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曲流水
第二天,顾青云和简薇真真切切地游玩了一通,发现慈恩寺的路途是远了点,但景色优美,山上的树木常青,要不是枯草发黄,野菊盛开,还真不像即将进入冬季的样子。
简薇还抽了一次签,是上上签,如此一来,她的心情就更好了,脸上一直带着笑容。
战争期间,顾青云在工部也跟着忙,有空都是在忙着查资料和编写书籍,出来放松的机会寥寥无几。这次出来游玩,心情也跟着放松了,觉得往日忙碌的疲惫一扫而空,精神状态恢复正常。
看来以后有机会还得出来走走,不能老是窝在京城里。
下午回到家,顾青云接到谢长亭请他到酒楼吃晚饭的消息,想了想,跟简薇说一声就去了。
送走顾青云后,顾景眼尖地看到简薇的脖子上带着一串眼生的项链,就好奇地问出来:“娘,这是什么时候买的?”娘亲有什么首饰她是知道的,这突然间冒出来的宝石项链她当然会好奇。
简薇甜蜜地笑了笑,又干咳一声,她收敛脸上的笑意,话说得轻描淡写:“是你爹送的,说是松竹书斋后期送来的稿费。哎,你爹就会乱花钱,买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还不如留着买田地。”
顾青云的书还陆陆续续地卖出去,这些也是算钱的。
顾景“哦”的一声,她放下书籍,撑着下巴,若有所思。
忙碌的休沐日过去了,经过几天的发酵、庆祝,战争胜利的消息终于被人们消化,大家的心情逐渐恢复平静。可以预见的是,市面上商品的价格会慢慢地下降。
等到了十一月份,京城的小报又开始报道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时,水师的将士们终于回到京城,即将开始自古有之的献俘仪式。
消息传来,全城又轰动了,挨近城门口的那一段路几乎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就在这时,顾青云接到旨意,自己将临时加入如何对待战败的荷兰联军这一队伍,参与战胜之后的谈判。
简而言之,就是加入一个谈判队伍。
领头的是左丞相,其余人员大部分是鸿胪寺的官员。顾青云想到鸿胪寺的最高领导已经卧病在床,提前致仕的申请都上传了,心中隐隐有了预感。
莫非自己的下一站是鸿胪寺?仔细想想似乎也不错。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第241章 条件
鸿胪寺的寺卿最高只有正四品,相比正二品的六部尚书, 大理寺和太常寺的正三品寺卿, 光禄寺和太仆寺的从三品寺卿,它的品级是低了点, 但到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顾青云相信它以后会越来越受重视。@
当然, 目前礼部还有指导鸿胪寺的义务。
再者,如果它不是正四品机构, 顾青云还没有机会进入其中。他自己清楚,如果真可以升官的话,他在工部已经没有了上升的余地,如今的夏朝法度森严,没有天大的功劳怎么可能让他从正五品的工部郎中一跃成为正三品的侍郎?迟早得调到别的部门,除非他肯下地方为官,要不然国子监祭酒和鸿胪寺寺卿就是他较好的选择,尤其是后者。
这只是他自己的猜测, 顾青云没有和谁说过。
事实上,不止顾青云惊讶自己能加入谈判队伍,其他人估计也好奇。
谈判的地点设在鸿胪寺专门接待外藩的其中一个四合院, 外面有士兵把守。
顾青云和他们见面时, 鸿胪寺左少卿管大人就面有异色, 包括他带领的十几个鸿胪寺官员看向顾青云的目光中有着掩饰不住的好奇。
顾青云只能故作不知。
“顾大人。”管少卿到底在官场混迹几十年,很快就笑着迎上来,身后的人跟着行礼。
大家相互见礼后, 顾青云笑道:“未曾想到会有和管大人共事的一天。”这管少卿就是当初把房子卖给自己的人,想当初他们两人各怀心思,都想着等对方搬走再把对方的房子买过来合成四进的四合院,只是管家的人口繁茂,到底是顶不住了,在顾永良刚考中进士后就彻底松口要搬走。
管少卿闻言就微笑道:“能和顾大人一起共事在下也是乐意至极。”说着就把他身后的十几人一一介绍官职和名字。
顾青云心中有了预感,觉得自己万一真的来做鸿胪寺寺卿,这些就是他未来的属下。再加上未来几天大家会打交道,自然认真倾听,把自己事先查到的资料和管少卿介绍的人对应起来,不久就全部记住了。
鸿胪寺右少卿姓封,品级和管少卿一样是从五品,他的年纪和顾青云差不了多少,刚刚四十岁出头,是新任户部尚书封大人的二儿子,刚才这么多人中就只有他面色如常。
是的,新任的户部尚书还是姓封,不过他们的祖籍一南一北,不是一家人。
三人寒暄几句,说些无关痛痒的话,特别是关于前几天的献俘仪式,更是说得津津有味。
“我在京城居住三十几年,第一次见到献俘,那场景……啧啧,比咱们新科进士跨马游街还要热闹,兵部今年招人当兵就容易多了。”管少卿欣羡道,“大伙儿都看到了吧?骑马走在前面的那几个武将有三个年纪不大,这么小指不定这次就能因公升为正四品或从四品,看到他们就觉得自己一大把年纪白活了。”
兵部招兵三年一次,因为最近几十年没有仗打,从军全凭自愿,且军队的待遇不错,还能有免税的优惠,危险性不大,一般总有家境贫困的少年郎、良家子踊跃参加,他们这种不是职业军人,三年后就可以退伍回家。
不知是什么原因,还是管少卿想通了,他又恢复了传说中话多的性子,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就像顾青云不指望在工部能直接升到侍郎一职,他觉得管少卿即便心中有奢望,也不会以为他自己能把如今即将提前致仕的寺卿取而代之,而且对方是将近六十岁的人了,都说人老成精,这种利害关系肯定能想通。
想到这里,顾青云自嘲,自从这个任命出来后,自己似乎就笃定能升职了,圣旨一日未下,自己还是放心太早。
“这毕竟是他们在战场上搏命来的,圣人赏罚分明,是吾等之幸。”顾青云朝皇宫的方向拱手道。管少卿说的小将中就有陆煊,那天的献俘仪式他也去看了,骑在马上的陆煊神采飞扬,和周围的将士们簇拥在一起,身上已经有了铁血的味道,顾盼生威。
这样的陆煊是陌生的,同时又觉得是正常的。在这场战争中,他屡次受伤,历经磨难,要不是运气好,指不定现在不是缺胳膊就是缺了,即便如此,他的胳膊还是受伤了,大夫说得静养几个月才能用力,恢复正常。
顾青云这么一动作,其他人只能跟着做,纷纷把当今拍了一通龙屁,话题才转回来。
他们没有说多久,左丞相就带着一群人进来了。
众人一惊,连忙行礼。
这虽然不是顾青云第一次见到这位朝廷位极人臣的丞相,但的确是他离得最近的一次,以前的景丞相早已离任归乡,这是第四任丞相,在朝中的威望不低,是能让永安帝改变主意的人。
在他面前,顾青云等人屏住呼吸,聚精会神,不敢有一丝的放松。
所幸丞相大人事务繁忙,他只是在谈判团这里挂个名,出现一次就作罢,之后的事务由礼部尚书负责。
等丞相走后,呼啦一下,院子里空荡许多。
礼部尚书向来不大管事,他现在就等着到年龄致仕了,跟丞相一样,他又发表一通讲话,然后把具体的事务交给礼部左侍郎负责,自己带着随从也很快离开了。
顾青云见到吴侍郎,心里不由得一松。刚才他就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一帮人中,除了鸿胪寺就是礼部的官员,连张修远都来了,就他一个工部的,这不是异类吗?幸好吴侍郎是他以前在翰林院的上官,两人之间还有交情,之前他找关系到湘省任乡试副主考官,就是走吴侍郎的门路。
从翰林院到现在,逢年过节顾青云还和吴家保持联系,女眷们偶尔也会聚在一起赏花等。
二十年过去了,对方从正五品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奋斗成为正三品的礼部侍郎。
“慎之,你过来。”让其他人去查找以往谈判的记录和有关荷兰的资料后,不顾其他人好奇的打量,吴侍郎就笑眯眯地朝顾青云招手示意。
“老大人。”顾青云和离开的张修远对了个眼色,二话不说跟着他走到正厅坐下,“我很好奇,这次招我进来是……”毕竟是老领导了,他没有客气。
“是本官提议让你参与进来的,上面的大人们也同意了。本官知晓你平日就对这些国家了解甚多,尤其你写的话本,据说有涉及到他们国家的,还会说他们的语言,虽说咱们能找到翻译,只是到底不如有你在场好,他们可没有你学识丰富。”吴侍郎从顾青云出书起就一直关注他,等他从翰林院离开后,因为一直刷存在感,让他想忽视都不行。
“我这是收集来的资料,不一定非常准确。”顾青云有些赧然,摸摸鼻子道,“至于话本,嘿嘿,您就不用臊我了,这可登不上大雅之堂。”
吴侍郎一听,忍不住笑了起来,虚点他的额头道:“你啊你,当初不知谁写的《梅花戒》在痴男怨女中引起多少波澜,连本官的后院都沦陷了。本官始终认为,只要百姓喜欢看,总有它存在的道理,既然有阳春白雪,还得有下里巴人。”说完后他就端起茶杯轻轻吹了一口气。
顾青云微微一笑,这朝中还是有部分人很开明的。
“对了,你会说多少种语言?”吴侍郎又问他。
“英语、拉丁语、法语、荷兰语也会。”顾青云老实回答,“学会了英语,学荷兰语不是很难,我这一年来有加强。”当时的他当然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有备无患、不学白不学的想法让他坚持下来。
刚才他问过了,在鸿胪寺少有人会说这些西方语言,大家学的是倭国语、高丽语、安南语,还有边疆游牧民族的语言,不过如今出海的人多,到沿海地区找一找,会说荷兰语的人肯定不少。
吴侍郎一听,满意地点点头,捋捋胡子道:“这谈判主要是就如何赔偿的问题谈,按照陛下和内阁的意思,想着是否能让荷兰国变成咱们的属国,实在不行的话,就看能不能占到便宜,本官听闻荷兰国是个小国家。”
在顾青云面前,吴侍郎没有摆官架子,这次让对方过来,自己就对他有提携之恩,以后关系会越来越好。
“大人,成为咱们的属国只怕不行,荷兰国离咱们太远了,不好管理,一来一回需要的时间太长,咱们还不如敲点实在的。而且他们肯定不同意,估计宁愿鱼死网破。”顾青云苦笑,自从打了胜仗后,民间就有传言国家多了一个朝觐的属国,他没想到朝中诸臣还真有这种想法。
这次敌方有三个重要人物落到水师手里,加上斩获对方的战舰,还有俘虏的士兵,打算禁止和荷兰通商的决定……这些都是谈判的基础。至于夷州岛的归属问题,不在讨论的范围内,毕竟是他们胜利了,自然会把敌人都赶走,自己占据下来。
吴侍郎闻言就沉吟起来,过了一会儿才问道:“可写有条陈?”
顾青云给他斟茶后,这才从袖口拿出一本奏章,递过去,说道:“在这里。”这是他花费几天的功夫想出来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谈判嘛,无外乎是宣布结束战争状态,让对方赔偿大量的银子,设立通商口岸,只有持着夏朝官府出具的牌照才能和本国通商,归还夷州岛附近的岛屿,在荷兰的势力范围准许夏朝人和荷兰人的待遇一样等,反正是一定要拿到好处的,不能白打一场。
“什么?一千万两白银?”吴侍郎还未细看,就首先看到这个数字,不由得大吃一惊。
他该庆幸自己口中没有茶水吗?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第242章 赔偿(捉虫)
“难道太少了?”顾青云有些不好意思,笑道, “这只是我的一个初步想法, 具体的赔偿数额还得大家讨论通过才行。”
“这,这还叫少?”吴侍郎抖抖奏章, 眼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
顾青云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点头道:“当然少了, 大人,荷兰虽然是个小国家, 但人家可是海上的霸主,把持了大部分的海上贸易权,拥有众多的船只,国家十分富裕,要不是它在和英国打仗,处于衰落阶段,国土离咱们这里又远,咱们想打赢可能比如今更为困难。”
根据西方国家的情况, 顾青云推断出现在的时间是十七世纪末,荷兰被英国吊打后,将会慢慢衰落下来, 接下来就轮到英国崛起了。
他还专门打探过, 目前没发现西方出现蒸汽机的迹象。
“可这已经是咱们一年税收的一半。”吴侍郎喃喃自语, 要不是近年来有海外贸易的税收补充,还没有那么多。
“荷兰到处做生意,全世界的黄金白银都流入它的口袋里, 这个钱肯定是能拿出来的,就看他们肯不肯付出这个代价而已。”顾青云表情严肃,继续说道,“这些俘虏中身份最贵重的是夷州岛总督,还有一位不知身份的年轻人,似乎在国内的地位不低。”至于另一位,应该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高层。
吴侍郎想起荷兰国土面积的狭小,再对比它的富有程度,觉得自己的观念被冲刷了一遍。
“海上贸易真能带来这么多银子?”吴侍郎喃喃自语。他们吴家世代书香,有钱就花在土地上,如今江南一带许多地方都种上棉花,他们家的米反而好卖了,就没打算去凑海外贸易的热闹,因此他对海外贸易的利润只停留在听说方面。
顾青云肯定地点头,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西方早早就认识到制霸海洋的重要性,他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关注陆地。不过这次能拿回夷州岛,说实在的,顾青云心底是大大松了口气。
夷州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阿辞,你去把其他人叫进来。”吴侍郎再次拿起顾青云写的条陈,从头到尾仔细看了几遍,时间已过去一刻钟,之后他就吩咐身后的随从。
“是,老爷。”吴侍郎身后的壮汉看了一眼顾青云,很快就走出房间。
一炷香后,有份参与谈判的官员都进来了。
大家一一按照品级高低落座,分成两排,凑巧的是,顾青云是坐在吴侍郎的下首,他后面的官员都是鸿胪寺的,而在他们对面,坐的是礼部的官员,双方泾渭分明,他恰好和张修远相对而坐。
吴侍郎让鸿胪寺的封少卿把顾青云的条陈先读一遍。
和顾青云意料中的一样,一听到要赔偿一千万两白银,底下人就嗡嗡作响,不时把目光投向自己,要不是吴侍郎突然低咳一声,封少卿接下来的音量就得跟着提高了。
张修远看向顾青云,微微一笑。
顾青云回之一笑。
“这份条陈是顾郎中写的,本官知晓你们有所怀疑,接下来就让他本人向你们解释。”吴侍郎说罢就朝顾青云示意。
顾青云轻咳一声,振一振衣袖,站起来先就赔偿的问题解释一遍,内容和刚才讲的差不多。
“荷兰是个重商国家,它在海上已经称霸几十上百年,它所拥有的财富数不胜数,这是西方许多人都知道的,唯一遗憾的是,和我们打仗的只是夷州岛的总督,荷兰离我们又远。实话实说,咱们对它是鞭长莫及。不过好处是夷州这边离荷兰本土远,岛上及附近的兵力有限,加上荷兰要管的地方太多,力量分散了,所以咱们才能打赢。”
“幸好咱们打赢了。”等顾青云说完这一段停顿下来后,张修远就接口问道,“可是一千万两白银,他们肯吗?有那么多吗?据说水师那边已经收缴了不少战利品。”
“一千万两白银肯定是有的,荷兰趁着前朝末年战乱之际占据夷州岛,到如今已有四十几年,他们把岛上的资源开发出来,最为出名的就是制糖和水稻,这两样都很值钱。”顾青云看了一眼张修远,娓娓道来,“从战略位置来看,夷州岛的位置极为重要,它是咱们内陆的海上屏障,处于我朝与吕宋的贸易航道中间,还靠近倭国,所以有了夷州岛就有了这片海洋的贸易主动权,别人就不能卡我们。”
顾青云的官话标准,说起话来吐字清晰,不急不缓,加上他身材修长,外表出色,气质沉稳,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不知不觉中,在场的众人全听得入神了,也不觉得枯燥。
“夷州岛的位置是如此重要,肯定获利丰厚,要不然荷兰不会千里迢迢跑来这里千方百计占据它,不会以岛上不到三千人的数量就敢和咱们开战。”顾青云把夷州岛的重要性强调几遍,相信有了它,以后朝廷从海洋贸易中获利,那定能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后人也会好好保护它,不会再有分离的一天。
说到底,中西方海权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夏朝以及之前的朝代对夷州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早早就认识到夷州岛的战略价值,无论是荷兰还是西班牙,都想占据它。
好在,他们现在终于把它收复了!
顾青云觉得自己以后还是得在各种场合鼓吹海权观念,特别是之前陆煊曾经和他说过,对方受到过他殿试时写的海权论影响,说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还是能产生一定影响的。
“所以索取一千万两的赔偿绝对不多,再说了,为了打这场仗,朝廷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军费还没算进去。此外,还有那么多俘虏的赎身钱也是要算的,估计一千五百万两都不够。”顾青云总结道,见其他人没有意见,就继续解释他提出的条件。
众人目瞪口呆状,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顾青云的想法根本想不到一块去。
其余条件不外乎是送多少名船匠过来,夏朝人在荷兰的殖民地和荷兰人拥有同等的地位,可以自由贸易之类的……他只是提出一个想法,具体的还得靠在场的人一起完善,免得出现漏洞。
“咳咳,顾郎中讲完了,该你们说了,内阁给咱们的时间是在一个月内把条件谈好。”吴侍郎示意顾青云坐下,面露满意之色。
众人面面相觑,相比顾青云条理分明的条陈,他们原先的想法实在是太简单了,根本拿不出手啊。
半晌,吴侍郎见大家没说话,就提议道:“你们先去查询资料,五天后咱们再议。记住,今天的内容必须保密,不能传出去。”
众人忙站起来齐声应诺。
下午散值回家时,张修远非要和顾青云一起走。
鸿胪寺接待外宾的院落离顾宅的距离不是特别远,顾青云看出张修远有话说,干脆就让他上自家的马车。
昨天和今天天气突变,吹起了北风,气温一下子下降,变冷了,顾青云前几天蹴鞠出了一身汗,中途碰到何谦竹,两人聊天说久了,他回来后自我感觉好像有点受风寒的前兆,就不想骑马吹风,这两天上下班都是直接坐马车。
张修远从善如流,一进来刚坐稳就问道:“慎之,你是如何想出那些条件的?我觉得挺有道理。”之前没往这方面想还好,现在一被人点明,就觉得全身发热,脑袋里很是兴奋。
他观察过,不止是他,其他人也很激动兴奋。万一真的能成,只要想一想一千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就知道他们的功劳有多大了。
“其实朝廷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基本上没想过占什么便宜,认为和以前一样,让荷兰国来觐见,上贡点土特产,咱们陛下再回礼,这样的流程就差不多了,没想到咱们还能叫他们赔款。”张修远觉得眼前有一扇新的大门在缓缓打开。
“忘记在哪本书看到过类似的例子。”顾青云敷衍了几句,难不成说平行时空的西方国家就是这样对待满清的?
“还有,咱们的老祖宗就曾经和游牧民族进行过类似的赔偿,不足为奇。”顾青云又解释道。
“那不同,现在他们可是西洋那边的人,而且数额极大。”张修远摇摇头,开始兴致勃勃地和顾青云讨论起条约的可行性。
不得不说,夏朝的官员还是很聪明的,发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决问题后,想到条约签订后所立的功劳,大家开始迸发出全部的热情,不断地查找资料来佐证顾青云的观点,还把经常出海的海商找来了解情况。
越是了解,大家觉得可行性就越高,也就越有信心。
等到一个月后,大家已经胸有成竹了,提出的条件比顾青云给出的更为完善,当然,更是狮子大开口,赔偿金额喊到两千万两白银。
把条约内容递给被俘虏的荷兰总督,对方在听完翻译的话后,大怒,连叫着“不可能”。
翻译有两名,一名是精通夏朝官话和荷兰语的神父,另一名是外国商人。
吴侍郎见状,不悦地皱起眉头。
“吵什么吵?都是阶下囚了还叽叽歪歪!”荷兰总督身后跟着的两名低级武官低喝一声。
荷兰总督想到之前失去自由的日子,心里打了个冷颤,不过还是坚决摇头道:“不行,不可能,我不会签的,太荒诞了!”神情非常激动。
神父他们把话翻译过来。
吴侍郎等人有些失望,虽说早就知道对方不会轻易就范,但没想到对方的情绪会如此激动,心里颇有些惴惴。
顾青云见他叫嚣着荷兰国内会过来复仇,油盐不进的样子,忍不住开口道:“等你们国家军队打过来,你肯定是见不到那一天了。再者,你们还在和英国打仗,本官就不信你们能派多少战舰过来,在这里我们有本土优势,不惧任何挑战。你可要仔细考虑,如果不签,以后我国不会与你们进行任何贸易。”
听到熟悉的本国语言从一身官服的顾青云口中说出,荷兰总督不由得愣了一愣,等反应过来时,脸色已经涨得通红,喘着粗气瞪着顾青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