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官道无疆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瑞根





官道无疆 第二十卷 冷眼向洋看世界 第一百一十二节 不太愿意的秘书
陆为民的表现都被尹国钊和其他人看在眼里。
在这些人眼中,陆为民的表现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尹国钊从各种渠道得到反映都说明陆为民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角色,他也不认为自己和对方交流沟通意见就能改变对方的工作思路和作风,就像别人也不可能以这种方式改变自己一样,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陆为民表现得很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低调,并没有多少太出格的言论或者动作,这一两个月来,除了根据工作安排,开始对他自己分管的党群部门进行调研外,就是把脱贫工作也夹杂在其中开展专题调研考察。
接近两个月时间里,留在省委的时候不到两个星期,除了一些要必须参加出席的会议外,陆为民基本上在省委里边见不到人影,电话联系上都是在下边市县。
在出席各个会议上,陆为民也表现得很稳重没有其他太多的言语,总而言之,一些原来和陆为民没有打过交道而只是道听途说陆为民事迹的人,觉得闻名不如见面,而原来和陆为民打过交道共过事的人,则认为陆为民这是成熟了,更具备领导的风范了。
至于说陆为民究竟是哪样,恐怕也只有陆为民自己才明白了。
陆为民也的确忠实的履行了他的承诺,十九个贫困县,涉及到八个地市州,他现在已经跑完了昌西/西梁/洛门/曲阳/普明/桂平,只剩下黎阳和宜山尚未去。
黎阳和宜山分别都只有一个县属于贫困县,陆为民准备花一个星期,把剩下这两个地市的贫困县连同党建工作一并调研了,算是为自己整个脱贫工作的调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剩下的也就是拿出脱贫的意见和规划方案了。
对于这个脱贫方案,陆为民也有一些腹稿,一二三产业的各条路径。都有一些考虑,都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定,省里的方案再细化也不可能细化到每个村每个镇,但是起码可以指明一些路径。
距离十二月年底也没有太多时间了,各种会议也越来越多,陆为民也需要仔细规划一下时间了。
去黎阳和宜山,起码也还的要一个星期时间,尤其是宜山,班子不团结,涣散混乱的情况比较突出。尹国钊也是和陆为民专门提过,要对曲阳和宜山的班子党建工作认真进行调研评估,为省委的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陆书记,这是您要的东西。”敲门声响了之后,进来了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身材高大,英气勃勃,一头板寸,声音宏亮。普通话相当标准。
这是陆为民的新秘书。
终究还是无法不要秘书,陆为民也很清楚,没个秘书的确不方便,起码是给别人带来了不方便。要联系自己,安排一些工作,都极不方便,闻一舟说了几次。秦宝华也很委婉的提了,陆为民当然就只能从善如流了。
新秘书来自省委政研室,叫秦柯。昌州本地人,让陆为民有些亲切的是秦柯家是昌发集团的,父亲是昌发集团的一位工程师,母亲是昌发集团财务处的,也算是和195厂沾得上点儿边,昌发集团和195厂(黎明飞机制造集团)现在都属于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企业。
“放下吧。”陆为民手上还拿着东西,点点头,示意秦柯放下,“小秦,坐。”
秦柯和以前陆为民的几任秘书都有些不一样,祁阳稳重,吕文秀内秀,顾子铭精明机敏,几个秘书都各有千秋,这个秦柯和这几位都不太一样,有点开朗豪爽不失大气的气概。
政研室里边钻出这样一个角色来,倒是让陆为民很惊讶。
后来了解这位秦柯是昌大的高才生,原来是昌大篮球队的主力,也是大学学生会的干部,毕业后以选调生身份到宜山工作过三年,去年初调回省委,安排在政研室工作,性格外向,文笔也不错,所以当闻一舟推荐给陆为民之后,陆为民通过侧面了解了一番,觉得闻一舟的介绍没啥出入,所以就同意了。
秦柯很坦然的在陆为民目光下坐下了,陆为民最欣赏的也就是秦柯这种大气坦然,当然这可能也和秦柯的经历有关,秦柯也是在大学里就入了党,担任过校学生会副主席,下去在宜山工作时,在乡镇上呆过一年,后来调到宜山市委政研室工作了半年刚调回省里,就跟随赴川援建队伍到四川援建,一直到援建结束才回省委,在给陆为民当秘书之前,秦柯就已经是省委政研室正经八百的实职副处级干部了,28岁的实职副处级干部,即便是在省委里边,也算是不错了。
正因为这么多的经历,所以秦柯比之前陆为民的历任秘书都更显得成熟,虽然从年龄上来说,秦柯这个时候也和当初顾子铭/吕文秀给自己当秘书时差不多,但是表现就要成熟老练许多了。
对于给陆为民担任秘书,秦柯也是有些犹豫过的。
秘书长闻一舟对自己很看欣赏,而且组织部长秦宝华对自己印象不错,秦柯曾经也听说一些消息,如果不出意外,自己很有可能在开年之后就会被安排下区县,而且多半是宋州或者昌州的区县,到宋州那边起码也应该是一个县委副书记,到昌州这边,甚至可能高挂为正处的某县副县长,这让秦柯也是一度心驰神往。
没想到最后等来的确是闻一舟和他的谈话,给新来的省委副书记陆为民当秘书,仍然是副处级。
对这样一个安排,秦柯真的有点儿没想到。
他知道陆为民是个人物,在宜山工作期间,陆为民就是紧邻的宋州市委书记,宋州经济发展的狂飙突进,也是让宜山这边羡慕嫉妒恨,两相对比,宜山的干部对谁来担任市委书记市长都不满意,当然,最不满的还是谭学强那一届,骂声震天。
虽然对陆为民非常仰慕,但是秦柯却还是不太愿意给陆为民当秘书。
从内心来说,秦柯就不太喜欢秘书这个职业,虽然他也很清楚给领导当秘书是仕途升迁的一个捷径,但是他还是不愿意。
在省委政研室里这两年,秦柯也一直在充电,就是为自己日后能下去到基层去工作做准备,为此他也专门向省委秘书长闻一舟和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研室主任的万德海都谈过,还是希望趁着自己人还年轻,想到下边基层去打拼几年,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闻一舟和万德海的支持,闻一舟甚至还亲口表态会找省委组织部那边协调,给自己一个可供自己发挥的舞台。
没想到美梦却又被闻一舟给亲手打破。
当闻一舟找秦柯谈话时,秦柯就知道自己无法拒绝,这是组织安排,但是他还是向闻一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给人当秘书而更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想法。
不过闻一舟没有给他机会,很坦率的告诉他,由于陆书记对秘书的要求很高,省委办公厅在省委机关内部大范围的筛选了一遍,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人选,最终才不得不考虑到秦柯的头上,所以要求秦柯理解并服从组织安排。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当然也就没什么好说的,只有服从。
闻一舟倒还专门和秦柯进行了交待,谈到了给陆为民当秘书的特殊性,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缔造了“宋州奇迹”和“蓝岛三创神话”的牛人,言外之意无外乎就是跟着陆为民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你在基层学不到的东西,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秦柯下基层以后有的是机会,而且你也已经在基层呆过几年了,但是给陆为民当秘书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你会终生受益。
闻一舟的话说得很煽情,当然秦柯也不是二十岁出头的新嫩,就这么几句话就能把他给忽悠住,虽然他也承认陆为民的确很牛,但他本人很牛和自己这个秘书身份是不是能够产生同等的拉抬效应,秦柯并不确定,正如闻一舟后来补上的一刀所说,当然,最终还要看自己的造化。
既然确定了,秦柯也就丢开了其他的一些不必要的想法和情绪。
他的做人准则就是,要么就别做,要么就要做到最好,给陆为民当秘书不好当,这是省委办公厅里公认了的,像陆为民这样的牛人,都知道对秘书要求很高,所以闻一舟才会这么百般筛选,而秦柯却下了决心,要做这个秘书,他就要做到让陆为民感觉自己是最好的。(未完待续。)
第二十卷冷眼向洋看世界第一百一十二节不太愿意的秘书:




官道无疆 第二十卷 冷眼向洋看世界 第一百一十三节 秦柯
看见秦柯年轻的脸上自信而坦然的笑容,陆为民也不禁有些感慨,想起十多年前自己也曾经是这样出任夏力行的秘书,一样是满怀希望,充满激情,想要干一番事业,一晃十多年过来,角色倒转,却变成自己要成为另一端的角色了。,
“小秦,我提的这几条,你再把它细化一下,使之能融入到整个方案中去。”陆为民整理了一下思绪,回到正事上,“脱贫工作很复杂,涉及到十九个县,每个县相互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共性和个性,劣势和优势上,都有体现,我们怎么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大的指向性建议,也可以顺带以举例的形式来进行示范,这份方案中还要进一步细化。”
从陆为民手中接过方案,秦柯点点头,“陆书记,大框架我觉得问题不大了,另外我也和政研室汪主任一起探讨过,您提到的,农业精细化和现代化实施战略,原来省委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一些构想,但是比较早了,我翻了翻,大概是在2006年就有过这方面的一些提法,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我看了相关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也有相关机构的一些分析报告,我觉得还是比较有价值意义的,哪怕是放在现在来,一样适用,所以我和汪主任也商量了一下,把这几份构想和建议,请相关的机构,比如省农科院和省农大都在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变化,再做一次最新的研究评估,这样也可以省去很多功夫,节约不少时间。”
虽然秦柯给陆为民当秘书时间不长,但是秦柯已经显现出了他不同于其他秘书的能力,一方面秦柯在省委里工作多年,对省里各部门的情况熟悉,联系协调工作效率很高。另一方面秦柯自身口才相当好,而且又在基层干过几年,到省里之后,又在政研室打磨了两年,工作经验远比自己原来那几位秘书丰富,对于自己的思路把握也相当快相当准。
这些都让陆为民都不得不承认,这应该是自己从配秘书以来,用得最顺手,感觉最愉悦的一位秘书。
“小秦,明年扶贫工作将是我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这也是国钊书记对我的一个考验,我必须要把这项工作做扎实,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和意图,需要哪些东西?说出来,也算是给你老师一个最后的机会。”陆为民知道秦柯的能耐,这项方案当初陆为民也就是给秦柯口述了一个基本情况,但是现在基本上已经成型了。
“陆书记,方案倒是没什么了。关键在于方案中的前期工作,这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决定试点乃至后期的推广成败的关键,我和汪主任已经和省农大和省农科院的相关团队接触过了。他们也很感兴趣,认为如果这个试点做好了,对于推广一些新成果新技术也大有益处,所以他们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关键是选择好一个试点,按照您的意思是要选择两个条件各不相同的试点,我考虑过。在昌西州选一个点肯定是有必要的,这代表着咱们整个昌江西部地区的一大片贫困县,另外我要考虑过是不是可以昌东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选一个点,贫困县如果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在那些非贫困县里的贫困乡镇,或者贫困群体相对较大的村,这一类的点上选一选,也许会能够更快的凸显效果,到时候也可以对另外一个点的试点起到先行引导作用。”
秦柯的建议也让陆为民眼睛一亮,这个年轻人的思路的确很宽,自己的思路还局限于这19个贫困县,他就已经跳出这个框框了,脱贫不仅仅是只有这19个贫困县的老百姓,在其他非贫困县,一样有数以百万计的贫困人口。
即便是在丰州/宋州这些地市,一样有贫困人口,只是集中度没有那么严重罢了。
秦柯提出的这个建议其实也就是变相的想要把这两个试点搞成一大一小,小的条件相对较好一些,更容易出成果出经验,既可以鼓舞人心,也可以为在贫困县那边的试点提供一些先导性的经验,而要在一个贫困县里推行这一类战略,当然风险更大一些。
陆为民这一次的动作这么大,话费这么大苦心,如果在一个县的脱贫战略实施效果不彰,很容易就受到有心人攻讦和诋毁,这一点陆为民不能不考虑,而秦柯显然也替自己考虑到了。
先在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乡镇或者贫困村来启动这个战略,算是一个试点前的探索,摊子小,容易启动,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调整纠正,就算是出了点问题,影响也不大,关键在于摸索路径,积累经验。
这是一场许胜不许败的“战争”,秦柯意识到了,这才是陆为民最满意的地方,这个秘书他选对了,连带着他对为他推荐的闻一舟印象也好了许多。
“嗯,小秦,你的思路很清晰,这非常好,脱贫战略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我们制定一个方案时,首先要考虑其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像很多落后地方,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是不太适合大规模发展工业产业的,生态脆弱,基础条件不具备,真要强行上马工业,对一个地方带来短期效益,但是长远来看可能就是环保债生态债,贻害子孙。”陆为民心情很不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最合适的,但是第三产业需要一些条件,除非具有一定自然资源,否则凭空要发展第三产业,比如旅游产业,也是空中楼阁,而第一产业,很多人看不上,觉得产值低,对gdp贡献不大,对税收贡献,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实际最实惠的,因为第一产业依托土地山林池沼而发展,这些在贫困地区并不缺,起码是我们昌江这一类水热光照以及土壤这一类基本要素是齐全,甚至是丰富的地区是不缺的,那么剩下的就是我们该如何来对照这些水/热/光照/土壤等要素来有针对性的研究,怎么来把这些要素以最佳方式来组合起来,以精细化和现代化的方式来的发展高端农业,使之成为我们脱贫的一大亮点。”
秦柯也人很认真的听着陆为民的话,很显然自己这位新老板是打定主意要在脱贫工作上做文章了,这也在秦柯的预料之中。
党务工作要见成效不那么容易,但是脱贫工作交给老板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尹书记有意给老板压担子,甚至有点儿刁难的味道,但是在秦柯看来,这也许恰恰就是陆为民正希望的,党务工作属于润物无声的活计,短时间内很难拿得出像样的东西来,但是脱贫工作不一样,这是一项难度颇高,但是一旦做好,也很容易见成效的工作,而且也很容易赢得高层的眼光,所以秦柯觉得尹国钊把这项工作给老板,其实是给了老板一个机会。
而老板也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这么煞费苦心,而且秦柯也不得不佩服老板的思路和一般人不一样,总能看得更远,考虑的问题也与常人不同,一个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绿色农业的构想,很好的捕捉到了昌江贫困地区的特色,同时有迎合了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陆书记,我明白了,这边我和汪主任会加紧和省农大和省农科院那边联系,尽快启动,力争早日见效。”秦柯站起身来,“不知道您是否有时间见一见省农大和省农科院的专家小组同志?我觉得可以见一见,听听他们专业性的建议,心里也更敞亮。”
“好,你安排就行。”陆为民很爽快的应承下来。
姚放听到省农业厅那边传递过来的消息时,也忍不住有些讶异。
陆为民被尹国钊给压上了扶贫工作,这让姚放也有点儿替陆为民“悲哀”。
在昌江,脱贫工作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几乎是每一个接上这活儿的领导,都没有真正在这上边做出多少成绩来,以至于后来大家都更多的是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个形式来完成,过场走足,形式做像,宣传搞好,那就皆大欢喜了,至于说效果,大家都心知肚明。(未完待续。)




官道无疆 第二十卷 冷眼向洋看世界 第一百一十四节 姚氏兄弟
在乔国章走后这项工作一直没有明确谁来抓,姚放是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他一度很是担心会甩给自己,也幸亏陆为民来的是时候,而尹国钊似乎也有些想法,所以才把这项工作一下子给丢给了陆为民,而陆为民似乎也处之泰然的接了过来。
陆为民的坦然受之也让姚放有些惊讶,他很清楚陆为民的性格,也清楚陆为民现在的分量,尹国钊固然强势,但是陆为民也不是省油的灯,但是陆为民却不吭声的接了过来,是陆为民变得成熟世故了,还是陆为民另有所图,姚放也有点儿吃不准。
接下来陆为民的不辞辛劳的大面积调研,似乎也映证了姚放的一些怀疑,陆为民看样子是真打算要在扶贫工作上搞出点儿成绩来,是要向尹国钊证明什么,亦或是要用脱贫工作上的表现来向上边展示自我,可能两者都有。
姚放也在关注陆为民准备在扶贫工作上怎么来做文章,昌江的贫困县情况大同小异,姚放也是在这个问题上琢磨过,因为当时也还是有些担心乔国章离开,中央又一直没有明确常务副省长,所以姚放不得不未雨绸缪,先做准备,否则一旦尹国钊真的要把这项工作打到自己身上,自己也总得拿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免得被尹国钊小觑了。
他很认真的研究过,也找过省政府政研室和参事室相关人员和专家来对全省19个贫困县的情况做过一次战略分析,究竟该怎么来系统化的解决这些县份的脱贫问题,光是这么隔三差五的换人来做这项工作,搞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你要真想在这上边做点儿成绩出来,那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起码姚放觉得自己没有太大把握。
前面领导的做法更多的都是形式上的。更多的是治标不治本,而政府参事室的几位专家学者也合计过,都还是倾向于要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当然在产业选择上会更有针对性。
姚放的观点更明确一些,那就是不仅仅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大框框,还是要有一些更细化的东西。
他认为需要在大力鼓励一些个体工商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因为在这些地区,条件和基础都很有限,完全通过政府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来实现目标,既不现实。也比较遥远,而要以工业化来启动,资本是要逐利的,要吸引到资本进来,难度也不小,所以更多的还是要吸引和引导本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创业,尤其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创业。
当然这也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过程,但是姚放认为起码这比较靠谱,辅之以政府推进的城市化。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进而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推进工业化进程。
姚放不想管农业这一块,只是省政府这边的分工也是经过了省委的研究,确定下来由他分管农业。他也只能接受。
他对农业工作极不熟悉,也没有太大兴趣,但是作为新晋副省长,他也只能勉为其难的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所以他在得到了陆为民居然异想天开的想要通过发展所谓精细化农业来帮助这些地方实现脱贫这个情况,姚放觉得这纯粹就是玩噱头耍滑头了。
虽说自己对农业工作不是很精通,但是好歹也是担任过市委书记的人。现在又在全省分管着农业工作,对农业的现状还是有所了解的。
虽然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工作,看似把三农工作提到了最高地位,但是往往这种明面上的拔高其实也就意味着这项工作并不受重视,或者说地位不高,看看现在各地情况,第一产业在各地gdp中所占比例有多少,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少得可怜,没有gdp也就没有就业,就没有税收,就这么简单,尤其是在农业税取消之后,农业在党委政府心目中的分量更是潜移默化的下降,除开一些粮食大省出于政治需要和粮食安全保障需要,还稍微好一点外,其他省市农业的战略地位直线下降。
现在谁都知道工业工业兴县/工业兴市,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要靠工业,没有工业就没有一切,贫困地区要想摆脱贫困面貌,就必须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工业,陆为民现在居然反其道而行之,要在贫困地区搞农业来脱贫,他还真以为他是无所不能的神,点石成金,搞啥都能成?
姚放当然不认为陆为民这是昏了头,但是他觉得陆为民这是在耍花枪,动作耀眼,其实不然,用这些诸如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端农业这一类的新潮名词来忽悠人,反正脱贫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同样经济在发展,各个地方也不可能不发展,这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成绩归功于哪方面,到时候谁又会来计较?可现在陆为民这一提这个时髦概念,立马就把风头吸引过来了,也把尹国钊丢过来的压力一下子卸掉不少不说,还成功了玩了一出新潮大戏。
想得出神,敲门声响了两下,门就被推了开来。
能这样做的,又没有经过秘书通报的,除了姚安,也没别人了。
“哥,没出去?”姚安看了一眼自己兄长的脸色,把自己的提包放在旁边沙发上,“你找我有事?”
“嗯,陆为民还没有去你那儿调研考察?”姚放点点头,“你那边准备得怎么样?”
姚安摇摇头,“还没有来,说了几次要来了,但是一直没来,估计是这段时间太忙了吧,不过他倒是真的挺有干劲儿的,据说在昌西州扎了两个星期,在西梁也呆了接近一个星期,每个贫困县基本上都去呆了一两天,起码要跑三个乡镇,每个乡镇要到两个村,要走五户人,而且据说是说到做到了。”姚安的语气有些复杂。
“哦?你了解得这么清楚?”姚放吃了一惊,看着自己弟弟,“连他去乡村到户都这么清楚?”
1...11321133113411351136...12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