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臭名昭著的维也纳政府通缉令,更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这些年里,我们已经有十几个分部被捣毁,数百人被屠杀,组织构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密,我们很多联络都是单线联络,没有任何备份资料。随着这些分支遭到破坏,我们和超过九层的成员失去了联系。”
看着一脸悲痛的斯蒂芬,加波里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维也纳政府打击独立革命组织的狠辣,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意大利民族救国军没有遭到过打击,那是因为他们刚成立,又没有跑到奥地利人地盘上搞事情,自然不会引起维也纳政府的注意了。
加波里一脸惭愧的说:“抱歉,我不知道你们面对的形式这么恶劣。”
看到加波里被套路了,斯蒂芬松了一口气。他还有点儿节操的,不愿意随便做出承诺坑人,毕竟现在他们的盟友真的不多了。
要是没有几个大反贼顶在前面,万一维也纳政府的目光盯上他们,那岂不是悲剧。
斯蒂芬可不想成为头号打击对象,那意味着随时可能死于意外。除非隐居山林,不然什么地方都不安全。
匈牙利独立组织可以很滋润的活下来,靠的不是实力雄厚,而是学会了隐藏自身。
自大革命失败过后,他们就长期停留在嘴炮党阶段,没有发动过实质性的叛乱。
所谓的搞破坏,大不了就是写几篇抨击维也纳政府的文章,或者是派人贴贴小广告,不对是民族独立宣传标语。
这不是斯蒂芬的锅,主要是有实战能力的革命人才,都参加了匈牙利独立运动,基本上死在独立战争中。
逃过一劫的漏网之鱼,大都是负责舆论宣传的嘴炮党。因为没有战斗力,就没有出现在起义军中。
由于牵连的人太多,他们当时又是小人物,战后清算的时候就漏网了。
躲过了第一波后,大家心里有鬼,害怕被查了出来会蹲监狱,纷纷选择了流亡海外。
本来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就算换了时间地点,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和组织能力确实都提高了,可是拿起武器闹独立,这太难为人了。
能吹牛逼也是一种能力,就看着这种能力,匈牙利独立组织在美国过的还很滋润。
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忽悠住了很多人,大家都认为他们是一帮亡命之徒,美国的黑帮组织都对他们退避三舍。
得益于吹出来的威名,他们还庇护了不少移民到美国的匈牙利人,逐渐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日子过得越滋润,人就越怕死。
现在斯蒂芬等人都没有了革命的意愿,顶着匈牙利独立组织的旗号,那就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领导匈牙利独立。
这个年代的美国,也不是什么净土。这些年他们也积攒了不小的家底,如果不是他们吹牛逼厉害,震慑住了一帮豺狼虎豹,好日子早就结束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四十九章、战略豪赌
返回欧洲大陆后,斯蒂芬和加波里就分道扬镳了。一个要跑去闹独立,另一个则想找着地方观望一下局势。
斯蒂芬等人并没有第一时间返回匈牙利,流亡经验告诉他门必须要小心谨慎,任何一点儿疏忽都能够致命。
尽管时间过去了十几年,大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也不能够保证会不会被熟人给认出来。
一旦走漏了风声,他们就被一锅端了。在黑山公国斯蒂芬等人就下了船,扮作商人在黑山考察市场。
然后派出了几个从来没有在奥地利路过面的年轻人,进入匈牙利地区搜集情报。
逆境最容易使人成长,现在的匈牙利独立组织已经不同于十几年前了。不但学会了知己知彼,保命能力还提高了n个档次。
……
在一大波乱党向欧洲大陆席卷而来的时候,普丹战争也快进入了尾声,好在这个时候沙皇政府及时出手了。
这也不能算及时,早在两个多月前沙皇政府就该出手。可惜俄国人想要先镇压波兰叛乱,再对付普鲁士人。
结果波兰叛军是被击败了,然而叛乱依然在继续。这次波兰叛乱幕后的支持者太多,叛军的实力超出了俄国人的预料。
击败他们容易,想要消灭他们就难了。波兰叛乱的存在,替普鲁士人争取到了时间。
直到丹麦人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沙皇政府不得不出手。不然丹麦王国沦陷,俄罗斯帝国的面子就丢光了。
1864年12月28日,沙皇政府向普鲁士王国下达了战争通牒,责令他们在24小时退出丹麦。
柏林,尽管有了思想准备,可是当这一天真的来到后,普鲁士政府还是感受到了压抑。
这次的敌人可是欧陆霸主——俄罗斯帝国,完全不是丹麦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事已至此,现在已经容不得他们退缩。不然得罪了俄国人不说,还要把暗中支持他们的英法给得罪了。
威廉一世也顾不得和军方赌气了,要是输了这场战争,就算是俄国人不一口吞掉普鲁士,至少也要狠咬他们一口。
“准备好了没有,有没有把握击败俄国人?”
陆海军部长罗恩回答道:“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国动员,所有的预备役都已经复员,42.7万普鲁士军队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中。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从英法手中争取更多的贷款,只要解决了资金问题,我们就可以和俄国人耗时间。”
普鲁士王国动员出了42.7万军队不假,可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军队都能够投入到对俄战争中。
邻居太强大也是一种悲剧,三个邻居无论是任何一家都有拍死他们的实力,普鲁士政府不得不小心谨慎。
主力齐出和俄国人死磕没问题,如何保证不被法奥趁火打劫,就是一个大问题。
就算是大家需要他们打击俄国人,暂时法奥两国都不会对他们动手,可是一旦战争结束呢?
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都有可能招致法奥两国的打击。
战败了不用说,俄国人要吃肉,法奥两国也会跟着吃肉,普鲁士王国不付出惨痛的代价,就不要想脱身。
赢得了这次战争也不等于胜利,沙皇政府还有实力卷土重来,未来的日子长着呢!
欧洲大陆太小了,容不下那么多强国,法奥两国都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普鲁士出现。
打击完俄国人后,普鲁士王国的作用就发挥完了,被人背后捅一刀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必须要的预防,普鲁士政府不得不提前进行准备。万一发生了意外情况,也得有反应时间。
这么多现实问题摆在了眼前,普鲁士军方自然不敢进行冒险。他们不光要赢得胜利,还必须要尽可能的缩小损失,以便战后应对法奥两国可能进行的趁火打劫。
这个年代,普鲁士王国的国际环境比历史上恶劣了太多,可供他们选择的余地太少。
历史上俾斯麦能够带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那是建立在俄国人输了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输了法奥战争的前提下。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法奥战争根本就没打。撒丁王国想用割地诱惑法国人出兵进攻奥地利,怎奈维也纳政府直接甩出了整个撒丁王国。
吃掉了撒丁王国的法兰西,表面上是大赚特赚,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战略被动状态,遭到了欧洲各国的孤立。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普鲁士王国也是一件好事。陷入外交困境的法国人,短时间内不敢打莱茵兰的主意,他们的国防压力大减。
牛逼哄哄的俄国人就不一样了,尽管他们在近东战争中付出的损失,比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战争更大,问题是他们打赢了啊!
俄国人民不怕损失惨重,沙皇政府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社会各界都非常的满意,损失直接被忽略了。
经过了战火洗礼的沙皇军队,战斗力也不是历史上可以比的,不但武器装备超过了历史同期,军心士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普鲁士军方选择保守打法,也就不奇怪了。毕竟沙皇政府最不缺的就是士兵,又有俄奥同盟在,就算是奥地利不支持俄国人,也不妨碍他们卖军火。
这种背景下和俄国人硬拼实力,显然是不明智的。沙皇政府输三五次都无妨,普鲁士人输一次就完蛋。
战争不是儿戏,无论是罗恩、还是毛奇,都是这个年代最优秀的军事家。他们的格局自然不只是赢得一次战斗,而是以赢得战争为目的。
沙皇政府的最大弱点就是穷,普鲁士后面有金主,耗下去最先撑不住的一定是俄国人。
弗兰克首相提出了疑问:“如何能够保证挡住俄国人?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必须要御敌于国门之外。
哥萨克骑兵是什么货色,你们都一清二楚,一旦让他们深入国内搞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这才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普俄边界线太长了,波德平原又是一马平川,这些地区还是容克贵族的根基所在,不容有失。
不要说俄军大股部队深入,就算是千百号人的骑兵冲进来搞破坏,柏林政府就损失不起。
毛奇一脸严肃的说:“坚壁清野,把普俄边界线五十公里以内的民众全部迁移到后方。
再次进行二次动员,将士兵的服役年限提高到五年,服役年龄调整到16~55岁,我们又能够增加三十万军队出来,简单训练一下用来对付突入进来的俄军。”
众人脸色大变,兼并清野说起来简单。真要是做了,那么势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普鲁士王国可不大,后退五十公里说起来容易,实际上这意味着要迁移数百万民众,五分之一国土都将沦为白地。
威廉一世严肃的说:“这不可能,你们的坚壁清野计划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真要是这么做,最先崩溃的一定是我们,而不是俄国人。”
毛奇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只能冒险出击,尽可能把战场放在波兰境内。”
这个年代战壕、铁丝网还没有出现,没有这种廉价防御设施,普俄边界线又这么长,只能在要害地区修筑工事。
敌人的大部队,不敢绕开这些工事深入进攻,小部队就不一样了。
当然,后方也不是没有防御工事,贵族们的城堡就是最好的要塞,对付没有重火力的小股部队问题不大。
坚壁清野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减少人员损失。毕竟不可能让民众一直待在城堡内,大家也是需要生活的。
骑兵来去如风,就算是通知了,也需要时间准备。后撤五十公里,就是为了争取这个时间。
威廉一世犹豫了起来,冒险出击最大的风险不在军事上。现在波兰独立组织是普鲁士的盟友,就算是战争在波兰境内打,他们同样有民众支持。
麻烦的是激怒了俄国人,把局部战争变成了两国的全面战争。不怪普鲁士人怂,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完成军制改革后,没有经历过大战,心中没有底气。
弗兰克首相开口说道:“陛下,都到了这一步,何必在瞻前顾后呢?
赢了这场战争,独立后的波兰王国就是未来普俄之间的缓冲;输了这场战争,普鲁士王国将丧失未来。”
作为容克贵族出身的首相,关键时刻还是站在了容克贵族一方。不管怎么说,阶级利益必须要保住。
普鲁士王国的退路被堵上了,容克贵族们的退路依然存在。这些能打的贵族,在这个年代还是非常吃香的,根本就不愁出路。
威廉一世狠狠的点了点头,说:“放心大胆的去干吧!”
事已至此,他决定赌一把大的。把战场放在俄属波兰地区,不光可以降低本土的损失,战后还有机会从俄国人身上咬下一口肉来。
英国人可是支持他们在波罗地海地区扩张的,德意志地区没有机会扩张,往东部扩张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欧洲各国不会介意看到一个和俄罗斯死磕的普鲁士帝国诞生,接下了围堵俄罗斯帝国的重任,约翰牛就不会看着普鲁士完蛋。
弗兰克首相提议道:“陛下,我们必须要寻求更多的支持者,至少要让奥地利人保持中立。
有奥地利支持的俄罗斯帝国,和没有奥地利支持的俄罗斯完全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同时和两个帝国为敌。”
既然是打消耗战,自然要考虑双方的实力对比了。奥地利或许没有英法有钱,可是奥地利的工业实力却不比法国弱。
支援不一定要给钱,给物资同样能够发挥作用。只要有充足的粮食、武器弹药、必要的军需品,俄国人就可以一直支撑下去。
这个年代欧洲大部分义务兵是没有军饷的,而贵族军官们的军饷也可以先欠着,他们不会因为国王发不起军饷罢工。
威廉一世想了想说:“嗯,派人和维也纳政府谈吧,只要不是核心问题,都可以商量。”
……
维也纳,弗朗茨还不知道奥地利再次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这个时候普俄两国都需要奥地利的支持。
地缘政治,永远都是绕不开的话题。近在咫尺的奥地利,能够发挥的作用,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英法能比的。
他还在为手中的信而发愁,遭遇了困境的马西米连诺终于知道求援了,然后弗朗茨为难了。
普俄战争马上就要开打,维也纳政府必须要打起精神来关注;美国内战南北双方即将分出胜负,奥地利在美洲地区的力量必须要投入到后面的干涉行动中。
再插手墨西哥内政,那简直就是要人命。
直接拒绝又有些不近人情,毕竟单纯的马西米连诺以为外交支持就可以了,殊不知每一次外交支持的背后都是力量在博弈。
没有力量支撑的外交,根本就不值得一提。犹豫了再三,弗朗茨决定给马西米连诺灌一波心灵鸡汤,让他自己奋斗。
作为一名好兄长,弗朗茨还是给了干货的。
他深刻分析了一下墨西哥帝国的内部矛盾,建议马西米连诺先拉拢立宪派,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改革的问题后面再说。
没钱更简单,放心大胆的向法国人要贷款。关说、路权、财政收入、矿产……只要价钱合适,全部都可以抵押出去。
听不听弗朗茨无法左右。反正建议给出来了,按照这上面的说法做,虽然无法让墨西哥帝国强大起来,至少可以保证马西米连诺的皇位稳定下来。
增加了未来的改革难度,直接被弗朗茨无视了。在生存面前,别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抛弃。
欠钱的是大爷虽然在这个年代未必适用,至少可以保证拿破仑三世不敢轻易放弃对他的支持。
还债的问题,那也必须要等坐稳了皇位再说。如果中途被人赶下台,这些债务都和马西米连诺没关系了。
借钱的是墨西哥政府,又不是马西米连诺本人。万一被敌人赶下台,那么给他们留下一个烂摊子,也算是小小的报复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十章、乌合之众的狠
维也纳宫,把给马西米连诺的信发出去过后,弗朗茨就不在关注墨西哥的问题了。
最近的事情很多,普俄战争牵制了太多的精力,约翰牛也不在安分,在非洲大陆上搞起了事情。
看到法奥两国大肆扩张,他们也按耐不住了。前几年被印度叛乱拖住了,伦敦政府没有精力跑来搞事情。
光靠民间殖民团队,显然是竞争不过法奥两国的。一个几百人的殖民团队在非洲大陆全军覆没,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占据了先手优势的法奥两国,都培养了各自的打手。前不久在津巴布韦地区,英奥发生了武装冲突,然后数万黑人杀入了南非殖民地,搅的当地天翻地覆。
伦敦政府向维也纳提出了强烈抗议。好在殖民政府还知道分寸,只是操纵当地的土著部落打击英国人,没有亲自上阵。
英国人没有证据是奥地利干的,两国政府只能慢慢扯皮了。至于损失惨重的南非殖民公司,那就不在弗朗茨的考虑范围内。
非洲殖民可是高风险的业务,要是承担不起损失,最好早点儿离开。为了开辟非洲殖民地,几乎每年奥地利都要承受四位数的伤亡。
这些人都是在开辟过程中战死、或者是病死的,承担不起伤亡那么最好留在沿海地区就可以了,深入内陆是要付出代价的。
民间殖民团队有人爆发,更多的团队则是损失惨重,能够做到收支平衡,那就非常的不容易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年代在非洲大陆殖民,除非发现了贵金属矿,其它的都不可能一夜暴富。
大部分民间殖民团队开辟殖民地,发现没有金银矿后,就干起了劳务输出的买卖,把地方清理的差不多了就卖给殖民政府。
长期经营,这不是普通团队能够承受的。活钱搞完了,就换地方。很多人都期待着发现金矿,然后一夜暴富。
老老实实的开辟种植园,慢慢经营获利,这只适合财大气粗的团队干。
想想看,一个千人殖民团队都可以占据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靠什么去开发?
煤矿、铁矿、铜矿……这些后世价值连城的矿产,这个年代完全没有开采价值。
不能够就地提炼,运回欧洲这个成本都高到天上去了。
要在殖民地建设这些工厂,开发这些资源,获利前景不明朗姑且不论,光是这笔巨额投资也没人受得了。
殖民地的人工成本比国内还高,到处都缺少劳动力。移民过来后,通常都是努力工作几年,赚到钱过后就跑去投资农场。
这是德意志民族的习惯,后世美国的农场主都变成了德意志人,就是这种传统造成的。
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解决前,殖民地工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当然,弗朗茨也不准备在殖民地发展工业。
反正,奥地利这些殖民地的资源基本上都有先天限制,比如说:煤矿多的地方少铁矿,铁矿多的地区又缺煤。
在交通问题没有解决前,在殖民地发展工业没有任何前途。除非是奥地利出现了严重的资本过剩,必须要对外输出,不然这些问题不可能解决。
短期内最适合发展的经济就是农业,沿着河流两边开辟种植园即可,维也纳政府一直鼓励大家种植经济作物。
尤其是奥地利国内没有,需要进口的工业原材料。比如说:橡胶园、棉花、棕桐油……
(备注:橡胶不仅仅是做汽车轮胎,在汽车发明前就已经广为运用了,比如说:雨伞、雨衣、雨靴、塑料水管、武器装备的部件……
用途非常广,在合成橡胶诞生前,基本上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
情报头子泰伦汇报道:“陛下,根据我们搜集到的情报,流亡美国的很多革命组织成员,都在近期返回了欧洲。
包括匈牙利独立组织、意大利独立组织、波兰独立组织,这些有可能给我们带来麻烦的革命团体。
目前,我们只是查到了波兰独立组织的踪迹,他们几乎是公开出现的,在欧洲大陆募集资金支援波兰起义军。”
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情报组织自然不可能掌握这些人的踪迹,毕竟信息传递太慢了。
虽然1858年第一条跨洋电报都铺设了,真正实现连通欧美,还要等1866年第二条海底电缆铺设完成。
(技术原因,不能保证随时畅通,有一定的几率出现错误)
况且这条电报线还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只要联邦政府想要封锁消息,根本就传递不了,甚至有可能改的面目全非。
不过进入欧洲情况就不一样了,只要不是各国政府有意封锁的消息,都可以使用电报传递。
这些活跃的革命组织,一个个恨不得自己的知名度不够,领导人都快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只要一露面,就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弗朗茨不屑一顾道:“美国人这是狗急跳墙了,就凭这些乌合之众能有什么作用。把消息通报给警务部,让他们搞定这帮杂鱼好了。”
这个年代有战斗力的革命团体不多,大部分都是嘴炮党,其中法国革命党更是佼佼者,他们靠嘴炮赢得过胜利。
法国二月革命充满了戏剧性,大家一起游行喊口号,稀里糊涂的就推翻了奥尔良王朝,革命党根本就没有做好接收政权的准备。
突如其来的胜利果实砸晕了很多人,革命党内部陷入了权利斗争中无法自拔,给拿破仑三世崛起创造了机会。
这么多革命团体,最有战斗力的还是波兰人。不是他们有多么努力,主要是支持者太多了。
欧洲各国你赞助一点儿,我赞助一点儿,一支武装团队就诞生了。比如说打酱油的奥地利,就贡献了八百多名武装人员参加了波兰起义。
当然,这主要是维也纳政府为了清除不安定因素。把倾向于波兰独立组织的波兰人送出去,借俄国人的手干掉。
不想亲自动手引发民族矛盾,破坏现在国内的稳定。相比之下,给俄国人添麻烦,那只是其次。
弗朗茨还不至于这么小家子气,就算是要给俄国人捅刀子,也要换把大刀才行。
除了波兰人外,别的革命团体基本上都没有多少武装力量。
加波里组织的意大利民族救国军,弗朗茨听都没听说过,自然不知道他们要在南意大利地区进行武装爆动。
一个从来没有冒过泡的独立组织,被忽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就算是一直打酱油状态的匈牙利独立组织,因为能吹牛,都进入弗朗茨的视线,只能说明这个年代不吹就不行啊!
1...144145146147148...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