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直播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专门无名之辈
作为市级的古玩协会,入会的要求很低,只要申请,基本上都能通过,何况人家还是有一家古玩店的。
鉴宝直播间 第二百九十四章 清三彩
只见那位会长走过来,跟大家打招呼,还询问菲姐,怎么看出那幅画的。要知道,连他都没有看出来。
菲姐只好告诉他,真正看透那幅画的,不是她,而是她身边的胡杨。同时,也郑重地给他介绍胡杨。
王会长看着胡杨,总感觉这个人有点熟悉,但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在哪儿见过。
“王会长好!我叫胡杨,也是古玩协会的会员,不过,是粤省古玩协会的。”胡杨打招呼道。
粤省古玩协会的?
王会长马上想起一个人,不就是发现国宝的那个年轻人吗?他的印象马上来了。
事实上,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但在媒体镜头前见过胡杨,难怪,一看到这个年轻人,就感觉熟悉。
“九龙玉杯和柴窑瓷器的发现者?”王会长非常诧异。
胡杨微微点头:“那都是无意间的发现。”
可即便这么说,也还是让王会长惊喜了一把,要知道,最近风头比较盛的,就是九龙玉杯和柴窑瓷器,几乎搅动了整个文物圈、古玩界、考古界。
而作为它们的发现者,胡杨这个年轻人也逐渐被老一辈的人记住。
能在这里,遇见胡杨,王会长感觉有点荣幸。别看他是古玩协会的会长,但那只是市级的小组织,根本不值一提的。
论实力,他还真没有多强,在省古玩协会里面,还排不到前十去。他们浙省属于文化大省,厉害的古玩高手多了去,他排不上号的。
别说省,就在他们温州市,他也不是最厉害的一个,只是担任会长而已。
最吃惊,还是老板娘菲姐,万万没想到,跟自己接触了差不多两天,而且还叫她姐姐的年轻人,竟然是大名鼎鼎九龙玉杯和柴窑瓷器的发现者。
对于九龙玉杯和柴窑瓷器,现在谁还没听说?不仅仅是文物圈、古玩界和考古界,整个网络都都是它们的讨论。
而且,不仅仅是国内的,像日本等国家,同样在讨论两件宝物。
只是,她仅仅是听说,失传的九龙玉杯和柴窑瓷器被发现,究竟是谁,而且长得怎么样的,她就没有了解了。否则,不会到现在才知道这个事实。
“弟弟,九龙玉杯是你发现的。”她难以置信。
胡杨笑着点头:“柴窑瓷器我没办法让你观赏,需要去和博物馆沟通。不过,想要欣赏九龙玉杯,以后可以到我家。”
说到这,就连王会长也半开玩笑:“不知道我又没有这个荣幸?”
胡杨哈哈一笑:“欢迎至极。”
大家相互认识之后,都很开心。王会长忽然想起一件事,忍不住提醒:“那个韩国人,暂时不用管,最好还是别起冲突。”
刚才,菲姐和他竞价的时候,谁都能看出,是擦出怒火了。
想想也对,那韩国人本来四五十万就能拿到手,然后大赚一笔的,可冒出一个程咬金,硬是把他发财的机会给抢走了。
“还怕他不成?以前,国际友人还不能惹,现在还要装孙子吗?”华仔忍不住怼道。
王会长苦笑:“不是装孙子,他要是敢在我们这里撒野,我们自然不怕他。这次,他是带着宝物一起来的,我们要是态度没做好,那就很容易变成外交问题了。”
本来,他也不在乎那么一件宝物,说是宝物,但他看过,也就是三五万的文物而已。
可总不能因为不怎么值钱,就否定人家的“诚意”吧?人家带着“诚意”来,自己这边还态度恶劣,传出去的话,像什么样子?
不得不说,那金圣基是个有脑子的。明知道大家不怎么欢迎他那种专门捡便宜的人,可还是千方百计找个理由混进来。
得!
大家一听,立即明白王会长的难处了。
“会长,放心吧!只要他不招惹我们,我们不会主动去撩拨他。”菲姐开口道。
王会长听了,点头:“嗯!我过来,主要就是提醒这件事。毕竟现场还有媒体报道的,要是起冲突,那就不好了。”
然而,他不知道,胡杨也在直播,这一幕,连同他的话已经通过网络传了出去。
韩国佬金圣基的无耻,也被大家所了解,把人家公益活动当成自己发财的机会,亏他想得出来。
这时候,台上的主持人就开始介绍了。
“下面这件宝物,来自一位国际友人,韩国的朋友金先生,他带来了一件唐三彩,虽然只是清朝的仿品,却也是难得一见的宝贝……”
虽然物件很一般,但人家是国际友人,该怎么吹还是要给面子人家,吹一下。
金圣基朝大家面带微笑地招招手,还讲了几句,表示自己非常热爱中国古代文化,这几年来,经常在中国走动,也愿意充当两国的文化使者,促进两国古代文化的交流。
直播间的观众们不屑一笑:呵呵!
真把自己当人物了,你们韩国,有什么文化可言?要说古代朝.鲜文化,那也是人家朝.鲜的,能说是你们自己国家的吗?真不要脸。
而且,还文化使者,真是能给自己脸上贴金呀!
“期间,我也走过很多中国的地方,深感到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一件宝贝,是金某的一点小小心意,希望大家……”金圣基说了一堆。
人家王会长发言的时候,都没有说那么多。不愧是韩国人,只要有露脸的机会,一定不会错过。
看过韩国节目的人就知道,韩国人,无论什么行业,只要能在媒体上露面,就绝对不会放过。古玩这一行,在他们国内,其实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行业,毕竟没什么古代文化,也就没什么文物,古玩自然就兴盛不起来。
他们这一行,只要有点本事的,都往国外走,尤其是中国这种文明古国,文物多,运气好的话,就能碰到宝物,大赚一笔。
比如他,在他们国内,已经算是一级专家的级别。在鉴定文物方面,国内一些人经常邀请他帮忙做鉴定。
而事实上,在他们国内,不管什么行业,都喜欢到中国来捞金,尤其是娱乐行业。
毕竟市场就那么大,而他们国家娱乐业发达,每年都会培训出非常多的艺人。那么多艺人争夺那么点粉丝,可见有多激烈。
因此,只要有了一点点成绩,都会往外走,尤其是到中国来捞金。
嘴巴上说着中国的诸多不好,可心里不得不承认,他们非常重视中国的这块大蛋糕。
见他还要没完没了地说,主持人插嘴道:“金先生的普通话说得不错,接下来,这件唐三彩开始竞价,底价五千……”
至于唐三彩的介绍,主持人都懒得说了。
唐三彩,大家应该不陌生,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这种陶瓷的器皿较少,而小马、小家畜、小家禽数量较多,均具丰美的艺术意匠,尤以各种人物的陶俑,以及超自然形象的魌头,最具艺术价值。
相信大家也知道,一开始,唐三彩其实是专门的陪葬品,跟秦朝的兵马俑差不多。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规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
但是实际上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别说中国,在国外,唐三彩也是鼎鼎有名的艺术珍品。
如果是真的唐三彩,现场早就一片哗然了。可惜,这只是清朝仿造的作品。清朝喜欢仿造古代历代的艺术品,是大家都知道的。
清朝仿造的唐三彩,现在人民习惯上称之为清三彩。
清三彩以康熙三彩为代表,大多是单线平涂外,还有一种不画纹样点染而成的,色彩斑斑驳驳,自然天成,与唐三彩相似。
现场,靠近展台的一位老者皱了皱眉:“不像是清三彩。”
呃!这么打脸吗?好歹人家是国际友人,就算不是,也不要当众拆穿呀!这样,人家挺丢脸的。
王会长也忍不住尴尬。
只见金圣基已经脸黑如碳,阴沉起来。这哪里来的老家伙,不懂装懂,倚老卖老吗?
“哦?老先生,我这件三彩陶器,怎么不像是清朝的物件?请指教。”金圣基忍不住怼道。最后,“请指教”三个字咬得特别重,好像不给个交代和解释的话,他可就不客气了。
老人家听出这个人的恼火,笑道:“指教说不上,清三彩,或者说素三彩,它都有着非常独特的特征。比如……”
他跟大家解释,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
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雕刻纹做分界线的,也有雕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
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黄色调,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在清朝,瓷器行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顶峰,陶器其实并不重视,毕竟有了美玉,谁还在乎粗瓦?
所以,一定程度上,清朝三彩陶器并不理想。哪怕是皇帝下令要制造的仿品,也会带着瓷器的一些特征。
然而,我在这件作品上,没有看到这种痕迹。”老人有理有据分析道。
总得来说,在清朝,瓷器才是主流,陶器的生产,哪怕是政治任务,也会多少带着瓷器的一些特征,毕竟陶瓷不分家。
大家或许不知道,在清朝康熙时期,三彩陶器在大家眼中,更偏向瓷器了。
比如,这个时期生产的,最名贵的品种,就属于墨地三彩。
先在器上施以绿釉,复施墨釉,即成墨色地,再以泛紫的深墨笔道勾描花卉、禽鸟、荷莲等图案,填绘黄、绿、紫、白各色,谓之墨地三彩
康熙墨地三彩为民窑产品,在当时供孝家之用,产品少,因而十分珍贵,康熙墨地三彩器,目前国内少见,有些早年流散到欧美一些国家,法国罗浮宫艺术博物馆就收藏有我国康熙墨地三彩大花瓶、大罐、大棒槌瓶、观音尊等。
那些宝物,其实已经算是瓷器。所以,三彩到了清朝,本质上已经有了变化。
事实上,这一点,王会长一开始也有疑惑,只是当着金圣基的面,不好意思说出来。
接着,老人家的话锋一转:“不过,这件作品,总得来说,还是挺不错的。我出六千吧!”
直播间的观众,以及现场的观众很无语,刚才还打人家脸,现在是给人家一颗甜枣吗?
果然,见老人出价,金圣基的脸色也就好看了一些,学中国人的古礼,朝老人抱拳表示感谢。
虽然对韩国人不怎么感冒,但大家还是给面子,没两分钟,价格已经上升到三万六千。
接下来,胡杨的举动,让直播间的观众和华仔等人都很吃惊和意外。
“五万!”
老板娘菲姐吃惊地望着胡杨:“弟弟,意思一下就行了,没必要……”
“呵呵!姐姐放心,我有分寸。”
现场其他人也有点意外,毕竟在大家眼中,那件骆驼三彩陶器,顶多也就是三四万的价值,五万已经是超出它的价值范围了。
金圣基望过来,微笑着抱拳,表示感谢。
当然,心里怎么想的,会不会骂傻逼,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就是人傻钱多。
鉴宝直播间 第二百九十五章 真正的唐三彩?
华仔等人认为,尤其是直播间的观众们,觉得胡哥没有必要给韩国人面子,人家还不一定还感谢你呢?说不准,心里还暗骂傻逼。
看到大家的疑问,以及发言,胡杨笑着跟大家说道:“各位,我想是那种冤大头吗?自己国人也就算了,有困难遇到了会帮忙,韩国人的面子值多少钱?”
呃?
一部分人没反应过来,毕竟前面已经那么多人鉴定,那顶多就是三四万的东西。你出五万,还不算是给面子人家吗?
也有人早就想到一种可能,在他们印象中,胡哥可不是随便出手的人。能让他掏钱的物件,基本上都是宝贝,好像还没有失手过吧?
“啧啧!那不会又是一件宝物吧?”
“难道不是清代的,而是正宗唐代的?”
“应该不可能吧?那么多人都鉴定过,唐代的唐三彩,很出名才对,应该不会搞错。”
“没什么不可能的,这种事,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
自从看了胡哥的直播,打脸专家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内容之一。
“胡哥,你是说,这不是简单的清三彩?那韩国佬搞错了?”华仔问道。
如果是这样,那真是能让人多吃几碗饭的事情呀!大家就看不惯那韩国佬跑到自己国家来捞金。
尤其是刚才,拿出一样东西来,还是在中国捡到的东西,你们得对他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很多人看了心里都不舒服。
老板娘菲姐也惊奇地望着胡杨,知道胡杨的能力出众,但当着这么多前辈的面捡漏,好像不大可能吧?
“韩国佬就不能搞错?从这也看出,那家伙对中国古代文化还是半桶水嘛!”胡杨调侃道。
直播间的观众听了,直乐,坐等胡哥打脸外国人。
“不会是真的唐三彩吧?”老板娘菲姐忍不住开口。
胡杨点头:“他们之所以认为是清朝仿造的唐三彩,是看到了清朝人留下的痕迹,盖上了清朝人的印记。”
只见这件骆驼三彩陶器有亲王弘昼的落款,大家都下意识认为,这是亲王弘昼找人仿造的物件。
菲姐点头:“有亲王弘昼的落款。”
弘昼和乾隆是兄弟,也是唯一经历夺嫡之争而活下来的皇子。
胡杨给大家解释:“虽然大家经常看清宫庭剧,但可能对弘昼不甚了解。电视剧里面,这是一个很荒唐的王爷,经常办丧事,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举动来。但是,能活下来的皇子会那么简单吗?”
说起这位“荒唐王爷”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很多人只是看到了表象,但没有看到真实的实质,其实弘昼之所以能够躲避雍正和乾隆的猜疑有着自己的苦衷,说其糊涂,其实却是韬光养晦。
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当年弘时和弘历争位最为激烈的时候,弘时想拉拢弘昼来其府上找他,却在离王府很远的地方听到不绝于耳的丧乐,进门后发现所有人都在披麻戴孝,一边哭一边在烧纸钱。
弘时非常生气,去了正厅发现弘昼正躺在棺材里面吃祭品,弘时气不打一处来就上去一顿训斥,但是弘昼却不以为然的继续吃祭品。
后来这件事传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嘲笑。不过,也正是如此,让他躲过了一劫。
就连乾隆登基后,这位“荒唐王爷”依然是对政事不闻不问,似乎没有任何的兴趣,皇兄的事情一律不去干涉,装疯卖傻,疯疯癫癫,有些时候做的事情连乾隆这位皇兄都看不下去,但也没辙。
“所以说,这位王爷还是挺聪明的,大智若愚。”华仔评价道。
胡杨却笑道:“什么大智若愚?是知道认怂,态度问题。”
他装疯卖傻,难道别人猜不出他的用意吗?乾隆是傻子吗?
很显然,乾隆也是看出了他的态度,人家都认怂了,还能怎样?照样杀吗?
得!胡哥的这种解读方式,大家忍不住翻白眼,但无力反驳,说得有道理。
能当皇帝的,肯定智商不低,真傻还是装傻看不出?而且一时半会还能装,几十年都看不出,那这皇帝当得也太失败了。
因此,生活中,认怂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明知干不过人家,该认怂还是及时认怂比较好,免得受伤害。
大家听了胡哥的话,忍不住猜测,眼前的这件唐三彩,不会就是当年他弄丧事的时候准备的吧?
“照这么说,物件是唐朝的,只是被亲王弘昼加了点自己的东西而已。”菲姐懂了。
这种事情,好像清朝的人很喜欢干,就比如说乾隆这位皇帝,就非常喜欢在名画等作品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遇到喜欢的,甚至盖得不止一个,像之前说到的王献之的作品《中秋帖》,就密密麻麻盖满了这位乾隆爷的印章,让后世的文物学家们头皮发麻,忍不住骂娘!
所以,亲王弘昼在一件唐三彩上留下自己的落款,那太正常了。
呆在胡杨边上的一位古玩爱好者显然也听到了胡杨的话,惊呆地望着胡杨:“什么?这是真正的唐三彩?”
此话一出,瞬间吸引了全场所有的目光,就连在场的媒体也忍不住将镜头移过来。
“真正的唐三彩?”王会长忍不住走过来。
刚才,那位提出质疑的老者,也同样移步过来。他就感觉,那不是清朝的物件,也光明正大和大家说过。
其实,一开始,他也有点怀疑,只是那点小怀疑很快被他忽略了。
现在,有人说那是真正的唐三彩,之前的怀疑再次涌上心头,越想越感觉没有错。
韩国人金圣基就更不用说,傻了眼,呆若木鸡一样。片刻,他才猛地摇头:“不对,不可能的!弘昼是清朝的王爷,这难道还有假?”
很显然,他还没有想到那种情况。
其实,主要还是难以接受这种事实。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相当于错过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宝,要知道,现在唐三彩随便拍卖,也有几百万的价格吧?
鉴宝直播间 第二百九十六章 让你装逼
其他人同样围过来,都知道真正唐三彩是什么价值。
假如是真的,将会是这次公益活动的一桩美谈,算是大新闻。
而且,大家看向韩国人金圣基的目光就有点怪怪的,大家似笑非笑。看得出,对这样的一种可能,大家还是愿意接受的。
“真的假的?”
“让顾老看一下就知道了。”顾老,是现场他们认为最有能力的一位大拿。刚才,顾老其实没有看,可能是对韩国人拿出来的东西不感兴趣。
“确实,顾老看一下就知道真伪了。”
……
要说刚才,那是韩国佬拿出来的东西,顾老不愿意沾手,现在就没有这种想法了。
顾老跟胡杨笑道:“小伙子,我能看看吗?”
“老人家,您请。”胡杨将那件唐三彩骆驼递过去。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这种艺术品,其实是外国人带火的。
在二十世纪初被发现时,并未引起国内收藏界的注意,主要因其是殉葬冥器,不甚吉利。
但外国人无此顾忌,大肆收购,终使大批三彩器精品流出国门。当国内收藏界醒悟时,三彩资源已近枯竭。
不过,此后唐三彩一直被造假,被近百年来的无数作伪者弄得一塌糊涂。由于作家手段不断提高,一些外国古董商或收藏家都照样“吃药”。
因此,怎么鉴别唐三彩,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真正的唐三彩,有翘皮纹,这是它难以模仿的特征。”顾老跟大家说道。
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层较厚,釉中气泡很少,用肉眼观察,表面裂纹不明显,更不会有横七竖八的长纹开片。
但是,釉表有非常明显的“如干涸开裂翘曲的塘泥”现象,即民间所说的“翘皮纹”。
迄今为止作伪者还无法仿出与真品唐三彩一样的“翘皮纹”来。因此,“翘皮纹”是唐三彩鉴定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顾老观察了一会,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
这件唐三彩,有翘皮纹,但肉眼看得并不是太明显,估计是迷惑住大多数人的最大原因。顾老自己心里承认,要是自己头一回看,恐怕也会疑惑,不敢太肯定。
随后,顾老对着作品比划一会,让人不能理解,尤其是直播间的菜鸟们。
胡杨只好跟他们解释,顾老这是在观察造型,唐朝的骆驼,有它的特色。
一般来说,头小、颈长、瞟肥体壮,比例准确,色彩纯正华贵。骆驼的身躯很肥壮,但腿部细小,突出表现的是肌腱的骨骼,正是这骨与肉的变化对比,使骆驼圆浑而不臃胂,矫健而不失俊雅。
只见眼前的这一件,骆驼高40厘米,彩色釉骆驼眼圆目瞪,引颈昂头,张口作鸣叫状,鼻孔微张,四肢强劲有力,立于一长方形踏板上,颈部驼毛梳剪整齐,背部双峰,向左右倾倒,表现出了骆驼仰天长鸣时的生理特点。
“这是唐朝的骆驼。”顾老忍不住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