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寒门枭士 第三百三十二章 横山小道
李延庆立马在黄河岸边,默默注视着滔滔黄河,和上一次渡河相比,秋天的黄河水势稍缓,却更加深沉厚重,裹夹着人类难以抗拒的大自然力量,向南方逶迤而去。
一支数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正停泊在定胡县码头上,等待运载宋军过河,几只苍鹰在黄河上空盘旋,迅速掠过黄河,向东南方向飞去。
“李参军很担忧这次战役吗?”身后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
李延庆回头,却是杨再兴站在自己身后,虽然在汴京时,杨再兴和自己关系十分密切,但到了河东路,李延庆却明显感到了杨再兴和自己疏远了。
当然,李延庆能理解杨再兴的抱负,他肩负着杨家复兴的责任,必须牢牢跟随种师道,他也担心和自己关系太深,影响到种师道对他的信任。
“当然会有点担心,我是情报司主管,对西夏却一无所知,心中有愧啊!”
“李参军做得非常好,大帅都赞不绝口,对西夏情报不足是因为情报司成立太晚,并非李参军之过,李参军不必自责。”
李延庆淡淡一笑,笑问道:“杨兄找我有事吗?”
杨再兴点点头,“大帅有事找参军,请随我来!”
两人调转马头,一前一后向定胡城外大营奔去,不多时,两人进了大营,来到中军大帐前。
“启禀大帅,李参军到了!”杨再兴在帐前禀报道。
“请他进来!”
杨再兴转身对李延庆一摆手,“李参军请吧!”
李延庆快步走进大帐,只见种师道站在地图前负手沉思不语,在思考着什么,李延庆不敢打断主帅的沉思,便安静地站在一旁,良久,种师道从沉思中醒来,他回头看了一眼李延庆,歉然笑道:“人年纪大了就是这样,很容易走神,我要先恭喜李参军了。”
种师道过一份文书,递给李延庆,“这是刚刚从太原送来的朝廷吏部牒文,升赏了一批官员,你抓捕河东路细作有功,升一级为宣奉郎。”
宣奉郎是从七品,原来的给事郎是正八品,这着实出乎李延庆的意料,自己入仕才半年就升了一级,一般的地方官至少要三年才有升迁机会。
种师道笑眯眯道:“我早就说过,在军队中容易升职,一般是一年后能升一级,象你半年就升迁,确实比较少见,一般是天子特批才有这个机会,看来天子对你情报司的成效非常满意。”
“没有大帅为卑职表功,天子也不会知道这些小事,卑职要感谢大帅的厚爱。”
李延庆心里明白,军中功劳并不是每样都向天子汇报,一般都是记功,最后一并升赏,种师道是为了提拔自己才特地给自己表功,他心中着实感激种师道的厚爱。
种师道微微笑道:“如果你没有缴获那么多财富,我也找不到借口上书天子,还是你自己立功的结果。”
李延庆点点头,又问道:“大帅现在有难处吗?”
种师道走到地图前,指着无定河道:“你昨天送的一份情报,说无定河水量和往年相比严重不足,我怀疑西夏人在无定河上游筑坝了,我担心大军进入山区峡谷后,西夏军开坝放水,宋军恐怕要全军覆灭啊!”
“大帅说得不错,确实有这个可能。”
“我很了解西夏军,他们一向阴狠毒辣,宋军喜欢以势取胜,西夏军却相反,擅长以术取胜,各种阴狠计谋层出不穷,稍有不慎宋军就会死伤惨重。”
“卑职也深有体会!”
“是啊!和西夏军作战须格外警惕,你注意一下最近的情报,或许前面探子会有消息传来。”
........
李延庆回到自己大帐,虽然官升一级,但实际意义并不大,最多俸禄增加一点点,但手中权力却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
这就是军队文官和地方文官的一个重要区别,军队文官容易在短期内升官,升官也比较容易,但很可能十年八年都不会改变职务,宗泽就给他说过,有官员当了二十年的录事参军,官阶早已从九品升到五品,但实际职官却始终不变,这就叫升而不迁。
而地方文官就不同,他们很难升官,可一旦升了官,官职就会跟着变动,从县丞到知县,从小县到大县等等,这才叫升迁。
只能说各有利弊,不过无论如何,李延庆还是很感激种师道对自己的厚爱。
因为是临时扎营,情报司只有一座大帐,大帐内十名参军从事正忙碌地整理着各路探子送来的情报,李延庆在自己的小桌前坐下,参军武贤良便送几份整理好的情报,“这是前军刚刚送来,几队探子从不同的角度说一件事,我们把它合并起来,发现了西夏军一个重大企图。”
“是不是西夏军在拦河筑坝?”
武贤良愕然,“正是!主管怎么知道?”
“是大帅凭经验推断的,不过他不知道筑坝的具体地点。”
“在虎啸峡北入口!”
李延庆快步走到地图旁,很快在地图上找到了虎啸峡,在横山中段,宋军必须要沿着峡谷河床深入七十余里才能抵达那里,一旦西夏军放水,数万宋军必然会面临灭顶之灾。
这时,李延庆若有所思,虎啸峡这个名字让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李延庆随即对情报做了批示,还给武贤良道:“立刻抄誉一份给大帅送去。”
武贤良匆匆走了,李延庆立刻从随身携带的小箱子取出一幅宋夏边境地图,这份地图是赵源最后吐露的秘密之一,是赵源亲手制作,李延庆从赵源妻子手中得到,他还没有仔细研究,但已经大致看了看,他发现这幅地图上有很多地方和现在用的地图不一样。
地图很大,他只能将一部分摊在小桌上,很快便在地图上找到了虎啸峡,赵源在虎啸峡的位置上画了一对交叉的双剑,表示此处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不过在旁边山上,赵源又画了一条细细的红线,红线的终点正是虎啸峡,标注了一个小小的箭头。
李延庆就依稀记得在哪里见过虎啸峡这个名字,果然是在赵源的地图里,可这条小小的红线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一条小路,从山上绕过虎啸峡,或者是抵达虎啸峡的上方。
李延庆沉思片刻,随即令道:“让王贵速来见我!”
.........
次日上午,宋军开始大规模渡过黄河,五万大军加上各种后勤辎重以及后勤支援军队、民夫等等,至少要三天三夜才能完成渡河。
但在第一批渡河士兵中,一支十人组成的骑兵队过了黄河后,便疾速向绥德军北部奔去。
这支十人骑兵队由五名情报营士兵和五名斥候士兵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去确认地图上的那条小道,情报司本身也有斥候的功能,只是它的作用更广泛,几乎涉及到军队的方方面面,李延庆之所以派情报营士兵和斥候一同前往,是因为这条小路是情报司提出的方案,他必须要自己的手下一同前去确认。
宋军在绥德军最北面的一座军寨叫做嗣武寨,已经位于莽莽横山之中,是一座修建在半山腰的险峻军寨,驻扎军队约两千人。
这是前一次宋夏战争留下来的为数不多战争成果之一,虽然以西夏的军力拔掉这座军寨是易如反掌,但西夏受国力所困,不想再和宋朝发生战争,这座深入横山的军寨便保留了下来。
十名宋军士兵在嗣武寨存了马匹,他们便离开了河谷大道,而是寻路上了山,沿着山路向数十里外的虎啸峡方向艰难而去。
寒门枭士 第三百三十三章 特殊任务
五天后,五万宋军河东军主力抵达了永乐城,并开始修筑版墙式大营。
永乐城位于无定河西岸,大小如一座中型县城,拥有军队三千人,是绥德地区最大的军城,这里距离横山无定河谷口约十五里,位于高处,即使无定河水暴涨,对于城池也没有影响,军营也修建在高处,防止西夏军忽然放水导致大营被淹。
入夜,众将聚集帅帐商议军情,种师道对众人道:“西夏军拒险而守,我们进攻横山河谷本来就很困难,现在西夏人又筑坝拦水,这一战不好打啊!诸君有什么见解,都发表一下意见。”
副将姚平仲起身道:“启禀大帅,无定河谷被阻也是只是后勤辎重以及骑兵难行,但轻步兵却可以翻山越岭过去,绕到敌军背后,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夺取虎啸峡,泄水清路,大军可行也!”
偏将杨可世摇摇头道:“五年前这一计我们已经用过了,西夏人焉能不防,如果说迂回,倒不如派支骑兵走晋宁军绕过去,可直接杀到敌军后背!”
“不妥!”
另一名偏将曲克起身反对道:“我们骑兵最多只有五千人,而西夏擒生就部署在晋宁军一线,有骑兵上万,我们五千骑兵过去很容易被敌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军队只可聚不可散,请大帅明鉴!”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这时,种师道见李延庆一直沉默不语,便问道:“情报司有什么高见?”
大帐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刷地射向年轻的情报司参军主事李延庆,自从李延庆将河东路的西夏细作一锅端掉,还搞到了几十万两白银和无数土地,众将们的赏赐有了希望,大家对李延庆也刮目相看,众人都想听听这位年轻参军的意见。
李延庆站起身不慌不忙道:“启禀大帅,情报司的作用就是要发现新的办法或者途径,根据各路探子收集的情报,西夏军确实已在翻越横山的几条重要小道上修筑了哨塔,再想故技重施,确实难度很大,但杨将军的思路是对的,敌军堵塞干道,我们必须要绕小道到敌军身后,卑职认为,我们绝不能让洪水倾泻,一旦洪水倾泻,道路被冲毁,淤泥遍地,我们的辎重将无路可走,所以夺取水坝才是上策。”
种师道点点头,对众人道:“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李参军根据情报分析,发现了一条新的小道,可直接抵达虎啸峡,他之前已派人去探查,过几天就会有消息。”
副将姚仲平道:“李参军说得很对,不能让敌军放水泄洪,一旦冲毁道路至少要明天春天才能恢复,不过坐等也不是办法,会让敌军生疑,不如虚虚实实,派一支骑兵扮作偷袭之军绕道去晋宁军,使西夏军产生误判,同时再小规模攻打从前的几条小道,这样便可掩护我们的真实目的。”
这个方案得到众人一致赞同,但这个方案的前提就是情报司提到的秘密小道是否可行,种师道也看过李延庆的地图,他很了解赵源,赵源虽然不是进士出身,心胸狭窄,但极有才能,否则也不会跟随自己十几年,这条小路应该有把握。
种师道沉吟片刻道:“姚将军说得对,坐等不是办法,兵法之妙就在于虚实不定,我派军走晋宁军如果形势需要,说不定就转为实策,曲克将军何在?”
曲克上前一步,“卑职在!”
“你可率三千骑兵打双旗扮作六千骑兵绕道去晋宁军,摆出要走晋宁军入横山的势态,今晚连夜出发!”
“卑职遵令!”
曲克结过军令匆匆去了,种师道又令偏将左焕生和张符各率两千军去攻打五年前走过的两条山道,一一安排妥当,众将这才散去。
“李参军请留步!”
种师道叫住了李延庆,李延庆躬身施礼,“请大帅吩咐!”
“没什么,我只是想和你商量一下,如果发现秘密小道,我们又该如何夺取大坝?”
李延庆摇了摇头,“做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情报的情况下才能有合理方案,现在卑职对大坝一无所知,说得再多也是纸上谈兵。”
“至少我们可以考虑让谁去夺取大坝!”
李延庆忽然明白了大帅的意思,立刻躬身道:“卑职愿率情报营夺取大坝,请大帅批准!”
种师道暗赞李延庆聪明,他是想把这个机会留给李延庆,李延庆文武双全,但他最大的弱点缺乏实战经验,要想培养他,就必须多给他机会。
种师道年事已高,但他内心依旧忧国忧民,他只能尽自己的最后一点余热给大宋培养一批栋梁之材,李延庆也是他极为器重的大才之一。
“光靠情报营的三百士兵还不够,我再让偏将刘錡率一千精锐和你同行,你们二人可商量着夺取水坝。”
“卑职明白了,大帅等探子回信会再行动吗?”
“我怕时间上来不及,你们可率军先去嗣武寨等候,探子回来,必将会从那里经过。”
“卑职稍微收拾一下,连夜出发!”
黄昏时分,李延庆正在大帐安排参军从事们的以后十天事宜,他虽然是情报营指挥使,执行命令没有问题,但他同时也是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必须要把情报司的后续事宜安排妥当才行。
这时,一名士兵在大帐门口道:“启禀参军,外面有人找!”
李延庆走出大帐,只见外面站着一个年轻的将领,年纪也不过十七八岁,和李延庆差不多,长得身材高大,双膀强劲有力,皮肤微黑,一双俊目炯炯有神,李延庆却没有见过他。
“你是——”
年轻将领走上前微微笑道:“在下刘錡,久仰李参军威名了。”
原来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刘錡,大将刘仲武的幼子,将门之后,刘将名将辈出,比如刘仲武从弟刘延庆,抗金名将刘錡,刘延庆的儿子刘光世更是中兴四将之一。
刘錡虽然年轻,却已出任绥德清边寨知寨,被任命为偏将,在军阶上要高李延庆一级,不过他的官阶是正七品致果校尉,只比李延庆高半级,由门荫入仕。
刘錡在西北军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是大将刘仲武的儿子,而是他箭法强悍出众,号称西北军第一箭,两年前他因为母亲去世而没有去参加弓马大赛,没有机会和李延庆同场较量。
“延庆当然久闻刘将军大名,这次虎啸峡出击,还望刘将军多多关照!”
“彼此!彼此!我就问一问李参军,我们什么时候出发比较好?”
“刘将军已经准备好了吗?”
“已经准备就绪,目前在休息,随时可以出发。”
“情报营的弟兄也在休息,那就亥时正出发,刘将军觉得如何?”
刘錡微微一笑,“那就一言为定,亥时正我们在大营门口汇合。”
亥时正便是晚上九点,夜幕下,李延庆和王贵率领三百情报士兵步行来到了大门前,这次任务是翻山而行,士兵们都没有骑马,也没有穿重铠,都是轻兵而行,每个士兵佩刀一口,后背弓箭和盾牌以及一卷军毯,一只水壶和一只干粮袋,就算这样最基本的轻兵装备,也是负重二十斤。
刘錡的一千军队也是一样,都是轻兵简行,他的士兵也是挑选出的精锐,两支军队汇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完全可以和五千敌军抗衡。
刘錡也有一名副将,叫做杜勇,年约三十岁,是刘錡父亲的老部下,参加过几次对西夏战役,经验丰富,种师道特地安排他随行,就是让他关照三个年轻小将。
王贵和杜勇各自率军列队而行,李延庆和刘錡骑马走在前面,低声谈论着这次行动,刘錡手提一把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箭法超群,武艺高强,他是一员猛将,在谋略上要比李延庆逊色得多。
所以刘錡虽然官职比李延庆略高,带的兵也多,但种师道却交代得很清楚,这次行动,李延庆为决策主将。
寒门枭士 第三百三十四章 虎啸之峡
“李参军觉得我们此行的把握有多大?”
李延庆笑了笑道:“我现在对敌军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也没有一点把握,不过我相信我们的策略是正确的,只要能抓住机会,我们还是有成功的机会。”
沉默片刻,刘錡问道:“李参军对西夏人了解多少?”
“了解很少,之前我只和西夏细作打过交道,对他们军队几乎一无所知,刘将军久驻边疆,我还想向刘将军了解一下。”
李延庆也并非没有和西夏军队打过交道,之前他被西夏骑兵伏击,险些丢了性命,但既然是刘錡主动问他,他当然要把这个话语权给刘錡。
刘錡点点头道:“其实我了解也不算很多,只是平时零星积攒了一些,我知道西夏军队最大的特点是死战不退,也不投降,我们不要有什么抓捕战俘想法,更不要指望他们投降,所以要想取胜只有一条路,彻底歼灭他们,杀光西夏士兵,他们自然就败了,这一点希望李参军切记。”
李延庆也深有体会,那两百西夏士兵以全部阵亡才结束了战斗,和刘錡说得完全一致,他微微一笑,“刘将军的经验之谈,延庆记住了。”
从宋军大营到嗣武寨并不远,只相隔四十里的路程,四更时分,军队抵达了嗣武寨,嗣武寨知寨叫做丁源,四十余岁,和刘錡很熟悉,他亲自出寨迎接军队的到来。
刘錡给他介绍了李延庆,“这位便是情报司李参军,丁知寨应该知道吧!”
丁源连忙行一礼道:“当然很熟悉,我们探子的情报都要送去情报司,李参军应该就是从我的情报中知道西夏军修建了水坝。”
“正是!”
李延庆笑着回礼笑道:“丁知寨的情报来得非常及时,前几天我的几名手下应该经过贵寨吧!”
“确实有经过,他们的马匹还在我寨中,从路程上判断,我觉得应该快回来了。”
众人又说了几句,丁源便将一千三百士兵请进大寨,他安排副将带士兵们去休息吃饭,又将李延庆和刘錡请进自己的官房。
这时,李延庆取出种师道的军令给他,一旦情报营的军队占领水坝,他必须立刻率军赶去接应。
丁源看完军令沉思片刻道:“虎啸峡蓄水后,水坝高地面约五丈,如果不放水,大军辎重也过不去,我觉得还是得放水,至于冲毁地面倒也是大麻烦,要么就等到冬天结冰后再走。”
刘錡眉头一皱,“虎啸峡前面三里处不是还有另一条峡谷,可以绕过虎啸峡,直接走出横山,难道不是吗?”
“你说的是走古原道,那条路倒是可行,但你应该也知道峡谷尽头是银川城,那可是出了名的险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攻不破它,就得原路返回。”
银川城并不是今天的银川,而是宋夏边境上的一座著名坚城,双方已多少易手,目前被西夏军控制,宋朝叫它银川城,而西夏则称它为臧底城,是西夏的咽喉之城,夺取它,西夏军就失去地利优势了。
李延庆只是在地图上对这座城池很了解,但他知道,西夏军既然在虎啸峡筑坝蓄水,淹没了虎啸峡北面的峡道,当然也要防备宋军走另一条通道出横山,他们必然会在银川城屯集重兵。
对宋军而言,夺取虎啸峡水道只是为了防止西夏人水淹宋军,但想通过横山,还是要打一场硬战,夺取银川城。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飞奔而来,禀报道:“启禀知寨,之前去探路的弟兄回来了。”
李延庆大喜过望,他的手下终于回来了,他连忙对丁源和刘錡道:“银川城以后再说,我们先听一下水坝的情报。”
不多时,为首的情报营士兵走了进来,他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指挥使,他着实欢喜,单膝跪下行礼,“王平参见指挥使!”
“你们这次辛苦了,快说说水坝的情况。”
王平从怀中取出一张手绘地图,挂在木板上,“这是卑职简单绘制的地图,确实有一条小路直通虎啸峡水坝上方,这条小路比较难走,要制作绳梯攀爬悬崖,穿过一条巨大的石缝”
旁边丁源一声惊呼,“你说得是刀峡!”
王平点点头,“看起来是像刀劈一样的峡谷。”
“山谷顶上是否有一块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大石?”
“正是!”
“那就是对了!”
丁源对李延庆和刘錡笑道:“虎啸峡头顶上确实有一条长达一里的细长峡谷,站在虎啸峡下方清晰可见,我们叫它刀峡,从虎啸峡后背可以爬上去,可从正面无路可走,他们居然能走到刀峡,倒真是奇怪了,那边可是一面高达二十丈的悬崖峭壁,莫非你们是爬上悬崖的?”
王平摇摇头,“悬崖里面是空的,下面有一个山洞,爬到悬崖顶就是刀峡。”
“我这倒没有听说,看来是老天眷顾,让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秘道。”
李延庆对王平道:“你去休息吃饭,好好养精蓄锐,天擦黑我们就出发!”
当夜幕再一次悄然降临,李延庆和刘錡率领一千三百名士兵再次出发了,这一带是宋军的控制范围,没有西夏探子,但他们还是比较谨慎,在夜幕的掩护下出发。
路途其实并不遥远,只有五十里山道,只是王平他们要寻找道路,所以耗费了大量时间。
宋军在高山峡谷中艰难行走,尤其走了二十里后,道路断绝,他们面前是一面三丈高的悬崖,这时,他们就要利用绳梯爬上悬崖,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段路。
不过一千三百余人都是宋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他们并没有被艰难的道路吓倒,一路艰苦行军,天快亮时,他们抵达了刀峡下方,这里距离虎啸峡水坝只有一里了,虽然看不见水坝,但明显感觉到空气变湿润了。
李延庆找到了刘錡,“一千三百人上去目标太大,容易被发现,还是按照原计划,我率三百情报营弟兄先动手,你再率一千士兵接应。”
这是他们之前商量好的原计划,刘錡点点头,“那你们自己当心!”
李延庆拍拍他肩膀,对情报营士兵一挥手,“跟我走!”
他们钻进了悬崖下方一条黑黝黝的石洞,向悬崖顶一步步爬去。
“老李,你觉得这个刘錡靠谱吗?”王贵低声问道。
猜你喜欢