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没想到,李诚这竖子,在长安城里影响力如此巨大。张亮彻底的成为了笑柄!
又是一日早朝时,一干大臣在大兴宫外等候时,三五成群的闲聊。
大臣也是人,也喜欢听八卦的。最近火爆的八卦,只有一个。张亮和李诚的冲突。
“听说了吗?昨日晌午,张亮的车驾出门被百姓用各种杂物埋了。”
“犬子最爱凑热闹,怎么会错过这个,昨日回家都说了。啧啧,郧国公也是啊!”
“前车之鉴啊!咳咳!”尴尬的咳嗽,因为前车之鉴侯君集出现了。
侯君集黑着一张脸,这是被躺枪了啊!当初李诚早朝,他只是露出一点苗头,就被一干大佬联手镇压了!张亮这个傻叉,居然敢去碰李诚的逆鳞,不知道这厮最护自己的女人么?
平康坊一把火,那是白烧的?侯君集每次听说北曲戏园子的收入,心都在滴血啊。
看看张亮的下场,再想想自己的过去,侯君集不免暗暗庆幸。
宫门即将打开之时,东宫的车驾出现了。看见太子,侯君集眼前一亮。
李承乾也不是每日都来上早朝,不过大朝会的时候,还是要来上朝观政的。
同样得到观政机会的还有李泰,只不过李世民偏心,允许李泰在宫里过夜。看见李承乾的时候,大臣们的反应不一样,侯君集是往跟前凑,同样的人不少。也有房玄龄和魏征为代表的这种人,闭目养神当着什么都没看见。魏征现在还不是太子老师呢。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八十五章氏族志
贞观十二年的李承乾,达到了人生巅峰。长子李象的出生,给他加分甚多。三月,李象出生后,李世民特意下诏,天下囚徒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各加勋官一转。这个勋官没有实际权
利,但是有待遇。又大宴五品以上官员于东宫!
这个阶段的李承乾,声望达到了最高点。所有人都看好他,就算不看好的,也希望大唐的君主位子传承不要出现任何风波。聪明人都看的很清楚,李世民要搞事。
不然也不会有李泰可以在大朝会的前夜,提前进宫过夜的待遇了。
有人会劝说,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李世民,不是以前那个刚登基的李世民了。
随着国内大治,对外武功近似无敌,李世民的位子彻底的坐稳了不说。经济上国库充盈,就算是内府,也因为李诚的存在,变得满满当当。一句话,皇帝不差钱!
牛叉哄哄的皇帝不差钱了,想搞事,怎么破?没网络的时代,自然无法吆喝一声:在线等,挺急的!所以,这些大臣都只能冷眼旁观,就当是看戏了。志得意满的李承乾,儿子降生之后,有点境界升华的感觉。尤其是一群接一群的大臣往跟前凑的时候,李承乾找到了一点飘飘然的感觉。短期内李承乾还是很热心的想做一个好太子的,不过他的好心情在
看见李泰的时候,遭到了重创。
散朝之后,李承乾表情不悦的回到东宫,一干幕僚迎接之时,李承乾只是随意的点点头。李泰那个大胖子,真是太可恶了。
唐朝人还不明白,胖有多么的可怕。胖甚至是一种福气的象征。
白松陵作为李承乾的幕僚之一,很自然的跟着一起走,还问了一句:“殿下为何不悦?”
李承乾看了一眼白松陵,心情好了许多:“物流一事,操作的如何了?”
白松陵送出去一个女儿,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最近一直在忙物流的事情。故意提问,就是想李承乾提问呢。
“回殿下,属下只是对外放了一句话,不下三十家有意与东宫合作。”白松陵不免得意了起来,李诚的财神之名太好用了,只是放一句话,李诚出了个点子,有人要合作么?就有这么一个辉煌的结果。
当然,这个事情跟东宫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就是他白松陵私人的意思。
但是这长安城里哪有不透风的强呢?白松陵把女儿送给李诚的事情,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不然李诚凭啥带他玩?
“嗯,辛苦了!”李承乾也不多问,知道一切顺利就好。话说,李泰的待遇,都赶上东宫了。要想灭他的威风,就得另外想法子啊。比如,东宫自己的钱袋子。
“白卿,孤欲往李庄,拜访李自成,卿意下如何?”李承乾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泰是李诚的崇拜者,要不要从这个角度下手呢?
白松陵都准备告辞了,听到这话不免稍稍沉吟道:“殿下,此事不急。还要看物流一事,运作的如何,再做定夺。”
“嗯,如此确实稳妥。”李承乾也没往心里去,在他心目中,对李诚还是有一定抵触的。
不愿意面对李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承乾是个残疾人!
李诚是不不关心东宫和魏王之间的斗争的,从贞观十二年开始,斗争开始激烈化。要不李诚为何死活要做水师总管呢?不就是想避开漩涡么?
李世民一脸阴沉的回到后宫,内侍与宫女吓的瑟瑟发抖,低头避让如受惊的鹌鹑。
杨妃是这个时候唯一能靠近李世民的女人,上前见礼之后,陪着笑道:“陛下,何事闷闷不乐?”李世民重重的哼了一声:“来人,传高士廉。”
杨妃立刻闭嘴,心中暗暗吃惊,什么事能把李世民气成这样呢?聪明的女人,知道这个时候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闭嘴。
“朕无甚兴趣,爱妃回去休息吧。”李世民奔着书房去了,那意思谁都不要来打扰他。高士廉惶惶不安的来了,大朝会上,拿出《氏族志》来邀功,结果遭到了李世民迎头一盆冷水。当时的李世民反应是,看了一眼《氏族志》之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把书丢一边,然后回一句:“再说吧
。”
高士廉知道自己一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但是错在何处,心里没底。
得到李世民的召唤,高士廉步履如飞的来到书房,见了李世民躬身行礼:“微臣见过陛下!”李世民指着书桌上的《氏族志》,语气不善道:“崔民干为一等,是何道理?”
“这……”高士廉明白了,但是无话可说啊?为啥无话可说呢?这事情其实说来话长了。唐朝初期的士族,四大块。山东士族,江左士族,关中士族,代北士族。
进入贞观朝以后,江左、关中、代北三地的士族,日渐式微,对朝局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山东士族则不然,通过联姻的方式,依旧坚挺。
李世民首先的一干宰相,房玄龄、魏征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
现实如此,你让高士廉怎么办?在编写《氏族志》的过程中,用到的人,意见非常统一。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一等!
面对无话可说的高士廉,李世民拍着桌子上的《氏族志》,痛心疾首的样子道:“崔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如何为第一?朕,不解人间为何重之?”
李世民开喷了,今非昔比了,皇帝老子有钱了,有钱还攥着刀把子,谁来都不怂了!而且李世民说的也是事实啊,士族多有卖婚者。远一点的有杨氏嫁给武士彠,近一点的有清河崔氏嫁女给李诚。不客气的说,士族到了唐初,卖婚非常普遍。问题是,这个现象别人不敢去评价,只有李世
民才能喷几句。
高士廉其实很无奈,一边是皇帝,一边是与山东士族联姻的重臣么。得罪哪边,日子都不好过啊。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啊!
“臣惶恐!臣请卸职。”高士廉只好躬身低头,但是不认罪,就算是被撤职,都不愿意背这个锅。反正没有皇帝明确的指使,高士廉不打算去领会皇帝的精神了。
李世民给气的,这家伙真是啊,一点面子都不给朕么?当初要是李诚编写就好啊。贞观六年,李诚还是个孩童呢。算了,不跟他生气,你不就是不愿意得罪人么?朕无所谓啊!
“来人,传房玄龄、魏征、马周、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民一口气,把宰相班子叫来了一大半,等到这些人都到齐后,李世民敲桌子道:“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诸卿以为然否?”
李世民还假惺惺的问一句,换成别的事情,魏征还敢出来喷一句:“昏君!”但是这个事情,碰到了皇帝的底线,魏征直接低头不语。
协助编撰《氏族志》的韦挺欲言又止,岑文本直接低头看新鞋子。
“呵呵,无人反对么?朕便乾刚独断一回,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为第三等。散会!”李世民霸气的一挥袖子,群臣退下。
高士廉留在最后,他还是有点后悔,不该逼着皇帝把宰相们都叫来的。但是事情都这样了,还能如何呢?李世民最后深深的看了一眼道:“好自为之!”
得,不能再错了,捏着鼻子都得按照李世民的一件去办。
李世民没想到的是,如果历史不出现偏差,到了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氏族志有被改了一下。这都是后话了!
高士廉没着急走,而是问了一句:“陛下,吐蕃使团三日后可至长安!”
这是正经工作了,李世民听了不免皱眉道:“知道了!”
李世民为啥要皱眉头啊,还能为啥呢?高士廉退下后,李世民立刻问了一句:“李自成在干啥?”大太监立刻出现:“回圣人,在城外李庄避暑呢。”
“让人盯着他,别让他搞事。”李世民很担心,李诚跟吐蕃之间就没关系正常化过。
别看松州一战打赢了,吐蕃也很快认怂。但是后续发展,并没有朝着李世民希望的方向前进。牛进达奏报,刘兰率三千精骑入吐蕃,半数疫病,不得不退回来。
这一下给李世民搞的很伤,三千壮汉,趁胜追击,居然仗都没打一下,就病倒了一半。当然了,牛进达这话有点夸张,但是三分之一是肯定有的。
吐蕃那个地方,本来就没什么吸引力,打算让刘兰去执行李诚的计划又失败了。李世民很不甘心,但是最终还是做出了倾向性的选择。
长安城就在眼前,禄东赞在马背上手搭凉棚,眺望长安巍峨的城墙。上一次来的时候,踌躇满志。这一次来,带着浑身的屈辱。不知道给吐蕃带来屈辱的那个家伙,此刻在哪里?
李诚在哪呢?正在城门口的凉棚低下,手里捧着茶碗,眼睛瞄着官道,表情不善。裴行俭站在李诚面前,连连作揖道:“自成先生,自成先生,别叫属下难做啊。”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八十六章 表达一下不满
“竖子又要搞事?”李世民很不爽,很想喷一句“彼其娘之”。现在这帮臣子,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没一个是老实的,都喜欢搞事。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里的刁民,不是普通的百姓,一般的百姓距离皇帝太远了。
放着太平盛世的好日子不过,不想着为国家建功立业,就想着自己那点小家业!
李世民很不爽,非常的不爽,很想骂娘。
最近一段时间,李世民都不爽。先有麾下两大打手内讧!让一群刁民看了笑话,后有《氏族志》编撰小组不能领会领导精神,搞出崔民干排第一的zhengzhi事故。
准确的说,《氏族志》事件,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问题很大。本质上这是君臣之间的一场角力,是代表山东士族利益的臣子与皇权之间的一次谈判。
李世民让人编撰《氏族志》的初衷,是为了打压山东士族。但是他没想到山东士族辣么凶残,直接弄出个编撰小组集体倒戈,把崔民干推上第一位。
这事情李世民是真的很生气,特么的高士廉对的起朕的信任么?这才有了私下里把高士廉叫去,希望他勇于任事的谈话。可惜,高士廉表示大臣们都不好惹,还是陛下自己上吧。
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好摆出撕破脸的架势!不让皇帝排第一,呵呵呵!
面对这样一个强势的皇帝,臣子们选择了妥协。尽管心里不停的骂mmp,还是妥协了。这话怎么说呢?这次君臣之间的较量,放在整个历史的进度条里看,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遇见强势的皇帝,自西汉以来,儒家的又一次日常失败。或者这么说吧,遇见皇帝是个明白人,或者是个愣
头青的时候,儒家对上皇帝就一个字,输!
董仲舒搞出“天人感应”的说话,其实是挺牛逼的。这是他给皇权留下的一道紧箍咒!也是对皇权约束力的最后底线。、所以说,靠着为皇权服务而达到独尊儒术的儒家学说,天生就比皇权矮一头。遇见皇帝好忽悠,比如宋、明两朝,大臣就能把皇帝当猪养。到了清朝,也就剩下“天人感应”这一条遮羞布了,多数时候还不
敢往皇帝失德上去靠。
《氏族志》事件,可以说是贞观年的分水岭,随着贞观初期老臣们的老迈,以及国家的整体状态的好转,李世民这个皇帝已经很难被约束了。
山东士族还打算用《氏族志》来彰显一下所谓底蕴,李世民一巴掌扇过去:“叫爸爸!”
老臣子不老实,新臣子也不老实,李诚就是个典型代表。
明知道朝廷确定了和亲为主要路线,实现西南边境五十年安定的计划,这货却跳出来,在城门口等着吐蕃使团,你说李世民气不气?
换成别的臣子,李世民早就让宿卫登门,请李诚去大理寺喝茶了。
反过来,换成别的皇帝,硬着头皮顶着“刻薄寡恩”的帽子,李诚也被拿下了。
李世民是中国皇帝中的一个特列!也正因为如此,李诚才敢跳!
“来人,去看看那竖子意欲何为!”一边揉着脑门,一边说话,李世民告诉自己要冷静。大太监走到门口的时候,李世民有道:“算了,直接把那竖子叫来见朕。”
有的问题李世民心里其实很清楚,只是不愿意去多想罢了。李诚吃饱撑着了,去城门口堵吐蕃使团?事情的根源还是处在皇帝这里,或者是出在皇帝和宰相们之间的较量上。
如果看《贞观政要》一书,你会觉得贞观一朝“主明臣贤”,众正盈朝,这才有了贞观之治。这个观点也确实没啥毛病!只是有的东西没写出来罢了。
《氏族志》的初稿,就是一次矛盾冲突的激烈体现。房玄龄老婆是卢氏,程咬金老婆是崔氏,魏征的媳妇是河东裴氏。要不长孙无忌为啥那么受宠?不就是因为他是外戚么?
李世民登基之处,是被绑着手脚的。现在的李世民,有实力挣脱束缚,自然不愿意再被绑着手脚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李世民非常的强势,要么按照我说的做,要么翻脸。李世民很清楚,李诚为何不爽要去城门口呆着。不就是他对朝廷针对吐蕃的政策有不满情绪么?为啥不继续用李诚,进行他的下一步分割吐蕃的计划,不就是怕他太跳,一旦事败,不可收拾,吐蕃成为死
敌么?还有一点就是君臣之间的妥协,李诚的成长速度太快,老家伙们有点受不了。这牲口只是会打仗就算了,要是还能一手分割吐蕃,想不进朝堂都难啊。李世民绑都要绑进来,先从中书舍人坐起,将来做宰
相。
有一个日渐强势的皇帝已经很头疼了,再来一个头号打手做帮凶,皇帝就得上天啊。不管李诚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想继续在边事上建功立业,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朝廷就是这样,国家利益在很多时候,必须给君臣之间的平衡之道让路。
裴行俭升官了,吐蕃一仗下来,升官发财,春风得意,长安城里的新宅子就是证据。
赶上皇帝在宣武门新设左、右屯营飞骑,裴行俭又跟着老师苏烈一起水涨船高。
这次军事编制的变动,最牛逼的还不是飞骑,而是从飞骑精锐中再选出来的精锐,百骑。
这个百骑有点皇帝仪仗队兼亲卫队的意思,装备各种奢侈华丽。皇帝田猎的时候,会带上百骑。裴行俭自然是没有混进百骑的,他有自己的想法,先参加科举,混一个文武双全。
这不,奉苏烈之命,保护礼部官员迎接吐蕃使团,刚到城门口遭遇李诚。
裴行俭看见李诚的时候,心情是何等的卧槽。这位大爷真的惹不起啊!
同行的礼部郎中差点要哭了,摊上这么一个差事就够倒霉的,怎么还遇见这么一个主?
傻子都看出来了,李诚来这堵着城门,就是奔着搞事来的。
问题是礼部郎中不敢上前说话,而是做出了赶紧派人回去汇报的决定。裴行俭一看时间不等人啊,耽误了差事军令不会放过他。只好硬着头皮上前说话,毕竟有一份交情在那。
裴行俭最初并不喜欢李诚,觉得这牲口行事风格太跋扈了。或者这么说,裴行俭在松州一战之前,他是看不起李诚的。觉得这家伙就跟自己不是一路人,不然也干不出拿李诚的字画去平康坊骗炮的事情。
但是松州一战,彻底扭转了裴行俭的观念,觉得自己以前太傻了。之前总觉得自己是没机会表现,一旦有机会表现吧,肯定不比李诚差。嗯嗯,文采方面忽略掉,忽略掉。这么说吧,松州一战,裴行俭认识到了自己与李诚的差距,回到长安之后,见到苏烈时,师徒二人在谈论松州一战时,也是各种感慨。苏定方就坦言,换成自己根本就想不到火攻上面去。裴行俭级别太低
,最初的战术制定根本就不知道。等到李诚一把火点着了,唐军发起攻击的时候,裴行俭才知道真相。然后看着二十万吐蕃大军土崩瓦解,唐军的追杀就跟赶牲口一般的轻松。随后的进入各羌之地,无不束手就擒,但求一人换一家之安宁
者比比皆是。
差距太大了!裴行俭的一点傲气全都收起来了,陪着李诚一起回京,面对李诚的招揽,他很矛盾。最终还是拒绝了,李诚没强求,给他足够的面子。
没想到这位又要搞事,裴行俭还是唯一能上前说话的人,别人没那个交情啊。“守约啊!这事情你就别操心了,带着你的人,该干啥就干啥。我呢,在这就是想等着禄东赞来了,好好叙叙旧。”李诚笑呵呵的说话,裴行俭差点哭出来了。别人这么说,裴行俭还能当真,李诚这么说,
那就是笑里藏刀啊。
“先生,行俭有护卫之责。”裴行俭连连作揖,对面的表情不变,根本不为所动。
“赶紧去接你的人,没看我出门连家伙都没带么?”李诚不耐烦的挥挥手,裴行俭这才发现,李诚真的是一身儒衫,没带家伙出门。难道说,我想错了?
回头去找礼部陈郎中,这位总算是有勇气过来拱手说话:“自成先生,职责在身,失礼了!”李诚挥挥手:“去忙你们的吧,回头让我跟禄东赞闲话两句就行。”
哦,只是聊两句,那不是问题。裴行俭放行了,李诚说话还是算数的。
一个人太明白真不是啥好事,李诚现在就是这种感觉。如果是个放不下的人,在松州的时候,李诚就能带着人去剁了吐蕃使团全体。而不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出现。
李诚拿得起,也放的下,还看的明白,但是不等于他就这么忍了,所以才要出现在这里,——搞事!
搞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是态度!
看见远方的烟尘,李诚放下茶碗,笑呵呵的站起来,准备开始搞事的时候,马蹄声传来。回头,皱眉,李诚悠悠的叹息一声!来的还真的是及时啊!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八十七章 联想太多
大太监为了赶时间,直接骑马来的。看见李诚还没来得及搞事,狠狠的松了一口气。对于李诚,大太监的感情很复杂,这是个有想法,有坚持的年轻人。可惜,太年轻了一点。
年轻意味着前途无量,年轻也意味着在当前的朝廷生态格局下,李诚只能给皇帝当打手。没有皇帝的力挺,李诚就不会有所谓的前途。
大太监的想法完全正确,但是李诚对于所谓的前途并不在意。如果可以,李诚宁愿躲的远远的,过自己舒服的小日子。可惜,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生存的!任何舒适的小家庭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庇护。
这就是李诚使劲扑腾的原因,他不愿意卷进权利的漩涡中,但是有努力的营造影响力。
“自成先生,陛下有请。”大太监很恭敬,先下了马,再拱手说话。
李诚完全是一副便秘的表情,良久,扭头看看官道上越来越近的烟尘,悻悻道:“呵呵!”指了指大太监,也没有再说话,李山把马牵过来,跪在地上。
这臭毛病,李诚都说了一百遍了,他还是不改,拿棍子抽他都不改,笑呵呵承受。
“自成先生等等我?”大太监在后面“深情”的呼唤,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加快速度的意思,不紧不慢的策马而行。在他看来,李诚这个反应很正常,不是这样那可太吓人了。
李世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李诚捏着鼻子任人摆布,宿卫早就上门把人弄进大理寺,找个罪名关几年,就算不死,放出来也不多就废掉了。
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样子,二十出头却有着成熟表现的年轻人,意味着不正常。年轻人可以才华横溢,年轻人可以有着成熟的外表,绝对不要露出有成熟手段的表现。
要不李诚为啥要搞兄弟会?年轻人讲义气,带着大家一起发财。要是跟一群老家伙打交道,那才是作死呢。
李诚这一路表现的很烦躁,撞翻了一个摊子,丢下一锭银子,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城管出现的时候,李诚也丢过去一锭银子:“罚金!”然后继续策马而行。
不用说,谁看见李诚这样,都知道他心情不好。一个新的八卦很快就传的人尽皆知,自成先生在城门口堵仇家禄东赞,却被陛下让人叫走了。
禄东赞顺利的进入长安城,在驿馆下榻之后,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同样长出一口气的人,还有裴行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