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向南和其他人则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四处打量着。
海昏侯墓考古现场离得并不远,一行人走了不到五分钟,就看到一大片已经被清理出来的工地,四周则围上了警戒线,避免无关人等乱闯乱冲,破坏了还没来得及发掘出来的贵重文物。
整个考古现场被分为了一个个正方形探坑,但和向南之前在荆楚那边见过的开放式考古发掘不一样的是,现场正中间的位置,还加盖了一座巨大的弧形蓝色彩钢板顶棚,占据了整个考古现场大约十分之一的面积。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顶棚下方应该是海昏侯墓主墓室的位置所在。
在考古现场四周的角落上,还零零散散地搭建了一些彩钢板房,估计是用来临时存放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文物的,有一些也应该是考古专家和文物修复专家临时休憩的场所。
向南仔细打量了一圈,才发现在离考古现场不远的北面,还有一处被农田包围了的小村庄,这村庄应该就是网上所说的观西村了。
据说,海昏侯墓所在的上方,是观西村村民们的祖坟所在地,也正是因为村民们发现了有可疑人员在山上活动的迹象,主动向警方报了警,这才发现了这座深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的海昏侯墓。
向南一行人越过警戒线,沿着考古人员铺设的专用通道,笔直来到了彩钢板顶棚下方。
摸了一把脑门上的汗,颜文聪拿手当扇子扇了几下,估计是赶紧没什么作用,又放下了手,对向南说道:
“实际上,海昏侯墓早就已经开始发掘了,但都是古墓的边角地带,也没什么太大的发现,前一段时间正式启动了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结果没想到才启动没多久,就发掘出了那么多重要文物。”
“是啊,虽然我们之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一下子还是被一批批的重要文物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程立伟不知道什么时候让人搬来了两箱矿泉水,他拿出两瓶来,一瓶递给了颜文聪,一瓶递给了向南,接过了话头,
“也正是因为发现人手严重不足,所以我们才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够得到向专家的技术援助。”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百九十七章 出土文物库房 (第一更)
“向南,来,我给你介绍两个人。”
颜文聪一口气喝掉了一瓶矿泉水,随手将空瓶子往边上的垃圾桶里一扔,抬手一抹嘴角,往边上让了让,露出了身后的两个人。
他指着其中一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者,对向南介绍道,
“这位,是西江省文物考古所胡恩鹏胡所长,胡所长在海昏侯墓开始发掘时,就已经常驻在考古现场亲自进行工作指导,实在是让人敬佩啊!”
“颜处长客气了,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可当不起你的夸奖啊。”
花花轿子众人抬,胡所长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脸上还是露出了很开心的笑容,他仔细打量了向南一番,朝向南伸出了手,笑道,
“小向同志年轻有为啊,看你这年纪,比我儿子还要小个十多岁呢,可取得的成就就是我这个老头子都自叹不如,实在是让人敬佩啊。”
“胡所长过奖了。”
向南握住胡所长的手,轻轻晃动了一下,笑着说道,“胡所长是文博界里的前辈,才是我们这些后学晚辈应该学习的楷模。”
由于身旁还有人,两个人的商业互吹就点到为止了。
“向专家你好。”
还没等颜文聪介绍,另外一位脸上被晒得都有些脱皮的国字脸中年人便上前一步,对着向南自我介绍道,“我叫潘志杰,是这次海昏侯墓考古队的队长,你叫我老潘就可以了。”
“潘大哥客气了,以后大家都要在一起合作,叫我专家就太生分了,潘大哥叫我小向或者向南都行。”
向南还是比较喜欢跟潘志杰这种直爽人打交道,有事说事,总是虚头巴脑的说一堆没用的话,既伤脑筋,又浪费时间,他是一点都不喜欢。
可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又不能随心所欲,要不然,别人又要攻击你情商太低,不懂社交文化,实在是让人头疼。
还是躲在修复室里修复文物好啊,那些残损文物,才不会虚头巴脑地糊弄你,总是安静地将藏在它们身上的精彩故事,像一幅水墨画卷一般,缓缓地朝着你展现出来。
“考古现场我们就不进去了吧,我们都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员,要是弄乱了现场就不大好了。”
互相介绍完毕之后,向南笑着对其他几人说道,“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发掘出来的残损文物?”
颜文聪笑着问道:“这么着急就想着投入工作了?”
“我们过来也不是为了旅游,本来就是为了做事嘛。”
向南笑着解释了一句,忽然想起来了什么,问道,“对了,颜处,其他博物馆抽调过来的文物修复师都到了吗?”
“今天下午应该会全部抵达。”
颜文聪想了想,说道,“到时候你们都会安排在省博物馆附近的宾馆里下榻,也是为了方便你们交流。”
“嗯,那行,等下回了市里,还要麻烦颜处给我一份文物修复师的名单,我也好安排整个修复工作。”
向南点了点头,说道,“那我们现在去看看哪些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都在东边的那个临时搭建的大仓库里。”
程立伟抬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彩钢板大屋子,说道,“这些文物大部分都在水里泡了很长时间,刚出土时只能就地抢救性修复,以免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腐蚀,当时选的场地就在那块。”
“行,先过去看看吧。”
向南点了点头,又转头对胡所长和潘志杰说道,“胡所长,潘大哥,那我就不影响你们工作了,有时间我再过来看你们。”
胡所长和潘志杰连声应道:“好说,好说。”
“向南,我就不过去了,那地方我去过好几次了。”
颜文聪一边拉起衣领扇了扇风,一边说道,“我就在这里躲一会儿太阳,等你们看过了仓库,咱们就直接回市里。”
“好的。”
和三人道别之后,向南等一行人在程立伟的带领下,来到了那间彩钢板大仓库前。
仓库的大门已经被两把大锁锁上了,门前还有一位工作人员守在那儿。
看到程立伟等人来了,这位工作人员立刻迎了上来,拿眼睛瞄了几眼向南后,这才对着程立伟笑道:
“程馆长,您怎么来了?这几位是?”
“小钱,今天轮到你执勤啊。”
程立伟笑着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介绍道,“这位是魔都文物修复专家向南,还有这几位,都是向专家的同事。”
说着,他又转头四处看了看,问道,“就你一个人吗?应该还有一位在的啊!”
“你是说老贺?”
小钱笑着指了指仓库大门隔壁的一个小门,解释道,“他今天精神不大好,吃了午饭后我就让他去午睡了,这大白天的,也不会有什么事。”
“哦,你去把他喊起来,我们要进仓库看看那些出土文物。”
程立伟朝他挥了挥手,然后转头对向南等人解释道,“这仓库每天都会有两个人来值守,一个是文物考古所派来的,一个则是我们省博物馆派来的,大门上的两把锁的钥匙也都是分开的,一人一把。”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这里面存放的都是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虽然只是临时存放,但安保措施方面,还是有保障的,这仓库四周都安装了监控系统,就连仓库里面也都有。”
“应该的。”
向南笑着应了一声,脚底下的这座海昏侯墓主椁室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启了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就已经出土了铁编磬、《齐论语》知道篇简牍这一类震撼考古界的国宝级文物,谁知道这仓库里面存放的文物当中,还有多少未能及时发现的珍贵文物呢?
因此,豫章城这边哪怕将防护等级调整得再高一等,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说话间,那个叫小钱的年轻人带着一位中年人,又回到了程立伟的面前,两个人正打算说点客套话,程立伟摆了摆手,说道:
“外面太阳这么晒,咱们就别浪费时间了,带我和向专家他们一起去登记一下,我们在仓库里走一圈,随便看一看就走了。”
小钱和老贺赶紧点头,说道:“行,就听程馆长的。”
程立伟带着向南等人在一本名为“出入仓库登记簿”上登记之后,就看着小钱和老贺两人将仓库大门开了锁,然后使劲地往两边推开。
门一开,一股沁人心脾的冷气从仓库里涌了出来,尽管这冷气中夹杂着一股浓郁的泥腥味儿,但还是让站在门口大汗淋漓的众人忍不住一个激灵。
实在是太爽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百九十八章 神秘的马蹄金(更新完毕)
“我们进去吧,还是仓库里面要舒服一些。”
程立伟笑着对向南等人做了一个手势,然后率先走了进去。
向南等人也跟在他的身后,一个接一个地走进了仓库里。
这间大型仓库只是临时中转站,因此并没有按照文物类别的不同而区隔出一个个小房间,所有的出土文物在经过简单的保护处理后,一件一件放在文物箱里,然后按照文物类别分别安置在单独的区域里。
除了文物之外,仓库的四周还分别矗立着几台柜式空调,此刻正发出“嗡嗡嗡”地轻响声,努力地工作着。
对于这一点,向南等人都没有感到奇怪。
事实上,温度变化,对于其它物品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对于脆弱的文物而言,热胀冷缩会导致大部分文物出现二次损伤。
而且,温度升高还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很容易导致文物褪色或者金属锈蚀反应的速度,直接影响了文物的保存期限。
此外,库房湿度较大,同样会促进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导致文物出现二次损伤。
因此,文物存放的地方,基本上都需要进行温湿度的控制,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延长文物的存放时间。
“这一边堆放的,都是青铜器文物,是从一处坍塌的侧墓室里抢救出来的,大部分都已经碎裂了。”
程立伟指着靠近库房门边的十几个箱子,对向南介绍道,“它们跟之前发掘出来的那一批铁编磬、编钟不是一个墓室里发掘出来的。”
向南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而是走上前打开其中一个箱子看了看,里面装的是黑乎乎的一块块小碎片,根本看不出这原先是一件什么器物。
开了两三个箱子之后,他就放弃了,这一批青铜器,应该是毁在了东晋时期发生的那一场大地震之中。
当时,这些青铜器就已经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了,在潮湿且富含氧气的墓室里,早已经锈蚀、氧化,再被坍塌下来的泥土一挤压,不碎才怪呢。
“这边的箱子里面,装的就是五铢钱和金器了。”
程立伟又指着靠里面一点的一堆箱子,笑着说道,
“海昏侯墓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五铢钱和金器了,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掘出了50万枚五铢钱,还有大量的金饼和马蹄金等金器。最让人吃惊的是,考古专家经过检测后发现,这些金器的纯度居然高达99%,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咱们华夏古代人就已经能够掌握了高超的黄金提纯技术。”
“程馆长,我们可以打开箱子看看吗?”
杜晓荣忽然插话道,“我们都还没见识过金饼和马蹄金呢!”
“当然可以。”
程立伟点了点头,亲自蹲下来打开了两个箱子,其中一个箱子里装的是满满一箱圆形的金饼,另一个箱子里,装的则是马蹄形状的马蹄金,马蹄金的下半部分上,还装饰着精美的纹饰。
向南瞄了一眼,忽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些马蹄金上,有的刻了“上”字,有的刻了“下”字,还有的刻了“中”字。
也许是看出了向南的疑惑,程立伟笑着解释道:
“这已经不是第一批出土的马蹄金了,之前的马蹄金上面也刻了‘上’、‘中’、‘下’的字样,一开始我们还以为这是用来区分黄金纯度的,分别经过检测之后,发现这些马蹄金的纯度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在马蹄金上面刻这些字,考古专家们到现在也没有研究出完整的结论来。”
这箱子里,不止有马蹄金,还有金板和麟趾金等金器。
麟趾金和马蹄金两者形状的都类似马蹄,中心空洞,底部凹进;两者的区别在于,马蹄金的底部是椭圆形状的,而麟趾金的底部则是圆形的。
再过去,就是出土的各种玉器,不仅有玉佩、玉带钩、还有玉耳环。
这些玉器制品,每一件的玉质和纹饰都十分精美,属于顶级的古代玉器。
此外,还有漆木器、纺织品等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让向南这些经常接触文物的修复师们,也都感到震撼连连。
很难想象得到,一个墓葬当中居然能发掘出这么多价值连城的文物来。
“这最后面的这些箱子里面,装的就是刚出土的残损古陶瓷器了。”
程立伟走到最里面,指着放在角落里的二十多个箱子,对向南笑道,
“向专家是古陶瓷修复专家,我就不在你面前班门弄斧了,你如果要看一看,请随意。”
“好,谢谢程馆长。”
向南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上前打开一个箱子看了看,箱子里面装的,也还有一堆破碎的陶片。
不过,从这些洁白的陶片上,他依然能够判断出,这是一件白陶器具。
这件白陶器具上,装饰着网状印花纹,单单欣赏这些残片,就能够想象得出它原本的模样究竟有多么精美。
白陶早在商代就出现了,不过,由于白陶比红陶、黑陶和灰陶制作的难度大,生产的地域有限,产量也不高,因此,白陶器皿只能供少数奴隶主贵族享用。
到西周时,随着青铜器的发展,以及漆器、原始青瓷的出现,白陶制作的器皿就逐渐消失了。
白陶既然在西周之后就已经很少见到了,而这座海昏侯墓中还出土了这么多件白陶器具,由此可见,这些白陶器具很可能与之前在新闻中看到的,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西周青铜提梁卣([you],古代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和东周青铜缶一样,都是前代的器物。
向南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打开,忽然,他看到其中一个箱子中,有一件虽然已经碎裂,但依然能看出形状的陶瓷器,这是一件类似罐子的器物,颜色呈黄褐色。
“这是……”
向南脑子里灵光一闪,忽然想到些什么,一下子没忍住,有些激动地喊了出来,“这是西汉的青瓷双系壶?”
姚嘉莹和覃小天等人一听,也都像闻到了血腥味的狼一样,眼睛里都冒着光,纷纷朝向南这边挤了过来。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七百九十九章 华夏第一瓷 (第一更)
瓷器的发明,是华夏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那么,华夏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出现了真正的瓷器呢?
实际上,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华夏就出现了早期瓷器。
这种早期瓷器的特征也很明显,它们的质地和陶器相比较而言,更加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物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
但是它们与真正的瓷器还不完全相同。
早期瓷器无论是在瓷胎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还显得比较粗糙,烧制的温度也比较低,所以一般将早期瓷器称之为“原始瓷器”,并不能称作是真正的瓷器。
真正瓷器的出现,在古陶瓷界当中的一般看法是在东汉晚期。
20世纪70年代,之江省上虞县西南某处发现过一处东汉烧造青瓷的窑址,出土的碗、壶、洗、罍、罐等瓷器残片。部分残片经华夏科学院魔都硅酸盐研究所测定后,确定这些为成熟的瓷器。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处东汉青瓷窑址中,也曾经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青瓷双系壶,向南还曾经有幸见过。
那件东汉青瓷双系壶,和眼前这件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残破青瓷双系壶,从器型到纹饰,再从纹饰到釉色,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向南没有记错,或者眼花的话,那么,华夏烧造出真正瓷器的历史,极有可能将从东汉晚期往前推到西汉!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向南手中的这件西汉青瓷双系瓶,极有可能是“华夏第一瓷”!
杜晓荣和他的两个儿子杜子俊、杜子杰都是青铜器修复师,对古陶瓷本身就没有多少了解,尤其是像他们并非是系统学习获得的青铜器修复技术,而是祖传手艺,就更不会太多地涉及到其它类别文物的知识。
因此,他们仨父子挤过来也只是看个热闹罢了。
看了半天没看出个子丑寅卯来,一路上都没什么机会开口说话的杜子俊忽然问道:
“老板,这件破碎了的古陶瓷,明明是黄褐色的,怎么叫青瓷呢?”
“啊?”
向南还沉浸在这件“华夏第一瓷”的震撼之中,整个人都还没缓过来呢,自然没听到杜子俊说的话。
站在一边的覃小天便代替老师回答道:
“青瓷,实际上指的是这件瓷器在入窑烧造之前刷的是青色釉,你看后期很多青瓷都是天青色的,那是因为青色釉中的含有的氧化铁比较纯,烧窑时还原得比较充分。”
“如果青色釉中的氧化铁不纯,还原又不充分,烧造出来的瓷器色调就会呈现出黄色或者是黄褐色。”
覃小天伸出手来指了指向南手中的瓷片,继续说道,“汉代应该是最早烧造出真正瓷器的年代,技术条件应该还不是十分完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哦。”
杜子俊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那看起来,这件古陶瓷很了不得的样子啊。”
“那肯定啊。”覃小天咂了咂嘴,说道,“不要说西汉的古陶瓷器,就是东汉的古陶瓷器我都没有见过,恐怕出土的这件瓷器应该是唯一一件了,太难得了!”
“唯一一件?”
站在一旁的程立伟一愣,摇了摇头解释道,“这个可不是唯一一件,类似的还有两件呢,只不过那两件都比这一件的器型要小一些。”
程立伟是博物馆的行政副馆长,他的主要职责实际上是管理行政、财务和后勤保障工作,因为他之前并不是文博界里的人,所以他对于文物这一块的业务并不是特别精通,根本没意识到这件残损的西汉青瓷双系瓶的重要性来。
他没意识到,但向南却是一下子清醒了过来,转头盯着程立伟,问道:
“嗯?还有两件?在哪儿?”
程立伟被向南严肃的表情吓了一跳,伸手指了指地上的箱子,说道:“就在边上的箱子里啊,另外两件都比这件要小一点。”
向南也不多说什么,转身就将身边的几个箱子全都打开了来,里面不仅有残损的彩陶器具,还有两个箱子里分别放着残损程度不一的青瓷双系瓶,器型比第一件小一些,而且其中一件小青瓷双系瓶的箱子里,还有两块类似瓶盖一样的残片。
这说明,实际上青瓷双系瓶是有盖子的,另外一大一小两只青瓷双系瓶的盖子,应该是已经遗失了。
三件青瓷双系瓶,除了大小有所差别之外,器型、釉色以及器身上的纹饰几乎一模一样。
向南脸上泛起了笑容,但很快收敛了起来,他转身对程立伟说道:
“程馆长,我觉得应该马上将这三件陶瓷器具的残片拿去古陶瓷检测机构去检测,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这三件陶瓷器具应该都是青瓷双系瓶,是咱们华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熟瓷器!”
“好!”
程立伟虽然不是很了解古陶瓷,但他毕竟是博物馆的副馆长,耳渲目染一下,也知道“华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熟瓷器”的意义究竟有多么重大。
他一脸严肃地点了点头,随后拿出手机来想要打电话喊人过来。
想了想,他又摁掉了电话,对向南说道,“这几件古陶瓷器这么重要,我还是亲自送一趟比较好。到时候,我让考古研究所的胡所长跟我一道去。”
实际上,在考古时,一般情况下,是绝不可能出现这种被“忽视”了的重要文物的,但海昏侯墓里出土的文物实在太多了,先是出现了全国首例的铁编磬,后面又发现了《齐论语》的知道篇简牍,连出土的金器都是成箱成箱的,再加上考古发掘初期人手不足……
这种种原因加成在一起,就导致了这几件相比较而言不太起眼的残碎不堪的古陶瓷器,一时间竟没人注意到它们的特殊性。
当然,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
如今,发掘它们价值的慧眼已经出现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章 开个“后门” (更新完毕)
“青瓷双系瓶在哪?”
不多时,闻讯赶来的西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胡恩鹏就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在他身后,原本打算躲一下太阳的颜文聪也大汗淋漓地跟了过来。
程立伟连忙将他们领了过去,指了指地上的几个箱子,说道:“在这儿呢!”
胡恩鹏喘了几口粗气,让呼吸平缓了下来,这才走到向南的身边蹲了下来,拿起一块稍大一点的碎瓷片仔细地看了起来。
1...256257258259260...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