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雄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空之承
奥古斯特并没有对此妄加评论,这时候,罗根倒是想起了德国海军情报部门早先的分析和推断——“就总吨位而言,46艘潜艇在整个日本海军所占的比例非常微小,但自去年以来总有超过四十万吨的美国舰船被潜艇击沉。因此在和谈期间,美国政府才会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十分介怀,直到我们允诺向他们提供更为先进的viic潜艇和声纳技术,他们才勉强认可了我们的诚意不过,美国海军现在得以将他们的全部力量集中到太平洋,而且在背后支持他们作战的美国造船工业又异乎寻常的强大,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美国的各大造船厂目前正全力建造军用舰艇,每天都有新的舰艇下水。若是日本海军在一年之内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他们将铁定输掉这场战争”
“其实战争进程无关紧要,可以确定的是,自从迈出侵略步伐的那一刻起,日本政府和军队高层就已经将他们的国家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罗根用淡漠甚至恶毒的口吻揣测德国昔日轴心同盟国的命运,以美国的国力和科技水平,哪怕常规战争无法取胜,他们即将实施的“曼哈顿计划”也会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听了这话,站在一旁的奥古斯特似乎有些不太理解,须臾,他委婉地说道:“呃……长官,请原谅我的无知与好奇,但我始终受到一些逻辑问题的困扰,比如:彻底打败苏联已经毫无悬念,放眼世界,只剩下日本、美国、意大利与我们实力相近,意大利与我们陆上相邻,完全抵挡不住我们陆军的冲击,且又是我们的传统盟友,真正具有竞争关系的便是日本和美国。就军队战力与国家实力而言,日本毫无疑问是处于下风的,若是任由美国取得胜利,最终恐怕会形成欧洲非洲与美洲亚洲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到时候我们很难跨洋击败美国,美国也不敢渡海登陆欧洲,这将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对峙。反过来说,若是我们联合日本共同对付美国,或是暗中给予日本大力支援,从而缩小太平洋战争双方的实力差距,让这两个功利和自大的国家相互争斗、相互制约,这对德国的长远发展应该是好事吧”
“你瞧,卡尔”罗根指着地球仪上的大片蓝色,“德国、美国和日本都隔着浩瀚汪洋,即便把德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算在一块,海军实力对比也是美国大于日本、日本大于德意。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海军实力是诸强中最弱的。若是我们联合日本对抗美国,以日本军政首脑们的狂妄和愚钝,取得胜利的希望仍是微乎其微的,更致命的是,从英国舰队归属争端期间美国所采取的强硬姿态来看,若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受到威胁,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极有可能在太平洋采取战略防守,集中全力夺取对大西洋的制海权,迫使我们率先退出这场竞赛就算我们凭借海军将领的出色指挥而侥幸取胜,残余的海军力量也不足以完成一场跨洋登陆作战,最终的结果只会是白白便宜了日本人至于说暗中支援日本人,我们并非不做,而是不能做得过于明显。比如说,我们给他们潜艇技术,但只提供最低限度的实物,而不是把整支潜艇编队都卖给他们,美国人抓不到把柄也就无话可说。反过来说,与美国保持友好的关系,我们才能够趁着这场战争顺利建立并巩固我们在东大西洋的统治,进而将我们的影响力扩张到中大西洋乃至西大西洋——在彻底击败日本之前,美国人只能坐视我们的和平扩张这样一来,我们至少能够争取到五年的和平,从而为我们的大海军计划赢得充足的时间”
奥古斯特盯着地球仪想了好一会儿,叹道:“长官,您的思维果然是超乎常人只是……我虽然非常赞同您的想法,却无法推测出不同策略下的历史走势您是怎么做到的?”
对于这样带有技巧性的恭维,罗根这几年已经听了不下一百遍,他很平静地回答说:“小伙子,求知是值得鼓励的,但凡事不能操之过急慢慢来吧等你拥有足够经验和阅历的时候,自然会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是,长官我懂了”奥古斯特弯下腰,“是否需要替您将地球仪放回去?”
罗根摇头道:“不,就放在这里吧看着它,恍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胸怀世界——这种感觉很奇妙,甚至有些让人上瘾”
“那好,长官我先出去了,随时听从您的差遣”说罢,如进来时一样,奥古斯特轻轻地退了出去。
罗根的视线又重新回到窗外的建筑物和街道,持续的降雨将整个柏林洗刷一新,但这却不会轻易抹去历史在这座伟大城市留下的印迹。由于眼界和思维的巨大差异,他在目前的德**政界已经找不到一个战略眼光超越自己或是至少形成互补的人物,虽说这有利于自己不断扩大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还是会有独力支撑的疲惫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故的**者阿道夫希特勒算是半个知己,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够比其他人更深入的领会自己勾勒的蓝图,但非常可惜的是,此人不仅大权独揽,还有些神经质。纵览历史,让罗根推崇和赞赏的唯有一手缔造了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只可惜这位传奇人物早在1898年就已过逝,自己无缘见上一面,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华山论剑”——纵然如此,在详读了1860年至1876年的欧洲史之后,罗根对这位大师级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短短十数年,他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运筹帷幄,不断联合别国攻击他国,每一场战争就是一个台阶,普鲁士这个仅仅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陆军强国一步步走上了统一和崛起之路,最终迈入欧陆豪强的行列。
和阿道夫希特勒下赌注式的战争投机所不同,俾斯麦在发动每一场战争前必然会为普鲁士营造出极其有利的国际环境,避免了普鲁士在扩张中陷入孤立境地。更难能可贵的是,德意志帝国统一后,他当即调整策略,让这个新生的帝国进入宝贵的和平发展期,从而消化战争中吞并的领土,最终成就了德意志在19世纪末期工业经济的腾飞——以此为基础,德国海军之父提尔皮茨得以在威廉二世的支持下迅速打造一支令大英帝国坐立不安的公海舰队,装备精锐武器的德国陆军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英法俄三大军事强国平分秋色
茶渐渐凉了,可淡淡的清香还飘荡在房间里。思绪终于到了尽头,罗根以年轻人应有的敏捷和轻巧起身,将偌大的地球仪放回到它原本的位置上。橡木质地的办公桌造型宽厚坚实,桌面的摆设简洁而又不失大气,摆放在这里的文件更是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意义。《舰载雷达发展规划》即是由海军参谋部和技术部联合提出且受到“国家首席安全顾问”格外推崇的一个军事技术项目,50亿帝国马克的预算追加案刚刚获得国民议会批准。按照这份规划,在未来两年的时间里,德国的水面舰艇将全部换装火控雷达,五年之内,力争火控雷达技术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喷气战略》,航空部长恩斯特乌德特亲自主持起草的发展方案,旨在推进喷气式发动机技术的普及化,除了使德国空军在1945年之前拥有一支以喷气式动力飞机为空战主力、螺旋桨动力飞机为战略轰炸主力的现代化机群,更提出了喷气式战斗机上舰的发展规划。罗根很清楚,这一切的实现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关键时间和方向,在于国家首脑们是否能够沿着正确的路线坚定地走下去。
[www]





帝国雄心 第96章 星陨太平洋
第96章星陨太平洋
“警报警报舰队后部发现鱼雷航迹”
当海面上出现第一条刺眼的白色航迹时,隶属于美国海军第8特混舰队的数千名美军官兵们不得不又一次进入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在一天之前,这支以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约克城”号、“企业”号和列克星敦级航母“萨拉托加”号为核心的特混舰队与主力战列舰队一道投入了注定将载入史册的威克岛大海战——战斗从傍晚持续到深夜,尽管参战舰艇的总体实力相当,但是凭借火控雷达技术的优越性,美国战列舰队在夜间炮战中重创日本舰队,基本达成了既定的作战目标。
飘荡着警报声的天空中只有负责警戒的美国舰载机,这意味着袭击者必然是潜藏在水面之下的。缺乏反潜实战经验的美国护航舰艇显得忙乱而无序,舰炮和舰载机关炮的密集射击仅仅干扰了人们的听觉,却连鱼雷的边都没有挨着。所幸的是,三艘身躯庞大的航空母舰都拥有世界第一流的航速与机动能力:从重巡洋舰改装而来的列克星敦级能够达到33节的极速,作为航空母舰建造的约克城级则拥有34节的最高航速,这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航空母舰。加之同样出色的载机量,同等数量的美国航母所能够发挥的战斗力是要强过当前时代的任何一个对手
“感谢上帝,日本人虽然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潜艇却始终是他们的软肋否则的话,我们的麻烦恐怕要比现在多得多”
旗舰“约克城”号舰桥指挥室里,舰队指挥官威廉哈尔西隔着厚厚舷窗用望远镜观察渐渐远去的鱼雷航迹,从四条相对笔直的痕迹来看,敌人的潜艇应该是从大约1500米的距离上发射的鱼雷——如此遥远的距离,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站在一旁的艾尔文卡特上校是这艘航空母舰的第三任舰长,他身材魁梧却面容严峻:“日本人制造的潜艇虽然不怎么样,但据说在我们与德国签署和约之前,日本人已经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一批现役潜艇,若是德国人还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教员,我真担心……”
哈尔西固然有待人随和的一面,但他的作战风格则是以勇猛和大胆进攻著称的,他叼着烟,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如果这是一条德国潜艇,那我们就用深水炸弹把它炸上来,然后将它送到那些道貌岸然的德国佬面前,看他们还有什么可辩解的”
在上一场战争中,德国人的潜艇就已经让各国吃尽了苦头,当时哈尔西就是一支驱逐舰编队的指挥官,对潜艇这种偷袭利器自然不会陌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和平发展期令英美等海军强国的武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荒废”,以至于德国再一次挑起战争后,大英帝国海军竟又一次被德国潜艇弄得焦头烂额,直到不列颠王国退出战争为止,共有近千艘英国舰船被德国潜艇击沉,这其中还不乏重量级的主力航空母舰
成功避开了对方的鱼雷攻击,惊出一身冷汗的美国舰员们努力搜索海面,试图找出潜望镜的踪迹。一艘索墨斯级驱逐舰和一艘格里德利级驱逐舰迅速驶向鱼雷痕迹最初被望见的地方,然而直到那些鱼雷消失在茫茫海面上,美国人也没有找出水下的潜伏者。这两艘装备初级反潜声纳和槽式深水炸弹的美国驱逐舰最终只是象征性的朝水中投下了几枚深水炸弹,除了白色的水浪,它们一无所获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原本井然有序的特混编队已经阵形大乱。表面上虽然对日本潜艇满怀不屑,但哈尔西还是谨慎地命令两艘驱逐舰归队,并命令各舰密切关注海面情况,一旦发现潜望镜踪迹便以舰炮伺候,同时将舰队航速从原来的16节提升到25节——“玩不过你就不跟你玩”的姿态十分明显。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按照国情和战略来发展舰艇,所谓的“均衡”、“全能”只是相对而言。对于需要捍卫太平洋和大西洋广袤水域的美国海军而言,在雷达、鱼雷、水雷和舰炮方面的投入较为充足,相比之下,声纳、深水炸弹以及电子设备的投入要少一些,战争中前期还能够从英国人那里获取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在“日不落帝国”沉沦在血色夕阳之后,美国就只能凭借自己雄厚的工业实力弥补“海军假日”遗落的功课了
“鱼雷鱼雷”
这才一刻钟不到,耳边又传来了警戒嘹望员们惊慌失措的叫喊声,而这恐怕也是战争时期各个国家海军官兵以及船员水手们最讨厌听到的声音了。哈尔西依然沉稳自若地站在舷窗前,竭力保持着大将风度,然而目光却紧盯着出现情况的右舷海面——大约两百多米之外,海面上霍然出现了一道清晰的水痕,这笔直的线条正延伸向“约克城”号的舰舷,距离之近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
“左满舵左满舵”舰长卡特忙不迭地直接下达规避命令,操舵军官也拼了命的将偌大的舵盘转动起来,舰艇急转的警铃声随之充斥耳边。紧接着,只听卡特沮丧地叹道:“见鬼,怎么会正好撞到了敌人的屁股上……”
以1942年时的潜艇技术,鱼雷的再装填很难在一刻钟内完成,但这15分钟一艘在水下潜航的潜艇却可以运动近2000米的距离
只一转眼的功夫,那条“幸运”的鱼雷就到了眼前
“上帝保佑”指挥塔里的军官们一多半放弃了努力在胸前划起十字,剩下的则做好了随时弃舰的准备。尽管排水量达到了万吨,但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防御却是相当薄弱的。毫无防御的木质飞行甲板、仅有4英寸的舰舷侧装甲和同等厚度的隔舱装甲,甚至比不上德国海军的普通巡洋舰。按照常规作战情况,一枚重磅航空炸弹或是一枚鱼雷都能够让它丧失战斗力
当军官们已经完全陷入绝望的时候,穿着白色制服的水兵们却仍在竭尽全力地保护自己的舰艇,位于右舷的四联装机关炮已经将炮口压到了最低角度,少数水兵甚至在用手枪和步枪射击。在他们的努力下,那枚鱼雷在眼看着就要撞上舰舷的时候被打爆……

巨大的爆炸声令庞大的战舰整个剧烈摇晃起来——这样的震动是如何准备都难以抗拒的,和大多数舰员一样,哈尔西当即跌坐在地。
“该死的,检查损伤情况”哈尔西坐在地上高喊,要知道就在11个小时前,当最后一抹残阳即将消失在海面上时,从“企业”号上起飞的美国舰载机投射的一枚航空鱼雷命中了日本航母“加贺”号,当即引发了巨大爆炸——虽然不能确定那艘日本航母已经沉没,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它就算不沉也受了伤筋动骨的重挫
“右舷中雷”慌乱中,有人做出了并不符合实情的报告,这几乎摧毁了官兵们的信念。刺鼻的浓烟中,一些人在慌乱奔走,一些人已经拿起了救生圈和救生衣
须臾,一名少校军官踉踉跄跄地冲进舰桥:“感谢上帝,鱼雷提前爆炸了,右舷前部舱壁有破损,但并不致命”
“太好了”哈尔西几乎是从地板上弹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到话筒前,咆哮道:“我是哈尔西,全体保持镇定,那该死的鱼雷没有干掉我们”
此时此刻,在一艘桅杆上悬挂星条旗的波特驱逐舰上,军官们迎着凌冽海风站立在敞开的舰桥外。从他们的角度看,“约克城”号那庞大而雄壮的身躯依然漂浮在海面之上,只是靠近水线位置由于先前的爆炸而产生了偌大的黑团,肉眼看去也分别不出哪部分是真正的破口、哪部分只是被烈焰熏黑的。海面上的白色水痕,以及爆炸时超过桅杆顶部的柱状水花,一看便是鱼雷造成的,而在相对空旷的海面上,能够发动这种袭击的就只有对方的潜艇。
“我们得把它找出来,这该死的”
舰桥上,年轻舰长眼睛里几乎可以喷出火来。由于距离较劲,它的驱逐舰很快就到达了鱼雷痕迹出现的地方,以40年代初的技术,声纳依然是用来搜索潜艇最有效的工具,但这种“有效”也只是相对而言,湍急的水流、海洋生物之类都有可能影响声纳正常工作。更重要的是,当袭击者包括发动机在内的一切设备都停止工作而且艇员也竭力保持安静的时候,被动声纳便失去了功效,而在这位于太平洋中部的温暖,鱼类和海流都将对主动声纳的准确度产生消极影响。
尽管声纳兵无法将目标区域缩小到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之内,但形势已经容不得舰长们再等了,另外三艘驱逐舰几乎同时在这片海区开始反潜作业了,速度最快的那艘,已经气势汹汹的开始朝海里投掷深水炸弹了
在波特级驱逐舰的后部并排设置有2座深水炸弹投掷槽,而根据具体型号的不同,深水炸弹的备弹量从60枚到70枚不等。这种最传统的投放式反潜武器,虽然在性能和效果上要比英军最新式的“刺猬”管式深弹差一些,但依然是这个时代各国海军最主要的反潜武器——一枚200磅的深水炸弹,通常装有150磅左右的烈性炸药,这虽然只相当于一枚中等口径炮弹,但当它在海水中爆炸式可以造成相当强大的冲击,30米的范围之内便能对一艘潜艇的外壳造成损坏,如果炸点距离潜艇只有10米不到的话,就极有可能对这艘潜艇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战斗情绪高涨的美国水兵们,接二连三的将深水炸弹投入冰冷的海水中,然后在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闷响中,看着海面上腾起一团团白色的水柱。这样的攻击持续了约有一刻钟时间,海面上翻腾的浪花看上去就像是一锅沸腾的水,不断有黑色的泥沙翻出水面,却没有潜艇遭到破坏时的黑色油污出现
在“约克城”号舰体舯部的一个底层船舱里,除了手提工作灯射出的狭窄光束外,一片漆黑,人们耳边只有海水来回的冲击声。在朦胧中,可以看到一个身佩潜水装具的损管队员急速地潜入翻滚的水中,足有好几秒钟未露出水面。不远处,有个水兵正在连接应急电缆。过了一会儿,舱室恢复了照明,而电灯重新亮了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舰舷钢板扭曲得令人吃惊,海水就从这卷曲的破口中汹涌地流进舱里来。潜水员露出水面时,水泵开始抽水。他跨过那一扇扇被他打开的水密门,然后又顺手关上,去向那位回到昏暗的舷墙旁边挂电话的军官报告情况。
在舰艇指挥室里,舰长卡特正亲自接听来自底舱的报告。
“噢,好,知道了一有情况立即报告”
舰长的声音显得有些沮丧,他随后挂下电话,转身走到舰桥外面,对正面无表情地看着甲板的哈尔西报告说:
“破损情况比我们想象的糟糕许多,海水灌入的速度比我们全部水泵一起工作的排水速度还快,如果不能及修复,我们最多还能坚持12个小时而且,我们的速度只能保持在10节左右”
“这简直太让人失望了”哈尔西的目光从甲板转移到了远方的海面上,一枚鱼雷的造价不过几百美元,一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则是数千倍于此。
“我们现在有两条路可走”卡特建议道,“第一,是让整个舰队慢下来,我们有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内重新控制底层船舱,即便做不到,也可以从容撤退舰员;第二,放弃‘约克城’号”
对于任何一位舰队指挥官来说,这都是一个极难取舍的抉择。哈尔西万分沉重地闭上眼睛,咬牙切齿地说:“我发誓让日本人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若这是一艘德国制造的潜艇,那么我同样会让德国人得到应有的报应——最好让他们尝尝看齐柏林号被击沉的痛苦”
[www]




帝国雄心 第97章 百折千回
第97章百折千回
1942年7月4日,莫斯科。
朝阳下的城市,破败、萧瑟、死寂,仿佛已被人们遗忘千年。这里满目尽是断墙残砾,地上的淤泥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种惨淡的暗红色。
它曾是一座欣欣向荣的都市,亦是一座屹立不倒的要塞;它是一面旗帜,是一架战鼓,是一只号角;它鼓舞着、激励着、号召着亿万苏联军民坚持战斗,哪怕他们已然陷入了低沉、失落和绝望。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不沦丧的堡垒,没有永不失败的军队,也没有永不沉沦的民族。
巨大的轰鸣声中,“漫天乌云”磅礴而来;刺耳的铿锵声中,“钢铁洪流”浩荡而来;雄浑的嘶吼声中,“灰色浪潮”席卷而来。
水银泻地,无可阻挡。
对于一个世界来说,这是一个哀悼日,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神话的破灭,一个悲剧的诞生。从此以往,这片大陆将失去制衡,所有人都将听从于一个声音的召唤。
对于另一个世界而言,这是一个纪念日,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那个站在欧洲十字路口的彷徨者,经过百余年的励精图治,终于走出了一条璀璨夺目的崛起之路。
胜利背后,泪聚成河。
短短16个月,围绕这座不朽之都展开了三场大规模会战,近两百万条生命在这里陨落,超过四百万人在此洒下热血,无数的家庭传来哭声,无数的遗孀垂下了黑纱。
莫斯科之战的残酷还远不止于此。
凝聚红色文明之荣耀的红场就像是一块偌大的砧板,双方将士在这里鏖战了十七个昼夜,当枪炮声停息之时,红场已然成为一座钢铁坟场。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苏德两军几乎所有型号的坦克、装甲车辆和火炮,甚至还有四十多架不甘寂寞的飞机残骸,而这周围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房间甚至下水道都能够找到双方将士的遗骸,他们遗落的武器则可以铺满广场。
城市东北角的“列宁高地”无疑是双方指挥官不愿提及的阵地,在战役最激烈的阶段,双方反复争夺,不断添兵,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场绞肉机”。防守方在这里消耗了4个整编步兵师和7支独立的团级增援部队,进攻方则有三个精锐的步兵军在这里变成“残废”。万人丧生在了这区区1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若是将所有的阵亡者就地掩埋,这里毫无疑问会变成一处墓碑如林的陵园。
战争拼的不只是意志,更是军力和国力的综合。有好事者进行了统计和换算,得出的结论是:苏德双方在莫斯科之战中消耗的军用物资可以在黑海架设起一条首不见尾的超级跨海大桥亦有人结合地理位置和民族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全世界也只有苏联和德国能够酝酿出独一无二的莫斯科之战,总人口相当的美国日本根本不可能在太平洋战场上重现此战之惊天动地
当天傍晚,随着固守城郊的最后一支苏军部队放弃抵抗,莫斯科正式宣告失陷。撤退至乌拉尔山区的苏军大本营当晚发布了《告全**民书》,号召苏联军民坚守信念、坚持抵抗,尤其是在沦陷区,民众要以积极的游击战来袭扰德军,而苏军主力将以南北延绵2000多公里的乌拉尔山脉为天然屏障阻挡德军继续向东推进——西伯利亚平原将成为苏联新的大后方。然而仅仅两天之后,一场由下级军官组织的刺杀行动就几乎要了苏联最高领导者的性命,身心俱伤的斯大林于7月8日宣布引退,由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莫洛托夫暂时接任军政大权。
1...193194195196197...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