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神级黄金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牛行空
另外,他在古玩市场上也捡了个小漏儿,就是那件杨季初做的紫砂彩绘笔筒。当时他还不知道杨季初是什么人,回家一查,才知道这杨季初确实不是凡人。





神级黄金手 第367章 开派宗师
杨季初,阳羡人,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士,善制菱花壶,有深厚的文化涵养,深谙绘事六法,兼擅雕塑,其作品取法高古美学意韵,合乎时代精神风貌,一般陶人难望其项背,与陈汉文齐名。
更重要的是,此人首创紫砂彩泥怼绘工艺,为陶艺美术增添专门技法,因此被称为泥绘大师。
也就是说,紫砂彩绘工艺,就是这杨季初创造的。
在手工艺历史上,能独创一门技艺,那边是开宗立派一般的存在。
只是在清早期,紫砂器还不是主流,只在民间文人雅士之间比较流行,再加上杨季初没有太多作品流传下来,所以名声并不响亮。
不过杨季初的作品,在市场上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尤其是杨季初的泥绘作品,价格要比一般的紫砂件稍微高一点。
之前,徐景行估摸着他花了八百块买下来的紫砂泥绘笔筒能买到五十万,后来在网上搜了搜,才发现他的估价要比市场价低十万左右。
反正你就一个意思,这古玩市场上真有机会捡漏,只是要看运气如何了。
世界上有不喜欢捡漏的人吗?估计没有的。
反正就连徐景行也念念不忘的想要再次捡漏,哪怕他现在已经是个百万富翁了,心里那股子捡漏的冲动还是蠢蠢欲动。
他说带着安心去古玩市场上捡漏,名义上是带着安心去玩,实际上也是满足他自己的怨念——年后来柯城也快一个月了,却始终没有机会再次光顾那个让他捡漏的古玩市场。
第二天一大早,师徒二人早早的起床开车直奔那家古玩市场。
因为正逢星期六,所以市场上还是那么多人,师徒二人挤进去倒也不显眼,似乎是怕被人挤丢了,安心偷偷的抓住他的胳膊,后来干脆就挎着他的胳膊,像一对小情侣。
不过他一心捡漏儿,还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他跟自己的小徒弟实在太熟悉了,以往虽然没有这样的身体接触,但之前在度假区的那三个多月里一直共处一室,他早就不把安心当女人看待了。
在他的感觉中,安心就是他的徒弟,尤其是习惯了安心的存在以后,真的会有意无意的忽略掉安心的性别。
所以他依然没心没肺的任由徒弟挎着自己的胳膊,然后在市场上慢慢的溜达,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了街道两边的摊位上。
只是这次他有些失望,因为溜达了一大圈,他始终没有发现值得一看的物件。
不是他的眼光高,而是真没什么好东西,先不说那些物件的真假,光是最基本的美术工艺水准就不到水平,绝大部分物件,他打眼一扫,就知道那是标准的赝品,完全没有好东西所应该具备的艺术美感。
连那么点最近基本的艺术感染力都没有,就算是老物件也是最不值钱的那种,因为值钱的古董,一定是美丽的,一定是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的,或许灵动,或许古拙,或许精美,或许华贵。
可他看到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好不容易看到一些看起来倒是挺旧的铜铸佛像,可那些佛像的造型连最基本的人物比例和重心都乱七八糟的,能是什么值钱的好东西吗?
还有那些看起来锈迹斑斑的玉器,拜托你在做旧之前先把机器雕刻时留下的划痕给打磨打磨好吗?
反正徐景行一边溜达一边吐槽,却连一件值得他停下来细细查看的都没有。
不知不觉间,溜达到上次光顾过的那个紫砂摊位前,到这里,他的眼睛亮了,看来上次余泽诚指点他光顾这个摊位,不是没有道理的,满大街的地摊,也就这个摊子上的物件看着还算顺眼,再加上有过一次捡漏的经历,他对这个摊位就更有信心和好感了。
拉着安心蹲下去,拿起一件紫砂壶端详起来。
上次捡漏回家以后,他查了一些紫砂器的相关资料,虽然算不上什么行家,但死记硬背的记下了许许多多的资料,比如说紫砂壶的鉴定技巧。
他端详着手里的紫砂壶,没有急着看壶底和壶盖内的铭文,而是摸了摸壶的表面,然后捏着壶盖轻轻的转动起来,听到壶盖旋转时与壶口摩擦发出的沙沙声,满意的点了点头。
壶盖与壶口摩擦时,发出的声音很舒服,很均匀,是那种细密的雨点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而不是刺耳的“刺啦刺啦”声,这说明两点:一,这壶的做工不错,壶盖与壶口能合严实;二,这壶泥料好,最起码泥料出粗细均匀,质地细腻。
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鉴定技巧。
但鉴定古董,就是从这些基本技巧开始的,经验丰富的鉴定师,听一听声音就能大致猜到这壶的真实水平。
他自然没有达到那种境界,那需要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现在也就做做样子,勉强知道这壶不是什么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
当然,这是在他没有使用他本身具备的艺术审美能力,如果把他多年积累的艺术鉴赏能力给拿出来,他还真有把握一眼看穿这壶的制作者的水平,当然也仅限于此,能看懂壶的好坏,但却分辨不出壶的新旧,那也没什么用。
同样水平的两把紫砂壶,一把是一百年前的,一把是一年前的,那市场价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所以,他也没觉得自己有这么点艺术鉴赏力就是什么鉴宝大师了,只是存着一份“艺多不压身”的心思死记硬背了一些相关知识而已,反正他现在的记忆力很不错。
正利用自己死记硬背的那点知识鉴赏手里的紫砂壶时,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在笑:“小徐,我算是知道什么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也就过了个年,你竟然学会了鉴赏紫砂器。”
徐景行急忙回头,看到了笑呵呵的余泽诚。
他对这个人很有好感,连忙站起来,“余先生,好巧。”
“哈哈,不是巧合,我几乎每个礼拜都要来这里转转的,只是没想到会碰到你们俩,这是,又在这边接活儿了?”余泽诚笑问。




神级黄金手 第368章 南瓜壶
年前那两次短暂的碰面,余泽诚给徐景行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因此也不隐瞒什么,笑呵呵的答道:“回来录个节目。”
“不是正月十八就录完了吗?”余泽诚诧异的问。
“没错,不过钱总又让我帮他做了几套家具,前天才完工。”
“家具?”余泽诚更加惊讶,“小徐你还会做家具?雕刻跟木工虽然都是玩木头的,可貌似没什么共同之处吧?”
徐景行笑着摇摇头,“低端木工活儿是跟木雕没什么共同之处,但高端的木工活儿就不一定了。”
余泽诚这才恍然大悟,“看我这脑袋,差点忽略了高端家具,从古至今的高档木制家具还真离不开木雕,”说着赞道:“这么说,小徐你还是个全才呢,能做雕刻,也能做木工,还能写会画,不错不错。”
“余先生谬赞了,”徐景行连忙摆手,说着看了看余泽诚手里捧着的一口紫砂壶,眼睛一亮:“咦,余先生有了收获?”
“呵呵,你看看怎么样,”余泽诚直接把手里的紫砂壶递到他面前。
他擦了擦手,这才小心翼翼的接过紫砂壶,按照之前学到的那么点鉴定技巧鉴定一番,然后竖起大拇指赞道:“是一把好壶。”
“哦?能说的具体一点吗?”余泽诚饶有兴致的问,
“您这是打算考我?”
“交流,交流交流,”余泽诚说的很轻松,但神色之间的好奇心一览无余,显然是想探探徐景行的底细。
徐景行也不打算隐瞒什么,再说了他那么点真本领也不算惊世骇俗,偶尔展示一下也无关紧要,因此沉吟片刻说道:“按照我的理解,这把壶是花货中的南瓜壶,泥料是紫砂泥料中的上等泥料清水泥,泥料色泽红润,气度醇雅,做工非常精致,是高手的作品。”
“除了做工好以外,这把壶的雕工也非常出色,整体造型生动形象,尤其是壶盖上那一截弯曲的瓜梗,更是这把南瓜壶的点睛之笔。”
余泽诚刚开始还只是微微点头,可听到最后一句,明显有点吃惊,“瓜梗?”
“没错,就是壶盖上的那一截弯曲的瓜梗,是这把壶上最出色的地方,可以这么说,这把壶的精华全都集中在那一截瓜梗上了,”徐景行点点头,平静的回答到。
“亮点不应该是这几片叶子吗?”余泽诚急忙追问。
这把南瓜壶的高度不高,但直径较长,显得稍矮稍胖,形状跟以前那种本地产的笨南瓜差不多,在壶脖子也就是壶口下边挂着几片泥料雕成的南瓜叶子,叶片精致逼真,很显雕刻功力。
余泽诚显然很中意那几片叶子。
徐景行笑着解释道:“余先生,这几片叶子是不错,但还算不得上点睛之笔,你仔细端详这把壶的造型,这矮矮胖胖的样子可爱吧?”见余泽诚点头,接着说道:“但看起来矮胖,却不显笨拙,反而有一点挺拔的气势,对吗?”
余泽诚连连点头,“没错,是有这种感觉,就像苏东坡的石压蛤蟆体,看起来敦厚,可字体间自有一股挺拔的劲儿,只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说到这里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是瓜梗的效果?”
“没错,就是那一截弯曲的瓜梗,”徐景行说着捏着瓜梗轻轻的转了转壶盖,“再看瓜梗的弯曲方向和角度。”
余泽诚再次仔细端详,“是有点那个味道,但,这是怎么做到的?”
“从几何角度来讲,瓜梗的弯曲方向和角度正好与壶体的弧线角度是一致的,这样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几何美感,,反馈过来就是最符合人类本能一种视觉美,”徐景行说着伸出食指从壶底沿着壶身上的曲线慢慢的向上划,经过壶身、壶脖子、壶盖、壶柄后延伸到空中,然后笑呵呵的问:“感觉到了吗?那种挺拔的感觉就是这样延伸出来的。”
余泽诚看到这里,倒吸一口凉气,“这,这,这不是跟传统书法、绘画中的留白效果一样?”
“没错,就是这个原理,”徐景行点点头,“只是雕刻作品的留白效果更加抽象,如果是书画或者绘画,留白效果就是一片空白,内行的读者看到那些空白就能读取到其中的神韵,但雕刻作品的留白就是真正的空白,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作品本身来琢磨,鉴赏难度更高。”
“懂了懂了,”余泽诚连忙点头,“原来立体的雕刻作品也能做出留白效果来。”
“嘿嘿,不光能营造出留白效果,效果还非常强,”徐景行笑道:“这把壶的效果就很不错,整体造型中蕴藏的那股子挺拔的劲儿顺着瓜梗造型的壶柄就冲出来了,体会不到的时候还所谓,能体会到这一点的,感觉就非常强烈了。”
“没错,那种感觉比书画作品更强,”余泽诚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的直点头。
“雕刻作品是立体型的,表现力本来就比平面的书画、绘画要强,精心刻画的留白效果自然也更加强烈,”徐景行说着爱不释手的摸了摸手里的紫砂壶,“所以我说这把壶的作者是个高手,搁在古代绝对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搁在现代呢?”
“搁在现代也是一方高手,但名气可能就没那么高了,毕竟对方的实力还没达到真正的宗师级别,”徐景行有点遗憾的说道。
余泽诚张张嘴,又问道:“那你觉得这壶的作者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这个问题就问到了关键点上,也掐住了徐景行的死穴,因为徐景行最缺的就是给物件断代的能力,他毕竟没有学过古玩鉴定。
不过他摸着手里的紫砂壶,平静的答道:“这是一把新壶。”
“啊?你怎么看出来的?”余泽诚大吃一惊,急忙道:“紫砂壶的断代在所有古玩鉴定中都是最难得,因为保存状况良好的紫砂壶跟新的一样,同样一把新壶,如果温养的比较好,也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温养出那种醇厚的年代感。”




神级黄金手 第369章 诚挚的老头儿
余泽诚说的是事实,紫砂壶的材质是比较特殊的,就算是一二百年的老壶,如果保养的好,那效果跟新壶也差不了多少。
徐景行年前在这里花八百块钱买到的杨季初制紫砂彩绘笔筒就是如此,那整体效果跟新的一样,他刚看到那笔筒的时候,还有些不太情愿上手呢,结果一上手发现了里面的灵气,这才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刚才也一样,他根本看不准这把壶的年代,但是,这壶里的灵气很微弱,于是大胆的猜测这壶是新的,因为要是老壶,里面积累的灵气不会这么少,毕竟这把壶的水平在那儿摆着呢。
自从发现古董中灵气的存在以后,他便大胆的猜测,艺术水平越高且年代越久远的古董,里面蕴含的灵气应该越多。
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推测,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但这并不妨碍他借此来鉴定手里这把南瓜壶。
反正就算他判断错了也无关紧要,他不是专业的,偶尔出个错算什么?就算是专业人士也有打眼的可能呢。
但很显然,他的回答是正确的。
面对余泽诚的询问,他笑着解释道:“其实我也是凭借感觉来说的,这把壶的水平虽然不错,但拿到手里能感觉到,这壶的里里外外都少了一种很特别的年代感,尤其是这壶的做工,虽然用的也是最纯粹的手工技艺,但跟古代那些手工作品比起来,还是带着咱们这个时代的韵味。”
他的解释其实相当的牵强,如果这些话是从一个专业的文物鉴定师嘴里说出来的,只会惹来别人的鄙视,因为文物鉴定是非常专业的事情,跟刑侦差不多,都是要讲证据的,一个专业的文物鉴定时张口“年代感”,闭口“韵味”,只会说这些玄玄乎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是找骂是什么?
但他不是专业人士,甚至对古董几乎没有太深的了解,自然没有这方面的顾忌。
果然,余泽诚虽然眉头微皱,却颇为赞同的点点头,“这么说倒也有道理,很多古玩爱好者就是凭借直觉和经验来捡漏的,一些人的成功率还挺高,他们看东西的时候都是凭借第一印象来判断。”
他闻言稍微松了一口气,在余老头儿面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还是有些心虚的,好在余泽诚不但没有怀疑什么,反而帮他找了些说辞。
不过这让他更心虚,忽悠余泽诚这样一个诚挚的老爷子,正常人都会有些不忍心。
可惜,如意手套和灵气的秘密是绝对不能透露出去的,该撒谎的时候必须撒谎,别说面对的是余泽诚这样一个刚认识没多久的外地人,就算面对妹妹,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撒个谎。
这么想着,将手里对的紫砂壶还给余泽诚,同时随口问道:“老先生,这壶是从什么地方买的?”
“一个老朋友的店里,”余泽诚试探着问道:“要不,去哪儿坐坐?他那里还有不少好壶,你要想买来喝茶,去他那儿绝对没错。”
“额,我暂时没有那样的需求,反倒是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挺感兴趣的,”他有点为难的说道。
“你想看紫砂壶的制作流程?”
“是感兴趣,不过手艺人一般不会让外人围观吧?”
“哈哈,那你可就说错了,我那朋友大方的很,工作室是完全开放的,完完本本把自己的手艺展示给感兴趣的年轻人,可以花点钱买全套手艺光盘,也可以到现场去观摩,以至于在假期里,他的工作室里倒是都是看热闹的中小学生。”
“啊?为什么会这样?”
“嘿嘿,明面上是传播传统文化,传承手工艺术,但实际上嘛,就是提高一些自己的有影响力,有了影响力,就有了收益,自从他开放工作室以后,收入翻了一番还多。”
徐景行眨眨眼,似乎想到了一条发财的路子,如果等他的店铺开业,也这么搞一下,那影响力还真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到一定的程度。
只是,不知道木雕能不能吸引那么多的关注。
毕竟在经济市场中,木雕跟紫砂是两个档次的存在,如果说紫砂制品是手工艺中的高帅富,那竹木雕件就是穷丑矬。按照现在的行情,随便一件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市场价就能超过四位数,如果作者稍微有点名气,那价格都是五位数起步的。
可是竹木雕刻呢?就算是他现在的水平,普通雕件也就几百块的样子,超过五百块,人家就会觉得偏高了,除非是名贵木材雕件或者大尺寸雕件,价格才能提起来。
但就算是最名贵的紫檀木制作的雕件,市场价也只能达到紫砂壶市场的中档水平。
在这样一个经济决定一切的时代里,紫砂工艺和木雕工艺的吸引力自然会有差差别,差别甚至可能会非常大。
但就算如此,这种做法也非常值得他去尝试,反正总比枯等顾客上门要强。
这么想着,连忙问余泽诚,“余先生,谁都可以参观?”
“对,谁都可以参观,只是因为场地的限制,每天接待的参观者是有数的。”
“我也可以?”
“当然,你想去看看?”
“我确实有兴趣,那个,余先生可以帮忙指个路不?”
“哈哈哈,别人想去可能要排队,但你想去,跟我来就是,我带你们过去。”
面对爽朗的余泽诚,他有点不太好意思,“因为这么点小事儿浪费您的时间,这,太过意不去了。”
“没关系没关系,能认识你这样的小友,我挺开心,”余泽诚哈哈笑道:“再说了,我这样的退休老头儿,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一天天的时间都用来到处晃荡了。”
“那就麻烦余先生了。”
“什么时候出发?”
“随时都可以,要不,现在?”
余泽诚毫不犹豫的点点头,“走,我给你带路,”说着还好奇的问:“你不会是打算学习紫砂制品的制作工艺吧?”
“咳咳,艺多不压身嘛……”




神级黄金手 第370章 瞎掰活
余泽诚听到徐景行的说辞,哈哈大笑道:“是这个道理,不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人人都知道艺多不压身的道理,可是有几个人能身兼多艺?大部分人能把一门技艺学到精通就很不错了,有的人倒是有这样的心思,可往往只会落得一个贪多嚼不烂的下场,能够真正身兼多艺且全部精通的,无一不是当世人杰。”
徐景行笑道:“我就是第二者,贪多嚼不烂,闷闷略懂,样样稀松。”
“错,你可说错了,在我看来,你就是样样精通的天才,”余泽诚诚挚的说道:“你精通的这些技艺,每一门都值得普通人一辈子去专研了,并且专研一辈子也不见得能达到你现在这样的水平,何况,你才刚二十出头,还有大把的时间继续学习。”
被余泽诚这样一个诚挚的老头儿夸赞,徐景行心里别提多舒坦了,单也知道自己展现出来的水平是有水分的,比如说最为依仗的木雕技艺,就有如意手套的功劳,如果没有如意手套的辅助,他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成就,顶多算一个收益还算过得去的普通木雕师。
不过他也没打算继续谦虚,太祖他老人家说过了,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
因此他笑着摆摆手,“余先生,您就别夸我了,我会骄傲的,你看看我那小徒弟,都被你这么一顿猛夸,高兴的都合不拢嘴了。”
余泽诚看了抿着小嘴偷乐的安心,也笑了,“小姑娘很有灵气啊,你怎么舍得让她做木雕来着?那活儿是个体力活儿吧?”
安心连忙道:“余爷爷,我很喜欢木雕的。”
“呵呵,喜欢就好,喜欢就好,”余泽诚温和的笑道:“好好跟着你师父学手艺,能学到他一半的本领,就够你吃一辈子啦。”
“嘻嘻,别说一半,能学到十分之一我就很高兴了,”安心调皮的笑道:“余爷爷,你不知道,我师父这人本事多着呢,就这还天天学习,学习古董鉴定,学习古建筑设计,学习玉石雕刻,甚至还在看瓷器烧制工艺的一类的书籍……”
余泽诚闻言脸色大变,“小徐,你这,这……”老头儿显然被吓到了。
徐景行笑道:“您别听她瞎掰活,我就是看了些相关的书籍而已,您也知道,做我们这一行的对杂学的要求比较高,一些相关行业可以不精通,但却不能不了解,所以闲下来的时候会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来打发时间。”
余泽诚这才恍然,“我还以为你打算做一个无所不能的全才呢。”
“嗨,全才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我顶多学点雕刻相关的技艺来充实一下,您也知道,木雕行业相对冷门,要是抱着这么点成就固步不前,迟早会被淘汰的。”
“难怪你想学紫砂器制作工艺,那玩意儿说起来跟雕刻也息息相关,而且你有木雕的底子,上手也快一些,”余泽诚连连点头,看得出来,老头儿对徐景行是越发的欣赏了。
这次余老头儿没有开车,坐在副驾驶上给徐景行指路,同时把他那位老朋友的底细简单讲了讲。
按照余泽诚的说法,他那位朋友姓唐,叫唐先海,是本地人,但从小在阳羡长大。阳羡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陶都,是紫砂器的发源地,陶瓷工艺氛围非常浓厚,虽然在一些特殊的年代里遭受过比较大的打击,但建国后,在国家的支持下很快复兴,并且成为大名鼎鼎的陶都,阳羡的紫砂壶更是世界闻名。
也就是在紫砂工艺复兴的年代里,唐先海进入一家国有的紫砂厂里做学徒工,并且凭借着刻苦的努力和不俗的天赋,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小有名气的紫砂手艺人,并且在九十年代就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99100101102103...4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