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以往只要闹着没钱,就能拿住皇帝腰眼,比如平夏和功赏。
现在却是不行了。
朝中现在敢闹,赵顼就敢问:“差多少?我从内库拨给,替你补上。”
应该说纵观整个封建王朝,宋朝的皇帝算是大方的,当然也有政治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导致大臣掏皇帝内库是常事儿。
这一点也让苏油很不爽,也提议过好几次——皇家的产业应当公开透明,然后依法纳税,剩下的是皇室利润——这是一个纯商务行为。
外廷问内廷伸手要钱,这本身不合制度体例,今天外廷向内廷伸手,明天内廷就可以向外廷伸手。
防范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赵顼没有听他的,他认为这道条陈,是蜀国公爱君太过了。
作为大宋皇室子孙,在“家天下”方面,当然应该有这种掏腰包的自觉。
国家用度不足的时候,内库补贴外廷,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毕竟家国一体嘛。
以前仁宗,英宗那是没办法,只能在衣食上节约。
现在不一样了,皇室真是不差钱。
他是压根就没有想过,可能今后会有一个子孙,不但会耗荡干净他积蓄的内库,还会让外廷想办法满足其一己之私欲,最后搞到天下大乱,国破家亡。





苏厨 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算计明白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一十章算计明白
腊月二十三这天,苏油也在兰州铁厂澡堂子里边,接见了前来述职的巢谷、苏元贞。
还有一位贵客,陈慥陈季常。
连苏油自己都忘了,当年陈季常和苏油见面,曾经讨论过一场关于如何对待老家巢谷的父母亲戚问题。
其实从那个时候起,陈慥便知道巢谷乃是大间谍。
因此什么引诱陈慥来行刺之类的伎俩完全落空,陈慥千里而来,对巢谷推崇备至,一副粉丝见偶像的神情。
这下反倒让巢谷吓了一大跳,差点以为陈慥真的变成了趋炎附势之徒。
一场误会搞得两人都哭笑不得,最后决定矛头一致对外——都是他苏明润的锅!
陈慥虽然惧内,读书也一般,但是业务能力却很强的。
古代的商路,上面的利益瓜葛可是异常复杂——官府、商人、地方黑白势力、土匪、役夫、仓储、驿站、马队……
陈慥能够统合掌控这些业务,尤其是他还没有可倚仗官身背景的情况下,其实也不是什么简单角色。
从蜀中商路尝试,到汉江商路成熟,再到现在准备着手的丝绸之路,陈慥和巢谷、苏油一样,其实一直都在成长。
因此陈慥对巢谷苏油一点都不羡慕,白帕子放在额头上漂在热水里,还不忘教育苏元贞:“无咎你现在回头还来得及,有个进士功名,干嘛不在二林快活?你姐跟你姐夫那样的日子才叫好活法,看看明润这苦逼,泡个澡都得到厂区里来抢头锅,想想都替他憋屈。”
这种话如今几乎无人敢在苏油跟前说出来,苏油如今声威日重,天下景仰。
虽然他自己不拿自己当一回事儿,但是别人却不敢再不拿他当回事儿。
如今也就只有土地庙七子中的张麒、张散,还有陈慥几个自幼相熟又豪迈的,才敢这么开玩笑。
剩下的就只有石薇、娟儿、小妹。
聊到这些,话题很快就转到了苏轼的身上,陈慥和苏轼好到穿一条裤子,于是就为老朋友抱屈:“难道还不苦逼吗?以子瞻之才? 子瞻之望,他那一期的进士谁人能赶得上?”
“那一榜的吕惠卿、章惇,都已经当过宰执;王韶节度南海? 曾布做过计相;再看子瞻? 到现在还是一个小小外任通判? 太不公平了。”
苏油头上也顶着一张帕子,双手交叉放在肚皮上:“季常你要讲道理,那一榜还有张横渠? 二程。另外四曾里边? 除了曾巩曾布,却也还有曾牟曾阜,咱们家子瞻? 这叫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陈慥怒了:“还有制科三名呢?!制科三名? 可比状元!”
苏油不以为然:“那一科的状元还是章衡呢!却因反对安石相公? 贬了一回? 到河北又反对立法禁民贩盐? 再贬了一回。”
“堂堂状元,出道即巅峰,活活从三司判官,判太常寺,通进银台司? 发落到了知成德军。”
说到这里有不禁叹气:“说起来我还抢过章兄的饭碗? 当年仁宗宝文阁初除待制? 本来陛下是属意他的? 认为他是仁宗状元,合情合理。”
“听说后来太后干预,说相比状元? 仁宗皇帝更喜欢探花,差事才落到了我的头上。”
“如今章惇得势,章衡老兄,怕是更难得进朝堂了。”
陈慥还是不忿:“你老苏家就是老实,你出来外任,不正好塞子瞻进朝堂?这样保证朝里始终有人。”
“等到轮到你进京,子瞻的考绩也满任了,再将他换出来,岂不是两全其美?”
苏油哈哈大笑:“什么是官?当官的目的是什么?那是致君尧舜,服务兆民。”
“如果当官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名位,声望,俸禄;是为了有所便利,可以立德,立功,立言……那不好意思,我苏家人即使不通过做官,都已经做到了这些,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这话说得陈慥没了脾气,是的,眉山老鼠夹,就是这么豪横!
见到陈慥没有声音了,苏油才乘胜追击:“政治方面的建议,季常大哥你就不用提了,这方面别说巢大哥,无咎,就算是刘和尚你都比不上。”
陈慥顿时又不服了:“他一个交趾降将之后,我会连他都不如?”
苏油冷笑道:“乐支城大捷,鬼章瞎征一去,青唐已然底定。这里边谁的功劳最大?”
陈慥想了想:“从奏报来看,当然是赵禼总领之功,其下李宪、刘世恒,其下李纯元,其下结药密、鲁尊,毕竟兵力是人家的嘛!”
苏油看向苏元贞:“无咎你说呢?”
苏元贞说道:“从奏报来看是如此,但是为何学员五十三子,刚好那个时候出现在乐支?能够及时接掌乐支城防务?”
“如果说五十三子是因为被派为斥候,被鬼章遮断,只能退往乐支的话,那又有另一个问题——为何五十三子会被派为斥候?”
“所以我猜测,此举本是李宪执意冒进,刘世恒作为其副手,又是降将之子,不敢得罪李宪这样的天子近臣,只得从之。”
“大军轻进毫无阻碍,刘世恒当然感觉不妙,于是便将军中学院出身,懂指挥,懂新式军器运用的学员兵,故意派作斥候。”
“等到后路事发,被隔断的学员兵自然就只能退往乐支,而他们又自然会在军务上帮助贾诩守城。”
“刘世恒并不需要他们战胜,只要能稳守乐支三日,他和李太尉便能回师反攻,灭敌于城下!”
“这就叫将计就计。”
巢谷补充道:“所以刘世恒不但将青宜结鬼章算计明白了,甚至连李宪都算计明白了,自己躲在底下将一切都安排得妥妥贴贴,不显山不露水地达到了目的,彻底扫清攻取青唐的后路隐患。”
“不过他也可能没有猜到李纯元如此厉害,竟然领着一万蕃军,打得鬼章瞎征几乎全灭。”
苏油笑道:“不要以为李纯元就是什么好鸟,李姥姥和刘和尚抵达乐支城的时候,鬼章尚未就擒,纳尔温尚未归降,这些,都是李纯元留给自己上峰的功劳。”
苏元贞点头:“最后就变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赵运帅功奏一上,陛下才知道李纯元乃李忠武之后,大喜之下,在李忠武神道碑额上加了‘显功’二字。”
苏油说道:“当年君子馆一战中,李继隆退保乐寿,导致刘廷让数万大军覆没。虽然之后一生战勋卓著,这道耻辱却始终没法削去。显功二字,李家人求了这么多年,也始终没能加上。”
“听说李纯元乃庶子,在族中不受待见,为了侍奉亲娘,才弃文从武的。到现在终于一战成名。”
“陛下给李忠武加碑额的意思明白得很,这是在敲打李家人——你们家族的荣显,多半要着落在这个庶子身上,对人家母子俩好点!”
陈慥听得一个头两个大,将帕子从额头上扯了下来:“无怪我家那口子说我就不能去做官,不然会被坑得渣都不胜,一场小仗都这么多牵扯!”
苏油和巢谷对视一眼,糟了,嫂子怕是已经在半道上了!
接下来的场面,就是苏油和巢谷对陈慥大献殷勤,搞得陈慥很不适应:“你们……你们是不是背着我干了什么亏心事儿?”
苏油一边给陈季常捶拍后背一边呵呵赧笑:“没有没有哪儿能呢?这不是多年不见想要亲热亲热吗呵呵呵呵呵……”




苏厨 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史书的下面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史书的下面
元丰六年除夕,李宪、刘世恒带领联军,携带满满的辎重,还拉上了霹雳炮,再上青唐。
所有人都知道阿里骨大势已去,四郡的小部族如阿星、李叱腊钦、诃诺、朱古、陇遇赞、抹征……沿途赶来与大军会合。
这回他们有人撑腰了,阿里骨你不是要我们来吗?我们这就来了!
青唐的城,其实就是一个聚居区,一个集市,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城防。
这一点与回鹘人很像,“有城而不喜居”。
宗哥其实就是一道关卡后的聚居区。
城守青宜结鬼章的儿子结篯咓龊见到超过十万的大军抵达,根本不敢对敌,连夜溜回了青唐城,李宪一铳未发就拿下了青唐城的南大门。
大军再次停留了一日,李宪给阿里骨发去文告,要他接受投降,交代清楚问题。
这些问题是交代不清楚的,就连董毡的内侍都逃跑出来,告诉董毡已死,并且声明董毡临死前并没有给出任何遗嘱。
青唐部众大哗,阿里骨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将他们的酋长集中到青唐城囚禁胁迫,逼他们认主。
于是集体要求李宪进行惩戒。
李宪不再等待回复,摆开霹雳炮,对青唐城发起了一轮炮击。
阿里骨不敢接敌,只好带着忠于自己的部队向西逃窜。
通往雪区的牦牛城,如今在心牟钦毡手里。
心牟钦毡早就对阿里骨父子不满,出兵对抗。
阿里骨不敢久待,于是只能改向,朝着通往扁都口的最后一个青唐小城——林檎城撤退。
李宪轻取青唐四郡,解放之前被阿里骨囚禁的反对派,从里边救出了温溪心父子。
赵禼这时才抵达青唐,以温溪心为使节,请他前往牦牛城,招诱心牟钦毡。
经过温溪心劝说,心牟钦毡同意附宋。
赵禼请出圣旨,与众蕃落酋长杀白牛白马会盟,拥立董毡嫡子蔺逋比为青唐之主。
同时封赏各路勤王的大小蕃落首领,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李宪为代都护。
这就有意思了,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不但与青唐四郡完全重叠,而且今后还将囊括整个黄头回鹘所占地区,最后连接到于阗。
因此西域都护府的权力? 比青唐四郡大得多,也就是说,蔺逋比被温溪心卖给了大宋? 成了一个傀儡。
温溪心因此得到大宋的封赏? 成了检校太傅、怀远军节度使? 成为了大宋在青唐光荣的白手套。
苏油在兰州接到军报,不由得击节叫好:“温溪心之智,堪称青唐诸葛!”
温溪心最早是董毡旧臣? 负责青唐财政? 因为与宋朝有贸易往来,一直比较亲宋。
阿里骨崛起后,对董毡旧臣严加防范? 青宜结鬼章因为屠杀过大宋军士? 因此只能站在阿里骨一边。
而温溪心却不同? 不但自己偷跑了出来? 还带着蔺逋比一起跑了出来? 跑到兰州边上? 占领邈川地区,发展出自己的势力。
名义上这个势力是蔺逋比的,其实却被温溪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董毡病重将死,阿里骨预备发动,想要借金刚崖益西央的影响力? 将青唐大小头领召至青唐城? 一网打尽。
益西央和二林部、吉多坚赞交情深厚? 苏油与之早就有了约定? 如果董毡病危,就在金刚崖寺后方挂出九尺五部风马龙幡。
之后消息又被宋人的探子洛扬多杰带出。
事情到此,其实只要揭露出阿里骨的阴谋? 青唐基本上就大局已定了。
但是温溪心有疑虑,因为之前他屡次请求内附,都被大宋以董毡未死,温溪心属于藩国之臣,大宋不会贪图藩国的土地人民为由,给拒绝了。
要是最后大宋官家心软,还是让阿里骨做了青唐之主的话,那自己的部族就不用活了。
于是温溪心冒了一次大险,给大宋献上一道理直气壮的投名状。
接到阿里骨要诸部酋长前往青唐的命令后,温溪心立即启程,趁阿里骨造访金刚崖寺的时候,突然出现在青唐城中,然后,消失了!
阿里骨接到消息之后,将青唐城都翻了个遍,愣是没有找到温溪心父子的下落。
最后疑心是心牟钦毡收留了温溪心,遣使责难,却让心牟钦毡反心更炽。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温溪心自投罗网,竟然躲到了阿里骨的囚牢当中!
这是标准的灯下黑,阿里骨大索全城的目的,就是要抓住温溪心投入大牢,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温溪心替他提前将自己个儿给“抓”了。
温溪心乃董毡旧臣,掌控财政数十年,在青唐城里也一直有自己的势力,这点小事很容易办到。
于是青唐四郡大哗,各路酋长不再首鼠两端,纷纷谋求自保,遣质子入大宋告发阿里骨的罪状,请求大宋干涉,大宋拿到了充足的出兵理由。
等到赵禼解放青唐,众酋长发现温溪心父子的确是被关在了大牢里,更加坐实了阿里骨的阴谋。
整个事件,其实是温溪心提出计谋,得到了苏油认可,然后让王厚完善了计划。
之后苏油说服吉多坚赞和阿囤弥、白愔,给益西央去信,要求其合作,最终获得了成功。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些东西,注定是不能留在史书上的。
史书上只有简单几笔:
“元丰七年,春,正月,丙午,辽主如春水,复建南京奉福寺浮图。
宋收青唐。
癸丑,李宪等下扁都口,逐阿里骨。
甲寅,进贤妃朱氏为德妃。
辛酉,诏黄州通判苏轼知汝州。轼上表谢,且言有田在常州,愿得居之。
帝从其请,改知常州。”
……
去年大赦,因为苏轼乌台诗案受牵连,被发配广南的好朋友王巩,终于回来了。
老朋友相见,王巩的精神面貌,身体发肤,竟然比离京的时候还要好,让苏轼大吃一惊。
王巩却觉得好笑,说广南风物别具韵味,天天能吃到水果,稻米一年三熟,总之就是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好地方。
当地人多念及少保的恩情,听说自己是少保大侄儿的好朋友,一直照顾有加,不但没有吃苦,竟然是去享了几年福。
苏轼表示不相信,王巩便叫出当年坚持要陪伴自己去广南的柔奴,为苏轼劝酒。
当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大为感动,于是写下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立即就登上了《时报》,广为传唱,赵顼知道苏轼终不能屈从,觉得再惩罚下去没有意义,给他转任。
历史上王珪对苏轼的任命每每阻挠,这一次却没有反对,制词里边,还用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评语。
不过苏轼的事情翻篇儿了,苏辙却又惹了麻烦。
因为给考生出题时没有遵从《三经新义》,被当地官员弹劾,苏辙被贬官撤职,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苏辙一点都不气,得命立即乘船北上。
想到去年黄州与兄长相见,与刚好贬到黄州的朋友张梦得一起游览武昌西山,张梦得当时邀请自己写一篇文章,这欠账一直没还上,于是写了《黄州快哉亭记》,施施然上任去了。
这篇文章同样写得漂亮,也登上了时报。
其中“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可谓脍炙人口。
汴京人津津乐道,这可好,只要大家都还用笔写字,就没人能够拦得住大小苏夫子的声名传到官家耳朵里,这可好。
苏油收到大小苏的消息,不由得又好气又好笑,这俩货也真是不让人省心。
王相公的《三经新义》,在士林中引起的争议越来越大,苏辙出题不依《新义》,其实是一种进步行为。
但是枪打出头鸟,在朝廷还没有明确取消按《新义》取士之前,你苏辙作为朝廷命官,这么做就是不合规矩,被贬了也是活该。
不过此举惹恼了另一个大佬——司马光。
司马光立刻上章,炮轰《三经新义》,有大问题!




苏厨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义之争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新义之争
《新义》,是《周官新义》、《毛诗义》、《尚书义》的总称,其中只有《周官新义》是王相公亲笔,其余两篇乃王雱和吕慧卿所作,当初制定的时候就极不严谨,乃是介甫公一家之言!
比如《尚书》,当年苏明润《尚书祈询》中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都在点子上,算是开辟了《尚书》辨析这样一门学问。
到了今天,学界已经渐渐形成共识,其中不少章节,存在改编,删窜,颠倒,甚至是伪写等情形。
这些问题,是当时安石公也没有弄明白的,王雱、吕惠卿就更隔了一层,他们作的《尚书义》,能作为学校法定教材?能作为科举的唯一参看书目?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周官》同样如此,不说别的,就一个《考工记》,能绕得过理工去?
关于音律,尺寸,量衡,参照出土文物就会发现,和今人的理解区别甚大,商周文字考义局如今对这个问题已经作了很多详尽解释。
这些进步,反证了王相公的《周官新义》,有很多地方不靠谱。
现在明明问题出在教材错误上,却归罪到考官的考题正确上,这不叫文过饰非叫什么?
因为涉及到苏辙,苏油不得不上书阐明立场。
苏辙的问题,不在于他对真理的坚持,而在于他犯了“程序错误”。
国家立《三经新义》为三经唯一参考书目,并且规定其为试官的唯一出题科目,那么试官就理应遵守规定。
如果是教材有问题,考官发现后? 应当按照正常程序上报,建议朝廷修改,就像司马学士现在所做的那样。
但是在国家没有给予明确答复? 下达指导意见之前? 一个考官? 当然必须按照原有规定来执行。
这就叫“程序正确”。
当然程序正确也存在例外,那就是事发突然,即将给国家百姓造成严重损失的时候? 可以从权。
但是出考题? 明显不在此例外之列。
所以苏辙童鞋应当承担责任。
但是话又得再次说回来,苏辙承担了责任,并不是意味着他这件事情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就不是问题。
因此朝廷应当在处理苏辙的同时? 也对他说提出的意见? 予以高度重视。
如果《三经新义》有问题? 那就应当集合全天下的博学才士共同讨论? 制定出一本符合大宋标准的“官方版本”《新义》出来? 作为考试参考教材。
有问题的部分,要标明有问题;有异议的部分,要标明有异议;未定的问题,要标明未定。
这是有先例的,著名的《史记三家注》? 便是这样的体例。
至于考试? 只能从已定的? 无疑义的那些内容中选取?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道奏章说白了还是理工“求同存异”,“实事求是”那一套,但是不能说苏油的奏章有什么毛病? 完全站得住理,立得住脚。
可问题是,如果要照苏油这个搞法,大家都服气的“博学才士”,都有哪些?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苏油第一次将朝廷的博弈摆到了明面上来,而且推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集体讨论,求同存异,明确分歧,搁置争议,照顾多数意见。
赵顼对此颇为犹豫,主要是他要顾忌王安石的面子。
反倒是王安石上书,提出《尚书义》的问题相当严重,《周官义》也有很多地方不严谨,这是事实。
他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就是先办一份报纸,名叫《学报》,只攻学术,不涉政争,大家都可以投稿,水平高的予以发表,启发讨论,最后趋同。
王安石都认账,赵顼就不好再坚持了,同意先开一个学报局,点了程颢为编修,先办几期《经义学报》再说。
1...475476477478479...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