叫人震惊悲痛,却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国家已有皇太子作为皇储,现在皇帝驾崩,太子只要按照正常过程发国丧,禀奏徐皇后,接着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先帝的灵柩前继承大统、登上皇帝大位。
可是问题是,皇帝被毒杀于东宫!而且次日上午汉王朱高煦、便会携灭安南国的大功进京,他会不会借此攻讦太子?太子能那么顺利继位吗?
..............




大明春色 第三百四十二章 效果很好的香
金忠一时也无法确定谁是那大逆不道的凶手!看起来至少有三个人可能干此事。
御厨太监王狗儿、太子次妃郭氏,甚至太子夫妇也不一定就没可能。毕竟皇帝驾崩对太子有好处,他们父子关系也不好;只不过皇帝竟然崩在东宫,金忠反而觉得太子或许是无辜的。
医官诊断圣上是中了银环蛇毒,金忠专程问了医官。银环蛇毒取出来后,保存时间短,一天一夜毒性就会极大地下降;就算放在冰块里,也最多保存半个多月。
不过银环蛇毒是头等剧毒,能把一个人毒死的剂量,连眼睛也看不到,更难以称量!各地常有银环蛇伤人,太医院依旧不能记载、需要多少毒|液能让人致命。
因此金忠觉得活的银环蛇,即便不在皇宫里、也一定在京师城内。若要查,可以从搜查银环蛇入手,但是现在有机会干这件事么?
皇帝突然驾崩,眼下最重要的事是新君即位,这是比查出并报|复凶手要紧千万倍的事。
金忠最忠心的人当然是圣上,若没有圣上的知遇之恩,他现在说不定还在给人算八字。但是圣上已崩,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最希望的还是太子登基。
且不说太子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储,金忠很早就与太子走得很近了,更重要的是太子仁厚,做事是讲道理的;而那汉王狡诈暴|戾,动不动就把人打死,让他做皇帝,大伙儿安生得了?
……就在这时,杨士奇说:当此之时,必先稳住皇位交替的大事,太子应尽快在先帝灵柩前登基。
杨士奇以前并不太受人重视,但危急关头总是能头脑清醒地提出意见,大伙儿都以为善。
如果出了什么乱子,不仅是汉王、赵王要争,先帝(朱棣)那些兄弟,也不是完全削干净了的。且不说大多亲王还有封国,保持着数量相当的护卫军队;更有某些藩王,比如西北的太祖十四子肃王,护卫军根本没削。
现在满朝文武,几乎都是投靠了燕王一系的人,通过战争夺取了大权。万一燕王系因内乱、再次丢失大权,大伙儿得一起完|蛋!
而只要太子登基,在场的大臣们都是从龙之功,新君心腹,将来就是朝廷中|央集|权圈子里的要员。
便是今天没能参与密谋的大臣,很多也是支持皇太子的。太子登基,至少绝大多数人能保住荣华富贵……因为太子一向仁厚,名声在外;他大多时候听得进去劝,讲道理的人什么事都有余地,要让人安心得多。
于是大伙儿都开始想办法,如何安排才能让太子顺利登基。
这时东宫官员杨荣忽然说道:如果先拿住了汉王,还会出什么事?
此言一出,众人都怔住了,一时间没法反驳。因为这真的是一劳永逸的捷径!只要控制住了汉王,谁还能阻止太子登基?!
这样的干法,肯定不是杨荣一个人想到,但只有杨荣带头说出来了,东宫官吏还真是豁的出去!
同样是东宫官员的杨士奇最先反对:世间捷径,都是小径。太子既是嫡长子,又是皇储,名正言顺,为何要铤而走险走小径?汉王是封国在云南府的藩王,他在京师能做甚么?
杨士奇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虽然捷径一旦成功,收获就很大,能解决无数问题;但捷径不好走,能不能成功才是关键!
杨荣道:汉王能征善战,在云南手握重兵、势力极大,一旦让他走了,难不保他借先帝驾崩于东宫之事攻讦太子。到时国家动荡,其他人(藩王)有机可乘!何况机会就摆在面前,明日上午汉王就会进京,至今毫无提防。
太子听到“先帝驾崩于东宫”便有点沉不住气了,嘴上却不痛不痒地反对了一句:高煦是俺亲兄弟,于心不忍。
第二个支持杨荣主张的人,是袁珙。袁珙也是个人精,起于微末混到了朝中大臣的地步。他根本不谈该不该对付汉王,只说怎么干。
袁珙说:庆元和尚藏有一种迷|香,汉王当年到京师劝降李景隆时也用过,效果不错。只要把汉王诱|入燃有迷香的房屋内,他被迷倒了,便是勇武无比、又有何用?
这时太子妃张氏也支持这个主张了。她更是想得细致周到,说道:咱们应先准备好,只要召汉王进宫看他母后,带他走东华门;汉王愿意来,就肯定对此事一无所知,然后进文楼才能去坤宁宫。他一进文楼,被袁少卿说的迷|香迷倒,一切就定了!
而且咱们还可以准备后手,万一汉王没有进文楼,想出宫只有两道门;想进中间三大殿也只有两道门。设法守住这些地方,再传令调谭清带兵入内,汉王如何得逃?
张氏还劝太子:太子爷并不是要害兄弟性命,您是长兄,管教一下他,让他在母后身边再尽尽孝心,有何不对?将来汉王悔悟改过了,您再给他一个封国,岂不是国家安宁的善事?
太子表情严肃,眼睛虚着,正在沉思。
大伙儿再次议论起,要不要拿下汉王!但彼时境况已经逐渐清晰了。
干这件事,因为太过仓促而有点冒险,如果被察觉了、反而更加不利。
不干,也有风险。首先汉王在边陲手握重兵,朝廷不便监|督,可能会爆|发内|战;至少朝廷很长时间都极难解决这样一个威胁中|央、战功赫赫的亲王问题。其次,圣上驾崩于东宫的事,汉王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太子及一干臣僚都脱不了干系……而这一切只要拿下汉王,都变得简单了。有时候冒险,也是在逃避责任罢?
太子高炽平素极其隐忍,仁厚到让人觉得有点懦|弱、没有主意。但是此时他竟然一改之前的作风,非常果断地点头了!
金忠当时看到太子那么快点头,心里也是有点意外的。觉得以前可能错看了太子。
金忠寻思,太子其实是个很有主张的人,而且很有韧性,所以太子以前才会不管面对什么事、都很坚定地走着正确的路……可以甚么都不做,忍到登基那一天。
一个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内心那一条道路的人,遇到无数的挫折、责难、打压,从不改决心。大概真的只有顽强之人,才能做到了。




大明春色 第三百四十三章 志在必得
当年汉王潜入京师劝降李景隆的时候,用过庆元和尚配制的迷|香。而今如同世事轮回、反治其身!这次放置在文楼里的迷香,会是出奇制胜的关键一击。
事出仓促,也正因只有一晚上的时间,汉王才不可能知道皇帝驾崩。他必然在毫不知情下,进宫、走进文楼,接着吸两口迷香,大事可定。
一时间大伙儿谁也想不出来,汉王在不知宫中内情下、有任何可能逃脱!
然而对付汉王这样的人,毕竟是大事。张氏提出封锁四道宫门的后手,还是有必要准备的。双管齐下,不给汉王以丝毫机会。
四道宫门,其中进入三大殿区域的文楼、以及谨身殿后面的小门,都是朝东面开的;几乎不需要人防守,只要从里面关闭宫门,外面的人休想进来。
所以只要派个大臣带人去传旨,非有诏令打开宫门,守着门里面就行了。
而出皇宫的两道门,一道左殿门,也是面向东面开的;关门的法子如文楼一样。只有皇宫的东华门,如果宫里的人要出去,可以从门里面强行打开宫门;不过金吾左卫谭清的人守在那里的,有兵马!
1...129130131132133...4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