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曲流水
不止是他,村里有孩子去科考时,都要在石碑底下拜一拜,上一柱香,久而久之,大伙经过石碑前,都会特意放慢脚步。
看到石碑,就好像看到儿子站在他面前一样。
不知为何,现在看到这石碑,再看看快要落山的日头,归巢的倦鸟,顾大河觉得自己的眼角不知不觉中就湿润了。
他赶紧掏出怀里的丝帕——儿子儿媳送回来的,擦了擦眼角,定了定神。
想到儿子,他就想到自家的房子。这些年他们林溪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朝廷的赋税一直没有加,村里因为有他儿子在,没有官老爷们来敲竹杠,其他村的人也不敢惹他们,加上他家的租子虽然和其他地主一样,可他们家还借给佃户耕牛可以使唤,还有一排水车可以灌溉。
这样租他们水田的人打的粮食就更多。
前年他回家时,儿子又嘱咐自己在村里多做了几架水车,这下子,村里人就更受益了。
他们族里的族学束脩不贵,村里的小孩只要不是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都会送一帮小泥猴来族学里认字,等他们大一点,没有资质的就去做学徒伙计,有点算学天分就会专门学算账,再有天分的,家里又有钱的话就继续读书。
如果是族里的孩子,只要天赋够高,族里可以帮忙出一部分钱,甚至他们家可以资助,这让他们顾族的人越来越团结。
现在看到那些房子,他又觉得自家的院子太破旧了,这是儿子十二岁中秀才时盖的,这些年修修补补,看起来还算好,村里其他人家的房子可以住个几十年,可自家怎么能一样?门庭就不一样。
还是觉得太旧了,大孙子今年十岁,过个几年就回来考秀才,得回家住。
而且自家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以后成亲生子,人就越来越多。还有弟弟家,也是人越多越多,以后地方都不够住。这怎么行?最好是能和弟弟家分开,一人建一个大宅子,不过这事不急,儿子现在才三十岁呢。
再说了,家里还有爹娘在……想到这里,顾大河脑子里的想法就拐了个弯,开始和王管事商量过几天抢收请短工的事。
两人刚商量好,就见那边的大路上驶来一辆牛车,牛车上坐着的正是何里正家的管家。
当然,这是新一任的里正,何家有何谦竹这个举人,新任的何里正也是秀才,算是子承父业。
“顾老太爷,你家顾老爷又捎人带信回来了!”何管家一见到田埂上的顾大河,忙大声喊道。
顾大河一听,大喜,连忙三步并两步地冲到路边,急声道:“在哪?”
何管家满面笑容,让赶车的小厮停下车,从身后的车篷里抱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木箱子,笑道:“就是这!”
顾大河见状,更是高兴,这说明这次不止是信,还捎有其他东西回来了。
婉拒顾大河的邀请,何管家以天色已晚为借口,只在顾家门前停下,等顾大河和王顺下车后,帮忙把箱子放上,连门都没入就急匆匆离开了。
事实上,他是很想进去的,不说其他的,和顾家打好关系总没错,只是看顾老太爷那急切想看信的样子,就不好再打扰了。
不用王顺帮他提箱子,顾大河自己亲自拎着进门。
刚进门,就听到站在院子的顾季山问话:“刚刚是谁来了?不会又是请你去吃什么宴席吧?”
“不是,是栓子寄信回来了。”顾大河嘿嘿一笑。自从从京城回来后,自己就老是接到其他人的邀请,不是本县的,就是邻县的,大家都很好奇自己在京城的生活,即使说过几遍,大伙儿还是很感兴趣。
这话一出,顾家就立马轰动了,其他在家的人赶紧围过来。
话虽如此,其实也没多少人在老宅,二房一家在顾大河夫妇回来后,又搬到县城居住了。
箱子一打开,大家就先注意到那几本整整齐齐放着的书籍。
“这是栓子写的第二本算学书!”顾大河认真辨认了一遍,看到封面上儿子的名字,顿时喜气洋洋地宣布,“栓子又写出一本书了!”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咱家栓子真是又聪明又厉害!”老陈氏一听,马上念了一句佛,摸摸自己手上的佛珠,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像许多老年妇人一样,老陈氏在不愁吃穿后,就迷上了信佛,时不时去庙里走走,为了保佑大孙子在外面安好,保佑平平和安安能早日考上秀才,她是不吝惜捐香火钱的。
顾大河展开信来看,读了一遍。
四人知道顾青云一切还好后,心终于放下来。
小陈氏微微一笑,探头道:“信里不是说要把其中一本给族里,给两本县学吗?当家的,你记得早点拿去。还有,咱们自家要留下一本。”
顾大河点头:“我肯定记得。”
顾季山一直笑眯眯地摩挲着不放,手的重点放在顾青云的名字上,奇怪地问道:“栓子怎么只给族里一本,给县学两本?”
“哎呀,爹,栓子的意思是,这第二册的算学书难度大,族学里的孩子还学不了这么深的内容,放在县学刚好。”顾大河连忙解释。
顾季山一听是顾青云的意思,再也没有意见。
而顾大河看着儿子给自己寄回来的话本,心里更是高兴了。自从在京城无聊之下,他迷上看话本后,儿子就一直给他买话本,就是回到村里也不例外,时不时地就寄一些回来。
尤其是儿子开始写《白蛇传》后,他和媳妇更是成为儿子的忠实书迷,一段时间没看到更新都觉得睡不好觉。
只是看到儿子在信里询问平平安安的情况,他想了想,决定等侄子们的院试成绩出来后再给儿子写信比较好,免得他这边刚寄到京城,侄子们就考中秀才了,那还得再寄一次。
要他说,侄子们这次考中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上次去县城看老二一家,侄子们变得比以前机灵多了,不像以前,不知是不是读书读多了,傻傻呆呆的,没有自家儿子以前的一半机灵。
算了,不想这些了,他要先把儿子写的话本看完再说!
小陈氏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心里也高兴得很,她也追着这篇话本呢,只是她不识字,得靠当家的给她念。
*
京城这边,过中秋节时,顾青云想到现在院试还在进行中,就想到自家的堂弟,暗暗祈祷他们这次一定要中,再不中小石头就长大了,没过几年就会回乡,到时和叔叔们一起科考,他怕自家堂弟们面子上过不去。
不过想想堂弟们在迟迟考不中后,接受自己的建议,没有再一门心思地放在读书上。
例如顾青平开始跟着二叔学习管理铺子、田地,为以后接管家业做准备。顾青安则去何家书肆学习如何为书画裱糊,这算是一门吃饭的手艺,可以安身立命,还与书画有关,算是沾了个“雅”字,尤其是他以后和同窗同年应酬送礼时,送上自己亲自裱的书画,也算是一件很有诚意的礼物。
除了他们两个外,顾青云还担心跟着他学习大半年的少年王家骏,他去年考中童生,今年自觉学业有进步,六月中旬就跟他告辞回老家越阳郡考院试。
他要带给家里的东西就是请王家帮忙捎带的。
希望他也能考上。
过完中秋节后,朝廷果然同意了户部拿出的方案,决定在云南实行。
之后,他们户部就要开始忙了,因为既然要发展云南,肯定要先投资,最起码道路要修好一点,这涉及到经费问题,户部要挪出这笔钱来,方方面面都要扯皮。
顾青云的工作一下子忙起来,不过他忙得高兴,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的策论被朝廷所接受,虽说在经过户部其他上官的手后,还被别人修改或增加内容,可他的功劳没有被隐瞒,被封尚书如实上报了。
为此,顾青云还得到皇帝的赏赐,不过他没有升官。
作者有话要说: 前几天我看到评论有姑娘推荐一部足球小说,今天早上我就去看了,结果一直看到晚上九点,呜呜……我看入迷了,完全忘记了码字!!
所以自制力不强的后果就是这样,只完成四千字,争取明天我能码更多字吧。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第159章 谈话
至于皇帝的赏赐, 白银三百两是最实惠的, 其他的什么玉如意、宝瓶之类的,只能小心翼翼地供起来,不能让其有损伤。对顾青云而言,当然是银子最为实用。
至于这份赏赐是否合适,顾青云想到永安帝一直以来的风格, 很是中规中矩。永安帝是一个喜欢按照规矩做事的人, 一般不会破格。
不管怎么说, 他们顾家也算是拥有皇帝的御赐品了, 这是一个大的突破。
不过其实他最想要的是, 皇帝给他一个皇家学院的入学名额, 只是皇帝赏赐的时候没有问过他的意见, 就已经送到家里了, 真是可惜。
顾青云没再多想, 他如今在户部已经习惯这种生活。看来除了依靠时间慢慢融入集体外,集体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云南发展计划正式展开后, 没多久,顾青云还接到了庞喜林的信。
半年时间没接到他的信,顾青云还真的有些担忧。他和庞喜林认识的时间不算长,可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讲究缘分, 或许是因为气场, 因为相同的出身背景,顾青云和庞喜林的关系自从认识后就一直很好。
如今超过半年没联系,顾青云即使觉得是云南的交通不便造成的, 可也担心他会不会是因为“强买良田”一案受到了打击。之前他没表现出来,不代表就一切都好。
据他了解,除了自己,京城的其他同年也很久没人能收到他的信息了。
可想而知,现在能收到他的来信,顾青云有多高兴了。
在信中,庞喜林详细说明自己所在辖区的情况,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县内走访,对县内的贫穷只觉得触目惊心。
人少、穷困、落后、封闭,这是庞喜林面对的情形。
顾青云默然,这些地方的情况他当然清楚,其他同年偶尔有来信,也会说到自己辖区的情况。不过自从好友被贬到那里后,他在收集云南资料时就特意注意了下,早有了解。
大概是他家乡有码头的缘故,加上到郡城不算远,坐船只需一天半的时间,所以他知道林山县不算最贫困的。目前,是交通最不便的地区最贫穷。
想了想,顾青云就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写下来寄过去,至于能否起作用就不知道了。
除了工作,他空闲时间把全副的心思放在书籍的翻译上。
毕竟前世对这些知识有过一些印象,他在翻译算学的专业名词上,经过和汤姆等神父们沟通后,还算是翻译得顺畅。在这本书中,他提倡在夏朝使用阿拉伯数字,认为它更简洁明了,更方便计算。
账本就把自己本土语言的数字与阿拉伯数字联合使用,这样就不怕人篡改数字。
至于其他有可能出现的风波,比如被人骂数典忘祖之类的,顾青云在发表前就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其实,他还一直琢磨着是不是把他的这本翻译书在出版前递给其他算学界的前辈看看,可又怕自己小题大做。
甩甩头,顾青云看着自己面前的白纸黑字,还是等全书正式定稿再看吧。
这一天下午散值后,顾青云牵着自己的马走出马厩的大门,他的身后还跟着顾三元,他也同样牵着一匹马。
是的,他们家又买了一匹马,最近有稿费和皇帝的赏赐,即使他已经把五百两银子投入到出海商贸中,家里的银钱还是比以前宽松一些,尤其是现在谢长亭和多个省的书肆合作,把他的书直接卖到其他省去,稿费比以前多。
之所以没有多太多,是因为书籍的运输成本高,他分到的比例少。有一举措,谢长亭的书斋最近又吸引了几个有名气的、专门写话本的文人加入,一时之间,颇有些京城书斋第一的势头。
“慎之!”孔繁忠牵着马停在前面跟他打起招呼。
顾青云愣了愣,脚步却不停,还稍稍加快了些,直接走到他身边,笑道:“孔兄,有事吗?”这是孔繁忠特意等自己吧?他看了看四周,散值的其他官员看到他们两人时都下意识地回头瞧一瞧,表情颇为惊讶。可想而言,他们两个平时的交集有多少了。
孔繁忠点点头,和他并排走着,笑道:“慎之,听说最近你家很热闹?”
这话一出,顾青云只能苦笑了,叹了口气,低声道:“还好。”他已经习惯了。自从八月底院试成绩出来后,他家就逐渐有了来访的客人,原因自然是出在王家骏身上。
他当初什么样的情况大家是知道的,王家族学的老师还断定他基础不扎实,想要考中秀才,起码要等到将近而立之年再说,而等到三十岁,王家骏到时是读书还是经商就不知道了。
但在今年,王家骏以十九岁的年龄终于成为了一名秀才!还是一名禀生!
消息传出后,在王家就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大家分析原因,再加上王家骏本人说出的话,就一致认为王家骏之所以能考取秀才很大程度上是顾青云的功劳。
顾青云当然否认,最大的原因当然是王家骏自己肯努力肯认真学,加上一点科考的运气。可在这个崇尚名师的年代,加上他曾经当过皇家书院的老师,本人又是正经进士出身,头顶上天然顶着一层名师光环。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家里比他有权、官职比他大的人家几乎是踏破了自家的门槛,一个劲地的想把自家的孩子,尤其是二子、三子塞给他,就指望着他在几年内教出一个秀才举人来,让他烦不胜烦。
他如今忙得很,不想收学生,就一直婉拒。
不过让他高兴的是,自己的堂弟顾青平这次终于考中秀才了。即使小堂弟顾青安这次依然落榜,但有了顾青平的成功,对于整个顾家来说,还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事。
看到他爹和顾青平来信中流露出来的兴奋情绪,顾青云看了,心里也是高兴不已。
第二个热闹的地方就在于他写的《白蛇传》了,如今话本已接近尾声,将近写了一百万字,下个月也就是十一月份就是结局,还有最后五万字没放出来,可不详的预感已经在读者群中酝酿。对于这本已经陪伴他们一年多的话本,大家自然是有感情的,如果是喜剧结局就算了,算是圆满,可看作者行文,大伙儿就有了不详的预感。
看到这情况,读者们哪还能坐得住?自然是去找罪魁祸首算账。所幸,他只是怀疑人之一,虽然大部分读者知道他如今在忙碌其他事情,按理说应该没时间写话本,可他们依然坚定地认为山谷居书就是他本人,认为《白蛇传》的文风虽然更为细腻,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有一些人很敏锐的。
现在顾青云不得不感叹自己的官员身份,还是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比他身份低的不敢轻举妄动,比他身份高的又比较矜持。
“嗯,你在教孩子方面的确是有一套。”孔繁忠很肯定地说了一句,看了下四周,继续说道,“明年就是乡试之年,咱们翰林院最近在讨论明年担任副考官的事,你有没有兴趣?”
顾青云一愣,想到乡试副考官的要求,如果翰林官不够的话,是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的,只要求做过翰林官或学识丰富的人,只要原部门同意,请假一两个月就行,算一算,他是符合要求的。
“如果翰林院需要的话,我没有意见。”
孔繁忠一听,脸色就缓和下来:“我看学士大人是希望你去,他今天还说起你,说你写的第二本算学书不错。”
顾青云一听,抿嘴一笑,心里有了个猜测。大概是想着让他出算学题吧,不过这难不倒他,他是很乐意的。
“听说你最近在翻译外国的书,他们的语言不难学吗?”孔繁忠又看了一眼顾青云,一向面无表情的脸出现一丝好奇。
“只要找对人教,再付出努力和时间,这些都是没问题的。”顾青云笑笑,“只看我们想不想的问题。”
“你真是一个奇怪的人。”最终,孔繁忠说了一句,若有所思。
“你也不容多让。”顾青云暗自翻翻白眼,他这个宅男才是最奇怪的吧?深居简出,少与人交往,大家早就怀疑他窝在家是想偷偷干啥,难不成还是看书?
同科的人只是这么一想,就很佩服:不愧是他们那一科的状元!
和孔繁忠再交谈几句后,两人在路口就此分别。
顾青云骑上马,开始朝皇家书院奔去,明天是休沐日,今天下午大儿子就可以放假回家了,他得去接他。
“爹爹,小宝哥哥说他要继续留在书院读书,以后从武,那是不是以后就要上战场啊?会不会很危险?”顾永良坐在顾青云身前,几乎是被顾青云揽入怀里,两人同乘一匹马。
顾青云看看自己下巴底下黑色的头颅,笑了笑,答道:“想从军的当然要上战场,要不然他们如何立功?上战场是为了保护百姓、保护朝廷的利益。你放心,有侯爷在,你的小宝哥哥比起很多人起步会高很多,也安全多了。”至于战场?可能以后是海战居多了。
“哦,那以后小宝哥哥就是将军了,跟侯爷一样。”顾永良喃喃说了一句。
顾青云微微一笑。
“对了,爹,夫子说我现在可以去考县试和府试了,那您说我明年要不要去考?”顾永良的语气带着跃跃欲试。
顾青云闻言,眉头微微皱起来,儿子是学得挺好的,四书五经早已学完,经义和诗赋方面的领悟力比他高,学识在同龄人中算是极为优秀的。他也认为考取童生应该没有问题,毕竟县试和府试中帖经占的比例大,主要考察记忆力和书面书写能力,这两方面儿子都做得不错。
十一岁的小童生听起来是不错,和他当初一样,虽然如此,可是他还是不想儿子这么快就踏入科考之路。
“再等到后年吧,到时你太外公回乡,你可以跟着一起回去,然后一口气考中秀才才是最好的,不用来回折腾。”顾青云还是觉得一次性搞定比较好,而且院试是要考三天,他曾经吃过那种苦,真的不想让儿子太过于年幼就去尝试,万一对身体有损伤怎么办?
“好吧,爹爹,我听你的。”他想了想,又小声问道,“爹,如果我后年回乡考试,那书院这个名额能不能让给弟弟?”
作者有话要说: 电脑在维修,用的是手机讯飞语音码字,速度慢很多。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第160章 致仕
“名额?”顾青云重复了一句, 伸出左手把儿子搂紧一点, 马的速度放得更慢了——这里的街道人较多。
顾永良也往后缩了缩,黑色的小脑袋在他怀里点了点:“爹爹,弟弟也很聪明,他读书很厉害的,如果在皇家学院读, 以后会更聪明。”
“这不是由爹爹决定的, 得和学院商量过才行。”顾青云顿了顿, 还是没把下面的话说出口。如果自己还是皇家书院的教师, 那换人就是一件很轻易的事, 可他不是, 那就有点麻烦了。
改天得去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中途退学, 其他孩子是不是能顶上。
太阳西下, 倦鸟归巢, 路边的行人有行色匆匆要赶回家的,也有刚吃完饭出去逛街的, 人来人往,顾青云想了想,见马儿已经打着响鼻了,加上路边人多, 就下马牵着行走, 只留儿子坐在马上。
两人经过一条吃食街时,一股浓浓的肉香味突然袭来,让顾青云和顾永良不约而同地深吸一口气。
“爹爹, 是王记的烧鸡!”顾永良脱口而出,他瞄了一眼顾青云,努努嘴撒娇道,“爹爹,我想吃。”
顾青云闻到那股浓郁的烧鸡味,心里也垂涎三尺,二话不说,就直接去买了。
于是,等走过这条街道时,他们父子俩又买了糖蒸酥酪、小笼包等好几样吃食 ,顾不得被简薇念叨了,外面的东西是不一定干净,可好吃啊。
顾三元一边背着顾永良的书箱,一边牵着两匹马,劝道:“叔,良哥儿,我们快点回家吧,阿婶他们肯定等急了。”
他这么一说,顾青云父子才发现天色渐晚,于是忙飞身上马,加快速度回家。
*
十二月初,顾青云最后又写了五万字,《白蛇传》终于完结。
不出意料,这出乎意料的结尾虐得一大帮人鬼哭狼嚎,纷纷控诉这一家三口是怎么回事,一个成仙一个成佛一个在人间,这算是团团圆圆的结局吗?
逗我玩吧?尤其这还是接近大过年的,看完整本书后,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了。
即使前面有铺垫,大家还是表示被虐到,纷纷表示要给作者一个“好看”!
于是,“山谷居士”的留言本上就出现了各种威胁、各种哀求……什么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只是那本留言本还是一直留在松竹书斋那里,没有人去回复,让众人一拳打到棉花上,有力无处使,很是憋屈。
为此,谢长亭还真替顾青云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压力,坚持没透露山谷居士的任何信息。
众人再偷偷看顾青云忙得团团转的样子,还有那无辜的眼神,也不好再去追问了。
好吧,如此一来,和《梅花戒》一样,戏剧改编又开始了,尤其是《白蛇传》有广泛的民间传说基础,颇受百姓的喜欢,改编得不亦乐乎。
不过渐渐的,谢长亭在信中和他说起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刚开始结局出来时,大家却很不满,尤其是女读者们,可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这个结局的女子越来越多。相反,讨厌这个结局的男子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顾青云听到他的询问,自己也想了一下,略微猜到一些。这大概是那些女读者觉得这也是一种“爽”吧?自己掌握有力量,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委屈自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