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菲克尼子爵已经不是中二少年,攻克开普敦的功劳固然诱人,但是这场战争并不好打。
如果不是前面的战争打掉了英国人的军心士气,这场夏季攻势,他都不会发动。
现在英国人在开普敦城周边集中兵力,在这区区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足足八万五千余人的军队。
其中大部分都是白人军队,炮灰部队基本上都在前面的战斗中消耗殆尽,还来不及补充。
从这方面来说,德尔福总督是合格的。虽然丢城失地,却保住了主力部队。
对菲克尼子爵来说,这就不是好事了。对面的敌人是滑不溜秋的老油条,根本就不和他进行主力决战。
战争中先胜不算赢家,最后的胜利者才是真正的赢家。为了不被英国人翻盘,菲克尼子爵也在准备善后措施。
疏通河道就是其中的一环,只要保证了后勤运输。就算是英国人打赢了开普敦保卫战,最多也就保住了好望角这一隅之地。
想要反攻回去,先把英国陆军给扩充两三倍吧!不然就那支袖珍版陆军,还不够填这个坑。
“是,司令官阁下。”
话音刚落,一名青年军官就起身,走到数十米外,拿起了电话传达命令。
没错,电话已经出现在了军队中。和很多国家一样,最先进的技术通常都是先在军队中运用,再出现在民间。
因为战争的关系,电话也被带入了“布尔共和国”军队中。只不过出现的时间太短,只被作为短距离信息传递工具,远距离还是使用电报。
指挥部内部的联系,现在就已经被电话取代了。原本需要传令兵跑一趟的,现在都是直接使用电话通知。
“滴滴滴滴……”的声音过后,后勤部的电话被接通,青年军官快速传达了命令,接着又连通了工兵指挥部……
停顿了片刻功夫后,一名陆军参谋提议道:“司令官阁下,这次开普敦攻防战不好打。为了减少损失,我建议征集尽可能多的炮灰部队。
如果进攻遇阻,就直接用人命往上填。俄国人当年进攻君士坦丁堡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借鉴。”
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最有效的办法。重炮维也纳政府早就准备好了,已经在运输的途中。
在使用重炮攻城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拿人命填。不要看大家顶着“布尔共和国”军队的马甲,实际上还是奥地利的部队。
拿这些部队往上填,肯定是不可能的。况且,他们的数量也不够多。即便是到了现在,也只有四万多人。
好在对面的英国军队也好不了多少,看起来人数众多,实际上的正规军数量也不过两三万。
剩下的要么是临时征招起来的青壮,要么是各地的殖民部队,滥竽充数的情况非常严重。
加上前期一路吃败仗,连续的战败让军心士气全无,才被奥地利压着打。
没有任何犹豫,菲克尼子爵就下达了命令:“命令第三师出去征兵,征调凡是出现在他们视线范围内所有部落的青壮,违者格杀勿论。记得再征收一部分粮食,要尽可能的减轻后勤压力。”
冷酷无情,这是一个殖民者的必备条件。菲克尼子爵不在乎这个命令会造成什么后果,只要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就够了。
……
开普敦城,现在已经是人心惶惶。德尔福总督多次演讲鼓舞士气,然而在以往的战绩下,他的话没有任何说服力。
“二十万”布尔共和国军队即将兵临城下,城内的民众怎么可能不慌,有钱人都已经乘船离开了。
没钱的也准备拖家带口,前往好望角地区避祸。尽管两地相隔不远,开普敦失守好望角也难保。
可是距离敌人远点儿总是好的,至少可以保证暂时安全。
普林格一家也在避祸的人群中,由于家里穷买不起马车,只能靠人力推动着独轮车前进。
在逃难的路上,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带着为数不多的财物,逃离开普敦前往好望角。
“普林格,你被征调了,快点前往跟我们部队报道!”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普林格如坠地狱。正是这个声音,让他的三个儿子走上战场,现在生死不明。
普林格急忙解释道:“尊敬的安布尔警长,我已经48岁了,早就过了服役的年龄,不在征招范围内。”
儿子都进入军队服役,现在他不能够再去了,要是家中的顶梁柱都没了,三个年幼的孙子怎么办?
这个年代,女人的薪水可要比男人低得多,靠她们是很难养活孩子的。
安布尔警长叹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那一丝良知,厉声呵斥道:“二十万敌军压境,开普敦危机。
为了保卫开普敦,总督府刚刚颁布了新法令,将服役年限延长到了55岁。
不想去服役,你就缴纳50英镑免疫钱。没钱就不用废话了,和我说也没有用。”
这显然不是德尔福总督的命令,作为一名合格的政客,他不可能下达这么丧心病狂的命令。
这个年代的人老得快,年龄一大到了战场上就很难发挥作用。总督府的征招命令,只是针对18~40岁的青壮,对老弱没有兴趣。
只不过下面的官员为了敛财更改了规定,有钱人花钱逃过了兵役,这个缺额就需要有人补上。
掏不起钱的普林格,就只能被迫入伍。这也是他运气不好,如果跑得够快,没准就躲过了一劫。
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普林格还有别的倒霉蛋顶上去,总之凑够人数就行了,具体服役的人是谁,这一点儿也不重要。
“二十万”这是菲克尼子爵自称的,人口都不足二十万的布尔共和国,为什么能够凑出二十万军队来,这就不知道了。
反正德尔福总督信誓旦旦的保证,敌人就有二十万。没错,布尔人就是靠人多势众,才击败他们的,这一点绝对不容置疑。
给伦敦政府的电报上都这么说,在开普敦殖民地自然也不能例外。只要不想成为这次战争失败的替罪羊,他就必须要把这个数字给做实了。
不列颠民众也不是无法容忍失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偶尔失败一次也是可以原谅的。
这就要靠宣传了,德尔福总督显然是擅长自我包装的。战争失败的责任,已经推得七七八八。
要不然伦敦政府早就换人了,没有人可以容忍一个不断失败的总督。尤其还是一个不安分,主动挑起战争的总督。
中年军官汇报道:“总督阁下,新一轮的征兵工作已经完成了,这次共计征兵8000人。”
德尔福总督点了点头,悲天悯人的说道:“很好,你们干的非常漂亮。只是苦了开普敦民众,这次需要他们为帝国做出牺牲了。”
这一刻,德尔福总督看起来不像是一名奸诈的政客,反而更想是一名悲天悯人的圣母。
一名官员立即配合道:“这也是没有办法,敌人来势汹汹,一旦开普敦失守,谁也躲不过去。
现在民众们入伍,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免受战争之苦。
总督阁下,不用太过伤心,民众们的牺牲都是值得的,相信大家会理解你的苦心。”
仿若影帝附身的德尔福总督,摇了摇头说:“民众对我的看法并不重要,这都是为了帝国。
只要能够保住开普敦,就算是现在让我立即去死,我都不会皱一下眉头。
我已经决定了,誓与开普敦共存亡。这是我写好的遗书,如果不幸战死沙场,就劳烦诸位帮忙交给我的家人。”
场面很是煽情,众人都被感动了。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所有人都清楚,一旦开普敦失守,挑起这场战争的德尔福总督就完蛋了。
活着回到伦敦,也少不了军事法庭上走一遭。下半辈子都要在监狱中度过,连同他的家族都会抬不起头。
最好的选择就是死在战场上,那么情况瞬间发生了变化。哪怕是为了政治宣传需要,伦敦政府也会把他变成“悲情英雄”。
这些情况,德尔福总督是一清二楚的,甚至还知道即便是保住了开普敦,他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为了减轻责任,现在他必须要演这出苦情戏,把自己塑造成一名“英雄”。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三章、以本伤人
再怎么政治作秀,依然改变不了局势在不断恶化。往日里被掩盖的矛盾,也纷纷冒了出来。
开普敦的治安迅速恶化,杀人、抢劫、强奸……各种恶性犯罪事件层出不穷,搞得人心惶惶。
开普敦殖民政府在这方面表现的非常无力,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警察们无所作为。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他们集中警力在保卫权贵们的利益。
治安恶化还算小事,无非是火拼事件多了起来。殖民地的民众也不是软柿子,就算是男丁进入了部队,女人同样可以拿枪杀人。
经过最初的混乱后,民众们也学会了抱团取暖。反正殖民地有人人持枪的传统,大部分普通民众家中基本上都有猎枪。
如果没有外力干涉,未来的开普敦又是一个帮会圣地。经历了这一波过后,帮会势力想不发展壮大都难。
一名中年官员忧心忡忡的汇报道:“总督阁下,从战争爆发到现在,开普敦城内的粮食价格已经上涨了两倍,已经超过了很多普通民众的承受极限。
不光是粮食,大部分生活物资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部分商品甚至还出现了断货。”
发国难财,这是一名优秀资本家的基本品质。当然这次是一个例外,物价暴涨的锅不该完全由资本家们来背。
战争的缘故,让开普敦失去了南非出产的粮食,只能全部依赖于进口。这个成本自然就上去了,价格上涨成为了必然。
德尔福总督脸色一变,严厉的下令道:“传令下去尽快平息物价,绝对不能够让粮价再涨下去了。
算了,不为难你们了,我亲自出马。明天晚上我要在总督府设宴,邀请这帮混蛋,谁要是不配合政府稳定物价,就拿谁来祭旗。”
这么极端的事情,正常情况下德尔福总督是干不出来的。不过现在不是非正常状况么?
他在伦敦政府的后台已经表明了态度,如果输了这场战争,德尔福总督就只有死路一条。区别在于怎么死,自己战死沙场、或者是被人给弄死。
命都快要没了,德尔福总督自然是不怕得罪人了。反正就算是打赢了这场战争,他这位战争挑起者,也要回家养老,根本就不怕他们报复。
伦敦政府中政治斗争还是有底线的,很少出现斩尽杀绝的情况。有后台的德尔福总督,想要脱身不难。
一名身着军装的中年男子,开口说道:“总督阁下,我们的军需储备严重不足。由于事先的准备不足,我们只是储备了两万人三个月的作战物资。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物资最多也就支撑一个月。目前新入伍的士兵,我们只能给他们配发退役的步枪,凑合着使用。”
因为战争的缘故,英属南非殖民地的民众,除了土著部落外,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开普敦、好望角一带,老老少少加起来足有四五十万。
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可不能够不管。即便是海运可以满足物资需求,这个压力依然很大。
在奥地利抵达前,开普敦殖民政府没有考虑到来自内陆的威胁,皇家海军又是世界霸主,足以保证海路畅通。
这种背景下,开普敦殖民政府自然没有考虑到战略储备,非洲土著部落可威胁不到他们。
德尔福总督可以说是最早预料到奥地利威胁的人之一,这次进攻布尔共和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奥地利在南非地区的优势。
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反而中了敌人的圈套,直接导致布尔人投向奥地利的怀抱。
德尔福总督平静的回答道:“物资的问题,我已经向国内求援了,要不了多久就可以解决。”
要不了多久是多久?这个问题就要考验英国官僚们的节操了,快则三五天,慢则三五个月。
英国政府的流程就有那么多,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以被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他赢得这次战争的,伦敦政府中想要德尔福输掉这次战争的人也不少。
政治斗争中内部的敌人永远比外面的敌人可怕。在很多人看来,开普敦就是穷乡僻壤,这次战役的胜败根本就无关紧要。
说白了,目前英属南非殖民地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守住好望角,给皇家海军提供物资补给。
如果牺牲一个开普敦,可以让伦敦政府换人的话,估计很多在野党都不会介意。
战场上丢掉了的东西,还可以从谈判桌上拿回来。空前自信的英国人,不认为有人敢捋其虎威。
当然,有这种看法的不是政府高层,要不然德尔福总督就真的被坑死了。
一旦英奥两国妥协,这场战争就结束了。然而作为丢城失地的罪魁祸首,德尔福总督就要盯着骂名上军事法庭,连戴罪立功机会都没有。
甚至他的后台都要受到牵连,殖民地沦陷,殖民部自然是首当其冲。要是没有了后台支持,德尔福那就真的死定了。
这种糟糕的情况没有发生,伦敦政府中的政客们智商还在线,没有听夸夸其谈的嘴炮党指挥。
奥地利在非洲大陆势大,万一丢了开普敦,未来能不能拿回来,完全就是一个未知数。
要是维也纳政府不买账,难不成还能武力夺取不成?
不是吹牛:在海上,就算是奥地利海军再扩大一倍,皇家海军依然可以吊打;到了陆地上就恰恰相反,英国陆军扩军一倍,送到非洲大陆都不够死。
靠“海上威慑”逼迫奥地利让步,这是存在于理想状态下。就算是伦敦政府拼了命,最多也就夺取几块奥地利的鸡肋殖民地,非洲大陆又打不下来。
派皇家海军去亚得里亚海堵门,原本这是最有威慑力的方式。可惜今时不同往日,皇家海军敢进入地中海,就要做好有去无回的心里准备。
法国人占据了西西里岛,地中海从实质上已经一分为二。这个时候派皇家海军进入地中海的风险大增,万一法奥两国联手他们的敲闷棍,搞不好就把皇家海军给葬送了。
这种可能性不仅仅是有的问题,而是必然会出现。法奥没有联手搞英国人,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遇到下手的机会。
要不然在利益面前,两家早就动手干了。法奥两国联手,本来就是冲着英国人去的,从一开始就有类似的计划。
……
轰鸣的炮火声震耳欲聋,拉开了大战的序幕。炮火过后,黑压压的人群拿着五花八门的兵器,向英军阵地发起了充锋。
密集的枪声响起,冲锋的人群不断倒下。惨重的伤亡,让冲锋的队伍士气全无,不少人甚至转身而逃。
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菲克尼子爵眉头就快要皱到一起。显然,他对这次试探性进攻非常不满意。
叹了一口气过后,菲克尼子爵下达了最残酷的命令:“派出督战队监督他们进攻,畏敌不前者、战场上逃跑者一律格杀勿论。
从现在开始,昼夜不停的发起进攻。除非我们手中的炮灰部队死光,不然进攻就不能停。”
这是最典型拿人命耗战术,也被号称:最糟糕的战术。
这样的方式攻城,完全是以本伤人。就算是最后赢得了战争,也会因为己方损失太大,让战果变得黯淡无光。
这个问题,菲克尼子爵一点儿也不担心,反正用的是炮灰部队,死多少他都不心疼。
在菲克尼子爵看来,只要能够攻克开普敦,就算是这十来万炮灰部队全部消耗掉,那也是值得的。
一名青年军官立即回答道:“是,司令官阁下。”
这场试探性的进攻,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果,起码把敌人的火力点暴露了出来。
不用菲克尼子爵下令,第二轮炮火攻击的时候,前线指挥官已经做出了微调。
这回不再是四面开花,而是改为了重点轰炸,专门挑火力最猛的地区进攻。
一时间英军阵地损失惨重,驻守在开普敦北部的殖民第六师,就成为了第一批受害者。
躲在要塞中贝尔丁上校,怒气冲天的骂道:“我们的炮兵都去吃屎了么,还他妈的不知道还击!
卫兵给我接通总指挥部,请求火力支援。必须要快,再怎么下去第六师就要打光了。”
第六师要打光了,这是夸张的说法。就算是挨了两轮轰炸,第六师的伤亡人数也不过百八十号人。
只是被动挨打非常伤士气,才让呗尔丁上校发怒的。
英军炮兵不是没有发起反击,只是在前面炮火对轰中,他们吃了一次小亏。
开普敦城的面积毕竟有限,城内的建筑物又多,适合炮兵架设的地点本来就不多。
外面进攻的“布尔共和国”军队就不一样,有的是地方,让炮兵阵地分散架设。
尽管分散后,指挥起来难度增加了,但是有电话在问题也不大。考虑到提高了炮兵阵地的安全性,这完全是值得的。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四章、信仰危机
英奥两国在南非pk,欧洲各国都乐得看笑话。为了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更长,法国人还用实际行动支援“布尔共和国”。
这次英布战争中,近五分之一的战略物资,都是法国人贡献的。从奥地利经过埃及运输到南非前线的物资,法国人也是大开方便之门。
英布战争与其说是英奥博弈,还不如说是法奥两国一起给英国人添堵。尽管最终是奥地利占领南非,可是法国人的投资也不亏。
在南非牵制了英国人的精力,总比让英国人把这部分精力投入到欧洲大陆的好。
反法同盟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变成现实,这次“英布战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按理来说,现在英奥对抗,局势对法国人非常有利,大法兰西帝国建立无人能挡,拿破仑三世应该高兴才对。
然而,外部的威胁没了,内部的麻烦却出现了。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教皇,不甘心失败的意大利各邦国,企图通过支持教皇来和他打擂台。
作为天主教国家,罗马教廷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现在皇帝和教皇共处一国,谁大谁小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现在拿破仑三世都有些后悔了,如果早知道这么麻烦,他就把教皇国踢出去了。
教皇变成了政敌,可不是什么好玩儿的事。人家又不是没有根基,遍布全国的教堂都是教皇的支持者,至少名义上是如此。
前不久的一次议会上,教皇直接占据了主位,气得拿破仑三世直接缺席。
神权和皇权再一次发生了碰撞,整个法兰西都陷入了风暴漩涡之中。一个处理不好,这个新生的大帝国又要崩溃。
无论是拿破仑三世,还是教皇庇护九世,现在都不能退让。他们代表的不只是自身的利益,还有背后的利益集团。
原本国内对拿破仑三世不满的资产阶级,现在近乎旗帜宣明的在支持教皇。在政治上,拿破仑三世已经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这些人支持庇护九世,不是因为信仰有多虔诚,也不是真的想要教会再次做大,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挑起纷争,为夺权创造机会。
皇帝和教皇为了权利争斗不休,肯定会引发民众们的不满,当民众们的愤怒情绪达到了巅峰,就是议会接管国家权利的时候。
可以说大法兰西的建立,点燃了法兰西的内部矛盾。大家都想要利用这次权利重新洗牌的机会,更进一步获取更多的利益。
凡尔赛宫,拿破仑三世的亲信警务大臣安索奇提议道:“陛下,既然庇护九世不识时务,干脆把他给……”
说到了这里戛然而止,安索奇做出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似乎是说干掉庇护九世一了百了。
拿破仑三世狠狠的瞪了他一眼,严肃的说道:“不行,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够发生。
一旦庇护九世发生了意外,我们的嫌疑最大,到时候局势就无法控制了。
现在我们不仅不能够动他,还必须要保护他的安全,不能够让别人干掉他!
况且,就算是换了教皇,情况依然没有发生改变。无论是谁当了教皇,都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
那些人是不会罢休的,没有他们在背后捣乱,庇护九世也不会跳出来和我们为敌。”
政治斗争是最忌讳暗杀的,现在拿破仑三世已经洗白上岸了,这种手段根本就不能用。
万一走漏了风声,搞不好法兰西还会爆发内战,至少革命党肯定会趁机发动叛乱,搞不好政府内部都会发生政变。
意大利地区可不稳定,现在只是凭借武力压制了下去,一个火星都可以引爆矛盾,何况是刺杀教皇呢?
这个时候,拿破仑三世的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他清楚自己的敌人,不是明面上的教皇,而是支持教皇的利益集团。
谋主佩利西提议道:“陛下,要不继续推动宗教改革。找借口废除教皇国,设置行省,由中央政府直辖。让宗教归宗教,世俗归世俗。”
这是釜底抽薪了,推动宗教改革废除教皇国,相当于斩断了教皇插手政治的根基。从此教皇就脱离了政治,只是作为宗教领袖存在。
拿破仑三世眼前一亮,能够把教皇踢出去,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没有了这个旗帜人物,反对派也就变得四分五裂。
“这个主意不错,最好能够顺便限制一下教皇的权利,免得后面又给我们添麻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