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不合适!”
姚嘉莹一听,“腾”地一下就坐直了身子,气鼓鼓地瞪着姚齐声,说道,“我现在都自己赚钱了,我能养活自己,你干嘛非得这么急着把我嫁出去啊?我又没花你钱!”
“莹莹,我和你爸难道还会害你?”
老妈又忍不住插嘴了,她说道,“你看看你,过了年都26岁了,想当初我26岁的时候,你都开始上幼儿园了。”
姚齐声也劝道:“莹莹,就是去坐一坐,吃个饭,我和你妈又不会逼你,还不是得看你自己的意思?”
“不去,不去!”姚嘉莹往后一仰,拿抱枕蒙住了脑袋,“要去,你们自己去!”
姚齐声和老伴对视了一眼,两个人的眼中满是无奈。
“诶,我说莹莹啊,你不是喜欢上了那个向什么的,哦,对了,是向南,你不会是喜欢上了他吧?”
要不是喜欢上了他,为什么不在家里做老板,非得跑去给人家打工?
老妈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她伸手推了推女儿,又嘀嘀咕咕地说道,“那小伙子好像也不错啊,你大伯见过他,也对他赞不绝口,好像他最近刚刚被评上了‘大国工匠’呢,年纪轻轻的,还真了不起。”
“莹莹,你真喜欢上了向南?”
姚齐声也觉得有些不对劲,向南这个年轻人,圈里人谁不知道啊?可问题就在于,这向南太优秀了,优秀得都有些不像话,女儿要是真跟他好上了,还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他试探地问道,
“那这个向南,他有没有喜欢你?”
“谁喜欢他了?别瞎说,我就是在他那里学习古陶瓷修复技术。”
姚嘉莹一把扔掉抱枕,又“腾”地一下坐直了身子,她心里愤愤地想,
“那木头也会有人喜欢?哼,注孤身啊!”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零六章 难得清闲 (第一更)
“老师,你没带文物回去?”
第二天一早,向南和康正勇两个人在魔都博物馆大门口碰头后,康正勇看到看到向南只背了一个背包,一身轻松的模样,忍不住有些吃惊。
他还记得,去年元旦回金陵时,向南还带了两件残损的古书画回去修复呢,要不是动车上实在地方太小没办法修复文物,说不准老师连路上这一个多小时都舍不得放过,这次回家过年居然忍得住不带文物?
“难得休息一两天,还带什么文物回去?”
向南瞄了一眼康正勇手里提着的两个大包,忍不住皱了皱眉头,问道,“你还带那么多东西干嘛?”
“总不能空手去老师家过年,所以就随便买了点,不值什么钱。”
康正勇“嘿嘿”笑了一下,转头往身边的马路上看了看,连忙说道,“老师,出租车来了!”
向南伸手招了招,将出租车拦了下来,和康正勇一起上了车,直奔魔都高铁站而去。
离除夕也只有一天时间了,在外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正在此时,高铁站里熙熙攘攘全都是人,一个个正在候车的人们眼里或带着即将回家的喜悦,或带着还没买上回家车票的焦急,人生百态,历历在目。
向南和康正勇已经在手机上买好了车票,直接刷身份证就可以上车了,此刻正在排队进站候车,时间上还很充裕,倒是显得很轻松。
“要是老爸老妈也赶着回家过年,大概也是这副模样吧。”
康正勇提着两个礼品盒,站在向南的身后,侧头看着一对四十多岁的中年夫妇。
他们坐在车站广场前的一个花坛边上,捧着两桶方便面一边吃,一边不时抬头看着进站的人群,脸上带着茫然与焦虑,在他们身边,还放着两个巨大的鼓鼓囊囊的蛇皮袋,也不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
康正勇心里有些复杂,既庆幸老爸老妈不用挤春运,又为他们不能回家,只能凄冷地在陌生的城市里过年而难过。
自助安检进站的速度很快,看着老长的队伍,其实也只等了不到半小时,就轮到向南和康正勇了。
两个人进站之后没过多久,就开始检票登车。
两个小时后,向南和康正勇就抵达了金陵。
出了高铁站,向南也没有耽搁时间,打了一辆出租车,就和康正勇一起朝着夫子庙的方向赶去。
“明天就要过年了,这大街上还是什么都没有变化,现在真是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
坐在出租车里,向南看着车窗外不断飞驰而过的街景,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忍不住摇了摇头,又笑着说道,
“记得小时候那会儿,离着过年还有好几天,家里就开始准备各种好吃的零食,我们小孩子就装着满口袋的鞭炮,看到有人过来了,就点着一个扔人家脚底下,多有意思。”
“我们那儿才有意思呢。”
康正勇也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事,嘴角泛着笑,
“我们都拿鞭炮插进牛粪里放的,一炸炸人一头一脸,反正没少挨家里的揍,还有的小孩子特莽,把点着的鞭炮抓手里,比谁更勇敢,结果手指头被炸得跟胡萝卜似的,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向南也笑了起来,他扭过头来对康正勇说道:“哦,对了,夫子庙除夕那天晚上还是挺热闹的,有舞龙灯什么的,等明天晚上带你去逛逛,看看热闹。”
两个人一路上说说笑笑,车子很快就到夫子庙附近,向南又给司机指了路,让车子直接开到了小区门口才停了下来。
两个人下车后,便提着东西往小区里面走去。
“哟,向南回来了呀,怎么没带女朋友回来?”
“小南回来了?‘大国工匠’啊,有出息!”
“嘿,向南,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过年?工作很忙吧?”
“……”
进了小区之后,这一路上碰见的人,一个个都笑呵呵地跟向南打起了招呼,向南也只能停下来问候几句。
在公司里他是老板,是老师,在这小区里,他可就是小辈了,万万不能失了礼数,要不然的话,人家背后可不会说他什么好话。
这可是老妈在电话里千叮咛万嘱咐的。
当然,就算没有老妈的嘱咐,向南也从来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
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向南掏出钥匙开了门,蹬掉脚上的鞋子换了双棉拖鞋,又给康正勇拿了一双新拖鞋,让他进来,然后才转身朝屋子里面张望了一下,喊了一声:“老妈,我回来了!”
“回来就回来了,还要你老妈我出去迎一下不成?”
老妈正在厨房里给老爸打下手,听到向南的声音后,没好气地说道,“这都什么时候了,明天就过年了,现在才回来,我还以为你不回家过年了呢!”
老妈气鼓鼓地抽了两张纸巾擦了擦手,走出来才发现康正勇也来了,就像变脸似的,脸上立刻就堆上了笑容,惊喜地喊了起来,“哎呀,这不是小康吗?快,快进来坐,饿了吧?稍等啊,你叔叔正在做大菜呢,一会儿就好了。”
康正勇被杨秀芝的热情给吓住了,有些局促地笑道:“阿姨,给您添麻烦了。”
“嗨,你这孩子,什么麻烦不麻烦的?”
杨秀芝有些嗔怪地看了康正勇一眼,说道,“你是向南的学生,咱们就是一家人,到自己家里了,就不要那么客气,知道了吗?”
“知道了。”
康正勇点了点头,然后低头看了看手上的两个礼盒,“这……”
“给我吧。你说你这孩子,又没赚什么钱,来就来了,还买什么东西?”
杨秀芝一把拎过来,说道,“下回再来,可不准带东西了啊,不然阿姨可不让你进门。”
康正勇一副乖乖仔的模样,应道:“哦。”
杨秀芝往礼盒里瞅了瞅,看到里面有一套护肤品,顿时哀叹了一声,嘀咕道:
“还是小康懂事啊,都知道给我买护肤品,向南这个小兔崽子,都开公司做大老板了,每次都空着手回来!”
向南:“???”
这也能扯到我身上来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零七章 特殊的谢师宴 (更新完毕)
吃过午饭后,向南并没有在家里待着,和老爸老妈说了一声,便带着康正勇出门去看望孙福民。
孙福民的儿子孙卫安今年留在了y国,没有带着妻儿回来过年,孙福民也只能孤苦伶仃地一个人过了。向南这次过去找他,除了有很长时间没见过老师之外,还有邀请他到家里一起过年的意思。
放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金陵大学的校园里显得颇为冷清,偶尔有三五个留校的学生走过,也是缩着脖子拢着袖子,匆匆而过。
夏日里郁郁葱葱的道边树,就好像劳碌过度秃了顶的中年男,残花败叶落了一地,昨天刚刚下过一场雨,被雨水淋透了枯叶粘在地面上,连风也吹不走,也不知它们究竟在留恋些什么。
向南来不及感慨,带着康正勇一路来到了文物与考古系的办公大楼,在办公室里找到了孙福民。
“向南来了?”
半年多没见,孙福民似乎又苍老了许多,原本只是两鬓斑白的头发,已经开始变得花白了,脸上的皱纹沟壑纵横,眼睛下方两只厚厚的眼袋,显得有些精神不振,他抬起头来看了看,又笑道,
“呵呵,小康也来了啊,坐,随便坐!”
“老师!”
“师公!”
向南和康正勇分别问候了一声,然后将在来的路上买的几件礼物放在茶几旁,顺势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坐下以后,向南又仔细打量了孙福民几眼,有些担忧地说道:“老师,听说您这下半年都在金陵博物院那边带学生?”
他虽然不常回来,但在金陵博物院古书画修复中心里还是有些熟人的,孙福民做了些什么,都不用他打听,很快就能传到他的耳朵里来。
“这你都知道了?”
孙福民摘下架在鼻子上的老花眼镜,放进抽屉里,这才笑呵呵地看了向南一眼,说道,
“我这也是闲着没什么事做,正好来了几个实习生,而且都还挺有悟性的,就带着看看,要是能成,正好送到你的公司里去。”
向南听在耳朵里,心里暖烘烘的,孙福民是他的启蒙老师,什么都为自己考虑着,哪怕如今自己已经独立了,他还像从前那样为自己着想。
可感动归感动,向南还是不开心,他有些责怪地说道:“您都多大年纪了,还带什么学生?带学生就带学生,您怎么还跟年轻人似的天天耗在那里?就您这年纪,您哪耗得起?万一有个好歹,卫安大哥不得埋怨死我?”
“他敢!他自己的老子都不回来看看,有什么脸埋怨你?”
说起儿子,孙福民气不打一处来,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结果自己养了个儿子,却跑到国外不回来了,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花那么多钱送他去国外。
不过生气也就一阵子,孙福民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好了好了,别说这些没用的了,你那公司现在怎么样了?我听京城的老俞说,你还拜托他找几个青铜器修复师?”
“嗯,工作室变更为公司以后,只有古书画修复和古陶瓷修复,业务面就显得有些窄了。”
说起工作,向南立刻坐直了身子,侃侃而谈,“再加上之前工作室开张时,朱远舟朱老爷子送过来的一批文物里面,有一小半都是残损青铜器,所以我想了想,决定春节之后再增加一个青铜器修复室。”
“嗯,青铜器文物在咱们华夏文化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蕴含了深厚的艺术文化价值,有不少收藏家都很喜欢收藏这一类的文物。”
孙福民点了点头,笑眯眯地说道,“你既然打算开这个青铜器修复室,是不是已经决定开始学习青铜器修复技艺了?”
“师公,老师已经会修复青铜器了。”
康正勇坐在一旁,趁机插了一句嘴,“就在前几天,老师刚刚把一件碎成十多块的青铜器文物给修复完成了。”
“哦?就已经学会了?”
孙福民脸上的皱纹都绽放开了,他一脸惊喜地看着向南,问道,“说说看,那只文物修复的效果怎么样?”
“不怎么样。”
向南有些不满意地摇了摇头,说道,“有几个地方没处理好,比如说焊接,手还是有点不稳,导致焊点过大,等回去以后还是要多加练习。”
“师公,老师骗你的。”
康正勇不满意了,开始‘告状’,“那件青铜器修复好以后,我仔细看了,反正我是看不出修复痕迹的。”
“那我到底该听谁的?”
看着面前这对年轻的师徒说法不一,孙福民开心得哈哈大笑起来。
但在他的心里,肯定还是会相信“徒孙”康正勇更多一点,自己的这个徒弟,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第一次修复青铜器,能修复到看不出痕迹的效果来,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笑过之后,孙福民又安慰向南,说道,“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哪怕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人物达芬奇,他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还得先画鸡蛋呢。”
“嗯,我会努力好好练习的。”
向南点了点头,他又说道,“老师,既然今年卫安大哥不回来,不如你到我家里来过年吧。”
说着,他又转头看了一眼康正勇,继续说道,“正好,小勇今年也在我家过年,大家在一起吃年夜饭会热闹一点。”
孙福民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那我就不客气了。”
向南几乎每年都会过来邀请他到他们家里去过年,孙福民都婉言拒绝了,他不想去破坏向南一家人团圆的好气氛,不过这一次却又不一样。
康正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向南如今的成就已经不在他之下,甚至还要超过他,尤其是前一段时间,向南还拿到了“大国工匠”的称号,这在文物修复界里,是独一无二的。
在孙福民的眼中,向南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的骄傲。
作为他的老师,自己有资格去他家里去享受这一餐特别的“谢师宴”。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零八章 快带我去看看向南 (第一更)
从金陵大学出来以后,时间还早,向南这次没带残损的文物回来过年,自然就不用操心这些事,便带着康正勇跑到狮子桥美食街去逛了逛。
狮子桥美食街是金陵繁华地带之一,也是众多吃货们的集聚地之一。
这条美食街十分有特色,在街口处有一块巨大的牌坊,两旁是反映旧时民俗的青铜雕像,街上设有许多长椅,十分贴心,方便人们走走停停,流连于美食之间。
在这里不仅有闻名全国的鸭血粉丝,还有京城糖葫芦、烤章鱼、油炸臭豆腐,以及灌汤包等各种特色美食,最重要的是,价格都还不贵。
这里离夫子庙有一段距离,向南倒是来过几次,大多都是被同学给拖着一起来凑热闹的。
尽管已经是大年二十九了,美食街里依然热闹非凡,街道两旁的店铺里,播放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各种热气腾腾的食物香味儿飘散在空气中,勾动着每一个人的嗅觉,让人忍不住口舌生津,想要停下来大饱一番口福。
只可惜,向南和康正勇两人的胃容量太小,只品尝了两三样美食,就再也吃不下了,只能看着后面鲜香味美的各色小吃咽口水。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许随便在路边上看到的一块青砖,也许就是上百年的历史。
因此,康正勇对金陵还是十分有兴趣的。
两个人逛完了美食街,便一路沿着大街小巷走走看看,直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才略有些疲惫地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里以后,向南将孙福民要到家里来一起过年的事跟老爸老妈说了一声,老爸老妈当然没有意见。
“孙老师这么一把年纪了,一个人在家过年,孤零零的也太冷清了。”
老妈见过孙福民几次,对这老头的印象很好,她说道,“正好咱们今年也不用回乡下过年,把孙老师叫到家里来,大家可以热热闹闹地一起过。”
第二天,老爸老妈早早地就关了店门,回到家里开始收拾屋子,准备过年。
向南本来还想带康正勇出去逛逛,可康正勇太老实了,一看到向海洋和杨秀芝忙得团团转,二话不说,就撸起袖子,抢过杨秀芝手里的拖把,开始卖力地拖起地来。
杨秀芝一边将屋子里用不着的杂物扔进袋子里,一边满口子地称赞:“小康就是懂事,在家里肯定也是个勤快的小伙子。”
说着,又嫌弃地看了抱着手臂站在一旁看着的向南,说道,“哪像我家的这个小懒虫,一回家就躲进房间里,从来都不知道帮我和他老爸干点活。”
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被老妈“数落”,向南也觉得有些没面子,也只好留下来帮忙收拾屋子。
康正勇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孩子气”的向南,顿时感觉有点大开眼界,忍不住在心里偷偷窃笑起来。
这要是让许弋澄、覃小天这些人知道,估计他们能笑一整年。
随便吃了点午饭后,老爸老妈一刻也没有停歇,开始收拾各种食材,准备年夜饭了。
向南总算得了空闲,借口去接孙福民,连忙带着康正勇溜出门去了。
这个时候去接孙福民,显然还太早了些,向南便提议先去夫子庙看看,钱小勇的那家古玩店“聚宝斋”也在那附近,不过今天正是除夕,此刻店里应该已经关了门。
金陵夫子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华夏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不仅是明清时期金陵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
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金陵的特色景观区,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是华夏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魔都城隍庙、姑苏玄妙观和京城天桥并称为华夏四大闹市。
金陵夫子庙也是命运多舛,历史上曾多次毁于兵火,所幸的是,随后又得到重建。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地先后投资10多个亿,恢复建设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江南贡院、乌衣巷、王谢古居、吴敬梓故居等20多处、30多万平方米古建筑,亭、台、楼、阁、殿错落有致,再现了明清江南街市风貌和古秦淮河厅、河房景观,并形成了小商品、古玩字画、花鸟鱼虫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市场群,成为金陵商业中心之一。
向南和康正勇刚刚走到夫子庙的大牌坊下,还没开始往里面走,康正勇忽然用胳膊碰了碰向南,小声说道:“老师,后面这位美女跟姚嘉莹长得好像啊?”
“哪里?”
向南回过头来看了一眼,只见一个身穿白色羽绒服的姑娘和一位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正从街对面走过来,他愣了愣,随即笑道,“什么好像?他就是姚嘉莹。”
“啊?原来姚嘉莹也是金陵人啊!”
康正勇的脑子忽然有点蒙圈,不过一想,也觉得没什么奇怪的,公司里的人都只知道向南和姚嘉莹早就认识了,但也没人问过姚嘉莹是哪里人。
这就是一屋子都是臭汉子的原因了,公司里有个美女就很了不得了,谁还管她是南方的美女还是北方的美女,繁忙的工作之余,足够养眼就够了。
两个人聊了几句,对面的姚嘉莹也发现了他们,脚下不自觉地停了一下,脸上的表情都有点不自然了。
那中年妇女是姚嘉莹的老妈,见女儿脸色不对劲,狐疑地回头看了一眼,问道:“怎么了?”
“没什么……”
姚嘉莹本想就这么走掉,可碰上了总不能装作不认识,想了想又说道,“碰见了两个同事。”
“哦。”老妈点了点头,忽然脑子里一闪,兴奋地问道,“同事?那个向南是不是也在?”
说着,她转头往前面四处逡巡了起来,一边找一边问道,
“在哪里?在哪里?快带我去看看!”
姚嘉莹脚步又是一顿,心里后悔极了,早知道不出来多好!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零九章 你这是查户口吗 (更新完毕)
“这位是我的老板向南,这是我同事康正勇。”
姚嘉莹面无表情地对她的老妈介绍了一下,随后又对向南和康正勇说道,“这是我妈。”
“阿姨好。”
“阿姨好!”
向南和康正勇连忙打了跟姚嘉莹的老妈打了个招呼。
“嗯,嗯,好,你们也好。”
姚嘉莹的老妈申晓芬对向南和康正勇分别点了点头,然后就将康正勇扔到一边去了,她笑眯眯地看着向南,说道,“向总这么年轻就自己开了公司,真是年轻有为啊!”
可不止是年轻,而且还很帅气,给人的感觉很稳重,一点也不像自家女儿这样毛毛糙糙的,一看就靠得住!
申晓芬看着向南,有种丈母娘看女婿的感觉,越看越喜欢。
向南笑了一下,谦虚地说道:“让阿姨见笑了,一个小公司,上不了什么台面的。”
“虚伪。”
姚嘉莹在一边撇了撇嘴,小声嘀咕了一句。
申晓芬转头瞪了一眼,又笑着对向南说道:“大公司也是从小公司慢慢壮大起来的,能开公司就是本事。”
不等向南说什么,她又接着说道,“我们家莹莹不懂事,一个人在魔都我和他爸都不怎么放心,向总可要多多关照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