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我爹爹十年前就从商了,现在他也在京城开了一家店,生意还不错。”
罗掌柜呵呵笑了起来,“你爹爹开店,那一定是被逼出来的。”
“罗掌柜说得对,他从前性格懦弱,现在也是被生活逼出来的,他一直很惦念罗掌柜,什么时候你们有空见一见。”
“你爹爹现在开什么店?”
“他做胭脂生意,开了一家卖胭脂的小店,叫做宝妍斋……”
罗掌柜一下子张大了嘴,半晌才异常震惊道:“我的天!原来宝妍斋是你爹爹......”
李延庆淡淡一笑,“店归店,但他人还是和从前一样,他一定很愿意看到罗掌柜。”
罗掌柜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他心中感慨万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懦弱胆小的李大器居然成了宝妍斋的东主,简直不可想象啊!
“李大哥.......”曹娇娇轻轻拉了一下李延庆的衣摆。
“这是你妹妹?”罗掌柜看了看曹娇娇笑问道。
“是我朋友的妹妹,我今天专门陪她来买书。”
李延庆又笑着问小娘,“娇娇选好书了吗?”
“我自己拿了一套书。”曹娇娇指了指旁边的厚厚一摞书,正是全套《大圣捉妖记》
“但我不知该给大书娘买什么书?”
罗掌柜看了看书笑道:“这本书可是你李大哥写的,你不知道吧!”
“真的吗?”曹娇娇眼睛一下子瞪大了,无比崇拜地望着李延庆。
李延庆拍拍她的小脑瓜笑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和你差不多大。”
“那我可以写吗?”
“可以啊!你以后乖乖在家里写书,别到处乱跑。”
“那我写不出来,可以来找李大哥吗?”
李延庆一下子觉得自己被绕住了,“这个.......你还是好好读书,过几年再写吧!”
罗掌柜看得有趣,便呵呵笑道:“小妹妹,你李大哥当年可是神童,他认识了一万字才开始写书的,等你也认识一万个字的时候,就可以写书了。”
曹娇娇点点头,“好!我回去拼命认字。”
这时,李延庆看了看书店,见进了不少新书,便对罗掌柜笑道:“所有的新书都来一套,就算是小妹妹买的。”
“我有钱!”曹娇娇连忙掏出一两银子,还是李延庆上次给她的。
李延庆上次买猫食就知道,这小娘对钱没有什么概念,总以为自己的一两银子能买很多东西,豪门千金嘛!这也难怪。
他给罗掌柜使个眼色,罗掌柜会意,便笑道:“钱够了,我捆扎一下,给你们送过去。”
李延庆也没有想到新书会有这么多,这批书都比较贵,一本就要几百文钱,他足足花了近一百五十余两银子买下六百余本书,装了四只大箱子,他让罗掌柜送去曹府,当然,这些帐都记在曹娇娇身上,她可是掏了一两银子。
曹娇娇已经不关心后续的事情,从书坊上车后她整个人都迷失在齐天大圣的金箍棒中。
........
“大书娘!”回到院子,曹娇娇便叫喊起来。
“娇娇,你到哪里去了?我和娘到处找你。”
曹蕴沉着脸从绣楼里快步走出来,“今天娘非要好好教训你不可!”
“娘不会打我的,我去给你买礼物了。”
“礼物?”
曹蕴一下子愣住了,她这才发现妹妹身后有几只大木箱子。
“你又偷偷溜出府了是不是?”曹蕴顿时怒道。
“没有!我和小三郎一起出去的,没有偷偷溜出去,不信你们去问小三郎。”
曹娇娇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过几天是大书娘的生日,娇娇去给你买礼物了。”
“啊!”
曹蕴连忙心疼地抱住妹妹,“原来是这样,是阿姊错怪你了。”
“大书娘快看我给你买的礼物!”
曹娇娇拉住大姊的手来到木箱前,“你一定喜欢!”
“这是什么?”
“书呀!”曹娇娇得意洋洋道:“喜欢吗?”
曹蕴呆住了,这几大箱书至少有五六百本,这要花多少钱?
“你.....你哪里来的钱?”
“我自己的呀!我攒了一两银子的零花钱,就给大书娘买书了。”
曹蕴忽然感觉不对了,曹性是曹家出了名的小气鬼,绝不会花钱给自己买书,这小娘一定有事瞒着自己,她想起上次猫食之事,她一直以为是祖父买的,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对劲,这里面有问题。
“娇娇你跟我来,阿姊有话问你!”
她今天一定要这件事审问个清清楚楚。
寒门枭士 第四百七十八章 初次朝会(上)
把曹娇娇送回家,李延庆便急匆匆赶回了御史台,还好,他没有迟到,御史台的午休刚刚结束。
“上午有什么事情吗?”走进官房李延庆便问道。
刘方连忙道:“御史出去没多久,刑部顾郎中便来了,他听说你不在,可能下午会再来。”
“他有什么事?”
“具体没说,听说你不在就走了。”
李延庆点点头,便回到自己座位上坐下,这时,莫俊拿着一份卷宗走过来笑道:“小娘子送回去了?”
“总算送回去了,回头我要给她祖父说一说,不能让这小娘乱跑,让她养成习惯了,隔三差五就跑来御史台,事情都乱套了。”
“我发现这小娘很喜欢李御史。”
李延庆心中苦笑一声,冤大头谁不喜欢,自己慷慨大方,舍得给她花钱,她当然喜欢自己。
虽然他也很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但喜欢归喜欢,若曹娇娇动不动就跑来御史台,他可受不了。
“御史,这是卑职整理的近五年案件目录,都在这里了。”
莫俊将厚厚的卷宗放在李延庆桌上,这是御史台五年来不了了之的案子,一共十三件,李延庆看了看问道:“你觉得有问题吗?”
“有四桩案子卑职觉得可以考虑重审,其余案子就算重审也没有意义了。”
李延庆并没有追问为什么重审已经没有意义,他心里清楚,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也不会不了了之。
“先放在这里,我回头再慢慢细看。”
莫俊行一礼便退下去了,李延庆取过卷宗,找出莫俊标注可以重审的四个案件,他大概看了看,基本上都是地方官员投诉遭遇各种不公,这也是御史台遇到的最多案子,每年一次的提拔或者调动后,便会引来大量官员揭发控诉,令人头大,但偏偏又不能置之不理。
不过这种案件大部分都是由御史台的察院经手,由监察御史负责,李延庆的台院倒接手不多,而接手的案子也基本上作为不了了之处理。
李延庆对第四个案子倒有点兴趣,居然是秦桧弹劾王黼削减太学,以至天下读书人无以为食,弹劾时间是在太学生游行示威之前.
这让李延庆心中生出一个念头,不管是这份弹劾书也好,学生示威也好,是不是秦桧在向蔡京递交投名状?
如果真是这样,这个秦桧倒颇有眼光,看出蔡京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时,外屋传来说话声,是刑部郎中顾逸群的声音,李延庆便将卷宗暂时放到一边,起身迎了出来。
“真是很抱歉,上午让顾郎中白跑一趟。”
“没什么,今天来御史台正好还有别的事情,不算白跑!”
李延庆将顾逸群请到房内坐下,顾逸群笑道:“有个新案子,想先和你沟通一下。”
李延庆笑了起来,“不会是太学生请愿那桩案子吧!”
“李御史说得一点没错,就是这桩案子。”
顾逸群见李延庆脸色有点不太情愿,连忙摆手道:“事情不是李御史想的那样,我们并没有打算把案子扔给御史台,而是郑皇后亲自过问这个案子,官家由此下发手谕,要求三司会审此案!”
李延庆点点头,“看样子这次是由刑部牵头,对吧!”
“正是如此,因为案子在刑部手中,所以这一次就由刑部牵头,然后由御史台和大理寺正协同审案。”
李延庆沉吟一下道:“但要御史中丞先批下此案,我才能接手!”
“这是当然,上午我已经把案子卷宗和批单转给你们主簿了,他会交给邓中丞审批,然后我想和你商议一下,看看什么时候我们三方碰一下头,一起探讨一下案情。”
“我都可以!”
“要不就明天下午吧!在刑部审微堂,李御史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现在就去通知大理寺。”
所谓御史中丞审批只是走一下形式,并不影响审案,李延庆想了想,明天并没有什么安排,便点头答应了。
“那就明天下午吧!午休结束后我们就过来,如果我实在来不了,就让莫主事过来。”
“那也可以,只是了解一下案情,不是正式协商。”
顾逸群告辞走了,应哥儿进来收拾走茶盏,就在这时,主簿刘信快步走了进来,“李御史回来了吗?”
“我在!”李延庆在里屋回应道。
刘信走进里屋笑道:“我来特地来通知一下,明天举行临时大朝,李御史也要参加,可别睡过头了。”
李延庆一愣,“不是说五品以下不用参加早朝吗?”
“规矩没有变,但明天上朝名单中包括了侍御史,所以我要赶紧通知你们,我还要去通知别人,李御史别忘记就是了。”
正常朝会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但明天是十二月初五,属于临时朝会,一般会有专门议题。
按照惯例,如果朝会没有特殊通知,一般都是大夫以上官员参加,也就是从五品以上,但临时朝会有专门议题,一般就会列出要求参加朝会的特殊官员,这样一些有重要职权的中低层官员也有机会参加大朝了。
侍御史就属于这次朝会名单上特别列出的要求参会人员,李延庆也将第一次参加朝会。
........
宋朝早朝和唐朝一样,卯时一刻开始,也就是凌晨五点半,五更不到李延庆便早早起来了,但也只比他平时早半个时辰。
今天给李延庆梳头的却是扈青儿,思思这些天有点感恙,身体不适,无法早起服侍夫郎,扈青儿便自告奋勇早早起来。
“青儿,你居然这么早起得来?”李延庆笑道。
扈青儿撇撇嘴说:“你忘记自己当年让你每天五更起床跑步是谁要求的?我爹爹会对我网开一面?告诉你,我每天五更必须起床练武,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
“你也是跑步?”
“我不跑步,但要游水,每天在梁山泊内游水二十里,冬天结冰了,我爹爹就会在冰面上每隔三百步打一个锅盖大的洞给我呼吸,要是稍微游错路线就会没命。”
“你游错过吗?”
扈青儿用梳子在他头上敲了一下,没好气道:“你以为站在你身后的是女水鬼吗?”
“是我说错话了。”李延庆歉然道。
“不过你说得也没错,有一次我真游错了,错过了一个冰洞,足足潜水六百步,不知肚子里灌了多少水,差点淹死,我爹爹把我狠狠臭骂一顿,然后再也没有错过。”
扈青儿熟练地给他扎好发髻,又替他戴上官帽,今天李延庆穿的是六品绯服,腰间挂了银鱼袋,就是一个丝袋,里面的一条缎子上缀了两排共六条银鱼,这也是四品官的身份,虽然这只是一种赏赐身份,并非真正官阶,但上朝必须要佩戴,否则就会被殿中侍御史以不敬之罪弹劾。
李延庆匆匆吃过早饭,时间便到五更了,“好了,我要出发了!”
李延庆最后检查一遍,没有发现遗漏,便对青儿笑道:“今天辛苦你了,好好照顾思思姐,我先走了。”
“走就走呗!干嘛非要强调两遍。”
扈青儿嘟囔着将李延庆送出大门,门口张虎和杨光已经牵马等了一会儿了,李延庆翻身上马,笑着向扈青儿挥了挥手,便催马向皇城方向而去
十二月的五更还是一片漆黑,月朗星稀,天空格外晴朗,一轮半月如小船般在青黑色的大海中游荡,清辉洒下,给京城抹上了一层淡淡银色。
京城很多官宦人家也点亮了灯,大街上骑马的人并不多,马车也不多,大多是一辆辆牛车,车辕上挂着橘红色的灯笼,灯笼上有官职和名字,后面一般会跟着几个随从,大多是跑步跟随。
刚开始官员很少,不过进了朱雀门后,李延庆就进入内城御街,御街两边的上朝官员便逐渐多了起来,不断有官员从各个路口加入,渐渐地形成一条浩浩荡荡的上朝队伍,足有千余人。
不仅有牛车、有骑马,还有马车和坐轿子,随从的人数也多了起来。
很多时候看一个官员的地位,从他的随从就能看出来,象李延庆这种低品官只有两人跟随。
可如果看到有上百人跟随一辆马车,而且随从衣服光鲜,个个身材高大,那么马车中官员十有八九是三品以上高官。
“延庆!”距离宣德门还有数百步时,李延庆忽然听见旁边有叫他。
他一回头,这才发现旁边行驶着一辆马车,后面跟着数十名随从,马车车帘已经挑起,露出一张长满了皱纹的笑脸,正是太子少保、校检兵部尚书、右卫上将军曹评。
寒门枭士 第四百七十九章 初次朝会(中)
李延庆连忙催马上前,抱拳行礼道:“卑职参见上将军!”
“延庆,这是你第一次上朝吧!”
“正是!不过一些基本的规则卑职已经知晓。”
曹评看了一眼李延庆腰间的银鱼袋,笑着点点头,既然知道把获赐的银鱼袋挂上,说明他是知道规则的。
曹评又道:“昨天我那个孙女又给你添麻烦了。”
“节假日我很愿意带她逛街,只是平时不太方便。”
李延庆含蓄地告诉曹评,要管束好孙女,不要再让她闯御史台了。
“是啊!其实我府上管得很严,凭她一个人是出不了府门,昨天是她兄长曹性擅自带她出门,昨天晚上我已经狠狠将他责骂一顿,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了,另外,延庆为她花的钱,我会如数补还。”
李延庆微微一笑,“给她买点东西是我的心意,不要谈钱的事情了。”
曹评颇为歉然,他想了想道:“这个月初十我有个家宴,都是一些亲朋好友来参加,人数很少,不知延庆能否赏脸?”
李延庆稍稍犹豫一下,还是点头答应了,“既然上将军开口,延庆怎敢不来!”
曹评呵呵一笑,“走吧!别耽误朝会了。”
李延庆向他抱拳行一礼,催马继续向宣德门而去........
到了宣德门,除了宰相可以坐轿继续前行外,其他官员都必须下马步行,直到过了北廊,这里有宰执下马牌,宰相也要下马步行了,不过穿过北廊便是大庆广场,这里是上朝的临时等候区。
现在距离上朝时间大约还有一刻钟,大庆广场内站满了等候上朝的官员,足有千余人之多,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各自议论着什么。
虽然李延庆能获得梁师成、蔡京等人的青睐,但他在朝廷中的人脉还很弱,在朝廷大大小小的各种圈子中,他暂时还游离在外,就连刑部侍郎梁中书、大理寺卿郑智这些认识的高官,看见李延庆时也不过笑着点点头,然后继续和身边人闲聊。
“李御史!”
终于有人叫他了,李延庆一转身,却见是顶头上司邓雍跑了过来,“真不好意思,昨天正好不在,没想到今天居然有临时大朝,没有能及时通知你。”
“刘主簿已经告诉我了。”
“他只是告诉你今天要上朝,却没有告诉你早朝的内容。”
李延庆一怔,“莫非早朝和卑职有关?”
“也不是直接和你有关,和御史台有关系。”
邓雍向两边看了看,将李延庆拉到一边低声道:“天子决定要加强监军,准备设第二监军,负责监察军队后勤物资,准备把这个职权交给御史台。”
“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还不是因为国库空虚严重,军队消耗就是无底洞,这次备战征辽,朝廷准备募兵二十万,需要的各种兵甲物质、粮食军饷难以计数,朝廷已经快负担不起,我是听到一些内部消息,盐、酒、茶、粮食都要涨价了,还有王相国打算推出‘当十钱’,所以不少高官提出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监察军队后勤物资的提议就出来了。”
李延庆暗暗叹息,盐、酒、茶、粮食是基础物资,它们涨价,其他物价必然会全面上涨,小民的生计将更加艰难,居然还要推出‘当十钱’,他曾经见过蔡京推出的‘当五钱’,所谓‘当十钱’就是大钱,是掠夺民财最直接的方式。
“让御史台监军后勤物资,已经明确了吗?”
“御史台参与肯定明确,否则今天怎么会让侍御史也列席大朝,不过听说枢密院和兵部也要求参与,但没有最后定下来。”
就在这时,大庆殿上的景阳钟敲响了,文武百官纷纷站队,李延庆早发现了台阶前有品阶线,官员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官阶站队。
李延庆找到了六品官阶线,已经是队伍的最后了,今天只增加了六名侍御史,除了李延庆外,其余五名侍御史已经早早站在位子上,李延庆不好意思和同僚争位,他只得站到最后,俨然成了整个早朝的最后一名。
这时台阶上方传来殿中监官员高喝:“进殿!”
太子赵桓为文官第一名,排名第二是梁师成,第三是宰相白时中,而武官排名第一却是郓王赵楷,第二应该是童贯,但童贯不在京城,拥有太子少保头衔的曹评便排位武官第二,不过武官数量偏少,只有文官人数的一半不到。
文武两列队伍无声无息地向台阶上走去,在台阶两边各站着两名殿中侍御史,他们目光锐利地注视着所有官员,但凡官员有仪服不全、不整或者不守朝规,诸如迟到、喧哗、随意站队等等情况,他们都会记录下来作为弹劾依据。
宋朝的皇宫比起隋唐而言,气势还是差得太远,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宫阙都不甚宏伟,大庆殿作为宋朝皇宫主殿,无论进深、高度都远远无法与隋唐皇宫主殿大兴殿和含元殿相比,李延庆已经无法站在最后,队伍只能分成几排,李延庆站在第三排的末尾。
大殿上方挂满了灯笼,将大殿照如白昼,殿内十分安静,只片刻,有侍卫高喝,“皇帝陛下驾到!”
随即乐声响起,在悠扬的乐声中,只见天子赵佶在十六宫娥和八名侍卫的护卫下从丹陛侧面走了进来。
赵佶在龙椅上缓缓端坐下,目光威严地看了众臣一眼,众臣一起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赵佶脸上露出一丝疲惫的笑意,摆了摆手,“众爱卿平身!”
众人平身,大殿内鸦雀无声,赵佶缓缓道:“今天是临时朝会,朕请各位大臣前来,是要商议一件重大事件。”
赵佶语速很慢,声音虽然不大,但大殿前部都能听见,虽然大殿外侧难以听见,但李延庆耳聪目明,他站在最后也能隐隐听见赵佶的声音。
“自大宋立国,收回燕云十六州便是一直是我大宋国策,虽经各位先帝、大臣以及千千万万将士的不懈努力,始终未能收复我汉家失地,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异族侵占、
而今时局剧变,女真崛起,契丹气数已尽,正是我们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良机,去年我们已和西夏停战,西夏臣服于大宋,西线威胁解除,那么我们便可集中兵力北伐,此事朕已考虑了两年,能否在我们身上实现先祖伟业,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勇气走出这一步......”
李延庆听得清清楚楚,原来今天临时朝会竟然是讨论北伐,名义上是讨论,但实际上赵佶心意已定,最多只有方案甲和方案乙的区别罢了。
远处传来殿中少监蔡行高亢的声音,“请相国王黼献策!”
这时,大殿的群臣再也忍不住,开始低声议论起来,所谓献策就是拿出方案,既然北伐已经到了拿出方案的程度,那么所谓的朝议不过就是走走形式,让王黼的北伐方案更加合法罢了。
这时,王黼从群臣中走出,躬身向天子赵佶行一礼,“微臣王黼愿献北伐计划。”
赵佶点点头,“王相国向百官宣布吧!”
王黼取出一幅卷轴,缓缓展开,高声对群臣念道:“自大宋立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便为国策,然历经百年,君臣奋战未果,燕云十六州依旧沉沦,而自明君登基,便屡屡登高北眺,胸怀收复汉家江山之宏图大志,励精图治以待天时,辽国君暴臣虐,民心不附,女真小族不堪压迫,揭竿而起,奋战抗争,战乱数载,辽国气数已尽,天赐良机予大宋,王黼奉天子之令特制定本策,其策一:备战策,共七条二十四策........”
王黼读得慷慨激昂,但无数大臣都皱起了眉头,王黼在对策中提出官民共负北伐重担,显然是要损害百官的利益,或者是削薪,或者是取消诸多补贴。
至于适当提高粮食、盐、铁、酒、茶的官价,甚至发行当十钱,这就是直接掠夺民财来筹措军费了。
王黼读完,赵佶缓缓问道:“关于王相国的北伐之策,众爱卿可以异议?”
这时,梁师成走出列道:“陛下,老臣略有点疑问。”
赵佶有点不满地看了梁师成一眼,这几个月两派斗争激烈,赵佶也乐见其纷争,但在北伐之事上,赵佶却不希望出现派系斗争。
但赵佶还是克制住心中的不快,淡淡问道:“太傅请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