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俄罗斯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业危机持续十几年时间,初步估计国内会有上千万农民因此破产,甚至有可能是两千万、三千万。
帝国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很快,但是想要容纳这么多破产人口,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国内粮食滞销,而是如何保证农民不大规模破产。
按照目前的情况,今年国内破产农民将会是去年的数倍,大概会有5~8万个家庭破产,农业危机持续下去,这个数字每年都会呈几何式增长。”
就差没明说:粮食吃不完,还是打仗吧!
农业危机爆发的不是时候,如果要是早几年时间,正好赶上了普俄战争时期,没准战争结果就被改写了。
灰色牲口不值钱,只要手中有粮,沙皇政府就可以把战争进行下去。能够让士兵吃饱饭的沙皇,那已经是好沙皇了,别的问题都可以克服。
不要看现在的俄罗斯帝国似乎是小了一圈,要是爆发了战争,俄国人的战争潜力,绝对远超几年前。
这就是粮多的好处,粮食再怎么滞销,只要农民不大规模破产,问题都在可控范围了。说白了,大家都吃饱了,也就没人造反了。
农业危机这么严重,俄国农民都没有指责沙皇政府,亚历山大二世的威望丝毫未损,就是吃饱饭带来的好处。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亚历山大二世还是决定向现实屈服。“死道友不死贫道”,别人倒霉总比自己倒霉好。
“外交部和维也纳政府深入沟通,这次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们拉下水。”
经历了一次失败,亚历山大二世的傲气已经消减了很多,在行事上收敛了很多。
这是一次危机,同样也是一次机遇。如果操作的好,俄罗斯帝国还可以借助奥地利的力量,干掉一个敌人。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零四章、琐碎
事情往往都具备双面性,农业危机导致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的日子不好过了,工人的生活却变好了。
生活成本降低,直接刺激到了工业发展。劳资冲突都变少了,最典型的就是巴黎民众游行示威的次数较之去年同期减少了五分之一。
从这方面来说,世界的主流已经由农业向工业完成了过度,欧洲各大强国都是以工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
受蝴蝶效应的影响,分裂后的美国本土市场急剧萎缩,在这次工业革命中没有冲到前面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继续留在了欧洲。
最先爆发产业革命的自然是奥地利,以维也纳不夜城作为标志,拉开了人类电力时代的序幕。
电力的推广速度超乎想象,自从维也纳开了先河后,巴黎和伦敦就立即跟上了。
尽管有些不理性,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就受民意影响盲从跟风,但是在促进电力技术发展上,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伦敦和巴黎完成城市照明网络铺设后,电力技术就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看市区的路灯,就可以得出结论。
一座座发电站在城市周边拔地而起,一排排电线成为了文明的象征,浓浓的黑烟诉说着工业时代的辉煌。
维也纳宫,弗朗茨正带着一家人在狩猎。不得不说,卡尔大公的提议还是有建设性的,把狩猎场放在自己家里,确实方便了很多。
单纯论占地面积,维也纳宫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皇宫了。当然,要是计算建筑面积,维也纳宫依然只是一个小弟弟。
弗朗茨不是奢华无度的皇帝,不会去建造庞大的宫殿群。维也纳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私人领地,大部分土地都是皇家的,扩大皇宫面积增加的成本并不高。
皇宫扩大后,守备难度自然也就增加了,皇家卫队自然要跟着扩充。弗朗茨不会承认,这是为了扩大私人武装,尽管事实上就是如此。
这都是小问题,皇家卫队完全由皇帝说了算,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理论上就算是扩充到一百万都可以。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弗朗茨还没有那么富裕。尽管他这个皇帝是拿提成的,皇室年金已经冠绝欧洲大陆。
靠着省吃俭用,弗朗茨才把皇家卫队扩充到了一个师。这是最后的保障,拥有私人武装是皇帝权利最大的保障,起码可以随时发动武装政变。
从这方面来说,维也纳政府是危险的,有一个时刻提防着他们的皇帝。要是不小心越过了雷池,皇帝随时可能会掀翻桌子。
这是维也纳革命带来的教训,弗朗茨不动声色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尤其首都军队更是抓得死死的。
任何政治势力企图把手深入军队,后果都是灾难性的,看似平静的奥地利,背后也充满了刀光剑影。
“砰、砰、砰……”
一连串的枪声过后,只留下一地弹壳。弗朗茨的枪法还是那么稳定,尽管猎物已经超过两百米,依然是例无虚发,发发命中目标之外。
没有击中猎物,弗朗茨一点儿也不气恼。作为一名珍爱生命的皇帝,是不忍心杀生的,所以大度的放过了猎物。
这个解释,刚开始还有几个小不点儿会信,小家伙们还一脸崇拜。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提也罢。
这也不算什么,战场上绝大部分新兵都是这个水平。能够在两百米外准确命中敌人,除了神枪手,就是运气型选手。
能够保证对两百米内的移动目标做到有效杀伤,那就是精锐之师了。这是枪的问题外,后坐力太大子弹容易偏移。
在现有技术情况下,这个问题还没有办法解决。稍微减轻一点儿后坐力,成本就上去了。
看着一动不动的马西米连诺,卡尔大公走上去对着他脑袋就是一巴掌:“马西米连诺,不要一副死人脸,出来狩猎就要有活力。
这一点你要向弗朗茨学习,他每次出来都是空手而归,不也一样很开心。”
年龄越大卡尔大公就越任性,现在就连苏菲皇太后都很难约束他了。看不顺眼了,就能够一巴掌上去。
弗朗茨知道要是再不插手,搞不好马西米连诺又要挨揍了。倒不是恨铁不成钢,事实上卡尔大公对马西米连诺没有任何期待,只是不想看着宝贝儿子沉沦下去。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果断的选择了漠视。挨揍就挨揍好了,老子教育儿子,谁也不好插手。小时候马西米连诺没有挨过揍,现在补回来正好。
自从被强行押送回国,马西米连诺就陷入了自闭状态,天天喊着要回墨西哥。经过医生确定没有换上精神病,只是心里问题。
为了让他摆脱心里阴影,苏菲皇太后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起到作用。最后还是暴力手段起到了作用,疼痛唤醒了自我麻痹的马西米连诺。
对卡尔教训马西米连诺,弗朗茨没有任何疑问,小时候宠上了天,现在自然需要补上,可是干嘛要带上他呢?
那些辉煌战绩,弗朗茨从来都是避而不谈的。今时不同往日,还有一帮小家伙们看着呢。
最终弗朗茨还是没有鼓起勇气辩解,在事实面前,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弗朗茨不排斥马西米连诺这个弟弟,除了理想主义严重了一点外,马西米连诺还是很不错的,比起那些野心家强多了。
就连理想主义,都可以拿来当反面教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数百年内,哈布斯堡家族内部都会有他的传奇故事,以教育下一代引以为戒。
看着欢乐的次子,弗朗茨狠狠的瞪了一眼,仿佛再说:“笑什么笑,你小子是不是皮痒痒了!”
感受到了弗朗茨那杀气腾腾的目光,小彼得立即用小手捂住了嘴。以他多年来的经验,可以判断要是继续下去,作业本的厚度又要增加了。
弗朗茨是讲道理的,通常不会揍人。最常用的惩罚方式,就是布置家庭作业,有专门的老师盯着,什么时候完成了,什么时候才能够出去玩耍。
这样的惩罚,比挨揍还要有杀伤力。挨揍“疼疼”无非是一会儿功夫,都是亲生的又舍不得下重手;要是增加作业量,那就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彼得亲身体会过连续赶作业一个月的痛苦。
男人在一边,女人又在另外一边。狩猎这么血腥的事情,通常他们这些人干就可以了,要是惊扰了女眷就不好了。
弗朗茨不开口,另外两个弟弟不敢冒头。卡尔大公发飙的时候,除了弗朗茨这个皇帝可以例外,他们几兄弟往往可以被一起揍。两人远远在马上,送给了马西米连诺一副爱莫能助的表情。
似乎是受到了刺激,马西米连诺险些从马上掉了下去,一把抓了缰绳,惊慌失措的回答道:“知道了。”
心病最好的良药是时间,没有听到“我要回墨西哥”、“墨西哥民众需要我”的脑残口号,弗朗茨满意的点了点头。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马西米连诺的病情,弗朗茨也是操碎了心。皇帝不好当,哈布斯堡家族的劣质产品数量有些多。
这还是他强压的结果,要不然还会多一个同性恋弟弟,真不知道是怎么教育的。弗朗茨非常怀疑,原时空这几兄弟接受的教育有问题。
事实证明,后天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马西米连诺那是两人年龄太过接近,在弗朗茨继位之前,他已经是理想主义者了,拉不回来了。
另外两个小的就不一样了,在他的干预下,接受了严格的贵族教育。特殊的才能没有发现,不过综合能力还是超过了贵族子弟的平均水平,放到社会上那也是高级精英。
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哈布斯堡家族对外的交流、接待,或者说是负责和欧洲王室搞好关系。哪里有婚丧嫁娶,需要出面的都是他们去应酬。
总得来说,弗朗茨还是满意的。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出过大的纰漏,减轻了他一部分工作量,不需要为这些小事操心。
只要不作死,任何一个皇室成员都是有作用的。包括失败的马西米连诺,他还是联系哈布斯堡家族和比利时王室关系的纽带。
“陛下,皇后叫你们过去。”
弗朗茨点了点头:“知道了,告诉皇后我们马上到。”
看着卡尔大公板着脸的样子,弗朗茨骑马上前去:“好了父亲,时间差不多了,或许该开饭了。”
卡尔大公的怒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听了弗朗茨的话点了点头,又拍了马西米连诺一巴掌:“看什么看,还不快走!”
……
看着欢声笑语的一帮女主人,弗朗茨疑惑的问:“怎么了,这么高兴。”
海伦皇后微微一笑:“夏洛特怀孕了。”
众人都露出了欣喜之色,就连马西米连诺那副万年不变的脸,也露出了笑容。
添丁总是好事,尤其是对皇室来说。蝴蝶效应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时空早早领了盒饭的马西米连诺一世自然是没有后代的,现在多活了几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想想也正常,夏洛特公主的年龄不大,原时空马西米连诺挂掉的时候她也不过27岁,现在也就三十多岁。
在这个年代可以算是高龄产妇了,不过问题不是太大。马西米连诺一世还活着,夏洛特公主自然没有发疯,她身体状况一直都不错。
这个消息对奥地利的影响不大,除非是海伦皇后怀孕,不然民众们可没有心思关心那么多。
但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墨西哥来说,情况又不一样了。要知道马西米连诺一世虽然灰溜溜的回国了,却没有宣布过退位。
奥地利军队撤退后不久,墨西哥就爆发了内战,各方杀得血流成河,根本就无暇顾及丧家之犬的皇帝有没有退位。
见马西米连诺状态不好,哈布斯堡家族自然没有人会刺激他,退位的问题被搁置了。
现在夏洛特肚子里的孩子,如果是男孩,那就是墨西哥的法定皇位继承人。前面马西米连诺一世立下的那位皇储,实际上合法性还是不够。
弗朗茨打住了胡思乱想,这都无关紧要了。墨西哥那个烂摊子,谁敢去跳火坑啊!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零五章、存在中的野心
维也纳政府宣传栏,贴出了一则令人诧异的招聘信息。殖民地政府招募公职人员不奇怪,每年都会进行,奇怪之处在于上面的内容。
看热闹是人类的本质,每一次宣传栏更新,都会吸引很多人过来。这个年代没有多少娱乐活动,讨论八卦也是大家的乐趣之一。
聚集的人虽多,可场面却丝毫不乱,大家自觉遵守着规则,没有纷纷扰扰、磕磕碰碰。
这么多人,显然不可能同时看到公告栏上的内容,里面的人已经把公告上的内容读了出来。
“南非殖民政府委托奥地利组织部招募公职人员公告,本次共招聘4800人,其中包括1000名政府雇员和3800名警察。
报名条件:1、必要是奥地利公民,本人身体健康、四肢健全,无任何犯罪记录;2、接受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并且所有功课都在及格线以上;3、能够吃苦耐劳,最低服役年限8年。
备注:报考警察岗位的,必要要具备一定军事素养,至少接受过预备役训练,退役官兵优先。年龄在30周岁以下,军官可以放宽到40周岁。
待遇:工资在国内同岗位平均水平基础上加一倍,福利待遇参考维也纳标准。”
薪水待遇先抛开不提,殖民地条件恶劣,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危险,薪水自然比国内更高。
问题出在报考条件上,不是要求太高,而是要求太低了。按照上面的标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奥地利适龄青年都符合条件。
如果在本土,以这上面给出的待遇,最后的限制条件肯定是大学起步、具备战功、或者是贵族身份,一般是三者之一都可以。
殖民地自然不可能这么要求,但通常也是中学学历起步,或者是优秀退役官兵做门槛。
这次几乎是没有限制,当然这并不值得惊喜,限制越少报考人数越多,最后的竞争反而增加了。
条件恶劣没人去?那是你给出的价码不够高,只要舍得砸钱,怎么可能没人呢?
按照这个标准招人,不要说4800 人,就算是480万人,奥地利也能够轻松凑够。
当然,愿意去非洲大陆的肯定不可能有这么多。南非殖民政府降低了招考标准,主要还是受淘金热影响。
为了保证行政体系稳定,设置了限制条件,一旦签订了合同,就属于强制服役性质,期满前不能够离职。
这肯定会劝退很多人。非洲不同于本土,万一分配地区条件恶劣,还不能够提前离开,大部分人都受不了。
听到了限制条件后,议论声不断响起。大部分人都只是在看热闹,对这次招考兴趣不高。
同样也有人眼前一亮,想要去碰碰运气。这个年代,条件越恶劣的地方,机会就越大。
殖民政府不傻,没有价值的地方,可不会设置行政机构。最近几年,奥属非洲发展的非常快,很多穷乡僻壤一跃成为了新兴城市。
每一次大发展,都有一批幸运儿随之崛起。普通人进入统治阶级的机会可不多,国内的公职人员招考中学毕业只是最低标准。
对刚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天才永远都是少数,普通人想要更进一步,除了努力奋斗外,还要依赖一定的运气。
史蒂维就是其中的一员,属于扔在大街上都找不到的那种。普通的工人家庭出身,在学校表现的不错,却没有能够考入中学,义务教育结束就进入工厂上班。
日复一日的工作,让初出茅庐的史蒂维非常的不适应。然而现实又容不得他任性,每天老老实实的上下班。
听到招聘条件,史蒂维眼前一亮。不过他没有冒然挤进去,长期培养出来的纪律性,奥地利民众已经习惯了排队。
前面看完公告的人,自觉的退了出来,后面的又按秩序补上,场面是井然有序。
这是义务教育的成果之一,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学习遵守秩序,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都养成了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
时间匆匆而过,很快就轮到了史蒂维。仔细的看了一遍公告,确定没有任何遗漏后,史蒂维的内心不平静了。
嫌弃非洲大陆条件恶劣?抱歉,史蒂维还没有这个资格。作为普罗大众中的一员,有一个机会不容易,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呢?
本土的条件确实好,可普普通通的史蒂维没有任何优势。留在国内最好的出路就是磨练技术,由普通工人晋级为技术工人,想要进入管理层难度太大。
想要出人头地,最佳的机会他已经错过了。从升学失败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史蒂维要为一日三餐而奋斗。
每天都要为生存而努力,谈发展完全是扯淡。尽管现在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风口,但这和史蒂维没有任何关系。
没资本、没人脉,还没有能力,就算是看到的机会,也没有办法加入利用起来。
靠发明创造一朝崛起的幸运儿,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如果放大在整个奥地利来看,那个机会仅仅只有千万分之一。
很多不甘寂寞的年轻人,选择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赌博,前往殖民地冒险。
史蒂维也准备这么做的,只不过遭到了父母的阻拦。家里的日子不富裕,却也过得下去,父母自然不想他出去冒险。
这年头单纯想要移民殖民地讨生活,危险性已经不高,但是想要发财,那还是需要拿命去拼。
冒险者的死亡率从来都没有低过,每年奥地利都有数不清的冒险者倒在了发财的半路上,真正一朝暴富的却没有几个,大多数人也只是比普通人赚得更多。
没有办法,殖民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想要开扩一片殖民地,那个难度要比过去增加了太多。
除非是穷乡僻壤,绝大部分富裕的土地,都是有主的。那种连统治成本都收不回来的土地,就算是变成了殖民地,也不用想获得回报,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史蒂维把这次招聘当成了翻身的机会,就算是条件恶劣,晋升空间不大,那也比继续在工厂上班强,至少薪水上是如此。
怀揣梦想的人很多,成功的却没有几个。对普通人来说,在任何时代,想要获得一个机会都是非常困难的。
……
维也纳宫,沉浸在喜悦中的哈布斯堡家族正在举行宴会。或许是要做父亲了,马西米连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弗朗茨缺席了,俄国人按耐不住想要和奥地利一起行动,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战争从来都不是儿戏,凡是轻视战争的主,最终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俄国人的敌人很多,从西方到东方一路遍地都是敌人。想要和奥地利联手,那么针对的目标就不言而喻了,普鲁士、波兰、或者是奥斯曼帝国。
这个选择题不是那么容易做,必须要权衡利弊,综合考虑会给国际局势带来的影响。
弗朗茨首先就排除了普鲁士王国,他可是要脸的。不管怎么说,普鲁士王国也同属于德意志民族,勾结外人对同胞下手,民意那一关都不好过。
真要是干了,弗朗茨在德意志地区的名声也就臭了。民族主义者不会认同这样的政府,普鲁士人也不会承认失败。
这算是民族主义的后遗症,在建立新神罗帝国的时候,弗朗茨利用了民族主义,现在自然要承担后果。
况且,普鲁士王国的战略位置太过糟糕,四面皆敌、无险可守。要占据了普鲁士王国,就必须先做好举世皆敌的准备。
很遗憾,弗朗茨没有做好和全世界为敌的打算。作为世界秩序既得利益中的一员,奥地利没有挑战世界秩序的必要。
剩下的波兰和奥斯曼帝国就需要仔细权衡利弊了,他必须要提防被俄国人拉下水,最后演变成一场欧陆大混战。
受限于国力、交通,这个年代大国之间或许打不了灭国战,但是因为战争而沉沦下去,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会议室内,弗朗茨盯着墙上的世界地图,背对着众人问道:“俄国人想要和我们联手,你们怎么看?”
俄奥是盟友没有不假,但这个联盟不包括联手扩张。前面的战略交易,双方都完成了。
想要继续合作下去,肯定要进行沟通。要不然就如同普俄战争时期,俄国人挑起了战争,奥地利却在一边快乐的划水。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现在欧洲局势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一旦挑起了战火,我们也很难控制战争规模。
从利益的角度出发,现在无论是对奥斯曼帝国下手,还是对波兰动手,我们能够获得的回报都非常有限。
如果进攻波兰王国,普鲁士人势必会参与进来。如果英法坚持支持波兰,最后的敌人很有可能演变成英法普三国。
就算是法国人需要消化意大利地区,不会采取军事行动,那么最后也不过是重现我们和普俄两国共同瓜分波兰的格局。
坦率的说,我不认为波兰王国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重视,就算是有所收获,也只锦上添花。唯一的作用,大概是可以让普俄矛盾更进一步。
对奥斯曼帝国动手,也没有多少收益。除非我们和俄国人联手一次性把他们打死,不然能够瓜分的利益注定会非常有限。
要做到这一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奥斯曼帝国仍然是一个大国,欧洲各国不会坐视我们瓜分。
现在的俄罗斯帝国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霸气,面对欧洲各国的干预,恐怕最后的压力都会落到我们头上。”
毫无疑问,韦森贝格是反对现在挑起战争的。不光是他,维也纳政府中很多人都不想这个时候发起战争,包括弗朗茨在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