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看到这里,多尔衮心中一凛。因为他知道,贺人龙是明国皇帝御马监辖下三大营之骠骑营骑军。其他骑军既然和贺人龙所部一样,那就说明,其他骑军应该也是明国京师三大营之一的骠骑营。
换句话说,明国骠骑营是倾巢而动,这可是皇帝的御林军,难道……难道是明国皇帝亲自领军前来?
得到这个结论,又是让多尔衮大吃一惊!如果是大清皇帝御驾亲征,那不要太正常。但是,明国皇帝御驾亲征,这就太让人震撼了!
此时此刻,他忽然心中又冒出了之前冒出过的念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主子,明军大举来犯,我们怎么办?”有建虏头目找了过来,带着惊慌请示道。
还有的建虏头目,则是怒气冲冲地请战道:“主子,明军吃了熊心豹子胆,奴才愿领军出战,给明军来个下马威!”
“……”
面对手下各种声音,多尔衮都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观察着城外动静。他的眉头,紧皱成一团。因为他发现,在明军来处,骑军带来的尘土一直没有散去,甚至尘土飞扬更多。这说明,还有明军在继续赶来塔山。
明军到底来了多少人马?多尔衮心中有疑惑,不搞清楚外面的明军虚实,他也不敢往城外派军。
就他如今所观察到的,光是骑军,就差不多有一万左右了。而城内军队,一共也就一万多人马而已。这一刻,多尔衮的心情异常地沉重。
就这么着,多尔衮除传令集结军队,加强城防之外,就一直在观察城外明军的动静。
慢慢地,他终于又看到了除骑军之外的明军。
尘土飞扬间,马拉着东西冒了出来,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从出现在城头建虏的视野内之后,就往两边分散。
车营!多尔衮看到这一幕,立刻得到一个结论。原本就心情沉重地他,脸色愈发地难看了起来。
明国的车营,一直是大清比较头疼的军队。野外遭遇,大清军队对付明军,都是易如反掌,除了这车营。因为车营就意味着明军有很多火器,能在野地里连接成阵,成为明军防守的凭借,就犹如乌龟的壳,让大清很难下嘴去咬。
如今看这城外的阵势,明军在骑兵的掩护下,车营就在城外连接起来,看他们的样子,是要把塔山城给围起来!他们这是想聚而歼之?
想到这里,多尔衮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自己是不是该趁着明军没有真正完成合围之际,带着骑军冲出去?
然而,这个念头才冒出来,就立刻被他自己给否掉了。
大清对明国的战事,可从来没有这么窝囊过。这种趁着没有合围之际,就领着骑军突围逃跑的事情,也就只有明军那边才会这么干。大清这边,可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过!
虽然大清不善于守城,可不管如何,守城总比野战要容易。大清对上明军,连野战都不怕,难道还怕被明军围城?
就这么犹豫了一会之后,多尔衮忽然惊讶地发现,明国步军出现了。一队队地明军,就在车营那边,就地展开了防御。
就在步军的身后,竟然还有民夫,同样第一时间开始挖掘壕沟之类。从第一时间,就摆出了架势,要把塔山给围死!
明军竟然要把大清军队围在城里?这个想法,在城头上的建虏脑海中冒出来之后,一个个都觉得非常地荒谬,这是在做梦么?明军什么时候和大清军队换了位置,变成明军主攻了?
说实话,不少建虏对此,一时都无法接受。
有的建虏,就在城头上一边看着城外明军和民夫忙碌,一边嘲笑了起来。
“明军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还以为大清军队会躲在城里?”
“就是,我大清军队最不怕的,就是野战了。明军自己在城外,刚好给了我大清军队这么一个野战的机会,他们是傻了吧?”
“……”
而有的建虏,则是气愤至极,就仿佛是被明军羞辱了一般,大声嚷着,要出城给明军一个教训。
这样的想法,包括箭楼里面多尔衮身边,不少建虏头目也都有。
多尔衮感觉也有必要,至少要派军出去试探下明军实力。因此,他正要开口命令时,忽然,他身边的亲卫一声惊叫道:“主子,快看,快看那边……”
这个声音中,带着浓浓地惊讶之意,让多尔衮有点好奇,便转头看去。这一看之下,顿时,他都愣住了。
因为他看到,城外明军中,竟然有明国皇帝的仪仗!
难道……难道明国皇帝还真敢来辽东了?多尔衮露出不可思议地神色,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情况。
或许是知道他不相信,就见一名穿着飞鱼服的骑士,飞驰而至城外一箭之地处,手握绣春刀柄,用另外一只手指着城头上,中气十足地大声喊道:“大明皇帝在此,叛贼多尔衮上前说话!”
这个喊声非常地响亮,让城头上建虏的嘈杂声顿时一下都消失了。
明国皇帝竟然就在城外,这样一个现实,对于这些建虏来说,确实是非常地震撼,情不自禁地闭嘴,也在情理之中。
箭楼里,多尔衮确认了明国皇帝竟然真得在城外,他同样非常地震撼。同时也有点好奇,明国皇帝喊他,是要说什么话?
于是,他下了箭楼,来到城垛处,自己大声喊道:“某就是大清和硕睿亲王,明国皇帝不好好在京师待着,竟然敢来辽东送死,这是活腻了么?”
城外,锦衣卫指挥同知,也是满清驸马的伍忠,就在崇祯皇帝的身边,他认得多尔衮,便用手指着城头上说话的那人,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那人就是叛贼爱新觉罗多尔衮!”
崇祯皇帝听了,看着城头上那个人影,不由得笑了。没想到多尔衮还真是露面了,这样多不好意思,这么听话,总得赏赐点东西给你吧!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心念一动,一颗丙级窃听种子便“赏”给了远处城头上的多尔衮。而后,才微笑着开口说道:“告诉多尔衮,立刻无条件投降,朕还能饶他一命,要不然,这塔山就是他毙命之地!”
他的这个话,自然由前面的锦衣卫大声喊话给多尔衮。
其实,双方都知道,这城上城下的喊话,基本就没什么用处
因此,不管是多尔衮对城外的喊话,还是崇祯皇帝对多尔衮的要求,双方其实都是听听而已,并没有往心里去。
确认了明国皇帝的位置,多尔衮也是果断,立刻开始调兵遣将,要趁着明军在围城之际,先派兵去冲杀一阵。擒贼先擒王,万一要是能杀掉明国皇帝,那就立下奇功一件了。
他却不知道,他在下命令的时候,崇祯皇帝就通过窃听系统,对于他的布置了解的清清楚楚。
于是,崇祯皇帝便立刻对身边的将领说道:“一会,多尔衮会派三千兵马,其中有一千建虏精锐冲击朕所在位置。卿等布好口袋阵,等着建虏出战。”
虽然明军总兵们觉得,皇帝这里肯定会是建虏攻击的重点。但他们可不敢像崇祯皇帝说得那么肯定。此时听到崇祯皇帝连建虏的兵力以及配属都说得清楚,不由得都很惊讶。
看着他们的神情,崇祯皇帝知道他们心中在想什么,便淡淡地说道:“城外这边,兵力太多,无法展开。三千兵马,已经足矣。有一千建虏精锐作为箭头进攻,就算不能奈何了朕,也必然会打断我军之围城。一旦应对不当,建虏后续会继续派出兵力攻击我军露出来的破绽。这就是奴酋多尔衮的打算,并不难想到。就按这个,部署去吧!”
听到这话,黄得功、曹变蛟等总兵,心中其实都有点不信的。这种事情,说得越细,就越容易出错。可皇上却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有点过了吧?就算是诸葛亮在世,也不可能这样说!
不过他们心中虽然如此想着,可皇帝的旨意既然已经下来了,他们就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做。就算最后只是空忙一阵,也好过什么都不做。
这时候的他们,自然不知道,崇祯皇帝其实是把多尔衮对手下的说话,都原原本本的复述了下,而不是他去推断多尔衮会这么做。
明军这边,车营上的火炮,在崇祯皇帝所在的这个方位,立刻开始偷偷准备了起来。而在车营的后面,还有弓箭手和燧发枪兵,也开始了集结,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如果真如崇祯皇帝所言的那样,建虏三千人马出战的话,不管是不是满清八旗的精锐为箭头,也休想冲近皇帝御驾跟前。怕就只怕,皇帝猜错了,建虏根本没有打算要这样做。
他们正在猜测间,忽然,就看到塔山城门打开,一队队地建虏军队拥了出来。
看到建虏军队出城的这一刹那,不管是黄得功还是曹变蛟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在第一时间,转头看向崇祯皇帝。他们的脸上,全都带着惊讶。因为他们实在没想到,崇祯皇帝竟然算得这么准!
说建虏来,建虏就来,这简直是神了!
崇祯窃听系统 360 忧虑
这支出城的建虏军队,从一出城之后,就开始狂奔。没有阵型,只是追求一个速度。嗷嗷叫着,气势十足。
跑在最前面的,是建虏中的刀盾兵。他们一边跑,一边还用刀敲着盾牌,这个声势,要是对上新兵的话,一准会被他们吓到。
在刀盾兵的后面,则是建虏中的弓箭手。一手拿弓,另外一手已经握着箭支,就准备靠近之后,便用箭雨来打击当面之明军,以此来掩护同伙的冲锋。
甚至在这支建虏军队的两侧,还有三百来骑,掩护着步军侧翼的同时,也向明军这边急速靠近,给明军制造足够的压力。
面对建虏的快速突进,如果明军这边事先没有准备,那么肯定会有慌乱。只能一边调兵遣将,一边派兵上去拦截建虏靠近。
但是,因为崇祯皇帝洞察先机,明军这边其实早已偷偷完成了布置。
在建虏当面的偏厢车中,早已准备好的红夷大炮,突然之间就发出了怒吼声。
“轰轰轰……”
一颗颗铁弹,以肉眼难见的速度砸了出去。就见建虏的冲锋路上,正在奔跑中的人群,顿时就出现了几条血肉模糊的沟。就如同一块布匹,突然之间被人剪开了几条线。
虽然杀伤的建虏很有限,可这几条血沟的犁出,让奔跑中的建虏都愣了下。
也亏了前面的建虏乃是精锐,知道冲锋过程中是不能停的。因此,虽然他们心中也害怕铁弹会落到自己身上,可还是毫不犹豫地在冲锋。
但是,在一千建虏军队后面,那些辽东各族所组成的军队,却有不少人吓得停下了脚步,看着被铁弹砸中的那些同伴,眨眼间变得支离破碎而心中骇然。
红夷大炮发射所带来的硝烟还没有散去,正在冲锋中的建虏先锋,就吃惊地发现,一支支地箭支,冲破了硝烟,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遮蔽了天空,犹如下雨一般落向他们。于是,他们一边继续冲锋的同时,努力收缩身子,试图用盾牌来遮挡箭雨。
“叮叮叮……”箭支落地的声音,就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不断地响起。
运气好一些的建虏,用盾牌挡掉了箭支,但是,也有很多倒霉鬼,被漏掉的箭支钉到了身上。或者钉进了肉里,或者挂在了盔甲上。
看到明军的攻势,那些辽东各族的军队,又有不少人下意识地收了脚步。他们可不想迎面冲上去,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迎接明军的箭雨。
那些没有中箭的建虏,还没来得及庆幸,就听到耳边传来了马蹄声,声音在慢慢地加快。百忙之中,有建虏侧头一看,顿时,就都吓到了。
只见在建虏军队的两侧,各有一支明军重骑,在轻骑的掩护下斜插过来,就插向建虏军队的脱节之处。
城头上,多尔衮一直在观战。他还在想着,明军那边被他派出的军队那么一冲击,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出现破绽。这个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现,他就再派出后续军队,抓住战机,狠狠地教训下明军。
可是,不要说发现什么破绽了,这军队一派出去,就迎面被明军痛击。火炮、弓箭,甚至都出动了重骑,这仗只是露出一个苗头,多尔衮那丰富的经验就告诉他,要糟!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下令,鸣金收兵。派兵出战的目的也已经达到,就是城外的明军防守很严,反应很迅速,非常不好对付。
然而,哪怕多尔衮及时鸣金收兵,可在明军骠骑营重骑的夹击之下,至少有五百建虏精锐被截断了退路,没法退回城内。
这些建虏也够凶悍的,见此情况下,立刻开始收缩结阵,试图杀出一条血路,逃回城内。
然而,在这个时代,战场上已经不是个人悍勇能决定一切了。血肉之躯,就是血肉之躯,在火药武器的面前,一切都是渣渣。
城头上的多尔衮,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不想再看到大清的精锐军卒,就那样倒在火器的攻击之下。
这一次的试探,让他不得不承认,明国皇帝亲领之军,确实也算是精锐。至少反应速度非常快。
想着这些,多尔衮有点发愁了。同时,他也有点纳闷。明军这么一上来,就摆出架势要围困塔山。难道他们就不怕,大清军队闻讯前来增援。如此一来,内外夹击,明国皇帝能不能回去都是个问题了!
这一刻,他忽然感觉皇太极安排他和明国就德王之事展开谈判来麻痹明国,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但是,为什么正在谈判呢,明国皇帝就亲自领军来辽东了?他总不可能知道辽东其实空虚吧?还是说,是瞎猫碰见死老鼠了?
别人或者不知道,但多尔衮自己心里却是明白,短期内,他是不可能有大规模援军的,除非他能坚持到皇太极领军凯旋的时候。
这么想着,那眼前的局势,就非常地棘手了。
这个时候,多尔衮忽然后悔了。
塔山自从被大清打下来之后,并没有好好地修补破损城墙。之前的时候,大清这边,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给明军天大的胆子,他们也不敢从乌龟壳里出来的。
没想到的是,明军竟然还真来打塔山了,而且还是明国皇帝亲自领军前来打塔山。
塔山,还能守得住么?
在多尔衮看着城外忙碌的明军而担忧的时候,朝鲜皮岛这边,卢象升也同样在担忧。
集结了各岛的明军,一共也就七千人,这已经是他手中能集结的最大兵力了。但是,在朝鲜的建虏,那是有三万人马。如果要正面救援朝鲜,直接对上建虏大军的话,明军肯定没有胜算。
面对金尚宪多次哀求,卢象升也是没有办法,朝鲜是必须要救的,决不能坐视朝鲜被建虏给灭了。
不过朝鲜的局势,也没有坏到无法救援的地步。
这一次的建虏,并没有直逼汉城,而是一路烧杀劫掠过去,抢了朝鲜不知道多少物资。
建虏兵锋,离汉城还有两百多里远,主力在继续向汉城方向攻击前进。而在后方,朝鲜大将林庆业领军还守着平壤没有被建虏打下。城外建虏,也就上万人马而已。
听到大致战况,卢象升便做出决定,攻打平壤之敌,切断建虏后路,迫使建虏主力放弃攻打汉城。
“总督大人,那汉城怎么办?万一建虏主力对后路弃而不顾,则王上危矣!”金尚宪对此并不满意,立刻求道。
卢象升听了,脸色严峻地说道:“对于建虏入侵,该是早有预料的事情。朝鲜战备,应该也准备充分。汉城乃朝鲜少有的坚固大城,而建虏又不善攻城,难道会守不住?孤城固守,则城不可守。如今有本官在外策应,汉城必定无忧。等本官打败平壤之建虏,和你朝鲜兵力汇合一处,攻打汉城之建虏必退无疑!”
他并没有受金尚宪所左右,解释已经有了,便按照他所想的最佳策应方案进行救援。金尚宪听了,也是没有办法,只能一边派人快点回去把消息禀告给国主,一边配合卢象升这边,对平壤先展开救援。
朝鲜大地上,此时已经乱成了一团。建虏四处劫掠,几乎到处都是建虏的身影。遍地都能见到烧杀劫掠后的痕迹,断壁残垣、尸横遍野,都不要太常见。
平壤作为朝鲜北方最有名的坚城,周边的达官贵人等等,在建虏入侵的第一时间,就纷纷逃入了平壤。包括周边的百姓,也都拥入平壤避难。
林庆业第一时间,组织人力开始防守。侵犯朝鲜的建虏军队,只是尝试攻打了一次无果之后,就只是城外派驻了一万军队围困,其他军队就越过平壤继续南下了。
此时的林庆业,一脸愁容,就站在城头上,远眺城外建虏大营。
他心中非常担心,不知道汉城能不能守住。卢象升或者不清楚,他作为朝鲜国内有名的将领,自然更熟悉国内情况。虽然早有战备准备,但他对于汉城的防御,却是没多少信心。如今也只能在心中祈祷,汉城能守久一点。
事实上,平壤的情况也不是很好。他作为平壤主将,当然最是清楚城中情况的。
就他手中的兵力,要想出城击退城外建虏大军,那是想都不用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只是防守的话,城里有一个最让他担心的事情,就是拥进城里的人太多,城内的粮草坚持不了多久。
总之一句话,光靠朝鲜自己的力量,根本无力应对建虏的攻势。
为此,他每天站在城头,习惯性的一个动作,就是远眺大同江。希望能看到,明军的水师,会在某一天出现。
城外的建虏,是由岳托统领。他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平壤城内,事实上,就只是驻扎在城外看着平壤而已。至少有一半的兵力,已经被他派出去,继续劫掠周边。每天建虏都进进出出军营,也是不要太忙。
这一日,岳托正在核实劫掠到的物资,忽然之间,有快马驶入大营,赶来向他禀告道:“贝勒爷,明国水师已经进入大同江,大小战船,至少有一百艘以上。”
建虏当然不会不考虑明国水师的,就在大同江的入口那边,就放有巡哨,因此,能第一时间就知道明国水师的动向。
岳托闻声,顿时放下手中一切,心中大喜道:“没想到果然是被皇上给料中了。留下平壤不打,就能把明军诱上岸来。”
于是,他一边命令探马再探明军动向,一边派人快马飞报辽东。
不过表面上,建虏大营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并没有做出特别应对。
当明国水师出现在平壤江面上时,建虏才仿佛回过神来一般,立刻吹着呜呜地号角声,开始做出迎战准备。
平壤城头上,朝鲜军卒看着无数的大明战船,则是欢声雷动,一扫多日的忧虑,一个个喜极而泣。明国援军到了,那就意味着,他们有了靠山。
平壤守将林庆业,第一时间迎出城去。特别是看到明军主将,竟然是保定总督卢大人时,更是喜出望外。连总督大人都亲自来了,那就说明,明军乃是倾巢而来,平壤这边,建虏就不占优势了。
果不其然,五千明军步卒,从船上陆续不绝地下来,就在建虏的目视之中,开进平壤城内。来援数量之多,已达明军之极限。
“无须多礼!”卢象升一挥手,向林庆业示意之后,立刻就问出了他最关心的事情,“建虏动向如何?”
“回总督大人,建虏似乎无意攻城,每日只是劫掠,刮地三尺,任何东西都没放过,他们,就是一群畜生!”林庆业听了,非常愤怒地回答道。
卢象升听了,并不意外。建虏以前的时候,照样有入关劫掠。
匆匆登上平壤城头,眺望建虏大营。
因为明军的到来,建虏在营外的兵力都已经开始收缩,一队队的人马,源源不断地向大营汇聚而来。
卢象升皱着眉头,心中有点遗憾。手中兵力刚坐船到达,还需要休整之后再战。另外骑军从陆路来援,也还需要时间等待。要不然,就应该第一时间向建虏发起攻势,说不定能有效果。
这么想着,他便转头看看城头上的朝鲜军卒。如果朝鲜军卒可用的话,他们是不用休整的,倒可以牵制建虏一波。但是,他一眼看去,就心中一沉,把这个念头给打消了。
朝鲜军卒,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就只是体力方面,都远远不如建虏的强壮。而且他们身上,就没有多少护甲,穿得破破烂烂,在卢象升的眼中,根本不能算军队。
以卢象升的眼光,他一眼就看出来,朝鲜军队的训练肯定很一般。这样的军队,有城墙为依靠,防守一下还行,但要是出城和建虏野战,那就想都不要想了。
得到这个结论,卢象升就放弃了幻想,立刻传令下去,明军抓紧时间休整。等骑军一到,就准备对建虏大营发起攻势。
平壤的解围之战,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不能拖得太久。
崇祯窃听系统 361 细节决定成败
第二天午时时分,在平壤东边,马蹄声隆隆,一支红色军服的骑军,从远处驰来,高高飘扬的大明军旗,让平壤城头上的守卒看到,不由得立刻欢呼起来。
卢象升闻讯,立刻上了城头观看。
散在平壤周围的建虏探马,正从远处逃回他们的大营,大明骑军呼啸而来,直冲平壤城下。
没错,这支骑军,就是在海边登陆后,从陆路过来的李定国所领的两千骑。
“传本官军令,全军集结,准备出城攻打建虏大营!”卢象升定睛看了一会,立刻命令道。
他边上的小将李来亨一听,顿时吃了一惊,连忙提醒道:“大人,骑军刚到,是否要先休整一下?”
林庆业也是震惊,同样劝谏道:“大人,左右也不差一天,不如明天再说?”
金尚宪对于军事上的事情,倒是有自知之明,已经有人提议了,他就没有开口。不过从他的神情上也能看出,他是赞成骑军休整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