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周赫煊笑道:“费先生,我觉得你还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当年的宋教仁先生遇刺事件,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一桩悬案,谁也无法笃定是否属于袁世凯所为。我个人觉得袁世凯不会做这种事,首先北洋一系没有玩刺杀的传统,其次袁世凯没有刺杀的必要,他完全可以通过更合法的手段达到目的,最后就是袁世凯嫌疑太大,大到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刺杀的地步。”
费正清惊讶道:“不是袁世凯,难道会是别人?这跟我读到的资料不一样。”
“资料也会骗人的,”周赫煊说,“嫌疑人之一的赵秉钧死得太蹊跷了,不排除被人灭口的可能。凶手被抓的速度也太快了,杀人之后不但不逃,反而等着人来抓,事后又莫名其妙被人灭口。而且刺杀案的策划者,还是一个背叛革命党、转投袁世凯的青帮头子,此人投靠袁世凯以后还跟上海的革命党来往密切……”
“咳咳,”胡适突然咳嗽几声,打断道,“这种陈年往事,还是不要讨论了,说再多也是白费口舌。”
周赫煊耸耸肩:“好吧,我不说了。”
费正清玩味地看着二人,笑了笑没说话。
蒋廷黻也帮着转移话题,问道:“约翰,你这次来中国是为了写博士论文,内容有眉目了吗?”
费正清说:“我最近在研究晚清时期鸦片贸易的合法性。”
“这还用问?”朱光潜想当然地说道,“自虎门销烟以来,鸦片贸易在中国一直是非法的。虽然实际上屡禁不止,但政府不可能公开承认鸦片贸易。”
周赫煊笑道:“恰恰相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就是清政府公开允许鸦片贸易。”
“有这种事?”朱光潜大为惊讶。
周赫煊解释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三国签署《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准许外商在通商口岸销售鸦片,并以洋药的名目征税,从此鸦片成为晚清时期的合法进口商品。”
朱光潜对中国近代史并没有什么研究,他仿佛被颠覆了三观,震惊道:“怎么会这样?清政府竟然将鸦片贸易合法化。”
周赫煊说:“当时鸦片贸易的主要路线是‘广州—上海—芜湖’,再从芜湖发往全国。从1878年到1912年的34年里,芜湖进口的鸦片有9万担,总计流出白银5000多万两。由于鸦片买卖利润巨大,国内经销商经常靠走私来逃避厘金税,而清政府为了收税,竟把鸦片税承包给私人。承包效果非常喜人,只一年时间便偷税大减、厘金剧增,引起鸦片商人的强烈反对,清政府迫于洋人压力才取消承包制。”
在场的知情者只能苦笑,不知情者听得目瞪口呆。
一个国家居然公开将鸦片贸易合法化,大摇大摆的对鸦片收税,而且还被偷税漏税搞得焦头烂额,以至于把鸦片税承包给私人。这已经够可笑了,更可笑的是鸦片商敢联合起来怼政府,摆明了老子就是要强行偷税,清政府碍于洋人压力竟然做出妥协!
金岳霖摇头感叹:“清政府不垮台,岂有天理?”
费正清接着说:“我这次要写的论文,题目就叫《1858年条约签订前鸦片贸易的合法性》。我翻阅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在清政府将鸦片贸易合法化之前,鸦片贸易在中国其实也是半合法状态。比如《南京条约》谈判期间,璞鼎查正式提出鸦片贸易问题,中国官员耆英的答复是:各国商船是否载运鸦片,中国政府不再过问。实质上是公开承认鸦片走私。”
周赫煊顺着费正清的话说:“所以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虽然表面上禁止鸦片贸易,但实际上根本不敢管。所以才有后来的鸦片贸易合法化,因为鸦片贸易合法之后,至少清政府能够对其征税,大大增加了政府的税收。”
费正清补充道:“马礼逊对清朝官员说的一番话,就很好的概括了当时的情况。他说:中国对鸦片名禁实不禁,名为禁烟,实为免税,为今之计,与其禁之,不如税之。”
众人尽皆无语,说起清政府,大家很自然的想起现在的南京政府,相比而言实在是好不了多少。
费正清对周赫煊说:“周先生,我对中国的所有情况都很感兴趣,以后可以向你请教学术问题吗?”
“当然,我们可以保持通信。”周赫煊道。
“那就一言为定!”费正清大喜。
民国之文豪崛起 560【回忆录】
周赫煊坐火车返回天津的时候,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也跟着去了天津。这两个洋鬼子准备畅游中国,费正清是为了熟悉中国的风俗人情,而费慰梅则是为了考察中国民间建筑。
他们的第一站是天津,然后准备南下前往上海、福州、厦门、汕头、香港和广州。
这些城市,都是晚清时期的通商口岸。费正清为了写博士论文也够拼的,他要把所有通商口岸都跑个遍,寻找翻阅当年的海关史料,顺便还要查访各城市的地方志。
我们不得不承认,费正清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给中国史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不辞辛劳的常年奔走于中国各地,搜集了许多珍贵史料。这些资料有很多都在抗日战火中毁掉,全靠费正清的努力,未来中国的史学家们才能得窥一二。
这就造成一个很无奈的现象,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许多时候还得翻阅费正清这个美国人的著作。
周赫煊带费正清夫妇回三乐堂时,除了孟小冬前往山东唱戏外,其他几个女人都在家里。
《花蕊夫人》虽然在南京被禁演,但在北方却格外受欢迎。这些日子以来,《花蕊夫人》几乎成为孟小冬的代表作,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甚至被爱国青年改编成话剧表演。
没办法,这出京剧的影射性太强了,稍微有点脑子的观众,都知道是在讽刺不抵抗政策。由此导致孟小冬的名气越来越大,差不多已经跟梅兰芳齐名。
这不,就连山东的韩复榘,也拍电报来邀请孟小冬去演出,说是要给自己的夫人唱生日堂会。
吉鸿昌似乎想要拉拢韩复榘一起反蒋抗日,也乔装打扮混在戏班子里,跟着孟小冬去了山东那边,但周赫煊对吉鸿昌的这次行动并不看好。
韩复榘是第一个背叛冯玉祥的西北军猛将,在中原大战期间将阎锡山吊起来打。此人就是个自私自利的老式军阀,想让他反蒋抗日,除非能够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好处,否则天王老子去劝都没用。
现在韩复榘已经成为山东的土皇帝,除了青岛以外,整个山东都在韩复榘控制之下,就连常凯申都没办法伸手夺权。前两年张宗昌想要东山再起,凭借日本人的支持悄悄搞事,结果直接被韩复榘给弄死了。
但说实话,韩复榘能够盘踞山东,对山东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山东经历了连年战乱和灾荒,土匪横行、军阀遍地,恰恰需要韩复榘这种地方实力派去镇压。
据统计,从辛亥革命到30年代初,山东全省107个县,竟有84个县闹土匪,其中大股的土匪团伙就有370多个,某些土匪势力全盛时人数有几万人之多。
韩复榘占据山东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编小股军阀,不同意收编的直接以土匪论处。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剿匪,整合军队、警察和民团力量,对各县土匪进行联合清剿。
常凯申命令各地军阀“清乡”,其实是借“清乡”之名抓捕共党。而韩复榘接到南京政府命令以后,那是真的在“清乡”,专门清除土匪恶霸,还把剿匪跟公务员的政绩挂钩。他接连提拔了十多个剿匪得力的地方官员,以至于山东的基层官员跟打了鸡血一样,见到土匪就抄家伙上,每个土匪都是活生生的政绩啊。
山东的匪患已经成灾,有的地方整村整村全是土匪,可以凭借土楼土堡跟军队硬拼。而韩复榘的剿匪手段极为血腥,面对这样的土匪村,他的命令是:匪区除妇孺外,凡15岁到50岁的男子,没有“连环保”者一律枪毙,藏匿土匪的村庄直接焚毁。
大土匪头子刘黑七据险而守,跟韩复榘的军队火拼40余天。韩复榘愤怒之下,居然申请中央军的飞机支援,把刘黑七打得逃到天津做寓公。这都还不算完,韩复榘又雇佣刺客跑到天津玩刺杀,啪啪啪打了刘黑七三枪,竟然没把这个土匪头子打死。
借着清乡剿匪,韩复榘这个西北军出身的军阀,已经完全控制了山东全省,其势力甚至渗透到各个县城乡镇。
虽然韩复榘主政下的山东依旧有苛捐杂税,但由于他的疯狂剿匪行动,让山东的治安迅速稳定下来,老百姓确确实实得到了很大实惠。
……
“这是我的妻子张乐怡。”
“这是我的妻子婉容。”
“这是我的妻子……”
随着周赫煊的一个个介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已经目瞪口呆。特别是费雯丽的出现,更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居然有这么漂亮的英国女人,愿意嫁给中国男人做姨太太。
自从费雯丽怀孕以后,就搬进了三乐堂方便安胎。她面对费正清夫妇的惊讶,显得非常自然镇定,似乎早就习惯了这种情况,主动握手开玩笑道:“费先生,费太太,两位好。真是有缘啊,我也姓费,按照中国的说法,我们都是本家。”
“看来是这样的。”费正清不禁莞尔。
大家寒暄一阵,费正清随周赫煊来到书房。
周赫煊穿越到民国已经快10年了,他的书房非常大。最下层几个柜子,里面放着名人书画、古董文物和孤本古籍,书架中层是各种重要的地方史料,上层则是密密麻麻的中外名著。
如果未来要搬家,只这书房里的东西,就需要十几口大箱子来装。
费正清看得两眼放光,特别是书架中层的那些地方志、海关志,正是他最想要接触的资料。当下忍不住搓手道:“周先生,我想借阅你的一些藏书。”
“当然可以,”周赫煊笑道,“你和夫人可以在这里先住下,等查阅完资料再南下也不迟。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或许你们还能体验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
“真是太感谢了!”费正清激动地握着周赫煊的手说。
费正清只是一个美国在读博士,他来中国以后,却受到包括周赫煊、梁思成、林徽因、胡适、蒋廷黻等一大堆中国顶级学者的无私帮助。这让费正清万分感慨,同时也让他爱上中国,他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国家。
五十多年后,《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出版,其中第二部分第9章“我们的中国朋友”里,关于周赫煊的内容足足有6000多字。费正清在回忆录中写道
“周赫煊先生是个有趣的人,他有着开明的思想、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但他骨子里却非常传统。从他的家庭关系就能看出,当我第一次登门拜访时,他向我介绍了五位妻子。一位是富商的女儿,一位是戏剧明星,一位是清朝末代皇后,一位是日本女间谍(关于廖夫人的身份,我直到70年代才知道),还有一位就是后来好莱坞巨星费雯丽。
我很难想象,这些美丽的女人如何才能和平相处,其难度恐怕不亚于管理好一座城市。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中国非常普遍,有权势和金钱的男人,往往家里有许多妻子。一个是法律承认的妻子,其他的则被称为姨太太,相当于清朝时候的妾。
不过中国的进步学者,是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娶姨太太的。就比如我的朋友胡适先生,我知道他有好几个情人,但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妻子。这似乎有关名誉,纳妾娶姨太太是落后反动的表现,是要被进步知识分子谴责的。
周赫煊先生却对此并无顾忌,他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刻意隐瞒自己娶姨太太的事实。中国元宵节的那天,他带着几位妻子公开逛街,还陪她们在海河边放了花灯。我也亲手制作了一个花灯,可惜似乎技术不好,只放了几米远就倾覆在河水中……”
民国之文豪崛起 561【元宵节与新生活】
西历2月28日,元宵佳节。
料峭春寒挡不住人们观灯的热情,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洋租界,这天晚上都人山人海。街头巷尾到处人挤人,沿途摆着各种小吃摊,灯市上既有传统的蜡烛纸壳灯,也有现代化的玻璃电灯。
青年学生、白领职员、土豪富翁、平头百姓……全都走出家门来到街上,甚至还有不少入乡随俗的洋人。当然也少不了小偷混混,趁着节日热闹,扒窃拐卖的案子层出不穷。
小灵均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指着远处兴奋大喊:“爸爸,爸爸,你快看那边的灯会动!”
“那是走马灯。”周赫煊笑道。
小灵均一脸好奇:“为什么叫走马灯呢?”
周赫煊解释道:“因为这种灯每一面都画着一匹马,转起来就像马儿在跑,所以叫走马灯。”
小灵均又说:“可我看到的那个没有马啊,画的是孙悟空,应该叫孙悟空灯。”
周赫煊狂汗,也懒得再解释了:“叫孙悟空灯也可以。”
孟小冬、婉容、廖雅泉三女走在一起,各自手上提着盏花灯,叽叽喳喳的不知在聊什么。崔慧茀、崔慧梅姐妹,则跟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一伙,用英文帮两个洋鬼子科普元宵知识。
至于费雯丽,此时小腹已经微微隆起,待在家安心养胎呢。
张乐怡抱着儿子维烈,边走边讲关于元宵的神话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猛兽到处害人,于是人们就组织起来反抗。有一天,一只神鸟迷路,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以后非常生气,让天兵天将正月十五到人间防火,要把人和牲畜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看到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消息告诉了百姓。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就想出一个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里,每家每户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花。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被烧死了。”
“哦,”小维烈不像姐姐那样刨根问底,而是评价道,“天帝真笨。”
众人很快聚在一起猜灯谜,摊主热情的招呼道:“猜灯谜嘞,一角钱猜一次,猜中了有奖品,几位先生太太要不试试?”
周赫煊掏出一块大洋,笑道:“大家都试试吧。”
张乐怡走到一盏花灯前,只见灯面写着:湖畔疏篱边,花前有人家。猜一植物。
她冥思苦想好半天,对摊主说:“是柳树吗?”
摊主笑道:“太太猜得有些不准,还要再试试?”
张乐怡扭头问周赫煊:“煊哥,你能猜到吗?”
周赫煊笑着说:“葫芦吧。”
摊主立即拆开灯下纸条,果然谜底是“葫芦”,他递给小维烈一根冰糖葫芦,恭维道:“这位先生好学问,一猜就中。您刚才给了1元钱,还能猜八次。”
“我也要,我也要糖堆儿(糖葫芦)!”小灵均抱着老爸的额头直摇晃。
周赫煊走到旁边那盏灯,只见上头写道:重阳近,秋波横,外嫁他乡今归宁。猜一蔬菜。
周赫煊有些拿不准,想了想说:“萝卜?”
摊主竖起大拇指:“先生,您真是绝了,这都能猜中!这个谜题特别难,奖品是两根糖堆儿。”
小灵均接过两根冰糖葫芦,顿时高兴得拍手:“爸爸好厉害,爸爸好厉害!”
就在大家乐此不疲的猜灯谜时,费正清问道:“周先生,为什么中国的元宵节比春节还热闹?”
周赫煊苦笑:“可能是政府不准过春节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元宵节确实出奇的热闹,气氛远超春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规定不准过春节,人们只好把春节和元宵放在一起庆祝。
如此一来,每年的元宵节就成了老百姓的狂欢节,常常导致各种混乱,元宵节晚上出门只能步行,因为挤得连黄包车都没法通行。
民国的元宵节疯狂到什么程度?
有词为证:绅士龙灯禁止玩,一般朽崽省得忙。记得去年樊西街,王八婊(和谐)子齐发狂!
这是湖南某好事者写的《竹枝词》,“绅士龙灯禁止玩”,讲的是蚌壳灯随北洋军阀传入长沙,跟当地的龙灯融合到一起。“蚌壳精”往往是娼妓装扮的,由于其表演具有各种挑逗性,被正义人士严厉谴责,政府也坚决取缔,但却每年屡禁不止。
说起民国的元宵节,最扯淡的当属1912年。
那时中国民国刚刚成立,政府宣布废除农历、采用西历,竟把西历1月15日定为元宵节。政府对此广为宣传,号召大家一起出来欢庆元宵,结果乌漆嘛黑、天寒地冻,街上连鬼影子都见不着几个。
为啥?
因为西历1月15日,距离春节都还有一个多月,而且是农历月底,天上根本就看不到月亮。
“咚咚咚咚!”
远处传来敲锣打鼓声,却是舞龙灯的队伍过来了,许多提着花灯的群众跟着跑,整条街全部沸腾起来。
“砰!”
天边炸出团团的光点,却是不知哪个富商在放烟花,小孩子们仰头望天乐得直叫。
周赫煊看着周遭的热闹气氛,不由想到三年后的七七事变。此刻热闹的天津城,就要沦丧在日寇的铁蹄下,再无这般普天欢庆的模样。
周赫煊带着老婆孩子看了舞龙灯表演,又去海河边放灯,直闹到凌晨时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第二天下午,周赫煊带着费正清去天津图书馆。
汽车开进老城区,很快就看到一栋房子的墙边上,贴着巨大的政策宣传海报。海报上画着一只巨大的虱子,一只人手举着匕首,插入虱子的腹部,旁边还挂着苍蝇、蚊子等害虫。
海报上还有文字说明,上方写着“扑杀疫病及其使者”,侧面写着“响应蒋委员长号召,全民开展新生活运动,讲卫生、勤打扫、得健康”。
紧接着,天津市政府和市党部的官员们,一个个西装革履的出现在大街上,每人手里都提着把扫帚。
曾经的晋绥军将领、阎锡山的老部下、现任天津市长商震,一边扫大街一边说:“大家都听着啊,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做工的,都必须认真履行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啥是新生活,第一要爱干净,今天我领着兄弟们干,以后你们还要自己干,要把里里外外扫得干干净净……”
几十个穿西装的官员一起扫大街,这场面实在太美了,周赫煊都不忍心看。
民国之文豪崛起 562【一场闹剧】
常凯申的新生活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他的讲话甚至被灌成唱片,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必须协助宣传。
这不,元宵节没过多久,周赫煊的中华广播电台,就开始每天播放常凯申的新生活讲话了:“我们要改革社会,要复兴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是用武力就能成功的。要如何才可以成功呢?简单的讲,第一就是要使一般国民具备国民道德,第二就是要使一般国民具备国民知识……德国不到十五年功夫,居然能够复兴起来。人家刚刚战败,过几年就可以不付赔款,要赖账就赖了。而我们几十年或百多年的赔款,到现在还是每年照付。总之,德国也是一个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国家,德国没有武力而能与各国平等,中国虽有武力,依然不能求得平等,这是什么道理?没有旁的,完全是由于我们一般国民的知识道德不及人家……”
嗯,这番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一届的国民不行,而非中央政府统治不力。
于是乎,伟大的空一格蒋委员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首先从国民的衣食住行着手,吃饭要规规矩矩的坐在桌上吃饭,不能随便找个地儿蹲着吃;穿衣服不能袒胸露腹,扣子必须老老实实扣好,头发也不能搞成烂鸡窝……
蒋委员长还说,“一个人或一国国民的精神、思想、知识、道德,通通可以从基本生活的样法表现出来”。他对比中国人和日本人吃饭、洗脸的样子,得出一个非常英明的结论,即日本人比中国人更有纪律性和更具国民素质。他说:“我们和日本人不必在枪林弹雨之下来冲锋陷阵,就只对日常生活比一比,就可以晓得高低强弱。”
很快,全国各大报纸都在陆续报道“新生活运动”,并且中央政府还下达指令,把4月份的第一周定为“新生活运动宣传周”。
全国上下搞得鸡飞狗跳,国党的行动队带着红袖箍,走街串巷到处抓那些衣衫不整、奇装异服、发型凌乱者,轻则罚款、重则拘留。各街巷也被划分了区域,凡是发现卫生情况不达标的,所属区域的商家和住户全都要受罚。
黄包车夫们那是很郁闷啊,载着客人跑得大汗淋漓,还不敢把衣服扣子解开凉快一下。因为一旦被逮到不扣扣子,立即就要遭受罚款,忙活半天的收入直接泡汤。
天津的市民们,以前喜欢一边坐在巷口吃晚饭,一边听电台广播节目。现在也完全不敢了,因为吃饭必须围坐着桌子吃,路边吃饭是不符合新生活运动的指示的。
好在就那么一阵风,等“新生活运动宣传周”过去,国党行动队就查得没那么严了,大家该干啥干啥。只有那种走背运的家伙,正好遇到巡查人员,才会惨遭罚款,反正自认倒霉吧。
民国的“新生活运动”属于长期活动,整整搞了十多年时间。
反正隔三差五就要抽风弄出新内容,比如禁止婚丧嫁娶寿宴的浪费,禁止穿戴奇装异服,禁止男女浴室同坐,禁止中小学生留长发,禁止妇女烫发和裸腿,禁止在汽车、戏院、会场、山林抽烟,提倡守时运动,劝道人畜分居,提倡救济慰劳伤兵,宣传禁毒禁赌等等。
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好的,对改善社会风气很有帮助。但有些内容就管得太宽了,比如一些地方禁止烫发和裸腿,搞得女人连裙子都不敢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