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可是,草原上不比辽东,一望无垠的,要想消灭建虏,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上一次消灭河套的土默特部,是因为布局了图尔格这个棋子,让图尔格以为可以进关掠夺报复一把,是在关内把土默特部的主力给消灭掉的。如果换成草原上的话,四散而逃,压根就无法歼灭他们了。
要想解决河套建虏,实在有点难啊!崇祯皇帝这么想着,便先去看其他窃听种子的信息。
这不看还好,一看之下,顿时,他感觉可能会有办法了。
因为崇祯皇帝看到的,是英俄尔岱他们奉了皇太极的旨意,跑去河套了。如此一来,对于河套建虏的动静,以及他们商议的军情,以英俄尔岱的地位,应该也都能知道,这也等于说,崇祯皇帝这边就能知道。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要有针对性的下手,搞不好,就是消灭河套建虏的最好机会!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心中叹道:“看来,还是得自己御驾亲征才行了!”
此时,已经是大明崇祯十四年八月份,防灾抗灾正在进行时。不过,崇祯皇帝该交代的,都已经交代了,防灾抗灾,都在有条不絮地进行中。
京营的汰弱留强,也已经有了结果。整个京营,就只留下了五千能打仗的而已。刘孔昭就按照崇祯皇帝的意思,协同兵部这边,安置老弱,改制工程兵,训练精卒。
…………
总之,崇祯皇帝从辽东回来之后,一直在处理内政。总得来说,他只是给出了方针策略,具体的执行,自然是由内阁和司礼监那边领头在执行。
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要再次领军出征,条件是具备的。
于是,崇祯皇帝就又召开内阁六部和司礼监的大佬会议,地点就在文华殿内。
等群臣见礼之后,他便对底下臣子,用忧郁的语气说道:“建虏屯兵万余,就在河套归化城,统领草原各部族,一直对大明边关骚扰,此事,朕甚为忧心!”
听到这话,首辅薛国观先出列奏道:“全赖陛下之英明神武,九边重镇防守得当,建虏远至河套,兴师动众,却徒劳无功。陛下无需忧心!”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便摇头说道:“这一点,薛卿就错了!”





崇祯窃听系统 39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薛国观听了,不由得一愣。自己错了,怎么可能?虽然九边多有发来警情,但是,不是一直没有出过事么?
其他臣子,也都是有点好奇,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这么说,难不成,皇上又有高见?
果然,就见崇祯皇帝的脸色严肃了一点,认真地对薛国观说道:“虽然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出现大的战况。建虏也好,蒙古部族也罢,大都只是骚扰。但是,朕敢肯定,从朕出征辽东回来之后,草原上的建虏必定会压力很大,因此,他们一定会发动一次大的战事!”
看到底下臣子都微微有点诧异的样子,他便又接着肯定地说道:“当然,之前的骚扰,也可以理解成是敌人在麻痹我边关将士。总之,建虏从辽东远赴河套,就绝不只是骚扰而已。朕琢磨着,近期建虏必定会有动作,原因朕已经说了,因为河套的建虏并没有很好地牵制住朕!”
听到皇帝这么分析,薛国观等人想想,好像觉得确实有道理。不过他们可没法,像崇祯皇帝这么肯定。
他们没想到,崇祯皇帝敢肯定的事情,还不止如此,就听他继续又断言道:“有众多蒙古部族为建虏帮凶,朕料到建虏主力要想掩盖他的攻击目标,并不难办到。如果是朕领军,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比如乔装主力在大明晋地这边,实际主力却屯兵大明西北,大明就防不胜防,容易丧失警惕之心!”
听到这话,兵部尚书就忍不住了,当即出列奏道:“陛下,何以建虏不会屯兵东边,而是要去西边呢?”
本来他是不想问的,可实在是崇祯皇帝的语气太过自信,让他觉得,皇上这是有点绝对了,因此就开口一问。顺便,也能隐晦地提醒下皇上。虽然皇上您确实有从蛛丝马迹中推断出事情真相的本事,可是,世事无绝对,不要这么肯定,谦虚一点,才是明君所为。
然而,他的这个隐晦提醒,显然没有什么用。就听崇祯皇帝还是用非常肯定地语气回答他道:“卿可别忘记了,西北那边有大明叛将柴时华一直在作乱。如果他勾结建虏入侵的话,就很危险了。不止是他熟悉西北情况,而且西边的大明边军对于建虏并没有接触过,虽然朝廷有警示,可警惕心相对京畿之地这边来说,还是要少不少的。”
说到这里,他断然道:“如果朕领军的话,就一定会重点攻打大明西北,如此,很容易成功!”
听到皇帝说得如此头头是道,而且还是有理有据,并不是信口瞎掰,众多朝臣在面面相觑之后便露出佩服之色。
这个佩服,并不是说他们觉得皇帝所言,就一定是真的。而是佩服皇帝的这个逻辑推理能力,虽然此时还没有这个逻辑推理能力的名词,但不妨碍他们知道这个意思,就觉得皇帝的这个能力是真强!
“陛下,既然如此,何不发一道旨意给三边总督那边,加强戒备?”薛国观听到这里,便立刻奏道。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道:“确实要发一道旨意过去。也是怪朕,从辽东回来之后,一直在关注民生,防灾救灾,事情一堆,还有京营的改制,忙得忘记了。等到这两日,有了点时间,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才想到了这事!”
一听这话,兵部尚书这边就有点不安了,连忙上前请罪。不管怎么样,这毕竟是兵部的事情不是!
当然,就这点事情,崇祯皇帝肯定不会怪罪他,不过这也是提醒了他一个事情,便对兵部尚书这边说道:“各地军情汇总,卿这边要专门整理,定期上奏给朕。”
本来的话,他是想说,成立情报分析中心的。不止是军情,还有民情等等。不过他又转念一想,眼下正是朝政革新的时候,京营在改制,大明大部分地区都在忙抗灾,核查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赋税也还在继续。有太多的事情在做,而如今的衙门效率又不高,再接二连三地推出新概念,新想法的话,还不是很适合。因此,他就没有提这个事情,准备等以后再说。
不过此时,崇祯皇帝还是有话要说的,就听他对底下臣子严肃地说道:“河套建虏之祸,须得朕亲自去解决才行。诸卿协调物资,在尽量不妨碍抗灾救灾的前提下,多准备下吧!”
一听皇帝又要御驾亲征,在这些文官之中,却不是受欢迎的。
有的臣子,是因为固有的观念,觉得皇帝乃是国之重,不能轻易出宫,更不要说还是去打仗的。不是有句俗话说了么,将军难免阵上亡,就算再会打仗的将军,战事打多了,就可能会战死的。要是皇帝战死,那对大明的影响就太大了!
还有的臣子,同样不喜欢皇帝出宫,则多是怕皇帝出去多了,见识广了,原本就已经这么厉害了,那还要不要让人活了?
基于此,底下臣子中,甚至包括司礼监,其实都是不乐意皇帝三天两头的出征,就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陛下,西北之事,毕竟是未发生之事,或者,以臣之见,去一道旨意,已经足够了!”
“对啊,陛下,只要西北那边加强防御,让建虏无机可趁,自然就不用劳师动众了!”
“陛下,战事一起,钱粮消耗无数,能不打还是不打得好。更何况,如今建虏说不定撤回辽东应该也有可能吧,被陛下消灭了上万多建虏精锐,这河套的建虏搞不好就得回去!”
“……”
他们正在说着,忽然殿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随后一名内侍出现,手中捧着一个长筒,刚跨过文华殿门槛,就立刻大声禀告道:“大同府紧急军情急报!”
一听这话,顿时,文华殿内变得非常安静。竟然是大同府来了紧急军情急报,该不会,皇上说什么就灵什么吧?又或者,是另外的事情?
这么想着,他们心情有点类似忐忑的样子,就怕被皇帝给料中了,同时,也好奇到底是什么军情?如果是和以前那样只是骚扰,那就没事。
结果,崇祯皇帝接过急报之后,看了一看,便让内侍把这急报转给底下臣子看,同时他便说道:“建虏主力出现在大同,兵困大同。不过在这急报后面还附了一份加急,说援剿总兵吴卿刚好到了大同,认出城外建虏大军中,为首的那个奴酋济尔哈朗并不是本人。且围城大军中,似有虚张声势的迹象。”
“……”殿内众人,一听这话,不由得相顾骇然,竟然真得被皇上料中了?
他们立刻按照官职高低,急着轮流看了这份急报,最后相顾无语,皇上没有骗他们,那也就是说,河套建虏的动静,就是按照皇上推演得在进行。换句话说,西北那边恐怕要危险了!
过了好一会之后,崇祯皇帝见他们都没说话,便微笑着说道:“河套建虏之患,也到了该解决的时候。朕的本事,卿等应该都见识过了,不用担心朕,安心准备吧!”
他前后浪费了不少口水,已经说得相当清楚了,底下臣子到了这时,也没了劝阻皇帝的理由。不过,首辅薛国观还是奏道:“陛下,建虏可不比原先的土默特部,且有土默特部被歼灭的例子在,建虏估计也不会再上当。不知道陛下御驾出征的话,这一次,又该如何打呢?”
听到这话,其他文官都是很赞同。草原上的敌人,就是牛皮糖,兵力过多,优势很大地去打,他们就会跑;要是兵力去少了,这肯定不行。也因此,草原上的敌人,一直是大明最为头疼的了。
之前的时候,把草原上的敌人引进关内,埋伏消灭他们,这种事情,因为事先没有先例,崇祯皇帝那是第一次做,土默特部没有防备,才容易成功。可是,如今草原上的敌人,肯定是有防备了,那这接下来的战事,就绝对难打了啊!
薛国观这话,同样问得崇祯皇帝有点难以回答,因为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具体的想法。不过他还是有自信的,因为几个“金牌卧底”已经赶往河套。只要能知道敌人在干什么,怎么干,那针对性的行动,总会有办法的。
基于这个想法,崇祯皇帝便微微一笑道:“兵事上,薛卿不擅长,朕也不觉得奇怪。”
“……”薛国观听得张了张嘴,不过没法回答皇帝,因为他还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大明朝中,并不是每个文官,都是卢象升,又或者是洪承畴和孙传庭这样的人物。
但兵部尚书,好歹是有点经验的,他正想开口时,却听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朕要是此时侃侃而谈,说怎么怎么就能怎么怎么建虏,那就是纸上谈兵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不拘形式打败敌人,如此答复可好?”
薛国观对于这种答复,就彻底无法反驳。于是,他在心中想着,算了,反正皇上英明神武,虽然还是不看好皇帝能打败消灭河套的建虏,但至少,应该不会败!随他吧:“这……微臣明白了,陛下圣明!”
等到这个时候,户部尚书终于出列奏道:“陛下,如今虽然朝廷有点钱了,但粮草却是紧缺。不知陛下要带多少人马,微臣也好有个准备。”
万历时期的三大征,把大明国库都耗空了,打仗,打得就是钱粮。要是有可能,户部尚书可不想有战事发生。
对此,崇祯皇帝也还是慎重的,想了想之后,便做出决定道:“骠骑营和磐石营以及勇卫营中的骑卒,就这么多吧。加上可以随时调用九边重镇的边兵,兵力上应该没问题的。”
说到这里,他想起后世的一些说法,便又补充一句道:“朕会看着的,打仗要能赚才好!”
打仗能赚?这怎么可能?文华殿内所有臣子,刚听到崇祯皇帝的这个说法时,脑海中第一时间冒出了这么一个想法。
不过等他们回过神来,忽然又没法反驳。
因为崇祯皇帝第一次御驾亲征,如果只是对草原战事的话,那还是真赚的。大军消耗的钱粮物资,可是要比最终大明从河套得到的战利品要少多了。不说别的,光是战马,那就已经赚翻了的!
这么想着,他们不由得又有点期待,该不会,皇上这一次又能把什么蒙古部族的老巢给端了吧?可是,蒙古部族的老巢要是那么容易端的话,他们早就灭绝了!皇上这一次出征,怕是不能了吧?
于是,在这些大明高官的心中,对于皇上即将开始的第三次御驾亲征,都充满了好奇。
首先,皇上这一次出征,这战事该怎么打?能不能打赢建虏,能不能消灭建虏,这是个问题!
其次,皇上这一次出征,会消耗多少钱粮物资,最终如果获胜的话,又能得到多少战利品,能否抵消消耗掉的钱粮物资,或者还能有多少剩余?
还有,皇上这一次出征,面对漫漫草原,一望无垠的草原,还能继续算无遗策么?
…………
带着这些念头,这一次的文华殿之议结束,各自散去,都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当然,也少不了一道圣旨,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发往三边总督郑崇俭那边。虽然崇祯皇帝心中知道,那边已经是个什么情况,但明面上,至少要走这么一个流程不是!
崇祯十四年九月初,边关先后传来急报,大同府这边的建虏和蒙古联军自己撤去了,而西北宁夏那边,叛将柴时华引领建虏主力突然出现,伏击了宁夏明军,总兵王世宠战死,各地多有被烧杀劫掠,损失不小。三边总督郑崇俭赶到,才稳住了局势,急报发出时,建虏已经退兵。
在朝中大臣惊讶于皇上果然料事如神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发下旨意,誓要讨伐建虏和蒙古部族,给大明百姓一个交代。
于是,大明崇祯皇帝,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御驾亲征。




崇祯窃听系统 392 膨胀了
江南这边,文风鼎盛,识字的比例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对应的,有功名的人也就比其他地方要多。
如此一来,江南的核查官绅优免限额以及催缴赋税,同样成了重中之重,而这,也是张溥和已经死了的吴昌时被派来江南的原因。
经过常熟暴动之后,崇祯皇帝铁血手腕,一下罢免或者降级或者论罪上百官员之多,其中不乏之前得圣心的封疆大吏,比如张国维,到如今崇祯十四年了,在西北中原一带兴修水利,辛辛苦苦,也还是没有官复原职。由此可见,皇上在这方面的决心之大。
因此,张溥被封为江南巡抚,继续核实江南的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赋税,可以说就比以前不知道顺利多少倍。而他本人,也算是到了人生巅峰。
所过之处,不管对方是谁,就算是大明封疆大吏,或者皇上圣宠在心的官员;不管是官宦世家,还是地方一霸,只要张溥到了地头上,没有人敢再和被处死的水太凉一般阴谋和张溥对抗。
甚至可以说,张溥所过之处,各种人等,迎出十里,接风洗尘,溜须拍马,几乎全城的上层人士都围绕着张溥在转了。
这样的情况,让张溥也是意气风发,好不得意。
这不,他巡查到了扬州府,重新回到了这个繁华的地方后,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套豪宅大院。当然了,价格那是极其便宜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终归他是出钱买的。要是敢直接伸手要的,他身边可是有一群东厂番役在的。
他买宅子,主要就是要敬孝心,把他娘从老家接了过来,到扬州府来享福。
这一天的时候,张溥怀着激动的心情,就准备出城去迎接老母亲。
没想到,他还没出门,扬州府知府就赶过来了,说伯母大人要到了,岂能不一起迎接一下,那就是太失礼了!
张溥之前并没有声张,不过此时见他自己凑上来要尽一份心思,想着一会在母亲面前也会好看一点,就高兴的答应了。
结果他没想到,紧跟着,扬州府下的各知县也纷纷赶来,还有在扬州的其他衙门,包括地方都察院的御史,也都过来了,全都是要陪他一起去迎接。
看到这么一个盛况,张溥就更高兴了。这种情况,哪怕他以前掌管复社的时候,也是没有过的。最多是一群文人士子相陪而已,那比得上眼下都是各地主官作陪。
于是,张溥就带着一群官员,再加上他们的随从之类,那就是一个庞大的队伍了,浩浩荡荡地穿街走巷,去到城外水门那边迎接他母亲的到来。
扬州府不知道内情的百姓见了,还以为是朝廷来什么大官了,顿时,好奇之下也纷纷跟着过去瞧热闹。
如此一来,扬州府这边难得一见的盛况就出现了。张溥迎母之事,变成了轰动全城的事情。
码头这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地方知县早就让人张罗了,所有闲杂人等,一律回避,其他船只,一律靠边。就等着张溥目前所坐得船到来。
看到这些,张溥心中略微有点不安,可在众人的恭喜认同声中,他也就哈哈一笑,如此才能显出自己这个当儿子的,终于有了真正的出息不是!
倒是他身边陪着的东厂档头姜冬,看到这些情况,就皱了眉头。
他是镖局出身,因为乱世,镖局破败最终在建虏兵锋之下还成了难民。可以说,本质上,他就是穷苦老百姓出身。看到眼前的一幕,就和他以前看到那些贪官污吏摆阔享乐,就没有什么区别,多少引了他的不适。
不过他毕竟和张溥一起经历过常熟暴动,又处了这么长时间,而且张溥是为了敬孝心,看着他那么高兴,姜冬就忍住了没说。
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船到了。
张溥怀着激动的心情,立刻大步而出,不等船板搭好,就想着上船了。亏了姜冬阻止,才没有冒失而掉下河去。
上了船后,张溥便去了船舱,一眼看到他母亲正笑呵呵地看着他,顿时,他就愣了下。
他母亲是婢女出身,就算生下他之后,在张府的地位也不高,不但他被欺负,就连他母亲,也没少受别人欺负。一直到他成了复社领袖之后,众多官宦子弟捧场,他才没有受到明面上的歧视,他母亲的处境也好了不少。
张溥记得很清楚,就算是这样,他母亲也是谨小慎微,不管是穿着,还是言行,都是很注意的。就怕刺激到了别人而引来什么不快的事情。
之前的时候,张溥升官,一直奉旨在江南办差,为了表忠心,他连过年都没有回去。不过家书还是有的,也知道母亲这边又比以前好了不少。但是,他如今一见,却没想到母亲大人的变化竟然如此之大。
穿金戴银,穿着尽是绫罗绸缎不说,光是身边伺候的丫鬟,就有四个人之多。一个在打扇子,一个在捶背,还有一个在捶腿,另外一个候命。
眉宇之间,也多了不少傲气,整个人,就显得张扬了不少,或者说意气风发了不少,再没有以前的那种谨小慎微之感。
一见到儿子出现在面前,张溥母亲顿时喜从心来,露出由衷的笑意,立刻站了起来道:“我的儿啊,这都几年没见了,娘可想得好苦,看看,都瘦了好多了!”
说着话,她就几步上前,摸着自家儿子的脸,显然心疼儿子的操劳。
此时,张溥才回过神来,熟悉的母亲,说话口音,全都没有变,他心情也是激动,便立刻拜见母亲大人,有点哽咽地说道:“孩儿不孝,职责在身,忠孝难两全,一直没有回去看您,让母亲奔波,受旅途之苦来扬州。”
张溥母亲感受着自己儿子的孝心,心中回想往事,也是非常感慨,甚至落泪,不过,终归是喜事,扶起儿子,笑着说道:“儿子有出息了,娘也跟着享福,一点旅途之苦又算得了什么?你不知道,自从你得圣心,封江南巡抚以来,娘算是真正的扬眉吐气了……”
这一说起来,她就抑制不住多年的压抑。这种事情,还没法和别人说,也只能是和自己儿子说说。因此,这一说话,就停不下来。
张溥想着外面还有同僚等候见他母亲的,几次想打断,不过想想又不忍心,最终就算了。既然是他们自己要来的,就让他们等着好了。要不然,虚心假意,从哪来就回那去,他张溥才不稀罕这种不是真心的心意。
于是,他就认真听着母亲在说话。
他母亲说以前谁让她受气,如今不管身份多高,她都能讨回公道。听着这些话,张溥心中傲然,就该如此!
不过当他母亲说到,家乡各种以前见都没见过的贵人,当然,如今也不算贵人,都找着由头来拜访她,给她送礼这些时,张溥一开始倒没有很多想法。地位高了,这种事情就很正常。
但是,当他母亲开始说哪家的礼贵重,哪家的礼更合心意时,他就有点意外了。因为,给他母亲这边送礼的可都不轻,甚至连一言不合送上好粮田的都有。你说,妇道人家的,送些首饰什么的,还是挺正常的,连粮田都送,能不意外么?
他母亲倒没发现他的神色有点变化,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世界,继续给张溥说道:“……就算你不是张家嫡子,如今为娘也已经不在乎了。张家的那些东西,都不要也罢,如今,张家有的,我们自个也都会有的,不稀罕……”
听到这话,张溥心中不由得一酸,又想起了以前的日子。他知道,他和他娘受尽欺负,对于张家,那是一点感情都没有的。小时候,甚至有很多次,他娘抱着他,偷偷地躲着人哭,最大的愿望,就是母子两人,能有一个真正的自己的家,不再受人欺负,不用看人眼色。
他还记得,当年自己就是因为这一切,才发愤图强,拼命读书。可以说,没有当年的那些事情,他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读书。
如今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也确实该让母亲大人实现她的愿望了。
至于张家那边,以自己的权势和聪明才智,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就范。
这么想着,张溥也就不说话了。
1...181182183184185...4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