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流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这一下子,真把所有人都吓住了。
这赵王,果然是个口没遮拦的疯子,郝风楼……那是断无可能的,有妇之夫啊,这赵王,怎么就提起这一茬来。
朱棣一听,顿时皱眉,不过很快,他也就释然了,赵王这个儿子,他岂会不知,一向胡说八道惯了的,什么话在他口里出来,不都如此?于是朱棣只是微微一笑,道:“好了,休要胡说八道,朕上船了,你有什么胡话,和别人说去。”
说罢,带着一干禁卫,径自走了。
朱高燧有点傻眼,自己说的,不是胡话啊。
可是父皇既然走了,他倒也不敢去拦,只得闷闷不乐,乖乖回码头上去。
………………………………………………………………………………………………………………………………………………………………………………………………………………………………………………
第一章送到,坑啊,求的月票,永远追不上别人的速度,均订接近四千,高订八千的书,居然比不上某本成绩只有老虎一半的人月票高。(未完待续。。)
公子风流 第五百四十一章 :继续胡说八道
浩浩荡荡的舟师,遮云蔽日,数万京营、禁卫,打着龙旗,顺江而下。。。
留守的太子、文武官员人等不敢擅离,一直等待那队伍消失在天边的尽头,这才纷纷松了口气。
太子朱高炽目光幽幽,他的目光,似乎穿破了数重山峦,那山峦之后,是渐渐离去的父皇。
一下子,那伟岸的身躯远离了自己,连那影子,似乎也已经不在,朱高炽整个人,顿时焕然一新。
“殿下……”
“殿下……”
解缙人等似乎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纷纷朝朱高炽行礼。
朱高炽这大腹便便的身子,微微颤抖一下。
他的内心,似乎有一种渴望,若是这个时候,这舟师再也不回来……
猛地,他的心里咯噔一下,当这个无法遏制的念头冒出来地时候,朱高炽脸色骤然一变。
不……不……决不能有如此痴心妄想,决不能!
他狠狠的握紧了手中的拳头,深吸一口气,淡淡朝解缙人等笑了笑,道:“父皇此番北狩,敕命本宫监国,本宫何德何能,如何担得起如此重任,诸卿皆是父皇肱骨之臣,本宫素来懒惰,这内外之事,理应由诸卿辅佐,父皇临行嘱咐,诸卿料来,也已听了。多余的话,本宫便不说,说到底,这朝中巨细之事,亦和平日,没什么不同,父皇的国策,我等协力贯彻即可,至于其他细枝末节之事。本宫与诸卿商讨之后,再斟酌事情缓急轻重,若是不急的。可立即快马送去北平,恳请父皇裁决,若是紧急的,只好暂先办下去,抄录一份,也要送去北平,若是父皇觉得不妥。朝廷也需做好一手准备,随时改弦更张。”
朱高炽顿了一顿,此时只有他一人说话。所有人都在凝神静听,这种万千人尽皆侯他一人吩咐的感觉,实在妙不可言,所以他的话里。虽是一口一个父皇。却多了几分絮絮叨叨,宁愿多享受片刻这种感觉。
“再有父皇远在北平督战,这边镇的战事,随时都要起来,咱们远在金陵,却也不可歌舞升平,莺莺燕燕的事,是断然不许的。要传本王地诏令下去。京中的声娱之所,暂时都要歇业。朝中的大臣,若有沉湎声色的,御史都要奏报,发现一个,就要处置一个。前方的军饷粮秣之事,要着紧着办,切不可有任何闪失,解先生,你是内阁首辅,军务的事,就是大事,是天大的事,所以这事,你要亲自过问。兵部的夏部堂,是深谙军务的,理应协助解先生,不得有误,否则,本宫可就不堪为人子,是为大不孝了。”
众人听了,纷纷称是。
朱高炽一番话,可谓至纯至孝,又将监国期间内的主要方针,囊括在里头,好教大家知道往后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可谓是滴水不漏。想必在此之前,他就早已打好了腹稿,所以说出来的时候,几乎无可挑剔。
不过众人对太子,倒是都颇为信服,这番话很得体,倒还真有几分‘明君’之相。
自此之后,朝野大不相同,许多人也振奋不已,从某种意义来说,许多大臣并不喜欢天子,天子多疑,穷兵黩武,粗俗。可是太子与天子却是恰恰相反,太子为人谦和,并不斤斤计较,文质彬彬,和这样的相处,显然舒服的多。
朱高炽显然也看出了许多人眼中的殷殷期盼,可是他不断告诫自己,越是此时此刻,就越不能得意忘形,可即便是如此,他的眉宇处,却还是忍不住显露出几分飞扬。
这种一种明知要装出父子相别的悲痛之色,可是那潜藏在心里的喜悦却总是有些压制不住的矛盾,他只好深呼吸,看向了朱高燧,朱高炽倒是想起了一件事来,想起了朱高燧方才的一句‘胡言乱语’。
“三弟。”朱高炽温柔的像一个大兄长,当然,只是像而已,他拉住朱高燧的手,笑吟吟的道:“方才三弟想要撮合郝风楼和凌儿?郝风楼这个人,确实不错,凌儿和他,倒是般配,不过郝风楼是有妇之夫啊,这事儿,难。”
朱高燧对这大哥,向来戒备深重。朱高炽在套他的话,他哪里肯上当,只是打了个哈哈:“这是我的胡言乱语而已,昨夜吃醉了酒,昏昏沉沉的,哈……恭喜皇兄,如今监督国政,不日,就要克继大统了。”
这话儿实在诛心,吓得所有人面如土色。
说话的魅力就在于,每一句话,得看什么人说。比如不日就要克继大统这番话,在太子口里出来,那就是心有所图;在大臣口里说出来,就是大逆不道;在寻常百姓口里说出来,这就是妄言国是;可是偏偏在朱高燧口里说出来,即便是传到了天子的耳朵里,多半也只是摇摇头,骂几句这个混账,又在胡说八道。
可是说者‘无心’,说者‘胡闹’,这听着的,可就是要命了,但凡有一个人露出些许的得意之色,但凡是太子殿下稍稍应了一句,在这人多眼杂的地方,怕是用不了一天工夫,就要传入天子的耳中,用不了多久,他这个监国的太子,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正因为这么一句‘戏言’,早让解缙人等吓得冷汗湿了后襟,一个个紧张的看向太子,生怕太子殿下没有听出话外之音,不能从容应对。
朱高炽脸色一沉,却是斥道:“三弟,休要胡言乱语,父皇延年万岁,克继大统四字,是我们做儿子的能说的么?父皇对你多有溺爱,你更该感激才是,岂可如此胡言乱语。”
朱高燧只是笑,道:“是,是我胡言乱语,是我胡言乱语,啊……天色真好啊,风和日丽,臣弟告辞了。”
他似乎了解了恨,倒也洒脱,自动有人给他分出一条路来,便飒然而去。
倒是在人群之中,却不知是谁在嘀咕了一句:“果然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啊。”
听了这话,朱高燧脚步微微一滞,眼眸掠过了一丝冷然,嘴角勾起,浮出几丝冷笑。各有不同,自然是说他这老三,是个草包、废物了。
朱高炽却是背着手,气度非凡的目送着这个兄弟,嘴上含笑,可是眼中的冷漠,终究还是显露无疑。
………………………………………………………………………………………………………………………………………………………………………………………………………………………………………………………………………………………………………………
曲终人散,那舟师早已去远,群臣自然各自散去。、
太子回到东宫,詹事府这儿,一句热闹起来,事到如今,天下的大小事务,自然也就落在了詹事府上,甚至内阁和翰林院,也专门派人在此值守,以备不时之需。
朱高炽的心情,却被自己那兄弟破坏殆尽,他负着手,在殿中来回踱了几步,虽是刚刚回来,却并不觉得疲惫,只是驻足的时候,眼眸微微一沉,淡淡道:“来人。”
有个太监小心翼翼走进来,道:“殿下有什么吩咐。”
“有古怪。”朱高炽慢悠悠的道:“这里头,肯定有古怪,那老三虽然荒唐,可是依着本宫看,他不会空穴来风。”
倾听的太监一头雾水,哪里晓得殿下意有何指,却只得弓着身,继续听着。
朱高炽又道:“看来,这郝风楼,和本宫那妹子之间,真有点什么,本宫倒是想起什么了,他们是老相识,在镇江的时候,就已认识了,问题看来就出在这里。你,去……寻赵忠,寻赵忠那个奴婢,让他好生查一查,要查清楚才是。”
这太监道:“殿下要查什么?”
朱高炽坐下,端起茶盏喝了一口,面露微笑:“查一查郝风楼和荆国公主的私情。”
“奴婢遵诏。”
那太监转过身便要走。
朱高炽却是将茶盏放下,叹口气,道:“还有,去招呼一下,请解先、胡先生、黄先生,还有夏部堂、刘部堂、赵部堂等人来,本宫要和他们商议国是,有些事,得细里谈,对了,叫詹事府的詹事、长史,还有翰林院的几个编修,都来旁听,既是议政,还是热闹一些好,不要关起门来。”
朱高炽这么做,自是出于谨慎,参与机要的人越多,越是向自己的父皇表明,自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去吧。”
靠在椅上,朱高炽的心情,突然开朗了许多。手扶着椅柄,目视正前,朱高炽顿觉自己,真有几分君王之气。
…………………………………………………………………………………………………………………………………………………………………………………………………………………………………………
第二章送到,辛辛苦苦求月票,最后还是一朝回到激e放前,坑呀。大家给点票吧,给一点动力。(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公子风流 第五百四十二章 :圣孙
太子监国的日子,总是过的慢一些。。。
其实朝廷也没什么变动,无论是军政、民政还是人事,其实都是萧规曹随,太子不傻,自然不会愚蠢到擅自更改天子的既定国策,因此这所谓的监国,无非就是看家而已,想要施展太子自己的想法,只怕还得再等十几年。
自然,有心人也明白,这个监国,舒服倒是舒服,可问题就在于,你不能把事儿办的太好,得抱守残缺,若是没有一点可以挑剔的地方,远在北平的皇爷一看,好嘛,老子这个天子都不如你这个太子,虽说大家是父子,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头还有一句话叫什么来着,是了,前浪死在沙滩上。太子当然不能做后浪,他得乖乖的犯点小错,果然,因为几桩赈济的事,惹得北平那边来了申饬,痛斥太子不晓轻重,钱粮调度不力。对此,太子自是‘胆战心惊’,虚心接受,并且诚恳的上了一道请罪的奏疏,那痛苦流涕的表情几乎跃然于纸上,只说儿臣无才无德,不堪为储君,铸下弥天大错,恳请父皇惩处。
北平那边一看,其实这只是小过,于是永乐便觉得自己有些过份了,又不免下了一道旨意来,好生抚慰太子一番,说是太子平日勤恳勉力,并无大的过失,此前申饬,不必介怀,望从此往后,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似乎皇上还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又好生的加勉了几句。说太子供应边镇及时,算是一功云云。
君臣相笃,到了这份上。实在是普天同庆。
可若是说太子只是犯错,那可就错了,其他方面,在内阁和各部的通力协助之下,朝中的许多事务,都是井井有条,所谓大事不糊涂。小错偶尔错几分,这里头的度,朱高炽掌握的尤为精准。
于是乎。金陵这边,倒是安生的很,乏善可陈,没什么大事。
倒是那赵王。屡屡觐见徐皇后。他为了郝风楼的事,倒是颇为上心,一开始呢,并不急着把事情说出来,只是先旁敲侧击,每日只是念叨,荆国公主年岁不小,到了待嫁之年。再不下嫁,怎生得了。
有时陪着徐皇后听戏。便感叹,凌儿真是可怜,父母双亡,好不容易,宫中过继了她,算是给了她一个安慰。可是……现在外间有传言,说假女终究是假女,否则儿女大事,宫中却为何不上心,母后啊,这可不成,有人戳咱们的脊梁骨头啊,不晓得的,还以为咱们真的慢待了凌儿,人言可畏、三人成虎……
这徐皇后听戏,最讨厌别人吵闹,现在赵王如此,却又发作不得,只得挥挥袖子,边上聪明的内官立即撤了戏班,徐皇后还端坐在这月台上,道:“你说凌儿的事?这几日你为何总是提起她,不过你说的对,是该嫁了,本来早就该嫁了,可她不依啊。她和其他人不同,性子刚烈着呢,成国公世子、黔国公世子,她不是都瞧不上么?瞧不上,能有什么法子?至于其他的,她就更看不过眼了,你这小子,休要拿这些话来激本宫,你和她有什么仇,非要将她嫁出去?她眼界儿高,不能草率。再者说了,你自己也说,她身世可怜的紧,湘王一族,到这个地步,本宫也扼腕呢,所以就更不该随意了,瞧你这意思,是有什么人选?”
朱高燧却是不傻,现在却不是透露底牌的时候,现在说了,痕迹太过明显,得先让母后上心,然后把该否决掉的人都否决掉,最后自己‘一拍脑袋’‘灵机一动’才有希望。
所以他也故作懊恼的样子,道:“儿臣哪里知道,想必这天下多的是青年俊彦,咳咳……总是能挑出个她满意的。我是个男人,怎么懂这样的事,自然是母后张罗。”
徐皇后嗔怒道:“你这家伙,竟也好意思说自己是大男人,是大男人,成日和本宫絮絮叨叨这儿女情长的事做什么?”
朱高燧语塞,满肚子委屈,自己给那郝风楼来回奔走,结果现在,连男人都不是了,想到这儿,便不禁怅然,在家中没地位,在母后这儿又被小瞧,这日子是真的没法儿过了。
他受了一肚子气,乖乖出宫,想去寻郝风楼,到了北镇府司,这儿的人都是认识他的,也不必通报,他直接走进郝风楼的值房,便见郝风楼拿着一封信笺直愣愣的发呆。
朱高燧不由笑道:“怎的,我的郝大人,又在思……春了,我有一件大事告之于你,你那事儿,八字已经有了一撇,你且听我说,这事儿……”
郝风楼却是幽幽叹口气,道:“八字没有一撇了,你也不必忙活了。”
朱高燧大惊:“这又是何故,我没说错什么哪,母后那儿,本王是巧施连环计,所谓步步为营,请君入瓮,就等着收网呢,怎么就八字没有一撇了?”
郝风楼却是吁了口气,将信笺放下,道:“凌儿走了,她信里说,郎固有情妾亦有意,奈何天未必遂人愿,正因相知相识,才知我今日何其不易,望我以前程为念,不必再去寻她,她已走了……”
朱高燧大惊失色,道:“这岂不是白费了一番功夫,郝风楼,你可是玷污了我妹子清白的。这事,你怎么办?”
郝风楼将信笺放下,重重吸口气:“找,天涯海角也要找回来!”
朱高燧这才松口气,道:“不错,她能到哪儿去?找回来!”
…………………………………………………………………………………………………………………………………………………………………………………………………………………………………………………………………………
东宫。
朱高炽双目布满了血丝,批阅着内阁送来地几份票拟。
其实有内阁协助,东宫这儿,实在没大事,不过这个样子,却还是要做的,朱高炽深谙自己的地位稳固并非来源于睿智和圣明,而是勤勉,在父皇眼里,最期许的也是这勤勉二字。
父皇虽然走了,可是天知道,这京师有多少耳目,每日这金陵有多少消息会送出去,正因为如此,朱高炽更该格外的小心。
他这几日,感觉身子有些不适,好在皇长孙朱詹基总是来伺候,一边看着父亲批阅奏疏,一边端茶递水,偶尔闲下来,父子之间,说一些体己的话。
朱詹基年纪轻轻,不过十六七岁,可是却生的器宇轩昂、文质彬彬,他是个很有孝心的人,对父亲的照料,可谓无微不至,朱高炽在埋首案牍的时候,他自己也抱着书在一旁看,绝不发出一点动静。
“哎……”朱高炽乏了,摔下了笔,抬起眸来,不禁看了看自己的儿子,这才露出几分笑容,道:“在看什么书?”
朱詹基方才似是入了迷,乍然听到父亲问他,连忙应对:“是几篇八股,葵未科那儿择取的,都是佳作。”
朱高炽便道:“读八股文做什么?你又不需靠八股来做官,为父是太子,你是太孙,这些文章,对读书人有用,对你我,却是无用之物,你要学的东西,多着呢,偏偏这文章,却最是无用之物。”
朱詹基垂手道:“父亲教诲的是。”他沉默一下,却道:“不过儿臣以为,这经义文章,终究是读书人的举业之道,几个先生,也推荐儿臣多读一读,先生们的话,总是有几分道理的,无论有用没用,不妨读来看看,到时先生们问起,也好有个说辞。”
朱高炽一听,竟是没有怠慢了,而是不可思议的看了这个儿子一眼,他突然意识到,为何朝中这么多人,对自己这儿子如此青睐,人家说的多有意思,虽然无用,可先生们喜欢,不妨一读。这个儿子,这才多大,就晓得对人胃口了,而那几个所谓的先生,正是一些内阁大臣和部堂的部首,这些人看上去和圣孙无关,可是……
方才说这读八股无用,可是对这儿子,却是有用,别人读八股,是做敲门砖,他读八股,是为了笼络人心,堂堂圣孙,不学如何驭人,如何笼络人心,还学什么呢?所以这个八股,读得好。
朱高炽笑了起来,道:“你说得对,倒是为父急于求成了。来,你来,你来看看这几份奏疏,瞧瞧怎么样。”
朱詹基倒也不扭捏,直接上前,接过父亲给自己的奏疏,看了一本之后,摇头,道:“黄先生的字写得好。”
朱高炽有不禁皱眉,这份奏疏是湖南进来的,说的是河工的事,大学士黄淮在这上头拟票,说是河工之事,利在千秋。这意思,就是同意了。可是朱詹基不说这件事的本事,只说黄淮的字好,这说明什么,莫不是觉得黄淮这拟票,有什么不妥?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未完待续。。)
公子风流 第五百四十三章 :宫闱
就在朱高炽皱眉的时候,便听朱詹基道:“父亲,河工固然要紧,可是这河患却是久治难愈,每年拨付了这么多钱粮,总是不见成效,可见问题的根子,不在于钱粮,而在于人。”
朱詹基见朱高炽并不打断他,知道这是父亲鼓励自己说下去,于是继续道:“因此,朝廷当务之急,并非是拨付钱粮,而是要寻觅大禹、李冰这样的人才,再专设河务,调度钱粮,如此,才能治其根本。假若一味的治河,一味的说河工之事,利在千秋,可是这河水年年泛滥成灾,这岂非是掩耳盗铃么?黄先生的票拟没错,可是太守成了,理应进献更详尽的章程来,由廷议讨论,才好。”
朱高炽笑了,道:“你说的很有道理。”
得了父亲夸奖,朱詹基喜上眉梢。
可是朱高炽的脸顿时板了起来,道:“可是你却是错了,黄先生做的对。”
朱詹基微愣,却是不敢顶撞,只得道:“儿臣知错。”
朱高炽冷笑:“你不知错在哪里,又知哪门子错?为父问你,眼下朝廷,什么事为重,什么事是轻。”
朱詹基沉吟了片刻:“供应边镇所需是重,其他的,都是轻。”
朱高炽点头:“这就是了,供应边镇,这是你皇爷能看在眼里的事,出了岔子,为父就是不忠不孝。所以眼下什么都不要紧,最要紧的。却是边镇。事有轻重缓急,既然如此,其他的事。就得缓一缓了。可是这河工之事,能缓么?”
朱詹基摇头。
朱高炽慢悠悠的道:“当然不能缓,既不能缓,可又不能去操办,那么应当如何?那么就应当大张旗鼓,告诉天下人,河工之事。利在千秋,朝廷对这河工,是不敢忽视的。所以这河。要治,至于怎么治,就是另一回事了,朝廷拨一百两银子三千担粮秣是治河。拨一万两银子。十万担粮草也是治河,没人会关心这个。这边镇的事,叫的响,办的要勤。可是这河工之事,可以懒怠一些,可是叫的也要勤,得让大家知道,朝廷是不会置水患州县于不顾。你懂么?黄先生体会为父的深意,拟的这张票拟。是对的。”
朱詹基默默记住,连忙道:“儿臣这一次,真的错了。”
朱高炽便不免借题发挥:“你呀,仗着有几分小聪明,总是眼高于顶,你这性子,你那皇爷却也喜欢,可是这世上的事,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纸面上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里说什么又是什么,往后需谨记着,凡事,少说,多去听,多去想。做事呢,多看,多问,慢着点做。这为人处事,就如夜行,得谨慎甚微,打着灯笼,先把前后左右的路照清楚了,再缓步向前,你不是别人,别人跌倒,尚可以爬起来,你不同,为父和你,都是凤子龙孙,摔了一跤,说不准就走不成路了。”
朱詹基见朱高炽很是严厉,吓得大气不敢出,只是垂手认真听着教训。
倒是这时,外头有宫人道:“殿下,赵公公托了个人来,要求见殿下。”
朱高炽眼眸微眯,眼眸里,似乎掠过了一丝冷意,他将拳头握起,慢悠悠的道:“请进来说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