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珍禾
枭派来的人是半夜入的梅岭县,那会儿苏大丫服侍时凌刚躺下,听到外头的响动,苏三丫最先反应过来,来到后院正房正要小声喊苏大丫,没想苏大丫早已经披衣下地出来了。
“狼主来人了。”
苏大丫点头,朝屋里看了一眼,接着“嘘”了一声,指了指前边的小亭子。
上了凉亭,苏大丫看似恭敬的朝那黑衣来者行了一礼,这一次她擅做作主将那冯总管弄死了,狼主必定有气,不过也不会杀了她,杀了她在梅岭县千方百计布置下的棋子岂不是全部没了。
那黑衣来者见她如此恭敬,很是满意,一脸倨傲的坐下,看向她说道:“狼主有令,你坐守梅岭县,没能护住冯总管,也是你之过,接下来三单,你不能收到半分银子,三单过后,看你的表现。”
苏大丫微垂着头,看着实在乖巧听话,那黑衣来者心情好了些,接着从怀里拿出一个印来,就见他吩咐苏三丫拿来文房四宝。
很快两姐妹看着他模仿着阮知州的字迹写下文书,并将那官印盖上,苏三丫看到这儿眼睛睁大,都呆住了,官印可不能仿制,这是犯杀头大罪的。
可是看着眼前这人却是如此的熟练,甚至不避着两人,那黑衣来者甚至朝两人看来一眼,说道:“今日便让你们知道,这印其实是真的,阮知州便是我狼族的人,罪人村一案随着冯总管畏罪自杀以后便可以结案,同时冯家族人全部都是死罪,一个不留,这是狼主的命令。”
苏三丫一听,吓得脸色白了白,下意识的往苏大丫身后躲。
苏大丫却是站在那儿无动于衷,她恭敬的听着,倒是让黑衣来者比较满意,他得狼主令,故意这么做给苏氏看,果然狼主选的人不错,如此临危不乱。
待文书写好,黑衣来者要走,苏大丫这会儿才抬头开口,语气温柔,“使者不如坐下吃顿便饭,来去匆匆想来辛苦,如今夜深了,再回客栈也未必能吃上热饭热菜,我正好会几道下酒的好菜,旁的不说,那酱肘子和炖烂的羊肉不在话下。”
黑衣来者一听,肚子咕噜一声,还真应景,便顺势坐了下来。
苏家姐妹立即退下亲手做饭去了。
厨房里,苏三丫看着难得下厨的苏大丫如此仔细的做菜,心里疑惑不解,“大姐,为何不让这人赶紧离去,我瞧着这人就心发慌。”
苏大丫仍然认真的炖着羊肉汤,语气淡淡地说道:“不必多话,拿出你的厨艺来,尽快给使者送去。”
一顿美食端上凉亭,虽到了冬至,天气却还没有完全的冷下来,披上一件薄披风便能遮挡寒风。
那黑衣来者看着满桌子的好菜,色香味俱全,食欲大动,再喝起酒来,才发现这可是上等的桂花酒,梅岭县出了名的好喝,不知不觉贪了杯。
一坛美酒下肚,黑衣来者晕倒在石桌上,而亭中原本空无一人的,转眼却出现了苏氏姐妹。
苏大丫上前探了探对方的脉,接着面色沉着的从对方怀中拿出官印,她拿起官印细看,半晌后,便叫苏三丫拿来数张空白纸,在纸上盖下印章,接着将空白的纸藏好,方将那官印放回黑衣使者的怀中。
然后姐妹两人离开凉亭。
一夜好眠的过去,天亮了,时凌起身,苏大丫为他整理衣裳,送他出门去私塾。
时凌一走,苏三丫才匆匆从后院跑出来,小声说道:“黑衣使者不见了,另外剩下的两坛美酒也一并不见了。”
“不用去理,你将亭子里收拾一下,此事不必再提。”
……
很快一张罪人村定案的文书送到了赵知县的案上,赵知县看到底下的官印,有些无耐,这罪人村的案子有些龙头蛇尾,要大力清查的也是阮知州,如今要息事宁人的也是阮知州。
赵知县无耐,便将此案定下了,不再细查,一切看着似乎都恢复了宁静。
而苏大丫却又开始往来县城和罪人村,再次与罪人村的刘总管结交,不过这一次她却有些拖延,过不了多久她便要离开,哪还有心思再与刘总管勾结,而且此人与冯总管不同,一般钱财看不上。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471章 许愿灯
第471章 许愿灯
刘家乃是世家,这样的世家子弟从小就受过教导,但凡对家族无利之事必定不敢做,不然一人犯错就得连累所有的族人,所以不是家族中有能耐的人,自是不准出来当官的。
苏大丫不能将人笼络过来,而枭却惧怕着梅岭县的时烨,一直呆在广州不曾回来,此事便僵持了下来,罪人村的罪人却真正得到了缓解,之后又有傅家人想方设法的给罪人村送吃的,以前身弱的罪人慢慢地被养好,死的人少了,罪人村也有了生机。
转眼到了过年时节,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可是终于过年时还是热闹的,百姓们似乎早已经忘记了这一年的辛苦,一心只盼着明年的丰收。
年底的杂货铺那是最忙的时候,临时安排的杂货郎都变多了,走街窜巷,卖了不少,一上街,便能看到喜客来的担子,拔浪鼓的声音一声一声,听到这个声音的孩童都会忍不住跑出自个家中。
“娘,喜客来的杂货郎来了,娘,我要吃糖。”
“娘,我要吃瓜子。”
……
一声一声,不知不觉成了这些孩童儿时里最珍贵的记忆。
苏宛平和时烨走在街头,便看着前头的一位杂货郎走过,有街坊喊道:“喜客来的杂货郎,等一等,今个儿买些胭脂水粉。”
“还是老价钱,东家说了,不会涨价。”
街坊都围了过来,有人问道:“澡豆可有带?”
“带了带了。”
这些人各自买下自己需要的东西开心的离去,杂货郎挑着担子接着往前走。
苏宛平夫妻看到这场景,一脸的欣慰,她的这个主意还当真不错,如今正逢过年时节,这些杂货郎一天都恨不得多跑几趟,每一趟必定将担子里的东西卖空为止。
这样的小本生意,不用太多本钱,卖完再去杂货铺里进货,要是放在苏宛平初穿越过来的时候,那她也会毫不犹豫的挑着杂货担子下乡了,凭着她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这些赚下养家糊口的银子。
如今的梅岭县处处是人,有不少外地人经过这一年赵知县的宽容,反而视梅岭县为家,办下了户籍后便不再离去,就地建房,成家立业,开恳荒地,成了梅岭县的百姓。
街头张灯结彩,时烨拉着苏宛平的手往河边走去,听说那边有放荷花灯祈愿,街头有卖灯的,百姓们却是自己动手做的。
夫妻两人甜蜜的来到河边,河两边围满了人,但那一对一对的男女却隔着远远的,不与这些街坊们在一起。
时烨拉着苏宛平来到一处人少之地,他拿出自己制作的小荷花灯交给苏宛平,说道:“我听说这荷花灯宴是知县夫人今年提出来的,定在大年三十这日夜里,就为了辞旧迎新,让众百姓祈愿。”
这的确是第一次举行放灯节,知县夫人可畏是费尽了心思,为了使外来的难民能彻底融入梅岭县,用上了这样的方式,不过的确挺管用,这个时代的人很相信这些。
苏宛平看着时烨做的漂亮花灯,她忍不住拿起时烨的手细看,果见他的手上全是小伤口,第一次做这样的花灯,费了不少心思。
“时烨你又何必伤了自己,街头有卖的。”
“不,我要给你亲自做一盏,这样才显得虔诚,如此你许的愿才会实现。”
时烨一脸深情的看着她,苏宛平的脸颊不知不觉红了,她苏宛平何德何能,能在这个时代遇上如此完美的时烨,他不仅长得帅长得高,还是如此的疼爱她宠着她,做为她的后盾,时时刻刻护她周全,必定是她三生修来的福气才忽然穿越到这个时代来遇上他。
苏宛平将花灯放入河中,闭上眼睛许愿。
时烨却是席地而坐,坐在草从中,此时嘴里叼着狗尾草,目光宠溺的看着眼前的小媳妇,看着她扬起的唇角与那柔美的侧颜,不知不觉看呆了去。
苏宛平看着时烨亲自做的花灯慢慢地远去,她喃喃道:“我一愿母亲长寿,二愿弟弟将来高中,三愿我跟时烨白首不离。”
时烨耳尖,自是听到了她的愿意,他忍不住拉住媳妇的手,让她坐在自己的身边,看着他们的花灯汇入灯海中,闪烁着温和的光茫,像是在应证了媳妇所有的愿望。
苏宛平莫名的觉得这些愿望都会实现的,心之所想必能成,因为那是时烨做给她的花灯。
夫妻两人靠在一起看着河中的灯火,直到子夜时分才回傅家院。
傅家院里所有人都没有睡下,赵朋远看到两人一脸甜蜜的归来,叹了口气说道:“我当真想我媳妇了,年前我弟弟跟随母亲一同回京了,我赵家在京城的生意做了起来,而我媳妇,却是在京城里不打算回来了。”
苏宛平听到赵朋远这话,也忍不住心疼他,为何赵朋远追个媳妇这么辛苦,当真是万水千山之感。
“大哥,可曾想过年后去一趟京城?”
赵朋远一听点头,“我跟贾淳商量了,岭南的生意暂时交给管事的,反正已经走上了正轨,过了十五,我就跟他一同回京城团聚。”
苏宛平一听,又有些不舍起来,“大哥,你此番回京,什么时候能回?”
赵朋远一听,想了想说道:“最长不过三个月吧,在京城呆上半个月便匆匆归来,岭南的生意不能不管不顾,我赵家与贾家的发家之地便是这岭南。”
好在只要三个月,苏宛平点头,在这个时代三个月算是最快的速度,不然出一趟远门指不定就是一年了。
这一夜守岁,连着傅氏的精神都极好的,一家人吃吃喝喝,一同坐到天亮,苏宛平还是精神的很,夜里跟着时烨几人坐到了屋顶,看着满天的繁星,心情大好。
“时烨,来年我要将杂货铺的生意开遍整个岭南,保昌郡已经装不下我了,待我成了岭南的首富后,我便弄艘大船出海行商,拿下这个名额,从此以后我喜客来的杂货里必定多了一些外国货。”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472章 征兵
第472章 征兵
苏宛平越想越是开心,穿越到这沿海城市就是这一点好啊,她做起生意来更方便。
时烨却是静静地听着,听到媳妇要出海,他眼神黯了黯,心中一叹,怪只怪他是个罪人,他不能陪着媳妇出海了。
“时烨,到那时我便向县丞夫人做保,将你带着一同出海,就算压下我傅家所有的财富,想来他们也会同意的吧。”
时烨一听,心思动摇,他侧首看着她,唇角却是不知不觉扬起,心情大好。
“时烨,若是没有你在身边,我还是挺担心的,我没有什么行商的经验,就算九爷有,可是我们的功夫不高,有你在身边,我便什么都不怕了。”
时烨忍不住将媳妇拥入怀中,吻了吻她的额头,低醇带着磁性的声音说道:“以后我必定全部教会你,你也需得勤学苦练方成。”
苏宛平听到这儿,忍不住噗嗤一笑,看着时烨,“有你在身边,我又何必要这般辛苦,我不想学,我能自保便能成了,其他的不学,太累了。”
时烨无奈,最近时烨想教她内功心法,苏宛平才发现这练功一事是多少辛苦的事情,她吃不得这个苦来,虽然她现在不过十九岁,勤学苦练,或还能成,可是她对时烨有了依赖感,受不得这般苦。
大年初一的时候,有不少地方富绅派家丁给傅家送来过年礼物,这巴接之心不用说了,季大儒虽然不办学院了,可是苏义神童才子,将来是必定成才的了,不过就是些礼物而已,巴接一下又何妨。
傅氏看到这些礼物,一脸的郁闷,苏宛平却是心宽,说道:“改日再请宴,谁也不得罪,谁也不亲近,就这样了。”
傅氏只好无奈的点头。
随着苏宛平的杂货生意做成后,她可算得上梅岭县的大富了,只是这些人都还将他们傅家定位在庄户出身上,逐不知她这两次的商业模式,赚下不知多少中间利润,便是给李家送去粮食这一桩生意,却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当然不少人都猜不到她会如此厉害,不就是有些杂货郎么,一天一天这么卖下去能卖多少钱去?可是谁能算过她底下有多少杂货郎,细算起来,便是一个村里也有两个杂货郎,这整个保昌郡有多少个村。
眼下项城的杂货分销商会已经办起,只差余城还需再接再厉了。
正月十五的时候,傅氏一家人送走赵朋远和贾淳回京。
一路上会有战乱,会遇上劫匪,可是耐不住两人有思念的人,这一去没有两个月的时光到不了京城,两人轻装上阵,或许还能快些,所以做了三个月便来回的计划。
苏宛平将家中做下的干脆面与肉干全部给赵朋远带去了,就留着他在路上吃的,也免得还得为吃的耽误了时间。
送走赵朋远很快过完正月,梅岭县的赏花宴又要开始了。
梅岭县的各种宴会好不热闹,可是在这个时候,大离却发生了一件大事,离国北边失守,要南迁,汴京城撤离,就在二月的时候,大离撤都临安府,而起义的鲁国公夺下汴京,立新国为凤朝,从此凤国与离国在临安府达成和议,大离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各自为政。
这个消息传到岭南来时,已是三月初,正是赏花大季,各种喜宴不断,却是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所有宴席全部取消。
战乱快两年,岭南化外之地不曾受到波及,没想到战事却转眼尘埃落地,北边被夺下,大离只剩下一半。
再次想起乡试时的考题,苏宛平却忍不住冷笑出声,这是有征兆的,大离早有南撤之意。
虽然这个消息很震憾,可是对于梅岭县的百姓来说却似乎没有什么改动,生活还是一样的过,就像听了一段说书一样,唯一变了的是,海上来的难民开始没有了,想来各地又恢复了平静。
梅岭县在这一年以来接收的难民也已经到了极致,再接收却是人满为患,这时王将军开始要征兵役,赵知县知道后,一向斯文如他也忍不住暴了粗口。
田氏陪着夫君一起商量了小半夜,王将军这个时候征兵役,他意欲何为?
正好这梅岭县接收了不少难民,当初这些难民过不下去的时候,王将军不曾出半点手,如今却是坐享其成,何况梅岭县又不曾起战乱,要征兵役是个什么意思呢?莫不是想对吴越国下手不成?
赵知县与夫人商量到最后,还是将此事写上家书快马加鞭的往临安府送去了。
大离所有的臣子都跟着到了临安府,田氏的人自然也是的。
王将军征兵役一事没有上面的手谕,仅凭着王家人的嚣张,出口便是每家出一人,瞧着样子便是为了壮大王家私军了,只是谁也不敢出声,只将这事看在眼中。
阮知州连夜找了季大儒将此事告知,正好苏义在师父身边,他们两人商量大事,季大儒居然将他留下,有意带着他了解一下朝中情况,不希望他将来不懂得这些而成了死读书的糊涂官。
阮知州自是体恤百姓的,何况他忠于的人其实还是大离的先鲁国公,也是如今凤朝的天子,此事只有季大儒知道,季贤看在眼中,却是什么也不曾提,他已经隐退,不再理会这朝堂上的事来。
阮知州这一次寻来,他的疑虑也看在眼中,季大儒自是心疼家乡人,若是落入王家军营里,想来这些百姓也未必能回了。
季大儒被阮知州说动,于是上书一封去了临安府,季大儒要做的事自然是有把握的了,他上书中先是责己不能为皇上驯化这化外之地,同时季大儒又说起家乡百姓的勤快,接着才提及王将军储兵一事来。
季大儒知道如今大离的皇帝最怕什么,自是害怕吴越国在此时起战事,到时与凤国来一个里应外合,腹背受敌,自是讨不得好,这一年多的战事,让大离消耗了国库,此时再起战事,伤得还是大离的国本。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473章 增税赋
第473章 增税赋
所以季大儒在上书中提及此事来,快马加鞭送去的临安府。
皇上的圣旨没到,王家军已经开始征丁,先前说每家每户出一人的事,后来在赵知县的周旋中,改为家中儿子两个的出一人,家中有儿子中秀才的可免兵役,如此梅岭县开始征丁。
也不过是将梅岭县的壮丁征走,临安府便送来了圣旨,召王将军回京,一时间令王家人又气又恨,得知此事乃季大儒挑起,王家再次将他记恨上。
王将军要回京了,征兵役一事暂且搁置下来,梅岭县征走的壮丁又送了回来,赵知县正好也收到了田家的家书,这一次满朝文武都反对了,然而也不及季大儒一封上书。
季大儒在皇上的心中还是挺重要的,正因为季大儒在上书中提及了吴越国一事来,皇上才会如此的着急。
征丁风波过,季大儒却被王家人恨上了,王将军刚回京便在王贵妃耳边说了不少季大儒的坏话,然而这一次皇上却并没有听从王贵妃的话,反而将王将军王定夫骂了一通,不准他在岭南边关起事。
同时吴越国只能威胁和安抚,朝中大臣提及再次将黄尧将军恢复原职去往岭南镇守,这一下王家人不干了,最后在王家人的周旋之下,王定夫再次回到岭南,此时已经入夏。
苏义自是知道了全部过程,回家后便将此事告诉了姐姐和姐夫,令苏宛平唏嘘不已,外戚侵权仍在,大离若再让自私的王家人左右,恐怕要被凤朝给灭了,说到这儿,苏宛平甚至有些担忧起来。
王将军来了边关,黄尧将军却被软禁在临安府,做了个散官,没有了实权,如今岭南征丁已过,吴越国若是真的起事,岂不是最快受苦的便是两座山相隔的梅岭县。
梅岭县接收不少难民,吴越国以前也缺少壮丁,最爱来周边小城抓丁过去,苏宛平害怕边关战事又起,与凤朝来一下里应外合,岂不是大离更加的危险了。
到这个时候苏宛平才发现,她身为大离国的子民,似乎也没有了什么感觉,或许以后她成为凤朝人,或者吴越国人皆不出奇了。
这个时代虽然是冷兵器时代,战事也多,打来打去的,死伤无数,可是终归一点,不管哪一位上位者,都爱护着百姓,不然人死光了,占着领土又有何用处?
就随着王将军再次上任岭南之际,大离也出了新的税赋制度,原本一年交两季税的同时,上面又增加了一个丁税,每季增加丁税,百姓家中孩子多的,田地少的,恐怕要更加的辛苦了。
随着这个消息传出来,县衙门口便挤满了百姓,赵知县已经派秀才下乡讲解新税制,然而下乡的秀才反而被地方的百姓给打了,被百姓们反问得哑口无言。
凭什么加税,边关百姓本来过得便不是很好,加上去年来的难民,原著民的经济已经受到了波及,这个时候再增加税赋,这是要让百姓怎么活下去呢?
县衙门口被堵,赵知县与地方官员都不敢进衙门了,赵知县回到衙外的赵府,直摇头叹息,国将乱必起妖孽,果然不假,到这会儿,赵知县再无心思想调离梅岭县,如今于他来讲,只要能保住性命,安生的活着就好。
田氏看到赵知县摇头叹息,她忍不住上前劝道:“夫君施仁政,可上头不准,不仅咱们梅岭县如此,想来其他县也是如此,我看不如叫巡检司派人镇压,岂能放任百姓堵在县衙,成何体统。”
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便是赵知县也觉得增加税赋不好,百姓的生活已经不容易,这个时候哪能交出多余的税来,而且此税有重复征收的原因,且圣旨才下,今年初夏便要交第一次税了,百姓如此着急也是有原因的。
一时间梅岭县的百姓闹了数日,地方官员都不敢回衙门,最后还是听了田氏的话,巡检司带着弓手去镇压,很快落实了此政,百姓们不得不回去,而街头的生意转眼变差了。
一时间百姓不敢随意的消费,家中但凡有点余银都留着,生怕交税不够而遭罪,同时对大离越发的不满起来。
却在这个时候,民间忽然出了一些传言,传言中说北方新朝凤国新帝最是体恤百姓,统领了北边后,百姓们安居乐业,还减少了税赋,如今再与大离相比,百姓们听了这个传言后,心里不平衡起来。
不管上头谁当皇帝都与百姓无关,百姓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交多少税,能不能养活一家人,而显然眼下连养活一家人都困难,大多庄户家中,生上五六个儿女的不在少数,接着各家儿子再生下好几个孙子孙女,如此盘大的一家人,所交税赋便不必说了,想来不用过上一两年,这些庄户人家,要么能寻到什么好出路,否则恐怕只能逃出原藉,四处流浪,养活自己的性命而背井离乡了。
这些良藉的庄户,一但离开了原藉,到了外头就有可能被抓壮丁,或者被不良之人抓去变成了奴籍等等,反正在外头自有风险,哪及留在家乡好。
于是傅家的杂货铺前忽然便多了不少报名做杂货郎的百姓,想着再过三个月就得交税,交不上就得逃走,倒不如跟着傅家或还能讨一口饭吃。
可是此时的杂货铺慢慢的不太好做了,大家都抓紧了腰包,不再消费,周而复始,生意自然就不好了。
苏宛平听到底下管事的消息,各杂货分销商也寻了过来,于是临时开了个会,对于这一次招多少杂货郎一事,苏宛平自是不同意再招骋了,不然会影响原先杂货郎的收入。
可是百姓们田地少,税赋重,他们若有点现钱的出路,恐怕就要活不了。
苏宛平听着这些分销商的抱怨,她首先想到了余家的船队,先按抚了这些分销商,接着等余三当家的船靠岸了,她便将余江给请下了船。
1...124125126127128...4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