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竖子,欲作死耶?”李世民一点都不客气,见了李诚就喷!
李诚低头不语,当着什么都没听到,李世民气的手抖,指着他继续喷:“竖子,不服气耶?以朕欲害汝乎?”
李诚总算是说话了,一拱手,飞快道:“微臣不敢这么想,就是觉得气不顺。”
对于李诚的大白话,李世民已经习惯了,这个解释还算合情合理。而且李世民还有点内疚,相比于李诚对功绩,待遇上确实差了点。
不过话说回来了,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压制你是为了你好。这个道理,李世民心里明白,却不会说出来。李诚气不顺,闹腾几下是很正常的,闹腾过了气也就顺了。
“气不顺?呵呵呵,要不要朕帮你一把?”李世民阴森森,眼神就像盯着犯了错的李佑。眼角的余光四处游动,在找一件趁手的兵器。
“算了,臣不用陛下帮忙,自己会调整的。”李诚缩了一下脖子,知道这不是啥好话。
李世民冷笑了两声,忍着丢东西的冲动:“竖子,长安城里多少眼睛盯着你的家当?心里没点数么?不是朕护着你,早就被人撕碎了,骨头渣都啃没了。”李诚翻了翻眼珠子:“陛下,臣也没白拿您的好处吧?不是为了陛下,臣能去惹他们?算了……陛下息怒!”李世民总算是找到了趁手的兵器,上次抽李佑用的马鞭,顺手丢在桌子边上的 ,拎手里冲出来,
追着李诚一顿抽。
换成别人,哪敢躲啊?李诚才不管那么多呢,这马鞭抽身上还能好啊?唰唰唰!
李世民追的紧,抽的快,李诚跑的急,躲的准。总能在毫厘之间避开鞭子,又总能在李世民怒火极致的时候,慢下脚步,挨一鞭子。然后继续火烧屁股似得跑开。
皇帝的后宫里,出现这么一幕,场面真是太……反正大太监是打死他都不靠近一步的,站的远远的,让李世民和李诚玩老鹰抓小鸡。时不时的,李诚挨一下,时不时的,又挨一下,半个时辰下来,李诚大概挨了七八下,李世民追的有点累了,停下脚步
:“站住!”
李诚只好站住,李世民上来狠狠的又抽了三鞭子,在李诚的惨叫声中,鞭子一丢:“滚回去,再闹抽死你。”
李诚的儒衫上全是鞭子抽出来的口子,李世民看着都觉得惨,有点打不下去了。
“陛下,微臣告退!”李诚要走的时候,李世民突然抬手:“等等,被你气糊涂了。”
李诚一脸的苦逼,站住回头:“陛下,还有事?”李世民指了指李诚道:“等着。”说着回了书房,不一会出来递给李诚一份奏折:“看看这个。”
李诚没有抗拒的表现,接过来看了一会,还给李世民:“陛下,就这个事情啊?您心中早有定见,何必问臣呢?”
李世民怒道:“少废话,说说你的看法。”
奏折上写的啥内容呢?薛延陀的事情。东突厥被干翻之后,薛延拓真珠可汗在东突厥的地盘上崛起了。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跟韭菜似得,割了又长,长了又割。
一个民族被打走了,又一个民族会成长起来,成为新的潜在的威胁,或者是现实威胁。
中原王朝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差不多一直都是这个格局。农耕时代的中原王朝,很难改变这个生态模式。薛延拓真珠可汗的崛起,让李世民感觉到了威胁,必须采取应对手段了。
李诚的回答是有点想当然了,这奏折李世民才收到不久,跟一群宰相讨论过一次,暂时没有结论,就发生了氏族志事件。所以,李世民一时半会的,也不好找宰相们再谈这个。总得缓和几天吧?
“这有啥好说的?奏折上不是写的很清楚么?真珠可汗有两个儿子,一南一北,各自占据了半壁江山。老家伙也没多久可活了,俩儿子肯定都想继承可汗的位子呗。”
“说办法,朕没瞎,看的到。”李世民还真的没想好该怎么办,最近为这个事情没少动脑子,想不到太好的办法。“陛下,推恩令啊!稍稍变化一下样子就是了。”李诚一句话,就像跟惊雷在李世民的脑子里炸开了!推恩令是西汉分封诸侯对中央王朝威胁太大而滋生的产物。从贾谊到晁错,最后是主父偃,最终解决了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皇朝的政策。
这么说了,为了解决诸侯的威胁,贾谊、晁错的结果都不是很好,主父偃也没啥好结果。李世民也是熟读史书的人,怎么会不知道推恩令呢?问题是,李诚会不会把自己当成汉武帝呢?话说啊,看看史记就知道,史官对汉朝的一帮皇帝们,评价不高的。就算是汉武帝,司马迁也不是很给面子
。
总之,李世民联想了一会之后,跑题了!怒喝一声:“李诚,朕不是汉武帝,你也不是主父偃!你还不够格!”气急败坏,直接上大白话了。李诚伸手扶额,叹息一声:“陛下,您想的太远了,微臣跟不上您的思路。这样,臣还是说简单点吧,薛延拓真珠可汗有两个儿子,都想当可汗是吧?那就都封做可汗呗。这样以来,真珠可汗是大可汗,两
个儿子是小可汗,陛下是天可汗。”
李诚的意思,陛下,我们还是就事论事吧。别联想太多,我还真没这么想。
mmp,想多了!李世民不禁汗颜!悻悻的收回狰狞的嘴脸,脑子里一琢磨,这办法好,这小子总能给人带来惊喜。实际上,好像他在对待吐蕃的问题上,用的也是这个办法的变种。
可惜,朝廷里那帮人,真是太讨厌了!他们担心李诚的成长太快,死活要压着他。
“自成,朕恨啊,你要是有三十岁,朕就能大用。”李世民叹息一声,心生愧疚了。
李诚听了很满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虽然人不在朝堂之上,却能在皇帝心中有很高的地位。达到这个目的就够了,要什么自行车?
“陛下,没别的事,臣就告退了?”李诚啥都不要,就想赶紧走人。
李世民一愣,旋即笑道:“竖子,来人,取常服一件,给他换了再走。”舒服了,李世民念头通达了,李诚还是不跟自己见外就行。之前真是想的太多了,用对付一帮宰相的思路对付李诚,本身就是大错特错。最好的办法就是李诚不乖了,叫来抽一顿鞭子,他就老实了。就像
收拾自己的子侄。
换了一身衣服,李诚出宫了,大太监送到宫门口才拱手低声道:“自成先生,陛下真情流露,当珍重之。”这话能从大太监的口中说出来,真是见了鬼了。李诚一脸的错愕,呆呆的看他一眼,两个聪明人之间一个眼神交错后,李诚抱手:“多谢!”大太监回礼:“不敢!”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八十八章 长安风
大太监这种人,李诚一直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给予足够的尊敬。不是说他有多牛逼,而是因为他的身份决定了一个事情,他唯一的效忠对象是李世民。这种人,李诚就不指望从他嘴里能听到一句真心话
。
听到大太监一句真心话,李诚一点都不感动,还全是惊吓。
赶紧走,走的越远越好!最近一段时间不出门了,安心弄杂志《长安风》。
李世民把底线都画出来了,到此为止,不许再搞事。那还搞个屁啊!
李诚人还没走远呢,李世民就让人传话,房玄龄、长孙无忌、马周等人觐见。
一帮宰相的临时小朝会,李世民拿出薛延拓的有关奏折,淡淡的表示:“朕欲封真珠可汗二子为小可汗,诸卿以为然否?”
一群宰相听到这个话,再看看奏折,全都沉默了。然后用敬畏的眼神看着陛下!
最后还是长孙无忌这个臭不要脸的站出来,举着笏板:“陛下英明,洞见万里,臣拜服!”
其余宰相纷纷效仿,房玄龄:“陛下英明!臣不及万一!”
“此举一出,薛延拓三十年无忧。”这是马周!
李世民很得意,也很遗憾,因为魏征生病在家,没有来参加小朝会。
这主意是李诚出的,但是李世民不打算告诉大家真相,被群臣发自内心的敬佩,这种感觉太特么的爽了。无耻,无耻就无耻好了!
为了这个事情,李世民在小朝会散会后,李世民表示好想看看起居注。但是史官翻白眼,你奏凯!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的文字材料。
李世民不是唯一要看起居注的皇帝,当然他只是看了删节版,也很想改。不过没看到原版,也没真的改成就是了,因为房玄龄和魏征都表示:陛下,要点b脸行么?
言下之意,你不要学汉武帝和苻坚这两个删改历史反面典型!就这两位,也没看过起居注。李世民李世民看到的是房玄龄改名为《实录》的玩意,李世民还是没看成。
由此可见,史官之坚持!后人认为,李世民尽管没有得逞,还是开了个恶例。李世民要求看起居注的时间,分别为贞观十六年和十七年两次。
宋太宗就牛逼了,起居注写好了,要给他过目。朱棣改《太祖实录》,满清……好吧,《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水分最多的。没法指望一个搞了文字狱的朝代,弄出来史书。
仔细看看,不要脸的皇帝还真是稀罕玩意,清朝是例外。
张亮突然发现,自家人出门不再有危险了,再一打听,才知道李诚又放话了:恩怨已了。
长安城的纨绔们表示,太无聊了!哥哥,你能晚点说么?我们都没玩够。李诚没有继续放话,闭门不出,最多去西市的书报店。如今的书报店,生意不比从前了。但是也不会太差,以前是连载的话本,现在是出版合集。只可惜,自成先生迟迟没有新作问世。长安人民表示很不
开心。
但是大家表示理解,自成先生太忙了。家里辣么多美女要照顾,还有辣么多生意要做,还要出兵放马,总之非常怀念当初那个清闲一点的自成先生。
李诚沉寂半个月后的某个清晨,一群穿着统一制服的孩子,踩着晨露在西市和东市里奔跑。“自成先生新作,《长安风》独家连载。”
茶楼酒肆里的客人们,听到这一声声清脆的吆喝声,纷纷探出头来看一眼。一看是一群孩子在边走边喊,陆续有人开口:“喊话的小郎,《长安风》是个甚么?”
“自成先生主编的刊物,一月一期,五十文一本,客官要一本么?”
“甚么刊物,竟要五十文?斗米才几文钱?”有人不满的吐槽,立刻被围攻。
“外乡人,可知自成先生一字千金,却无人肯出手么?”
“哗众取宠之辈,理他作甚。速速取一本来,先睹为快,但求有先生一诗便足矣。”
“正是,正是,自成先生的主编,不说五十文,便是一百文,也要先睹为快。”
五十个小报童,一大早出门,不过一个时辰,全都回到了书报店。卖完了!
“掌柜的,一共有十户人家预定了下个月的,这是名单地址。”小报童们赶紧汇报补货,然后继续飞奔,卖一本能有一文钱的赚头呢。不说这一身衣裳鞋帽,都由书报店免费提供的。
报童们最欢喜的还是那些预定的人家,预定一户,每月都有两文钱的进账。
几乎在一日之间,《长安风》风靡长安!
李世民作为皇帝,自然是能看到《长安风》的,不过他看到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了,出去采买的太监带回来一本,大太监赶紧送来给皇帝阅览。
李世民看到这本杂志,第一个念头是“竖子又搞事耶?”第二个念头是“五十文?怎么不去抢?”第三个念头“mmp,怎么又是连载?”
《长安风》内容很杂,大概分为三个部分,时事要闻,市井百态,话本连载。时事要闻,朝廷大政,一水的正能量,就差喊一嗓子“大唐千秋,陛下万岁。”不看好,朕都看过了。市井百态,这个比较有趣,各种发生在长安的怪事都有。还有一些从大理寺、长安、万年两县的审案故
事。
最后一部分,李诚的新话本,这一次署名为:邮差。李自成是个邮差的梗,李世民是理解不了。用李诚的话说,我并不生产话本,我只是搬运工。
新话本的唤作《白蛇传》,讲的是一个白蛇精报恩的故事。第一期长安风写到白素贞在断桥堵许仙,但是被许仙无视之后,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招数,然后就断章了。
断章狗最可恨了!长安城发出了集体的怒吼声!
为什么还要等一个月,我们不想等,催更!
日更一万?这是不可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李诚很淡定的表示,然后去了吏部!
朝廷大佬们闻讯,纷纷微笑颔首,嗯,小伙子有前途,赶紧滚出长安城就对了。
李诚在吏部办理好一干手续之后,在家休息三天,准备再次踏上通往登州的道路。
崔芊芊表示大姨妈没来,这一次应该能怀上。当然在没确定之前,不好跟李诚说什么。
这次出发跟上一次不同了,李诚身边带着的人比较多。老卒还是三个人,李山死活要跟着一起去,孙思邈表示长安城呆的太久,没有新鲜感了,我要去登州吃海鲜。
至于办学的事情,现在孙思邈基本不用插手了,医馆的生意很好,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李庄外的小镇,百姓都称为李镇,人口也从最初的三五千人,发展到现在的五万多人。
医馆的生意很好,很多医生都愿意来坐馆,孙思邈的医书作为教材,实际教学基本不用他了。要不是大事情,也没人会去打扰他对医学的更高追求。
在这种情况下,孙思邈表示自己想动一动,李诚想拦着他,但是老孙表示,你不让我去登州,我就去别的地方。得,你还是跟我去登州吧。
孙思邈带了十几个徒弟一起走的,李晋又塞过来十几个李庄的年轻人,表示这些人都历练过一年多,比较靠谱了。家主在外,身边总得有一些跑腿的人。
李诚还没出发呢,家里来客人了,谁呢?东宫幕僚白松陵!
坦白讲,李诚一点都不想见他,丢个女儿过来就牛逼是吧?算了,还是见一见吧。唐朝还算是好的,男人在外面,家里女人给男人生了几个儿子这种事情,还是比较罕见的。
汉朝就不同了,男人在外面戍边多年,回来家里女人生了好几个儿女,男人还很开心的接盘。是汉朝的男人贱么?真不是啊!只能说汉朝的女人,更现实一点。
任何历史都不能抛开当时的大环境啊!农耕时期的生产力,女人家里没个男人,怎么活啊?冷兵器时代的戍边或者战争,普通士兵的话,家里和自己都没打算能活着回来。
留在家里的女人该怎么办?大的指望不上,只好指望小的,自己再生一个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对吧?还有就是民风比较开放!
刘邦的老娘,在树下睡一觉,然后就怀上了刘邦。这种神神鬼鬼的说法,当时有人信。实际上就是,刘邦老娘偷人了,在路边野外偷人坏的刘邦。
换一个角度看,那时候就没有偷人一说,在路边干活,遇见一个帅哥过来了,两人看对眼了,在路边就搞一下。觉得对胃口,可能还有下一次。这种风气的形成,主要还是因为人口的紧张造成的。人均寿命短,就得抓紧造人。大环境如此,别站在后来人的角度看历史就好了。人口的增加,有两个主要的因素,一个是粮食的增产,一个是医学的进
步。
你就别说汉朝了,作者小时候都经常喝生水,肚子里一堆蛔虫。后来吃打虫药,打出来几十条蛔虫。然后被老爹一顿爆揍,才不敢再喝生水。
言归正传,白松陵不认为自己很丢人,这是有目的的投资。毕竟这个时代的女人,风气再如何的开放,还是男性的附属啊。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八十九章 你怎么在这?
“白公当面,不知有何见教?”李诚态度很好,现代人还是良知指数较高滴。
“物流一事,筹备的差不多了。听说自成先生欲往登州,可有用的上白氏物流之处?”白松陵开门见山,两京之间这段路,交给我们白氏物流来做吧。
尽管“物流”这个词是李诚说出来的,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违和感,稍稍沉吟道:“不如改为白记镖局吧。”嗯,这样改,时代气息才比较浓。
白松陵一愣错愕,自己女儿有汇报,这厮喜欢改名字。差点把女儿的名字改为白洁了。
这是细节,不用考虑了:“可,老夫托大,称一声自成可否?”
李诚微笑点头默认,白松陵松一口气,抚须道:“太子有宴,自成可欲往之!”
这话应该这么理解,太子看的起你哦,赶紧过来抱大腿。面对太子抛来的绣球,李诚只要点点头,顺势客气两句,今天晚上就能成为太子的座上客。这是很多人都希望得到的机会,至少在帘子后面的崔媛媛,拦住了准备进去上茶的丫鬟。关键时刻,不能进去打
扰的。
“呵呵,东宫如日中天,往来鸿儒,诚才疏学浅,位卑言轻,恐难适应。”李诚的回答很干脆,不去!说的很客气,本质可以理解为“太子,求放过”。
白松陵只能表示遗憾,毕竟这是太子,暗示一下就够给面子了。可惜,太子的面子在李诚这里,似乎没什么分量。难道真的入传说的那样,李自成要做陛下的孤臣么?
“自成何时出发,需要多少车马?某也好安排人手。”白松陵回到正轨上,我们还是继续谈生意吧。李诚听了微微一笑道:“此事,白公雅士,何必沾染铜臭?”
白松陵暗暗苦笑,丢人了。这事情就不该出自他的口,交给下面的掌柜去接触就好了。
“如此,白某告辞了。”白松陵怀着希望而来,失望而去。留下一个掌柜,接洽行程。
李诚送到门口,拱手告辞,转身回来撞了个满怀。赶紧拉住跟前的手,站稳了又赶紧松开。“姐姐如何在此?”
崔媛媛刚在被抓住小手,一股炙热沿着手心往里钻,扑鼻而来的气息,令人心痒。那种感觉,别提了,反正现在还有点晕乎。
“那个,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崔媛媛还算是清醒的比较及时,赶紧转移话题。
“去后面说话吧。”李诚在前,崔媛媛随后,到了西厢,崔媛媛才道:“自成,为何不答应白松陵,那可是太子啊。长安谁个不知,太孙降世,陛下大悦。”
李诚没法跟她说李承乾不靠谱,吃枣药丸!“姐姐,有的话我只说一次,下次不要再问了。”李诚突然变得严肃,崔媛媛面对目光如刀,心头一颤,低头嗯了一声。李诚淡淡道:“太子如日中天不假,陛下春秋鼎盛之时,做臣子的着急改换门庭,陛下
会怎么想?”
“啊!”崔媛媛听了惊的抬头看过来,顿时觉得这个男人的眼神里充满睿智。如惊鹿一般,崔媛媛把头低下,夹紧双腿:“妾身短视了!”
“寻常人都跟姐姐一般想的,姐姐也是好意,诚告辞。”李诚笑了笑,这女人脸红的像发高烧,就像熟透的苹果,很想咬一口。这才是女人啊!崔芊芊也好,秋萍也罢,还有武顺,都没长开呢。
李诚强迫自己镇定的离开了,崔媛媛抬头目送伟岸的背影,伸手扶着院子门,吐出一口长气,恍若低吟浅唱。
崔芊芊这里也有人来访,不过都是熟人了,李诚也不见外。进门就笑道:“六叔,怎么来了也不说一声?”崔寅起身拱手笑道:“适才自成见客,不好打扰。”
李诚落座,看看崔芊芊。桌子上一摞子账本,应该是崔寅带来的。
“怎么,这么早就来算账了?”李诚奇怪的问一句,崔寅笑道:“这可是自成自己定的规矩,茶商总号,一季一查,李家半年一查。”
李诚苦笑摇头:“事情太多,我都忘记了。”原来制定的规矩,茶叶商会的总号,一个极度就得盘一次总账,李诚这边半年要看一次总账。只不过李诚不在家,账本都是崔芊芊带着一群女账房在看。
崔芊芊笑道:“郎君事多,忘记了很正常。这么多账目,妾身也看不了,都是秋萍妹妹带着一干小娘在查看。”
茶商行会的事情,李诚基本是撒手掌柜,没指望这个发太大的财,就是一个搞利益关系网的东西。所以,才会如此淡忘。
“嗯,西南商路打通之后,西北,东北,商路开发的如何?”李诚还是关心了一句。
崔寅笑道:“西南是自成亲自出马,川中大户不肯出售茶山者甚多,自成又不是不知道。只能是合作,行会负责制作茶砖销售,大户坐地收钱。”这话,不免有点抱怨的成分。
当初李诚就在松州,为何不趁机带着兵马四处走一圈呢?
李诚听了只是微微一笑道:“天下之大,鞭长不及。钱,哪有够的时候?不说川中了,说说西、北两个方向。”
崔寅的不满,主要还是因为李诚做了甩手掌柜的,导致行会成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崔寅作为总号的掌柜,实际的约束力并不大。这样以来,崔氏在其中取得的利益,就不如预期了。
尽管有点不满,总体上崔氏还是很满意的,这个不满,无非是提醒一下李诚,大家是一伙的。关键时刻,你得上啊。
“程知节总管幽州,地面上掣肘很少,周边草原的商路拓展,比较顺利。只是,代北卢氏、程家、房家,占了其中的大头。”崔寅说道这里,言语中又带着怨气。
这个大头可不是小数字,三家联手,站了幽州周边七成以上的利益分润。李诚听出他的意思后,微微一笑:“蓝田房这半年,在茶叶上收入几何?”一句话,崔寅就没法继续吐槽了。过去的半年,单单是茶叶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了与李诚合作之前崔氏三年的总和。李诚这是在提
醒他,人要知足。“馒头做大了,让更多的人收益,水涨船高,这一行才能持久,话语权才能更多。别的不说,单是总号定价权这一项,崔氏就能从中获利巨大。”李诚一点都不客气,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必须让崔寅明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