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正聊着,马玉川的车子就“唰”地一声停在了店门口。
马玉川是“寻宝斋”的老顾客了,何千秋自然认识他的车子,见状扭头朝那老头一笑,说道:
“说曹操曹操到,这马老板还真是个急性子。”
“马玉川来了?”
老头也是一愣,笑道,“他是来看那件叫不出名字的青铜器的?”
“除了那个,我这店里哪还有值得他马老板挂念的东西?”
何千秋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来,朝店门口迎去。
熟归熟,规矩可不能忘了,更何况这马老板还是他的大主顾呢。
那老头想了想,也站起来跟在何千秋的身后迎了出去,他倒不是想拍马屁,只是表达一种善意罢了。
“老何,我又来了!”
马玉川还没进门,爽朗的大笑声就传了进来,“你来看看,我带谁来了?”
“谁?难道我认识?”
何千秋满腹疑惑,随意瞥了一眼向南,没认出来,也不知道是门口光线不足,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他确信自己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年轻人。
至于为什么这么肯定之前没见过,也很简单,因为他在这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种这个年龄段的人少有的沉稳和冷静。
“恕我眼拙,这位小老弟是?”
何千秋也很干脆,既然没认出来,那肯定就是不认识,他也懒得费脑子,直接开口问了起来,语气也很诚恳。
“哎呀,这不是向南向专家吗?”
马玉川和向南还没有说话,一直跟在何千秋身后的那个老头忽然一脸惊讶地叫了起来,
“你不是一直在魔都吗?怎么到这儿来了?”
“向南?!”
何千秋一惊,连忙仔细看了过去,嚯,可不就是向南嘛,虽然跟电视、报纸上的形象有些差别,身上似乎少了一些稚嫩,多了一些厚重,但仔细看还是能认出来的。
他心里一阵懊恼,也不知道自己之前没认出他来会不会得罪他。
听说,像这种年少得志的年轻人,都是很傲气的,谁知道人家会不会以为自己是故意装作不认识他,好羞辱他呢?
向南真要是这么想,那可就糟糕了。
做生意的,谁愿意无缘无故得罪人?
尤其还是这种跺一跺脚,整个文博界都会颤上一颤的大人物,都不用他自己做什么,随便透露出那么点意思,有的是人愿意为了讨好他而来为难自己。
何千秋脸色阴晴不定,被马玉川看了个正着,他先是跟那老头寒暄了两句,又将他介绍给向南认识了一下,然后才对何千秋笑道:“老何,你这是什么意思?把客人都晾在门口,是你这‘寻宝斋’独特的待客之道?”
“哎呀,抱歉抱歉!我老眼昏花,刚刚看到向专家感觉有点眼熟,但不敢确认,没想到还真是向专家大驾光临,小店真是蓬荜生辉啊!”
何千秋被马玉川一提醒,立马清醒了过来,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忙不迭地解释了一句。
反正不管有没有用,好话先堆上去再说。
俗话说得好,伸手还不打笑脸人呢。
说完之后,他也顾不上看向南的反应,身子往边上一侧,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马老板,向专家,里面请,里面请!”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九百零四章 天才都这么为所欲为吗? (更新完毕)
“向专家这次过来,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吧?”
几人在沙发上坐下后,何千秋又赶紧重新换了茶叶泡了一壶茶。此刻他还是有些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这时候,那位身穿麻布短袖的老头笑呵呵地开口了,
“向专家要是不忙的话,还希望你能到我们博物馆里来做一做客,我们博物馆里的那些小伙子们,对你可是相当敬仰啊,要不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早就想到魔都上门拜访了!”
“我这次过来,是有点私事要办,等忙完了就要回魔都了。”
向南有些歉意。
这老头,之前马玉川已经给他介绍过了,是姑苏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名叫苏江涛,在业界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在文博界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古专家一般情况下都很忌讳收藏文物,倒不是因为这些文物大部分来自于古墓葬,更关键的因素,还是人言可畏。
以前国内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明明是考古专家自己花钱淘来的文物,硬是被人捕风捉影,说是从考古现场偷偷夹带出来的。
到最后,这位考古专家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将收藏的文物处理掉了事。
从那以后,国内的考古专家都对收藏文物讳莫如深,渐渐地就行成了这么一条行业“禁忌”。
而文物修复师就不用担心这一点了,因为他们几乎不进去考古现场,就算去,也会有考古人员陪同着,待的时间也不长,别人想捕风捉影都没有机会。
比如江易鸿,他就收藏了不少古陶瓷器,不过大多价值不高,真有价值高的,也几乎捐给各大博物馆了。
就是一个爱好。
苏江涛虽然因为职业问题,不搞收藏,但他本人对文物还是很精通的,这次过来,也是受了“寻宝斋”老板何千秋的邀请,来鉴定一下那件奇怪的青铜器。
只不过,他还没有看到那件青铜器,向南和马玉川就来了。
顿了顿,向南又说道,“如果抽得出时间来,到时候我一定上门拜访苏老师。”
“诶!什么苏老师不苏老师的,我可当不起你这么称呼。”
嘴里这么说,但苏江涛的心里早已经乐开了花。
真应该让那些博物馆里整天diss我的那些老头子来听听,向南都喊我老师了,你们还敢对我吹鼻子瞪眼?
可惜啊,刚刚就应该拿手机录一下音。
心里这么想着,苏江涛嘴上还是很谦虚的,
“你也别喊我老师了,我托个大,叫你一声向南,你就叫我老苏吧,听着没那么生份。”
“行了行了,老苏,你别唠叨个没完了,向南今天刚到,下午又马不停蹄地跑到柳河川那里学习缂丝织造技艺,早就累了。”
见苏江涛说起来没个头,马玉川也不耐烦了,他摆了摆手,又对何千秋说道,
“老何,别浪费时间了,赶紧把那件青铜器拿出来给向南掌掌眼,一会儿还要早点回去休息呢。”
他说得轻松,可苏江涛和何千秋早就瞪大眼珠子看着向南了。
他不是文物修复师吗?怎么又跑去跟柳河川学习缂丝织造技艺了?
天才都是这么为所欲为的吗?
还让不让普通人好好活了?
还是苏江涛反应快,他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向南这是打算学习纺织品文物修复技术!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咱们姑苏城也是人杰地灵之地,怎么就没出个像他这么天才的人呢?”
暗自摇了摇头,他也没多说什么,再说人家说不定就要烦了。
苏江涛朝何千秋使了个眼色,何千秋多精明的人,一下子看懂了,也没说什么,跟众人告了个罪,起身到店面后边去取那件古怪的青铜器去了。
实际上这会儿他也安心了,看向南进来后的表现,他好像不是那种得志就猖狂的年轻人,人家根本就没把之前的事放在心上。
在心安的同时,何千秋又隐隐有些失落,自己跟人家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就好像大象不会在意蚂蚁的冒犯一样。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
人家在意了,你会认为他小心眼;人家不在意了,你又会觉得人家看不起你。
当然,这些事向南并不清楚,他也没觉得别人没认出自己是一种冒犯——自己又不是明星,别人不认识自己多正常的事。
真要是出个门就被人围观,这样的日子才是痛苦不堪呢,连安静地修复文物都做不到,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向南和苏江涛等人聊了一会儿闲话,没过多久,何千秋就捧着一个古董盒子出来了。
他把古董盒子放在案几上,然后将盖子打开,盒子里面的那件古怪的青铜器就显露了出来。
何千秋笑着说道:“向专家、苏老哥,这件青铜器就在这儿了,你们给掌掌眼?”
说着,他就后退了几步,站在一旁不再吭声。
“咦,这件青铜器果然很奇怪啊!”
向南还没有动作,苏江涛就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将那件青铜器从盒子里面取了出来,然后拿出放大镜仔细地察看了两三遍,这才缓缓地说道,
“从这件青铜器器身上的锈蚀和纹饰来看,这是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不过,这种器型的青铜器十分少见,当然了,也可能是我见识不够的缘故。”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了看何千秋,开玩笑似的说道,“老何啊,这件青铜器是你店里的,你怎么可能会在不知道是什么器物的情况下将它收下来?你是不是故意想看我们的笑话啊?”
“哎哟,苏老哥这话说的,我怎么敢啊?”
何千秋一脸苦笑,连忙解释道,“这件青铜器是我一个老朋友祖上传下来的,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他家最近出了点事,急需要一笔钱救急,我说借钱给他他又不肯要,倒是将这件青铜器放到我这儿寄售来了。要不然的话,估计他还不一定舍得卖呢。”
“哦?还有这事?”
何千秋愣了一下,问道,“那他说没说,这件青铜器打算卖多少钱?”
“他没说具体的价格。”
何千秋看了向南等人一眼,笑着说道,
“他说,他也不知道这件青铜器值多少钱,谁看上眼了,愿意给多少给多少。出售祖传的老物件已经很不孝了,更没想过靠卖这个发大财,只希望卖家能好好保存这件青铜器。”
“好,好一个性情中人!”
马玉川一拍大腿,把大家都给吓了一跳,只听他哈哈一笑,继续说道,
“这件青铜器不管是干什么的,都归我了,老何你放心,我保证不让你朋友吃亏!”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九百零五章 古人的取暖设备 (第一更)
“这件青铜器我是认不出来了,惭愧啊。”
苏江涛等马玉川的王八之气散发完毕之后,看了看向南,笑着说道,
“向南,要不你来看一看?听说文物局那边很快就要授予你青铜器修复专家的称号了,你在这方面的认识肯定比我强,没准就见过类似的器物呢。”
向南笑了笑,也没说话,伸手从案几上将那件青铜器取过来,细细地看了起来。
看了一会儿,他的眉头忽然微微蹙起,似乎是想回想些什么,这一幕让苏江涛也忍不住有些惊讶起来:
“我刚刚只不过是客套一下,我几十年的考古经验,去过很多考古现场,也见过不少文物,都不认识这件青铜器,难道向南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他还真见过类似的器物?”
“他真的认识?”
不止是苏江涛,何千秋站在一旁,看着向南一副凝眉思索的模样,也是惊讶不已。
实际上,这件青铜器放在店里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他也不止给一两个人看过这件青铜器,但都没有人认出它是什么器物,在古代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这也导致了,很多人虽然对它很感兴趣,却始终不敢下定决心入手。
想一想也很正常,谁会去买一件连自己都没见过相同或者是类似器型的青铜器?
像这一类的文物,升值空间很小的,因为没有市场参考,而且也没有收藏市场。
再一个,自己都不认识,谁知道这会不会是造假技术高超的赝品?
还别说,如今的文物市场上,还真有不少奇形怪状,连考古专家都没见过的赝品,这些都是造假者“灵机一动”,自己“创造”出来的器型。
而这些奇形怪状的赝品器型,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比如清乾隆年制的陶瓷电视机……
咳咳,这个简直就是把大家的智商摁在地上使劲摩擦。
言归正传。
苏江涛和何千秋都很吃惊,但坐在向南身边的马玉川却很是淡定。
这三个人里面,只有他对向南有那么一点了解,也只有他才知道向南的深不可测。
向南第一次到他家时,还只是刚刚接触青铜器修复没多久。
第二次到他家时,张春君就已经很放心地让向南独立修复青铜器了,而且修复好的青铜器,跟张春君亲自出手修复几乎没太大差别。
这两次相隔的时间,不过半年多时间而已。
就问你恐怖不恐怖?
所以,在马玉川看来,苏江涛他们不认识这件青铜器,不代表向南也不认识。
不对,应该说,向南没准就认识。
就在马玉川等人心思各异时,向南忽然轻轻呼出了一口气,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这件青铜器放回到了古董盒子里。
“向南,你看完了?”
马玉川率先反应了过来,搓了搓手,颇有些激动地问道,“说说看,这件青铜器到底是啥玩意儿?”
苏江涛和何千秋也都齐刷刷地看了过来,连耳朵都竖起来了。
“我也是第一次见这种器型的青铜器。”
向南刚说完这话,瞥见马玉川一脸愕然,苏江涛和何千秋却是略有些失望的表情后,忍不住笑了笑,又继续说道,“不过这类型的青铜器,实际上还是有类似形制的。”
听到这里,马玉川一口气没喘上来,差点给憋死,他翻了翻白眼,没好气地说道:“你能不能一次性说完?”
苏江涛和何千秋对视一眼,心有戚戚焉,要不是跟向南不熟,他们也想这么吼他一句。
你知不知道,你这么一大喘气,会害死人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文物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华夏青铜器全集》里就曾记载了一件与这件青铜器形制相类似的器物,名叫‘卢盘’。有学者曾考定,卢与炉相通,乃是古人用来燎炭的炉盘,因此又称为燎炉。”
向南朝马玉川等人笑了笑,说道,“除了这件‘卢盘’外,1946年在米国芝加哥出版的一本文物集里,还收录了一件人形足的青铜炉,不过没有铰链,足为人形,作双手、后肩承盘状。而在《商周彝器通考》中也收录了一件青铜炉,人形足作后肩承盘状,双手握于前。”
向南说这些的时候,马玉川和何千秋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频频点头,听得还挺认真。
但苏江涛的心里面,却仿佛真的有一条大江在惊涛骇浪。
1997年出版的《华夏青铜器全集》他的办公室书柜里也有一套,早在十来年前他就看过了,可这一套书一共有十一卷之多,即便看过了,也不一定能够全都记得住,更何况还过了这么长时间。
可向南记住了,还能清晰地记得上面的描述,哪怕他是最近才看的,那也需要极强的记忆力才行啊!
最让他感到吃惊的是,向南连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米国出版的文物集都认真研究过了,恐怕看的还是英文版,这也太吓人了吧?
“这件青铜器,和我说的那几件青铜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形足的衣着,都是上身着束腰短衣,下身着裤或系绑腿带。这服饰的特征,十分符合咱们华夏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早期形象。”
向南倒是没有察觉到苏江涛的异常,他抬起手指了指案几上的那件青铜器,总结道,
“所以,我姑且认为,这件青铜器应该是战国时期的蟠虺纹立人拔剑形足提环盘,当然,也可以叫提环炉,不过这跟咱们经常看到的炉有点不太像,叫盘或许更形象一些。”
“这个,就是古代的炭盘?”
马玉川伸手双手,将那件青铜器取了出来,左看右看了好几遍,才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向南,问道,“古代人冬天用它来取暖的?”
向南笑了起来,抬手指了指铰链的两端,解释道:“对,不过普通人可用不起,这是贵族用的。”
战国时期,诸侯并起,逐鹿天下,老百姓苦不堪言,连饭都不一定能吃得饱,怎么可能用得起这么高级的取暖设备?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九百零六章 思想逐渐迪化 (更新完毕)
“老何啊,来来来,咱们进去聊一聊。”
马玉川当然是相信向南的判断的,他说这件青铜器是古代的取暖设备,那它就是取暖设备。
因此,他连个磕绊也不打,直接拉着还有些发懵的何千秋,到“寻宝斋”的里间去商量价格了。
看到马玉川拉着何千秋走了,向南和苏江涛相视一笑,两个人都不觉得例外。
在古玩店里交易,成交价格始终都是最大的秘密,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花了多少钱买的这件古董。
华夏人刻在骨子里的富不外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不希望在自己转让这件古董时,被人知道赚了多少钱。
当然了,古玩店也绝对不会轻易对外泄露交易价格的。
马玉川和何千秋在古玩店里间究竟是怎么谈的,向南是完全不关心,苏江涛虽然有些好奇,但现在他对向南更好奇,也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向南的身上。
“向南,我刚刚听马老板的意思,你这次过来是为了跟柳河川柳大师学习缂丝织造技艺,莫非你是……”
“对。”
向南点了点头,笑道,“其实我是在修复一件龙袍,但修复的效果我很不满意,所以就到这边来学一学缂丝织造技艺,争取将那件龙袍重新修复过。”
“那真是巧了。”
苏江涛笑了起来,又有些遗憾地说道,“其实我就是缂丝织造世家出身,到如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我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家里让我学我不愿意学,等到想学的时候,年纪又太大了,学不成了。”
“不过,我的一个堂弟苏江哲,倒是把我祖上的这门技艺给学精了,如今也跟柳大师一样,是姑苏缂丝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而且他还自己研创了好几种缂丝新技法,也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他看了看向南,笑着说道,“你要是哪天有时间,我带你去找他,你们也可以交流交流。”
“好,那到时候就要麻烦苏老师了。”
向南笑着点了点头,但也没表现出有多么兴奋的样子。
对于他而言,能多向几位缂丝名匠讨教技艺,自然是好事,不过他也知道,一般情况下,同行是相斥的,要是自己私下里去拜访这位苏江哲苏大师,也不知道会不会惹得柳河川不开心?
所以,就算要去拜访苏江哲,也得等过一段时间再说,至少先让自己搞清楚柳河川和苏江哲之间的关系如何,才好再做决定。
两个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了一会儿闲话,马玉川和何千秋就从里面出来了。
向南一看到马玉川和何千秋两个人都是一副满脸堆笑的样子,就知道两个人谈得不错,交易肯定是达成了,价格方面双方应该也都比较满意。
“老何,今天有点晚了,那我跟向南就先回去,交易的手续我明天再来一趟。”
出来之后,马玉川先朝向南和苏江涛点了点头,又转身对何千秋笑道,“下次再有这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记得要第一时间通知我啊!”
“一定一定!”
这件青铜炭盘盘出去了,何千秋也是很高兴,他连连点头,说道,“这次还是要多谢马老板,要不然,我那朋友可真得愁死了。”
说着,他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他这个老顽固,我借钱给他他都不要,还说什么朋友之间涉及到金钱,很容易破坏两个人之间多年的友情!”
“老何,他说得对啊,假如他还不上你的钱了,那他怎么面对你?你又会怎么想?就算你不在意这些钱,你家里人知道了也不在意?他不跟你借钱,那是为了你好。”
马玉川看了一眼何千秋,说道,“你有这样的朋友,应该高兴才对,还叹什么气?”
有多少平日里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的朋友,一旦涉及到利益纠葛,就立刻反目成仇,甚至背后插朋友一刀?
这样的事情,他这些年在商场里见得多了。
老何能有这样的好朋友,那是他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多少人一辈子也碰不上一个真心的朋友呢。
这会儿,马玉川心里面也是有些戚戚然——
商场上是没有朋友的。
不过,等他看到向南之后,脸上的表情顿时就轻松了下来,他跟张春君其实算得上是好朋友了,向南现在还算不上,但早晚也会成为朋友的。
文物修复师,都是一群相对比较纯粹的人,和这样的人相处,相对于商场上的那些老油条而言,简直是太放松了。
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似的。
说起来慢,实际上这些只是马玉川脑海里一刹那的想法,他看了看向南,笑着说道:“向南,事情办妥了,那咱们回去吧?”
“好。”
向南点了点头,站起身来,朝苏江涛和何千秋笑了笑,“苏老师,何老板,那我们先走了。谢谢何老板,你的茶不错。”
“啊?”
何千秋懵了一下,连忙说道,“向专家太客气了,您要是喜欢这茶叶,我这还有一些,我送一些给您。”
说完,他就赶紧转身,准备回古玩店的后面拿茶叶。
“你可拉倒吧!”
马玉川一把拉住了何千秋,撇了撇嘴,“你那都是什么茶叶,也好意思拿来送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