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雄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空之承
不仅是雨,渐渐降低的气温也令罗根忧心忡忡。数日之前,他专程拜访了已卸任军备部长之职的施佩尔——尽管才华横溢并且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但这位阿道夫希特勒时期的大红人还是没能打动勃劳希奇和国防委员会的委员们,利用“明升暗降”的政治手腕,他们将统筹军备生产的重任交托给了资历更为丰富、行事更加稳重并且在上一场战争就有过英勇表现的弗里德里希库恩将军。令罗根倍感无奈的是,这位装甲兵将军只是在后勤方面有所建树,执掌军备生产的经验并不多,能力更是有待考验。
与施佩尔的交谈让罗根喜忧参半:喜的是德国驻军前一个冬天在挪威所进行的一系列防寒测试给军备部门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在技术部门的努力下,包括油料抗冻剂、火炮与枪械防护套、新式单兵防寒用具都已实用化;忧的是在8月份之前,德军高层仍以为战线将在苏德边境度过1941年的冬天,而波兰的天气并不比德国东北部更为糟糕。可是仅仅在一个月之后,德军的先头部队就已经打到了莫斯科城下,北线更是对苏联军事重镇列宁格勒形成了南北合围之势。不论五个星期内是否能让苏联妥协,数百万德军官兵在俄国过冬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间之争对刚刚整合了西欧资源的德**备部门来说无疑是个巨大且严峻的挑战
路过某座不在计划内的火车站时,专列总是会稍稍减慢速度,罗根总在刻意关注那些满载军用物资的军列,想象车厢里装运的是普通的军械弹药还是后面几个月对部队战力具有关键意义的防寒物资,然而国防委员会的元帅和陆军司令部的高级参谋们的倾向清楚体现在那些平板车厢上——毫无疑问,防水帆布对四号f2型坦克正如同旗袍对身材凹凸有致的美女,非但起不到遮蔽的效果,反而令这曼妙的身形更加醒目。作为目前唯一能够直面苏军重型坦克的德军主力坦克,自从定型投产以来,它已经用战场表现征服了严谨的德军官兵们,以至于具备生产条件的德军兵工厂如今都在加班加点地赶制这种坦克,而它的产量也连续三个月打破原有记录。站在实战角度,这样的调整无可厚非,然而两眼紧盯单一的兵器绝非明智的取胜之道,四号f2型坦克成批运往前线的同时,铁拳系列单兵反坦克火箭筒仅仅停留在具有再装填功能的“ii”型,半自动步枪和火箭炮的实用计划一拖再拖,就连最有把握的空军喷气式战机似乎也因为缺乏高层支持而陷入了停滞,齐头并进的中型和重型坦克计划仍在有力推进当中,却跳不出漫长繁杂的研发试验流程。
“我们的国家英雄这是怎么了,自从旅程开始就一直沉默不语,有什么心事?”冯克卢格元帅在罗根对面坐了下来,表情温和、言语关切。
危难关头,若让罗根从一干陆军元帅中挑出一个能够免死的,性格耿直的冯克卢格应该是不二的人选。现如今,这位功勋卓著的陆军元帅担任着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军预备力量总指挥以及柏林地区卫戍总司令等职务,虽说基本离开了前线,但手中仍握有相当的实权。
“哦,也没什么只是在猜想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天会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但愿不要过于寒冷”罗根有些勉强地挤出一丝笑容。
“噢”冯克卢格很认真地点了点头,“但愿吧,我也是这样想的”
罗根往旁边看了看,压低声音道:“这么说来,您也觉得战争不会这样轻易结束?”
冯克卢格上身端坐,双手交叉置于小板桌上,道:“纵观俄国历史,这是一个从未被征服过的民族,它的坚韧性也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想……小心总是没有错的”





帝国雄心 第38章 迷失的希望
第38章迷失的希望
1941年10月6日的清晨,一列灰白迷彩涂装的德军火车快速穿过白俄罗斯东部重镇莫吉廖夫,选择了城郊的军用火车站进行停靠——直到列车停稳的那一刻,临时调来加强戒备的士兵仍在稍显忙乱地奔赴各自的警戒位置。当后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首任民选总统、前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元帅带着一群身份显赫的高级将领走出车厢时,没有军乐队,没有仪仗兵,为数不多的军官也是匆匆乘车赶来,如此景象很难与行事一丝不苟、精于事先准备的德**人联系起来。所幸的是,这既不是一场炫耀武力的阅兵式,也不是检验官兵仪表的过场,恪尽职守与快速反应才是最关键的要素。一身戎装的勃劳希奇神态平和地环视这片半月前才被德军占领的土地,领口那枚象征不世军功的大十字勋章在鲜艳的阳光下泛着神秘而高贵的幽蓝色光芒,他那高高在上的姿态更是与前来迎接的陆军将校们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位于列车中部的车厢里,随行的军官们依照军衔和职务高低非常有序地向车厢门口走去,其间或整理着装,或左顾右盼,亦有满怀期待者——莫吉廖夫在白俄罗斯并不算是非常耀眼的地方,火车站周围的景色看起来也是相当一般,可自从离开柏林之后,除了因为铁轨标准不同而在旧边境附近更换了车厢,专列沿途仅仅临时停靠了几处车站,吸烟被限制在专门的车厢,这可不是单单用一个“憋闷”能够形容的
与众不同的是,穿戴整齐的空军元帅罗根却以一种特外特殊的姿态稳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不经意地看了眼手表上的书,那双湛蓝色的眼眸便转而注视车外的天与地、人与景,冷静观察着那些或显眼、或微妙的变化。
心诚所致也好,见风使舵也好,来自野战或后勤部队的将领们大都将恭敬、谦卑的姿态融入到自身的体态动作当中。刚刚步入古稀之年的德国总统迈着优雅而沉稳的步伐,频频举起手杖向军官们致礼。这个情景对罗根来说或许还有些陌生,但站在那些老军人的视角,恍然间或许会有种穿越时空回到几十年前的错觉——勃劳希奇的衣装虽然采用和现役陆军元帅制服相仿的款式与颜色,但不论是银色的帽盔、穗边的肩章还是细长的手杖,无不蕴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风格。然而,这并不一定说勃劳希奇就具有浓厚而独特的复辟倾向,考虑到德国在上一场战争中的失败被普遍认为是“叛徒从背后捅了一刀”,德国民众尤其是老资格的军人们大都对那个工业、经济以及政治地位蒸蒸日上的“梦幻年代”持怀念和留恋的态度。从可控的角度来唤起人们心中的怀旧荣誉感,对于个人威望、政治影响力以及战略决断力都远逊于大**者,甚至被许多外国政客认定将终生“悲惨”地生活在阿道夫希特勒的背影之中的勃劳希奇来说,未必不是摆脱尴尬地位的一条特殊路径。
紧随勃劳希奇而行的四位元帅全部来自陆军,汉斯冯克卢格、威廉冯勒布、威廉李斯特以及瓦尔特冯赖歇瑙。这四人既是功勋卓著的战将,也是威望和影响力颇高的老帅,不论在政权动荡时期临时组建的最高军事决策委员会还是民主体制下的国防委员会均拥有一席之地,对整个国家的军事外交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发言权。令罗根感到十分好奇的是,陆军元帅们的能力与资历其实不尽低于前陆军总司令,在希特勒时代对他也并非绝对的认可和支持,对于这位“意外”上台的总统,他们是以军人的品格给予百分百的支持,是从大局出发勉强接受,还是心有不甘而仅仅表面上服从?
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来解答,有些问题的答案将永远埋藏在历史深处。
选择莫吉廖夫作为巡视前线第一站的决定,是几个小时前勃劳希奇亲自做出的,而根据罗根的观察,总统的亲信严密监控着专列上所有的无线电设备,任何人想要不被察觉地向外界发送电报都是无法实现的。眼下看来,唯一的机会就是在中途临时停靠的补给站点。凯特尔显然料到了这一点,他已经在东线的多个站点布置了特别联络员,只需要罗根的六个字母就能够确定专列停靠的下一站,消息将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凯特尔的秘密指挥部,然后将由他们选定一个适当的地点实施“抓捕”。然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概率事件往往是忠于概率本身的——在之前一站,罗根并没有看到佩戴黄色袖标的联络人员,而那个位于白俄东部的火车小站也确实很难引人注意
不知不觉间,车厢里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军官,在他们好奇目光的注视下,罗根慵懒地起身往外走去。这时候,勃劳希奇等人已经坐上了野战部队提供的车辆。从战略地图上看,莫吉廖夫这个普通的白俄城镇是德军现有战线纵深的重要支撑点和中转站,从中路进攻的部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给养经由此地,战线的第三预备阵地以及空军的前沿机场也都设立于此。
敞篷的军车一摇一晃地行进在泥泞的道路上,经过了连日的秋雨洗礼,道路两侧的田野一尘不染,唯独这经过履带和轮式车辆碾压的沙土公路变得崎岖难行,公路运输效率的大幅下降完全在意料之中
预设防线、部队集结休军用机场以及野战医院,在不超过50公里的范围内,勃劳希奇随机选择了四处地点,每一处都与官兵见面、握手以及简单交流,但除在野战医院逗留的时间稍长之外,其余皆是“蜻蜓点水”式的巡视。与随行将领共同颁发出第68块勋章之后,他们返回了专列。
罗根依然漫不经心地看了看手表,心中到:“2小时40分钟”
专列继续向东北方行进,一个小时后即越过边界进入了俄罗斯境内。随着与前线距离的不断拉近,列车上的防空部队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抹去了万字徽标的德军战斗机也愈发频繁地出现在附近空域。将领们提及的空军事务越来越多,但尽管有罗根这位正宗的空军元帅随行,他们也宁愿向空军上将亚历山大勒尔咨询了解——罗根倒是心平气和地伏在面前的小台子上查阅地图,并且时不时用笔、尺、圆规在上面测算着,偶有路过者投来好奇的目光,但看到的只是一些他们全然不懂的符号。
共进午餐的时候,勃劳希奇终于向罗根抛出第一个问题:“以元帅的看法,我们在拿下莫斯科之后是否还有继续轰炸乌拉尔山区的必要性?”
罗根不慌不忙地切着自己盘中的鸡排,头也不抬地说:“总统先生,这个问题本该留在我们攻陷莫斯科之后再行解答,但我想即便我们近期之内拿下苏俄首都,受到糟糕天气的限制,对苏俄纵深目标的轰炸也要推迟到明年春天——那个时候,战争也许早就结束了”
“是么?”
勃劳希奇似乎比较满意这个答案,他地从羊排上切下指头大小的一块,细嚼慢咽之后才又说道:“与苏俄的战争耗费了我们大量的资源,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趁这个机会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可以预见,我们在未来十年将遵循相对稳健的发展策略,直到军事实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其实在这之前,我们还有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需要克服,那就是天气”罗根在众人稍显差异的目光中用餐巾抹了抹嘴巴,抱着改变注意的最后一丝期望,郑重其事地说道:“据说这个冬天将会是数十年来最为寒冷的一个,虽然毫不怀疑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结果,但我们也许得慎重考虑天气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兵员和装备方面的额外减损此外,在我们实现总统先生所说的‘军事实力新高度’之前,我认为德国海军还不具备直接挑战美国的能力”
冯勒布元帅立即插话说:“俄国的冬天虽然击败了法国人,但我们只花费几个星期就彻底打垮了法国,耻辱的败退绝不会在我们身上重现绝不会事实上,冬装如今已经下发到了军一级的战地仓库,若是天气突然降温,两天之内士兵们就能穿上厚实暖和的军大衣,各种取暖物资的储备数量也是同样充分的”
勃劳希奇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切着盘中的羊排,毫不理会洋葱、西兰花这样的“配角”。
冯勒尔元帅继续辩驳道:“说到海军,在座各位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都看过海军司令部提交的大西洋军力对比分析报告——噢,抱歉,罗根元帅,您应该是还没看过的——已经非常清楚而深入地阐述了美国海军的优劣以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为核心的德国舰队,在火力、防护、战术以及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较美国海军有明显的优势,倘若双方在这一时期爆发冲突,我们的赢面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这一言辞得到了元帅们的支持,“敬佩末座”的罗根仍然显得十分孤单。用过点心之后,勃劳希奇突然做出决定:选择斯摩棱斯克作为此次巡视的第二处目标。




帝国雄心 第39章 一念之间
第39章一念之间
午后的天气突然转晴,一缕缕阳光透过乌云的间隙撒了下来,仿佛沉睡已久的天神终于意识到人间正经历一场可怕的磨难,故而用圣光抚慰人们受损的心灵。
大多数军官都选择了饭后小憩,仍旧飘荡着食物香味的车厢显得格外安静。罗根静静矗立在车厢过道的一角,神情复杂地看着窗外的景象。秋天的东北欧格外潮湿,黄褐色的土地就像吸满了水的海绵,看似平整,但不要说重型车辆,就是人踩马踏也能让它变成烂泥塘。沿途一座又一座的村镇虽然给人以死气沉沉之感,但还是能够看到一些活动的身影,而在那些以沙土碎石为主要成分的道路,自是不缺乏艰难行进的车辆和队伍:前线的胜势也意味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在明斯克战役结束后,德军的供应线实际上就已经超过了在西线作战期间的最远距离
伴随着轻微的嗡鸣声,一群黑点的出现悄然打破了这相对安详的景象。罗根略昂起头,昔日归于自己统帅的战鹰正气势磅礴地飞向前线,上百架飞机组成的大机群阵型颇为密集,看来苏俄航空兵依然是对抗德军轰炸的主要力量,而那些性能乏善可陈的高射炮,相当一部分都损失在了从波兰到俄国腹地的撤退途中。
须臾,托比亚斯快步走到罗根身旁,非常谨慎地说:“头,大约二十分钟之后我们会在一座名为乌克斯的军用车站短暂停留”
车窗玻璃映出的人像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化,但在肉眼无法观察的内心深处,被小石子溅起的涟漪却在一圈一圈地回荡着。
冯勃劳希奇绝非明主,这一点在罗根心中已经有了定论,但民主体制是否真的不适合战时的德国,换一位英明果断的民选总统是否会有极大的改善,**体制的复辟将为这幅波澜壮阔的战场画卷渲染更加艳丽的色彩,让这个强大的军事帝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还是会让它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迅速腐化堕落,亦或是因为争权夺利而出现最为糟糕的内战局面,这些问题久久缠绕在脑海中,以至于接连几天都是噩梦连连。
“头?怎么了?”兴许是见罗根的神色颇为奇怪,托比亚斯关切地小声询问。
“没什么”罗根说这话的时候,车窗玻璃映出的人像只是嘴巴动了动,面部表情还是铁板一块,目光在这倒影与外部真实景象之间切换,竟有种坠入梦境的眩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种亦幻亦真的错觉又回到了自己身上,而历史的发展早已远远偏离了早先的意识,新的陌生格局完全找不到借鉴
过了一会儿,列车果然开始减速,冯勒布和冯赖歇瑙的副官出现在走廊另一边并且小声交谈着什么,他们只穿了普通的长袖制服,而车厢里虽然开了一点暖气,罗根却还是觉得有些凉意,便让托比亚斯给自己取来风衣。突然间,一名个子不高的陆军上尉神色匆匆地从通讯车厢走来,罗根虽然说不出他的名字,但几次见过他直接向勃劳希奇的副官呈送电报,心中一动,侧转过身拦住他:“上尉,什么事这么紧张?”
大概三十出头的上尉虽然停住脚步,但手里的文件夹却护得很紧,他一脸为难地回答道:
“呃……元帅,这有一份紧急密电是必须立即呈送给总统的,很抱歉……它属于最高机密”
虽然满怀好奇并且参杂有一些忐忑成分,罗根却无法强迫对方做些什么,何况另一边的两名军官也已经注意到了这边,他只好不动声色地让出过道,看着上尉急促地朝勃劳希奇休息的包间走去。
往窗外看的托比亚斯突然低声说:“头看啊”
原来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列车就已经驶入了站台区,显眼处坐着一个佩戴黄色袖标的中年人,穿了一件旧款的灰色军衣,戴着短沿的旧式军帽,看上去只是一名曾在军队服役的辅助人员,整个人内敛而低落的气质也非常符合这种角色。
虽然黄色袖标并不具备唯一性,但罗根显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对托比亚斯说:“我一会儿去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你趁机下车去,告诉他们这趟车傍晚的时候将抵达斯摩棱斯克”
托比亚斯自然没有丝毫的犹豫——看着他离开的身影,罗根心中却又是一阵纠结。
“怎么变得跟女人一样满腹哀怨了?”一边走向勃劳希奇的休息包厢,罗根一边自嘲式地在心里问自己。
“元帅”
或许是没有得到明确的指令,加上罗根此前一直表现得非常本分,站在包厢门口的卫兵并不阻拦,但等到罗根推门进入包厢的刹那,里面的声音一下子消失了,刚刚还在激烈讨论的元帅们连同他们的心腹助手都将目光集中到了罗根身上,那种诧异的神色可以让罗根瞬间确定自己并非他们中的“一份子”。
当然,这一点并没有让罗根感到意外,他在意的是自己所听到的只言片语,关于“海军”、“舰队”和“冲突”。
“呃……抱歉,是我太唐突了?”嘴上虽然这么说,但罗根并没有自动推出去的意思。
“咳咳,既然来了,就一起讨论吧”勃劳希奇脸上虽然有些不悦,但终究还是没有对这位立下过特殊功勋的空军元帅表现得太过“绝情”。
在众人怪异的目光中,罗根心安理得地坐在一个相对低调的角落里,但这包厢的气氛却不再像之前那样自然。
“我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陷入两线作战毕竟如今美国对苏俄的支援还遮遮掩掩,一旦我们与美国之间进入战争状态,那么白令海峡的海上运输会更加繁忙的”冯克卢格元帅率先打破沉默,此言一出,罗根便也确定了主题是与远航西大西洋的德国舰队有关——孤立主义虽然长期统治美国,可一旦国家的利益受到了直接威胁,那么这个自信心和自尊心非同小可的国家会做出非常强烈的反应
“以目前的战场形势以及苏俄东部的运输条件,我倒不觉得美国的物资供应有什么可担心的,到头来,许多战略资源反而会成为我们的战利品吧”冯勒布元帅不以为然的姿态,自是处于胜势的德军中非常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思想立场:一支丧失了大部分精锐的军队便如同一只折断了尖牙利爪的老虎,空有架势而无多大的威胁。至于总是在战争未分胜负之前置身事外倒买军火的美国人,相当一部分德**人在心里还是暗自憋了一口气的,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路途中顺便雪了上一场战争的失败之耻,何乐而不为?
元帅们轮番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立场鲜明的,也有含糊其辞、谋求平衡的,倒是勃劳希奇的一番话让罗根颇有些意外:
“从当今的世界格局来看,拥有强大海空军实力的日本军队正在太平洋积极扩张势力,他们的举动本可以牵制美国海军的相当一部分兵力,迫使美国在东西两个方向都采取收缩防御的战略,这对我们巩固欧洲海以及非洲的战略是非常理想的。我个人始终认为,对美国政府炫耀武力固然可取,但不宜过于强硬,更不能与美国海军发生直接冲突。否则的话,我们在大西洋和美军展开一场意义并不明显的战争,白白给了日本军队大幅扩张势力的空间,这是得不偿失的”
这时候,罗根心中很是纳闷:既然你总统都觉得现在不该把美国佬给逼急了,为什么还要组织一支相当强悍的舰队远赴西大西洋炫耀武力?不论站在国际战略还是军事技术的角度来看,被美国政府扣留的英国舰艇都不值得新的大西洋之战过早爆发
“如果大家没有新的什么想法,我建议还是向海军司令部发报,请雷德尔元帅尽力约束舰队官兵,从战略高度保持相应克制”勃劳希奇在众人身上扫了一圈,唯独跳过了罗根。
持各种观点的元帅们均以沉默做出回应,如此局面不免让罗根大为感慨:这些精于陆战的将领们不仅自认缺乏海军常识,对于雷德尔在海军的绝对统治地位也是有着清醒认识的,以至于对海军的战略决策和具体行动失去了直接指挥权——若是自己能够耐住性子在空军总司令的位置上多呆上几年,逐步建立起效忠自己的指挥体系,想必也能够赢得相当的地位。与此同时,他也对勃劳希奇和陆军元帅们构成的国家最高权力层有了更为深入的看法:这群在纯军事方面颇有才干的将领们治理国家却是相当平庸的,他们虽不至于迅速毁掉一个空前强大的军事强国,但对它的长远发展却并没有太多的益处。站在历史的客观角度,一个铁腕治国的明君,仍然要比一群仅仅是尽职尽责的所谓民主人士强得多。
重新回到过道的时候,列车已经重新启动。罗根很快得到了托比亚斯的报告:一切顺利




帝国雄心 第40章 染血的斯摩棱斯克
第40章染血的斯摩棱斯克
尽管只是一名挂着闲职的空军元帅,但当罗根来到将星璀璨的指挥车厢时,军官们不论军衔和职务的高低皆主动起身致敬。看着这些或沉稳坦然、或朝气蓬勃的面孔,罗根心中不免有种略带遗憾的歉意:一场颠覆性的变故之后,他们即便能够幸运地存活下来,仕途恐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遭到弃用乃至退役亦不足为奇。
大部分人并没有主动选择阵营的权力,就如同凡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而那些见风使舵、左右摇摆的,往往更有更多的机会在乱世中存活下来,这听起来令人失望,却又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一名戴着眼镜的陆军司令部高级参谋向罗根介绍道:“长官,这是下午刚刚更新的作战地图,标注了我们今天新夺取的阵地和城镇。值得一提的是,冯屈席勒尔将军继续率部向莫斯科市中心挺进,距离克里姆林宫只剩一步之遥”
1...167168169170171...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