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这次玄武营独立成军,需要一名处理日常杂务的幕僚文官,莫俊便顺理成章地进了军营,出任玄武营的主事参军,手下又招了两名年轻的文吏负责打杂。
莫俊的能力很强,蒋大道几乎不识字,就靠两名幕僚撑起了整个汤阴县,使蒋大道能够做了近七年的知县。
“启禀指挥使,刚才张司马派人过来,让我们去领取钱粮兵甲。”
“我知道了,你去吧!我马上要带人去牟驼岗。”
“战马有了?”莫俊一阵惊喜。
“听说天子发怒,所以一切都来得那么神速。”
李延庆在领取书上签了字,递给莫俊道:“我带五百士兵去取马,剩下的士兵归你调用,让杨亮协助你,把钱粮兵甲搬回来。”
“卑职已经安排好了。”
这时,李延庆想起一事,又对莫俊道:“今天王贵他们要过来,我可能要到晚上才能赶回来,你替我好好安顿他们。”
“放心吧!卑职会安顿好他们。”
李延庆又稍稍安排一下营帐,这才带着五百辅兵和刘錡一起向牟驼岗而去。
牟驼岗在汴京西北三十里外,一座低缓的山岗下分布着上万亩的草场,四周被木栅包围,这里是朝廷天驷监的养马之地,养了战马两万余匹,还有上百座巨大仓库,里面存放了上好饲料数十万担。
和钱粮兵甲主动运到军营不同,种师道坚持战马要自己来挑选,战马不像粮食,稍稍动点手脚就会在战场上殃及骑兵的性命,甚至稍微瘦弱一点,也无法承受骑兵和马甲的重量。
中午时分,队伍便赶到了牟驼岗,已经有天驷监的官员在这里等候了,几名官员连忙迎上来行礼道:“三千匹战马已经准备好,两位将军先休息片刻,我们再安排士兵吃点东西,回头就把马匹送来给两位将军过目。”
李延庆和刘錡对望一眼,原来对方已经把战马准备好了,看来他们的猜测没错,极可能这里并没有两万匹战马,李延庆也不揭穿他们,便淡淡道:“那就有劳诸位了。”
天驷监和马场官员招待得极为殷勤,让每个士兵都吃饱喝足,对李延庆和刘錡的招待更是格外奢华,不仅摆上最好的酒菜,还请了两名舞妓助兴,最后他们喝茶时,一名官员取了两包黄金递给李延庆和刘錡,“一点小小的心意,两位将军拿去喝茶!”
李瞥了一眼给自己的黄金,大概有五锭,每锭二十两左右,他见刘錡也没有收这黄金的意思,便将黄金推了回去,淡淡道:“好意我们心领了,金子你们收回去,我们也知道你们有难处,所以也不想为难你们,但希望你们明白一点,我们领马不是去训练,而是去梁山剿匪,我们将面对十万梁山乱匪,战场会极为惨烈,我们可以不去挑马,但三千匹战马必须要每一匹都要合格,这是我们的最低要求。”
几名官员对望一眼,对方居然不肯收金,这可怎么办?还是为首官员反应快,对方不收钱不一定是要为难自己,或许是不想落下什么把柄,他连忙道:“请两位将军去看马,如果有不满意,我们立刻更换!”
天驷监的官员千方百计不让对方去马场挑马,改成他们送马来挑,这就和把马送去军营其实是一回事了。
三千匹战马事先已经准备好,安置在一片近千亩的围栏内,李延庆和刘錡各带了十名经验丰富的马夫,马夫们奔进围栏内挑选马匹,主要是把羸弱和年迈的老马挑出来。
李延庆和刘錡站在山坡上注视着下方围栏中密集的战马,看得出,天驷监的官员不想把事情闹大,送来的战马大多是强健有力的好马。
“听说天驷监的后台是梁师成,一旦查起来,恐怕梁师成将吃不了兜着走!”刘錡恨恨道。
李延庆淡淡一笑,“真的查出来,一定会有替罪羊,轮不到梁师成,不过我估计这个黑窟窿里一半的利益都进了内库,包括军费也是一样,真正拿走大头之人,恐怕谁也不敢提及。”
“会是这样吗?”
李延庆点了点头,“西夏之战耗费了多少钱粮物质,现在又要大规模剿匪,还有冗官、冗兵、冗费,这么庞大的开支朝廷的财力如何承受得起?可延福宫依然在造,而且越造越奢华,内库的亏空拿什么来弥补?这个道理刘将军想不到吗?”
刘錡半晌道:“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朱勔在江南成立应奉局,收刮民财,逼出方腊造反,杨戬在郓州建成西城所,强占土地,逼出了梁山造反,大宋的长城早就毁了。”
李延庆长长叹息一声,快步向马圈走去
李延庆是在黄昏时分返回了军营,士兵们带回来大批战马,李延庆令人将一千匹战马送去主营给后勤主管蒋涣,他则和刘錡各带一千匹战马返回了军营。
战马进入玄武骑兵营,军营内顿时热闹起来,士兵们纷纷跑出来围观战马,辅兵虽然不能骑马上阵作战或者训练,但平时马匹却归他们照管,每个人都对战马有着极大的兴趣。
莫俊已经准备好了马厩,他带着马夫前来将战马引去它们的营帐,这时,杨亮带着两个年轻军官匆匆走来,一个是王贵,一个是牛皋,李延庆向后面看了看,“阿汤和五哥呢?”
“老汤去了情报营,昨晚不是和你说好的吗?”
李延庆一拍脑门,“对!对!我居然忘了,那五哥呢?”
“老岳被宗老将军要走了。”
李延庆一怔,岳飞居然被宗泽要走了,他忽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人和人之间其实在冥冥中被各种看不见的命运之线牵引着,历史上,岳飞就是得到宗泽的青睐才得以脱颖而出,而今天岳飞刚从武学出来,就被招揽到宗泽的麾下,这不是命运的安排是什么?
这时,王贵急道:“我们都闲了一天了,你赶紧给我们安排点事情吧!”
“你们跟我来!”
李延庆带着王贵和牛皋走进自己大帐,他请两人坐下,笑道:“玄武营有两千三百人,朱雀营也一样,这是两支比较特殊的军队,直属于种帅,又可以叫做独立营,因为种帅只给我们下令,其余军队统帅都由我全权负责,包括司马张叔夜以及都虞侯宗老将军,他们都无权管辖我们。”
王贵和牛皋默默点头,他们心中都很惊讶,不知为什么种帅会给两支骑兵军这么大的权力?
“既然种帅给了我独立处置的决定,我打算把军队设为五营,设五个都头,两支骑兵营,两支步兵营和一支后勤营。”
王贵有些不解,“指挥使打算把骑兵和辅兵分开吗?”





寒门枭士 第三百九十七章 全权处置
李延庆沉吟片刻道:“我打算放弃重甲骑兵,改为轻骑兵,将辅兵改为弓弩手和枪兵。”
“这种帅会答应吗?”
李延庆淡淡一笑,“既然种帅给了我玄武营的处置权力,那么他应该不会干涉我。”
王贵和牛皋站起身,王贵抱拳道:“你是主将,我们听你安排!”
“俺也没有意见!”
李延庆点点头,“我任命你们两人为第一营和第二营的骑兵都头,明后天骑兵就要到了,由你们负责接收。”
王贵已经统领过数百人的情报营,他有丰富的经验,李延庆给他带兵,他早已视为理所当然,但牛皋却很紧张,半晌低声道:“还是让俺当阿贵的副手吧!”
李延庆笑着拍拍他的肩膀,“统领五百人和统领十人其实是一回事,你只要管好十个队头,他们会替你管好士兵。”
牛皋当然知道李延庆是在安慰自己,管五百人和管十个人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心中还是没有底,紧张得双腿直抖。
李延庆又笑道:“我当初也从来没有管过士兵的经验,种帅一下子扔给五百名情报营士兵,后来让我统帅万人去伏击西夏军队,每个人都会面临第一步的艰难,只要第一步迈出去了,后面你就走得平坦了,何况你在神泉寨也率领过几十名士兵,应该有经验。”
王贵在一旁笑道:“老牛,我教你一个法子,是当初老李的办法,你搞个比武大赛,手下谁能击败你,你就把都头位子让给他,我想凭你的双锏没人打得过你,这样你的威望就出来了。”
“这个办法不错,可以一试!”李延庆欣然笑道。
牛皋心一横,点点头道:“好吧!俺豁出去了。”
虽然李延庆知道他可以全权处置玄武营的各种军务安排,但种师道毕竟是直属上司,他把重骑兵改成轻骑兵这样的大事,他当然也需要向种师道汇报。
种师道听完李延庆的汇报,他并没有立刻表态反对,而是平静地问道:“你为什么要把重甲骑兵改成轻骑兵?”
“启禀大帅,如果我们能一战击溃梁山军,用重骑兵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卑职看前四次作战,发现梁山军的作战非常灵活,他们擅长于化整为零,四处出击,使官兵防不胜防,这种情况下重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了,相反,我们用轻骑兵,利用骑兵的快速灵活,反而能重创梁山军,而且轻骑兵适合长途奔袭,切断敌军退路或者突袭敌人,所以卑职希望玄武军改为轻骑兵。”
“那辅兵岂不是没有作用了?”
“辅兵可以训练为步兵,如果遭遇大股敌军,光靠骑兵是不够的,还需要步兵用弓弩拒止,然后骑兵穿插冲击,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发挥出最大的战力。”
种师道有着近五十年的军旅生涯经验,他对李延庆的这个轻骑兵计划并没有立刻下结论,他知道,不管李延庆再说得天花乱坠也只是纸上谈兵,管不管用还得看实战效果。
不过既然他决定全力栽培李延庆、刘錡、王贵、杨再兴等年轻才俊,他就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智。
种师道沉思片刻便道:“我也不知道你的方案是对还是不对,不过我既然准许玄武和朱雀独立成军,那么怎样分配兵力就是你们内部的事情。”
“谢大帅支持!”
种师道摇了摇头,“我并没有支持你,只是没有干涉你,我只看结果,仅此而已,去吧!”
........
次日傍晚,从陈州赶来的三千骑兵抵达了军营,确切说,他们都是经过了为期一年的‘骑兵训练’的步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他们没有自己战马,作战经验也并不丰富,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很多士兵还从未经历过战争的考验。
这些士兵主要来自河北和西北,是从各州厢军中挑选出来准备加入禁军的年轻青壮。
这倒并不是高深刻意为难种师道,禁军中的一万重骑兵待遇十分优厚,一般寒门子弟没有机会加入骑兵,这些骑兵大多是官宦及权贵子弟,骄横狂妄不服将令,而且长期不训练,战斗力十分低下,把这样骑兵交给种师道会是一大麻烦,还不如不用京城的骑兵。
所以高深考虑再三,才决定将这三千名经过了一年骑兵训练的年轻士兵交给种师道。
在玄武营大旗前的广场上,两千三百名士兵列队就绪,李延庆站在高台上,他身后是五名刚刚任命的都头以及幕僚莫俊,另外还有两名年轻的文吏。
“所有的将士听着,从现在开始,你们都正式成为了玄武骑兵营中的一员,过去怎么样我不管,将来会如何,我也不知道,我只管现在,只要是玄武骑兵营一员,那就得按照我的规矩办事!”
李延庆严肃地目光一一扫过众人,又缓缓道:“当初在西夏战场上,有人说我李延庆是文官,不适合掌兵,那我就说咱们比武,你的武艺能超过我,我把位子让给你。
今天也是一样,你不想听我的规矩,那就趁早说,我给你机会,若武艺能超过我,我心甘情愿把指挥使位子让出来,丑话就说在这里了,不想比武还不听指挥,那就休怪我李延庆军法无情!”
李延庆的语速不快,虽然不严厉,但语气中却有一种不容抗拒的强硬,下面将士鸦雀无声,默默聆听着主将的每一句话。
“虽然朝廷给我们和战马都配置了重甲,但我要告诉大家,我已请示过主帅,玄武骑兵营不再是重骑兵,而是轻骑兵,所以辅兵也不存在,辅兵将改为步兵,编为五百长枪兵和五百弓弩兵,从今天开始我们苦训一个月,然后奔赴战场!”
第二天天不亮,大营的起床鼓声便轰隆隆敲响了,士兵们甚至来不及洗漱,便从各个营帐飞奔而出,种师道治军严厉,也表现在集结上,一通鼓五十下,必须全部集结完毕,就算光着脚也得奔出来,来晚者当即杖三十。
集结速度对军队而言极为重要,遇到偷袭、伏击,士兵就需要迅速集结,最快速度形成战斗力,而这种快速反应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必须要严格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渐渐养成一种习惯,一支精锐的军队就是这么点点滴滴地迅速出来。
李延庆站在大旗下,注视着士兵的集结,脑海里却在思考自己的治军理念。
他要在玄武营中制定一种等级森严的规矩,这样在集结时,士兵并不一定非要跑到自己的主官面前,在任何一个将领面前,士兵都要服从指挥,虽然略显得有点杂,但并不乱。
这样不仅集结的速度更快,在战场上即使被打乱,也能迅速形成新的队伍,形成新的战斗力。
他深知历史上的宋军面对女真骑兵冲击时,很容易陷入混乱状态,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在混乱中无法形成二次反击能力,很快就崩溃了,形成了女真骑兵的单边屠杀。
要扭转这种被动,就要训练出一种全方位的作战模式,以队为基础,在实战训练中,队与队之间的士兵不断互换混杂,而迅速形成新的战斗力。
这种模式的关键就在队头,队头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人,而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标志,李延庆想到的是红头盔,战场上队头阵亡,另一个人继续戴上这顶红头盔,他又是新的队头,使红头盔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将士兵吸引在他身边,从而保持阵脚不乱。
而都头则戴白头盔,他的白头盔又能将更多的队伍集结在一起,形成更加强大的长枪阵,这是步兵对付骑兵的有效战术,以集体的力量战胜骑兵冲击。
李延庆正思考时,鼓声消失,士兵集结完毕,但还有十几名士兵一边匆匆整理盔甲,一边向这边奔来。
“军法官何在?”李延庆一声厉喝。
一名身材雄壮的队头快步走出,躬身抱拳道:“末将在!”
李延庆一指十几名迟到的士兵,“给我拿下,每人杖三十!”
队头一挥手,数十名执法士兵冲上去,将十几名士兵按倒,举杖便打,顿时哭喊声响成一片。
“明天再有迟到者,杖五十!”李延庆冷冷对全军将士道。




寒门枭士 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救大名
随着人员和装备到齐,北军营的训练便渐渐走向了正轨,时间飞快消逝,眨眼又过去了一个月。
这天下午,在占地辽阔的演练场东侧,两支军队正在训练实战拼杀,这是两支各五百人队的厮杀,他们手执盾牌和木刀,士兵倒地则算‘阵亡’退出。
在演练场上,每天都会有几场这样的实战训练,不过这一支军队的实战训练和别的队伍略有不同,军队中不断闪动着红头盔和蓝头盔,两支军队都略显得有些混乱,但混乱中又不失章法,只见士兵不断地被冲散,又不断的聚集,红头盔或者蓝头盔就像磁铁一样,在不断地吸引着四周的士兵向它靠拢,使军队阵脚始终不散。
李延庆便骑兵在演练场边缘观战,他手执一根长枪,不断地用长枪指着士兵喝喊,要求倒地的士兵立刻退出战斗。
他却没有注意到,就不远处的另一侧,数十名亲兵正簇拥着大帅种师道也在边上观战。
这时,杨亮发现了种师道,连忙跑来向李延庆汇报,李延庆这才将指挥权交给王贵,他翻身下马,向种师道处奔来。
“卑职参见大帅!”李延庆行一军礼。
种师道指着战场道:“似乎有点混乱!”
“启禀大帅,这些士兵平时各有队头,但战场上则没有了直属队头,他们将随时集结在距离自己最近的队头周围,大帅也看到了,就是红头盔和蓝头盔,然后队头又向军旗集结,这样便能保证阵脚不会被冲散,只是目前训练还不足,所以显得有些混乱。”
种师道点点头,他也看到了,士兵看似很混乱,但实际上还是有章法可寻,种师道一向以实战为准绳,所以他也不评论李延庆的这种战法是好还是不好。
事实上,李延庆在玄武营的两大改革:重改轻,乱战法,在军营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前者争议不大,轻骑兵有利于长途突袭,大家并没有异议。
但在战场上取消固定队伍编制,却遭到将领们的一致反对,大家并不是不理解李延庆的思路,只是大家都认为不现实,太想当然,容易造成混乱不用说,而且队头容易成为敌军猎杀的首要目标。
更重要是,大宋军制是战争爆发时才临时集结,战后各自归营,这种战法不符合大宋的军制,反而会破坏大宋原有的底层将兵制,所以也只有李延庆的玄武营采用这种战法,其他军营一概不理会,连朱雀营也按兵不动。
好在种师道比较宽容,并没有阻止李延庆的乱战法,而是允许他去战场上实践。
这时,种师道不再提战法之事,他沉吟一下对李延庆道:“上午天子紧急召见我,要求我们立刻出兵救援大名府,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我也不清楚,天子只说大名府形势堪忧。”
“大帅是要求卑职去救援大名府?”
种师道点点头,“现在我不得不承认你改为轻骑兵有一定的道理,你率领玄武营连夜出发,我再拨付给你十艘大船作为后勤所用,收拾一下吧!”
说完,种师道又递给了李延庆一只调兵龟符,“凭这只龟符,军队可以一路畅通无阻,并得得到地方官府的粮食支援。”
李延庆接过龟符躬身道:“卑职遵令!”
.......
自从博州兵败后,梁中书死守大名城,城内四千厢兵,加上逃回来的数千败兵也加入了守城防御,梁山军缺乏有力的攻城武器,在攻城不利后便将大军撤回了郓州,只留下都统制张岑率领三千士兵驻扎莘县。
就在五天前,梁山军暗中向大名府增兵三千,由大将关胜统帅,张岑则率两千军佯攻馆陶县,梁中书中计,以为莘县只有一千守军,便率三千军出击莘县,却中了埋伏,被关胜率军杀得大败,梁中书只率十几人逃回了大名城。
梁山军开始大举攻城,大名城岌岌可危,梁中书万般无奈,只得向朝廷紧急求救。
救兵如救火,李延庆率两千步骑混合军一路向北疾速行军,在白马渡过黄河后,在卫州黎阳县稍作休整,军队随即杀进了大名府,首先抵达了内黄县。
内黄县是大名府最南面的一个县,距离大名城约一百五十里,目前内黄县依旧被官府控制,但梁山军却在四十里外的清石寨驻兵五百人,这是因为清石寨的地理位子比内黄县更重要,内黄县只控制住卫州方向的入口。
而清石寨同时扼守住了卫州和相州南入口,是李延庆军队去救援大名城的必经之路。
当李延庆的军队抵达内黄县,知县带领其他官员和数十名乡绅迎了出来,知县姓杨,相州安阳县人,三十余岁,同进士出身,自从几个月前梁山军占领清石寨后,他每天提心吊胆,唯恐梁山乱匪杀进城,将他和其他官员一起斩首,所以当李延庆率军到来,杨知县喜出望外,亲自出城迎接。
众人寒暄几句,李延庆率军进了县城,在城门处李延庆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清石岗问道:“清石寨所在的山岗树木茂盛吗?”
“非常茂盛,以松树为主,很多人都靠在山上打柴为生。”
李阿燕想了想又问道“山寨内的梁山军从来没有骚扰过内黄县?”
杨知县摇摇头,“他们是一个多月前才进占清石寨,一直在山上修筑工事,不过就在前天,我们抓到一个清石寨的探子,我怀疑他们想打内黄县的主意了。”
李延庆顿时有了兴趣,“这个探子还在吗?”
“还在,就关在县衙中,如果将军有兴趣,请派人把他提走!”
李延庆随即回头对杨亮道:“你带几个弟兄去县衙把这个探子提出来,交给王都头审讯。”
“遵令!”
杨亮转身匆匆去了,杨知县又陪笑道:“下官在本县最大的内黄酒楼摆了几桌酒席给将军接风洗尘,请将军务必赏脸。”
李延庆淡淡笑道:“杨知县的心意我领了,只是大名城形势严峻,我必须立刻出发,以后再来赴宴吧!”
“将军这就要出发吗?”
李延庆点了点头,“我就去攻打清石寨,请知县关闭城门,乡兵上城严守,防止意外!”
他原本打算派人去清石寨打探消息,不过既然抓到一名探子,一些基本的情报就不用再去打探了。
李延庆走下城墙,王贵匆匆上前道:“已经问出来了。”
“怎么快吗?”
王贵了冷笑道:“到了我手中,我会让他生不如死!”
“他说了什么?”
“清石寨大约有乱匪四百八十人左右,装备和我们差不多,为首是一名统领,叫做陶俊。”
“什么?”
李延庆吃了一惊,陶俊不就是相州的乱匪吗?同伙贾进被自己干掉,他们居然转到大名府来了。
“将军知道这个人?”
李延庆点点头,“相州的乱匪首领也叫陶俊,是不是同一个人我就不知道了。”
“那应该就是了,祖父告诉我,相州和赵州联合五千厢军前往滏山剿匪,但乱匪却趁夜逃掉了,肯定就是这支军队。”
1...156157158159160...4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