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因此,别的地方可以不要,城外的水源、煤炭、农场,这些城市必须品,英国人必须要拿回去。
空口白牙的许诺显然是不可能的,顶着布尔共和国的马甲,不等于城外的敌人就是布尔共和国。想要在谈判桌上拿到这一切,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具体谈出什么样的结果,弗朗茨不关心了。反正都吃不了亏,如果英国人不着急,就这么僵持着也挺好。
奥地利的生活物资补给,布尔共和国就可以提供大部分,前线部队的吃饭问题可以就近解决。
城内的英国人就悲剧了,连淡水都要从马达加斯加运,或者是去葡萄牙人手中买。其它的生活物资更不用说,全部都要从外界运。
不要看海运方便,但是也要考虑是什么地方。好望角可不是什么善地,一直都是海难的高发区,再过上一两个月,季风来临就是杀人浪的天下了。
摆在英国人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现在就储备足够的过冬物资,要么在冬季来临前结束战争。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就在“英布谈判”开启的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爆发了。
最初是在印度殖民军中出现,英国人没有注意,只以为是水土不服,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在交战的过程中,瘟疫也被带入了布尔共和国炮灰部队中。在这个每天都在死人的战场上,病倒几个人同样很正常,何况是不受重视的炮灰部队。
军营中糟糕的卫生条件,加速了疫情的传播。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士兵病倒,瘟疫不认人,白人士兵同样无法幸免。
最先发现的还是英国人,作为守城的一方,英军的密度要大得多,因为城内缺水,又加剧了卫生条件恶化。
这些条件都为瘟疫传播带来了方便,大量的英军士兵病倒,引起了军医霍雷斯的注意,一查才发现瘟疫来了。
不敢怠慢,霍雷斯立即将发现疫情的消息上报。逐级上报到了德尔福总督手中,已经是1871年5月18日。
疫情最早是什么时间出现,已经不可考证了。英国人的医疗系统,还没有完善到给印度士兵配上专职医生的地步。
晴天霹雳这就是,对德尔福总督来说,这是最糟糕的消息没有之一。没有任何犹豫,德尔福总督当即召开了高层会议,下达了防疫命令:
“立即隔离所有的病人,向本土发电要求国内派出专业的瘟疫防止专家。防疫工作现在就要做起来,该怎么办你们去咨询医生。”
这是他所能够做到的全部,瘟疫这东西又不受控制,这个年代的医疗技术有限,只能听天由命。
英国人发现疫情后不久,城外的布尔共和国军队也发现了疫情。
最先受到感染的是派过去指挥炮灰部队的默克斯少尉,在看医生的的时候闲聊,报怨手底下生病的人多,引发了一名实习医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也不一定害死猫,这不卢克都医生跑去黑人军营中实地查看了一番,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就吓了一跳。
这分明就是瘟疫,而是还是蔓延开了的瘟疫。单独一支部队感染的人数不可怕,要是总数加起来就很吓人了。
消息上报后,菲克尼子爵立即派人进行调查,结果一查才发现已经确定的感染人数就高达两千余人,其中布尔人士兵就有八十七人。
这还只是已经发病的,没有发病的病毒携带者,还不知道有多少。看着手中的数据,菲克尼子爵久久无语。
幸好炮灰部队和主力部队都是分开驻扎的,除了管理这支部队的军官外,主力部队还是很少和他们接触的。
没得说,防疫工作自动开始展开。奥地利军队中有专门的防疫部门,通常由军医兼职,这支顶着布尔共和国军队马甲的部队也不例外。
各部队有条不絮的按照已经颁布的防疫条例,展开了防疫工作。
菲克尼子爵关心的问道:“疫情种类确定了么?这次瘟疫是什么引发的?”
瘟疫也分三六九等,杀伤力最大的自然是首推鼠疫,包括险些灭绝欧洲的黑死病,就是鼠疫的一种,然后才是天花、霍乱、疟疾、流感。
个个都是恐怕杀手,不分高低贵贱,它们都是照杀不误。
主持防疫工作的莱斯纳军医想了想说:“瘟疫的传播途径还不能确定,其来历初步判断有两种情况。
最大的可能是战场上尸体处理不善,导致病毒滋生,最后引发了这场瘟疫。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从外面带过来的,根据我们搜集的资料,前不久印度也爆发了瘟疫,很有可能是印度人带来的。
如果病毒来源于印度,那么这场瘟疫不难解决,已经证明印度爆发的瘟疫传播性并不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病毒来源于印度,那么就是病毒发生了变异。”
战争往往伴随着疾病,这次南非战争看起来不起眼,可是死亡人数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排得上号的。
不光是战场上在死人,战场之外死得人,也不见得比战场上少多少。经过了这次战争,南非地区的总人口已经不足战前的百分之三十。
这么多人死亡,尸体处理就成为了问题。表面上来看,战场上的尸体大都被焚烧处理,或者是挖坑深埋。
可是血肉横飞的部分,总有遗落的。看上去危害似乎不大,可是积少成多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就不知道了。
在战争爆发之初,弗朗茨就暗中下达了做好防疫工作的命令。所以这支布尔共和国军并不是没有准备,只是没有想到瘟疫居然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爆发。
瘟疫的来源,这只是专业人士关注的。菲克尼子爵更加感兴趣的防治,不管是怎么来的,只要能够控制疫情就行。
略加思索过后,菲克尼子爵做出了决定:“命令主力部队,先撤出已经占领的大街,由南非特别派遣军第七师接管防务。”
在瘟疫面前,所有的战果都是浮云。这种断壁残痕的街道,谁也不知道哪个角落里,就有一俱漏网的尸体。
让主力部队驻扎在这种地方,实在是太危险了,还是在城外驻扎更加安全。
这个南非特别派遣军第七师,就是疫情爆发最严重的部队,让他们接管防务,就是废物利用。
如果英国人跑去进攻,那就送给他们好了。菲克尼子爵已经决定,把隔离营地放在最前线,看看能不能让英国人多增加几个患者。
就算是没有作用,也要恶心一下英国人。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战争打到了现在,双方早就结下了血仇。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六十八章、开普敦条约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只是局限在南非地区还好,要是扩散到了整个非洲大陆,弗朗茨就要哭了。
没有办法,殖民地就是殖民地,尽管奥地利在非洲大陆已经经营了十几年,依然不能改变医疗条件落后的现状。
不要看现在感染的人数不多,可是架不住死亡率高。很多患者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去见了上帝。
弗朗茨也是当局者迷,如果仔细看资料,他就明白为什么死亡率高了。
目前感染最多的是炮灰部队,因为不注重卫生,又没有进行有效治疗,死亡率自然高了。
除了下令加强防疫工作外,别的事情弗朗茨什么也干不了。
既然“布尔共和国军队”中出现了疫情,那么周边的土著部落也不要想逃过一劫,炮灰部队中的逃兵数量一直都居高不下,携带病毒离开再正常不过了。
菲克尼子爵手中一共就那么三四万部队,还要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不能给英国人留下机会,能够用来看管炮灰部队的士兵最多也就几千。
用几千人看管着十几二十万人,跑掉百八十号人都不起眼,加上战斗的缘故,每天伤亡人数都不少,让监管更加困难。
除非是成群结队的跑,通常失踪了个把人,军官们都不会在意。
外面还有巡逻队,遇到了算他们倒霉,躲过去的那是上帝保佑,尽管他们未必信上帝。
弗朗茨的判断没有错,南非地区确实已经爆发了疫情,后果还超乎想象的严重。
不过死亡率最高的不是当地土著,也不是这些殖民者,反而是城内的印度殖民军士兵。
恶劣的卫生条件,为病毒滋生创造了良好条件。地盘狭小、人员密集度高,加上医疗资源不足,这么多恶劣条件撞在了一起,加速了病毒传播。
真正导致印度士兵死亡率的罪魁祸首,还是水土不服造成的。当然和饮食也有直接关系,伦敦政府中的官僚没有考虑到印度人生活习惯,直接硬塞给了他们土豆、面包。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伦敦政府的官老爷们连自己人都不重视,何况是这些炮灰呢?
比起近东战争时期,英国人的后勤体系没有多少变化,依然是按规定办事。
相对好一点儿的是开普敦地区起码还有新鲜鱼肉补充,比天天吃牛肉干强得多。
当然,大部分印度人都是不吃牛肉的,不过英国人给他们的后勤供应标准,也不足以供应上牛肉。
再垃圾的牛肉干,那也比土豆贵得多。这个烦恼印度人是遇不到了,伦敦的官僚对他们从来都是怎么便宜怎么来,要不然怎么捞钱?
疫情的不断恶化,德尔福总督的日子不好过了,因为双方的利益诉求相差太大,谈判已经陷入了僵局中。
瘟疫又在城内蔓延,看着每天不断增加的死亡人数,德尔福总督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零开始一直到现在,因瘟疫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累计到了3817人,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五百人的速度逐渐替增中。再这么下去不用敌人进攻,他们就要被瘟疫折腾完蛋了。
遏制疫情最大的问题是缺水,遗憾的是自从开普敦爆发瘟疫的消息传开后,每天过来的补给船不增反降。
人都是怕死的,没有人愿意往瘟疫堆里凑,如果不是没有办法,德尔福总督自己都想跑路。
即便是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的运费,肯冒险运输物资过来的人依然不多,这让开普敦的局势更加恶化。
现在开普敦地区的军队足有十五万人,其中一半都是印度殖民军团,就是靠着这些炮灰部队,双方才打出了一个僵局。
不要看后方的要塞碉堡都是豆腐渣工程,城内的建筑物还是货真价实,印度殖民军团对上非洲派遣军双方也算棋逢对手。
看着城外悬挂红十字会的旗帜,德尔福总督被恶心坏了,一度想要下令部队打出去。
打赢了,自然是形式大好。打破了敌人的围困,摆脱了水源危机,减轻了人口密度,防疫工作也就好做了。
打输了,也不算是太糟糕。通过战争消耗了人口,降低了人口密度,减少了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对防疫工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想归想,真要是去做,德尔福总督还是不敢的。现在双方还在谈判,冒然挑起战争,打赢了还好,打输了军事法庭就必须要上了。
能够打赢么?这个问题德尔福总督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以现在的军心士气,出城寻找奥地利人决战,发生哗变的几率都比获胜的几率更大。
实际上,从战争爆发到现在,德尔福总督已经镇压过五次哗变了,实在是不敢再刺激士兵们脆弱的神经。
没有办法,乌合之众就是这样。城内的白人士兵,大部分都是从殖民地临时征招的,要不就是伦敦政府从各殖民地抽调的援兵,正规军只是少数。
在伦敦政府很多人看来,压制陆军比这次战争更加重要。原时空的英布战争,打得那么烂,实际上也是伦敦政府压制陆军的结果。
如果是正规军,并且有一倍的兵力优势,德尔福总督也不至于打得这么窝囊,从头到尾都是被人压着揍。
从军事上来说,能够在不断失败的情况下,保住绝大部分兵力,指挥官能力也是及格的。当然长跑将军不算,只是会跑路还不行。
尽管是北被动的,这次突如其来的瘟疫,还是推动了英布谈判进程。不断恶化的局势,也在不断刷新英国人的底线。
这次牵头谈判的是开普敦殖民政府,对局势的了解是一清二楚,根本就不敢拖下去。
瘟疫的缘故导致运输船减少,开普敦储备的物资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在持续下降中。尤其是淡水资源,更是稀缺。
没有办法,要保存大量的淡水不容易,只能放入水库或者是储水池中。现在是战争时期,水库就不要想了。
城外的火炮可不是吃素的,不时也炮弹在水库中爆炸,就算是不在乎火药、重金属中毒,水库也储不住水啊!
不得以,英国人只能修建大量的储水池,这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要解决这么多人的饮水问题,可不是一项小工程。
这不是随便挖个坑,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要是不解决渗漏问题,估计等不到冬季,水就漏光了。
为了节约用水,开普敦的英军早就开始限量供应,白人士兵每天5升水,印度士兵每人每天3升水。
仅仅是饮用水,这差不多是够了,剩下的大概可能用来擦一把脸,英军士兵节省点儿用,估计能够擦拭一下身体。
这只是理论上,生活用水不仅仅只是饮用。人不可能一直都不洗衣服、不洗手、不洗澡,当然这个年代印度人确实不怎么洗澡。
这个供应量,仅仅能够保证生存,别的就不要指望了。除非英国人开挂玩儿海上淡化,不然根本就满足不了需求。
开普敦内部情况没有办法侦查,但是每天进入港口的船舶数量,还是无法保密的。
每天进出开普敦船舶数量减少,这是数学题很好计算,谁都知道这是运输的物资在减少。
没有足够的物资,开普敦早晚都会沦陷,这让谈判中的“布尔共和国代表”更加底气十足。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瘟疫一天不结束,城外的“布尔共和国军”就一天不敢攻城。
好望角固然重要,但对奥地利的重要性也就那样,还不足让弗朗茨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里。
物资缺乏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要削减驻军人数就可以了,反正瘟疫就是最好的屏障。
要是冒着瘟疫攻城,等占领了好望角,这支布尔共和国军队也差不多打废了。这个“废”不仅仅是指伤亡,更多的还是军心士气。
当士兵厌战,不愿意为国家卖命了,战斗力再强悍的军队也会瞬间变成软脚虾。
看着冬天一天天临近,英国人还是撑不住了,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
1871年6月18日,英布两国在开普敦城外的军营内签订了停战条约,宣告了这场持续一年多时间的大战结束。
条约内容:
1、英国同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的战争完全是一场意外,为了世界和平,双方自条约签订之日起结束战争;(1817年6月18日)
2、英方支付360万英镑的赎买金,回购开普敦方圆200英里的土地;
3、双方互相交换战俘,人数超过部分按照国际惯例支付赎金。约定价格为:士兵每人180英镑,军官根据级别、爵位高低,从300英镑~20000英镑不等。
没有追究战争责任,没有提战争胜负,仿佛就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小冲突,不值得一提。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列颠也是要面子的,让他们承认战争失败,可没有这么容易。就算是开普敦殖民政府肯接受,伦敦的官老爷们也不答应。
割地赔款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伦敦政府承受不了战争失败的政治影响,反倒是土地赎买金和战俘赎金,更加能够令人接受。
反正丢掉的土地,大都是南非殖民公司的,又不是英国政府的。
脸皮厚一点儿,就当殖民公司殖民活动失败,伦敦政府再从布尔人手中买回一片殖民地好了。
战俘赎金更简单,欧洲社会不排斥这个。如果这次被俘人数有点儿多,支付的赎金数额比较大,一句交换俘虏都盖过去了。
如果真不要脸的话,还可以宣布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在战略上粉碎了敌人图谋好望角的阴谋,逼迫敌人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从来都是如此,包括这次英布战争,都可以甩锅给南非殖民公司。反正这家倒霉蛋公司,在战争中就已经破产,没有人会出来辩白。
事实上,德尔福总督已经开始做了。作为一名合格的政客,就算是打了败仗,签订了不利条约,还是要把战争责任降到最低。
不管怎么说,开普敦殖民地还是保住了。尽管是缩水版的,可是英国民众不会知道,没有人会关心万里之外的开普敦殖民地究竟有多大面积。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六十九章、为了不当非皇而努力
南非战争结束了,作为胜利者的一方,维也纳政府却高兴不起来。现实再一次证明了现代化战争,依靠战争赔款已经无法弥补损失。
通过停战条约,维也纳政府拿到了300万土地赎买金,加上俘虏的赎金,合计是612.68万英镑,折合神盾1225.36万。
看起来这是一笔巨款,但是和战争支出相比,就是杯水车薪,连四分之一的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这还是建立在法国人暗中出力的情况下,要不然的话,付出的代价还会更大。
获得的战利品,就是一片蛮荒之地。因为战争的缘故,从英属南非获得的土地,连土著部落都找不出到几个,更不用说移民了。
如果不是战略上打通了南非出海口,将英国人的势力压缩在了一隅之地,保障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的安全,那就是彻头彻尾的亏损。
战争获胜了,不管损失怎么样,论功行赏是少不了的。
不过毕竟是顶着布尔共和国的马甲打的,后期战功结算就要绕个圈子,等奥地利兼并了这些地区再进行结算。
原本布尔共和国内部的权贵,除了少数做出正确选择的聪明人,剩下的都在这一轮洗牌中泯然众人矣。
这是体量上的差距,原来的布尔共和国,拥有几百工人的都是首屈一指的大资本家,到了奥地利这就是乡镇企业的规模。
随着英国人的入侵,他们谈条件的资本也随之消失。这个坑是他们自己挖的,荒废了军备,英国人入侵必须要求助奥地利。
原本以为奥地利必须要依赖他们这些地头蛇,然而他们猜中了开头,没有猜对结尾。
英国人的实力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强,这就让奥地利对他们的依赖性大减。聪明人及时调整心态,立即投靠了过去,自然不会有什么损失。
反应慢了一步的就悲剧了,经济上的损失姑且不论,政治上的话语权也被削弱了。原本在布尔共和国政府中的关系,现在已经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进行权利洗牌,如何提拔忠于奥地利的人上位呢?
这些自带干粮过来打仗的贵族,也不是没有利益诉求,显然也要在权利重组中分一杯羹。
就算是根基不在这里,不会留下来发展,安排一个家族子弟过来发展还是可以的。树大分支,这是老牌贵族们的存身之道。
这些新的利益集团,就是未来奥地利统治南非的根基。原来的利益集团,那就只能说抱歉了,谁让他们判断失误呢?
开普敦条约签订,阻碍英法奥三国同盟建立的最大障碍不复存在。1871年7月1日,英法奥代表在凡尔赛宫签订结盟条约,大国霸权时代降临。
因为各种原因,这份结盟条约的时间仅仅只有五年。看得出来,三国对这个联盟的信心都不足,只能算是一种尝试。
五年后要不要继续续约,就要看这五年内,大家能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了。国与国之间就是这么现实,能够维护这个联盟的只有利益。
即便是如此,欧洲世界还是一片哗然,这个矛盾重重的联盟,还是吓坏了不少人。
对原本依靠列强矛盾生存的小国来说,日子变得越来越不好过,拆散这个联盟,成为了无数欧洲国家共同的目标。
维也纳宫,弗朗茨正在召开内阁会议,商议非洲铁路网计划。
费利克斯首相提议道:“陛下,考虑到运营成本问题,非洲铁路网计划应该延缓。目前我们只要完成东西、西南两条战略铁路就够了。
盲目进行铁路网建设,这会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以我们本土铁路网为例,尽管政府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依然有很多铁路公司因此破产。
资本市场受此影响,对铁路投资已经不在热衷。时至今日,国内能够赢利的铁路公司都不多。
要是启动非洲铁路网计划,依靠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负担就要全部落到政府头上。
这份庞大的铁路计划,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财政承受极限,一百年内都不一定能够做到盈亏平衡。”
铁路公司破产的事情,这是弗朗茨的锅。为了早日在奥地利普及铁路网,他运用了后世的互联网发展手段。
推出一个概念,画一个大饼,吸引资本入场。铁路网都是单独存在,天然就是垄断经营,只要度过了前期投入阶段,后面赢利真的不难。
这个大饼比后世虚拟的概念要良心的多,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不可能。只是前期投入比较大,后期赢利时间比较长。
这不依靠资本的力量,奥地利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了铁路网。至于半路上就倒下的铁路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资金链断裂。
这都是自身经营不善,绝对不是为了政府接盘,弗朗茨故意而为之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