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马玉川带着张春君和向南在老街上走了一阵,拐进了一间古色古香的酒楼里,这才回头对两人笑道:“这家店的姑苏菜很正宗,咱们今天的晚饭就在这里解决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三十章 他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更)
第二天一早,张春君和向南起床之后,便继续回到修复室里,修复那件还未完成的青铜羊觥。
张春君在前一天已经锉好了焊口,接下来就可以焊接了。
由于青铜器的年代、种类、性质、残破和腐蚀情况不同,焊接的难易也不同,所以在焊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文物焊接,主要应用的还是“锡焊法”。
锡焊法所需温度对焊件的影响比较小,对青铜器保养来说,这无疑是它最大的优点。缺点是焊接强度小,不能承担过重的物质或物体,不耐压力和冲击力,在较大外力作用下容易脱焊。
不过,这一缺点对于文物而言并不存在,因为青铜器无论是在博物馆里还是在收藏家手中,都会受到细心呵护,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受到外力作用。
而且,这件青铜羊觥属于小件文物,锡焊法反而是最合适的。
张春君取来电烙铁插电加热,然后开始将断裂的羊角和羊腿一点一点小心地焊接起来。
这个过程对于老专家的他而言,并不复杂,做得很熟练。
而向南则仍然坐在一旁,用錾刀在素面铜片上錾刻纹饰。
他将錾刀刀刃紧贴素面铜片的表面,对准纹饰描线进行捶击,随錾刀进展,逐渐形成纹形,当所有的纹饰描线被雕刻一遍,形成阳纹图象后,再用细钢锉将纹饰两侧卷起的毛刺给锉平。
花纹的雕刻是青铜器修复技术中最难的一种技术,不仅十分耗时间,也很需要耐心,所幸的是,向南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他一遍一遍地雕刻着纹饰,素面铜片上的纹饰也渐渐清晰了起来,逐渐朝着原器物上的纹饰靠拢。
“这小子,速度还蛮快的嘛,就是不知道雕刻的质量怎么样?”
张春君速度很快,已经完成了羊角和羊腿的焊接,此刻正将青铜羊觥整个地放进蒸馏水中,洗刷焊口上残留的焊剂等物质。
他回头看了一眼向南,看到补块上的纹饰已经呈现出繁复、古朴的韵味,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了一句,“看来,我还是先将变形的盖子矫正过来好了,等他雕刻完了,再一起做后面的工序。”
打定主意后,张春君回过头来,将洗刷干净的青铜羊觥从蒸馏水中取出来,放到一旁不再管它,等它自行晾干,转过头来拿起已经变形严重的青铜盖子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件青铜羊觥脊背上的青铜盖子并不厚,胎壁很薄,有着类似锅盖一样的弧形。
这盖子似乎是重物砸中了一般,隆起的部位往下凹了一块,而边缘处又像是被顶了一下,凸出来了一块,想要将它恢复成原状并没有那么容易。
捶打整形法显然是不行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铜质延展性好,韧性强的青铜器,这件青铜羊觥是商朝晚期的文物,至今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延展性和韧性肯定谈不上好。
模压法也只适用于韧性好的青铜器,自然也不行。
工具整形法倒是可行,它是根据青铜器变形的程度及部位,利用不同的工具、夹具,采用支撑、顶压、撬、扳、扭及焊接等方法进行矫正。
只是用什么工具呢?
此时,向南已经将铜片补块上的纹饰錾刻完毕,他拿着细锉刀将纹饰上锋利的毛刺细细地锉平,然后再用磨炭一点一点地将它磨得光滑圆润之后,这才有时间转过头来看张春君这边的情况。
张春君此时已经想到办法了,他不知道从哪个地方找来了两个长方形的木块,用两个长螺纹钉从两头将木块连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夹具,然后又分别在两个木块的中间穿孔,将一个个螺纹钉拧进去。
随后,张春君将变了形的青铜盖子侧着放进夹具当中,拧动木块上的螺纹钉,将凹进去的部位一点一点顶出来,又将凸出来的部位一点一点顶回去。
这一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慢。
因为青铜盖子胎壁很薄,再加上盖子的铜质老化严重,柔韧性很差,因此这一操作需要非常小心,而且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将青铜盖子顶出裂痕来,给文物造成二次损伤。
那样的话,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张春君出了一头汗,这才将青铜盖子完美地复原了过来。
他回头看到向南歇下来了,便开口问道:“补块錾刻完了?”
见向南点了点头,他便将放在工作台一旁的补块拿过来看了看。
单独看补块,纹饰的确雕刻得很精美,但究竟做得好不好,还是要配补到原器物身上,看补块上的纹饰是否和原器物身上的纹饰风格相一致,能否和原器物身上的纹饰断口完美衔接,这才是衡量配补补块质量的唯一的标准。
张春君伸手将青铜羊觥取了过来,将补块往羊觥臀部缺损的部位上贴了上去,然后脑袋往后仰了仰,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
缺损部位是带有弧形的,可补块却是平板,感觉还是看不大出来。
“我先把补块焊上去再看看。”
张春君对向南说了一声,也不管向南什么意见,将铜片先放到刚刚做到的夹具上做出弧形来,然后用点焊的方法,将补块配补到青铜羊觥缺损的部位。
严丝合缝!
张春君这一下眼睛都瞪大了,他当然知道青铜器配补的难度有多大,光是在素面铜片上錾刻花纹,就是青铜器修复技术里难度最大的一项技术,更别提配补补片上的纹饰,还要能和原器物身上的纹饰完美衔接。
哪怕是资深修复师,在做这一块工作时,都经常头疼不已,重复返工那都是很正常的事。
可向南居然只做了一次,不仅补片纹饰精美繁复,不亚于模具浇铸,竟然还能做到和原器物上的纹饰完美衔接,就连补片也能做到和缺损部位严丝合缝。
这真是一个刚刚接触青铜器修复没多久的人能做到的吗?
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三十一章 深藏不露 (更新完毕)
“做得好。”
张春君的疑问,注定是得不到答案了。更何况,他也不好意思去问这种问题。因此,他只能不动声色地赞了向南一句,然后继续转过头去做接下来的工序。
最复杂的几道工序已经完成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轻松了起来。
青铜羊觥缺失部分补完之后,配补部位和焊接部位会有不平整的地方,张春君用原子灰刮平,然后用砂纸打磨圆润。
填补打磨这一工艺算不上复杂,但也很需要耐心,这一步骤需要重复多次,直到修复的地方平整如未修复的部分一样。
配补部位和焊接部位打磨平整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上色做旧,这是青铜器修复的最后一步,也是比较难的一步,调色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修复的质量。
一般来说,一件作品要由浅到深多次上色,重复叠加,逐步接近原器的颜色。
张春君填补打磨之后,稍稍歇了一口气,就从工具箱中取来虫漆胶片乙醇溶液和矿物颜料,就准备开始上色。
向南看到这里,就明白了过来。
张春君是打算用虫漆胶片乙醇溶液作黏合剂,再加入矿物颜料,由浅到深逐步调整,使颜色逐步接近原器物的颜色。
这一道工序,跟古书画修复中全色原理,以及古陶瓷修复中的作色原理其实是相通的,只是使用的材料不一样罢了。明白了这一点,下次等到他自己来操作时,就要容易得多了。
他在一旁一边看,一边在脑子里思考着,将张春君此时修复青铜器的手法、技巧与自己记忆中的两相比较,渐渐地有了些明悟。
在张春君和向南在修复室里修复青铜羊觥的过程中,马玉川已经悄悄在门口看了好几次了,见他们还在专注地工作着,自然不敢打扰,只是心中有些疑惑:
“这件青铜羊觥又不可能那么快就修复好,老张何必这么赶时间?竟然连吃午饭都给忘了。”
摇了摇头,他正准备回去让人将饭菜再热一热,忽然听到修复室里传来了张春君有些爽朗的笑声:
“哈哈,忙活了这么久,总算是将这件青铜羊觥修复完了,向南,还是多亏了你啊,要是我一个人来修复,起码还要一两天才行。”
向南说道:“张老师您太谦虚了。”
“咱俩不说客套话。”张春君笑着说道,“来来来,你再好好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错漏的地方。”
张春君和向南两个人在里面说笑着,马玉川站在外面已经感觉脑子有点不够用了——
“这就修复好了?向南还帮了大忙?他不是跟着老张学习青铜器修复吗?”
马玉川正站在门口发愣,手里拿着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一下子把他给惊醒过来了,他拿起来一看,是张春君打来的。
他连忙摁掉电话,推开修复室的门,走了进去。
“正想给你打电话呢,没想到你已经过来了。”
张春君一改平日里的冷面形象,脸上带着笑意,对马玉川说道,“这件青铜羊觥我们已经修复好了,你过来看看修复的效果怎么样。”
“嗯,好。”
马玉川此时也顾不得其他了,上前几步,从工作台上拿起那件青铜羊觥,借着窗外的光线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过了将近有半个小时,这才长舒了一口气,感叹道:
“老张,你真的是姜越老越辣了,要不是我早知道这件青铜羊觥原先是残损的,我都要怀疑它从来就没坏过了。反正,我是看不出任何破绽来的,估计只能用x光机拍个片子,才能看出修复痕迹了。”
“你这算是夸我吗?”
张春君此时心情极好,他笑着说道,“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不是向南帮忙给配补的补片錾刻纹饰,我最起码还要一两天才能修复它。”
向南站在一旁微笑不语,这时候说什么都不对,太谦虚了反而会显得虚伪,干脆什么都不说好了。
“刚刚我在门口就听见了。”
马玉川抬起左手轻轻拍了拍右手上捧着的青铜羊觥,笑着说道,“这件青铜器修复得一丝痕迹也看不出来,我都不知道那一块是属于小向修复的。”
“羊觥臀部那一块有过残损,是向南给补片錾刻的纹饰。”
张春君抬手指了指马玉川手中的青铜羊觥,一脸赞叹地说道,“你再仔细看看,羊觥臀部这一块纹饰严丝合缝,肉眼几乎看不出来这是用錾刀錾刻出来的,最让我佩服的是,向南只做了一次就做好了,就算换作是我,多多少少也要来回更改几次。”
“那我得好好再看一看。”
马玉川听了这话,吃了一惊,他原以为张春君之前说这些话,只是客套而已,向南不过是初学青铜器修复技艺,能有多高超的修复技术?
可听张春君这话里的意思,向南在青铜器修复上,还真的有点厉害?
盯着羊觥配补部位的那一块,马玉川看了好一会儿,这才由衷地赞叹了一声:“确实是神乎其技,錾刻出来的纹饰,就跟用模具翻铸出来的一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看走眼了,真的看走眼了。
原以为这向南是初学青铜器修复,谁知道他是深藏不露!
幸好自己没有怠慢了他,要不然现在岂不是要后悔莫及?
“马先生谬赞了,谬赞了。”
向南强忍住捏一把汗的念头,不得不出来说一句,再让他们吹捧下去,铁牛都要给吹上天了。
幸好,马玉川还没忘记张春君和向南两个人都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将这件已经修复好的青铜羊觥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以后,便将张春君和向南两人带到楼下,然后让人将热好的菜和酒端上来。
他坚持着要和张春君、向南两个人喝一杯酒。
张春君原本是不怎么喝酒的,不过今天高兴,倒也没扫了马玉川的兴。
向南自然也陪着喝了一杯酒。
吃过午饭之后,张春君和向南两个人也没再多留,让马玉川安排了一辆车子,便直接回魔都去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三十二章 看到你我就信了 (第一更)
这一趟姑苏之行,对于向南来说,可谓是收获巨大。
不单单是认识了马玉川这么一个大收藏家,更重要的是,他全程旁观了张春君修复青铜羊觥的整个过程,并且将记忆中的一些青铜器修复手法、技巧和张春君如今所使用的手法、技巧两相比较,并在脑海中加以融合,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青铜器修复技艺。
当然,如今所形成的这种修复技艺,并不完善,向南还需要多多观摩张春君或其他青铜器修复师修复青铜器,将他们修复青铜器的手法与技巧吸收过来,再去芜存菁,逐渐完善自己的修复技艺。
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过,所幸的是,向南并不缺乏时间。
他还很年轻。
在回去的路上,张春君坐在车子里对向南说道:“向南,你在古书画修复和古陶瓷修复上的造诣很深,这对你学习修复青铜器技艺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你更快地上手,但想要学精,还是要多下点功夫。”
向南坐在副驾驶位上,回过头来看了看张春君,点头应道:“张老师说得对,我记住了。”
“文物修复的确是需要天赋啊,我原本是不信这些的,看到你我就信了。”
张春君笑了笑,继续说道,“回了魔都以后,只要你有时间,都可以到青铜器修复中心来坐一坐,我虽然上手修复文物的时候已经很少了,但偶尔还是会手痒的,而且多看看其他修复师的修复手法,对你来说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嗯,谢谢张老师。”
向南感激地点了点头,张春君虽然没有同意收他做学生,但这句话说出来,就相当于答应教他青铜器修复技艺了。
这一趟姑苏之行,果然很值。
回到魔都时,离下班还有一个多小时,张春君自然顾自回了魔都博物馆,向南则来到了公司。
刚走进公司,就看到朱熙站在前台处,一边拿着订书机将几张a4纸装订起来,一边和焦佳说笑着。
焦佳一眼就看到了向南,连忙收敛了笑容,喊了一声:“老板回来了。”
“咦,老板,你回来得正好。”
朱熙扭头看见向南后,举了举手里的材料,笑着说道,“文物修复培训班年度计划我已经做好了。”
向南没有伸手去接,他先和焦佳点了点头,然后才将目光转向朱熙,问道:“你这是一个人闭门造车来的,还是跟别人商量过的?”
“我一个人哪做得了这个?这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朱熙丝毫不觉得丢脸,笑嘻嘻地说道,“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
“嗯,那我先看看。”
向南这才接过他手里已经装订好的文件,又对朱熙说道,“对了,行政部和财政部两个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这个星期要拿出初稿来,初稿出来后,先发给每个部门看,下周一开会统一讨论。”
说着,他扬了扬手里的文件,又补充了一句,“这个培训班计划也多打印几份,和规章制度一起下发给大家看看,到时候一起讨论。”
“好的,老板!”
朱熙听了,点了点头,转身去做事了。
向南走进办公室,顺手将门关上,然后给自己泡了一杯茶,便拿着这份文物修复培训班年度计划坐在座位上,翻看了起来。
这份文物修复培训班年度计划,将培训班分为了三个部分——文物修复兴趣培训班、初级文物修复培训班以及资深文物修复培训班。
在这三个培训班中,又将初级文物修复培训班作为重点产品,每个月举办一期,每期分为古书画修复初级培训班及古陶瓷修复初级培训班,一期时间为七天,每班招收30~50名学员。
文物修复兴趣培训班由于是入门级培训,参与者大多为对文物修复感兴趣的大学生,因为将举办的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间,每年举办两期,每期两个班,一次时间可延长为半个月,每期招收50~80名学员。
资深文物修复培训班作为高层次培训班,同样半年一期,可以分别设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每期半个月,同样分为两个班,每期招收15~30名学员。
向南将这份文物修复培训班年度计划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一遍,这些内容大多是去年举办培训班时总结出来的经验,再加上之后其他人的一些意见,最终形成了这份文本计划。
说起来,这份年度计划做得还是蛮细致的,基本上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了,不过,向南觉得还是有些不足。
“还是等下周一开会的时候大家讨论一下再说吧。”
向南抬手拍了拍脑袋,将这份培训班年度计划收好放在放进文件夹里,然后端起茶杯来喝了一口茶,砸了咂嘴,嘀咕道,“尤传勇他们来这里也有几天时间了,也不知道他们适不适应这边的工作节奏?”
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打开办公室的门,慢慢地往青铜器修复室的方向走去。
青铜器修复室安排在最靠里边的一个大修复室里,在它隔壁是储藏室,是专门存放残损文物的地方,再过来,就是古陶瓷修复室、古书画修复室以及向南专用的小修复室。
将青铜器修复室安排在最靠里的位置,倒不是因为这间修复室最“年轻”,而是因为青铜器修复和古陶瓷修复、古书画修复不一样,有一些特殊的工艺,会发出噪音。
比如说捶打矫形——要是康正勇或者许弋澄在安安静静地修复文物时,陡然间从隔壁传来“叮叮当当”地“打铁”声,向南还真怕他们被吓得手一抖,将手里的文物给损坏了。
当然,仅仅隔开一个房间并不能阻断噪音,因此向南还特意给每间修复室都做了隔音处理,只要将修复室的门关上,外面就是打翻了天,躲在修复室里修复文物的人也都听不见。
一个安静的环境,对于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三十三章 生存的智慧 (更新完毕)
“老板!”
“老板好!”
刚一走进青铜器修复室,尤传勇的徒弟肖顺义和杜晓荣的两个儿子就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杜晓荣回头看了一眼,将手中的工作放了下来,拿毛巾擦了擦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笑着说道:
“老板来了。”
向南微笑着朝他们点了点头,又对杜晓荣说道:“我就是过来看看,你们忙你们的。”
肖顺义和杜子俊、杜子杰又转过身继续忙自己手中的工作去了,杜晓荣却是跟了上来,手里拿着一件清乾隆时期的仿古青铜饕餮纹瓿([bu]),在向南的面前晃了晃,笑着问道:
“这几天一直都在忙着修复这件饕餮纹瓿,到昨天才刚刚修复好,老板要不要过过眼把把关?”
瓿,是古代的一种小瓮,圆口、深腹、圈足,一般是用来盛酒或盛水用的。
“不用了吧,我对修复青铜器并不太擅长,老杜自己把握就好了。”
向南回头瞟了一眼,笑着摆了摆手,接着说道,“这些青铜器修复之后,都要拿去拍卖的,修复得越好能拍出的价格自然就越高,所以我就不胡乱指点了。”
“老板放心好了,我们做这一行几十年了,别的不说,修复青铜器还是有把握的。”
杜晓荣见向南愿意放手让他们来做事,自然很开心,他将手中的这件饕餮纹瓿放回到修复室中间的陈列台上,回过身来对着向南拍了拍胸口,一脸认真地作出了保证。
向南笑了笑,没有说话,朝一直都埋头做事的尤传勇那边走去。
他虽然说让老杜自己把关,但刚才那一瞥,实际上已经将杜晓荣修复的那件饕餮纹瓿看了个透彻,不得不说,老杜修复青铜器还是有一手的。
这件饕餮纹瓿之前还是一堆青铜残片,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杜晓荣就将它给修复了,尽管在配补补块的纹饰雕刻上面并没有自己做得那么严丝合缝,但仅有的一些瑕疵,也让杜晓荣用作旧的方式给掩盖掉了,上面薄薄的一层略带暗红色的铜锈,反倒给这件饕餮纹瓿更添了一丝古朴的韵味。
这大概就是老修复师的智慧,某一方面的不足,他总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给弥补上,而且还能让你找不出破绽来。
尤传勇不怎么会说话,向南进了青铜器修复室之后,他也只是抬头笑了笑,并没有像杜晓荣那样有刻意讨好的心思。
此刻,他正伏在工作台上,专注地修复着一件明代的青铜象纹出戟觚([gu])。
觚,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
这件青铜象纹出戟觚原先也是残损不堪,已经变成了二十多块残片,如今在尤传勇的手中,已经基本恢复了原貌,整件青铜器此刻看上去,造型规整,形体修美,纹饰华丽,只要再进行一番作旧处理,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而尤传勇此时正是在用虫漆胶片乙醇溶液作黏合剂,再加入矿物颜料,对整件器物进行上色作旧处理,整个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