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等到苏油游回岸边,张恕都已经从县衙赶过来了:“明润啊明润,你就消停一下行不行?你这样我压力很大的……”
苏厨 第两百零二章 烧白
第两百零二章烧白
苏油瞪眼:“我说长史这到底怎么回事儿?井上很闲吗?为什么如今我只要一出城门,你就派陈郭两位老军跟着,还有没有一点个人隐私了?”
张恕翻着白眼:“这可是父亲的交代,不准你到处乱跑……老老实实读书吧,实在不行在眉山做做你说那啥测量也好,明润你就开恩放过我行不!”
苏油说道:“眉山地图已经测绘完毕,都送到衙门归档了,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天气这么热,读书时间放到了晚上。”
张恕说道:“我倒是有个地方,白天也凉快……”
苏油大喜:“哪里?”
“县衙大狱!你愁得我白头发都快出来了!”
苏油:“……”
然而,科学要的就是锲而不舍的专研精神。
于是整个夏天,可龙里号前后翻覆四次,撞上其它船只三次,搁浅五次,其它小型事故不计其数。
整膄船修修补补,补补修修,桅杆都换了两次,不断改进。
终于在九月,张散和刘嗣完成了眉州到嘉州的成功首航。
首航回来的时候,码头上冷冷清清,大家都忙着在食摊棚子里吃饭。
眉山人对这艘小船,早已失去了好奇之心。
那叫花子船去嘉州,没得丢了我大眉州的脸面!
但是这次航行的成功,让四通商号董事会立刻发现了可龙里号的价值。
快!太快了!眉嘉间来回,时间比快马还节省一半!
运货是不可能运货的,但是用来传递消息,呵呵呵,那不要太爽!
董事会立即同意拨款,首批打造三艘可龙里型小型帆船。
然后招募好手,学习操作,这玩意儿难度很大,有时候看到两个娃都挂到船外做压舱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都不是事儿。
不幸的是苏油搞帆船的消息终于被八公知晓了,将他抓回可龙里关了禁闭。
屁股上火辣辣的痛,可苏油心里却美滋滋的。
龙骨,飞剪,纵帆,水密隔舱,这是可龙里号上的四处亮点,相当于点开了帆船建造的金手指。
他对帆船的知识不多,这次成功,有一半是实打实摸索出来的,他骄傲。
实验性帆船成功后,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基本就是慢慢摸索,加大加长船体,增加桅杆数量和高度,继续改造船帆质量。
但是设计方向,已经从此定下来了。
大道至简,苏油自己都不知道,这其实是走上了北美纵帆船的发展道路。
不过真要造出上百米的大船,苏油都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能不能等到。
占城稻口味一般,但是产量的确高,躲过了倒春寒,加上村里家家养猪,农家肥不缺,去年的稻谷产量,愣是突破了亩产三百七十斤。
这也是八公手下留情的重要原因,没有揍得苏油下不来床。
如今的可龙里,日子真的不是一般好,石富知道苏油回来了,没事儿就跑来蹭饭。
至于大石头,被打发到二林部去了。
可龙里如今有五部水力磨坊,依山渠而建,一个磨坊过后,水势在流动中重新积蓄能量,再冲向下一座磨坊。
轴承和结构又经历过几次升级,摩擦力继续减小,动力更加充沛,锻床的锻头,提升到了八百斤。
不过只有两部磨坊用于实验室,其余三座,变成了农产品加工机械。
苏油是乡下人,后世很多农业上的东西都非常熟悉,但是为了适用于现在,并且帮助唤醒自己的记忆,他还是拜托程文应收集历朝历代的农业书籍。
结果很令人失望,到目前为止只搜集到两套:《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还主要是指导北方农业区的书。
而且体例还稍微显得原始,于是苏油准备干脆按照后世《农政全书》的来,以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十二项为目,慢慢弄一套指导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的书籍出来。
不过他可没打算自己干这件事情,他只负责编类,文字准备交给苏小妹和几个古文底子强的,材料搜集则交给来可龙里实习的孩子们。
你们不是闹每周三百字的作文不好写吗?来来来我想到办法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了,知道什么叫采访不?去村里多问问,三百字说明文,轻轻松松啦……
可龙里的芽菜终于做好了,一年多时间的窨藏,盖子一开,那种甜香融合酱香的味道铺面而来。
梅菜扣肉,终于可以升级为正宗的咸烧白了!
对于苏油这样的吃货来说,将梅菜扣肉等同于咸烧白,是对烧白先生的不尊重。
因为做工复杂多了。
首先要烙皮,将五花肉洗净,铁锅烧热,将肉皮一面在锅里烙到糊黑,然后刮去最表皮一层糊,这样的五花肉片出菜的时候才会软烂可口。
然后将五花肉煮到八成熟,煮的时候还要放老姜,山奈,八角和花椒,还要倒入料酒,加一点盐。
芽菜洗净泥沙,切成碎末,下锅用少量油炒一下。
炒之前可以还要加一点花椒和茱萸酱呛油,炝完后过滤残渣,只留油,再加酱油和芽菜末一起翻炒,为的是提味增色增香。
关键的来了,热少许油,放适量红糖,熬出泡泡,然后将煮好的肉在里面烙皮,将肉皮再次烙成黑红色。
趁热将第二次烙好的肉切片,将每片肉在预先用酱油,红糖调好的汁里面过一下,目的同样是提味增色,然后肉皮向下在碗里码好。摆碗方式有个名目,叫做“一封书”。
在码好的肉上面均匀的放上炒好的芽菜,摆上几片姜片、几粒花椒。
摆出十几碗,然后上锅开始蒸。
这得旺火蒸半个时辰,直到烧白软烂,入口即化。
吃的时候,用更大的一个碗或盘子盖在上面,快速翻转,这个手法叫扣,传统川菜九斗碗宴席里,类似的扣菜有好几个。
这道菜不适合后世的老人,但是特别适合如今大宋的老人和孩子,因为普遍油水还少。
这菜蒸出来,苏油便让孩子们给村里几家老人,还有河对岸的石家老头老安人送去。
然后自家开吃。
石富吃得摇头晃脑:“果然不同凡响,一道菜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小油你为了一口吃的,真的肯拼!”
苏油笑道:“这才哪到哪,要等正宗的酱油出来,还得半年!哎哟,说起来,该开几个酒窖,把酒藏起来了。”
石富问道:“为啥?”
苏油说道:“这永春露的味道,你觉得与去年相比如何?”
石富笑道:“小油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这酒比刚出来的那一批柔和甘甜,真是好东西。”
苏油笑道:“其实这就是那一批,不过放的年头更久长一点,这酒要是窖藏得当,那是越陈越香,因此现在将酒藏起来,等到我十七八的时候在起出来……”
石富点头:“这聘礼倒是不错。”
苏油目瞪口呆,我的意思是喜宴时拿出来待客用好不好?什么时候说是聘礼了?!合着你打着一网而尽的主意?!
禁闭期间,苏油除了按照唐淹规划好的大纲读书学习,和城里几位老师进行文字交流,剩下的时间里,就想着办法改造三座磨坊。
苏厨 第二百零三章 水泥
第二百零三章水泥
三座水力磨坊,三样不同功用。
第一座连接的是西晋当阳侯杜预发明的连机碓。《晋书》记载,“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枪之制。”
“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即连机碓也。”
就是以一个大型水轮,带动轮轴,轮轴上装有一排互相错开的拨板,拨板再拨动碓杆,使几个碓头不断地相继舂米。
可龙里的连机碓,轮上的拨板有八个,对应一边四个碓窝,可以同时进行粮食加工,还用于舂碎陶土、香料、矿石。
第二个磨坊,连接的是一件相对复杂的机具——水轮三事。
这东西实在杜预水轮土碾的基础上发明的,通过改变它的轴首装置,可以使它兼有磨面、砻稻、碾米三种功用。
先是一个由水力驱动的立式大水轮,在延长的轮轴上装上齿轮,和另外两个齿轮构成齿轮组。
轴上的拨片可以驱动碓杆,使碓头上下往复,可以舂米。
齿轮组中一个是平轮,平轮所在轴上装有磨,可以分别用石磨磨面,换成土碾,则可以脱壳。
不能小看,《农书》中记载:“水轮三事,谓水转轮轴,可兼三事,磨、砻、碾也。初则置立水磨,变麦作面,一如常法;复于磨之外周造碾圆槽,如欲毇米,惟就水轮轴首易磨置砻;既得粝米,则去砻置碾、碢干循槽碾之,乃成熟米。”
“夫一机三事,始终俱备,变而能通,兼而不乏,省而有要,诚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潜机。”
一日一机,可以加工稻米三千斤!
第三个磨坊,则是苏油自己的发明——榨油机。
这个东西是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的,因为它用到了古代没有的滚珠丝杠。
丝杠压榨在弄榨菜的时候便已经用过了,不过如今有了用千分尺精挑细选的滚珠,将它们加入到螺杆和螺母之间,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就将普通丝杠变成了滚珠丝杠。
丝杠将回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螺母外廓是齿轮型,被齿轮组箱带着转动,使丝杠朝前或后直线运动,推动金属压片挤压物料,这就是螺旋压榨机。
种子经过清理、破碎、软化、轧胚、蒸炒、压榨、过滤,可以得到豆油,麻油,茶油,混合油。
还可以用来压榨甘蔗,或者将粉料压缩,制作压缩饲料和压缩食品。
以上是食物,还有一样则是生产物资,非常重要——桐油。
相比冲压,螺旋压速度更慢,但更精细稳定,因此还可以压制质地较软加工工艺较高的金属,比如精美的钱币。
在可龙里,钱币是不可能钱币的,不过精美的剑镡,剑鞘装饰,以及一些门窗配件,没有问题。
在刀剑加工行业,金属装饰这是一门专业的手艺——锷工,和刀条打造是两个门类。
石家要赚大理剑的暴利,当然得在这些方面下大功夫。
孩子们也正好跟着学习,苏油给孩子们提出的口号是,有朝一日,要能够用机械的方式,批量生产出石家精工方可达到的产品水平。
这当然是空中画饼,不过也不是说完全一点希望都没给。
比如研磨膏的出现,孩子们如今已经可以通过轮带设备和研磨膏,达到石家磨工以前的金属表面处理水平。
可问题是,人家石家铁坊的那些磨工同样用上了研磨膏,精工等级也跟着上去了,差距还是差距,而且还有拉大的趋势,只不过外行人不大看得出来而已。
有了密封性能良好的黄铜,标准件的螺栓螺母,千分尺,有了弹簧,钢片,有了水玻璃精密铸造工艺……有了这些林林总总技术和工艺的进步,苏油带着刘嗣和张胜,搞出了一样简单又不简单的东西——对接式硬密封球阀。
球阀就是用一个带孔金属球作为启闭件,由阀杆带动,绕球阀轴线作旋转运动的阀门。
它的功能就是用于流体的调节与控制。
其实就是水龙头内部关键部件,不过相比水龙头工业批量生产有所不同的是,这玩意儿需要手工精磨,因为没有橡胶,所以得让钢质密封圈和黄铜阀芯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密封效果。
说到底还是钳工活,几个组长能带着孩子们将其它工作都做完,但就这点关键部分还做不好,目前只有石富可以胜任。
不过有了这东西,苏油就美上天了。
猪圈,鸡棚,暖房都能用上不说,苏宅里就可以弄上第一件奢侈品了——盥洗室和浴室。
到这个时候,苏油才想起来,水泥这东西是不是该搞起来了。
工业化生产水泥需要转炉,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后世农村还有很多小作坊是使用小立窑烧造水泥的,用的是土法,和小纸厂一样,属于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打击对象。
光苏油知道的就有三种——陶土水泥,炉渣水泥,矾土水泥,
陶土水泥最弱,以陶土,碎陶片粉为主料。
炉渣水泥不错,以煤灰和炼铁炉渣为主,成品成分已经接近普通硅酸盐水泥配方。
矾土水泥则是以铝矾土和报废玉瓷器的碎片为原材料,经粉碎烧制而得,所以制出的水泥,具有某些矾土水泥的特性,即凝固速度性、强度高。
如全部以白瓷碎片制备的水泥,色白如玉,可作装饰勾缝的白水泥用,不过和瓷器制作一样,要防止加工过程中的铁污染,以免白色变成红色。
三种材料烧出来,叫熟料,还要加入作为配料的石灰和石膏,才是水泥。
不管哪种生产材料,如今四通商号多得不行。
史家瓷坊的碎陶瓷,石家的炉渣,陵井的煤渣,几乎都快堆成山了。
鉴于这种情况,苏油决定,为了大宋的环保事业,必须将水泥作坊建造起来。
听起来非常可笑,但是如今大宋的自然环境其实能够轻松稀释眉山这点准工业排放的气体水体污染,所以眉山的环境问题,还真就是一个废渣堆积问题。
将这些废渣变成可利用的东西消耗掉,的确就能解决目前眉山的大部分环保问题。
没地方讲道理了。
上述三种水泥的优点就是抗水性好,耐酸碱腐蚀性好,制作方便简单,能够适用于水上、地下工程及酸碱浸蚀的建筑物。
但是强度较低,高楼大厦不用想了。
不过水池、养鱼池、澡塘、房屋的基础部分……
还有尿池、粪池、厕所、猪圈、猪食槽、牲畜槽、青贮池、饲料池、磨盘……
总之,对如今的可龙里来说,完全够用。
要说缺点,就是耐冻性差,凝固速度缓慢,且容易出现干缩裂缝,所以使用时养护工作很重要,而且周期很长,差不多要一个月时间。
浇筑梁柱、板时,必须预先测定其标号,然后根据设计强度去配制混凝土。
幸好这里是在眉山,还有一件用老了的神器——芒硝。
芒硝投入热水中溶化,并充分搅拌均匀,再以芒硝溶液去拌砂浆或混凝土,可以大大加快凝固速度。
说干就干,先把实验室工艺搞出来。
找史大订购一批瓷砖,然后设计了洗脸槽,抽水马桶,苏油将修建浴室的基建工程包给了三哥和五哥,自己带着娃子们,戴上口罩搞水泥去了。
苏厨 第二百零四章 求情
第二百零四章求情
浴室总体在十一月完工,刚好天气转冷。
八公和石富是第一批享受到浴室的人。
浴室整体是石材加水泥,只有水槽,浴池等部位用的是瓷砖,不但宽敞,还颇为美观。
可龙里两个窑炉,一个玻璃窑,一个金属窑,火力不绝,因此热水也不断。
水池内铺着瓷砖,还有供在水中坐着休息的阶梯和靠背。
下到水池里,石富忍不住哼了一声:“舒坦啊……”
地方很大,说话的时候还带着嗡嗡的回音。
八公对这样坦诚相对的场景很不适应,拉过水面上飘着的一个木盘挡住关键部位,顾左右而言它:“这是啥?”
木盘上放着一个半球形的瓷瓶,一个瓷盒。
苏油说道:“这是胰子和洗发水,胰子眉山城买的,质量不太好,洗发水不错,是我让六嫂用皂角和无患子熬的。”
石富说道:“等回石家堡子,我也得弄一套这个,这冬天里泡一泡,真是太舒服了,原来那什么水龙头,是这样用的,明润这脑子,真是没得说……”
苏油说道:“以后这里就是村里的公共浴场,上午给女的用,下午给男的用。”
说完打散八公的头发,给他洗头,再用篦子将头发篦直。
八公闭上眼:“这福享得,折寿哟……”
苏油将八公的头发挽起,开始给他搓背:“应该的,八公你以后就别去弄田土了,就在宅子边上开点地,种点菜蔬玩。族田那边交给三哥五哥六哥他们好了。”
“你只需关照好那三处磨坊,帮四里八乡打米,磨面,榨油。愿意卖的我们也收,顺便还可以收些蜂蜡,蜂蜜,猪鬃之类乡下土产,每隔几天和肉蛋一起送城里去。这笔进项,怕是比族田还丰厚……”
八公笑道:“行,都听你的,这个暖水池子不错,城里人,读书人应该喜欢,啥时候你请你姻伯,还有你老师他们也来玩玩。”
苏油喜道:“你答应放我出去了?”
八公叹气道:“我算是看明白了,你娃在哪里都消停不了,我是管不了你了,还是丢你去学宫,让龙先生拘着合适!”
石富说道:“其实油娃如今,读不读书都不重要了……”
八公立马变脸:“瞎说什么呢!苏家人跟你们石家又不一样!打祖宗那辈儿走的路就不同!”
石富只得叹了口气:“也是,文武两途。这世道啊,能做文人谁还当武人?小油你还是回学宫吧……”
……
纱縠行,苏洵正在写条陈,程夫人拿着尺子给他量尺寸,看样子是要添置新冬衣。
两人一边做事一边聊天。
苏洵叹气道:“夫人,为夫惭愧,张学士的奏请,朝廷未允。”
程夫人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儿:“莫放在心上,夫君文华斐然,再说读书也不是为了官职,只为保持上进之心,给孩子们做个榜样。朝廷不允,那是朝中无知你之人。”
苏洵说道:“家里都好?”
程夫人笑道:“如今可龙里那边不再需要补贴,家中也尽宽裕,夫君不用担心,对了,近日还收得一张雷琴,夫君可是有日子没有弹琴了。”
苏洵拿毛笔指了指条陈:“近来没那闲情……哦,张学士问起了子瞻子由的学问,还让我时机合适的时候,带他们去看看。”
程夫人笑道:“那小油呢?张学士没问到小油?”
苏洵奇怪:“他?他还那么小,那点学问就别让张学士笑话了。”
说完又道:“经你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张学士说如果孩子小,性子未定,那就好好读书,不要忙着四处交游。我以为他在说子瞻子由,便告诉他俩孩子都在青神静心读书。难道……他是在说明润?”
程夫人笑道:“你呀……来抬胳膊……我就问你,张学士叫你急匆匆回来,所为何事?”
苏洵说道:“呃,就是问明江卿近日的举动如何,还有开田之议,考察到底是否可行。”
程夫人问道:“那夫君可了解明白了?”
苏洵说道:“我川中四路,数百年来尚算安定,这土地逐渐都流入到了世家豪强手里,百姓都成了豪强的附庸。”
“局面已经牢不可破。如今川中千人耕万人食,一旦遭遇大水旱,底下千人根基一毁,上边就是万人遭难。”
“能开源缓解这种状况,当然是好事儿。龙山长此议,是未雨绸缪,长治久安之策。”
程夫人笑道:“夫君说得在理,可此议并非起于龙起之龙老先生。”
苏洵正色道:“夫人,说话需仔细。龙起之老先生,清誉广布西南,绝不是欺世盗名之人!”
程夫人拿手中尺子轻轻拍了苏洵一下:“夫君你想哪里去了!龙山长德高望重,此事由他起议,当然比七岁孩童提出来更受重视!这是为了川中百姓用心良苦,跟欺世盗名有什么关系?”
苏洵愣了:“七岁孩童?小油……明润?怎么可能?!”
程夫人量完尺寸,将尺子收进簸箩:“怎么不可能?你苏家去年那两百亩梯田,难道是凭空飞来的?”
苏洵顺口说道:“可不就是飞来的……等等,夫人你是什么意思?你是想说明润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这些,甚至开始暗中引导川中田政?夫人你也太高看我苏家人了吧?这不成宰相之才了?!”
程夫人噗嗤一声笑了:“怎么可能?去年小油是为了弄那什么磨坊,截水归渠时才发现了山塘处可以开田;今年却是因为一场倒春寒,才想到可以分开山区平地,按两季分别栽种收割。”
“事出当然各自有因,然而鞭辟分析,联系旁通,因势利导,统一谋划,最后一举多得,可不就是我们家千里驹的拿手本事儿?”
说完眼波流转:“宰相之才怎么了?苏家又不是没出过宰相。”
苏洵还是感觉难以置信:“真是他?他现在在哪里?赶紧叫来我问问。”
程夫人说道:“可不敢叫,他因为夏日里调皮捣蛋,被八公抓回可龙里了,听说又挨了一次揍,现在老老实实读书呢。”
苏洵就感觉一个头两个大:“这孩子这么不经夸……他又干啥了?”
程夫人说道:“他搞了一膄古怪的帆船,夏天每日在玻璃江上操帆,晒得黑炭似的……”
苏洵勃然大怒:“这是读书人该干的事体?!揍得好!”
程夫人白了苏洵一眼:“说什么呢?!那船如今已经成了,父亲命人赶造了三艘,用来走水路传递消息,夔州的消息,四日可达眉山,真派上了大用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