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珍禾
苏宛平来见莫氏,将画屏送上了,画屏是双绣,一面山河一面美人图,莫氏很喜爱,当即拉着苏宛平的手问她母亲可好。
苏宛平陪着说了一会儿话,她才问起黄将军的事来,说起黄将军这事儿,莫氏叹了口气,小声道:“你也不要见外,我便直接说了,的确是吴越国要起战事了,原因也有很多,这吴越国先太子故,新立太子极好战,对咱们离国边关那是势在必得,怪只怪咱们离着京城远。”
“又在这穷山避壤之地,而且吴越国的将士识水性,咱们根本对付不了,再说如今朝堂上风动骤变,季大人都辞官返乡了,以后咱们保昌郡在朝堂上也没有什么大人物护着,恐怕会更加艰难。”
莫氏深吸了口气,“此事万不能传出去,今日我夫君面见知县大人,便是为了这事儿,巡检司的人都派去了山里头打探,你们也得注意些,家里的粮食和财产找个好地方藏起来,万一真的有什么,也不至于被吴越国的人搜刮了去。”
莫氏说到这儿,拍了拍胸口,“往前还没有这么可怕,这一次黄将军都亲自来了,反而更加可怕,朝中这个节骨眼上是别想伸出援手的,何况远水也救不了近火,吴越国就是抓住这个时机。”
苏宛平听后,心情也有些紧张,她没有看到过战场,只在电视剧里见过,她真的无法想象吴越国打到梅岭县来会是什么模样,但莫氏说的对,先不说别的,至少保住她的财产,她的粮食,一但起战事,想来钱财和粮食才是最终保命的东西。
苏宛平陪着莫氏聊了好一会儿才从杜府出来,时烨随意的坐在侧门外的老树下,马车也停在这儿没动,看到媳妇无精打彩的出来,已经猜到了一些。
苏宛平坐上马车,夫妻两人便一路沉默的往傅家院去了。
将马车赶进院里,苏宛平便去了正屋。
赵朋远和傅氏正好等在那儿,两人都很担心,看到苏宛平,傅氏便问出了口,“县丞夫人怎么说?昨日来的那一些官兵是怎么一回事?”
苏宛平看傅氏这么担心,连忙解释道:“县丞大人亲自见过黄将军,黄将军昨日问起我傅家,县丞大人一力承下,给我们一家做了保,才消了黄将军的疑虑,此事也不是什么大事,娘不用担心就是。”
傅氏松了口气。
时烨将马赶到马棚里才进了正屋。
四人坐下,苏宛平将莫氏说的藏粮和藏银的事说了。
几人一听,都焦虑起来,这些粮食和银子藏哪儿去才能安全?
苏宛平想到了古道村的院子。
“娘,我和时烨半夜将东西抬去古道村,连夜挖出几个地窖藏起来,再说我们不住村里头,想来也不会有人知道。”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的,傅氏看向女儿女婿,赵朋远此时开口,“我也一并过去帮忙,既然要藏,咱们就好好计划一下,如果只是简单的挖地窖自是不成。”
苏宛平也想着事后要想想怎么做才隐秘,于是三人便商量起怎么藏银子和粮食。
此时梅岭县县学里的课堂之上,教谕邵正铭坐在讲台上,目光凝重的看着底下的学生,说道:“每年乡试分南北中三套试卷,题目各有不同,同时里头的策论题会涉及到当朝政议,所以相必你们都看了京中邸报,有些感触,但你们也不能完全依赖此物,平素的练习不能少,眼下我布置你们一道题。”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381章 不能锋茫毕露
第381章 不能锋茫毕露
邵正铭此时停了停,看向底下的学生,这些学子尖着耳朵听着。
苏义面色沉稳,不惊不燥,邵正铭的眼神停留在他的身上,点了点头,说道:“就以咱们边关小城梅岭县来说,如何防范吴越国的攻打,可有良策?”
邵正铭话落,便有学生交头接耳起来,眼下这些秀才,可以说不曾经过战事,更不可能参与,能写出好的提议固然好,邵正铭最怕的是他们心高气傲,纸上谈兵,无所作为。
虽然这样的题不会出在乡试里,他的本意便是教他们会思考,写文章时不会夸夸其谈,而是稳扎稳打。
此题也是邵正铭昨日灵思一动想出来的,黄将军入了梅岭县,如今囤兵余城外,此乃大事,他虽然不必管,心里却还是忧心的。
很快有学生开始执笔写了起来,只有少部分还在三两个讨论。
然而苏义却是自始至终不曾与旁边的人说过话,虽然旁边的同窗很想与他交流一下意见,也很想知道这位神童才子到底怎么样想的,由此而启发自己的灵感。
可是看到高冷的苏义,周围几人也不敢多说半句,只好闷着头写下去。
苏义不是最先交卷的,在他交卷前尚有数人交上去,当场遭邵教谕的点评,却有些失望,果然如他所想的,他们得了秀才功名后有些傲慢,言词之间多是不切实际,喜欢谈自己的一套想法,实施起来却无一是处。
直到苏义的考卷呈上,邵教谕才松了口气。
待所有秀才交上考卷,邵教谕也快速的看完了,接着将所有考卷放下,只拿出苏义的考卷再次细看,一边看一边点头,在座的秀才都一脸好奇的看着讲台。
邵正铭却将考卷卷起,说道:“这一次果然只有苏义有实质上的建议,此卷我现在就交知县大人看看去,你们先回去吧,天色也不早了,今日课业结束。”
接着邵正铭起身走了。
苏义很快被同窗围住,全部跑来问他写的是什么?
有几位先前与时夫子交好的,这会儿拉不下脸来相问,却是尖着耳朵听着。
哪知苏义却是笑了笑,“此事待大人采纳后,你们便会知道,我其实并没有怎么写,只是以前跟着我姐夫去过山里头,对梅岭山有些了解。”
苏义起身,提着书箱往外走,身边随同一起离去的同窗还是围着他不放,各种恭维的话说出来,苏义还有些不太自然,忽然很怀念大哥在的时候,若是大哥在,他就不必应付这种场面了,他大哥八面灵珑,那自是小事一桩。
苏义无奈的从人群里挤出,快走几步就进了文巷,这些同窗不得不止步,谁叫人家院子就在文巷,隔着县学这么近,他们不可能追到苏义的家中去。
而苏义却终于松了口气,脚步慢了些,他一路回到院里,天色已经不早了。
院里苏宛平几人正好从正屋里商量出来,看到弟弟,苏宛平夫妻还有赵朋远一起就陪着苏义进入东屋,傅氏便做饭去了。
东屋内,苏宛平问起县学里的事,想来这些事读书人最先知道消息。
苏义知道的倒也没有苏宛平的多,不过他说起今日邵教谕出的题以及他写下的答案。
他先前跟着一起进山,对梅岭山以及周围山头的地势有些了解,他以前在山里头就发现一个问题,梅岭县山头这么多,吴越国翻两座山就悄无声息的打到保昌郡来了,首当其冲便是梅岭县。
可是他们这么多年了,也经历过几场战事,为何还是没有用上防护的措施,就比如在山头建哨塔,一但出事,便以燃烟示警,至少这样的话,大家能立即警醒。
如此百姓们可以下水,可以入山逃难,也好过呆在自个家中,等着吴越国的将士过来打家劫舍,过来抓壮丁的强。
苏义将自己的一番想法说出来后,苏宛平呆了呆,时烨竟有些意外的看着这个弟弟,赵朋远却是拍掌叫好,“果然义弟聪明,不愧是咱们梅岭县的神童才子,你竟然想到这妙招。”
苏宛平此时也缓过神来,她跟着时烨进山多日,都没有想到这一块来,虽然她一心想做生意,但凭着这一事,她就发现她这个弟弟真的很聪明,才十五岁而已,竟然能想到这个妙计来。
苏宛平拍了拍弟弟的肩头,说道:“我瞧着这计谋邵教谕必定呈给知县大人看,老弟你在梅岭县要出大名了。”
时烨此时也接了话,“弟弟有大才,你能想到这儿不容易,其实这种方法曾用于巴蜀,巴蜀山多,记得是好些年前,有一位新上任的新科状元去往巴蜀上任,便将各处山头置下哨塔,不过那边所要防备的是水路上的劫匪。”
“巴蜀匪徒多,有了这哨塔后这些匪徒犯事跑入山中也能被抓住,这位知县大人新官上任,不过三年,政迹累累,传入京城,还得了皇上的夸赞,然而锋茫太露,最后只落得一个被诛杀的下场,此事不曾传出来,我当初身为御前待卫才听到的。”
时烨的话果然说愣了三人,苏宛平倒吸了口气,感叹道:“想不到当一个官竟然这么的难。”
赵朋远却是抚额,“看来当官不仅要有才,还得有逆天福运。”
苏宛平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刚才原本严肃的话题被赵朋远一说竟忍不住想笑,她看向赵朋远,说道:“逆天福运这种虚无缥缈的事你就别指望了,我瞧着在官场上保命与我行商路上保命一个道理,才情要有,同时保命手段也得有。”
“这种锋茫必露的大错,想来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出问题,若是当初这位能将此功迹送给上面的知州大人,想来就不会死了。”
苏宛平只是随口一说,时烨却接了话,“平儿说的对,朝中尚有荫补入士的规矩,而那位知县大人上面正好有一位是荫补入士的知州大人,巴蜀比咱们保昌郡更难出政迹,遇上这种好事,岂能容下他呢。”
时烨说这话的时候却是看着弟弟苏义的,他希望苏义能懂得,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得防小人,可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而露出傲气来。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382章 苏义的策略
第382章 苏义的策略
苏义果然听了后若有所思,他今日提出意见后,得了邵教谕的的赞扬,甚至邵教谕也只拿走了他唯一的试卷,正如姐姐姐夫说的,指不定这试卷交到了知县大人的手中,这一路上从县学回来,他虽然低调的没有与其他同窗讨论,但他内心还是有点儿得意的。
苏义不但想到了哨塔一事,他还有一些完善的计划,山林之地除了装哨塔,还有一些巡逻的山民,他算了一下,县衙里能用到的闲兵不多,还得维护梅岭县最基本的秩序,想来知县大人也正烦恼着这用人的紧张中。
如果找齐各地里正,每隔一段时间就安排村里的年青人上山砍柴,借机在山里头行走,既能迷惑打过来的吴越国人,也能更好的守住这些山头,让大家伙的早点有些防备。
除了这些,自然各地还得找些避难之处,一但山头烧起了烟火,是不是还能连上余城、项城的山头,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能收到消息,然后传到了黄将军那儿,也不至于找人快马加鞭赶去报信。
毕竟走官道,就算是快马加鞭,也不及各处山头传递消息来得更快。
至于百姓们当中,在黄将军不是能立即营救之时,他们发现吴越国已经打过来了,百姓便能躲入事先找好的山洞里,或者去海上的某岛,既不能让对方抓走了壮丁,也还能带走值钱之物。
如此吴越国打过来也只能看到一个空壳,待黄将军收复保昌郡,百姓又可以回来了。
苏义暗自这么的想着,却也听进去了姐夫的话,不要锋茫必露,姐姐也说了,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行,所以这一事,只要邵教谕和知县大人知道便好,至于县学里的同窗,还是少知道为妙,他以后要更加的低调才是。
第二日夜里,赵朋远和时烨便带了几个管事的往古道村去了,他们打算在古道村的老院子里挖出几个藏粮藏钱之地。
反正时间还长,他们也做得隐密,倒也不用担心。
而苏义去了县学,没两日,赵知县便单独召见了他和邵教谕,苏义便将后续自己这两日整理的思路说了。
坐在主座上的赵知县原本只见苏义的提议好奇,毕竟建哨塔却又是一件极为费银子的工程,哪知听了苏义的完整提议后,他竟然睁大了眼睛,忍不住拍掌叫好。
赵知县正苦于自己的政迹平平,这不,苏才子就给他送政迹的来了,这一套计划下来,先不说他梅岭县建哨塔的银子,这可是牵连整个保昌郡的,由于保昌郡靠近吴越国的边关重地,他若是将此建议向阮知州大人上书,就算这事之后还得费上几年才能完成,但他的提议可却是精妙绝伦,功迹仍然有他的一半。
于是赵知县一高兴,收下了苏义书写的完整计划,改日修修改改,加上自己的言词,便能呈给阮知州过目,若是上头同意了,这些筹建的银两都不必从梅岭县的帐簿上出,还得由朝廷里出。
为此赵知县还留下两人一同吃饭。
能与赵知县坐在一个桌上吃饭,那可是多大的荣耀,邵教谕心里也是舒坦,时夫子今年又送出两位秀才,得意的紧,可他只要拥有一个苏义便能抵他不知多少学生。
如今知县大人对他自然也会另眼相看了。
苏义一脸安静的陪着吃完饭,他谨记着姐姐和姐夫的话,绝不能争强好胜,绝不能锋茫必露,有什么便由邵教谕说事便是,他只要保持沉默。
从县衙里出来,邵教谕拍了拍苏义的肩,赞赏道:“义儿不错,话不多,懂进退,今日这些事,你也不必向外头说了,至于这些提议,更是如此,万一被奸细听了去,就更不妙了。”
苏义岂会不知道,姐夫还给他分析过,只要他提供出完整的一套计划,想来赵知县就会当成自己的政迹。姐夫早已经叮嘱他,他反正是个白丁,又不在官场,这种事自然只能当成一种考试,不要另想。
眼下邵教谕这么说了,苏义立即点头应承,邵教谕果然安心多了,于是两人往县学里去。
那些同窗看到苏义和教谕大人一起回来的,纷纷好奇,有人猜测不断,苏义自从那次试题被邵教谕表扬后,邵教谕对苏义却是另眼相看,出门也只带上他了。
着实令不少人眼红,也让不少人羡慕,更是让他们好奇,当时苏义写的是什么提议,事后不少才子回去问了家中的长辈,又与一些交好的举人商量过此事,都没有更好的建议,他们身处边关重地,三面环海,有陆路出去,一条去往中原,一条去往沿海一带到广州。
他们有不少海上之道,可是一般百姓岂能及时的上船,也没有这么多的船给他们上的。
所以吴越国要是打过来了,他们除了匆匆跑山里躲一下,也没有别的好去处,也无法改变这个结局。
不过有不少举人老爷还是想到一些招数的,告诉了这些秀才,这些招数当中,最有用的便是与吴越国行商的商人去办,吴越国没有大离这么大,他们只相当于一个岭南的大小。
所以只要这些商人不畏风险,一心为了大离,与吴越国的两大姓氏做生意,比如吴家和李家两家,如今吴家坐大,就扶起李家便是,改日李家做大再扶起吴家,反正不管如此,使吴越国人内斗,是他们最终的方法。
这种提议有几个,说的方法虽有不同,主旨却是一样的,只要让对方内斗,毕竟听说这吴越国的先太子废了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而新立太子起战事起得突兀又快速,他们就不相信这个中没有问题。
于是也有秀才将自己知道的消息私下里来找邵教谕,以此也能像苏义一样与邵教谕走得近。
哪知邵教谕收下他们的建议,却没有了下文,这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也不知教谕大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383章 挖仓库
第383章 挖仓库
这边苏义跟往常没有什么两样,一心只想求学,就想着入秋的乡试,眼下还有几个月就要到时间了,他心里也是有些渴望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甚至每次回家也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会悄悄地看书看到半夜,挑灯夜读,也不想让家里人知道而担心。
他也曾想过,不只家里人,便是整个梅岭县,连着邵教谕和知县大人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心里却有些害怕自己考不上,中不了举,而且他是过目不忘之能,可是姐夫和裘叔都说过他,他最大的问题是吟诗作赋写文章,只有这种东西是要学以至用,而不是他能用过目不忘的本事便能成的。
所以反而在这些方面来说,他过目不忘的本事成了他的短板,他每次夜里拿出先前年夜饭桌上,裘叔吟出他年轻时的诗作与文章,他当时全部记下了,这会儿每次拿出来看,他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诗词,竟是如此精妙绝伦。
他反反复复的研读,他努力的不让自己依赖那过目不忘的本事,甚至听了姐夫的话,每日都会定下任务,诗一首,三日赋一出,五日文章一篇。
有时候他灵感来了,随时都想着做下几首诗来,慢慢地就养成习惯了。
而这边苏宛平和时烨几人,却终于将古道村院子的暗道挖好了,最后他们不是弄个地窖,而是弄了一条暗道,正好院子后头靠着一个小山坡,当时他们找着人一起去挖的时候,发现地底下的土很松,于是一路挖过去,才发现后头的小山坡可以成为他们天然的仓库。
说起来,这儿可以成为苏宛平以后最隐密的仓库来,既然都是要弄的,那么就弄好一点,尤其时烨在这儿,他知道一些机关术,将官道弄出了简单的机关,就像先前练的不倒翁一样,只要触动了机关,就会受伤,所以可以防备不少呢。
由于在地底下,除了前两夜还得夜里过来挖之外,之后便能日夜都进行了,于是分成两班,找来更多的人挖,时烨和赵朋远都加入,苏宛平却送吃食。
她最近偶尔回村掩人耳目,晚上却悄悄地送吃食过来,于是这样日夜兼程的劳作之后,地道出来了,小仓库也形成了,眼着急着存粮,他们没有将仓库挖得更大,以后再扩大便是。
于是先将地道和小仓库都收整好,免得塌方,转眼过去半个月,所有的粮食和银子,包括赵朋远手里头有的,一并送去了地底下的密室。
同时时烨设下机关,只有他们三人加上滕海和杜储五人能解开机关,出入自由,其他管事退出来后便不能再进去了。
终于一切做好,梅岭县的局势越来越紧张,赵知县已经确定了,吴越国会攻过来,因为黄将军已经传来密信,那边已经开始召集的兵马往靠近保昌郡的城郡过来。
所以会先攻打保昌郡,尤其是梅岭县,借机侵占整个岭南。
贵圈当中不少人惊惶失助,便是莫氏也有好几日不曾睡一个好觉了,越有钱的越害怕打仗,一但梅岭县失守,哪怕是失守一日,也够对方搜刮的,而黄将军只驻守在余城外,隔着梅岭县还有点距离呢。
时烨暗自想着,是时候偷偷去一趟黄将军的营地,或许能听到最新的内幕,如果一切事情属实,那么黄将军是最先知道攻打的时日,他便想带着傅氏一家人直接离开梅岭县,或者他们可以去余三当家的海岛上避难。
只是这些想法时烨谁也没有说,甚至连媳妇都不说,害怕他们担心。
他乘着这日夜里,傅家的人都睡下了,他才骑上黑驹从山里头离开了梅岭县,也不经城门。
一路上他快马加鞭,果然黑驹是宝马,日行千里似乎不夸张,比一般马能跑得更快更远。
时烨又有些心急,想着一夜能来回,所一路上没有半点停留。
这么赶了半夜的路,果然在去往余城的路人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他下了马,拍了拍马背,黑马似很有灵性,很快朝那山里头跑去,没一会儿,黑马不见了踪影。
而时烨却翻过一座山,在余城外不远的山头果然看到有黄将军的军队扎营,他伏在草从里,听着巡逻兵的脚步声。
这些人群里有两位士兵低语,其中一人说道:“今日驿站快马加鞭送信过来,将军便有小半日不曾出过营帐,你说这信里头到底写了什么?瞧着也是京城来信。”
另一位士兵却板着脸,“不要妄自猜测,咱们好好的守着,吴越国要起战事了,咱们得万般戒备才是,今日的探路先锋可曾回来?”
“不曾,这一次却是去了梅岭县,梅岭县那个小破县,里头的大小官吏,个个胆小如鼠,这半个月以来恐怕都没有睡一个好觉吧。”
那人一听再次制止,“少说风凉话,如今战事当前,普通百姓自然慌张,也是情有可原,咱们努力守护住这些百姓,岭南不可失,岭南若有事,中原便有事,它是大离的最大屏障。”
随着两人的话越来越小,这队巡逻兵也走远了,时烨乘机偷溜进了营中,在几处营帐前穿梭,借着他轻盈的功夫,小心避让,终于在一处主帅帐后停下。
前头有守着的兵卫,而巡逻的兵卫才过去,时烨在地上爬伏下来,甚至憋住了呼吸。
主帅帐中分两进,黄将军正好与副将进了内帐,副将为他脱下铠甲,黄将军准备入睡。
黄将军此时面色阴沉的可怕,沉声说道:“小五,今日来信的事,你万不能传出半个字,可懂?”
叫小五的副将连忙点头应下。
可小五却有些担忧的说道:“将军,皇上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召您回京,岭南不守了么?”
黄将军面色一沉,过了半晌才说道:“此事我得写信回京问问徐老再说,王家如日中天,害死不少忠良,此番召我回京,多半凶多吉少。岭南虽是化外之地,却也是大离的重要屏障,还有海夷道,那也是费尽了心思的。”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384章 黄将军回京
第384章 黄将军回京
“再说此番吴越国太子攻打保昌郡,目的很明显,正好乘着季大人返乡之时,还有这保昌郡的罪人村,那里头关的有不少大离的重臣、忠臣,一但保昌郡落入吴越国手中,季大人,还有一干臣子,恐怕都会落入吴越国的手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