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大清如今的家底就那么一些,上次已经拨了一些过去,再往水师那边拨的话,其他地方就要少了,在殿内的这些亲王贝勒,肯定是不愿意的了。
然而,尚可喜的奏章中也说了,他的水师是击退了明国水师,正是让他断明军海上退路的时候,那能不拨么?
当殿内这些人都看完了尚可喜的奏章之后,就又开始讨论了起来。
“父皇,既然大清水师比明国水师要多,那就下旨让他出击好了,只要能断了明军海上退路,那就差不多了!”豪格第一个开口奏道。
皇太极还没开口,岳托皱着眉头摇头道:“不妥,智顺王在奏章中说了,虽然估计明国战船就那些了,可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战船过来,如果冒然以残破战船出战的话,就怕会有问题!明国那边如何,我们不知道,这一点确实要考虑周全才行。”
一直不怎么说话的济尔哈朗忽然插嘴说道:“陛下,不如就准了智顺王所请,让朝鲜水师前来助战,如此一来,就算不再拨下他要的那些东西,截断明军海上退路,应该也没问题了!”
一直比较谦卑的范文程一听,难得反对道:“陛下,奴才以为不妥。刚昨天向朝鲜发了圣旨过去,要求朝鲜这次进贡大量粮草物资。如果再追加,要求朝鲜水师出兵的话,相关粮草军械等消耗肯定也要朝鲜自己负责,奴才怕……怕逼急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多铎一声冷笑道:“逼急了怎么样?还敢反了不成?”
听到多铎说话,范文程便闭紧了嘴巴,一言不发了。
代善倒是考虑多一点,觉得范文程说得也有道理,不能逼迫朝鲜过甚,一旦超出了朝鲜君臣的承受范围,很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崇政殿内,就尚可喜的这第二封八百里加急奏章讨论了起来。
最终,皇太极做出了决断,就拨下一点物资意思下,朝鲜水师就不调动了,督促尚可喜在朝廷大军到的时候,就一定要领水师出战,断掉明军海上退路,至于损失多少,回头再说。言外之意,其实也就那样,并没有特别重视。
不过,这份旨意还没来得及发出去,尚可喜的第三封八百里加急就又到了。
这一下,盛京城内,很多人都纳闷了。
一次八百里加急,在这种年代,应该也不算特别。
短短时间内,两次八百里加急,那就不同寻常了。
可是,他们还没来得及说道说道的时候,竟然来了第三次八百里加急。
于是,盛京城内,街头巷尾,王府大院,但凡有人的地方,就都在议论了。
“你们听说了没有,就短短三天时间内,三次八百里加急,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竟然这么急?”
“该不会是明军打过来了吧?”
“放屁,明军打过来干嘛?找死么?真要明军打过来,还用八百里加急?”
“那会是什么事情,需要八百里加急呢?难不成……难不成又有什么人叛逃了?”
“这不可能吧,这都过去多少年了,大清越来越强大,怎么可能还有人会叛逃呢!”
“说得也是,可到底什么事情需要八百里加急呢?”
“……”
虽然盛京的这些人讨论了半天,甚至都联想起了当初刘兴祚叛逃回明国的事情,可还是想不出来,到底什么事情,能让盛京这边连收三次八百里加急。
这个事情,也只有一些满清高层,一些比较有见识的,才能猜出个大概。
比如说满清所封的恭顺王孔有德,虽然他没有参与崇政殿议事,可当他听到金州那边尚可喜连发三道八百里加急奏疏,而后盛京这边已经开始调兵遣将时,他就猜出来了,该是金州那边出现明军了。
得到这个结论,又让孔有德有点难以置信。
他是东江镇的旧将,也去过登州,吴桥兵变造反,闹得明国几乎没什么抵抗力,一直到后来,从关宁前线调兵回去,他才最终乘船过海逃到了辽东。因此,对于登莱明军还有什么,他心中是一清二楚的。
对于尚可喜这个人,孔有德当年是同僚,如今换了主子,又还是同僚,不管如何,肯定是了解的。如果明军渡海而来,小打小闹的话,相信尚可喜自己都能解决,没必要连发三次八百里加急!
那么,他连发三次八百里加急,是抵挡不住明军的进攻了?想到这点,孔有德还是觉得不敢相信。
正在他苦思费解这事的时候,怀顺王耿仲明来访,不用说,也是和孔有德一样,对于尚可喜那边的事情,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们推来推去,推出来的结论,只能是渡海而来的明军强大,尚可喜那边没法应付了,才会发三次八百里加急的。但是,对于明军底细的了解,又让他们两人面面相觑。
他们两人,实在有点难以相信,明军怎么可能会短短时间内就变得那么强大?
半天之后,相对无语的两人,其中孔有德喃喃自语道:“该不会,是要变天了?”
他们两个人的交情,那是过命的交情。至于尚可喜,和他们关系其实并不好。因为尚可喜是东江总兵黄龙的心腹将领,当年他们两人渡海过来的时候,就在旅顺遭遇了黄龙的截杀,这其中,应该也有尚可喜在内。
后来,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降满清之后,就领兵攻打旅顺,把黄龙给杀了,顺带着,尚可喜的家眷也在那次战事中被杀。
黄龙死,接替他的人,刚好是尚可喜的对头。尚可喜感觉要完,就领着他的手下劫掠了辽东沿途海岛的明军,把东江镇破坏殆尽,也投降了满清。
因此,不要看他们三人被满清封为三顺王,其实他们的关系并不好。也因此,孔有德和耿仲明之间,却是能什么话都说。
“这不可能吧?”耿仲明听了,一脸不可思议地说道。
孔有德紧皱着眉头,虽然知道院子里空旷,没有人在,可他还是环视了一眼,而后对耿仲明低声说道:“你别忘记了,多尔衮在天津大败,镶白旗固山额真图尔格都被俘了,而后又连累了土默特部,这些事情,你觉得都是偶然么?”
“可……可明国皇帝不还是那个皇帝么?”耿仲明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道,“就那些当官的德性,除了当年的孙巡抚好一点,其他那些……啧啧,反正我是不信的。三次八百里加急,肯定是有另外的原因!”
听他这么一说,孔有德微微叹了口气道:“还是我们害了孙中丞啊!来来来,不说了,管他什么事情,我们喝酒!”
他们口中的孙巡抚,是登莱巡抚孙元化,奉旨训练新军,招募了葡萄牙人担任教官,而孔有德等辽人,就很受孙元化的重视,甚至封了孔有德为骑军参将。这要是再上一级,那就是副总兵了。
孙元化就是因为吴桥兵变,被孔有德俘虏后放归,却最终还是被朝廷论罪处死。徐光启想救,也救不了。要说是孔有德等人害了孙元化,也不算错。
耿仲明听了,也是默认,便没再多说,跟着一起喝酒,把那些陈年旧事都抛在了脑后。
在原本的历史上,要说对满清的死忠,孔有德和耿仲明是及不上尚可喜的。不过在后世的名声,终归是孔有德要大一点。
在他们喝酒的同时,崇政殿内,气氛却又好了不少。因为尚可喜的第三次八百里加急奏章,是禀告驸马伍忠的事情。随着奏章一起过来的,还有伍忠和江南大盐商乐庆天的盟约。
就见皇太极拿着这份盟约,那是乐得合不拢嘴啊!
江南大盐商啊,这是有钱的主,这也说明,有足够的实力和大清做生意。只要大清能出得起钱,粮食物资等等,就全都不是问题了!最理想的晋商替代商人,如今已有了!
皇太极最担心的事情,最困扰大清的事情,差不多就能解决,也就不枉费一个女儿了!
高兴之余,他连声称赞道:“不错,不错,伍卿果然不负朕望啊!甚好,甚好,来啊,给驸马府看赏!”
没说的,皇太极毫不犹豫地往那盟约上盖上他的玉玺印章。
见他这么高兴,范文程便也凑趣提醒道:“陛下,智顺王在奏章中说了,明国漕运要改海运,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
皇太极一听他这话,总算冷静了下来。
尚可喜在奏章中再次提议,大清当壮大水师,如此一来,不但能断了明军过海侵袭之隐患,还能渡海过去,抢夺明国海运漕粮。一能断明国北方粮食供应,二能补充大清所需,可谓一举二得。更不用说,他日搞不好便能在明国随处登陆,让明国防不胜防。
而退一步说,江南那边要和大清通商,如果大清没有足够强大的水师,不但不能击退明国水师,就连和明国江南那边的通商,都会受到严重的干扰。
皇太极听得心中痒痒,恨不得他手中立刻就有强大的水师,抢他明国的漕粮去!
不过,他也算是满清皇帝中精明的,因此,并没有马上拍桌子下结论,而是等尚可喜奏章中所提到的大盐商乐庆生的心腹管事,随船过来的见证盟约的乐天平,见面会谈之后,他才会下结论。
在皇太极等待的时候,他派去的宦官便到了伍忠的府邸,传达圣旨,给奖赏。
管家听到,连忙跑回后院,匆忙去找固伦端靖长公主。不过她没见到人,被门口侍女拦住了,由侍女进去通报。
等了好长一会时间后,固伦端靖长公主才出了房门,似乎有点不高兴,不过脸色好像有点红,随着管家匆匆赶去前院接旨去了。
等他们走了之后,又有一人,从房子里溜了出来,做贼一样跑了。
要是伍忠在的话,就能认出来,这厮就是当初追着他到范府,想要打他的那个管事。
再说乐天平一行人,赶来盛京肯定不是八百里加急的,但也是日夜兼程地赶路。没让皇太极等多久,就见面了。
乐天平是货真价实的,和乐天平一起赶来盛京的,还有伍忠带去江南的随从,皇太极也悄悄地召见了,两相核对,根本不可能发现问题。
不用说,皇太极放心了。也就不管朝鲜君臣的感受了,一道旨意发了过去,还是八百里加急的那种,限期朝鲜水师立刻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金州。
另外,他还给金州尚可喜的水师拨下了不少钱粮人口。当然了,随着物资满足的同时,他也派了一个监军过去。这个监军,不是别人,就是曾被明军俘虏过的图尔格。
崇祯窃听系统 323 让人震惊的盐政革新
说实话,建州女真虽然是渔猎民族,可对于大海,他们还是畏惧的。因此,前往尚可喜军中担任监军,那将来肯定是要出海的。虽说能作福作威,可天威不可测,就算是建州女真,说不怕那也是假的。
因此,这个监军差事并不是好差事,然后,图尔格身上有耻辱在,最终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他得到旨意,皇太极又召见了他,遣开他人,私底下交代他一些事情之后,才让他押解着粮草物资,随着大军一起前往金州。
他们都不知道,原本以为天不知地不知的事情,远在明国京师的崇祯皇帝,却是知道得清清楚楚。
崇祯皇帝结合图尔格身上甲级窃听种子信息,以及郑芝龙和卢象升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所传来的消息,便不难推出目前在辽东那边的情况,大概是什么情况。
事实上,他所了解到的情况,比起卢象升也好,还是皇太极也罢,都要清楚得多。
为此,他很快下了一道旨意给刚上任的蓟辽总督洪承畴,让他下令,塔山那边的祖大寿所部做佯动,闹出一些动静来,给满清那边添堵。
你们不是要去打金州么?没问题,锦州这边也来凑凑热闹。
相对来说,崇祯皇帝如果在京师的话,他获悉消息之后,做出决策,速度反馈去宁锦的速度,要远快于传旨到旅顺那边。
然后,他又派人,给登莱巡抚陈弘绪传旨,让他尽快把后续的物资,持续不断地送往旅顺。毕竟旅顺那边要想站住脚,没有足够的物资是不行的。
另外,登莱水师隐藏起来的战船,也可以出动了。等到辽东的时候,就差不多到水师决战的时候,到时候,再给满清和朝鲜水师一个惊喜好了。
这些事情忙完之后,崇祯皇帝就暂时把辽东的战事抛到一边,开始正式推行盐政革新之策。
大明的盐政,其实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
盐的专卖,基本上是固定模式。从嘉靖十四年之后,制定的价格就基本没有再变过。盐道衙门的官员,从来不知道其财税收入有多少来自于盐课,有多少来自于余盐银。
盐政管理,说起来是户部尚书监官,底下还有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由每个都转运盐使司控制一个主要的盐产区,每个盐课提举司控制一个略小的区域。可实际上,每个盐道衙门,其实都归地方所管辖,有的是当地知府管辖,也有的是布政使司管辖,甚至还有的,是军队将领管辖,比如山西地灵州盐课司就是。这其中,也有巡盐御史监官。
大明最开始的时候,是会发口粮给灶户,让他们专心产盐。可到了后来,粮食发不出来了,就允许灶户把多余的食盐卖给有盐引的商人,以此来换取口粮。
御史,这里就开始有腐败了,也有江湖中人存在。有手段的,就控制其他灶户,成为了豪灶。这些人要赚钱,除了剥削其他灶户之外,自然不可避免地侵吞原本属于朝廷的盐银。
除此之外,灶户和巡查的盐丁,还有那些官吏相勾结,私下贩卖食盐,也就是私盐,这个情况特别是到了明末之后,就非常地普遍。有些势力大的,比如乐庆生这种大盐商,干脆就自己成立私盐队伍,自己产盐,没多少成本的当官盐来卖;而后呢,他又会勾结官府去尽量打击别人的食盐,以此来保证他的垄断。
不止如此,食盐的价格,在大明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每吨食盐的价格大概在3.345两白银左右。可是,到了大明后期,食盐的价格,竟然到了每吨五十六两,涨了将近二十倍。之所以如此,是官盐价格,由官府来拍脑袋决定,而不是市场决定。这么高的盐价,让老百姓负担,在粮价低的那些时期,是占了家中开支非常大的比重。
由此可见,大明的食盐,高得离谱,百姓难以承受之重;可是,朝廷却没有得到大部分好处,这大部分的好处,都被大盐商和他所勾结的那些官吏给贪了。
如今,崇祯皇帝就借这江南大盐商乐庆天通虏案的东风,开始了整顿盐政。
至于有的明白乐庆天通虏案底细的人,会觉得是皇帝故意诱导,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即后世所谓的钓鱼执法,崇祯皇帝觉得这是误会,根本就不是。
因为在皇太极的计划中,他就是派了伍忠到江南来寻求和他通商的对象。就算崇祯皇帝不派李若琏前去,最终江南这边,能和伍忠勾搭上的,不是这些大盐商,就是那些走私商人。也只有他们才有这个实力,能力以及野心去和伍忠及伍忠身后的满清做生意。
在这个事情上,有点不巧的是,这个被皇太极委以重任的驸马,其实是大明锦衣卫密探,因此,这个事情才会在朝廷的掌控之中。这和原本是安分守己的人,却被引诱犯罪从而进行抓捕,还是有所区分的。
当然了,在这个时代,崇祯皇帝对于那些大盐商,也不会心慈手软,看他们炫富就能知道,这些人欠收拾!没看到大明各处都要赈灾,缺钱都缺到什么程度了!
在崇祯皇帝意志之下,最终乾坤独断,把那些臣子所提议的革新都给否决,因为他实在不满意,最终抛出了他自己的革新之策:全国盐政进行统一管理,在户部下新设一个盐司衙门,主官级别为户部侍郎,下分十三道,每道对应一个省。在地方上,也设盐道衙门,称呼不变,还是盐课提举司,管辖盐场。
而盐场则实行承包制,用拍卖制度,价高者得。当然,底价是有的,就在往年这片区域所收盐税的基础上估算得到。另外,售卖也不再硬性划分地域,只要不怕运费贵,随便你贩卖到那里去!不过有一个条件,食盐的价格,有一个官方指导价,不管怎么样,售卖给百姓的食盐,不能超过这个指导价。
官府的盐政衙门,主要是监督之责,不再具体参与到食盐买卖之中,由市场自行决定行情。如果盐商想要赚得多,就必须想着法子去多生产食盐,想着法子去降低食盐成本,提高食盐质量,降低食盐的售卖成本。如此,才能有竞争力。
同时,盐商自己也有需求要求打击私盐,排挤私盐,这一点上,就和朝廷的利益一致了。
只要盐商为了利润,去革新食盐的量产技术,去革新食盐的精炼水平,去降低食盐的售卖价格来占领市场,那么迟早有一天,都不用朝廷再费时费力去打击私盐贩子,因为会被市场给淘汰,竞争不过这些正规的盐商。而百姓却又会比以前,得到更大的实惠。盐价便宜了,食盐质量又好了。
这种盐政管理模式,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人,闻所未闻的,一时之间,立刻便成了热门话题。
“你们听说了,皇上已经下旨革新盐政,全部交给商人去搞了!”
“什么,那商人不是赚大了去?都去抢了吧?”
“肯定的啊,食盐这玩意,谁家都必须要买的,只要有盐,那就是钱啊!”
“是啊,以后也不存在那什么盐引兑换不到食盐的问题,只要你拿到了盐场,交了税之后,不管你产出多少食盐,朝廷都是不管的了!”
“真得么?那这样一来,那些盐商真是要赚大了!”
“……”
在大明朝,以前盐政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普通商人拿到盐引后,要是没有关系,是换不到食盐的。如果能及时换到食盐的话,那是一定能赚钱的。老百姓们对于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当他们知道食盐自己生产,不再有盐引而换不到食盐之后,那些有实力一点的商人,就立刻轰动了起来。事实上,也不止是商人,包括那些富有的文官武将,皇亲勋贵,也纷纷寻找他们的代理人,抢着想要拿下盐场来买盐。因为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绝对不会亏本。
于是,由户部盐司衙门牵头,调查全国列年盐税数据,由崇祯皇帝审核通过之后,便开始在以往盐税的基础上进行拍卖。
这个拍卖,事先要到盐司衙门报名,缴纳保证金。报名方式多样,并不一定要本人去,且可以从全国所设盐课提举司报名,最终拍卖还是在京师拍卖。
因此,拍卖的时间有点长,因为要等全国有意拍卖的盐商齐聚京师才行。
而后是明码叫价的拍卖,现场还有都察院、东厂和锦衣卫的人监督,防止可能的舞弊。
第一场盐场拍卖会,是最大的盛况。不少实力一般的商人,都想着是不是能捡漏而参与,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崇祯皇帝虽然没有到场,可他却是暗地里也派人去竞拍。不过只是价格达到他的预期之后,便不再出价,就让那些商人自己继续往上叫价去了。
就山东那边的盐场,往年的时候,山东都转运盐使司,一年解运户部的盐课银收入,也就是五万两左右;可是,通过拍卖,在激烈叫价的竞争之下,最终成交价是八十万两三千五百两白银,翻了整整十倍不止。
沿海的每个省份,都是一个拍卖盐场进行拍卖,就有京师,山东,南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七个省份;其中广西盐场的拍卖价要低山东不少,但是,南京盐场的拍卖价却又要比山东高不少;
还有内地的省份,有的是没有盐场的,需要靠周边盐场出产食盐,比如陕西,就需要靠山西、四川等邻近的省份运盐过去。于是,这些省份的盐场拍卖就更为激烈,最终所得的拍卖价格,同样达到了一个惊人的价格。
比如原本四川盐课提举司,一年所得盐税收入,就万历八年来说,只有七万一千四百六十四两而已,可拍卖之后,就得到了八十万两五千七百万两白银之多,这还是因为盐商考虑到内地不像沿海那边产盐成本低,而售卖又不能超过官府设定的零售指导价,因此没有再继续竞价下去。要不然,没有朝廷规定的这个零售指导价上限,就凭着内地的人口和售卖地区,这拍卖价格就绝对不止。
风风火火的拍卖会,一场接一场地搞下来,虽然还没有拍卖完所有的盐场,可所有官员都知道,今年的盐税会达到多惊人的地步。
还是拿万历七年来说,全国一年的盐税收入,就只有一百二十九万两千两百二十四两白银而已,其中还有三十来万两并不解运户部,而是用于地方防务。当然了,每年的盐税收入并不一样,但最高也没有高过两百万两;
可是,如今还没拍卖完,朝廷就已经拿到了五百多万两白银了,对于这个收入,不管是户部还是其他官员,都不由得异常佩服崇祯皇帝的这个革新之策,这简直是运财童子,把食盐这种东西,变成了真正的聚宝盆!
当然了,崇祯皇帝的这个盐政革新制度,最终盐场都会落到那些大明最富有、最有实力的商人身上。不过这又如何,只要他们能拿出银子付清税银,以后零售的时候,老百姓买到的食盐价格,比以前要低,那就够了!至少对于眼下来说,也就这样好了!
这个盐政制度的革新,还带来了另外一个事情的发展。
就是大明各地的有钱人,为了这一次拍卖,不得不把埋在地窖里的银子搬出来,存入大明皇家银行在各省的分行,得到一张存单,而后到京师再兑换成银票进行拍卖。要不然的话,光是运银子到京师去,恐怕就能让这些商人望而止步,也拍卖不到如此之高的价格了。
而那些存入大明皇家银行分行的银子,当然不是只有中标的一家才会这么做,而是所有想要拍卖的商人,都不得不这么做。如此一来,原本大明国内不参与流通的银子,有很大一部分,随着这一次盐政革新而开始流入市场,参与流通了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