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未来国内对钢的需求量,将要迎来一次暴涨。而国内的煤产量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褐煤,适合炼钢的烟煤产量还不足百分之二十,其中优质煤还不足百分之五。
现在有必要出台一部能源法,以法律保证炼钢用煤安全。当然这不能够用行政手段强迫,主要还是要靠经济手段调节市场供应。
总得来说,就是让最适合炼钢的煤,全部用在炼钢上,以便炼出品质最好的钢,让剩下的普通煤流入到市场上。”
看得出来,费利克斯首相并不是那么请愿。当然这仅限于弗朗茨,在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很多官员直接理解为这是“忧虑”,因为担心这个问题才有这副表情。
这个说法还是有些牵强,不过比弗朗茨的说法更加能够令人接受。只有最优质的煤,才能够炼出最优质的钢,这是基本常识。
经济手段调节,非常的简单粗暴,维也纳政府也有类似的成功经验,就是给优质煤加税。
如果这些优质煤流入钢铁厂中炼钢,那么再进行退税;要是流入了其它领域,自然不享受退税了。
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提高了优质煤的价格。价格高了市场竞争力也就低了,至少发电厂是不会买这些高品质煤。
在利益的刺激下,资本家们就会自己进行市场调节。唯一的问题就是监管,不能够让他们逃税。
相比之下,这都是小问题。有法律和没有法律是两个概念,就算是暗地里逃税,那也只是小规模。
只有参与人数少,才能够做到保密。要是把规模搞大了,再想要逃脱税务机关的监察就难了。
况且,就算是卖煤的人肯冒险,买煤的人还不一定愿意呢?
就算是逃税,高品质煤的价格也不可能比普通燃煤低,对很多人来说区别并不大,可是冒得风险却非常大。
抓不住就算了,一旦被抓住那后果就严重了。被罚得倾家荡产,那是常有的事情,搞不好还要进监狱反省。
费利克斯首相的提议,反对的声音不小,不过还是勉强在会议上通过了。弗朗茨的小动作,就差明说皇帝是支持这项提案的。
把这个问题在经济会议上抛出来,实际上也是为了分担压力。按照惯例,奥地利的所有高层会议内容都是对外保密的。
参加会议的官员,也不可能向外界宣布:我是反对xxxx法律的。都成为了法律,哪里是一名官员有资格反对的,能做的只是遵守。
外界不清楚政府中存在的反对声音有多大,这会让很多人误判。利益受损者们的怨气,就由大家一起背。
涉及到的官员太多,反而没有人敢作妖。这项政策,对普通民众没有丝毫影响,他们从来都是廉价煤的忠实用户。
除了煤老板之外,几乎都不会受到影响。毕竟政府调节的只是品质最好的那一部分烟煤,又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
如果要说损失,那也是弗朗茨本人的损失最大。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成为了奥地利最大的煤炭供应商。
这是当初买买买的好处,当年铁路还没有修通,深山老林中的矿不值钱。
可是随着大铁路计划的完成,现在奥地利每一个城市都出现了铁路,原本的交通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交通问题解决了,能够把矿产运送出去,这让很多埋在山林中的矿,也具备了经济价值,矿业大亨就这么养成了。
这点儿损失弗朗茨不在乎,毕竟这一政策还有受益者——钢铁企业,左手倒右手的问题。
煤矿上的损失,又从钢铁企业上拿了回来,在暗地里他同样也投资了重工业。
这就是财团的可怕之处,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远超普通企业。
时至今日,一个庞大的皇室财团,已经在奥地利潜伏了下来。如果把其中所有的资产都暴露出来,足以令世界上所有财团汗颜。
显然这是不可能暴露的,底牌自然是藏得越深越好。尽管皇室财团若有若无的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早就是分成几部分存在的,或者说是几个财团存在。
弗朗茨只是在暗中遥控,这些分开的财团,同样有一大帮子盟友,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明面上某些财团,还是相互对立的,时常因为利益争斗不休。要说他们是一家,就算是把证据摆在眼前,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相信。
这还是一个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未来这些财团还滚雪球般壮大下去,增加弗朗茨对国家的掌控力。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六十一章、头疼的弗朗茨
随着经济会议的结束,电力产业被列为奥地利未来十年新的支柱产业,与之相伴随的还有重工业。
时至今日,奥地利重工业的产业规模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涉及到的产业主要是:钢铁、冶金、煤炭、机械、化工……
从分类上来说,电力也可以算是重工业的一种,双方的联系非常紧密。只不过因为刚刚起步,自身的产业规模又非常大,才单列了出来。
支柱产业数量不可能多,既然电力和重工业变成了新的支柱产业,自然也有产业从“支柱产业”中跌落下来。
毫无疑问,被取代的就是“铁路”。并不是说铁路不重要了,主要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苦干,奥地利国内的大部分铁路已修筑完成。
铁路产业开始趋于饱和,这种状态下需要的是稳健发展,已经不需要政府投入太多的资源。
除了铁路之外,农业发展实际上也到了极限。本土农业增长速度早就降了下来,农产品市场就这么大,粮食不是种得多就赚得多。
现在的农业增长速度,就和人口增长速度差不多,奥地利已经占据国际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百分之七十,这个份额几乎不可能进一步增长。
甚至要不了多久,还会受到卷土重来的俄国农产品冲击,想要保住现在的市场份额都非常困难。
为了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奥地利农业已经进行了多次调整,由最初的农产品直接出口,到后来的精加工农产品出口。
这期间还包括在伦巴第和威尼西亚地区推广生丝种植,发展生丝产业;在巴尔干半岛推广葡萄种植,搞起了葡萄酒产业。
这些做法,都是人为降低粮食产量,以保证粮食价格。随着普俄战争爆发,国际市场上少了俄国人这个竞争对手,最近几年日子才好过了起来。
然而这种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沙皇政府正在和各国谈判,准备以粮食冲抵之前赖掉的债务。
这是在强卖了,要是债主们不接受,那么这些债务就永远不还了。不用想,弗朗茨也知道亚历山大二世的计划会成功的。
毛熊的债不好收,就算是打个折扣,能够收回一部分也好过血本无归。就是各国政府有意见,资本也会让大家妥协的。
现在争议的无非是利益问题,早晚都是可以谈妥的。阻挡俄国人粮食进入国际市场的外交障碍,现在已经被亚历山大二世扫清了。
市场就这么大,你卖的多了,别人自然就卖得少了。尽管这个年代缺粮的地方很多,可惜有购买力的只有欧洲。
如果不是俄罗斯帝国的交通够给力,直接拖住了他们粮食出口的后腿,国际粮价马上就会血崩。
对俄国人的粮食产能,弗朗茨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尤其是亚历山大二世搞得大开荒,简直就是掀翻了桌子。
从最近几年,亚历山大二世遭遇了二十多次刺杀,就可以证明他的改革有多么招人恨。
就算是脑袋再不灵光的贵族也反应了过来。可惜大势已成,土地已经开垦了出来,再想要退回去已经晚了。
沙皇政府的内斗,弗朗茨没有兴趣参合。包括亚历山大二世用粮食冲抵债务,他并不怎么看好。
再好的政策都要看执行,国内的粮食也不是沙皇的。想要用来还债,先得把粮食收起来,并且运出来。
带来的财政压力姑且不论,单单是收购粮食,这总得有人执行吧?在利益面前,谁能够保证这些官僚不动心。
要知道大开荒的时候,亚历山大二世盯得那么紧,都有人克扣农民的口粮,还引发过暴动,并且还不只是一次。
以税收形式征粮,会发生多收了三五斗,或者是冒出一个类似于“火耗”的词语,合法的给漂沫掉了。
直接用钱从民众手中买粮,官僚们同样会上下其手。直接从农民手中低价强买,然后转手卖给资本家牟利,最后随便留点儿给沙皇交差就行了。
除非沙皇政府定一个高价,比市场价更高,官僚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大利益,不然是收不到多少粮食的。
沙皇政府的计划无法实现,但是俄国粮食带来的冲击却不会小。只要是有利可图,资本家们还是会把粮食运出去卖的。
弗朗茨非常怀疑,亚历山大二世是故意的。先借着以粮抵债套路各国,让他们开放市场。
沙皇政府每年象征式给点儿粮食冲抵债务,然后让资本家们把粮食运出去卖掉。
这么做虽然看起来沙皇政府没有获利,实际上只要把国内滞销的粮食卖了出去,那就是大赚。
就算是各国知道了俄国人的计划,他们多半也会顺水推舟。对粮食进口国来说,能够买到廉价粮总是一件好事。
真正利益受损的只是现在粮食出口国,奥地利则是最大的受害者。政治上还没有对立,经济上俄奥两国先给对上了。
现在留给奥地利选择的余地已经不大,要么利用交通运输、农业技术上的优势,直接把粮食价格打下去,让俄国人出口粮食变得无利可图。
可是这么干,那就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要知道现在奥地利才是国际农产品出口市场上的霸主,每年都能够获得大量的利益。
就算是打赢了价格战,占据了更大的市场,还是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滑,导致利润下降,最后不但无法获得更大的利益,反而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俄国人只是光脚的挑战者,失败了大不了还是原来那样,成功了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利益。
原时空美国人玩儿价格战,打趴下了所有竞争对手,建立了粮食出口的霸权,那是为了实现战略目的。
现在奥地利可效仿不了,消耗大量财力姑且不论,关键现在是殖民帝国时代,英法都拥有大量的殖民地。
本土粮食不足,还可以从殖民地弥补。依靠控制国际粮食出口,根本就吓不到他们。
要不然的话,弗朗茨早就捣鼓粮食出口联盟,拉拢几个粮食出口国家操纵国际粮食市场,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无法实现战略目的,还要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可以说在完成资本的基本积累后,农业的重要性就降低了。
重要性下降不等于可以放弃,实际上农业仍然是奥地利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围绕着农业生产形成的产业链,占据了奥地利国民生产总值的38.6 %。
虽然这个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依然无损其重要性。面对俄国人的挑战,产业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奥地利的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完善,从最初级的农产品生产,到终端农产品销售,产品附加值近乎被玩儿到了极限。
比如说:从小麦——面粉、饼干,从水果、蔬菜——罐头,从葡萄——葡萄酒、葡萄干,从土豆——薯条……
这个年代都是生态农业,没有化肥、农药添加剂,不存在绿色食品的说法。民众们又太穷,品牌农业也没有多少市场。
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了抗风险能力,受到冲击时候,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更大。
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非常低,欧洲各国也不是完全没有农业,自身也存在这些工业,只不过受限于原材料才不成规模。
一旦大量的廉价原材料出现,资本家们肯定不介意扩大生产。甚至奥地利就是俄国粮食最大的买家,利益面前资本家们的节操从来都很低。
俄奥两国低关税体系,固然为奥地利的工商业产品出口创造了机会,同样也带来了挑战。
面对外来的廉价粮食,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肯定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方面政府也不可能强迫他们,毕竟企业也是要生存的。
时至今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利润也大幅度下降,从最初的百分之三四十,下降到目前的百分之十几。
这还是毛利润,纯利润还会更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全靠走量赚钱。
利润相对较高的,都是零食加工企业。不过这些企业的竞争更加残酷,几乎所有的零食市面上的同类产品都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
单件利润的不错,问题是销量不大。能够做出品牌,赚取巨额利润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几家。
现在奥地利农业产业技术已经升到了时代的顶级,成为守擂台的存在。
好在俄国人的农产品相对单一,无非是土豆、小麦、玉米,水果、蔬菜除非加工成罐头,不然还没运出去就烂掉了。
显然俄国的工业还没有跟上来,这些产业发展的都不怎么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土都卖不动,更不用说国际市场。
到了这一步,奥地利进行农业产业调整已经势在必行,比如说:削减明显会受到冲击的农产品产量,改种其它市场上紧缺经济作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奥地利那么多农民,想要让他们改变种植习惯,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够完成的。
因为市场信息不透明,就算是弗朗茨不能够准确判断,未来市场会缺什么农产品。
都不知道市场上缺少什么,这让政府引导农产品种植,变成了一句空话。
除非是计划经济,不然的话,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农产品种植乱像。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今年紧缺的农产品,到了明年可能会烂在地里,也无人问津。
农民也在根据自己的判断,调节农产品种植方向,涉及到的人太多,根本就无法进行协调。
弗朗茨头疼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六十二章、推广猪肉
农业在经济总量占比太大,整个产业链从业人群高达上千万,一旦没有顶住冲击,奥地利经济就会遭到重创。
尽管有殖民地泄洪,可本土还是核心。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转移第一产业的时候,在化肥诞生前,奥地利农业的红利期都不会结束。
迫于现实需要,弗朗茨只能提前推动养殖业发展,人为增加粮食消耗量。
之所以说是提前,主要是民众们的收入水平还没有增长上去,市场上对肉食品需求量较小。
按照原计划,弗朗茨是准备把养殖业放在1875年之后,这是根据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的。
研究经济的都习惯把1870年~1890年放在一个周期,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这一时期欧美各国经济都在飞速增长,民众们的收入也有很大提高。
收入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经济专家们分析的数据,5年后才是推广畜牧业的黄金时期。
受时代的限制,这个年代不用担心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牛羊肉冲击,至少鲜肉市场上不用担心。
冷冻技术不过关,想要向欧洲输送鲜肉,就必须要送活的。
要把活着的牛羊,从万里之外运到欧洲大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海上随便发生一点儿意外,就会损失惨重。
把这些运输成本摊销上去,就算是运到了欧洲大陆,这个价格也不在便宜。最多也就卖卖牛肉干,或者是腌肉。
短期内没有这几家实力竞争者,又是一个农产品红利期。不过这个红利期必须要在市场需求量旺盛的时间点,才是会产生。
现在提前开始发展养殖业,前期的市场要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实际上发展畜牧业,不是弗朗茨自己想出来的。农业部早就做了计划,只是没有预料到俄国人会这么快回到农产品出口市场。
沙皇政府宣布赖账后,欧洲各国就采取了报复措施,激进一点儿的直接没收俄国人出口产品抵债,缓和一点儿的也加征了债务税。
好吧,这个债务税是弗朗茨首创的,就是在从俄国的进口商品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税收,用来偿还之前欠下的债务。
俄奥同盟的关系,这个债务税奥地利只是象征式收一点,别的欧洲国家就不这么给面子了。
具体比例是多少,完全是看大家的心情,一般都不会低于百分之三十。受此影响,最近两三年内,俄罗斯帝国的出口贸易萎缩了八层。
现在沙皇政府提出粮食抵债,实际上就是为了打破这些限制,不然他们的粮食价格就算是再便宜,也很难有市场竞争力。
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觉察到俄国人的动作后,奥地利农业部就忙碌了起来。
年近七旬的农业大臣克里斯蒂安,也不得不把休假报告收回。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他就不要想去安心度假。
这个时间已经不远了,或许从下半年开始,俄国人的农产品就会再次出现在国际市场。
再过上两三年,奥地利苦心经营的农产品出口霸主地位,就会不复存在的。
国际市场就那么大,只要俄国人把乌克兰和莫斯科地区的粮食运出来,就能抢占很大的市场份额。
这个年代主要的粮食进口国就那么几家,不列颠、意大利地区、德意志联邦帝国,剩下的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瑞士虽然也在进口粮食,但是需求量并不是太大。
总的来说,欧洲粮食市场上大约有3000万人的市场。
当然,这只是指主粮,其它的农副产品需求量变化非常大,很难进行有效统计。
这个市场还在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增加,这是各国人口增长带来的,在农业技术没有提高,人口增长粮食产量没有同步增加,缺口也就出现了。
现在奥地利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其中24.6%都是用来出口,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一部分。
整理了资料,克里斯蒂安叹了一口气。农业大臣不好做,要出成绩太难了,要出问题又太容易了。
出口占比太大,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冲击,这是最大的问题。想要转入内销,国内市场也消耗不了。
雪还在下,这个冬天维也纳的天似乎是喜欢上银装。寒风拂面,刚刚从马车里出来的克里斯蒂安,打了一个寒颤。
没有停顿,克里斯蒂安快步进入了皇宫,又换乘了另一辆马车。
美泉宫占地面积不小,弗朗茨继位过后烂尾工程又开始了重建,现在的占地面积就更大了。
当然主要是圈进去了一个狩猎场,这是卡尔大公强烈要求的,原因是苏菲皇太后担心他的身体,不让他外出狩猎。为了让年迈的老父亲方便打猎,弗朗茨自然是同意了。
反正维也纳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大部分土地都是皇室的,没有土地成本,加个一道围墙也花不了多少钱。
弗朗茨不怎么喜欢驻原来的宫殿,趁机又增加了几栋建筑,作为日常居住区。
这让宫门距离皇帝更远了。为了安全,皇宫禁止任何外来马车入内。要么换乘,要么步行。这个选择题很好做,克里斯蒂安还不想挨冻。
……
电话是一个好东西,克里斯蒂安刚进入皇宫,就有人通知了弗朗茨。
体恤老臣的弗朗茨,这不已经让人按照他的喜好准备好了咖啡。
当然如果有人知道,皇宫中的各种饮料常备,每隔十五分钟一换的话,或许收买人心的效果就不大了。
当然就算是有人知道了,多半也会装糊涂。有的喝就不错了,哪来那么多废话,要是都说真话,这日子也没法过了。
大臣的个人喜好,弗朗茨怎么可能记得住,从来都只有下属关注上司喜好的,哪个皇帝吃饱了撑着跑去关心大臣们的个人喜好?
口味爱好,还不是专门有人在做记录。万一弄错了,大不了换一杯好了。欧洲的君臣关系没有那么复杂,日常生活上的小节不值得一提,不用担心一不小心掉脑袋。
喝了一口咖啡,驱散了寒气,休息了十几分钟后,克里斯蒂安向弗朗茨进行了汇报。
“陛下,这是农业部统计出来的数据,目前国内肉制品供需基本上是平衡的。想要扩大内需,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价格降下来。
不是民众们不喜欢吃肉,只是目前国内肉价相对他们的收入来说,还是有些偏高。
国际市场更加糟糕,虽然鲜肉市场供求关系还是趋于平衡,但是牛肉干、腌肉食品供应量却有些偏大,这些产品大都来自于美利坚联盟国。
初步判断,每年增加六十万吨牛肉供应,增加四十万吨羊肉供应,增加四十万吨的猪肉供应,以及增加其它各类肉制品三十五万吨,就是市场承受的极限。
如果超过这个供应量,就会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很可能会导致价格一落千丈。”
冲垮市场的事情,弗朗茨显然是做不出来的。作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市场遭到冲击,损失最大的就是奥地利。
思考一下后,弗朗茨开口问道:“如果把这个时间放在一年、或者是两年后呢?”
畜牧业养殖也是需要时间的,这个年代又不流行饲料,都是草料加粮食,出栏时间也比较长,最短也要一年以上。
农业大臣克里斯蒂安思索了一下回答道:“陛下,虽然现在欧洲人口在稳步增长,养殖业自身也在扩大产能。如果将时间放到两年后,最多也就增长百分之十左右。”
1...202203204205206...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