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第三世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碧海思云
再看《弟子规》,也是琅琅上口,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这让刘炫又是一阵震撼!
刘炫激动的不能自己,久久才回过神来,恭敬的将手中两篇启蒙神篇放在桌子上,他站了起来,对杨侗一揖到底,“能一阅这等奇文,老朽此生无憾矣。”
“刘公客气了!”杨侗笑着避让了开来,“看来是可以当蒙学用了。”
刘炫十分兴奋的说道:“当得,太当得了!不仅是孩童读得,成人更应该读,并以文中道理作为学习、做人准则!”
“既然刘公认同,那么我们便在治下推广吧。”
“必须推广,越快越好。”
()
:。:
大隋第三世 第228章:无垢发怒
邺城,清华学宫!
杨侗与经学大师刘炫谈谈说说,大是志同道合,常言”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侗口齿伶俐,言辞犀利,兼之和洒脱的刘炫性情相仿,说起教学问题,刘炫大叹深得我心。大有相遇恨晚的感觉。
本来以学问而论,杨侗不及刘炫一点零头,若非杨侗胸怀许多“先见之明”,自带上帝视角,近年来又在各种学问下苦功,有着十足的进步,否则真没资格和刘炫谈学问。而他偶尔的片言只字,却又往往恰到好处,不由得刘炫大生一见如故之叹。
杨侗自己却没察觉,他有的划时代的知识,但基本功底却是一道硬伤,随着基本功越来越扎实,一些经典也随着他的进步而体会得更深刻,各类水平也因此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进步。
作为一个穿越人士,这才是他最大的优势,而不是盲目的推动一些进程。
古人有古人的习性,现代的许多常识在这里水土不服。
刘炫博通百家之学,对杨侗的政策也给出十分中肯评价,不当之处他也一一指出,只听得杨侗冷汗直流,直庆幸自己有一个强悍的团队在填补漏洞,若非是大家不计名利的默默付出,这个新生的大隋一定会乱上几十回,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矫枉过正造成的。
这也令杨侗对魏征抱怨起来,你老人家不是千古名镜么?到了我这儿,你咋就不亮了呢。
天将暮!
“夫君!”水天姬突然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怎么了?”杨侗急问。
水天姬一把拉住杨侗的手臂,满脸激动的用力的摇晃:“夫郡,大姐有宝宝了。”
“啊?”
水天姬此言一出,整个园子一片哗然!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大喊了起来。
杨侗整个人都愣住了,小舞怀孕,他要当父亲了。
“武妃,你没说谎吧?”杨恭仁着急的问道。
“当然没有说谎了!大姐今天精神不振,医士看了之后,说是有宝宝了,喜脉十分明显……”
水天姬十分兴奋的说道,王妃卫凤舞温柔善良、宽厚有雅量,对三个‘妹妹’极好,知她怀孕,水天姬都很开心。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此乃我大隋之大幸啊!”
杨恭仁、杨师道、魏征、孔颖达他们无比激动的道贺,子嗣是皇图霸业最关键一环,若是无后,哪怕基业再大也会顷刻土崩瓦解。
秦王成亲多年,却无嗣,不光是皇族着急,大臣们更着急,没有皇嗣的秦王威望再高又有什么用?得有一个继承者才能让大隋上下安心。天可怜见,秦王成亲多年,总算有根苗了!从此以后,他们这些臣子更有奋斗动力了。
杨侗一颗心砰砰狂跳,本以为自己会抗拒孩子的到来,可当这一天来临,才发现并不是如此,总之,感觉很复杂,有彷徨、有激动、有兴奋……还有一种很过瘾的感觉。
整个人呆呆愣愣的,一个劲的傻念:“我要当爹了?”
“是啊!恭喜殿下”
众人大笑。
蓦然,杨侗发出一声大叫,人就如风一样消失在清华学宫,回家看老婆去了。
回到朝晖宫,只见皇家的娘子军团团围着小舞,长辈们盼望多年,如今见了希望,人人乐得和不拢嘴。
小舞倾城脸蛋羞的如红苹果一样,她看到杨侗,顿时绽放出一丝微笑,那双如水秀眸闪烁着一个母亲特有的目光。
众人识趣的退了出来,将时间交给了小两口。
小舞轻声低喃:“夫君,我们有宝宝了,你喜欢么?”
杨侗如遭雷击,眼眶瞬间湿润了。
“喜欢!很喜欢!”蓦然间,杨侗眼角含泪,笑的肆无忌惮。
笑自己以前的无知,笑自己的幸运!
“夫君喜欢就好!”小舞笑容绽放,两行清泪从眼角滑落……
良久!
当杨侗回过神来,才发现不知不觉之中,小舞依偎在自己怀中,那醉人的俏脸上,带着几分母性的光辉,眼泪在美丽的大眼睛中打转
那是幸福的泪!
而自己一手,轻轻搭在小舞的纤细柳腰,轻轻地,不敢多用一分力气!
“夫君,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半月了!”小舞牵着杨侗的手,轻轻的搭在自己的腹部,虽然目前为止,那儿一点反应都没有,可是杨侗知道一个生命在孕育。
“感觉真好!”杨侗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轻轻的吻上小舞柔柔的眼睛!
泪,甜的。
小舞满目柔情的看着夫君,随即又满心期待、患得患失的问道:“夫君,你说我们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都没出生我怎么是男是女,你可难到我了!”杨侗苦笑。
小舞带着几分不安的问道:“那夫君喜欢男孩还是女孩?”
“这有什么区别呢?”
杨侗作为后世人,男尊女卑的观念淡得几近于无。他的手掌轻轻贴在小心的肚皮上,柔声道:“都是我们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我的喜欢。区别嘛!肯定也有。女孩会多宠爱一些,男的就不同了,必需严格教育,自小就培养他的品行。我不求他能获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不品行端正,做一个仁义之人。”
女的聚在一起话题是男人。男的嘛,也必然是女的!而对于有了孩子的夫妻,话语中三句不离未来的孩子。
“最好是男孩!”小舞嘴巴都嘟了起来。
“傻丫头!即使是女孩又如何?我们才十几岁,以后有的是生孩子的时间,这有了第一个孩子,就会有二个、三个……百个。”
这时代,男孩与女孩区别实在太大了。特别是杨侗的第一个孩子,意义深远,他明白小舞压力大。
小舞“噗嗤”一笑,白了他一眼,嗔道:“当我是母猪啊!”心想:是啊,他们还年轻,还能生,第一个孩子是女孩也好。
这么一想,压力立马消退,沉浸到浓浓的喜悦之中。
“夫君,你说我们的孩子取什么名儿好?”
孕妇聊天都会话题,也会跑题,孩子的事八字还没一撇,她便商讨起什么名字了,聊着聊着又说起怎样安胎,怀孕了之后该怎么做,小舞说得很是起劲。
杨侗额头上冷汗涔涔,这也太急切了吧。生怕她说了孙子、外孙,连忙打断道:“皇祖父给我们家定了一套名字制度,我的父辈名字中都带着一个‘日’字!”
杨昭、杨暕、杨杲都有一个日字。
“我们这一辈嘛!老大杨倓,字仁安;我杨侗,字仁谨;老三杨侑,字仁佑!名儿带一个人旁,表字直接就是一个‘仁’字。”
“那孩子这一代呢?”小舞关切的问。
“男孩‘山’旁,女孩不管哪一代都是‘水’旁!”
“有特殊的用意么?”
“有!”杨侗点头道:“皇祖父希望我们这一代仁者爱人,下一代把大隋经营得稳如泰山,对敌人则泰山压顶。一代人休养生息,主仁道;另一代征伐四方,主武道!如此循环,大隋王朝才能传承千秋。”
“皇祖父真是用心良苦!”小舞伤感了一会儿,又有些不放心道:“一定要取寓意好,又好听的!”
“这是肯定的!”
“那叫什么?”
“……”杨侗头大如斗,一脸无语。
“怎么了?”小舞小嘴一瘪,很委屈的样子。
杨侗苦笑,“好,好,好!我让刘炫先生和孔颖达他们商量,看取个什么名字。只不过名字是一个人一生的符合,大意不得,急不得!”
“谢谢夫君”听到这话,小舞亲了一下夫君,开心不已。
“你呀!”杨侗宠溺的刮了一下她小巧鼻子,“一个大丫头,怀了一个小家伙。”
随着王妃有孕消息传出,第二天正午时分,大隋文武命妇一同送礼道贺,这本来有一套繁琐流程,但因为是杨侗的第一个嫡出孩子,上上下下都珍视无比,大家担心王妃接见命妇劳心伤神,特意将一切繁文缛节都免了。还未到傍晚,命妇们便早早散去了,宽阔的凤仪宫一下子空旷了起来,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坐在那里。
小舞如释重负地吐了口气,忙不迭的让宫女将凤冠摘下,戴着这么沉的家伙在脑袋上实在难受,不过一个多时辰,就在晶莹如玉的留下一道印子。以往她可以戴着这个家伙不声不响的坐上一整天,可现在让她一动不动的坐一会儿浑身难受,都怪夫君,哼哼,被他带坏了。
小舞的轻轻地皱了下小鼻子,眼闪一抹慧黠笑意,随手拉过一个软枕,摆好姿势侧躺着,“哎呦,腰真酸啊。”
一边说一边揉着腰,几个宫女急忙赶过来给她活络筋骨。小舞惬意的小模样,都快飘到天上去了!真叫人羡慕嫉妒恨。
剩下的“众”“妹妹”无语无奈的相互对视一眼,比她还大的‘二妹’长孙无垢忍着笑,一本正经的问道:“敢问王妃娘娘,可有吩咐。”
“本宫有孕在身,以后宫中事情,除非必要,都交给贤妃妹妹处理,武妃妹妹、丽妃妹妹从旁协助。”
“喏!”
贤妃、武妃、丽妃娘娘规规矩矩的应着,一个二个香肩一抽一抽的。
“王妃娘娘,要我们负责些什么呢?”无垢又问。
“江总管睿智、稳重、忠心耿耿,三位妹妹依例过问一下即可。”小舞语气懒洋洋的,“夫君总共只有三个人妃子,也没争宠之类的烦心事,你们只要安排好她们的吃穿用度就行,会有女官协助,很轻松的。”
长孙无垢、水天姬、李秀宁和江凤仪忍不住笑出声来。
小舞自己也捂着嘴笑了笑,然后似乎感觉有失风度,在妹妹们有损自己‘威严形象’,于是轻轻咳嗽几声,很老成持重的说道:“很好笑吗?”可纵然强行做出来凶神恶煞、恶形恶状的样子,却当真只有可爱动人,哪有什么威慑力?
其他四女笑得更厉害了。
“还有!”小舞忽然一脸诡异坏笑的把宫女们都轰了出去,接着叮嘱道:“咱们皇室人丁单薄,三位妹妹明年都要生一个胖娃娃,这是本宫下达的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任何条件可谈。为免某些人不尽责、不作为,也为了避免大权独揽、执法不公,以后一人服侍殿下,另外两人在一边监督。每一步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后向本宫汇报。”
无垢、天姬、秀宁当即闹了个大红脸……
江凤仪发出呼呼嘿嘿的声音,笑得如百花绽放。
小舞本是闹着玩儿,可最后居然真的来劲了,她骨碌碌的坐了起来,先将这段话形成正式文字,一式三份!
然后——
“砰”!“砰”!“砰”的盖上了印玺!
众人傻了眼了。
印玺一盖,就具备了法律效应!
也即是说!
从今晚开始,无垢、天姬、秀宁必须按照这极度荒唐的“懿旨”行事,一人服侍杨侗,另外两人在一边‘监督’,为了防止夹带,还得光着身子的把每个动作、每个姿势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后要向王妃娘娘汇报……
这,这是何其之荒唐、荒谬……
“哈哈哈…笑死我了…王妃娘娘!你太邪恶、太可爱了,佩服!佩服!”
江凤仪爆笑出声,上气不接下气的笑道:“王妃娘娘,卑职不当大内总管了,您安排我当个小小的起居郎吧!负责记录三位娘娘的日常起居!”
“不行!”
眼见小舞露出意动的神色,无垢、天姬、秀宁大声反对!她们想死的心都有了!若再多个外人在观战,怎么得了。
“老娘真想杀人!”温柔贤惠的长孙无垢恨恨的想。
()
:。:
大隋第三世 第229章:天下惊
杨侗在清华学宫,自然不知道凤仪殿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大老婆那么污,他还有更重要事情要处理。
今天是清华学宫正式开放的日子,肯定少不了庆祝,这是搞学术的严肃之所,自然不会有什么歌舞表演。
庆祝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学术辩论。主张德治的刘炫为正方,主张法治的魏征、刘政会为反方。
科举考生尽皆观‘战’!
其实德治和法治之争是由来以久,谁也说服不了谁。
德治思路偏执于人的道德修养,重自律、轻他律;重教育、轻监督;重人治、轻法治;忽略和轻视制度建设。以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百姓的道德觉悟,诉诸“良心良知”,诉诸“道德信念”。主要是激励百姓的道德情感、强化百姓的德意志、增强百姓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羞耻之心”,从而使百姓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其次,以舆论约束百姓的行为准则,增强道德责任感,使百姓意识到,如果不能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或是违反了社会道德要求,就受到舆论谴责和天下人批评唾弃。舆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行为,改善风气,从而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但单纯的德治回报小、成效慢,且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给了不法官吏钻空子的机会,最终造成不公平的社会问题。
法治树立标准,所有人都要遵守这个标准规则,对每个人比较公平的。并不会因为官员的好恶有太大偏差。但是,法治的前的提是有律可依,其次,是要保证官员队伍的廉洁、保证监督机构的公正,比起德治,法治投入惊人,但同样,取得的成绩也会同样惊人。
德治是内在约束,法治是外在的控制;德治是高度行为倡导之治,法治是低度行为规范之治;德治是社会教化之治,法治是国家强制之治……从汉朝至今,其实历朝历代都在以‘外儒内法’为国家的治理标准,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是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也是构成外儒内法这华夏文化的重要成因。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
但是在古代的学术界,儒家和法家争端以久,很多时候是一些学术大师在打嘴仗,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认同谁。哪怕我辩论不过你,可是我就不服气,你谁怎样?
不过今天这一场辩论非常理性,刘炫以董仲舒的观点为核心思想;魏征、刘政会则以商鞅变法和大隋如今的现实状态为例,依法治国是杨侗势力的核心规则,也是大隋的灵魂,杨侗能够在幽州、冀州、并州,以及雍州部分地区拥有强大凝聚力,就是因为大隋官府在民间有极强的公信力,虽说投入成本比德治巨大,但取得的成绩异常惊人,就算是魏征、刘政会等精通律法的人,也没料到会有这样的效果,可以说只要杨侗还活着,想要打进大隋的地盘,没几十万大军绝对不能做到。
除非他们敢打破世家门阀对各种资源垄断,但显然对大隋来说是良药,对李渊来说,那就是毒药了。
同样,世家门阀、士族对李渊是良药,对杨侗则是毒药,所以,杨侗才没有给世家门阀、大士族生存的土壤!
世家门阀、大士族肯定有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臣,且还不少,这一点,杨侗始终都知道。但他不敢用!
为何?
因为杨侗代表的普通老百姓和寒士的利益,若是向世家门阀和大士族妥协,那就是两面不讨好……以世家门阀和大士族在各方面的优势,一旦松开禁制,那么他们的子弟便会以学识和宗族上的优势,迅速吞噬各个职位,从而结成一个个巨大的利益网络。所以,如果在这上面妥协了,那杨侗此前所做的一切,就完全失去意义,日后,就算他取得了天下,那和之前杨坚、杨广统治下的大隋有何区别,依旧是一个攻不破的怪圈。
他以后肯定要奉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准则,唯有如此,国家和民族才能得到进步,但天下一统前肯定不行。
这一场辩论,持续到了傍晚!最终还是没有分出高下,但绝对是近百年来最精彩一场辩论!
但刘炫却对于杨侗执行的百家并重的态度,却执以支持和肯定态度。
如今最开始的儒学还有博采百家之长的优点,但自从执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儒学就故步自封至今,儒学失去了竞争对手,逐步失去了上进和开拓之心,导致儒学几百来再一个圣人出现。
刘炫虽被誉为经学大师、大儒,可他为人并不迂腐,而且魏征、刘政会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在杨侗这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于国于民都百利而无一害。
而儒法本就有着根本的冲突,正是天生的冲突,让刘炫在这场辩论有了更高层次的领悟。
最直接的感悟是儒学需要对手,不然会越走越小,最终‘死于安逸’。
这一场辩论既是清华学宫开山之典,也是杨侗代表的大隋,向天下宣告:大隋将在学术上执行百家争鸣之道,以后除了儒家和法家,农、墨、医、兵、名、杂、纵横、阴阳家等家都可以在大隋清华学宫著书立说、开院援徒!
杨侗创办‘一阁三馆’就是为了今日的清华学宫积蓄师资力量,哪怕各家代表不来,亦或是在历史长河之中,农、墨、药、杂、纵横、阴阳这几个主流学院,也可以办得起来,这是‘神机馆’积蓄几年所获得的巨大成效。
对儒家以外的各家各派是福音,但对其他诸侯来说,却意味着他们会流失许许多多人才。
……
这场辩论过程,很快传到李渊这里,毕竟有几万人观众,甚至有不少人在辩论之后,心甘情愿留在了大隋,与刘炫在清华学宫做学问、当老师。
对于这场辩论,李渊没兴趣,他更关注的是这场辩论所蕴含的意义。
也许刘炫本着纯粹的学术探讨,才开这场大辩论,但如果没有杨侗在背后大力支持,这场辩论不会在短短几天内传遍天下,不是说刘炫名气不够,而是刘炫在财力和宣传力度上,没那能耐。
这是杨侗在向天下其他学派昭示:大隋能够给他们提供生存土壤,大隋支持百家争鸣,只要你们学派有能力,能够有利于天下,杨侗照样使用你们的观点治理天下。
对其他杂学来说是福音,但对各路诸侯来说,却意味着有大量人才,乃至儒家本身的人才会向邺城聚集。
长安、兴庆宫!
“都说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万年的学派。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法家、墨家、医家、纵横家……等得太久了,他们一定会纷纷涌向隋朝!看着吧,杨侗这小子肯定还有后招!”李渊揉着脑门,将手中的情报放了下来。
虽然李渊也想效仿杨侗办义学、培养普通百姓的子弟,为李唐王朝源源不绝的输送新鲜血液,却遭到谋士和朝中士族官员的一致反对,甚至连两个儿子都不支持,原因很简单,这是动摇世家大族根基的举措,大家都不支持。
而李建成、李世民的反对,一是他们分别代表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必须站出来反对;二是李唐不是天下共主,一旦办义学,李唐最为依仗的世家大族会离开离德。
“后招出来了,就是这本蒙学。”刘文静叹了口气,将手中几本《蒙学》放下,那是辩论赛后,清华学宫送给几万名观众的礼物,人手一本,李唐安插在邺城的密探都参与了这一场辩论会,带回了几本《蒙学》
“此书……”李渊疑惑的看向刘文静,这书他也有,里面收集了《千字文》和杨侗所‘著’的《三字经》、《弟子规》,除了每一句都有一个解说,以及对涉及的名人典故和经典故事加以编写,没有丝毫对其他诸侯不利的言论,思想积极向上,于国于家于民都是好事。
“蒙学只有三篇,是用来启蒙孩童的书籍。听闻杨侗如今准备办村学,每五个村办一所义学,若是杨侗真能将它推广开来……”
刘文静没有继续说下去,李渊也醒悟了过来,在杨侗创办免费制度的‘义学’的时候,曾有很多人嘲讽,后来创办中学也是如此,如今这《蒙学》确实适合幼童来学,不用专门的先生去教,只要认几个字的人都能教会,三篇文章琅琅上口,只要听过一遍,小孩儿都能背上几句。
而且里边的内容,就算不认字的大人,只要有生活经历,他们也能理解里面的道理,时日久了,识字的人会泉涌般的增长起来,十年之后,这些人就会成长起来,以杨侗以法学为主建立起来的治国机制,使得杨侗的整个势力的办事效率,都会因为大量人才的涌入而获得质的提升,而后以此为根基,民生、吏治……
天下人如果都识字了,代表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权没有了,而且这《蒙学》一本两百钱,不仅在杨侗治下流传,而且被各个势力的书商带进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大有全天下推广的趋势,拦都拦不住,也不敢拦。如此十年之后,杨侗就算没有向外拓展,其霸主地位都无可撼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