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这些人嘴上嚷嚷着,要反攻墨西哥,真要他们去实施,屁用都没有。可是没办法,还必须要养着。
不要看这些人能力不行,有这些人在,和没有这些人在,那完全是两个概念。没有这些人帮忙摇旗呐喊、洗白,名声怎么办?
弗朗茨肯掏钱养着一帮理想主义嘴炮党,就是让这些人四处宣扬马西米连诺的改革措施,不管实不实用,符不符合墨西哥国情,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很不错。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想不到深层次的问题,很容易就被带偏了。
当然,这些人在奥地利活动也是受到限制的,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去,写的文章那都是选择性的发表。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被弗朗茨打发去了法国深造,美其名曰学习波拿巴王朝的复辟经验。
目前来看效果不错,马西米连诺的墨西哥复国组织已经建立,还吸引了很多墨西哥留学生参与。
都是比烂的年代,看着国内军阀打得那个嗨,这些人终于发现还是皇帝比较好。
再受到舆论的影响,很多人仔细想想,发现马西米连诺一世居然什么坏事也没干。
就像报纸上说的那样,墨西哥地方军阀势力太过强大,让皇帝的命令无法落实下去。
因为反对皇帝的改革,保守派和军阀一起造反了,革命党都是被忽悠的傻子。
在这背后,弗朗茨每年都要赞助马西米连诺二十万神盾,可以说舆论就是被钱给拉回来的。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的压力就要大多了,一个光说不练,一个在采取实际行动复国,在开销上就不是一个档次。
暗地里赞助的金主虽然不少,可金额却不大,养着一大帮子手下的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缺钱。钱不够那就必须要制造话题,调动大家的爱国热情,或者施展大忽悠术忽悠金主加大投入。
只要断掉了资金来源,这些复国组织的声势马上就会下降很多个档次,毕竟人也是要吃饭的。
……
情报头子泰伦:“陛下,普鲁士人行动了。最近几天,波兰的报纸都在骂政府,把波兰乱像归结为没有国王,政府高层争权夺利。
东布罗夫斯基政府的根基不稳,靠的就是民意支持才勉强赢得了大选,普鲁士人挟裹了民意,他们现在寄希望于国际干涉。
不过拿破仑三世刚死,大家在关注法国未来的政治走向,一时半会儿顾不上波兰。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最多一个月内波兰议会就会重新进行国王选举,这一次竞争对手要少得多,威廉一世当选几乎是注定的。”
竞争对手减少了,这并不是普鲁士人搞得鬼,完全是很多人被波兰的乱像吓着了,不想去趟这滩浑水。
不要看大波波独立没有多久,搞出来的事情可真不少。在国际上以大国自居,仿佛他们已经是列强中的一员。
自封欧洲第六强国,仅次于英法奥普俄五国,完全没有考虑过西班牙、德意志联邦和北欧联邦的感受,论综合国力这三家可不比波兰差。
甚至荷兰、葡萄牙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国,综合国力都未必比不上波兰。不要看他们地狭民寡,可人家有殖民地,经济实力超过了波兰。
这也就算了,就当是宣传需要,适当的夸大自身实力也可以接受。前不久的外交乌龙,奥地利差点儿对波兰动武,就让很多人看明白了。
波兰王国看起来不错,在欧洲大陆也是一个中等国家,理论上只要发展的好,还有可能加入列强俱乐部。
可地理位置实在是太糟糕,夹在普奥俄三国之间。突如其来的奥波冲突,让很多人回忆起了三国瓜分波兰的旧事。
地理位置糟糕+爱作死,分明就是一个巨坑。没有人想要成为亡国之君,权衡利弊过后,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
弗朗茨端起茶杯,喝了一小口:“继续盯着,不要妄动。英国那边的暗子可以发动了,等威廉一世选举为波兰国王,就立即发动。
注意隐藏,不要把我们暴露了出来。最好是让德意志联邦帝国主动一点儿,他们跳出来和法国人争夺莱茵兰地区。
我们和英国人收到了法国人要购买莱茵兰的消息,为了不让法国人继续扩张,支持德意志联邦获得莱茵兰地区,就合理的多了。”
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影响力很大,很多大贵族、政府高官都和维也纳政府暗地里有过接触,想要推动他们跳出来不难,问题是想要保密就难了。
谁也不能保证,这些人不会泄密。分开下注,一贯都是这些人的存身之道,在和奥地利保持联系的同时,也没有少和别的势力打交道。
前脚答应了保密,后脚就把秘密卖了出去,这种事情在欧洲大陆发生的不要太多。
尤其是这种影响国家决策的事,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需要发动的人太多,要是有人泄密,连谁是叛徒都很难查出来。
情报头子泰伦若有所思的回答道:“是,陛下。我们会先揭露普法暗中交易,然后再让英国人推德意志联邦出来争夺。”
柏林政府开出的是空头支票,这并不重要,只要大家认为是真的就行了。
面对国际压力,普鲁士人要是敢硬顶,弗朗茨就敢联合欧洲各国出兵干涉。从一开始,他就做好了武力逼迫柏林政府放弃莱茵兰地区的准备。
19世纪,一个国家想要强大,首先就要拥有足够的煤、铁,没有这些东西重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原时空德国能够发展起来,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拥有莱茵兰地区的煤铁资源,才有后面鲁尔工业区的辉煌。
短时间内,这部分资源缺失,效果或许还不明显,随着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遗症就会爆发了。
即便是吞并了波兰王国,同样弥补不了这部分资源损失。欧洲的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英格兰、中欧莱茵兰地区、乌克兰、西里西亚、以及巴尔干半岛。
很遗憾,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还远着呢,普鲁士王国够不着。西里西亚地区又落入了奥地利手中,丢了莱茵兰地区过后,普鲁士王国早晚会因为煤的问题拖延工业发展。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二十五章、屠城
小亚细亚半岛,经过了连续五天的苦战,在付出了近三千人伤亡的代价后,俄军终于摆平了港口的敌人,阿瓦就像剥了皮的樱桃。
伊万洛夫上将已经亲临前线督战,仅仅只是一个港口争夺战,就花费了五天时间,这对接下来俄军的作战计划非常不利。
兵贵神速,想要迅速打通黑海海峡,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快。
奥斯曼内陆交通闭塞,奥地利海军已经封锁了海路,他们想要进行大规模调动军队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事先苏丹政府不确定联军的确切登陆地点,只能全面布防。即便是现在,苏丹政府在布防海峡沿岸的同时,也要防止联军直捣黄龙。
奥斯曼帝国已经丢失过一次首都,再也不能丢失第二次了。真要是安卡拉沦陷,小亚细亚半岛被一分为二,苏丹政府就只有死路一条。
按照俄军的计划,要在两天内拿下阿瓦,然后迅速向四周扩张,做出直捣黄龙的架势,逼迫苏丹政府调集周边的军队拦截。
现在不可能的,增加了三天时间,情况就截然不同。苏丹政府拥有了重新调整兵力部署的时间,战争的难度增加了。
看着一排排抬着伤员的担架从眼前路过,听着伤员的哀嚎声,伊万洛夫冰冷的心也融化了。
强忍着怒火,伊万诺夫命令道:“维拉索尔中将,立即向联军指挥部求援,请奥地利派出医护人员救治伤员。
哈罗斯夫中将,你负责指挥接下来的善后工作,今天之内必须要肃清阿瓦城的敌人。”
这是他所能够做的全部,俄军中严重缺乏医护人员,只能保障军官们的人身安全,士兵受伤那就只能听天由命。
以往的时候,那是没有办法,打仗怎么能够不死人呢?药品价格这么高,沙皇政府又穷,根本就买不起。
况且,医护人员在俄罗斯帝国都是中产阶级,他们在国内就过得很舒服,很少有人参军入伍。
不光是俄军,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有这个共同的问题。相对来说,奥地利、普鲁士这种全民皆兵的国家,做得还要好一些。
维也纳政府在十几年前就大肆建设医护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医护人员出来,在全民义务兵役制度下,这些人也是要入伍服役的。
加上部队本身也培养了一部分战场急救人员,在同时代来说,奥地利军队战地医疗救护体系算是最完善的。
伊万诺夫上将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现在由奥地利人负责后勤,自然要开口救助了。
不奢求每个士兵,都能够获得足够的药品,至少也要进行有效的战地急救,尽可能想办法救活轻伤员。
重伤员非常遗憾,这个年代医疗技术有限,救过来的可能性非常低,并且很多人就算是救活了,也废掉了。
甚至有些伤亡忍受不了疼痛,需要战友帮忙解脱。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是一点儿也不夸张。
“是,司令官阁下。”两人近乎齐声回答道
说完,各自离开执行命令,伊万诺夫上将继续巡视战场。放眼望去,尽是被炮弹轰炸出来的坑坑洼洼。
血腥味、硝烟味清晰可闻,在太阳照耀下,大地格外黄里透红,气氛格外的诡异。
走着走着,伊万诺夫脚下似乎踩到了什么,低头一看,赫然是一颗只剩下半边的脑袋。上面已经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泥土,被伊万诺夫一踩裸露了出来。
皱了皱眉头,伊万诺夫继续前进,战火刚刚熄灭,还来不及清理战场,一路上他见到了的断肢残骸。
胳膊、大腿、脑袋、内脏……只要人身体上有的部件,在这里都能够找到。这就是一片人间地狱,如果不是内心强大,普通人看上一眼恐怕就要崩溃了。
(不敢详细描写,血腥暴力要404,作者君只能……)
对伊万洛夫这样的军人来说,这都是小儿科了。战场上本来就是尸山血海、苍茫白骨,更加血腥的场面他都见识过,内心早就已经麻木。
“唉!”
暗自叹了一口气,伊万诺夫也不确定这场战争是否正确,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宁愿选择最初的“袭扰计划”。
……
阿瓦城内,奥斯曼帝国军队已经跑得差不多了,留下的都是阻击敌人的敢死队。
这些人大都是***狂热分子,不光是自己要留下来拼命,还要组织平民一起留下来拼命。
武器已经发了下去,由于数量不足,大部分人手中只能拿着冷兵器凑数,刀、剑、长矛、弓箭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了中世纪。
阿克约尔师徒也在其中,他们反应慢了一步,没有趁乱逃离阿瓦城,现在只能与城市共存亡。
作为第一座被攻克的城市,阿瓦的抵抗绝对会是最激烈的。苏丹政府对赢得战场信心不足,企图用这种激烈手段吓退敌人。
如果所有奥斯曼人都拼死抵抗,即便是家大业大的奥地利也耗不起,战争也是需要考虑成本,不可能无休止的投入下去。
少年有些颤抖的问:“师傅,敌人真的要把我们全部杀死么?”
生死面前平常人都无法保持冷静,何况是一名少年呢?中学生的年龄,本该在学校读书、学知识的,却被迫走了战场。
阿克约尔故作淡定的说:“谁知道呢!一会儿打起来了,你小子机灵一点儿,一旦脱离了他们的视线,就随便找个角落躲躲,坚持到天黑了我们再跑路。”
说话的时候,阿克约尔的双手还在颤抖,显然他没有表面上那么沉着冷静。
保家卫国,对他们这些朝不保夕的小市民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可望而不可及。
敌人恐不恐怖不知道,奥斯曼政府的恐怖,他们可是亲身体会过的。
阿瓦也是港口城市,自然免不了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大家的意识观念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
对奴役他们的奥斯曼政府渐渐产生了怨恨,丧失了忠诚,这种变化平常时期不起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发生了变化。
俄军开始进程了,潜伏在建筑物内部的奥斯曼人并没有阻止,现在不是决战的时机。
乌合之众是打不赢正规军的,冷兵器更干不过热武器。
阿瓦城已经被放弃了,残存的守军已经撤到了城外,准备依托地形阻击俄国人,迟滞俄军的速度。
想要给俄国人添麻烦,最好的晚上黑灯瞎火的时候,到时候城内的民众可以利用地形优势,给俄军制造大麻烦。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俄军可不是小绵羊,进城就是来吃肉的。沙皇政府穷,俄军一直都有以劫掠代替军饷的传统。
参加阿瓦战役的俄军也不例外,维也纳政府给他们提供后勤物资,可没有给他们发军饷。
就算是弗朗茨舍得给,沙皇政府也不敢要。真要是发下去了,打破了俄军的廉价薪酬体系,未来战争怎么打?
牺牲这么大,要是不从阿瓦城中捞取一笔好处,怎么能够弥补大家受伤的心灵。
面对破门而入的俄军士兵,奥斯曼人的埋伏进行不下去了。没得说,那就打吧!
哭声、喊杀声响彻云霄,俄军士兵在战场上早就杀红了眼,面对敢反抗的奥斯曼人,自然是毫不客气的举起屠刀。
等哈罗斯夫中将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阿瓦本来就是一个小城,因为战争的关系,又跑掉了一批,现在留下来的倒霉蛋也不过两三万人。
这么点儿民众,怎么可能是上万俄军的对手呢?战斗持续到了傍晚时分,除了一部分幸运儿躲藏了起来逃过一劫,剩下的都成了俄军士兵的刀下鬼。
肃清全城确实做到了,人都死得差不多了,阿瓦自然安全了。可是后遗症,却让哈罗斯夫中将欲哭无泪。
说好的抢劫,怎么变成了“屠城”?好吧,这也不能全怪俄军士兵,见奥斯曼人手中拿着武器,他们也只是提前消灭敌人。
只是这个理由,估计也就俄国人自己会信。说了出去,谁都不会相信。
欧洲大陆不流行屠城,当然屠杀“土著”不算。只不过这都是之前的事情了,进入19世纪后期就算是殖民者玩儿屠杀,也会遮掩一下。
事已至此,哈罗斯夫中将只能硬着头皮认了,屠夫将军的帽子他是戴定了。
好在,这里是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世界奥斯曼人比土著的地位也高不了多少。
令哈罗斯夫中将欣慰的是,以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的恩怨,国内的激进派、宗教人士会支持他,沙皇政府说什么也不能拿他当替罪羊。
……
次日,刚刚进城的伊万诺夫上将就被这个恐怖“战果”惊呆了。作为俄军的总指挥,他看问题就要全面的多。
表面上看,以欧洲世界和奥斯曼帝国的恩怨,很多人指挥拍手称快。
可政治上,并不是简单的看恩怨,这次事件已经给欧洲各国提供了干涉这次战争的借口。恐怕要不了多久,圣彼得堡就要面临国际社会的外交压力。
意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伊万诺夫立即下令道:“立即封锁消息,对阿瓦城内发生的事情下封口令,对外统一宣布驱逐了全城的民众。”
事已至此,只能耍无赖了。除了咬死不承认外,伊万诺夫上将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停顿了一下后,瞪了哈罗斯夫中将一眼,伊万诺夫又补充道:“尽快把事情的经过整理出来,汇报给联军指挥部和圣彼得堡,这件事情已经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处理的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二十六章、制造恐慌
维也纳宫,刚刚收到阿瓦被攻克的好消息,弗朗茨还没来得及高兴,坏消息就接踵而至。
俄国人提供的理由,弗朗茨不关心。“屠城”已经成为了事实,参与者那么多想要保密太难了,现在需要的是善后。
如果换个时间点,那也无所谓。反正毛熊的名声又不好,再增加一个“屠夫”的名头,也不会掉块肉。
欧洲很少发生屠城事件,类似的事情却经常干。表面上看抢劫比屠城文明,实际上很多时候抢劫,造成的后果和屠城差不多。食物都抢光了,让民众怎么活?
19世纪之前,欧洲大陆人口上不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战争中伴随着的抢劫,大量的民众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
殖民地更不用说,谁也不比谁干净多少。只不过殖民帝国掌控着世界话语权,大家假装没看见。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阿瓦被屠的消息肯定瞒不住,现在需要立即进行善后。
民间舆论不担心,民众不会在意奥斯曼人的死活,最多也就感慨两句,麻烦的是英国人。要是伦敦政府趁机搞事情,政治上对我们非常不利。”
得,这都直接认定是俄军屠城了,根本就不相信俄国人的解释。
弗朗茨也不相信俄国人的解释,当地民众激烈反抗他相信是有的,但所有人都那么跳出来抵抗俄军入侵,这不是搞笑么?
奥斯曼帝国可是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都幻想着要独立。从战争爆发到现在,维也纳政府都已经和奥斯曼国内的多个民族领袖接触过了。
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等民族都有独立倾向。
让他们起来造反,或许大家还会犹豫,可是让他们为奥斯曼帝国卖命,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阿瓦城内就没少数民族了?这个说法,恐怕谁都不会信。想要遮掩过去,怎么也得留下一些人作证吧!
奥斯曼帝国民族矛盾严重,正常情况下,找一帮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出来指证并不难,仇恨面前谁在乎真相?
或许很多人都会拍手称快,说俄国人干得漂亮。不要说这些被压迫的民族,就连奥地利国内都会很多人替俄国人叫好。
费利克斯首相:“拿破仑三世刚死,拿破仑四世刚刚继位,内部矛盾就够他忙活的了,短时间内法国人没有精力参合近东战争。
巴黎政府只是摇旗呐喊,不采取实际行动的话,伦敦政府实际上也做不了什么。
普鲁士人真忙着吞并波兰,可不会在乎奥斯曼盟友的死活。或许他们还会庆幸爆发了这件事,帮他们分散了国际注意力。
阿瓦的战争,都是俄国人独自完成的,还牵扯不到我们头上。只要俄国人咬死不承认,就可以一直拖下去。
这个世界不太平,每时每刻都有新闻发生,先冷处理一段时间,等新的新闻出现,舆论就会顾不上了。”
这个处理方式有些阴损,沙皇政府会承担全部的压力。奥地利没有士兵登陆,想要撇清关系并不难。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不用着急,把这个选择权交给沙皇政府好了。
俄军要么整肃军纪,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要么再接再厉一路杀下去,这么干反对的虽然多,但支持的人同样不少。
奥斯曼帝国可是欧洲噩梦,现在能够彻底根治,想必民众们不会抵触。俄国人本来就没有名声,再糟糕一些也无妨。”
死道友不死贫道。事情既然是俄军惹出来的,那么就该由沙皇政府自己出来善后,弗朗茨可不想替人背锅。
或许对沙皇政府来说,可能还是一件好事。俄罗斯民众从来都不怕沙皇对敌人残暴,阿瓦“屠城”事件还可以分散一下国内民众的注意力。
不管怎么说,只要打赢了沙皇政府就可以借助战争带来的威望,把改革造成的反弹压下去。
……
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二世脸色阴沉的可怕。关键时刻又掉链子了,“阿瓦被屠”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善后。
不管怎么说,人都是俄军杀的,就算是再抵赖,也挡不住泱泱众口,这个责任是推不出去的。
只见亚历山大二世随手一抛,将手中的文件丢了出去,冷喝一声:“哼!”转过身背对众人,问道:“维也纳政府是什么立场,这次战争的外交可是他们负责的?”
没错,俄奥两国也是有分工的。外交这种不擅长的领域,沙皇政府自然不会抢了。
经历一系列的社会毒打,亚历山大二世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外交不是儿戏,不能够靠想当然就能够解决问题。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上前一步:“陛下,维也纳政府做出了承诺,他们会负责摆平欧洲各国,但是国际舆论他们无能为力。”
这个答案有些出乎亚历山大二世的意料,在他看来这次的事情是俄军搞出来的,发生了这种事情,维也纳政府也应该犯愁才对,怎么可能一口答应下来呢?
相比之下,舆论就没有被亚历山大二世放在眼里,报纸要骂那就由他们骂好了。反正都已经习惯了,要是那天欧洲报纸上没有骂沙皇政府的新闻,那才是真正的“新闻”。
“不会这么简单吧?维也纳政府答应的这么爽快,弗朗茨在打什么注意?”
这是亚历山大二世和奥地利打交道总结出来的经验,基本上维也纳政府只要爽快答应了,都会有附加条件。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尴尬的解释道:“维也纳政府提议:要么我们整肃军纪,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要么继续把屠杀进行下去。”
听到这个答案,亚历山大二世先是一惊,随及眼前一亮。
“屠城”会引发国际社会的责难,会增加奥斯曼民众的抵抗意志,同样也会促使更多的人选择跑路。
想要驱逐当地民众离开,也不是那么简单。可怕换了一支顶着“屠夫”恶名的军队,恐怕大部分民众都会望风而逃。
1...232233234235236...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