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夜幕初降,种师道在数十名的将领的陪同下来到银川城外巡视,他凝视城池良久,回头问李延庆道:“李参军觉得银川城如何能拿下?”
李延庆微微笑道:“昨天大帅也说,围绕银川城的大战百年来打了二十余次,城池几度易手,相信各种谋略和手段都已用尽,宋夏两军彼此都已很熟悉,以延庆度之,可出奇兵破城!”
“李参军所说的奇兵是指什么?”
“现在我只是有一个念头,尚不完善,不如大帅请其他大将说说己见。”
种师道深深看了他一眼,又问副将姚平仲,“平仲不妨说一说!”
姚平仲沉吟一下道:“我们曾三次夺取银川城,最后是大军南撤才不得不放弃,三次夺取银川城,其中两次是强攻,另外一次是用计骗敌军出城,计骗之策估计是行不通了,依卑职所见,唯有强攻一途。”
其余大将纷纷应和,都认为只有强攻一途,种师道点了点头,“各位都有经验,说得也不错,银川城备战以久,要想拿下银川城也并非易事,关键还是要知己知彼,我今天之所以先问李参军,是因为情报司从各个渠道汇总了很多关于银川城的重要情报,我知道出守银川城的主将是西夏名将李良辅,知道银川城的总兵力是两万人,知道他们的粮食存储足以应对半年,这是情报司的功劳。”
主帅毫不吝啬的夸赞使李延庆有点难为情,他连忙谦虚道:“众人各司其职,这是情报司份内之事,大帅过奖了!”
“虽然是份内之事,但情报确实很重要,大家对李良辅此人有什么印象?”
众人没有答话,种师道缓缓道:“此人是西夏宗室,四年前,刘经略率五万大军杀到灵州,当时守灵州主将正是李良辅,宋军围攻半月不下,宋军疲惫而退,西夏晋王察哥率一万骑兵夜袭大营,打宋军一个措手不及,那一夜五万宋军全军覆灭,最后只有八百人突围逃出,这也是刘经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种师道这里所说的刘经略是指熙河经略使刘法,他在西北军的名气甚至在种师道之上,可惜四年前的惨败使他被朝廷问责,加上本身年事已高,已经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了,这次宋军伐夏,主帅虽然是太尉童贯,但西线军的主将正是刘法。
种师道看了一眼众人,又继续道:“李良辅是典型的防守型将领,善于守而不善于攻,他最大的特点运用各种重型防御武器,善于用火油,我估计他城头已经部署了大量重型投石机,我们也需要准备,这就是我几天来迟迟没有进攻银川城的原因。”
“那大帅打算什么时候进攻?”副将姚平仲问道。
“今天晚上!”
种师道不慌不忙对众人道:“今天晚上我们开始第一次不接触进攻!”
一更时分,两千名宋军士兵奔出军营大门,他们拿着三千只火鸦,列队在排在距离城池一里之外的高地上,火鸦是宋军的一种远距离纵火武器,用竹篾片和火油纸糊城,用弹射起飞,但尾部装有火药管,半空中引信将火药点燃后,使火鸦能加力飞行,最远能飞三里,最后火药会点燃火鸦,使火鸦变成熊熊燃烧的火团,飞入城中,能点燃敌军的大帐或者仓库,在对敌作战中屡试不爽,成为宋军的一种纵火利器。
两名士兵一组,使用神臂弓为弹射器,一人点火,一人弹射,只见一只只黑色的火鸦腾空而起,向银川城内飞去,所有火鸦尾部的引信线已被点燃,闪动着星星点点的光芒。
当飞到一半时,半空中的星星点点骤然变得耀眼起来,火药被点燃了,原本弹力将尽的火鸦再次加力,振翅向城内飞去,当火鸦越过城墙时,天空变得格外壮观,火鸦变成了一团团烈火,扑向城内的每一个目标。
紧接着第二轮和第三轮火鸦起飞,天空变成了焰火的海洋,格外地艳丽夺目。
尽管城内已经没有了帐篷,而是砖泥木头搭建军营房屋,但三千只火鸦还是给城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城内到处起火,数千士兵在城内各地奔跑扑火,银川城内乱成一团。
南城头上却十分安静,八千西夏士兵坚守在城头,不被城内的乱相扰动,主将李良辅站在城楼下,咬牙切齿地望着宋军发动火攻。
李良辅今年约三十余岁,身材中等,体格强壮,一双刷子般粗糙的眉头下,目光俨如鹰一般犀利,他是西夏王族,原封为卫国公,四年前死守灵州有功,被加封为中卫郡王,在西夏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大将。
李良辅本身就擅长用火,他岂能容忍宋军用火来攻击他,他立刻喝令道:“投石机准备,火球攻击!”
长达八丈的投石机抛杆吱吱嘎嘎拉开了,数十名士兵推动绞盘,数十只直径达八尺的巨大火球已准备就绪,这些火球是用油浸泡又晒干的布条扎成,外面浸透了火油,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弹力,加上熊熊燃烧的烈火,破坏力惊人。
李良辅一声令下,士兵用火把点燃了火球,巨大的火球熊熊燃烧起来,被长杆抛出,一只只火球腾空而起,向山谷内飞腾而去,火球落点是三百步外,然后高高弹起,继续向宋军的大营疾飞。
一只巨大的火球迎面向营墙砸来,站在城墙的士兵发一声喊,同时举起盾牌,‘轰!’巨大冲击力将十几名士兵砸翻落地,熊熊燃烧的火球随即飞进了宋军大营,但宋军早有准备,岂能让这些烈火大球冲进营帐之中?
在距离营数十丈,宋军在半空中拉起了一张大网,火球砸在大网上,随即弹落下地,下面的士兵十几人一起行动,迅速用溪水浇灭了火球。
西夏军的火球来势凶猛,砸入大营中的火球都无声无息的湮灭了,不过大部分火球却被营墙阻挡,在空旷的泥地上继续燃烧,浓烟滚滚,火光熊熊,虽然没有任何消息,却也渲染出几分悲壮的战争气氛。
种师道眯着眼睛观察火球在空中的轨迹和落点,心中迅速推算城头投石机的数量和力度,怎么应对西夏人的投石机,他心中略略有数了。
寒门枭士 第三百四十一章 初战银川
次日天刚亮,对峙银川城的种师道大军发动了第一次攻城,由副将姚仲平率部进行试探性进攻,尽管银川城前摆不开战场,但宋军还是投入了最大极限的两万大军,一百多台攻城器械。
两万大军排列成五个方阵,每个方阵间相隔数十步,并列排在三里宽的空地上,就俨如五幅巨大的黑色地毯,每支队伍前竖起了一杆大旗,正中是一杆旄旆黄旗,这是主帅之旗,其余三杆大旗分为别为青、赤、白、黑旗,代表着四方之将。
宋军将士士气高昂,杀气冲天,他们由长矛步兵、刀盾步兵和弓弩军组成,身披重甲,宋军步兵的铠甲重达六十二斤,在五十步外可抵御敌军弓箭。
‘咚!咚!咚!’
战鼓声如雷,号角连天,旌旗遮天蔽日,长矛如林,盾牌如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死亡的黑色。
副将姚仲平身披铁甲,头戴鹰盔,他骑在战马之上,用战刀一指城池,“进攻!”
“呜~~”
低沉的号角声响彻天地,在每支队伍的中间竖起了十几座木制冲斗,这是抵御城上飞石所用,伴随着木制蒙皮冲斗的巨大轱辘声,以及数十辆云梯,两个方阵的八千军队开始缓缓向城墙杀去。
各种攻城武器发展到宋朝,虽然大致外形不变,但和隋唐相比已经完全不同,很多重要的结构,诸如主轴、轴圈等等都是使用钢材,尤其大规模推广炒铁后,生铁的硬度大大增加,接近于钢,用熟铁打造各种器械也更加得心应手,宋军的攻城器械更加轻便,更加坚固耐用。
城头上也鼓声大作,李良辅连声冷笑,两万人就想攻下银川城,宋军简直是痴心妄想,他要狠狠教训一番这支狂妄的宋军,要让古原道成为白骨之峡。
“传我的命令,投石机准备!”
南城头上的二十架大型投石机吱嘎嘎的拉开了,高两丈,臂长八丈,可将百斤巨石投至三百步外,只须五十人就能挽动,黑黝黝的二十架投石机矗立在城头,就俨如二十尊吞天怪兽,百斤重的巨石放进了弹兜,发射杆卡住绞盘齿轮,等待着发射的命令。
在城垛中间,一万西夏士兵手执长弓大箭,一支支四尺长的粗杆箭已经搭上弓弦,防御所用的弓箭和平地交战用的弓箭不同,不需要箭能射多远,但必须要沉重,使箭能依靠本身的重力射穿敌军的盔甲,因此一般都是用大箭,手指粗的箭杆,锋利的箭尖呈流线型,四边有放血槽,这曾是中原军队的优势,但已经传到辽夏。
宋军在科技上领先辽夏已经不多,唯独人口众多,国力强大,能够大量冶炼生铁、制造兵器,这却是辽夏两国难以比拟。
宋军已渐渐地进入了投石机射程,李良辅下达了射击的命令,他扯开嗓子大吼道:“射击!”
鼓声大作,二十架大型投石机同时发射,二十块巨石凌空飞腾,呼啸着向城下砸去。
十架长二十丈、宽八丈的巨型蒙皮冲斗正缓缓而行,这是用巨木搭建而成,上面蒙了双层牛皮,表面上涂了厚厚油脂,同时轴转十分灵活,能有效卸消巨石的冲击力,每架蒙皮冲斗躲着数百名士兵。
这时,头顶上传来怪异的呼啸声,从城下向上看,只见天空出现了二十颗小黑点,仿佛掠过天空的一队雁群,但小黑点却越来越大,瞬间变成了在天空翻滚的巨石,向他们头顶砸下,队伍一声呐喊,士兵纷纷向冲斗下躲去。
但还是有大量的士兵无处藏身,他们叫喊着四处躲闪,巨石砸下,‘嘭!’的一声巨响,尘土飞扬,几名士兵躲闪不及,被巨石砸成肉酱,巨石余劲未消,继续向前翻滚,一连撞翻十余人,才停了下来。
一块巨石砸中的中间的一架蒙皮冲斗‘嘭’一声巨响,牛皮冲斗翻转,卸掉巨石猛烈冲击力,巨石飞了出去,冲斗却完好无损。
石块却被冲斗反弹,又向前弹出了二十余步,冲向了人群,士兵们一片大叫,纷纷躲闪。
.........
第二轮投石机再次射出,这时一辆云梯被击中,云梯上部顿时支离破碎,碎片四飞,木头夹杂着支撑柱坍塌了,巨大的冲击力使云梯失去重心,向后轰然倒下,云梯下面的百余名士兵死伤惨重......
一块块巨石砸向人群,在地上翻滚冲击,宋军士兵不断躲闪,十架巨型蒙皮冲斗就停在三百步处,给宋军士兵建立一片临时躲藏之处,使士兵们能迅速通过最危险的地带,也极大的减轻了士兵的伤亡。
尽管宋军积极防御,但西夏军的大型投石机还是给宋军带来了近七百人的伤亡,但这点伤亡无法阻挡两万大军的进攻,随宋军大营中催战的鼓声加快,七千余士兵奔跑起来,铺天盖地地向城池冲去…….
银川城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是一座周长十六里的中等城池,葫芦水从城池西南角流出,迂回一圈后沿着峡谷边缘流进了古原道。
西夏军同时利用葫芦水挖掘了一条简易的护城河,宽达三丈,但在宋军极其发达的舟桥面前,这条护城河没有任何意义。
已经冲过巨石阵封锁线的七千余名宋军弓弩手迅速集结在西段,一齐向城头放箭,箭矢如暴风骤雨般射向城头,压制住了西夏军城头射击。
虽然无法瞄准射箭,但三千守城的西夏士兵依旧用抛射的办法向城下射箭,双方箭矢密如疾雨,不断有士兵被流矢射中,惨叫着倒下。
数百名工事军士兵冒着箭雨迅速搭建浮桥,他们用铁链将数十口大木箱扣在一起,两头铁楔深深打进泥土中,又在大木箱上覆盖了宽大的木板,用铁钉钉牢,这样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搭建起了三座浮桥。
七千弓弩军兵分两路,四千人依旧在城下放箭,而三千士兵则收起弓弩,取下背上的盾牌,拔出战刀,变身为刀盾军。
他们扛着三十余架攻城梯冲过了浮桥,一架架攻城梯越过护城河,轰地搭在城墙之上,三千宋军士兵如蚁群般攀梯而上,一手攀梯子,一手执盾牌,口中咬着战刀,奋力向上攀爬,城头上西夏士兵骤然出击,他们箭如雨下,石块滚木如冰雹般砸下,一片片士兵被砸中射中,惨叫着跌下城去......
姚仲平一直在后方注视着城头上的动静,他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他感觉西夏军并没有尽全力守城,至少李良辅最擅长的用火没有使出来,他们完全可以用大火球投掷,对宋军的杀伤力会更大。
‘他为什么要保留余地?’姚仲平暗暗思忖。
这时,一名骑兵飞奔而至,大喊道:“姚将军,主帅令你立刻进攻!”
姚仲平暗暗叹了口气,现在箭已上弦,不容他不发了。
他随即挥刀大喊:“第三和第四方阵出击!”
‘呜——’数十支鹿角号劲吹,低沉的号称再次响彻大地。
又是八千士兵向城头发动了进攻,第三方阵是刀盾军,第四方阵是长矛军,他们都披着重甲,五十步外不畏箭矢,士兵们如波涛汹涌,迎着接二连三砸来的巨石向城头冲去。
李良辅就在等待着宋军攻城主力,他见敌军两个方阵发动,便冷冷令道:“放火油!”
巨石变成大坛火油,一只坛子如水缸般大小,装了八十斤火油,加上坛子重量,也是重达百斤。
一只只大坛火油飞抛出去,落地便砸得粉碎,棕黑色的火油流满一地,有士兵急忙向姚仲平禀报。
姚仲平也发现了敌军的企图,但军队已经发动,他无法再下令退回,他只得硬着头皮令道:“继续冲锋!”
八千士兵呐喊着向城池冲锋,这时,李良辅高声喝令道:“放火球!”
一只只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象一朵朵绽放的烟火,烟柱掠过长空,翻腾着向宋军头顶上砸去………
寒门枭士 第三百四十二章 山洞奇兵
李延庆站在大营墙头观战,他一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一时说不清楚,直到西夏军投射出火油,他终于发现了问题出在哪里?
“大帅,敌军的火油很有问题!”
种师道眉头一皱,“问题出在哪里?”
“大帅发现没有,火油的投射距离在二百五十步左右,而不是三百步,更重要是投射的量并不多,只投射了两轮,火油之间有很大的空隙,虽然声势很大,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杀伤力,大帅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要投掷火油?”
种师道暗吃一惊,他隐隐想到了什么,“你的意思是…….”
“卑职怀疑地下有问题!”
李延庆话音刚落,士兵大喊起来,“敌军投掷火球了!”
只见十几只大火球腾空而起,向奔跑的宋军头顶上砸来,火球砸在火油中,立刻引燃了熊熊烈火。
种师道也意识到不妙,立刻喝令道:“收兵!”
“当!当!当!”
急促的收兵钟声敲响,姚仲平一怔,为什么要收兵?
但军令如山,他只得喝令道:“收兵!”
就在这时,只听见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西夏军队埋在地上的火砲被熊熊烈火点燃,一连串的炸响,只见硝烟弥漫,土石乱飞,无数宋军士兵被巨量火药炸得肢体破碎,血肉横飞,惨叫声凄厉无比,俨如坠入了杀戮地狱。
这时,头顶上的火油坛一坛坛砸来,落地碎裂,立刻燃起大火,宋军士兵在烈火和爆炸中没命狂奔,到处是被大火点燃的士兵,他们哀嚎奔跑,很快便一头栽倒在地,被烧得蜷缩起来。
李延庆心如滴血,狠狠一拳砸在墙上,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战争的残酷和惨烈令他心中仿佛被狠狠插进了一把刀。
“大帅!大帅!”
李延庆听旁边大喊,他一回头,只见主帅种师道已晕厥过去,面如金纸,几名士兵正在急救。
“让我来!”
李延庆将种师道放在地上,重重推压他的胸腔,片刻,种师道慢慢睁开眼睛,长叹一声道:“收兵回营,挂免战牌!”
第一场惨烈的攻城战以宋军大败结束,在这场大战中,宋军前后阵亡了四千七百余人,伤两千余人,伤亡总计近七千人,损失极其惨重,连副将姚仲平也受了重伤。
时间到了黄昏,血红的夕阳照在银川城前的旷野上,只见土地变得漆黑一片,到处是士兵和攻城器械的残肢断体,被烧成了炭,扭曲着堆积在一起,血红的夕阳照在残肢上,格外地凄凉。
数百名士兵正在清理尸体,尸体已经很难辨认身份,只能装在布袋里运回,城头西夏军倒也并不阻拦,这是宋夏百年战争达成的默契,允许对方收拾战场尸体,否则尸体腐烂易产生疫病,对双方都是一大威胁。
宋军驻扎在峡谷之内,虽然峡谷口宽达三里,纵深处更是宽达五到六里,但宋军依旧在三里宽的范围内扎下营帐,这也是为了防止敌军从头顶向下抛射火箭,宋营大帐一顶接着一顶,延绵十几里,一旦被敌军纵火,后果不堪设想。
这也是宋军最大的一处薄弱点,而且无法避免,宋军只能加大巡逻力度,防止敌军斥候的偷袭。
不过两边山体都是数百丈高的悬崖峭壁,上山无路,下山更没有路径,宋军曾五次驻扎古原道峡谷口,但从来没有遇到过敌军翻山过来,这也是种师道心中有把握之处。
李延庆和他的情报司营地位于核心大营内,占用了三十余顶大帐,受伤的士兵得到及时救治,一百余名阵亡士兵已经火化,骨灰装入瓮中,准备带回他们的家乡。
其余一百六十余名士兵暂时没有作战任务,只能一天天地耐心等待着战争结束,但由于三天前的第一次攻城宋军遭遇惨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士气,连情报营士兵也受到了影响,大家都保持着沉默,气氛比较压抑。
但李延庆这几天却不在大营内,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后勤工事营内。
后勤工事营大约有三千余人,除了两千工事兵外,还有近千名各种工匠,木匠、石匠、冶铁、甲匠、弓匠、刀箭匠、盾矛匠等等,一共分成了三十余队。
在后勤工事营西南角有五六顶大帐,这里是火器队的驻地,火器队一共有三十三名火器工匠组成,他们主要负责用火药制造各种武器,包括火药箭、火弩箭、火蒺藜、火球、霹雳炮等等,之前宋军射出的火鸦也是由他们制作而成。
在一顶十分破旧的大帐内,李延庆正和两名四十余岁的老匠人小心翼翼地称量火药,这两名老匠人是兄弟二人,一个叫郝大,一个叫郝二,巴蜀人氏,世代都是火药工匠,他们两人目前都没有成家,隶属于军器监太原火器局。
目前宋朝的火药及火器制作方法都记载在《武经总要》中,这是官方的兵器制作标准大全,但实践中的火药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并完善之中,从北宋最初以火攻为主的纵火火药,渐渐演变成了产生很大反推力的推进火药,在《武经总要》至少已有三种火药的记录。
有一种新式火药在《武经总要》中刚刚才有记录,那就是制作霹雳炮的火药,这是一种初步具有爆炸性能的火药,十几年前才研制成功。
由于辽国夺取了幽燕等中原地区,拥有大量先进的汉人工匠,它们的科技几乎和宋朝同步,当宋朝研制出爆轰火药短短三年后,辽国也研制出了制造‘霹雳炮’的火药,三天前宋军伤亡惨重,就是被辽国制作的霹雳炮配合火油所伤。
火药就是李延庆所说的‘奇兵’,他亲眼目睹西夏人利用霹雳炮和火油给宋军带来的伤害,但他同时也发现霹雳炮的威力其实并不大,绝大部分士兵还是被火油烧死,这说明霹雳炮火药的配方还不够完善,爆炸的威力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连续三天,李延庆就在和郝氏兄弟商量配制一种新的火药,他依稀还记得军用黑火药的配方。
一架小铜秤上,郝大读着刻度说:“硝七分五厘。”
“再加一点点,不到七分六厘,大概七分五厘八的样子。”
郝二用小厘勺加一小勺硝粉,李延庆连忙道:“差不多了!”
宋军霹雳砲的火药是硝六硫二炭二,硝的含量太少,爆炸力度不够,李延庆要求的比例是:硝75.8%,硫10.6%,炭13.6%。
“下面是硫粉,硫粉是一分半厘略多,碳粉是一分三厘半出头。”
郝氏兄弟都是经验极为丰富火药匠,只要李延庆说出配方比,他们就能完美地按照李延庆的要求配出最好的火药,李延庆恰恰相反,他知道配方,却不会用宋朝的土法提纯硝石。
他们配出三两火药,李延庆将火药装入一个厚瓷药瓶中,用泥封住瓶口,等泥晾干后插入一根引信线。
“这边有试药场吗?”李延庆问道。
“有!李参军请跟我们来。”
郝氏兄弟带着李延庆走出大帐,帐外十几名火器匠人涌了上来,郝大得意地晃了晃手中药瓶,“李参军发明的新火器,大家一起去看看!”
众人簇拥着李延庆浩浩荡荡来到了火器试验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山洞,洞深五丈,最里面已经被打扫干净,一块平整的大石作为试验台。
郝大将瓷瓶放在平台上,周围放了一堆碎纸屑,这是为了点燃引线。
“油绳!”郝大向后一招手,
“来了!”郝二将油绳一头递给兄长。
这时,一名工匠拿着一个纸糊的盒子进来,李延庆止住了他,“不用这个。”
他见另一名工匠拿着一只木条箱子,便道:“把箱子拿过去。”
郝大见是木箱子,不由看了一眼李延庆,李延庆点点头,他便将木箱子小心翼翼罩在瓷瓶上。
“好了!”
郝大慢慢牵引着油绳后退,油绳长两丈,是引火之物,人在两丈外点火,然后迅速躲避,当然,这次有木箱子罩着,众人都没有躲开,而是远远站在数丈外观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