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对于这些事情,崇祯皇帝都通过在卢象升身上的窃听种子,基本上都事先已经了解,并不用等到信使到达京师。
卢象升抓获了正白旗固山额真英俄尔岱,这个对崇祯皇帝来说,就真是意外之喜。有图尔格的榜样在,至少这个英俄尔岱的利用价值就不会低。这个,对于以后光复辽东,绝对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朝鲜反正,建虏就等于少了一处吸血的地方。就算他不甘心,那肯定也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做事。要是皇太极再派兵去重新征服朝鲜的话,由卢象升在那边牵制,兵去少了怕是没用。兵力要是去多了的话,搞不好又是御驾亲征的机会了!
对此,崇祯皇帝甚至都有点期待,不知道那皇太极会怎么应对?
至于尚可喜这种汉奸的死,倒也算是死得有价值了。卢象升的做法,让他很欣赏。尚可喜死前的传言,就应该在辽东多传播传播,让其他汉奸也都听听,哪怕他们那颗汉奸之心再强大,可这流言对于国人来说,相信威力也是不小的。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就是觉得有点可惜,朝鲜那边没有托可以用。要不然的话,再让托去煽风点火,效果就会更好了。不但可以煽动那些还有一点良心的汉人反抗建虏的统治,还可以再宣传朝鲜如何不把建虏放在眼里。朝鲜的这个事情,是建虏多大的耻辱等等,如此一来,就能逼迫皇太极去决策朝鲜事宜。
不过这些事情,要能如愿发展就最好。就算不行,如今对辽东建虏已经形成战略优势,崇祯皇帝倒也有信心,能在将来的几年内就平定辽东之乱。
崇祯皇帝正开心着,有内侍来报,说之前一直寻访的游方郎中吴又可到京师了,入住驿站,说是想面君。
事实上,从吴又可在江南现身之后,崇祯皇帝就通过锦衣卫知道了情况,对他的踪迹就有了掌握。
江南那边的水涝退去,后续的防疫抗灾差不多后,吴又可便北上了。只是到山东地界开始,又有陆陆续续地小疫情发生。这个吴又可本性难移,就又开始停留,所以一直到年底之前,才算是到达京师。
其实,如果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照样还是民不聊生的一年。
蒲州府大饥,草木皆被吃光,官府于城门外掘坑以埋饿死者,埋且满,饥甚无食的人争到坑内割食其肉,至有父子夫妇相食者。
山东沂州蝗灾,蝗遍野盈尺,百树无叶,赤地千里,斗麦二千。民掘草根剥树皮,父子相食,骸骨纵横,婴儿捐弃满道,人多自竖草标求售,辗转沟壑者无算。1641年春疫疠继起,死亡过半。
…………
这种种灾情,在这个位面上,却已经减缓了好多。
比如饥荒,北方这边,因为海路漕运的开通,特别是山东,受惠就很大。南洋那边的粮食,通过郑家的船队,源源不断地北运,同样是要在山东或者天津卫登陆,因此,虽然还是有饥荒发生,可却不是那种大规模饥荒了。与之对应的,大规模百姓死亡所引发的疫情也就减缓了好多,大疫情也就变成了小疫情。
至于山东的蝗灾?那才刚起来就被闻讯赶来的富户,用大价钱收购了!皇上都说这个好吃,还能有假!
吴又可一路北上京师的所见所闻,让他带着渴望,终于见到了崇祯皇帝本人。
崇祯窃听系统 352 什么都懂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初三,紫禁城内文华殿,吴又可觐见。
看着他在行礼,崇祯皇帝心中想着,比后世电视上的那个要帅多了,不过也黑了点,瘦了一点。
“免礼平身!”崇祯皇帝一边打量着,一边微笑着说道,“可知朕找你前来,是为何事?”
吴又可听了,便连忙躬身行礼道:“回陛下,草民不知!”
他确实不知道,心中一直在纳闷,天下医师那么多,皇宫内的御医更是有不少,皇上为什么在一年前就特意下旨找自己呢?
此时,吴又可听到皇帝主动问起,便立刻竖起了耳朵。
就见崇祯皇帝看着他,微笑着说道:“你对大明各地的瘟疫如何看个看法?”
听到这话,吴又可不由得一愣,他没想到皇帝是问这个问题,连忙回应道:“瘟疫之谈,又可不敢在陛下面前班门弄斧!”
“呵呵,不要谦虚,朕让你说,你就说好了。”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微笑着说道,“朕那些广而告之的事情,只是门外汉的一点浅见而已!你是医师,且在这瘟疫方面,应该是我大明最有心得的人之一了!”
吴又可听得心中暗惊,他这些年来游医天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有多次和瘟疫打交道的经验,慢慢地也有了总结。可是,这个事情,他可是没和其他任何人说过的。甚至就连他自己,都只是有个大概,想着回头找地方再好好理一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
就他自己目前认知来说,对于瘟疫这一块,确实改变了以前的很多观点,和目前主流的医师观点也大不相同。因此,他曾经为瘟疫病人开出的药方,和普通医生大不相同,以至于差点惹上官司。也是因此,他对自己所认为的那些内容,基本都是守口如瓶,并不对外说的。就准备全面整理,有病例可以证明,有经典可以引用,各方面成熟之后再公布。
但是,如今崇祯皇帝张口就问这个,很显然是知道了什么。
不过,吴又可心中还是有点忌惮的,毕竟要是被皇上认为妖言惑众,欺世盗名什么的,他一个小小的游方郎中,那是承受不了后果的。
不过他又回过头来一想,崇祯皇帝之前广而告之天下的那些事情,其实有不少又何尝不是和主流的医师观点不同,其他不说,就说瘟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染其他人,相信这天底下,皇上不解释的话,就只有自己能理解这点。
这么一想,吴又可忽然想到,今天搞不好就是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如果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些,都能得到皇帝的肯定,那大明的医师,谁敢乱反对?就算想要反对,也要有理有据地来反对!而只要是有理有据的反对,自己不就是最欢迎的么!
再者说了,皇上本身也是瘟疫认识方面的高手,如果和他说说,能获得一些意见建议的话,说不定对自己的帮助也会非常大!
想到这里,吴又可就激动了。他连忙向崇祯皇帝一礼后奏道:“陛下,草民是有一些想法,但对于眼下来说,说法可能会有点惊世骇俗,又或者,草民的一些愚见,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草民这么说出来,只是因为是这么想的。要是陛下发现草民有说错的地方,还请陛下斧正,草民定然聆听高见!”
崇祯皇帝一听,就知道他在忌惮什么,便微笑着说道:“这纯粹是医学学术探讨,不存在骗不骗人之类的事情。有错误,有偏见都是难免的。而且,朕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是互相探讨一下而已,无须任何顾忌!此时此刻,你就别把朕当皇帝,就当你的同行,或者至交好友讨论问题而已。”
吴又可作为一个游方郎中,能一直活下来,说明他的医术水平不会差,另外,他见人待物方面,也不会查到哪里去,要不然,可能不知不觉间得罪了什么人都不知道,绝不可能活得好好的。
因此,崇祯皇帝虽然那么说,别把他当皇帝,吴又可又不傻,肯定是不敢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当他听到皇帝连至交好友这样的比喻都说出来时,他就知道,自己在皇帝的眼中,是属于非常友好的那一类。对此,他心里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于是,他就少了绝大部分的顾忌,开始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想,都一一给崇祯皇帝说了一遍。
而崇祯皇帝则在认真地听着,如果遇到有不明白的,也会打断吴又可都说法,问他是什么意思?并且,有的时候,他还会对某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认可吴又可都花,有的是不认可,有的是补充等等。这个对话,就真得像至交好友一般,在互相沟通瘟疫方面的各种看法。
两人就在文华殿内,坐而论道,就瘟疫这个话题,一直聊着聊着,时间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时辰之后,已经到了用午膳的时间,吴又可才回过神来,心中非常满意这次受益匪浅的对话。崇祯皇帝不时插嘴的一个提醒,都让他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因此,他其实非常不愿意中断这样非常难得的谈话。然而,龙体为重,谁敢耽搁?
因此,吴又可不得不遗憾地奏道:“陛下,该用膳了,草民得陛下指点,获益匪浅,草民谢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一见,不由得笑了,这个吴又可,他的脸上写满了“我还想聊”的想法。
于是,他就吩咐边上站着的陈宝庭道:“午膳,朕就和吴卿一起用了,你去传膳吧!”
吴又可一听,顿时大喜,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回过神来,他便马上开口奏道:“陛下,万万不可。草民岂能和陛下一起用膳,这……”
“这什么这……”崇祯皇帝一听,便笑着说道,“用个膳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难道你不想再和朕说道说道了?朕可告诉你,下一次再让朕专门抽出时间来,像今天这样聊,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去了哦?“
“……“吴又可一听,嘴巴张了张,没敢再拒绝了,忽然,他想着这种获益匪浅的谈话,在这个世上,估计也只有和皇上这样有大学问的人谈,才能有这样的收获,要是错过了,可能会后悔一辈子的。这么想着,他又一咬牙,忽然坚决地说道:“谢陛下恩典!“
“呵呵呵,这样才好嘛!“崇祯皇帝见此,便笑着说道,“来,我们继续……“
吴又可和崇祯皇帝的这一次长谈,一直到快天黑的时候,才算告一段落。这中间,不管是内阁还是司礼监过来人,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情,就都被陈宝庭给挡掉了。这让他们都非常地吃惊,不知道皇上和一个游方郎中怎么聊得那么起劲,聊得那么长时间?
他们不知道,其实吴又可自己都纳闷。幸亏是在天黑之前聊完了,要不然的话,他甚至都怀疑,皇上会不会学古人一般,要来个秉烛夜谈什么的?那就真要惊掉多少人的下巴,引来多少御史言官的弹劾了!
谈到最后,吴又可自己心里的东西,又有了相当完善的补充,有些内容,他可以直接确定,有的内容,他想着要去验证;有的内容,和他的想法相符,有的内容,和他原本的想法相冲,等等等等,反正收获非常大。以至于到了后来,他怕有遗漏的,竟然主动向内侍借了纸笔,当场记录了起来。
对于吴又可的这种做事态度,崇祯皇帝当然是欣赏的,因此,他提出什么,都会满足他。甚至到了最后,崇祯皇帝直接任命吴又可任职太医院,不过不参与服侍宫中,不受任何人指派,只是有这么一个官身,可以查阅太医院内的医学书籍,也可以去找其他同僚再聊聊,这些权限,崇祯皇帝都给了他,只是对吴又可有一个要求,就是对瘟疫要有一个系统的整理。
对此,吴又可自然是大喜过望,因为这正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又得到了皇帝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他更是有一种冲动,甚至有一种感觉,自己能凭着这次整理出来的东西而名留后世。
崇祯皇帝和吴又可的这次谈话,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事后,许多人也知道了吴又可很得皇帝的赏识,因此,都有意无意地开始偶遇吴又可,又从七姑八大婆的很远的关系都能和吴又可拉上关系,反正,吴又可的名声,在京师这边首先边传开了。
不过,崇祯皇帝在这次谈话中的东西,一开始没有引人关注。一直要到吴又可比起原本历史上所写《瘟疫论》,还要经典的名著出世时,世人才惊讶地发现,他们原本以为皇上意境够博学了,可没想到,《瘟疫论》中的很多观点,竟然还是皇上提出来的,比起那些真正的医师,都要对瘟疫的认识,来得更为深刻。这一点,让很多人不得不服气,皇上乃是天纵英才,不是一门精,而是门门精的那种。
事实上,如果把崇祯皇帝的那些东西放在后世,其实也就是一个常识而已,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学问,更不要说多精通了。可架不住时代的代差那么大,提前了几百年说出来,和古人比起来,说是精通,好像也是可以的了。
和崇祯皇帝在京师不小心成了别人心中偶像不同,满清皇帝皇太极,他在盛京,那是气得又差点吐血。
朝鲜那边,英俄尔岱迟迟没有返回,这已经让皇太极有点恼火了。不过他一开始也没有多想,结果,是凤凰城那边的守军,派了快马回报,他才知道情况不对。
“什么?英俄尔岱所部在朝鲜境内遭到明军伏击?”皇太极听得大惊,连忙确认是怎么一回事?
虽然他同样对于明军会去重建皮岛,已经有所预料。不过他实在想不到,明军的动作竟然那么快,不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建了皮岛,而且还登陆朝鲜境内伏击大清军队来了。
他自然不知道,是因为有朝鲜人的消息,所以卢象升才能带着军队直接先去开战,而后再去重建皮岛,这个过程,其实是反过来的。
“回陛下,千真万确。”信使禀告道,“明军突然杀出,数量是大清军队的几倍,没法抵抗之下逃进山里才得以逃脱。等逃回来时,已经过去了好多天。其他人等,包括主帅皆不知真实情况。虽然已经派人去朝鲜核实,可应该已经凶多吉少了!”
知道这个情况,皇太极就更是生气了,朝鲜那边,如今已经成了大清最大的吸血来源。必经大清周边来说,蒙古部族都是游牧民族,不事生产,遇到灾荒年间,牛羊都要大批饿死,发生瘟疫,就更是惨不忍睹。因此,那些蒙古部族比起大清都要穷得多。也只有朝鲜是农耕民族,她们能从地里产出粮食。虽然他们也可能自己都不够吃,不过总算是有。而且不是居无定所,国力又弱得可怜,是最好的压榨对象。
英俄尔岱去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朝鲜倒向明国,因此让他把朝鲜的主战派都抓回来以防万一。结果没想到,还是出事了。
心中忧虑之下,他一边等待消息的进一步确认,另外一边,开始想着要不要往朝鲜边境派军,或者干脆直接往汉城派军,一定要把朝鲜置于大清的控制之下才好?
然而,还没等皇太极做出决定的时候,新的消息穿回来了。说朝鲜正在战备,对大清派过去的信使,都是割了耳朵放回来,说大清乃是蛮夷,堂堂朝鲜岂能同流合污,大明才是朝鲜真正的宗主国!
听到这个消息,皇太极不由得勃然大怒。虽然立国已经好些年,且一切制度都是参照明国设立,可是不管怎么样,始终被认为是蛮夷,这一点,让皇太极感觉非常地不公,连朝鲜这种弱国都一直对大清这种印象!
当然,他的愤怒之外,其实还有恐惧。因为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明国一杀回来,喂不熟的朝鲜就立刻投向了明国。
正当他召集群臣商议的时候,金州的代善那边,也派人快马送回了消息。
崇祯窃听系统 353 计对朝鲜
“金州有何战况?”皇太极一见信使,就沉了脸,厉声喝问道。
虽然在宁锦方向算是比较顺利,把祖家军基本上都干掉了,少了一股骚扰大清的军力。但是,最不想出问题的朝鲜已经出问题了,如今难道金州那边又有问题?
说真的,此时的皇太极,那是一个头有两个大,这个不是因为他胖,而是他心烦。
崇政殿内,其他满清头目,也都一个个脸色不好看。至少在这时候,他们还没幼稚到,代善那边是来报捷的。
果不其然,就听信使立刻转呈信件,同事禀告道:“金州城外发现智顺王的手下大将班志富,根据其禀告,说智顺王被朝鲜围攻之下已经自杀!”
听到这话,虽然皇太极的脸色还是不好看,可细心一点的人,比如范文程,就能看出皇太极其实是稍微松了口气。
朝鲜割了信使的鼻子,驱逐回来就知道,留在朝鲜的智顺王怕是凶多吉少。因此,此时听到尚可喜自杀,也就不意外了。
可怜尚可喜一心为了满清,就想着为他的新主子好好效力,如今到死都不知道,他的死,在满清朝堂上其实就没掀起什么浪花,就没多少人在意他的死活。
就见皇太极很快就看完了那封代善的奏章,而后低头想了一会,忽然皱着眉头问道:“这班志富如何会出现在金州城外的?”
对于这个疑惑,殿内其他人也有,他们也都想知道,便都看向信使哪里。
“回陛下,据那班志富所言,他们原本是要被押去明国的,到金州海域之后,跳海逃回来的。”信使恭敬地回答道。
他们这些人不懂海上情况,因此并没有怀疑。否则的话,肯定有人会怀疑跳海逃命有那么容易么?
事实上,班志富就是怕说明军把他们两人主动放了,反而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有的人会不信,就会追问明军为什么要放他们两个?是不是他们两个和明军有达成什么协议?反正问题很多,有些还不好回答。因此,就干脆骗说跳海逃回来更好!
皇太极听了,便又问道:“班志富可还说了什么没有?有关朝鲜那边情况的?”
在代善的奏章中,自然也有相关描述。不过皇太极并不满意,因此想问问,看能否有更多的消息。
于是,信使又介绍了一下,大概就和代善奏章的内容差不多。不过,当他说到最后的时候,稍微犹豫了一点,似乎不知道要不要说。
皇太极看见,便厉声喝道:“不管什么消息,都不得有隐瞒!”
“是,陛下!”信使一听,便神色一紧,连忙回奏道,“据班志富交代,说他听说正白旗固山额真投降了明军,也被押去了明国京师。不过他并没有亲眼所见,金州那边一致认为,这肯定是明军挑拨离间,因此都没有人相信这个传言。”
“肯定的了,英俄尔岱怎么可能会投降明军,脑袋又没有被门给夹过!”多铎听到这里,立刻附和道,“他肯定是战死了!”
“对,我大清从来就没有投降过明军的。英俄尔岱至少是条汉子,肯定不会投降的!”阿济格也跟着嚷道。
要是大清有这么高级别的官员,竟然会投降明军,那就真是一种讽刺了。
就连之前镶白旗的固山额真图尔格,那也是没有投降明军,只是被俘虏,最终逃了回来。
“……”
听着底下人的评论,皇太极眉头皱着,过了好一会之后,便点头下结论道:“朕觉得,英俄尔岱肯定不会投降明军的,十之八九是战死了!明军之所以要捏造这个谎言,主要就是为了打击我大清军民的士气!金州的处理方式是对的,这种事情,不能拿出来讨论,都要相信我大清,是没有一个软骨头的!”
有了定论之后,就没信使什么事了,等他退下,皇太极就又问殿内众人,朝鲜之事如何处置?
他的这个问题才问出去,顿时就引来了一堆人的愤怒回复。
“陛下,这还用说,朝鲜竟然敢背叛我大清,一定要狠狠的教训才行!”
“对,要臣弟的意思,干脆灭了朝鲜算了,免得他们反复来反复去!”
“不错,立刻出兵,灭了朝鲜,敢背叛大清的就是这个下场!”
“……”
皇太极听着他们几乎一边倒的言辞,点点头,他自己也是这个意思。朝鲜那么做,简直不把大清、不把他这个大清皇帝放在眼里。这种事情,绝对是要严惩的。
不过当他刚想说话时,忽然看到范文程未皱着眉头,在那低头沉思。顿时,他心中一动,而后问道:“范卿为何不说话?且说说你的想法看?”
被皇太极点名,范文程当然不敢怠慢了,连忙躬身奏道:“陛下,奴才也是一个意思,任何敢反叛大清的事情,都必须要严惩,不能有效仿者!不过……”
皇太极正听得点头,忽然听到一个转折,他不由得有点意外,连忙追问道:“不过什么?“
“不过奴才以为,对朝鲜倒不好立刻出兵……“
范文程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多铎给打断了:“脑子有问题么?这种事情还能拖?是不是想慢慢地拖着,然后不了了之啊?说,你平时收了朝鲜人多少好处?“
“……“范文程一听,哑了一下,不过很快回过神来,立刻叫屈道:“王爷切莫血口喷人,奴才对陛下忠心耿耿,又岂会做那等违法乱纪之事!”
皇太极倒是相信他的,立刻叫停了质疑,而后让范文程继续说。
“陛下,奴才是这样想的。如今朝鲜就是因为有了明军撑腰,才会反叛我大清。奴才以为,不管是朝鲜也好,还是明军也罢,肯定知道我大清不会善罢甘休,一定是在全力防备我大清的报复。因此,奴才觉得,如果这个时候我大清出兵的话,就在朝鲜和明军的意料之内,这样战事效果可能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大,一旦战事拖久了,对我大清的粮草物资消耗就会很大。“
范文程说到这里,看到皇太极若有所思的样子,便继续补充说道:“因此,奴才觉得,莫如出其不意,等朝鲜人松下来,又或者,明军被牵制住不能救援朝鲜的情况下,我大清再突然对朝鲜出兵,说不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崇政殿内,不少人都觉得范文程说得有道理,但刚才强烈要求出兵的多铎,却有点恼怒地反驳道:“不就是朝鲜而已,还用如此计较?管他是否有准备,直接杀到汉城,根本不会有一点问题!”
范文程一听,很有耐心地解释道:“王爷,我大清不是打不赢,而是打赢这个战事要付出的代价。如果只是朝鲜人的话,确实可以不用多算计。但是,如今在辽东的明军,实力还是有点强的,至少已经通过一次战事证明了的。小心一点,或者会更好!”
多铎听了,有点不服气,就准备连明军都一起怼了。不过皇太极却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了,就听他对范文程说道:“不错,范卿言之有理,如今我大清粮草物资才是重中之重,这一点是必须要考虑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