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大玩家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邱天27
接下来更加坑人。因为又出现地名了!对于这位来说。根本搞不清“太原”和“徐州”在哪里。看得一头浆糊。
这书怎么看啊?金发青年决定不遭罪了,把书放回舍友的桌子上。却看到了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只见屏幕上还显示着英文版的中国地图。
舍友为看懂这本书,甚至会参考着地图来看!
至于不至于啊?金发青年更不理解了。
舍友出去端了杯咖啡回来,重新开始看书,那认真的劲头和准备考试也大差无几。
金发青年只觉得怪异无比,他曾在高中时代,为了和同学玩卡牌游戏,从头学起掌握dnd规则。当时他看入门书籍时。就是这么地投入。
《远东战场》居然能和dnd相比?金发青年不这样认为,所以觉得舍友行为奇怪。
但对舍友来说,却不值得奇怪。他来自南方小镇,从小被父亲带着去打猎。经历和游戏中的主角差不多。只是他没有出生在战火年代,看不到升级条,也不能减缓时间而已。
所以在玩到第一章时。他就入迷了。《远东战场》又是沙盒化的游戏。理论上可以一直玩下去。他早就满级了,但时不时地还会进入游戏中,享受那种单枪匹马用一把步枪歼灭上百名敌军的爽感。
为了能更好地进入游戏,他还去找学校里的华裔学生帮忙列书单,从图书馆借了不少相关的书籍,看完以后,对游戏更加了解,玩起来也更加投入。
当然了,他还是没办法把自己幻想成中国人,玩的时候。只是幻想现在的他,去往了三十年代的中国,帮助中国人打日本兵。
对于他来说,只要第二章中有步枪,就值得去买回去玩了。他对机枪、迫击炮的观感还好,但当玩到试玩的最后,他操作着主角用刺刀捅死三个日军时,顿时激灵灵地打了个冷颤,对那游戏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第一章中,刺刀只能一对一,虽然符合常理,但总令人感觉遗憾。到了第二章,终于可以用刺刀连杀日军了,不玩怎么行?
为了能更加投入游戏的世界,他甚至提前读了大量的游戏相关的资料,以期能获得最大的乐趣。
就在这间公寓里,就能看出认同游戏背景和不认同的差异了。两人都是普通的美国人,一个把《远东战场》里的故事当成了真正的战争。另一个却觉得游戏是假的,又在去年就见识过了游戏的玩法,所以提不起兴趣。
等到了游戏正式发售的那天,舍友第一时间去排队买了游戏,回公寓安装了玩。
金发青年则没有买,不过倒是站在旁边,看舍友安装游戏。准备看看游戏什么摸样,要是好看就先看着。不好看就算了。
结果看了一会,金发青年感觉还可以。那中国公司的编剧不像杂志上说的那么差劲。游戏中的剧情还是很连贯地穿了起来。只是编剧策略有问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交代,让人感觉少了个开头。
金发青年觉得,这游戏就像一部砍了前二十分钟的电影,只能从中间开始看。
要是熟悉的剧情,少看了前二十分钟不会影响什么。但这可是陌生的背景,猜都没法猜。
舍友为此看了很多书籍,自己补完了前二十分钟,金发青年没那个劲头,只在旁边看各种新奇的击杀特效,看个热闹。
但是渐渐地,金发青年感觉就不一样了。即使他不明白衡阳城在哪里,有什么重要的,可看到主角那么辛苦地搏杀之后,南部防线仍然被日军突破,心里居然也有些难过。
舍友玩到中途,感叹道:“这游戏真棒!只有东方人,才编出这么层层相扣的剧情。”
金发青年没说话。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敲公寓门,是三个住在楼上的人抱着笔记本过来,说道:“你们也买了第二章吧?这游戏的多人模式比单人好玩!要一起玩么?”
《远东战场》发售第一章时,这三人就来打过联机,比较熟悉。他们也在早上第一时间买了首发,各自看了看新增的击杀特效后,就去尝试其中的多人模式。然后惊讶地发现,第二章的多人模式,居然比第一章要好玩许多!
舍友没有多话,保存单机进度,拉线接局域网,准备玩这游戏的多人模式。
其实舍友只是陪朋友玩,他对多人模式不怎么感兴趣。玩第一章时,他更喜欢玩单机,看击杀特效就能看得不亦说乎。真陪朋友玩联机时,感觉只是还好。
不过既然他们来了,就陪他们玩玩吧。舍友也不是一开始就玩这游戏的。去年游戏发售了有段时间,舍友才被那些人拉入坑的。要不是他们,舍友还不一定知道《远东战场》这么好玩的游戏呢。
结果没想到,第二章的多人模式,相比第一章来说,似乎有了全方位的提升。玩家的定位更加明确,职责清晰,对合作的乐趣挖掘得更深了。
武器熟练度的设置更是神来之笔,更进一步地确定了各自的定位,四个人真的成为了一个集体。
这个集体中,也有竞争的。熟练度达到一定数量,再等眼前的主线打完,就可以到训练场去升级。另外三个都拿了“良好”、“优秀”品阶的技能,舍友到是拿了“卓越”品阶的技能。顿时,舍友就有点得意之色了。
金发青年看那四人大喝小叫地玩多人模式,真的有点心痒了。游戏如果仅仅是游戏的话,意思确实不大。可要是游戏能成为与朋友游乐的平台,那就都不同了。
就好像篮球。单纯一个球放在那里,拍拍也就没意思了。可要是和别人一起玩,互相竞争、互相配合,那么篮球还只是个球么?
金发青年赶紧出门,去买《远东战场》第二章。起码接下来不至于坐在旁边干看了。
买了游戏,和朋友一起玩了,他又总觉得少了开头是个遗憾,于是就看随盒附送的背景介绍书。看完以后,又觉得还是不完整,于是借舍友的书去啃……
金发青年自己都为自己感觉惊奇,他居然会为一款中国人做的游戏、一款门槛高得要看书才能明白前因后果的游戏,投入这么多精力。
看完书后,再玩游戏,体验果然更高一层。连游戏中npc的对话,他都能琢摩出许多的深意。
金发青年不禁叹气。他也和舍友一样,开始迷上那家中国公司了。
啃完资料,他不仅知道了前因,还明白了后果。第二章已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很快战争就会结束。这个时候,他反而希望《远东战场》三部曲能完美收官,在第三章也就是最终作中,主角能有个好的结局。
如果这时那中国公司从善如流地改用欧战背景,不再做第三章了……那金发青年第一个不答应。
……
类似情况,在全美各地都在发生。不少玩家们玩过了试玩,觉得已经看到了新增的击杀特效了,不太感兴趣,所以没有去买首发。
可游戏中的多人模式实在太厉害了。那些在第一章时就认同了青瓷科技的玩家,去买了首发,发现多人模式很好玩后,于是化身为推销员,拉身边的朋友入坑,一同去玩那游戏。(未 完待续 ~^~)





重生大玩家 第二百八十章 国内销量
接着入坑的不少玩家,也产生去了解前因后果的想法。主动去寻找资料去看,以期能更加投入那个游戏。
与此同时。
写了本《四亿人的八年》的女作者张纯如,正准备在洛杉矶开签售会。
她以前也写过很多有关日本侵略的书籍,但都卖的却不怎么好。更雪上加霜的是,每本书发售时,她都会受到大量的骚扰。死亡威胁,下流电话,监听,辱骂,不一而足。
张纯如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面对这样的手段,她好几次差点崩溃。毕竟她是华裔,美国出身,中国不可能给她提供任何帮助。她以一己之力,又无法吸引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反而被不知多少日本右翼团体围攻。
就在她茫然之时。去年,一款来自中国的抗日游戏意料之外地在美国大卖,重新唤起了她的信心。让她开始动笔写这本抗日编年史。
她的出版商也想借《远东战场》大卖的东风,签约十分顺利,稿酬也很丰厚。但真正让张纯如开心的,是这段时间的签售会。有无数读者前来听她演讲,并且购买她苦心写作的书籍。
马上要开始洛杉矶的签收会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可编辑却过来告诉她,说要延迟一会,而且签售时间可能缩短。
张纯如去看了看已经到场的人。那款抗日游戏已经上市了,来者数量增加许多。白人、黑人、亚洲人……不再只有华裔想要知道那场战争。整个美国社会。都因为那中国公司做的游戏,开始关注了那段历史。
如此盛景可难得一见。她说:“我们还是赶快开始吧,别让读者等太久了。”
编辑却说:“刚才有日裔团体到场了,正在和我们谈判。等谈好了,再开始签售吧。不然他们会捣乱的。”
张纯如自己就被他们弄得不堪其扰,听他们还要来打搅签售会,顿时怒了:“他们的要求是什么?”
编辑劝说:“你放心。他们是不可能停止签售的。他们也知道这点,所以要求将签售会时间缩短一个小时。我们希望缩短半小时,所以正在谈判。”
“缩短?这怎么行?”张纯如彻底怒了。一场签售总共才两个小时,缩短一分钟都不行!
“我们正在找一个合理的妥协方法,最终让双方都能接受。”编辑是认同缩短时间的。两害取其轻,权衡后总要作出让步。
“缩短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开始演讲。”张纯如被彻底激怒了,不顾编辑的拦阻,就冲上了讲台,开始向所有来客介绍《四亿人的八年》这本书。
前几次签售让她知道了。这些读者不是来看这本书的,而是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那款抗日游戏。既然如此,她先去接触了那款游戏,然后有意无意地把那游戏和书籍联系在一起。
这正好是来买书的读者要听的。无数人聚精会神,听得目不转睛。
张纯如叹气。这样的场面。她过去都不敢想。那中国同胞做的游戏,竟有如此大的威力?
突然,只听会场中传出一声含着浓浓日本口音的英文大喝:“骗子!”
顿时叫喊的人那边炸开了锅,好多亚裔男男女女在那里手舞足蹈,翻来覆去地说张纯如是xx,她写的书是xx,正式发售的抗日游戏也是xx。
这种手段,张纯如经历了好几次。在她出第一本书做签售时,就被日裔团体这样捣乱过。那时只有出版社的员工帮忙,读者们陆续离开。
张纯如以为这次也是这样势单力薄呢。她不想在读者面前示弱,刚要开口还击,就听一白人男子怒喝道:“闭嘴!出去!”
到这里来的人,都是认同了《远东战场》的背景,想要更深入了解游戏的玩家。正听得热闹。起码明白了,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间,发生了多少场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那么多,难怪到了第二章主角会变了个摸样呢。
听得更入神,居然有人跑出来捣乱,烦不烦啊!
顿时,那“闭嘴!出去!”的喊声响成了一片,有的是起哄,有的是真想继续听张纯如的演讲。反正声浪震天,把那十几个日裔发出的声音都压下去了。
那日裔团体的好几个人,把嗓子都喊哑了,结果声音居然愣是发不出去,愣了半天,在一片起哄声中,只好面红耳赤地走了。
张纯如感动无比,她知道,这是因为那款游戏的缘故,所以才会让这些人接受那段历史。她虽然不玩游戏,但也希望母国的那家公司,能继续做出好的游戏。最好能让更多人认识到那段历史。
……
《远东战场》第二章在欧美地区,前三天的销量就超过了百万。最终首周销量,也许能过两百万。
网上除了真正恶意的辱骂,对背景的抱怨已经很少了。玩家们玩到了游戏,惊奇不已。单机游戏很好玩,多人模式更好玩!
至于游戏中唯一的“瑕疵”,不少人转变了态度,或者说认了命。既然那中国公司不愿意迎合玩家,那就只好由玩家去了解那游戏的背景了。有的只是看了看随盒附送的说明书,有的则下了苦功,去看书专研。
和那金发青年一样,这些人反而不希望青瓷科技现在换题材了。毕竟为了这个系列付出了那么多学习成本,总要看到最终结尾才能安心。
他们转变了态度,再看到建议青瓷科技换题材的声音,立刻就忘了几天之前自己也做此看法,冲上去就反驳。一来二去,这里就吵起来了。
不止为这个吵。而且还自发地和日裔团体吵。日裔团体视《远东战场》为肉中之刺,喷得难听至极。别的玩家在没玩到游戏之前,只是当笑话看。可现在玩到了,还很喜欢玩,然后冒出一帮人说那游戏是xx,那玩xx的玩家是什么?
顿时这一部分也吵翻天了。
还有吵的呢。好多欧洲玩家优越感爆棚,说破天也不想玩这游戏。看着美国人在那里讨论中国的抗日战争时,忍不住就嘴贱,阴测测地酸一句。这谁忍得住?顿时这帮人又吵了。
这些奇景,当然会被中国玩家当成笑话看。
王不负就在一家网吧里上网。今天他和柳霓花、夏瓷出来逛街……瓷瓷乖得要命,可大魔王就烦死人了,各种买衣服买鞋子买包,王不负没耐心陪着,随便找了家网吧上网,等她们逛完再会和。
他没打游戏,而是上网看各种来自欧美论坛的战贴。看人吵架是最最喜闻乐见的事情了,从《我的抗日》第一章开始,这都快成保留节目。这次的战点可比以前还多,令人目不暇接。
有美国人和日裔的骂战。有美国人和欧洲人关于接受他国文化的辩论。有玩游戏和不玩游戏之间的争执。有希望玩第三章的和希望玩欧洲战场的对决。看点十足。
这些贴子都没什么抖机灵的小句子,全是各种人在那里抬杠。看起来却比糗百、暴漫那些好笑多了,王不负嘿嘿直乐。
他现在心情轻松,就算在海外还有不少骂声,他也不在乎。中国人做的游戏,不可能让所有外国人都感觉满意的。
王不负很坚持地认为,欧美市场再肥美,也只是甜点。当做正餐吃,很快就会营养不良。所以他的主要注意力,一直都在国内。
相比在海外的表现,《我的抗日》第二章在国内的势头更好。网上全是一边倒的赞誉之声。实实在在的销量更是漂亮,在大年初三就超过了千万。
到了春节最后一天,根据在公司值班的员工报告,销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万。
王不负做小游戏的效果,在这时终于体现出来了。无数走上社会的70后们,通过小游戏,接触到了电脑游戏。他们春节放假在家无所事事,于是用自己的电脑或者去网吧,和朋友一起玩《我的抗日》第二章。
不要看这个销量才刚刚和《狂潮》持平,就觉得这个销量没什么稀奇。事实上,由于《狂潮》是一号一卖的游戏,真实的玩家总量起码要砍一半。以《我的抗日》第二章的玩家数量算,已经超过《狂潮》两倍了。
真正的盛况,从这个网吧就能看出来。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现实好友,在那里打《我的抗日》第二章。现实距离近,用嗓子就能沟通战术,执行力极强,乐趣也更多。
不过吵倒是吵死了。只听到处都是“没子弹啦,有子弹的给点”、“一起冲下去,我们刀枪不入,我们刀枪不入”、“我靠别浪费炮弹啊,才炸死五个”……
这些玩家们的喊声,才是第二章中能卖那么多钱的真正奥秘所在。网吧时代的电脑硬件、网速都不如以后,看似不利于游戏的发展。但事分两面,关键是找到合适时代的产品。
大多数玩家只能去网吧玩游戏,他们更加聚集,合作也更方便。
通过《我的抗日》第一章的试水,第二章切实地在各方面贴合了这个时代的环境。
关键点就在于互动。就好像最开始踢足球的人,可不会想到“香蕉球”、“433”这些东西。对于玩家们怎么互相合作去玩《我的抗日》,王不负也无法事先规划。但很明显,玩家们认同这个平台,并且愿意把现实中的友情带入游戏中,和朋友一同进行游戏。
销量就是明证。(未 完待续 ~^~)
ps: 早起求票……嘿嘿。




重生大玩家 第二百八十一章 联合研发引擎
pad block corrupted




重生大玩家 第二百八十二章 电脑游戏奠基人的转变
卡马克估计只是骄傲而已,不愿意让青瓷科技牵这个头。王不负很尊重卡马克,但若是答应下来,将研发放到美国,就等于主动放血。
分歧还不仅仅是实验室的位置而已。加布又说:“除了位置之外。卡马克要还要引擎的命名权,必须叫做‘id.’。同时,卡马克又要求这款引擎必须要在做成后的三年内,开放全部源代码。”
“……”王不负对开源并不反感,毕竟他能有今天,说到底,还是卡马克在90年代将《雷神之锤》的引擎开了源。但是三年就开源,这个速度也太快了吧?
他终究眼馋《毁灭战士3》中的惊人画质,想要再试试:“我可以负担全部的研发费用,也不在乎命名权,甚至开源时间,也可以商榷。但是实验室的位置,能不能放在中国?我可以保证,所有来自美国的技术人员,都可以得到最好的待遇。”
“可能不行,这不是钱的事情。卡马克的id软件就在德州,所以他一定要将研发实验室也放在德州。你知道的,卡马克其实是一个控制狂。”加布说。
说游戏业界最坚定的开源主义者是“控制狂”,看似没有逻辑,但背后的道理却能说得通。卡马克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定地执行开源主义,其实也是一种极端的表现。
甚至在人事部分,id软件的人才流失也极为严重。和卡马克一起创立id软件的元老。都陆续离开了id软件。这里面肯定有卡马克的原因存在。相比之下。维尔福就其乐融融多了。
对于这样的人物,加布根本不想去试着说服。除非卡马克自己改变立场,否则谁不可能用语言打动的他的。
王不负有些遗憾,但没关系。只要能和维尔福联合研发出类似“起源”这个级别的引擎,就能满足他的预期了。他说道:“那么,还是我们两家公司联合研发吧。条件和之前提出来的一样。在中国建立研发实验室,两方共用。”
“也只有这样了。那么预祝合作愉快。有关联合研发的详细条款。我会研究之后,再与你详细商谈的。”加布说道。
加布是个很随和的人,两个创始人一起把维尔福做到今天,还没闹出太大矛盾,就是证明。他对于同青瓷科技的合作没有丝毫架子,毕竟青瓷科技已经通过三款游戏的大卖,证明了在制作游戏上的能力。
但是,两家公司都是“改”引擎的好手。现在要从头开始做新的3d引擎,能做成么?加布没什么底气。还是觉得。要是id软件也能加入就好了……可是卡马克哪能那么快回心转意?
正这么想着,电话响起。加布接起来,没想到听到了卡马克的声音。
“加布,你上周向我提出建议的时候,可没有说,那中国公司能做出这么好的游戏啊!”卡马克说道。
加布有些愣。加布在做《半条命》时。为了计算撬棍挥砍的伤害范围。能写三十张纸的公式,结果这会听了卡马克的话,却没反应过来。
卡马克激动无比,不等加布回答就继续说:“那中国公司太厉害了,没有想到,我在六年前开始做的引擎,在今天居然变成了这样的游戏!当我执行开源政策时,旁边人都觉得我疯了。现在看到了吧,要是我不执行开源政策,那我才是疯了!”
卡马克玩过了《远东战场》第二章。激动的无比附加。只觉得好像在95年撒出去的一颗种子,不知不觉间,居然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
其实早在《狂潮》上市时,卡马克就关注那中国公司了。
要知道,现在所有欧美的大型公司,都还在探索“电脑游戏”这个概念。卡马克同样在摸索那个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电脑游戏?
是可以操作的电影?在屏幕中摆弄的虚拟玩具?还是搭建平台让玩家们互动?
大家都在看着别人的表现,同时也在向前探索。
《狂潮》在卡马克的理论看来,仅仅只是一个“玩具”,沙盒化的游戏世界,大概类似乐高积木,延长了玩具的生命。但这已经能给卡马克不少启发了。
到《远东战场》第一章,卡马克惊喜地看到,那中国公司开始尝试着将三种“电脑游戏的概念”揉在一起!
卡马克的注意点和普通玩家不一样。根本没有纠缠生僻的剧情,也没有怎么看击杀特效。而是以一个时代顶级游戏制作人的视角,研究那来自14年后的游戏制作理念。
《我的抗日》第一章中,有着“电影叙事”般的剧情。令人爱不释手的“玩具”击杀特效。多人模式可以让玩家“互相合作”,将现实中的情感糅合进去。
这款游戏带给卡马克的触动极为震撼,不亚于听说原子弹爆炸。
卡马克作为电脑游戏,特别是射击游戏的先驱者,考虑的自然更多。一直在设想如何做出“完美”的游戏。把电影化、玩具、现实互动糅合一起,做出完美的游戏出来。
而那家中国公司,显然也朝着那方向去努力。
去年玩到《远东战场》第一章时,卡马克就觉得,他当时执行开源政策是对的。虽然别的厂商不理解,公司内部伙伴们不理解。但是最终,因为他的开源,出现了《远东战场》这样令人惊喜的游戏。
1...118119120121122...1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