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珍禾
请帖写好,转眼在学政府上呆了一日,待夜里归来,苏大丫直接晕倒在马车当中,苏三丫看到这样的苏大丫,实在不明白她为何要如此的拼命。
不就是知县夫人的要求么?这些难民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晚几日也不成问题。
明士呼呼啦啦的说了一大堆,结果没有人听懂,最后明士放弃,一脸的无奈,他给苏大丫喂了几颗药丸,便出去了。
苏三丫坐在床沿,看着床上晕睡过去的苏大丫,心思百转,这位奇国人连着苏大丫也听不懂对方讲什么,甚至先前苏大丫都没有见过此人,为何忽然却叫时夫子将此人找来?
在苏大丫身上有太多的不可思议,苏三丫心中疑惑,却是怎么也想不明白。
学政夫人的请帖传到各家各户手中,连地方小富绅都有得参加,倒是让不少人既惊又喜,这可是学政夫人啊,以前是想见都见不上的,如今夫人竟派人送来了请帖,虽然此次前去必须得捐银,但能与学政夫人一见,这些银子也值当,他们手中最不缺的就是银子了。
傅氏也收到了请帖,倒是稀奇,往年大年初一傅家也没有跟风去学政夫上拜年,眼下学政夫人却给他们家送请帖来了,他们还算不得地方富绅呢。
不过恐怕连苏宛平都没有猜到,这请帖是苏大丫故意加上去的,学政夫人要见这么多的人,哪还记得他们小门小户,若说是小三元的秀才公家里,学政夫人才会想到。
这一次苏大丫不便给了傅家请帖,还给了丁家几房都送去了请帖,其中丁茹便收到了,上一次赏花大宴上捐银一事,苏大丫很局促,丢了脸,被丁茹和苏大丫给嘲笑了,她这一次是来找回场子的。
苏宛平看到请帖倒没有什么感触,她不巴接学政夫人也是有原因的,知道苏大丫会从中做梗,倒不如远离学政夫人,让苏大丫揪不住她的把柄,这样的话,苏大丫还只能在学政夫人身边卖姐妹情深人设,学政夫人看到她还会有个好印象。
“平儿,这一次咱们捐多少银子?”
傅氏一脸忧心,她今日上街买菜,看到不少难民乞丐,着实看着可怜,他们背井离乡也非他们自然,却是这世道不太平所致。
这沿路上走来,傅氏买了不少包子馒头给乞丐吃,顺带问了问,才知道他们来自北边,北边的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凉,而保昌郡却仍然穿着薄衣,他们千里迢迢四处逃命,身无分文,衣着单薄,眼下没有受冻还是好的。
苏宛平看到忧心的傅氏,沉思了好一会儿,正好赵朋远进厨房里寻吃的,看到两人一脸的忧心,于是问两人出了什么事。
苏宛平心思一动,问道:“大哥,你有什么法子安置这些难民么?”
赵朋远也想起街头的难民,想了想说道:“倒有个法子,不知道他们吃不吃得了苦。”
“不能吃苦的,咱们也不必救济,衣不裹身,饥不裹腹,不愿意自救,还想着靠吃懒作的,这样的人留下也是祸害。”
苏宛平面色一冷,她可以救济穷人,但她不救济靠吃懒作的人。
赵朋远点头,说道:“可以分两波人手,一波人手去守山,正好咱梅岭县隔着吴越国就两座山,这山里头正在建哨塔,这些人可以去帮忙建,就按百姓服徭役一般,另一波人手便是入山伐木捂炭,秋冬天要来了,这可是一笔好生意。”
苏宛平看着赵朋远,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他好,只叹道:“大哥,人才,本世纪最缺的就是大哥这样的人才,真棒。”
苏宛平收起请帖,傅氏也松了口气,赵朋远却还没有听懂,不知妹妹这话是褒还是贬呢?许是平时被小妹说习惯了,他不太敢确定,于是问道:“你是觉得我的建议好?”
“那是当然,我呀,更加可惜你当初苦读数年,你应该早点出来行商。”
赵朋远一听,高兴坏了,“小妹也是这么想的,我也正是这么想的,这做生意比读书好玩多了,先前读书多辛苦,要十年寒窗还未必能中状元,我能得中秀才,感觉全靠蒙的,好在蒙对了,但再也不想读书了,我现在吃喝不愁,我爹又去了京城,简直无人敢管束我。”
“这日子我梦里都能笑醒,还是小妹懂我啊。”
苏宛平一头黑线,说道:“你现在这么开心,话说你的小媳妇回京城了,大哥打算怎么办?”
他们已经定下婚约,如今是未婚妻回了京城,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赵朋远只觉得心中郁郁。
“小妹,这可是我的心头痛,你能不说么?真是的。”
赵朋远无奈的看了她一眼,来到灶前找吃的,见是羊肉汤,立即端着碗盛起来。
“大哥,你可别吃胖了,别到时娶不到媳妇。”
赵朋远一边喝汤一边瞪了她一眼,傅氏无奈的看着两人打嘴仗。
到了学政夫人邀起去参加捐款宴的日子,宴场定在学政府上,借机还能入府一看,使不少小富绅高兴。
傅家的马车到了俞府外还差半里路的样子就堵车了,好样的,今个儿来了这么多的人。
这此马车各式各样,奢华的不得了,引来不少街坊侧目,还有不少难民都来了这边围看,听说是捐银救济他们的,他们可开心了。
就这么走走停停,终于进入了俞府,在下的引领下,男女分开,女眷往后院去,前院居然是学政大人主持,原来这几日陆氏已经将学政大人从余城找了回来。
苏宛平和傅氏一起走入花园里,俞府假山流水,亭榭长廊,令人看花了眼,虽不是第一次来,却还是让苏宛平震惊的,记得上次来俞氏简陋一些,今日是却有所不同。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410章 捐款
第410章 捐款
傅氏母女今日穿着低调了不少,走在人群里,除了两人容貌着实出彩外,实在没有什么不同的。
这此小富绅母女两人认识的人不多,一路走来,有不少富绅夫人与两人打招呼,那些小富绅的夫人还以为两人是什么大人物,私下里相问,才知道不过是小三元秀才公的母亲和姐姐,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然而人家母女两人长相出彩,谈吐像大富家中夫人小姐一般,同时还认识这么多的与之打招呼,显然也不简单。
直到母女两人到了长亭前,遇上了热情的莫氏,这些富绅夫人才惊讶起来,这可是县丞夫人呢,竟然与这对母女如此要好,居然顺势拉着母女两人入座了,其他不少夫人还只能站着,有的甚至站到了长亭外去了,想看瞻仰一下学政夫人都不成。
学政夫人陆氏看到光鲜的母女二人,含笑点了点头。
待两人落座,陆氏便问苏宛平怎么不常来俞氏,说她姐姐一直相伴,与她感情如此要好,要是两姐妹一起来就更好了,也好有个伴。
苏宛平看向坐在学政夫人身边的苏大丫,她今日穿着妃色妆花褙子,头上带着珠翠头饰,腕上一支玉镯子,一看就贵气实足。
最近莫非苏大丫赚了不少银子?可是她一没有做生意,二没有进项,便是时夫子一个月的束脩也没有多少,可是这一身的打扮,可费不少银子。
苏宛平从苏大丫身上收回目光,看向学政夫人,接了话,“我就是怕叨扰了夫人,如此以后就常来府上了。”
俞氏一听笑了起来,“我还希望你们姐妹两人能时常来呢,我是怕你们陪着我觉得闷。”
“那怎么会,夫人学识渊博,我还想跟着夫人学学字呢。”
俞氏一听,心中欢喜,说起这练字一事来,陆氏从小便是书香门第出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从小练字就费了功夫,倒颇有心得,愿意教导苏宛平。
苏宛平说这些话后看向苏大丫,这可是你不反对的,改日我与学政夫人走近了,你可别怪我喧宾夺主,抢了你这位置。
苏大丫果然此时开口,“夫人,平儿跟着她夫君做生意,几处分铺忙不过来,许是没有时间的。”
陆氏一听点了点头,“你们两姐妹不错,既然如此我也不强人所难了,好在燕儿得空。”
这边聊得好,那边傅氏莫氏也聊得正上心,这一次赵朋远的提义,苏宛平让傅氏与莫氏说一说,这会儿傅氏刚好说出来,莫氏一听高兴坏了,她先前还想着这么捐上一次款,吃完了后该当如何?
不可能让梅岭县的富绅们养着这些难民吧,再说以后万一来更多的难民呢?
不过有了傅氏的提议,莫氏生了想法来,她立即召来身边下人,将这个消息告诉前头杜县丞,想来她夫君便有在学政大人面前出了风头,也在整个梅岭县出出风头了。
终于等到要捐银子的环节,这些富绅夫人们都打起了精神,这一次捐多少,各自心中有数,但是苏大丫却是扬起了唇角,既然弄了这么一出,岂有小打小闹。
苏大丫朝那边几位富绅夫人看去一眼,这三人正是伍、刘、李三家,这三家正盼着苏大丫能将他们家的儿子弄到府学去。
虽然苏大丫已经骗了这么多的人,却还是有人愿意相信她的,倒也是奇了。
终于到捐钱的时候了,苏大丫第一个出声,她代表着学政夫人来主持的,先是说一堆感人肺俯的话,接着又说起这梅岭县难民的人数,然后才开始捐钱。
苏大丫话落,那边伍刘李三家立即报出数目,伍家出八千两银子,刘家出一万两银子,李家出九千两银子。
苏大丫一听,一番赞扬,却震惊了整个宴场,原本大家伙的捐个五百一千两银子就算了,没想到人家一开头就是八千到一万两的捐,那可是笔大数目。
紧接着苏大丫看向了丁茹,接下来这一个人捐银子很重要,而丁家向来好面子,有了先前三人的造势,丁家只高不会低,不然苏大丫大可嘲笑一番。
果然丁茹被点了名字后面色变了变,她看向自家母亲,她如此是嫁出去的女儿,以前还能跟在母亲身边由母亲做主,现在她却单独收到了帖子,可是她手里哪里来的银子,嫁妆是有的,但也不能马上变现,眼下只能她娘能支持了。
这笔金额是高了些,但丁家母女想要压苏大丫一筹,便朝女儿点头。
于是丁茹报了个数目,“二万两银子。”
这个声音落下,丁母都呆了呆,女儿出这么高,到时她还得出高,岂不是丁家一转眼出去了三四万两?丁母面色白了白。
苏大丫先是一愣,丁茹看到她受惊,心中得意,苏大丫却扬起唇角笑了起来,“不错,不愧是丁家,财大气粗,我代表难民多谢了。”
丁茹听到这话暗感不妙,刚才明明看到苏大丫脸色都变了的,为何现在却如此轻松?难道她捐的银子比她的还要多不成?不就一个庄户家的农女,又没有做生意,哪还的银子?
于是丁茹反问苏大丫,问她捐多少。
苏大丫想也没想的说话,“既然你捐了两万,那我也不能落后,时夫子在梅岭教学,他心系百姓,咱们姐妹自然不能拖了后腿。”
什么好话都被苏大丫说完了,而且这么一说,丁茹捐的款就像她这个当家主母捐的款一样带在她身上的荣耀。
然而学政夫人听了苏大丫这话,点了点头,苏燕果然不负众望,以大局为重。
苏大丫说完这些话也不待丁茹反应过来,眼神却直接看向苏宛平去,“不知堂妹今日捐银多少?”
这话问出火气来了,那意思是捐少了必是遭人笑话的,虽然底下的人都暗自担忧着,没有做这么大的准备,可是她们更害怕丢面子,更害怕学政夫人看不起。
今个儿不仅学政夫人在,连知县夫人和县丞夫人都在呢,自是不能掉了身份的。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411章 博善名
第411章 博善名
苏宛平就知道苏大丫今日来势汹汹,原来在这一处等着她来跳坑,这种小激将法的把戏真是不够看,于是想也没想的说道:“我捐银三千两。”
这放在平日已经够多的了,苏宛平今日捐这么多,是想着这些难民很可怜,就算按着她们先前的提意,也不能马上解决问题,有了这一笔钱,他们就能造茅屋,找地方住。
苏宛平话落,底下的贵夫人窃窃私语,有说好的,有说小气的,各种说词。
苏大丫却是呆了呆,她没有想到在她这样的造势之下苏二丫还敢说只捐三千,她就不怕人笑话么?不成,她得激励一下。
苏大丫正要开口相激,苏宛平却看向学政夫人,说道:“咱们捐银只不过度过一时难关,重要的还是要让他们自救,想法子自己赚钱填饱肚子。”
苏宛平话落,莫氏直接接了话,“宛平说的对,先前宛平便提出两个意见,这才是真正的帮助了这些人,咱们梅岭县时不时遇战乱,百姓越来越少,壮丁也越来越少,这些人既然流落到这儿,倒也可以将他们留下,重办户籍。”
“以后人一多,再开荒种植也好,做生意也好,或者打鱼为生也好,总有一样能谋生的。”
莫氏的话让在场的众人听了很是认同,接下来再捐银子,就没苏大丫什么事儿了,苏大丫想要造的势白造了,这些夫人们捐五百两,还是捐一千两,皆没有什么不同。
倒是把苏大丫气了个半死,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这么一个结果,白白害自己捐出两万两银子来,而苏宛平却得了一个好名声,就是这个县丞夫人莫氏,更是让苏大丫记恨在心,她一直与这个县丞夫人都不对付的。
款已经捐出,银两也到位了,接下来才是宴席,俞氏招待这些人很是大方,菜式也有不少。
苏宛平跟学政夫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她若是真要讨好一个人有的是手段,主要看她愿不愿意。
苏大丫一看到她与学政夫人聊得来,心情就不好了,生怕被苏宛平抢了自己在陆氏心中的地位,时不时抢走话题,苏宛平也装作不知,由她自个儿卖姐妹情深人设。
学政夫人陆氏许是年纪大了,最讲究家中和睦顺遂,讨厌家无宁日的人家,在京城里,陆氏所接触的人,都是贵夫人和贵女,这些人贵气逼人,同时也讲究母慈子孝,兄友弟恭。
陪着学政夫人吃完宴席,又坐下看了一会儿戏,瞧着天色不早了,所有人才准备出府。
这其中有不少富绅夫人想过来与学政夫人说上两句话,没想到无法靠近,苏大丫早已经叫管事的将人拦下,学政夫人就喜欢苏大丫的懂事,知道她喜欢清静,为她挡下不少麻烦来。
苏宛平准备回去了,学政夫人却拉着她说道:“季大人快要回保昌郡了,你弟弟不错,便是我夫君也常提及,梅岭县甚是难得,若是季大人能选中苏义为弟子,也是你们家的造化,要去争取一下。”
苏宛平点头,苏大丫却是神情不明的看着她,再想到自己的弟弟,苏大丫心头不是很好受,她上一世比不上她,这一世她又有一个如此厉害的弟弟,她不甘心,她岂能让苏二丫好过。
苏宛平掀眸看了苏大丫一眼,虽不知她想什么,但看得出来,必定不是什么好事,真想揭穿她的真面目,只是想起学政夫人的忌讳,她还是打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弟弟的前程,她也得忍着。
应下了学政夫人的话,她便跟着傅氏一同走了。
这一路上跟着莫氏一起出的俞府,到了府门外,遇上各自家中当家之人,今日杜县丞满面红光,不少同僚围着他,只道他的提议当真不错,便是知县大人都没有想到的。
杜县丞听了这些话,心情大好,与各位同僚道别,赵知县来到他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点了点头,便也上了马车。
杜县丞看到夫人莫氏,心情大好,说道:“你这提议不错,告知的及时。”
莫氏便说这提议是傅氏提出来的,杜县丞一听,点了点头,“傅家母女是行商奇才,能想到这点上来,不错,以后可以长期结交。”
自是不必杜县丞说,莫氏就看傅家母女顺眼,自然是要交集的了。
此次捐银,苏大丫拿出了这么多的银子,着实令人起疑。
回到傅家院后,苏宛平便将自己的想法跟时烨说了,时烨想了想说道:“此事倒也不难查。”
苏宛平隐隐觉得不安,原本苏大丫不再开铺做生意,已经落泊的很,没想到她又东山再起,如今竟有资本与丁家叫嚣。
赵朋远此时听到,笑道:“小妹担心什么,今日苏大丫在所有人面前如此的嚣张,想来不必小妹动手,某些人也会动手了。”
赵朋远的话倒是提醒了苏宛平,她想起当时气极败坏的丁家母女,这一次真正出得多的是丁家的母女才是,按着两家出的银子。
她是想不清苏大丫的银钱是从何而来,想来有不少人都想不清吧,此事倒是挺热闹了。
却在这一日后,苏大丫更是热衷于做善事,她亲自上街布施粥棚,用的是自己与时夫子的名义,还有学政夫人的名义,给百姓做好事。
原本此次之事是知县夫人田氏借着苏大丫之手筹到的银两,之后拿了银两再以知县大人的名义救济下去,也算是为了一方地父母的仁慈与善心,他们并没有听从地方官员的以暴制暴。
田氏正高兴着这一次苏大丫给她筹备了这么多的银子,哪知她会亲自出面施粥,不像别的夫人,人家捐了银子便不管事了,这善名在贵圈里传开,甚至传到了外头,可是终归没有苏大丫聪明,亲自出面得到百姓口中的美名。
自然苏大丫也因此而抢了田氏的风头了,田氏看到苏大丫明明气得不行,却还得露出笑脸来,先前可是她去求得此女,正因为她是学政夫人身边的人,借着了学政夫人的名头捐了款,不然这些地方富绅夫人才不会理会田氏。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412章 丁氏怀孕
第412章 丁氏怀孕
苏大丫在东城施粥,田氏便在西城,隔得远,可是田氏总能听到百姓说起时夫子的好来,先是说时夫子教出来的寒门学生能中秀才,顺利进入县学。
接着便是说时夫子夫妻的善心,不少本地的百姓都开始留心着将自家儿子往时夫子的私塾里送去。
可是时夫子的私塾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入学前必须经过时夫子面试,学识上得其认可方能入学。
可是时夫子极为严厉,十个人当中都未必能选上一人,这些百姓既欢喜又忧愁,个个带着家中儿子去测试,一但被时夫子收下的,多半考中秀才是不成问题的了。
时夫子在梅岭县名声大作,便是其夫人苏氏也成了百姓口中谈起的人物。
而因为苏大丫的善心,便时凌得到了个美名后,时凌这几日倒是住在了她的小院,两人看着又亲密起来,与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可是丁家母女却是更加生气了,先前捐银的时候,就数他们丁家捐得最多 ,可是美名没有留住,全部落田氏和苏大丫头上了,这令丁家母女心中郁郁,尤其是时凌离开了丁茹的院子去了苏大丫的小院中,好几日是不曾回来,丁茹便私下里回了娘家,说了些事。
丁夫人一听,脸色便不好了,这样苏大丫一日不除,她便一日为主母,始终压她女儿一筹,可不是什么好事,是时候想个法子。
当日母子两人私下里商量,到了傍晚丁茹回了自个院中,才回来不久,她就喊不舒服。
此时院里能作主的自然只剩时柏礼了,时父立即叫下人去请大夫。
那大夫其实早就准备好的,只待丁茹的院里有了动静,他便出现了。
大夫匆匆跟着下人进了院子,给丁茹一把脉,便向时父道喜,“恭喜时老爷,您儿媳妇这是有喜了,不知时夫子可在,这可是好消息。”
那当然是好消息了,时父出了罪人村后,日子过得很是悠闲,心里正盼着时家有后呢,小儿子最先娶媳妇,结果还没有动静,大儿子这一下娶了两位夫人,结果也没有动静,正是时父郁闷着的事。
眼下时柏礼一听到时家有后了,高兴万分,立即朝大管事的叮嘱道:“重金酬谢大夫,即刻派下人去一趟苏家小院,将我儿接来,这可是大喜事,比那善事还要大的事,不能在外头耽搁了,得陪在自家夫人身边才是。”
那下人就等着时父这一番话来,得了令立即就往苏家院报喜去了。
苏大丫跟在时凌身后,两人穿着十分得体,甚至时凌身上的衣裳还是苏大丫自个儿缝的,用得是最好的布料,看着头顶玉冠一表人才的时凌贵气凌人,苏大丫便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一世她事先找到了时凌,她成了时家媳妇,改日一朝冲天,再让这小小的梅岭县富绅好好的睁开自己的眼睛看得清楚。
到那时苏大丫是一定要报复回去的。
苏大丫暗自想着,看着时凌的侧颜,她便愣了神,上一世,她只敢远远地看一眼,他一身威严,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他的温柔只属于傻瓜苏二丫一人身上,苏二丫当年不顾众人反对嫁给了时凌,从此成了贵妇,受尽梅岭县地方官员的追捧,成了那个最尊贵的女人。
这一世倒是临到她了,苏大丫心情极好,过不了多久了,她便能让世人另眼相看。
却在这时,院门被敲响,苏三丫去开的门,看到院外是丁家院里的下人,想都不想便要关上门去,没想对方也防着她,二话不说便强行进了门。
那丁家下人一进门,便大声报喜,“小的来福给时夫子报喜来了,小夫人有喜了,小夫人有喜了。”
正站着让苏大丫整理衣裳的时凌,这会儿听到这话,脸色骤变,他一把拦住胸前的苏大丫,三两步出了屋子,就看到了丁家的下人,那叫来福的下人还在不停的说着,时凌却沉声问道:“你的话可是真的?”
“小的说的话句句属实,时老爷便叫小的过来报讯的,时老爷让姑爷赶紧回去一趟,这可是件大喜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