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袭击者都是非洲土著,自然和奥地利没关系了。没有证据,伦敦政府也无能为力。
派出军队围剿,那就是扯淡。在茫茫非洲大陆中,怎么把袭击者找出来?
为了报复,英国人也组织了黑人部队,双方杀的是昏天黑地。
最后先撑不住的还是英国人,不是他们不善战,主要是英国人少。
巅峰时期,每年都有高达数千人的士兵伤亡,很多英国殖民公司因为赔不起抚恤金而破产。
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在非洲大陆的殖民地不可避免的萎缩。直到两国达成协议过后,情况才发生了好转。
英国人是善于总结经验的,很快他们就发现,只是深入内陆丛林地区才会吃亏。在沿海地区建立据点,依托工事守卫,还是很安全的。
现在英国人扩张就是一路修要塞,有要塞工事在,就不怕黑人部队的偷袭。
这都是暗地里的斗争,奥地利军队不可能亲自下场,双方算是僵持了下来。
因为成本的关系,英国人在非洲大陆的扩张速度遭到了遏制,很多时候还被迫放弃势力范围。毕竟下黑手的不只有奥地利一家,法国人也没少干这种事。
敌人多了,很多时候被偷袭后,连是谁干的英国人都搞不清楚。栽赃嫁祸这些都是常规手段,在殖民上争夺中大家都没有节操。
这也是英国人急着想要占据埃萨俄比亚的原因。只要掌控了这里,他们才会有数量庞大的炮灰部队,和奥地利打地下黑战争。
弗朗茨面不改色的说道:“暗地里派人出售军火给埃塞俄比亚,让他们抵抗的激烈一些。”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一十二章、债主的烦恼
指望非洲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那是非常不靠谱的。他们真要是有这么强的战斗力,殖民时代早就终结了。
不过坑还是要挖的,不管有多大作用,至少可以拖延英国人的扩张速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扩张都是有极限的,作为世界第一殖民帝国的大英帝国也不例外。
人口是一个硬伤,英伦诸岛加起来也就三千万人。在欧洲四大列强中排名最后,随着法奥两国工业化的完成,大家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
不需要等到二十世纪,现在本土的经济总量,英国人就变成了欧洲第三、世界第五。
当然,他们依然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这个年代经济总量中,农业还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以至于英国人排名还在印度后面。
没什么好奇怪的,人多未必力量大,至少经济总量大。
遗憾的是经济总量不等于国力,决定国家强弱的是工业,大英帝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不过在扩张中他们就吃亏了,英国人口不足法国的三分二(含撒丁),不足奥地利的一半(含巴尔干)。这其中还有几百万离心离德的爱尔兰人,天天想着要独立。
人口不足偏偏英国人的殖民地面积又大,平均下来每个英国人都有超过1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近东战争过后,伦敦政府开始避免欧洲战争,这就不难理解了。
要维护这个殖民帝国可不容易,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殖民者倒下。要是再打几次大仗,英国人会撑不住的。
这就是弗朗茨眼中的机会,在殖民地给英国人找麻烦,表面上不起眼,实际上积少成多,慢慢消耗他们的人力。
这次埃塞尔比亚战争,就是一次好机会。只要能够给英国人带来上万人的伤亡,弗朗茨就知足了。
打赢英国人是不存在的,英国陆军不是意大利陆军,这种世纪性的笑话还闹不出来。
……
在英军杀往埃塞俄比亚的路上,伦敦和会已经发生了变化,俄国人的外交手段实在是不敢恭维。
瑞典确实支持他们了,不过不是俄国人的功劳,主要是丹麦王国发挥了作用。
帮亲不帮理,丹麦王国可是即将成立北欧联邦中一员,瑞典这个老大自然要照顾他们的情绪了。
从现在开始,普鲁士王国又增加了一个敌人,即将成立的北欧联邦。
当然,这个敌人威胁很小,丹麦人占据不了新政府的主导地位,最多也就是敌视,还到不了引发战争的地步。
德意志联邦帝国确实感受到了普鲁士的威胁,然而没有什么卵用,俄国人没有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中立。
剩下的国家自不用说,瑞士中立那是人家号称:永恒中立国,不需要公关,剩下的国家都是普鲁士的支持者。
差点儿忘了,黑山公国和希腊也是支持俄国人的。前者一直受到俄国人的扶持,后者只是为了抱大腿。
普鲁士远在千里之外,得罪了没有关系。而俄国人近在咫尺,希腊人得罪不起。
从支持国家来看,俄国人不仅仅是数量上处于下风,份量上也没法比。
为了让俄国人不至于输得太难看,韦森贝格不得不硬着头皮提议,削减谈判代表人数。
除了英法奥三个调停国外,就只有参战国列席,剩下的国家代表都变成了观众席。
好在俄国代表克拉伦斯-伊万诺夫够聪明,先后打发了中亚四国和东方帝国,签订了停战条约。
俄国人的虎威犹在,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过后,这些国家果断的选择了沉默。至于普鲁士盟友,抱歉,他们从来都没有结过盟,自然不存在盟友义务。
见势头不对,奥斯曼帝国也退缩了。俄国人放弃了上一次战争中在高加索地区索取的领土,并且后退了一些,两国结束了战争。(备注:今格鲁吉亚地区)
到了7月份,就剩下普鲁士和波兰了。相比在其他地区的退让,到了东欧地区,沙皇政府的态度截然不同。
首先关于波兰地区的定义,沙皇政府就不认可,交出立陶宛地区和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就是他们了极限。
然而普鲁士人还想要拉脱维亚地区,没有对爱沙尼亚提出要求,那是距离圣彼得堡太近,柏林政府也怕刺激到了俄国人。
普波代表还对整个白俄罗斯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显然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要瓜分这一地区。
波兰代表还对乌克兰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主要是沃伦州一直延伸到了基辅地区。没有利沃夫部分地区,这个年代下西乌克兰是奥地利的地盘。
要是同意了这些条件,将意味着俄罗斯帝国将损失86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100多万人口,以及百分之三十的工业。
同时俄罗斯帝国还将丧失对奥地利的人口优势,毕竟中亚地区已经独立了,远东和高加索地区都放弃了不少土地。
土地少了,人口自然也随之减少。好在这些地区都是地广人稀,除了中亚人口有五六百万外,另外两地都只有百八十万。
东欧地区就不一样了,这里是俄罗斯帝国的核心区域。任何一片领土都是宝贵的,沙皇政府自然不会轻易罢手。
会议再次陷入了僵局,英法奥三国代表进行了密会。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削弱俄国人是三国乐意看到的。
毕竟俄罗斯帝国太庞大了,一旦完成了工业化,大家的利益都要受到损失。
同时,法奥两国又不想看到普鲁士王国做大,这一点上英国人的态度恰恰相反,他们想让普鲁士给法奥两国添堵。
法国人想要扶持波兰,奥地利又持相反态度。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
为了遏制波兰崛起,奥地利不惜支持普鲁士获得立陶宛地区,堵死波兰人的出海口。
这也是在制造矛盾,出海口的问题无法解决,普波之间的关系早晚都会发生破裂。
当然,他们也可以进行换地。显然这更加不可能,波兰人总不能为了出海口,就把华沙地区换出去吧?
普鲁士王国也不能幸幸苦苦打了一场,最后一点儿好处也没捞到。地理位置决定了往立陶宛地区扩张,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英法奥三国之间的矛盾,让谈判变得更加复杂化。
到了夏季,东欧地区的火药味再次浓郁了起来,如果还谈不拢的话,战争又会继续爆发。
不要看战场上普鲁士人占据优势,可是他们没钱啊!一旦战争继续爆发,最后出钱的还是英国人。
伦敦政府可不是冤大头,他们时刻计算着成本。现在打压俄罗斯的目标也完成了,再继续下去打死了俄罗斯,他们也获得不了多少好处。
不要看俄奥是盟友,在衰弱的时候盟友也是危险的。万一普鲁士人运气好,再打赢一次大会战,沙皇政府直接崩溃了,谁知道奥地利会不会落井下石?
自己出钱出力,让竞争对手捡便宜的事情,精明的英国人是不会干的。
况且,他们借给普鲁士和波兰的钱已经很多了,债务不断的增加下去,未来变成烂账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中。
要结束这场战争,首先要英法奥三国达成一致,不然大家互相捅刀子,在里面煽风点火,一个不好战争又点燃了。
看在英镑的面子上,雷斯林也必须要说服法奥两国联手向他们施压,结束这场战争。
不光是英国人有这种担心,法奥两国同样也在担心。大家都是债主,只不过英法主要借钱了普波两国,而奥地利则借钱给了俄罗斯。
目前英国人借出去的最多,总金额高达3.2亿英镑;奥地利紧随其后,债务总额也达到了2.4亿英镑;法国人最少,那也是1.2亿英镑。
不管承不承认,这次战争实际上也是一次资本博弈。毫无疑问,幕后的黑手都是赢家,大家在联手操盘。
就算是这些债务全部死掉,大家也还是可以从别的地方收回成本。当然,没有人愿意这么干。
能够收回来的贷款,为什么要变成死债呢?
不要看几个债务国抵押品不少,真要是发生了变故,这些抵押品可未必能够兑现。
以波兰为例,万一波兰政府完蛋了,英法找谁要钱去?
相比之下,奥地利还算有优势。距离近,实在不行还可以割一块地回来弥补损失。
法国人也可以打莱茵兰地区的注意,反正欠债还钱,这也是一个合理的借口。
英国人就惨了。就算是别人敢割地,问题是他们敢要么?
各种税收、矿产、路权抵押,想要兑现的前提条件,就必须要保证债务国的政权稳定。
这意味着战后,他们还有继续借钱给普波两国。不然这两家穷鬼政府,要么宣布破产赖账,要么因为财政危机而崩溃。
当然,风险大和利润是成正比的。这次战争中,英国人可是血赚。
不但获得世界霸主之位,还多了几个小弟,保障了印度的安全,完成了对欧亚大陆的战略布局。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一十三章、被人坑了
维也纳,作为好邻居弗朗茨一直都密切关注俄国人的内战,看着手中搜集到的情报,他就知道沙皇政府要让步了。
为了保证国内的稳定,亚历山大二世一直憋着没有发动,结果叛军的势力滚雪球般的壮大,已经威胁到了沙皇政府的统治。
到了这一步,任何一名精明的君主都会选择先维护自身统治。亚历山大二世必须要先结束战争,才能够进行内部清理,利用政治手段瓦解叛军。
狗急还会跳墙,在没有结束战争前发动,这些蛀虫和普鲁士王国一勾结,估计圣彼得堡都保不住。
为了迷惑这些人,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发作了几名替罪羊,看上去就像事情已经过去了。
这种和稀泥的做法,除了拖延时间外,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的妥协就是在慢性自杀。
弗朗茨接触过亚历山大二世,他非常清楚这位不是什么庸碌之君。早在尼古拉时代,亚历山大二世就提出了社会体制改革。
遗憾的是尼古拉一世已经推动了一轮改革,并且还是以失败告终。晚年的尼古拉一世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不敢冒险和国内的利益集团决裂。
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时代,改革的难度就大幅度增加了,他没有尼古拉一世的威望,压服不了国内的大小山头。
全面社会改革缩水为有限度社会改革,走上和原时空一样的道路,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遵循渐进的方式推动社会改革。
关键时刻,波兰起义爆发了,紧接着普丹战争爆发,俄罗斯帝国的霸权遭到了挑战。
为了维护帝国霸权,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发动战争。战争失败,国内的社会矛盾激化,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弗朗茨当机立断做出了决定:“首相,督促柏林政府履行条件,否则我们就让他们什么也不要想拿到!”
这是政治讹诈,谈判陷入了僵局,柏林政府也很慌。在这几个月内,沙皇政府又武装起来了几十万大军。
再打一次?普鲁士人表示很慌,战争进行到现在他们的损失也很大,再和俄国人硬碰一次,就算是打赢了他们也输了。
如果自身实力不足,就算是从俄国人手中割让了大片土地,他们也吞不下去啊!
容克贵族们也是有见识的,知道现在的普鲁士王国经不起任何一次失败。法奥两国还在虎视眈眈,没有动手那是他们还有一战之力。
无论是谁先动手,都会便宜另一家。加上国际局势的严峻,法奥都担心率先入场会被暗算。
在利益面前,盟约比废纸的作用大不了多少。万一被坑了,上哪儿哭去?
这就给奥地利讹诈普鲁士创造了机会。普鲁士只知道俄国人的态度依然强硬,不知道沙皇政府要妥协了,柏林政府又不敢让战争继续下去。
“是,陛下!”费利克斯首相回答道
……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接到维也纳政府的外交照会,柏林政府是一点儿也不慌。
双方直接谈起了条件,普鲁士外交大臣麦克凯特质疑道:“罗布森爵士,西里西亚和普属萨克森地区怎么样,你们是一清二楚的,怎么可能五百万神盾买到呢?
据我所知,光普属萨克森地区,你们和俄国人签订的条约还约定了五千万神盾。那还是高风险贷款,现在怎么也不可能比这个数字低吧!
我们出售普属萨克森地区和西里西亚地区,一口价1.2亿神盾,这绝对是物有所值。”
奥地利驻柏林公使罗布森不慌不忙的解释道:“大臣阁下,账不能那么算。首先,西里西亚地区是我们战前约定的,不需要再付钱。
这次交易的只是普属萨克森地区,要知道除了金钱之外,我们在政治上的付出同样也要计入交易范围内。
贵国想要获得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立陶宛、拉脱维亚、还有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这么多地方加起来,贵国的领土面积都增加了四分之三。
想要达到目的可不是那么容易,至少法国人就支持波兰人获得立陶宛地区的出海口,英国人的态度也很暖味,如果你们不想再拿一块飞地的话……”
飞地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问题,一个在法国人眼皮子底下的莱茵兰就让柏林政府睡不着觉,再来一块在俄国人眼皮子底下的飞地,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一旦波兰人获得了立陶宛地区的出海口,普鲁士想要的白俄罗斯地区和拉脱维亚地区都变成了飞地,这个国防压力足以令人崩溃。
不光是受到了俄国人的威胁,就连波兰人都有威胁他们的实力了。力量汇聚不起来,还拿什么去吞并波兰,建立一个大普鲁士帝国?
削弱普鲁士,加强波兰是符合法国人利益的。既为他们吞并莱茵兰地区创造了条件,又扶持了一颗棋子牵制奥地利。
对英国人来说,两个都是小弟,倾向于哪一个都不好,擅长舞袖的约翰牛,当然不会冒然表态了。
普鲁士外交大臣麦克凯特反驳道:“罗布森爵士,一个强大的波兰出现对贵国也不是一件好事,波兰民族主义对奥属波兰可是念念不忘!”
罗布森公使微微一笑说:“大臣阁下,你太看得起波兰人了。奥属波兰从来都不存在,当地的民众可不认为他们是波兰人。
新生的波兰敢挑战奥地利,那么要不了多久他们又会变成历史,实力上的差距不是靠几句口号能够弥补的。”
在这方面维也纳政府是有底气的,早在二十年前加利西亚的波兰贵族闹独立,就被当地民众给镇压了。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同化,现在波兰的痕迹早就被摸去了,当地人都以奥地利人自居。
还保留着波兰传统的已经变成了极少数,看维也纳政府的民族统计表就知道,全国的波兰民族数量下降到了不足百万。
减少的波兰人并不是消失了,主要是被同化掉了。新生一代不认为自己波兰人,波兰民族数量自然急剧减少。
奥地利民族划分又不是按血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混血儿一大堆,根本就搞不清楚。
而是按照语言文字、传统风俗、以及民众对民族的自我认同,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的。
这方面普奥两国政策差不多,都在推行日耳曼化。双方取得的效果都很不错,只不过奥地利干得更进一步,不学好通用语言就找不到工作。
当然,波兰的重新独立还是会影响奥地利的同化工作,不过维也纳政府也有准备。
弗朗茨也是崇尚自由的,既然想做波兰人那就回波兰去好了,奥地利又不缺几十万人口。
驱逐几十万人在别的国家很困难,在奥地利根本就不是问题。抗议闹事,那就一起驱逐了搞定。
波兰的威胁,在于内部而不在外部。双方的实力决定了,军事上波兰威胁不到奥地利。内部问题只要敢下狠手,威胁也就那么回事。
奥地利可以不当一回事,麦克凯特就不行了。普鲁士对波兰还是兴趣十足的,波兰民族独立主义可吓不到柏林政府。
某种程度上来说,容克贵族就是他们的克星。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都是例子,一帮容克贵族就镇压了地方,把民族融合工作也做得非常好。
成功的经验,增加了柏林政府的信心。甭管外界怎么抨击分封贵族制度落后,在稳定地方上这种体制确实很有效。
……
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过后,1867年8月11日,奥地利驻柏林公使罗布森和普鲁士外交大臣麦克凯特签订了《普奥两国土地交易案》。
条约内容只有一条:普鲁士王国以三千八百万神盾的价格出售西里西亚和普属萨克森地区给奥地利。
备注:条约签订过后,普鲁士王国将在收到款项之后,两年内同奥地利完成移交工作,奥地利需要另外支付一千万神盾的搬迁费。
毫无疑问,其它的附加条件被隐藏了起来,双方都默契的没有提。
维也纳,看着签订的条约,令弗朗茨难以置信。给他的感觉就好像是普鲁士想要尽快签订条约,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抗拒。
唯一的问题就是普鲁士人要求的交接时间比较长,不过这也问题不大,区区两年时间普鲁士王国也恢复不了元气,想要赖账也没实力。
况且,柏林政府给出了合理解释,他们撤资需要时间。除非奥地利再出钱买下上面的产业,不然就要给他们留下时间缓冲。
出资买下产业那是不存在的,维也纳政府又不是冤大头。真要是按市值来买,奥地利也买不起啊!
泡沫经济哪个年代都有,普属萨克森和西里西亚地区加起来也有三万多平方公里,上面的矿山、土地、工厂、不动产,再怎么说也值好几亿,明面上的市值还要翻几倍。
既然普鲁士人肯搬家,维也纳政府自然不会介意了。不是所有工厂都有价值,这些产业奥地利本身就有,留下来除了加剧市场竞争外,并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正是因为不需要,所以维也纳政府果断的和普鲁士人签订了条约。很快维也纳政府就发现不对了,普鲁士人搬迁太彻底了一点儿。
工厂搬走了,居然是带着工人一起走的。贵族、农场主搬家也是拖家带口,连同耕种他们土地的农民一起打包带走。
当然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是半年后了,那个时候木已成舟,弗朗茨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条约都签订了,总不能反悔吧?况且人也没有走光,拥护奥地利的民众还是留了下来,算是安慰奖。
现在维也纳政府正在庆祝这一伟大外交胜利,奥地利收回了大家念念不忘的西里西亚地区,萨克森王国也收回了普属萨克森地区。
民间的反应更加热烈,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德意志地区统一的更进一步,分布走的统一理论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拿了好处的维也纳政府,在伦敦和会上的立场也发生了变化。
对普鲁士王国提出的很多要求,都采取了默认态度,不复一开始的坚决反对。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三十四章、难产的国王
没有了奥地利制造障碍后,伦敦和会向着普鲁士王国有利的方面发展。1867年9月1日,普鲁士和丹麦签订了停战条约。
割地是没办法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都被普鲁士吃到了肚子里,自然不可能吐出来了。
赔款就不用想了,丹麦王国又有了新的后台——北欧联邦。这个还在组建中的国家,虽然没有普鲁士王国强大,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
瑞典人没有争取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主要是担心丹麦的实力太强,不利于他们对国家的掌控。
另外瑞典卡尔十五世想要兼并芬兰,这就要和俄国人站在对立面,再和普鲁士发生冲突,国防压力太大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