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让人高兴的是,丘吉尔在回到伦敦后,看到周赫煊留下的名片,立即写信约定时间见面。
丘吉尔是真想见见周赫煊,主要原因就是周赫煊公开反对法西斯扩散,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丘吉尔这次去德国相当于旅游,参观了许多古代战场遗迹,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经过这些美丽的地区,经过一个又一个古代名城时,我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希特勒的动向。我感受到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气氛,发现这是每一个纳粹党人心目中最主要的事情。”
上午九点许,已经身体发福的丘吉尔出现在周赫煊的别墅中。对比丘吉尔年轻时英俊的照片,让人不得不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丘吉尔先生,你好!”周赫煊热情地握手。
郭泰祺也连忙站起来,自我介绍道:“丘吉尔先生,我是中国驻英公使郭泰祺,很高兴与你见面。”
丘吉尔跟两人握手以后,拿出他带来的礼物:“周先生,这是送给你的。”
周赫煊拆开一看,礼物有两份:一份是登喜路雪茄,另一份是羊毛马甲。
雪茄很好理解,但羊毛马甲是什么鬼?
丘吉尔似乎看出了周赫煊的疑惑,他哈哈笑道:“周先生,我也是羊毛家族的后裔。”
周赫煊瞬间尴尬无比,好嘛,他在王子舞会上骂斯宾塞伯爵,顺便把丘吉尔也一起骂了。
丘吉尔的全名是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而他的真正姓氏是“斯宾塞—丘吉尔”,属于斯宾塞家族的一个分支。当年“丘吉尔”属于非常高贵的姓氏,由于后裔断绝,第五代马博罗公爵乔治·斯宾塞,就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斯宾塞—丘吉尔”,以继承丘吉尔家族的伟大荣耀。
“那个,哈哈,”周赫煊尬笑着说,“丘吉尔先生,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你千万别当真。”
丘吉尔点燃雪茄说:“不用道歉,斯宾塞家族的祖先,确实是靠卖羊毛行贿而发迹的。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我做为斯宾塞家族的后裔并不感到羞耻。斯宾塞家族的荣誉,是一代代子孙努力的结果,我愿意为斯宾塞家族再添荣光。”
郭泰祺不失时机地拍马屁:“丘吉尔先生所言,实在令人佩服,男人就应该奋发图强!”
民国之文豪崛起 502【丘胖子的知己】
客厅内烟雾缭绕,丘吉尔叼着雪茄,大腹便便地坐在沙发上。
郭泰祺主动搭话说:“听说,丘吉尔先生刚从德国回来?”
“是的,我去考察了德国纳粹的现状,情况之糟糕超乎我的想象。”丘吉尔随手抖着烟灰,他都懒得看烟缸一样,全凭感觉伸手过去,结果一大半烟灰都抖在茶几上。
郭泰祺早就记住了周赫煊的嘱咐,投其所好道:“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确实让人忧心,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还有亚洲的日本,我们必须警惕这三个国家。”
“噢,是吗?”丘吉尔来了些兴趣,“郭先生也是反对纳粹扩张的?”
郭泰祺说:“当然,纳粹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有识之士都能看到它对世界的危害。”
“确实如此。”丘吉尔点头道。
周赫煊起身返回书房,拿了一本《菊与刀》过来,递给丘吉尔说:“丘吉尔先生,这是鄙人的拙作,有些内容是论述法西斯扩张的。”
丘吉尔接过来翻了翻:“可惜我不懂中文。”
“你可以找人翻译。”周赫煊笑道。
丘吉尔随手把《菊与刀》放进包里,公文包的拉链都懒得拉回去,可见这个胖子已经懒到什么程度。
丘吉尔的爷爷是英国公爵,外公是美国地产商,家里又有钱又有地位,以至于他从小就养成了少爷习惯。他除了点雪茄比较勤快以外,根本不愿做任何的小事,甚至连牙膏都挤不到牙刷上,瓶子倒了绝对不会扶起来,打翻了茶杯也懒得擦桌上的茶水。
这不,他一根雪茄还没抽完,就把烟灰抖得满茶几都是。
像丘吉尔这种超级懒货,这辈子是别想减肥了。他能坐着的时候,绝不愿站着,怎么舒服怎么来。
或许丘吉尔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遗传自他的美国老妈。那位地产商的千金小姐,性情狂野、豪爽、任性、不拘小节,挺着大肚子还跑去跳舞,跳完舞回家就把丘吉尔生出来了,怀胎七月严重早产。
因此丘吉尔也非常任性,甚至可以用固执己见来形容,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本来在保守党混,却因为反对首相的政策,被保守党取消党员资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在没有内阁命令的情况下,自行下达海军总动员令,结果被自由党排挤。战后英国民众支持工党,丘吉尔又坚决反对工党的主张,于是把工党也得罪了。
可以说,此时的丘吉尔就是英国政坛的过街老鼠,哪个党派都看他不顺眼。
纵观丘吉尔的一生,从他踏入政坛到出任首相,从来都站在少数派那边,颇有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或许正是这样,他才能在悲观主义蔓延的二战当中,顶着伦敦大轰炸力挽狂澜。
一支雪茄抽完,丘吉尔马上拿出另一支。就好像有点烟强迫症,他下意识地把雪茄点燃,夹在手指间也不抽,任其慢慢燃烧,说道:“纳粹党已经在德国国会占有230席,压倒性的成为德国第一党。希特勒很快就要全面掌控德国了,我估计五年之内,欧洲就要爆发战争。”
周赫煊笑问:“你觉得德国的第一个目标是谁?”
丘吉尔想了想说:“很有可能是……”
“等等,”周赫煊打断道,“不如我们把答案写在纸上。”
丘吉尔愣了愣,笑道:“有趣儿的游戏。”
周赫煊找来纸笔,跟丘吉尔各自写出答案。郭泰祺连忙凑过来看,只见两人的纸上都写着奥地利。
“哈哈哈哈哈!”丘吉尔大笑不止。
郭泰祺拍马屁说:“两位英雄所见略同,可谓知己。”
周赫煊解释道:“其实这很好猜。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题的国家,欧洲大战(一战)结束后,德、奥两国都有合并的意图,只不过被英、法、意三国插手制止而已。希特勒如果想要对外扩张,奥地利自然是首选目标,他完全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兵不血刃地把奥地利吞并。”
丘吉尔补充说:“现在英国和法国奉行绥靖主义,很可能不会阻止德奥合并。唯一的障碍是意大利,只要意大利不干涉,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已成定局。”
丘吉尔感觉跟周赫煊聊天很愉快,现在整个欧洲都在反战,根本没人支持他扩军备战的主张。现在突然蹦出来一个人,跟自己的想法如此不谋而合,犹如茫茫人海中寻到知音。丘吉尔兴奋地问道:“周先生,如果希特勒成功吞并奥地利,他的下一步计划将会是什么?”
周赫煊画了一副欧洲简易地图,圈出捷克斯洛伐克说:“苏台德区,这里居住着很多德语民族。希特勒完全可以用救助同胞的借口,出兵苏台德区,进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吞奥地利,可以让希特勒获得丰富的人力资源;而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可以让希特勒军力倍增,因为这里有欧洲第二大和第三大的兵工厂。一旦希特勒完成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他就要枪有枪、要人有人,拥有挑战整个欧洲的底气。”
丘吉尔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周先生,你的预言很可能变成现实。”
郭泰祺如同在听天方夜谭:“德国这样肆无忌惮的扩张,英法诸国列强就不管吗?”
丘吉尔嘲笑道:“那些愚蠢的政客,心里还抱着无比天真的幻想。只有战争真正爆发了,并且燃烧到自己的国土上,他们才会幡然醒悟。周先生,你继续说吧。”
周赫煊又在地图上画了几个圈:“接下来就是波兰,然后是丹麦、挪威、瑞典。只要控制了这四个国家,德国就拥有了海上战略基地和粮食、铁矿供应。”
“有点意思,”丘吉尔看着那张地图,提笔画圈圈道,“英法两国的政客们再蠢,也不会容忍希特勒这样肆意扩张。有可能在德国进攻波兰或丹麦的时候,英法两国就要向德国宣战。”
周赫煊笑道:“别忘了意大利,意大利和德国都属于法西斯政权,他们很可能会结成军事扩张同盟。”
“苏联呢?”丘吉尔问。
周赫煊说:“如果我是斯大林,我会选择坐山观虎斗,笑看几大资本主义国家拼得你死我活。甚至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还可以跟希特勒分赃,趁机占领波兰的大片土地,然后悄悄支持德国进攻英法诸国。”
丘吉尔点头道:“斯大林确实是这种人。到时候大战打起来,法国的土地又要成为绞肉机,欧洲的资本主义死伤惨重,苏联或许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好吧,丘吉尔的眼光再准,也绝对无法预料到法国佬投降那么快。他还以为要重复一战的惨事,交战双方在法国死拼到底,最后轮到苏联跑出来捡便宜。
周赫煊当然不会明说,让英法吃吃苦头才好。更何况,就算周赫煊说出来,丘吉尔也是不会相信的,谁相信谁特么是疯子。
两人热烈讨论着未来的战事,那张简易地图被画得乱七八糟,最后被打酱油的郭泰祺收藏。
七十年后,郭泰祺的后人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夹在日记本中的地图,并高兴地拿出来拍卖。周赫煊的孙子出价800万美元,如获至宝的把地图连带日记本拍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博物馆联盟”成立时捐出。
每当有游客来参观,博物馆讲解员都这么讲述道:“这本日记,是联合国第一任中国首席代表兼安理会常任代表郭泰祺先生的遗物。郭老先生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丘吉尔首相和周赫煊先生的第一次会面,并留下两人聊天时所画地图悉心珍藏。从地图上的这些圆圈和路线可以看到,早在1932年,周先生和丘吉尔就预料到二战的爆发,并对德国的扩张进行了非常精确的推算……”
民国之文豪崛起 503【追更的丘吉尔】
五天之后。
费雯丽站在阳台上,看着远远驶来的轿车,非常不高兴地说:“他怎么又来了?”
“哈哈,可能是闲得无聊吧。”周赫煊忍不住笑道。
自从那天相谈甚欢以后,丘吉尔几乎每日都要跑来找周赫煊,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弄得费雯丽都已经吃醋了。
两人聊天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未来战争,更多的是文学艺术和历史话题。
丘吉尔是个狂热的科幻爱好者,非常崇拜英国科幻作家h.g.威尔斯,并多次在演讲当中“抄袭”威尔斯小说的名句。他去年给威尔斯写信开玩笑,说自己已经读完了威尔斯的所有作品,如果以此作为考试内容,他肯定能拿到优等成绩。
丘吉尔不仅爱看科幻小说,他前段时间还自己写了一篇,题目叫《五十年后》,预言50年后的人类不愁吃穿。他认为人工合成食品将取得空前成功,比如人们想吃鸡胸肉或者鸡翅,直接在试管里培植鸡胸或者鸡翅部位就可以,根本不用荒唐的饲养整只鸡。
丘吉尔对《泰坦尼克号》中的科幻内容非常感兴趣,最近两天他完全不提什么德国纳粹,只拉着周赫煊讨论人类未来社会。
“嗨,周,我又来了,”丘吉尔自来熟的进入客厅,还取下帽子跟费雯丽打招呼,“玛丽,早上好!”
费雯丽虽然对丘吉尔极为不满,但还是微笑着说:“早上好,丘吉尔先生。”
周赫煊笑道:“请坐。”
丘吉尔跟朋友见面的习惯性动作,就是掏出一支雪茄扔过去,然后拿出火柴自顾自的点燃。他舒爽的吐出一口烟雾,抱怨着糟糕的天气:“今天可能又要下雨,真希望伦敦天天都晴朗。”
周赫煊说:“你可以让科学家制造一种机器,按照人类的意愿控制气象。”
“不错的想法,”丘吉尔点头赞同,“不过我对你提出的机器人设想更感兴趣。如果科技发展到那种程度,打仗都不需要人了,直接派机器人打仗就行。”
周赫煊道:“或许在几十年后,地球上不再出现大的战争。人类发明了一种终极炸弹,一颗炸弹就能炸毁整个伦敦,于是掌握着这种炸弹的国家,只能互相忌惮着保持克制。因为一旦开战,就是同归于尽的下场。”
“哈哈,周,你总是有无数的奇思妙想,”丘吉尔乐道,“如果你改行做科幻小说家,我一定支持你的每一部作品。”
“如你所愿,我改行了。”周赫煊递过去一叠小说稿件。
丘吉尔惊讶道:“你什么创作的?”
周赫煊道:“昨天和前天,写了两个晚上,这只是小说的开头。”
“我先读一读。”丘吉尔道。
完全不理会周赫煊的反应,丘吉尔就当场阅读起来
“公元2801年,人类的政治统一中枢,由太阳系第三行星地球,迁移至金牛座a系第二行星德奥里亚。在那里发表银河联邦创立宣言的人类,同年改元为宇宙历元年,并开始向银河系的深处及边境,无止境的拓展开来。而到了公元3700年之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战乱迭起和秩序荡然,导致人类对外的发展完全停顿,就像是快要爆发的能量,深刻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做为资深科幻小说迷,丘吉尔很快就沉浸在这个前所未有的科幻故事当中。刚开始,他对小说里提出的各种未来技术颇为着迷,比如“星际旅行三美神”亚空间跳跃航行法、重力控制技术和惯性控制技术,可以让人类畅游浩瀚的宇宙。
读着读着,丘吉尔突然就笑起来,因为小说里出现了一个充满争议的暴君“鲁道夫·冯·高登巴姆”。
这个人物明显带有希特勒的影子,比如他颁布“劣质遗传因子排除法”,试图杀死所有的“劣等人类”,并选出所谓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全都是白人,还加封了古日耳曼风格的姓氏明显就是在影射和讽刺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
而小说里流传的那句黑色幽默:“不想被判死刑,就去让警察逮捕。被社会秩序维护局捉到的人,只有死路一掉!”则是用“社会秩序维护局”,来暗指希特勒的“纳粹冲锋队”。
前面这些都只是开胃小菜,正文的主菜一来就是星际战争。虽然周赫煊“生造”了有许多“科幻术语”,比如空间跳跃、基因、电脑等等,但丘吉尔还是依靠注解读得津津有味。
特别是恢弘的星际战争,人类使用的星际战舰,让丘吉尔自发的代入英国皇家海军。
丘吉尔暗想:把战斗放置在宇宙中,军舰穿梭于浩瀚的星际,使用激光束代替炮弹,这真是个天才般的构思。
丘吉尔迫不及待地往下读,结果一翻稿子,后面没有了……
周赫煊只写了三章,一个序章,两章正文。前所未有的星际战争,让丘吉尔这个资深科幻迷欲罢不能,他心里跟猫抓一样,忍不住问道:“没有了吗?”
“是的,没有了。”周赫煊点头道。
丘吉尔又问:“莱因哈特和杨威利两人,到底谁才是主角?”
“你猜。”周赫煊笑问。
丘吉尔无奈地耸耸肩:“不说就算了,我只希望你快点把小说写完。”
周赫煊道:“恐怕很慢,因为这是个长篇故事。”
“有多长?20万字吗?”丘吉尔问。
周赫煊说:“或许可以再乘以10。”
丘吉尔扶额道:“噢,200万字,你打算写传世名著吗?”
“哈哈哈。”周赫煊大笑。
这年头的小说,几十万字就顶天了,上百万字的非常罕见,200万字的简直凤毛麟角。
当然,中国小说是个例外,比如李寿民的《蜀山剑侠传》,硬是写了近20年、逾500万字都没写完,最后找到一个完美的断更借口新中国不许宣传封建迷信。
丘吉尔抽着雪茄说:“快点写吧,我明天再来看新的章节内容。”
“可能你需要耐心的等待,我两天后就回中国。”周赫煊笑道。
“谢特!”丘吉尔终于爆出粗口。
未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就此走上了漫长的追更道路,他后来甚至留下一句名言来形容时间:“就像《银河英雄传》的连载一样漫长!”
民国之文豪崛起 504【返航】
9月中旬,《银河英雄传说》即将在英国连载,而挖了大坑的周赫煊则潇洒地登船回国。
随行的除了费雯丽以外,还有英国工党领袖阿瑟·亨德森,以及英国戏剧界泰斗萧伯纳。
英国独立工党已经完成换届选举,新任党魁叫乔治·兰斯伯里,不过要等到10月份才正式上任。也即是说,阿瑟·亨德森这个英国前外交大臣,已经丢掉了一切党政职务,变成普普通通的小老头儿,可以毫无拘束的跑去中国访问。
远洋旅途之中,阿瑟·亨德森与萧伯纳聊得很愉快。他们是老朋友了,而且拥有相同的政治理念,不断讨论着工党的未来,以及如何在英国施行渐进社会主义。
周赫煊离开中国的这三个多月,发生了许多大事。
比如常凯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将“攘外必先安内”定为基本国策,并纠集63万兵力,对红区展开第四次军事围剿。
又比如日本正式开始向东北武装移民,移民按军队形式编组,发给武器,实行边耕边战。那些抗战胜利后留在东北的日本移民,没一个是无辜的,因为他们就是军人或军属!
就在周赫煊离开英国的时候,东北抗日救国军重创日本关东军,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关东军就此展开报复行动,杀害贾家沟、平顶山、千金堡的3000余村民,制造出灭绝人性的“平顶山惨案”。
当周赫煊乘船抵达上海时,国联调查团发布《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否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合法自卫”,确认伪满洲国是日本违背东北人民意愿而强力炮制的工具。从这些内容来看,国联似乎在为中国主持公道,然而这份报告书还加了一条内容——主张在东北建立一种受外国保护的高度自治的特殊制度。
也即是说,国联企图将东北三省变成国际共管区域,从而取代日本对东北的独占地位。
就像自家的房子被恶霸强占,然后请来一群恶霸主持公道。那一群恶霸说,这个房子不是谁专有的,应该拿出来给大家共享。
此报告书一经发布,立即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同时也遭到日本关东军的强烈反对。
两国的情况比较微妙,中国和日本政府都倾向于接受国联的裁定。但中国政府碍于民意沸腾,不敢公开表示支持,而日本内阁则受制于军部,表现得反反复复、唯唯诺诺。
再过半年,日本内阁就要屈服于军部的威胁,公开宣布退出国联,《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因此成为废纸。
当然,国内也不是没有好消息,比如南京政府宣布推行义务教育政策,并颁布《第一期实施义务教育办法大纲》和《短期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大纲》规定:1932年8月到1935年7月为“第一期”,要求各地在此期间设立“义务教育试验区”,并对学龄儿童采取强迫制——不读书属于违法。《办法》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补充:为了救济年长的失学儿童,可推行短期义务教育,并设立“短期小学”用以扫盲。
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努力办事的恐怕就数教育部了。不管蔡元培、李石曾的派系斗争多激烈,他们的目标和理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救国”!
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目标,蔡元培、李石曾及其党羽,认真制定了各种教育法规。并根据中国糟糕的现状,想出了各种补救办法,比如大规模设立“短期小学”来扫盲,结果出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于是又连忙设立免收学费的简易师范学堂,专门培养小学教师。
1931年的时候,全国简易师范学堂的学生人数只有20875人,等到1932年大力推行开来,至1933年这个数据已经猛增到59006人。这批简易师范学堂里毕业的学生,很多都走上了小学教师岗位,为后来新中国的扫盲运动贡献了巨大力量。
从1929年到1936年期间,中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较稳定,不说中央政府,稍微脑子正常的地方军阀都会重视教育。
什么民国教育经费必须占财政收入的30%,这种话都是骗人的,只有脑子抽了的果粉才会相信。虽然没有30%,却有3.3%(《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数据,1991年版),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事业上,做得明显比北洋政府更好,即便发展缓慢,但至少也在发展。
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教育状况才再次跌入低谷。大学和中学老师被拖欠工资属于常有的事,小学老师更是几乎领不到工资,许多小学教师只能一边打工糊口,一边用满腔热血来教书。像电影《驴得水》里的那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用毛驴来吃空饷?呵呵,休想!
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头等大事,丝毫不亚于发展工业和军事。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能够飞速发展,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即便是普通的农民工,识字和不识字也有天壤之别,这是隐藏在中国民间的超级财富。
印度不是想超越中国吗?麻烦先把教育普及了再说。
轮船缓缓驶向上海码头,费雯丽站在甲板上眺望,颇为高兴地说:“中国比我想象中更加繁华,我还以为是又一个印度呢。”
周赫煊笑道:“你看到的,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