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陈新甲见他还有疑惑,便连忙表忠心道:“阁部休要如此小看下官。下官好歹也是大明的封疆大吏,又岂能助建虏行事?再者说了,下官一直在晋地,又怎么可能伸手到济南府去?”
说到这里,声音又大了一分道:“下官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明。和建虏议和一事,目的还不是和阁部一致!”
杨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之策,主张向满清方面议和,就有陈新甲的意见在里面。他们两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见相同。
当然,还有其他地方,也是政见相同,又有晋商的银子加成,所以杨嗣昌才会对陈新甲另眼相看,引为心腹,多次保举他。
此时,杨嗣昌听他再三解释,也就没有再多想,摇头回答陈新甲之前的话道:“你不在京师,恐怕不知道如今的皇上对卢象升有多宠信。我还是有点担心啊!”
一听这话,陈新甲楞了下,有点不思议地说道:“下官可是亲眼所见皇上已经失了方寸,就算卢象升再有本事,能得皇上宠信,可藩王失陷,乃大明自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之事,还能幸免之?再者说了,只要朝廷上下一起名正言顺地弹劾卢象升,这弹劾的人多了,皇上还能一直宠信着?似乎……皇上还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吧?”
藩王失陷,确实罪过太大。就连杨嗣昌自己,在原本的历史上,他被崇祯皇帝派去镇压流贼,也是因为张献忠奇袭襄阳,襄王朱翊铭被杀,他惊惧之下,畏惧自杀。
因此,杨嗣昌听了后,沉思片刻,最终点点头道:“说得也有道理,卢象升应该是躲不过这一关的。”
说到这里,他忽然又是一叹道:“说起来,卢象升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可惜不能为我所用,处处和我作对。有我在,就不能容他也!”
陈新甲听了,立刻附和道:“可不是,阁部主和,他非要主战;阁部要均输,他却非要因粮。处处和阁部作对,实在是不识时务!”
此时,正在皇宫监听他们两人对话的崇祯皇帝,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忽然想了起来,不由得很是振奋。
对啊,卢象升之前不是在宣大总督任上推广过“因粮”之策么!之前因为杨嗣昌等一大批官员的反对,原来的崇祯皇帝动摇了。可如今,自己怎么可能动摇呢!
崇祯窃听系统 125 清屯充饷
明朝末年的时候,就有三饷,当然,眼下的练饷,杨嗣昌还只是提了出来,并没有实施。
说起来,这个加征饷银,不是不行,但要看征收方法。
就比如说,卢象升在宣大总督任上实施加征饷银的方法,就是因粮一策。
何为因粮,其实就是对富人进行加征。具体执行办法是:凡是缴纳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五两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加征粮税。
如果这个政策得以实施,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民被逼破产,从而为流贼提供了土壤。可是,如此一来,卢象升就得罪了那些富户。而这时候的富户,税赋在五两以上的,基本上都是有官员乡绅的背景。特别是在晋地,走私商人和边关的官员、守将都有勾结。卢象升这样征税,就一下把他们全都得罪了。
于是,杨嗣昌跑出来了,他是官宦世家,代表地就是这些人的利益。身为大明内阁辅臣,原本崇祯皇帝的宠臣,马上就站出来反对,变着花样诱导劝谏崇祯皇帝,最终就变成了均输的加征途径。也就是不分贫富,全部一起加征。
对于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来说,要怎么选自然不用说了。朝廷如今正没钱地时候,要加征饷银,也是没办法地事情。但是,加征的途径,回头就支持卢象升重新搞起来,就按照这个因粮之策来。卢象升负责在前头打头阵,自己这个皇帝,就给他守着后方。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又再去看陈新甲和杨嗣昌的对话。
听到陈新甲讲起因粮和均输之争,杨嗣昌不由得眉头一皱道:“你这么一说,我又想起一个头疼的人。各处多有来信,言他独断专行,横行霸道!”
“是孙传庭?”陈新甲一听,立刻便猜了出来道,“这孙传庭借口祖制在陕西胡作非为,早就该治他一治了。如今他正领军前来勤王,阁部可有办法?”
他所谓地借口祖制一事,是指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之后,在缺粮少兵的窘境下,便想出了“清屯充饷”的措施。
所谓清屯充饷,也就是把军中屯田全部收回来,将屯田所得全部充作粮饷。
从崇祯九年开始,他便高举“祖制”大旗,号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在收集了陕西所有土地卷宗之后,开始按照卷册疯狂的收取军屯土地。然而清理军屯无异于捅马蜂窝,侵占军屯的本就是各级官员将领,而他们又往往牵扯着更高的官员。结果,孙传庭不讲任何情面,在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的情况下,用了三年时间,几乎收回了所有的军屯土地,并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
原来的三边总督就是杨嗣昌的爹杨鹤,因此那边的人因为这事,纷纷向如今崇祯皇帝的宠臣杨嗣昌告状,期待杨嗣昌给他们做主。
然而,孙传庭在这几年来,就用这清屯充饷搞出来的钱,整顿军队,练就了麾下秦兵,南征北战,擒杀流贼中最为著名的闯王高迎祥,打得流贼闻风而逃。可以说,他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让他难以被人扳倒。
此时,杨嗣昌见陈新甲猜出来了,他也不奇怪,点点头道:“这个孙传庭脾气直,得罪的人又多,在之前的时候,我已在皇上面前多次上了眼药,估计也快差不多了。等这一次他勤王来京师,我已有对策等着他,回头他脾气一闹起来,必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有很大的希望,这次就搞定他!”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传庭就是在这次勤王到京师之后,被杨嗣昌给拿捏,没忍住自己的臭脾气,导致最终被下狱问罪。
可此时,崇祯皇帝经过他们这么一聊,从原来崇祯皇帝的记忆中想起了孙传庭的事情,不由得又笑了。看来这一次把陈新甲召来,“赏”他的窃听种子,发挥了不小的贡献。
不错,这个孙传庭,朕罩定了!
有朕在,不管是卢象升,还是孙传庭,你们都放心干就是。依附在大明朝身上的这些毒瘤,早就该由你们这样的能臣忠臣来帮朕清理清理了!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的心情都好了不少。再去看陈新甲和杨嗣昌的聊天时,却没有特别有用的信息了。那两人聊了一阵之后,就散伙了。
听他们的话中,陈新甲是等明日一早就立刻“滚”回山西,还要顺带着为难下路过的孙传庭,如果能阻止孙传庭延期赶到京师的话,就最好了。实在不行,杨嗣昌这边也有对策等着他。
呵呵,有什么对策,尽管使出来,朕要是被你们牵着鼻子走,那就白瞎了带金手指穿越了!
崇祯皇帝这么想着,刚想摆驾回后宫时,忽然有报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请求觐见。
不用说,应该白天交代下去的事情有了结果。
于是,他立刻传旨让李若琏觐见。
没有意外,李若琏是前来禀告宫内采办人员和外界接触的情况。其中有两个人比较可疑,都是尚膳监的人。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外面的事情,让李若琏继续暗地监视,宫里的事情,他自己会解决。
暂时他还不打算动那两个人,就先看着,看他们怎么做,又和什么人交往过密,最好是能顺着这条线全部牵出来。
在他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催兵的圣旨,也已经到了山海关。
时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的吴三桂,第一时间便去了祖大寿府上,他的舅舅家。
说起祖大寿,可以说是大明在山海关军中的第一势力。除祖大寿自己之外,还有他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为此,崇祯皇帝在早年还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此时,他看到英气勃勃的外甥吴三桂来访,便猜出了他的来意,当即就笑了。
崇祯窃听系统 126 白高兴了一场
“你想请战回援关内?”祖大寿微笑着问道。
吴三桂听了,立刻回答道:“是我爹的意思。说现在皇上急着要兵回去勤王。如果这个时候回去,只要不是拖后腿,那也肯定会入了皇上之眼,对于以后会有好处。”
祖大寿一听,不由得点点头道:“建虏入关已经将近四个月了,关内肯定会祸害地一塌糊涂。雪中送炭之举,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算盘人人都会打,祖吴两家也不例外。
祖大寿说完,他又略微沉吟片刻之后,抬头对吴三桂说道:“我们祖吴两家,如今是你最有出息了。前锋右营副将这个职位,也确实该换一换了。这样好了!”
说到这里,他脸色稍微严肃了一点,认真地交代吴三桂道:“你这次入关,多少要立点功劳,如此才能更为突出。舅舅这里,给你调拨一些精兵,以你为主,这样功劳算起来就是你最大!当然了,你可别傻到想立大功,真去和建虏硬拼。那些可都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明白么?”
吴三桂一听,不由得大喜,连忙抱拳欢喜地说道:“多谢舅舅,外甥明白!”
能升官的事情,谁不喜欢,吴三桂也不例外。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是在崇祯十二年,走通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的路子,升到了宁远团练总兵一职上,当时就只有二十七岁,算是大明朝年轻有为的一方大帅了。
祖大寿听了摆摆手,笑呵呵地说道:“一家人就不要见外了!“
说到这里,他站了起来道:“皇上那边是真逼急了,这次就不耽搁了,舅舅这就去点兵,奏请中丞大人之命,交给你回关内勤王!”
此时,蓟辽总督吴阿衡在多尔衮领军入关之时,就已经战死了。最大的官员,就是在山海关的辽东巡抚方一藻了。
而在方一藻刚当了辽东巡抚之际,上官便和地头蛇互相和谐,也就是方一藻的儿子方光琛和吴三桂缔盟为忘形交,双方的关系好得很。
因此,祖大寿有把握,他这边说什么,方一藻那边都会同意。由此,这次给吴三桂铺平的路,就很好走了。
可谁知,他带着吴三桂,连门都没有走出去,就见一名家丁急匆匆地赶来禀告道:“老爷,不好了,奴酋皇太极亲自领军,前来攻打宁锦了!”
“什么?”吴三桂一听,不由得失声惊讶道,“怎么早不到,晚不到的,偏偏这个时候跑来攻打宁锦?”
祖大寿在刚听到时候稍微楞了下后,此时却已经回过神来,也不意外,转头对吴三桂说道:“其实不意外,建虏的这个行动,最大的目的还是要策应关内的那支建虏军队。以前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大明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是在山海关一线驻守防御关外满清。从这里抽调地任何一支军队入关对付流贼,那都是追着流贼砍,战斗力比起其他边镇,确实要厉害得多。比如先前的曹文诏,后来的祖宽等等。
满清其实也知道这点,因此,他们入关劫掠,就只是担心山海关这边的明军而已。因此,为了给入关军队最大的便利,会经常打配合。在满清军队入关劫掠的时候,差不多时间后就会出动军队前来攻打宁锦,拖住山海关这一线的明军。
除了在崇祯二年时候建虏入关是个例外之外,其他两次,都是如此。包括多尔衮自己,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出兵宁锦,配合阿济格在关内劫掠。
吴三桂听到祖大寿那么一解释,便立刻问道:“舅舅,那要不就不管他们?”
他年轻冲动,刚有了那么好的机会,不想错过,心中想着就这么问了。
“不行!”祖大寿听了,摇摇头道,“要是精锐被调走过多,万一被皇太极瞅到了机会,他也肯定不介意趁机打下宁锦的。你要知道,自从东江军投降了建虏之后,他们也都有红夷大炮的。我们守城,再没有像以前那样轻松了。”
听到这话,吴三桂有点不甘心地说道:“难道外甥就只是领兵回去亮个相而已?”
要之前的话,他不觉得不好。可此时,他听祖大寿说过有更好的办法,也就是领精兵回去随便立下一个小功,只要比别人好一点就成,那他一下就冒尖,在皇上面前绝对大有好处的。两相对比之下,心理就有落差了。
祖大寿想了一会,忽然摇摇头说道:“算了,索性你也别领兵回去了。免得你在关内没有什么功劳,在皇帝面前,落个平庸的印象,这样对你也不好。”
“好吧,就听舅舅的。”吴三桂一下便显得有点意兴阑珊,点点头同意道。
接下来地事情,他就不需要操心,自然有祖大寿去和方一藻沟通。最终地结果,是山海关这边,还是和之前一样不派兵回去勤王,理由很简单,伪清皇帝皇太极亲自领军前来攻打宁锦了。
此时,在锦州城外,满清军队扎下的大营连绵不绝,一直看不到头,似乎是倾国之兵而来。
当然了,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空帐,也就只有皇太极自己知道了。
此时的他,就站在阵前,远看着锦州城头的明军,笑着对身边的一个人说道:“恭顺王,可有把握替朕轰下锦州城?”
恭顺王,也就是以前大明东江镇所属明将孔有德,叛明投虏,带去了建虏没有的火炮技术以及海上舰队,补上了建虏的短板,因此当时投降的为首三人,也就是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被建虏分别封王。孔有德,就是被封为了恭顺王。
这孔有德,矿工出身,身材高大,半生戎马,看着也是精悍的样子。可此时,听到皇太极问话,却立刻变得很恭顺地回答道:“回陛下,锦州城头也布置多门红夷大炮,我军对轰并没有优势。以奴才之见,唯有困城一策,耗尽城内军需,方能打下此等坚城!”
皇太极一听,心中微微有点失望,不过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点头回答道:“朕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辽东苦寒,围困之策,也同样要消耗我们的军需物资。”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关内方向,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之色道:“不知道和硕睿亲王能带回多少人口物资?”
ps:上架倒计时,就剩两天了本周五中午十二点上架,大家伙加油给力啊,周五连着周末,全周末码字好不好?给点动力!
:。:
崇祯窃听系统 127 敢战之军
听到这话,孔有德也下意识地转头看向关内方向,眼神中有一丝复杂神色一闪而逝,转回头,便恭敬地回应道:“和硕睿亲王领兵十万入关,收获肯定极多!”
“朕也是这么想的。”皇太极听了,点点头道,“这一次,由朕亲自前来策应,山海关这边的明军绝对不会有一兵一卒入关。况且一直以来,他办事,朕都是放心的,相信能有朕期待的收获!”
说完之后,他转头看向锦州城,脸色恢复了严肃道:“不管怎么样,锦州城也还是要打下试试的。明国有援军过来的话,也要试着消灭掉。好好准备吧!”
“奴才遵旨!”孔有德听了,立刻回应,并且果断地回去督促手下,准备炮击锦州城。
皇太极自然不会知道,他所期待的和硕睿亲王,那个办事一直让他放心的多尔衮,此时却是遇到麻烦了。
原本,他对明国南方的勤王军根本不在意,自顾着去休息了。可是,还没等他睡到自然醒,就被他的亲卫叫醒了。
“主子,南边明军攻势凶猛,我军抵挡不住,被明军逼近济南城这边只有二十来里路了。”
刚被叫醒的时候,他还以为卢象升来找他麻烦了。可想想不可能那么快,正有点纳闷的。如今听到竟然是明国南方的军队,他就更纳闷了。
多尔衮原本还有点睡意朦胧的,长久没睡好,这一睡去,就感觉特别累。可此时一听离济南城只有二十来里路了,他一下就被惊醒了,立刻从行军床上起来,一脸严峻地问道:“怎么回事,本王不是已经命令增派兵马去拦截击溃明军了么?”
如果被明军逼近济南的话,这边还在洗劫城池,基本上属于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的混乱情况。军令难以有效下达,万一被明军攻击,是要出乱子的。
“回主子,不是没有增派兵马,而是这支明军比起关宁军,似乎还要精锐。”
关宁军可以说是明军中最为精锐的了,可是,遇到满清军队,就经常被围城打援,只要是野战,必败!一般来说,关宁军也就是守城可以而已。
可此时,多尔衮听说有明军在野战中都很凶猛,而且他听出来了,大清这边似乎还吃了亏,这就让他震惊了。
只见他立刻示意其他亲卫给他披挂,同时又继续问道:“可有查明这支明军的旗号?有多少人马?”
“已经查明,是明国皇帝亲军,御马监辖下的勇卫营旗号,人数在一万两千人左右。”
多尔衮一听,停下了手中动作,有点疑惑地问道:“勇卫营?有那么厉害?”
这一刻,他很想找熟悉情况的人问问具体的信息。可是,晋商范永斗已经回去了。那个被抓获投降大清的锦衣卫总旗,也没有带来,留在了杜度那边,就没有可以问得人了。
事实上,勇卫营在此之前,并没有和满清军队作战,一直在镇压各处流贼。而且,原本的勇卫营,虽然也算是大明精锐,却没有如今这一次那么拼命。
而如今之所以拼命,是因为崇祯皇帝的那份旨意,杀了王之心等人在前,又提拔了勇卫营监军刘元斌、卢九德等人在后,还表彰了两个领军总兵孙应元和黄得功,告诉他们回京之后另有封赏。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管是总兵还是监军,都必须要好好表现来回报皇帝才行。也因此,夜不收侦得济南被满清军队攻破,藩王出事,那就是他们这支勇卫营要出力的时候,战场上的表现,就比以往都要凶猛得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多尔衮得不到想要的答复,就决定亲自过去看看。
于是,他立刻下令,调集城外的预备军队,包括他直属的满清军队一千,蒙古八旗和附属蒙古部族各两千,一共五千人马往南而去。
当然了,离去之前,他也发出了命令,要城内正在劫掠的满清八旗军队和其他军队都动作快点。
才离开济南府大概十里路左右,就有看到有明军夜不收的身影了。这些夜不收,显然是绕过了正在作战的战场,往后探知军情来了。
多尔衮知道明国太大,派兵驱赶这些明军夜不收,要一个不剩,全部拦在这边,不让他们往济南城而去是不现实的。因此,他就压根没管,领军继续南下。
可还没过十里路,多尔衮就看到前面两军在交战。或者可以说,其实不是交战,而是大清军队边战边退,明显不敌那支明军。
南下济南城的满清军队,有满清八旗,蒙古八旗和附属蒙古部族三个部分组成。多尔衮领军,自然不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因此,入城劫掠这种好事,当然会偏向满清八旗,其次是蒙古八旗。
所以,留在外围警戒,预备的军队,大部分是附属蒙古部族的人。这支被派来拦击明军的军队,大部分也是附属蒙古部族的军队,其战斗力是满清军队中最差的一支。
可就算是这样,眼前看到的一幕,也让多尔衮吃惊了。
一杆“黄”字大旗,一杆“孙”字大旗,竟然都在阵前,也就是说,这支明军的两个总兵都是身为士卒,领军冲锋。由此带动明军军卒,无不奋勇厮杀。
什么时候,明军对阵大清军队时,士气竟然如此之高了?
这么想着,多尔衮马上想起了一个人,就是卢象升。这种情况,也只有在卢象升这边见过。可没想到,明军中竟然又多了两个了。
心有隐忧,也只能暂时按下,多尔衮立刻指挥手下开始和这支明军作战。也是他这支生力军赶到之后,才算稳住了战局,不过却也没有击退这支明军。
看着这支明军盔甲鲜明,一个个都是精锐之士,多尔衮就知道,必须抽调更多的兵力过来才行。
可是,如今大部分军队都在济南城内劫掠,一时半会撤不出来。就算撤出来,估计也没有死战的军心。更为糟糕地是,大清军队奔袭济南城之后,又一直在兴奋地劫掠中,就没好好地轮休过。原本想着明军没这么快反应的,因此也不担心休息地问题。
如今竟然这么快冒出一支精锐的勇卫营,这事情就有点棘手了!
崇祯窃听系统 128 恶报
多尔衮地担心,不是说会被这支一万多人的明军打败,而是担心好不容易劫掠来的物资,没法安全地送走。
如今之计,只能多抵挡下这支勇卫营,让济南城那边尽快完成劫掠,尽快撤出休整才行。
他还有点担心,不知道明国这么大,还会不会从别的地方,再冒出一支像勇卫营这样能打的军队出来?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一次的满清军队入关,是前四次入关走得最南的一次,不过也遭遇了勇卫营,加上劫掠到了足够的物资,就没有再往南,但是却试探出了大明的虚实,以至于满清的第五次入关时候,更是肆无忌惮,分兵而动,视明军于无物,南下,西进,随便行动,甚至还在关内大摇大摆地休整了一个月才依依不舍地出关而去。
此时,正如多尔衮所担心的,他虽然挡住了勇卫营的攻势,双方在离济南城只有十多里的地方暂时对持。这就给了明国地方府县机会,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从而大了胆子,纷纷派出人马前来助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